霉菌以各種形態存在于空氣、土壤、水域等環境中,只要溫度和濕度合適,霉菌就能不斷萌發、生長和繁殖。最近,我國部分地區出現持續性強降雨天氣,潮濕的環境很容易導致霉菌泛濫。
霉菌最愛潮濕
自然界中的霉菌種類很多,不同霉菌菌落的表現也不一樣。從顏色來看,有白色、黑色、黃色、綠色等;從形態來看,有的霉菌有明顯的“毛”,有的霉菌看起來像是“臟了”。因此,并非只有“長毛”才算發霉,有些物品發生變色,也可能是霉菌導致的。
適宜大部分霉菌生長的溫度為10~40攝氏度,當環境濕度達70%~99%時,霉菌的生長速度極快。
霉菌可引發多種過敏反應
霉菌可引發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哮喘、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等疾病。少數情況下,霉菌可導致過敏性肺炎或肺泡炎。此外,霉菌還能引發一些感染性疾病,其中以下呼吸道、耳部、眼部、皮膚感染較為常見。
免疫系統受損或有特定基礎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血液惡性腫瘤及其他癌癥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皮質類固醇患者、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等),由于宿主清除真菌孢子的能力下降,可能會出現曲霉菌病等疾病。
家中的“霉菌重災區”
衛生間是霉菌最喜歡的室內場所。洗手池、浴缸、淋浴房的邊緣,墻角、瓷磚的縫隙,木制洗浴柜的底部,都能見到霉菌的身影。
在洗碗池、櫥柜、灶臺邊,尤其是有膠條的地方,經常可以看到黑色的霉點;使用時間較長的木制筷子、洗碗海綿、砧板,多半也逃不出霉菌的“手掌”;一些粉狀調料,如花椒粉、胡椒粉等一旦受潮結塊,就容易滋生霉菌。
冰箱門上褶皺的膠條非常容易藏污納垢,且冷藏室的溫度和濕度也能導致霉菌生長。
洗衣后馬上關閉洗衣機的蓋子、不及時晾曬衣物、把洗衣機放在不通風的位置等,都可能導致機器內部滋生霉菌。
長期不清洗空調,其管道和機體內部,都有滋生霉菌的可能性。
喜歡在陽臺上種花花草草的朋友,應定期檢查花盆的底部及周圍有沒有發霉。如果花草腐爛后沒有被及時處理,很容易滋生霉菌。
一些水杯的結構復雜、零件較多,尤其在防漏閥、橡膠圈、吸管等處非常容易發霉。所以,使用者應定期將水杯徹底清洗、晾干,并適時更換吸管等配件。
如何預防霉菌出現
保持通風和降低濕度盡量將室內的濕度保持在65%以下,特別是廚房和浴室等潮濕區域。如果有的房間通風不暢,可考慮使用除濕機、空調等設備主動除濕。
保持清潔的生活環境定期清理冰箱、洗衣機等容易生長霉菌的家用電器,建議每年深度清潔一次,必要時可使用市面上合規的除霉產品,家用含氯和含二氧化氯成分的消毒劑也可被用來除霉。
及時丟棄發霉食物科學選購食材,減少食物囤積。一旦發現食物發霉,要及時清理。
科學利用紫外線紫外線可抑制霉菌生長,可以將書、衣物、被褥等放在陽光下暴曬,借助紫外線將霉菌殺滅。
處理霉菌時要注意這些事
如果家中有些地方出現了霉菌,該如何處理呢?若是家中的杯子、毛巾、筷子、洗碗海綿、砧板、枕頭等物品出現霉菌,應及時清洗,定期換新。在處理家中墻角、水槽邊的霉菌時,可以按照說明書,使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清除,并開窗通風。如果家中有發霉的書、鞋子,可以將其置于陽光下暴曬。清洗洗衣機、空調的難度較大,應請專業人員上門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潔過程中要做好自我防護,包括佩戴手套、口罩和護目鏡,清潔后及時用流水洗手,并開窗通風。
作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王妍潼 喬甫 孟娟 陳俊
來源: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題:多地高溫來襲,如何更好保護勞動者?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7月22日迎來大暑節氣。全國多地高溫來襲,預警信號頻頻亮起,高溫下的勞動者面臨“烤”驗。
“新華視點”記者日前走訪北京、河南、安徽等地發現,相關部門和單位通過優化工作時間、工作環境、發放補貼等舉措,加強對勞動者的保護。但部分地區和行業仍存在措施落實不到位和一些勞動群體被忽視的情況。
重點群體高溫保護如何?
下午4點,北京美團配送騎手王朝鳳在送完第30單后,一口氣喝完了大半瓶礦泉水。“今年高溫來得更早,也來得更猛。”王朝鳳說。
受強勢暖氣團影響,北京自7月17日起已連續出現3天高溫天氣,每日12時至16時平原地區最高氣溫均在35℃以上。國家氣候中心服務室副主任李修倉預計,今年夏季,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高溫日數偏多。
對于如王朝鳳一樣的配送騎手來說,跟隨高溫而來的,還有增長的訂單。高溫天氣下,快遞小哥配送的礦泉水、飲料等水飲消費增加,這些物件較重,配送也更吃力。
“公司為快遞員配備了帽子、面巾等防暑裝備,站點也配置了藿香正氣水等夏季常用藥。”菜鳥速遞太原龍城站站長王帥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美團、菜鳥速遞等公司大都為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免費發放防暑物資和藥物,調整優化配送范圍和取送路線,并發放“高溫關懷金”等專項補貼。
“我們根據高溫天氣情況適時啟動應急機制,為騎手提供配送補時服務,剔除因高溫天氣造成的差評,同時動態調整配送半徑,減少騎手暴露在戶外的時間。”美團配送有關負責人說。
調整優化作業時間和工作環境被多地列為高溫勞動保護的重點。
山東要求,用人單位要合理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的戶外工作時間,盡量避開酷熱時段作業;陜西要求,適當增加勞動者休息時間和輪換班次。
在北京軌道交通28號線1標項目建設工地,項目部調整了施工時間,早上開工時間由原先的7點調整為6點,下午從2點調整為4點;在廣西,南寧市興寧區調整環衛工人作業時間和模式,高溫時段以快速保潔和機掃保潔為主。
北京軌道交通28號線1標項目建設工地現場。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 7月18日 攝
持續高溫下,城市用電負荷增加,地下電纜巡檢頻次加大。記者日前隨國網洛陽供電公司配電運檢員宋克儉來到地下電纜井內,一股濕熱氣體撲面而來,體感溫度遠高于地面。10多分鐘后,宋克儉的工作服就被汗水浸濕。
“高溫巡檢很容易中暑。今年公司為運檢人員配備了液冷循環清涼背心,遇到需要檢修、長時間作業的地方,作業人員就穿上清涼背心下井,接上電源后背心會啟動冷風循環系統,自動吹出冷風,能有效降溫消暑。”宋克儉說。
一部分高溫作業群體尚處保護之外
下午1點,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一處建設工地,水泥工張慶(化名)短暫休息后,便開始了工作。不到半小時,張慶就渾身濕透。帶著鹽分的汗水冷不防流進眼里,他拿起掛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拭。
根據有關規定,出現高溫天氣時,用人單位要及時向符合條件的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沒發過,也沒聽說過。”當被問及是否發放過高溫津貼時,從業15年的張慶笑著搖搖頭。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西峰表示,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有不少未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建筑工人,流動性較強,還未得到實質性的政策保護。
如張慶一樣,一些在田間地頭靈活就業的群體也“游離”在高溫勞動保護之外。
“每天大概要收割四十畝,只能在午飯時休息一個小時。”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某農業合作社農機手張元(化名)說,“我們沒法避開高溫時段工作,沒有收到過高溫補貼。”
2012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等部門發布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對高溫勞動保護工作作了系列部署,其中明確辦法適用于存在高溫作業及在高溫天氣期間安排勞動者作業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
“但從實踐看,與用人單位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更容易受到高溫保護,未簽訂正式合同的建筑工人、農機手等群體很難得到高溫勞動保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規定落實不到位、打折扣,也造成一些戶外勞動者難以得到保護。
根據有關規定,勞動者因高溫作業或者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經診斷為職業病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由于醫療衛生機構診斷能力有限、用人單位不配合提供相關資料、認定程序復雜繁瑣等,職業性中暑工傷認定還存在維權難問題。”張西峰說。
高溫津貼發放也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全國多地針對高溫津貼標準作出明確規定,每月補貼標準為100元至300元。但記者梳理發現,一些地方標準過于復雜,部分用人單位對有關規定知曉程度不高、重視程度不夠,少發漏發高溫津貼。
進一步完善保障機制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近年來,我國高溫天氣呈現首發日期提前、發生頻次增加、影響范圍變廣等特點。
7月20日,廣西南寧市興寧區環衛工人在配備有空調和風扇的工會驛站休息。(受訪者供圖)
“有必要完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中對高溫勞動者的定義。”張西峰表示,勞動關系的形成并不以是否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為準,只要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實質上形成用工關系,就可以被認定勞動關系成立。
張西峰表示,一些建筑工人、農機手雖然未簽訂正式合同,但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實質上的用工關系,是高溫天氣下戶外勞作的主要群體,應受到高溫勞動保護。
針對職業性中暑工傷維權難,張西峰建議,工傷認定機構應充分利用大數據收集相關材料,聯動勞動監察機構督促用人單位提供必要材料;職業病鑒定機構要總結和優化職業性中暑鑒定程序;檢察機關也要進一步加強法律監督。
“勞動者要注意保留考勤表、天氣預報等能夠證明工作環境的有效證據,保管好醫療機構出具的載有明確病因的診斷書,這有助于維護個人權益。”張西峰說。
許光建建議,各地應視情做好高溫預警和勞動保護提醒,督促用人單位在工資發放中明確標注高溫津貼。對于少發漏發高溫津貼的用人單位,可進行提醒,嚴重的要處罰。
“高溫天氣只有一段時間,但對勞動者的關懷應是長久的。”許光建說,社會各方應當積極行動、互相配合,努力給勞動者更多尊重和關愛。(記者魏玉坤、李文哲、陳露緣、張鐘仁、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