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ME科技故事
進入正題之前,先來聽一個細思恐極的故事。有一個女研究生,回家后盯著自己的父母看了很久。她突然大聲呵斥道:“你們為什么要偽裝成我的父母?”這一問,讓她的父母不知所措。不光如此,這位女學生感到自己身邊所有的人與物都被替換了。于是她驚恐地認為現代科技已經強大到能將所有的事物復刻了,整個人處于崩潰狀態。
別單純以為這只是某個懸疑電影的狗血開頭。其實在臨床中,就有一種類似的病,叫做替身綜合癥(Capgras Syndrome)。這種疾病表現為,患者認為自己身邊的人或事被替換了。就算他們十分熟悉地辨別對方的長相特征,但卻認為其是替身。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學者認為,這些患者對于同一個人可能有一份份“獨立記憶的文檔”。這導致他們無法提取和連接原本是連續的記憶。每當最熟悉的親人進入視野時,他們的大腦里就會重新創造一份新的記憶。甚至有的還會想象自己也同樣被替身所取代了。
而患者這“突然陌生”的指控,對至愛的親人來說是多么沉痛的打擊!所幸在現實生活中,替身綜合癥尚屬罕見。但我們生活中卻不乏這樣“突然的陌生”的體驗。比如當你長時間看同一個字時,會越看越陌生,甚至會忘記它是什么了。不信你盯著下面這個“語”字看上一到兩分鐘,或是寫上幾十遍。然后請閉上眼睛,大聲地讀出它的拼音?又或者重新拿白紙寫這個字,你會不會寫多幾下都覺得不像。
不光是這個字,幾乎所有的字看久了都會出現這樣奇怪的感覺。甚至很多時候,你明明舌頭都到嘴邊了,硬是吐不出它的讀音。當然也不只是漢字,英語等其他語言的使用者也不例外。那么,這是不是你的大腦出現問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說不定此時你的大腦正在幸災樂禍呢。早在1960 年, Lambert和Jakobovits首次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語義飽和” (Semantic Satiation)。
所謂飽和一詞的概念來自于老鼠迷宮的研究。當老鼠走T型迷宮時,會出現一個穩定有趣的現象:每當老鼠選擇一條路后, 下次就會自發地選擇另一條,從而出現兩條路交替選擇的情況。研究者認為同一種刺激或情景重復加工會使老鼠產生厭倦,因而稱之為飽和。而類似的飽和現象也會發生在人身上。也就是說,如果大腦在接受持續相同刺激后,也會感到厭惡,從而產生神經疲倦。
想象一下,當你讓日理萬機的大腦連續在同一個地方戰斗,它是會感到疲憊的。
于是,本該好好工作的大腦便鬧起了別扭,還會用短暫的“罷工”來抗議。這會導致發送神經元與接收神經元之間的連通性短暫性缺失。
換個角度看,這是大腦發出的信號,間接表明神經系統累了。
這時不光是語言,就連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場景等等,看久了都有可能會突然變得陌生。
你可以聚焦在中間閃爍的綠點,大約10秒后,便會看到排列在假想的等邊三角形的角落處的一個,兩個或所有三個靜態黃點消失,然后重新出現。
而在語言文字加工中的厭惡視為“語義飽和”。此外,語義飽和的過程和文字識別過程也是有一定關系的。
最早研究者認為飽和的過程是出現在語義加工階段的假說。即是我們能夠清晰的識別出一個字的字音、字形及含義的階段。然而,它并沒有完全被大家所認可。反對者提出前語義(知覺)加工階段假說。即是我們識別出字音字形但是還沒來得及思考這個字的含義的時候,因而又被稱為是知覺階段。到了2010年又有科學家認為是發生在兩者之間的連接階段,并提出了知覺表征-語義聯接假說。
這些假說聽上去很抽象,但其實不難理解。讓我們以上文提到的具體的字“語”來進行解說。首先第一階段是前語義加工階段,即是我們能從字形辨認出它有兩個讀音分別是【yǔ】和【yù】。而第二個語義加工階段:當我們讀【yǔ】時它指代的是話或是代替語言的動作,比如手語等。當我們讀作【yù】時,則是告訴的意思,比如“不以語人”。當我們從不同的讀音到理解到的含義存在一個連接階段,即是知覺表征-語義連接階段。
目前關注該領域的學者普遍支持語義飽和是發生在知覺表征-語義連接階段,但仍存在一定的爭議。
值得一提的是,漢字本身沒有語音,且有其他多音字。所以漢字在識別過程中應是多依賴于字形-語義的過程。當漢字達到飽和狀態時,不僅僅感覺語義丟失,還會覺得所觀察的漢字解體。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下子想不起怎么讀,還會覺得越寫越覺得不對勁。不同字形結構的漢字發生飽和的時間也不一樣。比如左右結構的字更容易發生飽和,如“衡”“辨”,即我們看左右結構的字更容易不認識;而獨立結構的字,如“司”“馬”“直”等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夠發生飽和。
真、具、直中間到底是幾橫,更多被視為曼德拉效應,即是大家出現集體記憶錯亂
與語義飽和類似地,還有一種叫做不相識綜合癥。也是說,一個人已經見過某物很多次了,但他感覺不熟悉。
例如人們可以想象,當你走進自己的房間時感覺好像之前從來沒有來過一樣。盡管你確定那是你的房間并且之前確實來過。只不過,這種不相識癥發生的概率要遠比語義飽和的概率要低得多。
與之相比,常被認為語義飽和的相反情況Déjà vu(既視感),則更常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謂的Déjà vu就是指有時我們會對某一場景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可以被視為是“對某一事物無法抗拒的熟悉感”,就好比明明你從來沒有到達過某個地方,但當你第一次去的時候卻覺得異常熟悉。又或者你從來沒見過這個人,卻覺得他好像認識很久了。但其實你壓根不熟悉這些事物或場景,但好像是在回憶里出現過。它具體的情境還可描述為“已經聽過,已經想過,已經嘗過,已經夢到過,已經讀過……”等等。
據統計,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一生中都至少經歷過一次似曾相識。甚至有些人一生中不止一次經歷過這種現象。還有研究表明,似曾相識現象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比如很多人年輕時對自己的愛人一見鐘情時,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就降低了。
那么,這樣奇怪卻又美好的感覺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自該現象被發現以來,吸引了一批批科學家前去研究。然而,因為它大多是毫無征兆地突發,并且發生時間十分短暫。所以研究幻覺記憶是相當困難的,只能依賴當事人描述和回憶,而光憑當事人主觀的感受,會產生很多對研究產生干擾的夸張或虛假信息。迄今為止,已經有幾十種理論來試圖解釋這個現象了。
左側大腦半球的側面,從側面看。(頂葉以橙色顯示)
這當中,也有理論是認為跟大腦鬧別扭脫不了干系的。比如有一種理論是認為大腦中長期和短期回路之間出現某種故障。
這導致初次接觸到的新信息直接進入長期記憶,所以我們可能會覺得正在經歷過去的事情。還有另一種理論則認為,這也可能與頂葉皮層有關。頂葉皮層是大腦中產生這種熟悉感的區域。它可以在不觸發與記憶相關的其他區域的情況下被激活。
不過研究者還沒能很好地解釋究竟是什么引發了這種熟悉。
或許像一見鐘情、似曾相識這樣美好的體驗能被科學解釋后,就缺少了浪漫的想象空間了吧。所以,我們機智的大腦也不想輕易讓我們洞察其中的奧秘。
又或許當這些“突然的熟悉”發生時,就像上文“突然的陌生”那樣,大腦正在一旁打盹、幸災樂禍。但這有什么關系呢,或許某天當你坐在街邊的小店認真看書時,不經意抬頭就看到了那個似曾相識的人,這時心跳加速的你還會計較自己突然不認識書里的字了嗎?
*參考資料Semantic satiation.Wikipedia.on 14 July 2019, at 03:29 (UTC).STRANGE CASES MAY 22, 2015This Man Thought His Family Was Replaced by Evil ClonesBy Melissa DahlDéjà vu.Wikipedia.on 31 July 2019, at 07:12 (UTC).Science Is Getting Closer to Explaining The Mystery of Déjà VuLINDSAY DODGSON, BUSINESS INSIDER16 DEC 2017細思極恐!為何長時間看同一個字會越看越陌生?作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袁杰 科學大院 2016-12-26賈建榮,張德玄.語義飽和現象及其認知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04):615-625宋劍秀,徐英哲.“似曾相識”現象的心理學簡析[J].學理論,2015(02):33-34.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購買福利、體育等彩票,是現在很多群眾茶余飯后的 " 娛樂活動 ",既是對公益事業的一種支持,也希望能給自己帶來意外驚喜,本是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切不可當成發家致富的途徑,但如果眼睜睜看著中大獎的機會從眼前 " 溜走 ",可能并不是每個人都那么淡定。
60 歲的陳先生是昆山市淀山湖居民,常年有購買體育彩票的習慣,夏先生經營的彩票店離他家不遠,陳先生也就成了店里的常客。由于雙方相識時間較長,為圖方便,慢慢的倆人就通過微信報號碼以及轉賬支付的方式購買彩票。2018 年 4 月 7 日,陳先生通過微信聯系夏先生,投注三注體彩超級大樂透,并支付了 18 元,其中投注的一注號碼為:"02、07、14、29、32+04+11",投注倍數為三倍,夏先生將 "29" 誤打為 "19",其余一致,陳先生收到彩票照片后,也沒有提出異議。當天晚上開獎,號碼 "02、07、14、29、32+10+11" 恰巧中得二等獎,獎金為 109752 元,三倍投注,總獎金近 33 萬元,而錯誤號碼所得獎金僅為 615 元。這下陳先生坐不住了,到夏先生處提出因其出票錯誤,要求進行賠償,雙方暫時達成一致意見,由夏先生一次性給付陳先生 1500 元了結此事。但陳先生并未就此放棄索賠,越想越覺得吃虧的他將夏先生告到昆山法院,要求賠償損失 329256 元。
在法庭上陳先生表示,自己是信任夏先生的,所以當天沒有核對彩票,也沒有提出異議,但并不能否認夏先生打錯號碼造成損失的事實,收取 1500 元只是部分賠償款。但夏先生對此并不認同,陳先生認為日常的彩票銷售過程中,時常會有彩民投注的號碼與銷售出票號碼不一致,如彩民提出異議,要求繼續再購買投注的號碼,彩票點會在銷售終端關閉前給予彩民再出票投注的號碼彩票,費用也可以由彩票點承擔。假如出票的彩票當天開獎中獎一等獎,價值 500 萬,陳先生會提出因投注號碼與出票號碼不一致,而拒絕這 500 萬嗎?彩票銷售歷來是錢款、彩票、號碼當面、當場交接,離柜后無涉,理應雙方無任何糾葛產生。
法院審理后認為,陳先生和夏先生之間成立彩票、獎券買賣合同關系,還存在委托購買指示彩票的委托合同關系。雙方因交易習慣而相互信任繼而由夏先生無償受原告委托購買彩票,陳先生雖指示了購買彩票的號碼,但夏先生受委托實際購買彩票后已盡到了及時報告義務,陳先生并未表示異議,且按雙方的交易慣例收取了兌獎后支付的獎金 615 元,夏先生在受委托購買彩票過程中并非故意或者存在重大過失;其次,獎票、獎券合同是一種射幸合同,即購買人購得的彩票不是一般的財產,而是一種中獎的機會,一旦中獎,即取得了要求兌獎、取得財產權的現實權利,但是該合同又依賴于偶然事件的出現,存在一種不確定性。
本案陳先生在委托購買彩票時,其取得的僅是中獎的機會,指示的彩票號碼在委托當時并不表征財產權益,被告夏先生誤買了其他彩票號碼也并非必然導致財產損失,并未因受委托購買彩票取得了中獎獎金,陳先生主張的損失并非實際損失或可期待利益損失,也并非夏先生可以預見的利益損失;再次,后雙方自行協商由夏先生補償了 1500 元,陳先生再主張賠償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因此法院最終駁回了陳先生的訴訟請求。
法官說法:
根據法律規定,有償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過錯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無償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在此也提醒廣大群眾,購買彩票本身兼具偶然性和公益性,對于委托他人購買而又對購買結果不持異議的,要求他人承擔不利后果顯然于法無據,顯失公平。
來源:江蘇高院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