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輔導的現實困境
——為何引來一聲嘆息
無論是基于員工能力的提升,還是基于公司績效的達成,員工輔導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有的公司還通過一對一教練、師帶徒、導師制、帶教模式等來提升員工的能力水平。歸根結底,這都屬于員工輔導的一部分。員工輔導如此重要,但在現實中,無論是擔當輔導任務的管理者,還是被輔導的員工,提到輔導還是一聲嘆息。
從管理者角度看,管理者清楚員工輔導的意義,也知曉輔導對目標達成、團隊績效與梯隊人才培養的重要價值,但對管理者而言項目管理教程 案例分析答案,員工輔導這件事有“三難”。
一是難在員工的意愿度不高。輔導變成了“一頭熱”,總是得不到員工的有效回應,管理者對員工輔導的積極性也備受打擊。
二是員工輔導總是看不到效果。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時間和資源應用到最能創造產出的事情上,如果總是看不到員工輔導的效果,輔導半天還不如自己做,很多管理者就不愿在員工輔導上花費時間了。
三是那些輔導效果不錯的員工,有些選擇了離開。這讓管理者覺得得不償失。
從員工角度看,面對工作中的問題與挑戰,員工也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這畢竟關系到績效結果和職場發展。但很多員工仍對輔導不感興趣,這和三個因素有關。
一是管理者的輔導方式。比如,有些管理者的輔導方式簡單粗暴,但員工更愿意接受“潤物細無聲”的輔導;有些管理者上來就告知員工該如何做,但員工沒有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內心并不認同和接受,凡此種種,都會導致輔導效果不佳。
二是輔導后的跟進措施。很多管理者的輔導方式沒問題,輔導過程中所涉及員工的工具、方法與解決方案也沒問題,但輔導之后缺乏有效的跟進與督導,輔導后如何落地執行變成了員工的自覺行為,可“自覺性”恰恰是對員工最嚴苛的要求,如果員工不自覺,輔導的效果也就付之東流了。
三是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和認同問題。如果員工對管理者不認同,或者以前有過關系不佳的經歷,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對員工的輔導很難有效果。員工輔導不只是單純的輔導技術,上下級關系如果有問題,輔導很難見效果。
回到管理的本質,輔導的主體是員工。管理者通過輔導的方式,最終希望提升員工的效率、能力和績效。
因此,衡量員工輔導有效性的唯一標準,不在于管理者的輔導技巧多么高級,也不在于管理者的動機和意愿多么強烈,而在于員工對輔導的認同、接受、參與以及最終的績效產出。
從這個角度而言,管理者要對輔導效果負責,要對員工的效率提升與績效產出負責。當然,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要輔導對的人”,至少要先確定所要輔導的員工符合公司發展及文化價值觀要求,能為組織創造更高的績效產出,是公司發展所需要的梯隊人才,不要讓你的輔導“打水漂”。
員工輔導的四個階段
——為何輔導無效
既然員工是輔導的主體,站在員工視角,要想達成輔導效果,需要回到員工層面重新理解輔導這件事。總體而言,員工輔導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
1. 被動接受輔導
在這個階段,員工處于被動狀態,管理者輔導員工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員工工作效率不高或專業技能出現問題。這時,輔導的方式往往是就事論事,員工是被動的,自己也不清楚問題出在哪里,甚至連效率不高都沒有意識到。
因此,這個階段的員工是被動接受輔導,管理者要回到標準的輔導流程、機制與策略,讓員工看到改變和效果。同時,管理者也要意識到,開始階段的輔導,遇到不積極主動的員工很正常,彼此都需要適應過程,這與上下級關系一樣重要。
2. 主動接受輔導
當員工接受過輔導,且嘗到了“甜頭”——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績效產出,這時員工對接受輔導的意愿度會大大提升。所以,管理者要記住,信心是可以傳導的,而信心的起源,在于不斷取得員工輔導的一個又一個小勝利。因此,處于這個階段的員工,更樂于接受上級的輔導,參與感更強、主動性更高、輔導更容易產生同頻共振。
3. 主動尋求輔導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此之前,在員工輔導這件事上,管理者都是發起人,員工是接受者。而到了這個階段,員工成為輔導的發起人,管理者成為接受者。邏輯很簡單,
首先,之前員工體驗到了輔導的價值,有效果才是硬道理,這給了員工接受輔導的信心。其次,當員工認可輔導的價值,再遇到工作上的困難和問題,會將上級的輔導作為自己應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最后,過往那些基于常見問題和普通難度的標準化輔導,已經不能滿足部分員工的要求,尤其是遇到突發、計劃外、充滿挑戰的工作難題,或者是近期遇到了一系列意外情況,這個時候員工就會主動尋求上級的輔導,員工成為真正的發起者和主角。
4. 主動輔導他人
員工不但會接受輔導,還會主動輔導別人。這就要回到成年人的學習規律,回到知行合一的邏輯。成年人“721學習法則”提到,真正的學習成效,10%來自讀書與培訓;20%來自對周邊人的觀察、溝通、反饋和交流,以及對榜樣的學習;70%來自將所學應用到自身的工作及生活實踐,包括日常的問題解決與總結改進。
由此看來,真正有效的員工輔導,不能止于員工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績效提升,還要看他是否能將自己輔導后的行為改進、方法提煉和策略總結,分享并幫助其他同事改進和提高。輔導這件事,不一定只是管理者的工作。如果那些優秀員工愿意分享和共享自己的工作實踐,就形成了最好的團隊輔導體系。
由此,輔導他人就成了團隊每個人的行為方式與職業習慣,而不僅僅是管理者的職責。
對照以上四個階段,可以總結出很多管理者抱怨員工輔導無效,認為員工不積極主動,員工對輔導心不在焉等現象的原因。很多管理者的員工輔導,永遠停留在第一階段(被動接受輔導),無法進入第二階段(主動接受輔導),這才是管理者應該面對的殘酷真相。
總在第一階段停滯,容易陷入“輔導沒用、輔導不行、輔導太麻煩”的認知怪圈,長此以往,管理者不再愿意進行員工輔導。而提到員工輔導,員工又會覺得沒勁、沒用、沒效果,正是因為上下級對員工輔導的這種默契認知,從而讓員工輔導變成了“上級很受傷、下級很想躲”的苦差事,還是不做為好。
員工輔導的最佳實踐
——為何優秀企業人才輩出
在員工輔導方面,一些優秀企業的做法,可以給我們更多啟發。在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團隊,有專門的“員工輔導十六字方針”——我做你看,我說你聽,你做我看,你說我聽。
其中,“我做你看”指管理者先把要輔導的內容完整示范一遍,讓員工看到全局、全過程,而非某個細節或局部,如果步驟不全,會讓輔導效果大打折扣。“我說你聽”指管理者要結合剛才的示范與演練,對其中的關鍵流程節點、思路、方法論等進行詳細解讀,回應員工的疑慮和困惑,這個過程解決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你做我看”指員工要按照管理者輔導的做法完整做一遍,員工只有親自實踐,管理者才能發現員工是否真清楚了。這時,管理者最應該做的就是做好觀察和記錄,尤其是亮點和不足,便于針對性地改進和提升。
“你說我聽”指讓員工講解做法背后的原理和邏輯,有哪些覺得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舉一反三等,管理者再根據員工的情況進行調整或糾偏。這就構成了一個員工輔導的閉環,最終回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績效產出,成為阿里巴巴批量打造人才隊伍的高效做法。
華為更強調“訓戰結合”。針對具體的業務或技術場景問題,讓員工先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管理者充當導師或教練的角色,針對提問、指導、工具、案例、最佳實踐、提供參考資料等方式,啟發和幫助員工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策略與方法,最終還是由員工提出解決方案,而不是管理者給員工方案,真正做到了“輔導以員工為本”。
谷歌則借助于OKR模式( and Key ,目標和關鍵成果),將員工輔導內化到OKR管理體系全過程,在制訂具有挑戰性的季度OKR后,通過每周工作小結與一對一面談的方式進行員工反饋與輔導。其中,輔導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上下級,同事們也會就你的階段成果給予反饋,從而實現上下一致、左右協同。
聯想的員工輔導,則更加重視復盤方法論,通過回歸目標、評估結果、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四大步驟,管理者幫助員工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基于結果與目標的差異,汲取經驗、總結教訓,并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將流程、工具、策略與方法論沉淀下來,讓員工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并通過團隊分享的方式,使之成為整個團隊解決類似問題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回顧這些優秀企業的做法,不難看出,他們的員工輔導都不約而同的“堅持以員工為本、注重問題導向、聚焦學以致用、關注員工成長”。也可以這樣說,員工輔導既是提升員工工作效率與能力的重要步驟,也是萃取最佳實踐,傳承組織經驗的有效手段,同時,企業文化與價值觀,也可以通過員工輔導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
員工輔導的正確打開方式
——全周期輔導手冊
1. 輔導前的十六字方針:分析問題、聚焦重點、設定目標、準備方案
員工輔導一定從問題出發。當然,問題未必僅僅局限于效率、技能與績效本身,還包括員工的工作狀態或職業規劃。但無論是什么樣的員工輔導,都需要問題導向,而不是在道理層面泛泛而談。
要特別提醒管理者的是,員工最不愿聽到的就是不厭其煩地講道理。在很多人看來,之所以遇到各種問題,不是不懂大道理,而是不知道該如何將道理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
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問題導向的前提下,聚焦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問題,這往往需要管理者透過現象看本質,洞察員工“冰山下”的需求、動機與認知,了解真相非常重要。
找到重點問題,并就此設定員工輔導的目標,根據目標準備相應的數據、資料、案例、流程、工具與方法論。從某種程度上說,輔導前的準備工作,往往決定了員工輔導的質量和效果。所以,建議管理者,要拿出時間和精力充分進行輔導前的準備和思考。
2. 輔導中的十六字方針:有效傾聽、真誠回應、引導思考、達成共識
輔導的主體是員工,管理者要提醒自己,正在進行的員工輔導,不是直接給答案,不是員工被動接受輔導,更不是自己一廂情愿地代替員工解決問題。管理者的職責是引導員工思考,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并通過提問和互動的方式,幫助員工自己找到解決方案,這才是員工輔導的正確方式。
輔導中,管理者的有效傾聽往往是前提條件。傾聽,不僅能幫助管理者洞察問題的本質,還能透過傾聽,切換到員工視角重新看待問題,有助于管理者換位思考,也更容易與員工構建信任關系,讓員工敢于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同時,針對員工提出的問題,不要遮遮掩掩,也不要試圖蒙混過關,真誠回應員工的問題,比那些所謂高情商的迂回戰術和溝通技巧重要得多。
如果員工能力有限,對問題的思考還停留在淺層次上,管理者可以通過案例、場景、示范等方式,幫助員工找尋解決問題的路徑,并通過引導思考的方式,讓員工比較各種解題路徑的優缺點,最終達成共識,形成改進行動措施和時間表。一定要讓員工感覺到,盡管有賴于上級的引導和幫助,但最終解決方案是他本人想到的,只有當事人對解決方案擁有“產權”,他才會在后續的執行階段全力以赴。
3. 輔導后的十六字方針:及時跟進、節點反饋、總結復盤、經驗復制
輔導完成后,并不意味著輔導的結束。相反,輔導后的實施與執行情況,才是體現員工輔導效果的關鍵。在這方面,管理者容易犯的錯誤是,輔導后寄希望于員工自覺,以為該說的都說了,方案也有了項目管理教程 案例分析答案,員工的改進提高不成問題。但輔導后“大撒把”,往往會讓前期的輔導成果付之東流。因此,輔導后的及時跟進就成為確保員工輔導有效性的必備動作。
跟進中,如果發現問題,管理者要通過節點反饋的方式,告知員工問題所在,如果還是認知或能力問題,需要再次重復之前的輔導動作,以推進問題的解決。
同時,無論員工接受輔導后的效果如何,都要及時進行總結和復盤,將優秀做法固化下來,將教訓沉淀下來,形成可復制的方法論,應用到后續的輔導流程優化中。到這一步,才算是完成了員工輔導的閉環,直到下一次員工輔導的具體應用。全周期員工輔導關鍵步驟如圖2所示。
最后,管理者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如果輔導多次沒效果,除了要反省自己的輔導方式與流程,還要跳出來問自己,是不是出現了“輔導非人”的情況?并不是所有的員工輔導都有效,如果沒能做到人崗匹配,沒能用人所長,那么很可能輔導的投入高、產出低。因此,輔導的前提是“正確的人”。
第二,輔導不僅要就事論事,也要就事論人。所謂就事論事,是從問題出發,針對所出現的問題,幫助員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回過頭來看,員工之所以需要輔導,不僅僅是因為工作效率不高或能力不足,還可能與上下級關系、員工情緒、組織內部變革、個人職業規劃等有關。
從這個角度而言,關注員工成長,提升信任度,提高團隊協作水平,本就應該作為員工輔導的一條主線,管理者也需要“就事論人”,需要以小見大,幫助員工實現成長與突破。換一個角度看,員工輔導也是管理者的自我修煉。
需要項目管理資料合集的同學可先關注然后私信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