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學這個科目考核比重雖然不大,但依舊以其“出其不意的考法”、“無邊際的出題范圍”成為無數考生的惡夢~
提前背到了,就是送分題,沒有背到,那就是送命題。
今天小堂堂給大家整理了廣播電視學「考過的」、「重點考的」和「可能考的」名詞解釋,并附上可以直接背的答案。寶們可以直接打印,補充進復習資料即可。
01
字幕
定義:字幕是一種出現在屏幕上的文字,是訴諸于觀眾視覺的語言文字。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字幕分為說明性字幕、信息性字幕、強調性字幕,它們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
①說明性字幕:補充信息的文字
說明性字幕主要是對畫面作輔助性的介紹,補充圖像表意的不足。如對于某個新聞的歷史背景的介紹、對于新聞人物的身份介紹等。因此,這種類型的字幕旨在消除畫面不確定性,加強信息的有效傳達。
②強調性字幕:突出信息的文字
強調性字幕是是對畫面中的某些信息予以強調,以引起觀眾的注意,加深對于新聞節(jié)目的理解。如在政治新聞中對于某項政策的強調,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受眾對于公共事務的關注程度。
③信息性字幕:獨立表意的文字
信息性字幕往往作為一種獨立的表意單元,來傳播某種相對獨立的信息。如在電視屏幕的最下方播送最新的新聞事件等。這種字幕能夠加強新聞的時效性。
02
剪輯點
定義:剪輯點指的是兩個畫面相連接的點。剪輯點的選擇,關系到電視節(jié)目中人物動作的連續(xù)性、鏡頭轉換的流暢感、畫面內容的邏輯性、節(jié)奏風格的和諧性以及是否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和視覺欣賞習慣。
1.敘事剪接點
以觀眾看清畫面內容,或者解說詞敘事,或者情節(jié)發(fā)展所需的時間長度為依據。這是電視節(jié)目中最基礎的剪接依據。鏡頭的“低限長度”:一個鏡頭必須有能夠保證讓觀眾看清內容的最低限度的時間長度。
2.動作剪接點
以畫面的運動過程(包括人物動作、攝像機運動、景物活動等)為依據,結合實際生活規(guī)律的發(fā)展來連續(xù)鏡頭。目的:內容和主體動作的銜接轉換自然流暢,它是構成剪輯中視覺動態(tài)連貫的重要因素。
3.情緒剪接點
以心理活動和電視片敘事內在的情緒起伏為依據,鏡頭的造型特點來連接鏡頭。目的:表現內在情緒、激發(fā)觀眾情感。
4.聲音剪接點
以聲音因素(解說詞、對白、音樂、音響等)為基礎,根據內容要求和聲畫有機關系來處理鏡頭的銜接,也就是上下鏡頭中聲音的連接點。聲音的剪接點一般選擇在完全無聲的,或采句采段的轉換處,但同時要考慮到畫面所表現的情緒、聲音轉換節(jié)奏和聲音連貫性和完整感。
5.節(jié)奏剪接點
根據運動、情緒、事物發(fā)展過程的節(jié)奏為依據,結合鏡頭造型特征,用比較的方式來處理來體現快慢動靜的對比,是鏡頭內部運動與外部動作形態(tài)的吻合。
03
EFP(電子現場制作)
EFP,即 電子現場制作( Field )。它是以一整套設備連結為一個拍攝和編輯系統,進行現場拍攝和現場編輯的節(jié)目生產方式。EFP也是 電視技術迅速發(fā)展的產物,它是一種適用于“野外”(準確的說是“臺外”)作業(yè)的 電視節(jié)目生產方式。它必須具備的技術條件是一整套設備系統,包括兩臺以上的攝像機,一臺以上的 視頻信號(圖像)切換臺,一個音響操作臺及其它輔助設備(燈光、話筒、 錄像機運載工具等)。
利用EFP方式,可以在事件發(fā)生的現場或演出、競賽現場制作電視節(jié)目,進行現場直播或錄播。如果電視節(jié)目是在事件發(fā)展同時播出,我們稱之為現場直播;如果電視節(jié)目是在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同時進行錄制后,再播出,我們稱之為現場錄像、實況轉播。
不論是現場直播還是現場錄像,攝錄過程與事件發(fā)生發(fā)展同步進行網絡電視只有聲音沒有圖像,因此,現場性特別強烈。這是EFP方式最突出的優(yōu)點。因此,EFP也可稱“即時制作方式”,又由于EFP須多臺攝像機拍攝,所以也同“多機攝錄、即時編輯”的概念相通。
EFP是最具有電視特點、最能發(fā)揮電視獨特優(yōu)勢的制作方式,因此,每一個成熟的電視臺都將EFP制作視為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文藝、專題、體育等類節(jié)目的制作方式。
04蒙太奇
蒙太奇是鏡頭與鏡頭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排列組合的方法。蒙太奇可以分成多種,基本可以分為敘事性蒙太奇和表現性蒙太奇。敘事性蒙太奇用于敘述故事和交代情節(jié),是蒙太奇中最簡明和直接的表現形式。
敘事性蒙太奇通常包括:
連續(xù)式蒙太奇:這是我們運用最多的一種形式,按照電影的敘事順序和情節(jié)結構的發(fā)展,讓影片條理分明、層次謹然地發(fā)展下去;
平行式蒙太奇:即把發(fā)生在同一時間段內不同場合發(fā)生的事件平行地敘述出來;
交叉式蒙太奇:把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平行動作或場面交替敘述,使之相互加強,造成驚心動魄的印象;
積累式蒙太奇:把一連串性質相近、說明同一內容的鏡頭組接起來,造成視覺印象的疊加;
復現式蒙太奇:讓影片前面已經出現的場面重復出現,產生前后呼應的效果;
顛倒式蒙太奇:把劇情由現在轉到過去,又從過去轉到現在,造成倒敘或插敘的效果。
表現性蒙太奇用于加強情緒的渲染力度,追求鏡頭間的對應和契合,以獲得別致的藝術效果。
表現性蒙太奇通常包括:
象征式蒙太奇:即用某一具體事物和另一事物并列,用以表現這一事物的某種意義;
隱喻式蒙太奇:即將外表相同而實質不同的事物加以并列,產生類比的效果;
對比式蒙太奇:即把不同內容、不同畫面現象的鏡頭組接起來,造成強烈的對比關系;
抒情式蒙太奇:這是電影創(chuàng)造詩意的一種手法。
05畫面、聲音、文字之間的關系
電視新聞中的畫面、聲音和文字之間相互補充。畫面是電視新聞的主體,而解說詞可以擴大信息含量,補充畫面不足,還可以發(fā)掘畫面的內涵、渲染氣氣氛、提煉和升華主題,還有連接畫面、順利過渡的轉場功能。因此,解說詞要注重與畫面的配合。而同期聲的運用要與畫面同步,使畫面人物的語言“聲畫合一”,可以增強內容的真實感、可信度和親和力的同時體現人物和事件的特性。文字是對影像新聞中畫面和聲音的補充,是很有表現力的視覺符號。能夠避免諧音、同音導致的誤解。
06聲畫分立
“聲畫分立”又稱“聲畫分離",指聲音來自鏡頭畫面之外,即以“畫外音”的方式出現,觀眾在這個鏡頭里聽到聲音信息并非來自看到的影像信息,這時,觀眾必須對兩種信息進行"加工”才能夠完成正確的接受。雖然在聲畫分立這種形式下,聲音和畫面是不同時出現的,但兩者之間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聯系的。聲音和畫面相配合,共同完成對對一個情景的描述。
07聲畫合一
聲畫合一是指電視畫面的視覺形象跟發(fā)出的聲音同時呈現、同時消失、聲音依附于形象,聲音和畫面形象同時作用于觀眾的感官。兩種不同感覺相互滲透,互為補充,使觀眾感到真實,感受更深刻。
特點是畫面和聲音具有最高的保真度。這種結合形式不宜用于短鏡頭快速組接,否則易造成視聽混亂。聲畫合一的組合方式是聲音和畫面的初級組合方式,也是基本組合方式。易于被視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接受。電視新聞中的同期聲講話、同期聲音響和電視實況轉播都是聲畫合一。
08聲畫對位
“聲畫對位”是對電視新聞報道提出的要求,指電視新聞的聲音和畫面應同步、相對應地有機結合在一起。電視新聞是以畫面、聲音為傳播符號的,只有聲畫有機結合,形成統一整體,傳播的信息才會有力量。電視新聞的解說詞應該在畫面信息的基礎上交待、說明,或補充事實,或介紹背景,不能游離畫面各行其是。聲畫不對位,會讓觀眾產生拼湊、剪輯的不信任感,影響報道的效果。現代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為電視新聞的聲畫對位創(chuàng)造了條件,現場真實的聲音和畫面的有機結合增強了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和可信度。
09
畫外語言
指在畫面所反映的現場圖景中,實際并不存在所聽到的有聲語言,它是在后期編輯制作中加進去的,包括新聞性節(jié)目的播音語言,紀錄片及其他藝術類節(jié)目之中的解說,電視劇中的獨白、旁白,心聲等。
10
畫內語言
指由電視畫面場景中傳來的有聲語言。在電視新聞中,這種語言被稱為“現場語言”,定義是“新聞現場有實質內容的語言聲音”。這類聲音包括新聞人物的講話,與新聞記者的對話,以及記者的現場敘述等內容。
11
景別
景別是指由于攝像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電影畫面中所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qū)別。景別的劃分一般可分為5種,由近及遠分別為特寫(人體肩部以上)、近景(人體胸部以上)、中景(人體膝蓋以上)、全景(人體的全部和周圍背景)、遠景(被攝體所處的環(huán)境)。在電影中,導演和攝影師利用復雜多變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調度,交替地使用各種不同的景別,可以使影片劇情的敘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達、人物關系的處理更具有表現力,從而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12
畫外音
畫外音是指不是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fā)出的網絡電視只有聲音沒有圖像,生源來自畫面外的聲音,可以是人聲也可以是音樂、音響效果。其特點是聲畫打破鏡頭限制,拓展視聽藝術。
13
長鏡頭
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這里是“長鏡頭”,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和長短。長鏡頭并沒有絕對的標準,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通常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通過連續(xù)的時空運動把真實的現實自然地呈現在屏幕上,形成一種獨特的紀實風格。一般劃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
14
主觀鏡頭
主觀鏡頭表示片中角色觀點的鏡頭。當角色掃視一場面,或在一場面中走動時,攝影機代表角色的雙眼,顯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15
運動鏡頭
運動鏡頭:通過移動攝像機機位,或者改變鏡頭光軸,或者變化鏡頭焦距,所進行的拍攝鏡頭。通過這種拍攝方式所拍到的畫面,稱為運動畫面。運動鏡頭主要包括由推、拉、搖、移、跟、升降攝像形成的推鏡頭、拉鏡頭、搖鏡頭、移鏡頭、跟鏡頭、升降鏡頭等。
16
空鏡頭
空鏡頭:畫面中沒有人物只有景和物的鏡頭。空鏡頭與有演員(包括人和動物)的鏡頭可以互補而不能代替,是導演闡明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情節(jié)、抒發(fā)感情意境的主要手段之一,空鏡頭有借物寓情、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作用。
17
場面調度
場面調度:原指在戲劇舞臺上處理演員活動位置的一種技巧,電影藝術中的場面調度是演員調度和攝影機調度的統一處理。
18角度
定義:角度即拍攝角度也稱為鏡頭角度,是在拍攝時所確立的視點和方位。不同的拍攝角度,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力。
角度的作用有以下三點:首先最基本的作用是敘事的作用。選擇一種什么樣的角度,攝影師首先要考慮的是能不能更完美地刻畫人物、敘述情節(jié),能不能把場面表現好。其次特定的拍攝角度用以抒發(fā)某種情感,表達特定的視角與內涵,比如尊重、壓抑等情感的傳遞。最后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導演往往傾向于選擇某一類型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可以表達不同的敘事態(tài)度和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
鏡頭角度從兩個方面變化:垂直變化和水平變化。垂直變化細分為:頂角、平角、仰角、俯角。水平變化分為:正面、側面和背面。
19三點布光法則
定義:三點布光時首先把主光光源(主光燈)放在被攝主體的前面,注意它應與被攝主體形成一定的角度。然后,在被攝主體的一側布置副光,以部分地消除主光照射下被攝主體所形成的陰影。最后,布置逆光。把光源放到被攝主體后面的高處,使被攝主體的四周的邊緣有一個光環(huán),使主體富有立體感。
三點布光中,主光是主要的塑型光,用來表現人物的外形特點和臉部特征,起著突出人物主要形象的作用。輔助光用來柔化人物身上和臉部的陰影,形成豐富的影調層次,表現不同的光調氣氛和現場環(huán)境。并能與主光形成不同的光比,表現某種特定的光線特征。輪廓光可以勾畫出被攝人物的輪廓線條,把被攝的人物從背景環(huán)境中分出來,表現立體感和縱深透視感。主光以順光為主,輔助光以側光為主,輪廓光以逆光為主。
咨詢我們
基礎考點|||||||||||||||||||||||||||||||||||||||
獨家資料|||||干貨筆記|||||||||||
專題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