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PC(不含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為4120萬臺,同比下降17%。其中,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TOP5廠商中僅華為年增長11%。
具體來看,聯想2023年出貨量為1553.6萬臺,市場份額38%繼續穩坐市場頭把交椅;但仍環比下滑了19%,顯示出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惠普以430.0萬臺的出貨量排名第二,年增長率-2%。華為緊隨其后,去年出貨量398.6萬臺,環比增長11%。戴爾2023年出貨量接近“腰斬”,僅剩314.8萬臺,環比下滑44%。排名第五的華碩出貨量為286.3萬臺,也有24%的下滑。
爾科技集團
戴爾科技集團 (DellTechnologies) 由Dell、Dell EMC、VMware、Pivotal、RSA、SecureWorks及Virtustream七大品牌共同組成,以科技創新推動人類進步為使命,為全球180個國家各種規模的企業及機構實現數字化轉型,提供從邊緣計算到核心數據中心再到云計算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與服務。
戴爾科技集團在大中華區
戴爾于1998年進入中國。目前,戴爾科技集團在大中華區擁有超過12,500名員工,并在中國擁有從設計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到服務的全面體系,支持中國及全球業務的業務發展,其中包括:
Dell EMC中國研發集團
Dell臺灣研發中心
VMware中國研發中心
Pivotal中國研發中心
戴爾科技集團及其成員企業承諾將先進的商業理念和技術帶到中國,實現與中國市場的共同成長。戴爾科技集團大中華區依托集團整體優勢,持續加強在終端生產力提升、物聯網應用、現代化數據中心、任意云解決方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及專業服務等領域的創新與實力,憑借業界領先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堅實的研發力量、優秀的團隊、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與供應鏈管理,及廣泛的本地合作,助力客戶從容應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挑戰,把握機遇,共贏數字化未來,為客戶和合作伙伴創造更大價值。
2015年9月,邁克爾·戴爾先生訪華并宣布“在中國,為中國”的戴爾中國4.0戰略,旨在:
在實現自身可持續增長并保持在IT行業領先優勢的同時,我們將持續履行對中國市場長期投入的承諾,支持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的經濟繁榮作出貢獻:
作為中國政府與企業最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之一,我們積極融入本地IT生態系統,并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等國家發展戰略,通過持續推動混合云、智能制造、VR/AR和人工智能四大本地生態系統,助推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同時,我們致力于推動本地供應鏈向自動化、綠色及大數據方向發展,提升供應鏈管理,幫助本地供應鏈實現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助力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運用科技力量積極推動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是戴爾科技集團始終肩負的使命。企業社會責任是戴爾科技集團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進入中國20年以來,我們不斷地通過公益項目、企業文化建設、綠色環保行動等,履行對社區、員工和環境的長期承諾。截至目前,戴爾在中國的捐贈已累計超過1.72億元, 用以支持中國的青少年教育發展及社會救助;自2006年起,戴爾通過青少年學習項目在中國建立了352個戴爾學習中心,受益青少年超過32萬名。正是因為長期對中國青少年教育的支持,2015年至2018年戴爾公司連續三個年度榮獲教育部頒發的最佳合作伙伴獎。2017年,71%的戴爾大中華區員工貢獻了超過65,000小時的志愿服務。2018年,戴爾中國榮獲由人民網組織評選的“第十三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改革先鋒獎”。
同時,戴爾通過綠色包裝、回收和再利用等行動,積極倡導、踐行可持續創新及環保責任。2016年至2018年,戴爾連續3年在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企業綠色供應鏈(原稱為“企業環境信息”)CITI指數評價中位列前三;另外,戴爾通過了CEC 2016-2017《綠色供應鏈評價技術規范 微型計算機、顯示器》五星級評價要求,成為中國首家取得綠色供應鏈評價證書的電腦公司。
2018年,在戴爾進入中國市場20周年之際,戴爾科技集團宣布,戴爾中國邁入4.0+新階段。
[1]該數據包括2016年9月7日并購交易日之前易安信的投入資金。
文內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
最近的財報數據顯示,戴爾電腦在2023年第一財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營收下降了20%,而桌面電腦銷量更是下滑了41%。然而,最引人關注的是,戴爾在亞太市場的銷量下降了40%,而在中國市場更是跌幅高達45%。
戴爾公司曾宣布在2025年之前將50%的產能從中國大陸撤出,逐步放棄中國生產的各種零部件,直到2027年實現完全中國化。然而,市場的反應似乎比戴爾的決策更快,中國市場似乎正在逐漸拋棄這家電腦巨頭。
戴爾電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企業和機構采購的首選,但在技術專家眼中,戴爾并沒有太強的核心技術,它主要的工作是將各種零部件按照規格和標準組裝成辦公和家用電腦,然后批量銷售。這個過程在基礎硬件知識方面并不復雜,任何人都可以用一把螺絲刀完成。
戴爾的競爭力來自于大規模采購零部件以降低成本,并建立了面向大批用戶的質量控制和售后服務體系,從而為企業和機構用戶提供相對可靠的產品。在這一點上,中國制造業為戴爾提供了競爭力的基礎。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特別是作為美國企業,戴爾在國內政府和國有企業采購方面面臨競爭劣勢,因此,戴爾的名字在這些領域的采購名單上已經不再常見。
從中美關系的角度來看,美國企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依賴中美友好關系生存,另一類則反華立場明顯。軍火商如洛馬、雷聲、諾格等屬于后者,他們沒有直接的中美經貿合作,而是主要依賴美國軍方作為主要客戶。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如波音、英特爾、微軟、普惠以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等,則在民用市場和軍民融合領域有著合作與發展,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有更明智的認識,因此不會輕易切割與中國的聯系。
戴爾本應該屬于第一類企業,但卻采取了與之相反的策略。或許在戴爾看來,美國市場的重要性超過了一切,美國政府的認可比中國市場的銷售更重要。這導致了戴爾在中國市場的衰落,然而即便戴爾退出,中國的電腦整機供應市場仍將穩健運轉,有許多國產品牌可以填補空缺。
從商業角度來看,戴爾的決策看起來相當荒唐,因為就連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如英特爾和具有獨立產業生態和良好聲譽的蘋果都不敢輕視中國市場。它們在美國的制裁和禁令下,尋找機會增加在中國的投資,維護市場份額。與此不同,戴爾似乎因缺乏核心競爭力而積極尋求去中國化,這種策略顯然是短視的。希望這個案例能成為其他美國公司的警示,警示他們在制定戰略時應更加理性和長遠思考。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內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