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計算機發展到今天已經過去了接近40個年頭,而計算機的內部插槽也經歷著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今天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計算機發展史上都有哪些插槽吧,本次主要介紹計算機的擴展插槽,主要介紹通用插槽,小眾插槽不做介紹。
1:上古歷史--ISA
ISA總線最早于1981年誕生,用在IBM兼容機之中。最早的ISA總線僅僅支持8位,用于intel8086與8088系統之中。1984年升級到了16位,帶寬為8MB/s.雖然16位的ISA在286時代活的風生水起,但是到了386時代就開始出現了嚴重不足,所以惠普等巨頭牽手將ISA總線升級到了32bit,也就是EISA總線,帶寬也達到了32MB/s。不過即便如此,EISA仍舊帶寬過低,而且成本也較高,為ISA的淘汰埋下了伏筆。不過雖然ISA接口早已淘汰,但是ISA接口仍舊有不少專業應用,所以一直到intel 875P,仍舊有廠商在主板上給用戶提供ISA插槽,下圖就是提供了ISA插槽的intel875主板。
2:過渡的VESA
VESA是一個過渡性插槽,但是它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插槽,而是用來給ISA擴展帶寬所使用,普遍見于80486電腦中。但是它有兩個非常大的問題,一是無法提供過多的插槽,普遍不超過3個,因為提供的電力有限。再一個就是插槽之間的干擾很大,可能會造成硬盤數據丟失等問題。而且因為太長所以安裝困難,下圖ISA旁邊的灰色插槽就是VESA插槽,也叫VLB。
3:長壽的PCI
首先要說的是,PCI并不是PCI-E。從1991年intel推出PCI總線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7年,但是PCI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至今仍舊活躍在我們的計算機里。早期的時候,ISA接口和PCI接口基本是共存計算機里的。相比ISA總線,PCI總線可以說是質變,帶寬從132MB/s起步,而且擁有即插即用,共享中斷等優秀特點。正是因為這些優點的存在,PCI接口才能一直存活至今,雖然目前已經有被PCI-E完全取代的架勢。下圖就是PCI接口。
4:短命的AGP
AGP的全稱是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正如名稱加速圖形接口一樣,它是專門給顯卡設計的總線,源于PCI總線,用于解決3D加速卡帶寬不足的問題,由intel在1997年提出。AGP接口的帶寬為32bit,基礎頻率為66MHz,而最高的AGP 8X為8x66=533MHz。帶寬從266MB/s到2.1GB/s。有很多的非標準接口,比如AGP pro,現在已經完全淘汰,被PCI-E取代。和PCI-E一樣,AGP接口的設備也是向下兼容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老的AGP設備有的只支持1.5V,這樣的設備無法插到3.3V的新插槽里,支不支持主要看AGP硬件的接口外形,如下圖。
5:無限可能---PCI-E
PCI-E的全稱為PCI-Express。由intel在IDF 2001上提出,用于取代PCI。目前PCI-E已經發展到了PCI-E4.0(今年會有產品),根據接口長度不同,PCI-E的接口位寬分別為1~16bit不等。看似不如AGP的32bit或者最高64bit的PCI,但是PCI-E的工作頻率非常高,PCI-E1.0就為2.5GT/s,而現在普及的PCI-E3.0更是提升到了8GT/s,而且是雙向傳輸,所以僅僅PCI-E1.0規范的最高速度就達到了8GB/s的雙向傳輸,將AGP以及PCI遠遠甩在身后。更不用說現在的PCI-E3.0擁有32GB/s的雙向傳輸帶寬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PCI-E1.0與2.0的編碼格式為8b/10b,即每10bit只有8bit是有效數據,而PCI-E3.0開始則為128b/130b,今年將要到來的PCI-E4.0也是這個規則。PCI-E的接口帶寬主要由長度決定,并且互相兼容,比如PCI-E*16可以支持PCI-E*1~16規范的所有設備,而PCI-E*1接口這些也一樣,只要你把PCI-E插槽的邊緣的檔口割開讓設備可以不受阻礙插進去。哪怕PCI-E*16的顯卡也可以正常工作在PCI-E*1的接口上,只不過工作帶寬只有*1,而且因為PCI-E缺口右側全部為數據腳的原因,哪怕你把PCI-E*16的顯卡用鋸子鋸成PCI-E*1的長度,插到PCI-E插槽上也是可以使用的。而且PCI-E接口即便版本不同也是互相兼容的,只是速率會受到影響,比如PCI-E3.0的設備插到PCI-E1.0的主板上,只能得到PCI-E1.0的帶寬,而且因為兼容與主板供電問題,雖然2.0開始PCI-E增加了插槽提供的功率,但是實際到3.0為止,每個PCI-E插槽提供的功率仍舊是PCI-E1.0的75W。
但是PCI-E插槽的實際帶寬不能通過接口長度來判定,因為有的PCI-E插槽雖然是*16的長度,但是主板后面的針腳實際只有*4或者*8的數量,所以實際帶寬要以主板背面的PCI-E有多少數據針腳決定。而且即便你數據針腳是全的,在你組建多卡的時候,如果硬件提供的PCI-E總線數量不夠,會自動拆分成主板支持的帶寬類型,比如16條拆分成兩個8條給兩個PCI-E接口。
6:筆記本的衍生版本-MINI PCI-E與MINI PCIE
主要見于筆記本,偶爾會在部分臺式機主板上見到,正如名字一樣,它是從臺式機的PCI-E與PCI總線衍生而來,因為體積小,廣泛用于用于筆記本電腦,而且因為有很多針腳定義相同的原因,MINI-PCIE后面還衍生出了MSATA接口,用于接駁M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不過MSATA和MINI PCI-E不相互兼容。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MINI PCI-E與PCI僅一字之差,但是實際外形差到十萬八千里,不可混攪,下圖就是MINI PC(左)與MINI PCI-E(右)的無線網卡。
7:新時代的勢力-M.2
M.2源于NGFF,用于取代MINI PCI-E以及MSATA。有多個接口標準,目前最常見的是M.2 Akey與M.2 B key,以及用于接駁無線網卡的M.2 E key,還有就是目前用的最多的M.2 M key,主板上提供的M.2 SSD接口一般都是M.2 M key,同時支持PCI-E與SATA的SSD,并且最高支持PCI-E*4。而Akey 和Bkey只能支持*2。但是要注意的是。E Key和其余三種無法互相兼容。而M.2的SSD一般有2242 2260 2280 22110四種規范。M.2的網卡普遍為2230規范。
B key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M.2 SATA規格的SSD。而A與M則為PCI-E規格。M.2同時支持AHCI與NVMe協議,可以說是未來幾年的主打接口,并且PCI-E的M.2 SSD還可以通過轉接卡直接用在PCI-E插槽上。U.2這種服務器上用的就不再介紹了。
差不多這期就到尾聲了,時過境遷,家庭計算機早已飛入千家萬戶,背后是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后面還會為大家介紹更多的知識,不要錯過喲。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點個贊,
在下面留言,
或者關注電腦吧評測室頭條號,自媒體平臺
樣看自己電腦是不是千兆網卡?老電腦如何升級千兆網卡?
很多時候網速比較慢是因為網卡并非千兆,而是百兆網卡。即便家中裝了 200 兆、300 兆甚至千兆的寬帶,也不能發揮網卡的性能。如何查看電腦網卡是千兆還是百兆?其實很簡單。
1. 打開設備管理器,可看到找到網絡適配器下面選項。若網卡有一個 RELTEKPCIE,后面跟著是 GBE,那就是千兆網卡,網卡就沒問題。
2. 如果不是 GBE,像這種老的主板,其網卡通常搭載的是百兆網卡,百兆網卡的傳輸速度就較慢。
老主板若不想更換主板,只想提高網卡性能怎么辦?其實還有另一種辦法,主板上通常都會有 PCI 或者是 PCIE 的多余插口,數量會很多。可以買 PCI,像這種長條的就是 PCI 的接口。大部分新款的主板,像十代以后的主板都會留這種小的 Pcie 插口。只需買一個 Pcie 接口的千兆網卡,然后插上去即可。這樣網線接到新的千兆網卡上面接口,網速就達到了千兆網速。
幾天買了tplink的萬兆電口網卡,今天終于有點時間先裝上體驗下吧
簡潔的包裝
散熱片的體積還是不小的,畢竟萬兆的傳輸速度發熱量很大
這個網卡的金手指部分的長度決定了必須要插在主板全長的PCIE插槽上。
PCIEx1的插槽是無法滿足萬兆的傳輸速度所以不能用也在情理之中
電腦開機后系統并不能自動加載這個網卡的驅動,只能自己手動來了。
360驅動大師能認出這塊網卡
但是卻無法安裝成功
win7系統下360驅動大師能認出這塊網卡,但是卻無法安裝驅動成功[驚呆]。那就官網下載驅動吧。
tp的萬兆電口網卡貌似就這一塊
找到對應產品。然后找打驅動下載。
驅動下載下來是個壓縮包。
這個壓縮包的套娃成都真是服了,壓縮包套壓縮包
看看這套娃的程度[摳鼻]
一層套一層
手動安裝驅動設備管理器找到這個帶感嘆號的以太網控制器,右鍵更新驅動程序軟件手動選擇驅動下載的位置,點擊下一步就可安裝成功
現在去網卡的界面看一下,已經正常顯示出咱們的萬兆網卡了
分別接了下千兆和百兆交換機,都能兼容沒有問題。
我買的兩塊萬兆網卡,另一塊安裝在了一臺win10的電腦上,說來也有些奇怪,win10上面驅動大師根本就認不出新網卡,win7上面是能識別出來但是不能正確安裝上驅動。
這次就先到這里吧,下次把兩臺電腦連起來再測試萬兆網絡的速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