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
雙木三林這個品牌歷史其實也不短了,長期從事高性價比音頻產品的設計。DL200是其推出的一款入門千元級的外置解碼器產品,查看了一下官方了解價格,為1099元人民幣。感謝熱心讀者送測。
硬件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
DL200作為入門級產品,機箱上的成本不可能投入太多,主體是鐵皮沖壓,前面板則使用了拉絲鋁面板裝飾,做工其實不錯,該收邊的地方都處理了,沒有剌手感。外形設計走的是簡潔風,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看上去有點像CD唱機,但實際尺寸小太多了,它的體積為222*206*31立方毫米,并不大,結合材料質感,并沒有不少低端產品那種明顯的廉價感,看上去還是有點檔次的。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打開機箱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藍牙模塊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去標識的芯片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去標識的芯片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XMOS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OPA1612運算放大器
DL200支持USB/藍牙/光纖/同軸四種輸入方式。新一代的用戶,更樂意使用USB和藍牙模式。使用USB輸入,解碼器本質上就是一個外置純輸出聲卡。DL200有個特別的設計,USB輸入分為UAC2.0和UAC1.1兩種模式,現在主流的是UAC2.0,Windows 10[1073版本及以上]、Windows 11已經最近幾年的macOS[10.6及以上]、iOS、Android系統都能原生支持UAC2.0,即插即用,而UAC1.1是給某些裝不上驅動的老舊電腦、游戲機準備的。DL200并不能自動識別UAC版本,所以需要在菜單里手動切換一下。其中UAC2.0 路徑采用的是XMOS方案,對應的芯片是XU316,這也是流行的配置,UAC1.1路徑采用的應該是BB的芯片,但芯片被磨掉絲印,具體型號不清楚。
藍牙采用的是高通方案,具體型號是QCC5126,支持藍牙5.0,編解碼支持SBC/AAC/aptX/aptX HD以及LDAC。這是2019年的藍牙芯片產品,放到現在不算先進,但絕不落后,用于DL200,性能綽綽有余。
DAC芯片采用的是ESS ES9038Q2M DAC,SOOMAL讀者熟悉的老朋友了,就是vivo XPlay6 上采用的那顆,信噪比129dB,支持硬解DSD,雙聲道,省電,針對移動設備設計,現在也多用于播放器、USB聲卡、中低端的臺式解碼器等設計當中。
運算放大器采用的是TI OPA1612,這顆芯片也是熟臉,不少用于中高端的播放器的設計當中。DL200支持6.35毫米單端和4.4毫米平衡輸出,可以為16歐負載提供每聲道3W或32歐負載每聲道1.5W的輸出功率,配合中低阻抗耳機,理論上也夠用了。
再說說操控,DL200通過前面板旋鈕來控制菜單和開關機,挺方便的,復古的說法,叫單鍵飛梭,年輕讀者應該很少聽到這個詞了吧。它可以控制開關、音量、輸入方式、輸出方式、增益、PCM濾波器、素質鎖相環、UAC版本、屏幕亮度等,操作很方便,放在桌面使用的話,遙控器基本只能吃灰,還不如去掉遙控器,再降100,三位數抱回家,豈不美哉。
客觀測試
DL200 的USB輸入支持幾乎所有非定制操作系統的即插即用,對老舊系統,例如Windows 7/8,可以安裝XMOS的音頻驅動獲得對UAC2.0的支持,或者干脆使用UAC1.1路徑模式。對于較新的Windows 10/11系統,不安裝驅動也能即插即用,安裝驅動后可以獲得ASIO API等功能。與智能手機也能正常配合使用,它不需要從手機USB取電,所以不存在那些取電過量導致的兼容問題,但不少Android手機在連接UAC2.0設備時并不能自動切換采樣率,這個問題是手機的鍋,不能算在DL200頭上。DL200號稱支持768kHz采樣率,不過這個采樣率需要配合macOS設備實現,Windows下最高為384kHz。
根據產品定位,我們認為用戶最可能用到的就是USB和藍牙輸入模式,所以測試也就以這兩項為主,輸出選擇的是RCA。USB模式源設備采用的是華碩靈耀X13筆記本,使用WASAPI,藍牙測試用到的源設備是vivo X90 Pro+智能手機,人工不干預藍牙碼率,讓系統自動。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頻響曲線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頻響曲線[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頻響曲線[96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總諧波失真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總諧波失真[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總諧波失真[96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互調失真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互調失真[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互調失真[96kHz]
LDAC 測試項目 | 44.1kHz | 48kHz | 96kHz |
噪聲水平, dB (A): | -113.5 | -114.6 | -114.3 |
動態范圍, dB (A): | 113.9 | 114.5 | 114.9 |
總諧波失真, %: | 0.00020 | 0.00021 | 0.00032 |
互調失真, %: | 0.00169 | 0.00152 | 0.00124 |
立體聲分離度, dB: | -103.2 | -104.1 | -106.4 |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頻率掃描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頻率掃描[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LDAC-頻率掃描[96kHz]
藍牙測試使用的是音質最好的LDAC,測試正常,所有項目順利通過,而且測試的量化成績也好于一般的便攜設備。不過在實際使用中,我們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當周圍電磁干擾逐漸加大,例如鄰居們下班回家,陸陸續續開啟了路由器、藍牙設備后,你開始再手機里看到一大串路由器和藍牙設備清單時,DL200在播放高清規格的信號時,就可能出現截頻現象。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頻響曲線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頻響曲線[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頻響曲線[96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總諧波失真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總諧波失真[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總諧波失真[96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互調失真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互調失真[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互調失真[96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分離度曲線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分離度曲線[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分離度曲線[96kHz]
RCA測試項目 | 44.1kHz | 48kHz | 96kHz |
噪聲水平, dB (A): | -94.9 | -95.2 | -113.2 |
動態范圍, dB (A): | 94.9 | 95.2 | 115.7 |
總諧波失真, %: | 0.00049 | 0.00050 | 0.00029 |
互調失真, %: | 0.00525 | 0.00507 | 0.00092 |
立體聲分離度, dB: | -93.7 | -93.6 | -106.4 |
注:RCA 44.1kHz/48kHz采用的是16bit的測試信號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頻率掃描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頻率掃描[48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頻率掃描[96kHz]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分離度測試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分離度頻率分析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RCA-分離度頻率分析[24bit]
RCA輸出測試正常,輸出標準電平,量化成績理想,沒什么問題,要挑刺,就是24bit信號下的分離度表現還可以更好。
主觀聽感
雙木三林 S.M.S.L DL200 外置解碼器
在主觀聽感評估中,使用了Airpulse A200、A80等桌面音箱作為參考,耳機則選擇了AKG 701、森海塞爾HD800、HIFIMAN SUNDARA Closed-back 等耳機。DL200著重測試了USB輸入和藍牙輸入。
DL200的調音是偏向傳統審美的,在很多XMOS+ESS DAC的產品設計中,很容易呈現一種明顯偏硬的聽感,充滿了一種燥勁,聽久了會容易招人煩,SOOMAL常戲稱之為打鐵風格,而DL200的RCA輸出,這種傾向比較弱,這不是丟失了特點,而是揚長避短了,尤其在和基于金屬振膜的音箱組合時,偏硬的聽感只會損傷耐聽度。DL200的這種聲音取向可以加分,對于低端產品而言,能較長實際聽下去就應該點贊。DL200 的音色中性略帶暖色,偏軟,這個優點,讓DL200在表現各類人聲時,聽感會比較舒服,表現高頻泛音時,也會有種柔和的美感。整體聲音的聲音解析力、密度、結像力、動態、瞬態、聲場等都中規中矩,不算拔尖,但對得起產品定位。要挑毛病的話,就是聲音還不夠松弛,在低頻段表現相對明顯,并不是缺力度缺速度,而是彈性不足,給人以始終肌肉處于緊繃的狀態,放不開,這也讓振動層級變化有點呆板,聽起來還是缺點靈氣,在表現部分曲目時,例如大型打擊樂,會有點呆呆的感覺,這也是DL200聲音上最大的槽點,DL200可以切換濾波器,風格上會有小的變化,卻并不會讓聲音變得更生動。
集成的耳機放大電路,在驅動HD800這種大阻抗耳機時,會有明顯的力不從心,即便聲壓已經較大,但仍然容易趨亂,高中頻偏毛躁,低頻也會缺乏厚度,對于千元級解碼器的集成耳放來說,要求驅動好HD800確實要得有點多了,配合AKG 701會好一點,中小聲可用,大音量仍達不到理想的狀態。DL200的耳放更適合與中低阻抗的耳機組合,與SUNDARA Closed-back搭配,耳機的聲音也變得更為溫和,那種因為驅動力不足而出現的毛躁不穩定的感覺基本消失,不能說DL200可以讓SUNDARA Closed-back的滿血表現,不過發揮8成實力問題不大,這種狀態下,已經可以讓初燒用戶感受到好音質的快樂了。
至于藍牙,即便選擇LDAC,也估摸只有USB 7成水平,差別不在音色,而在解析力,同曲目相比,就是各種糊,對于解碼器來說,藍牙主要圖的是方便,連手機聽聽在線廣播、新聞,看看在線視頻,即便是打折的音質,也是夠用的。
SOOMAL 推薦評級
DL200的聲音談不上多超預期,它并沒有出現超越入門級的越級表現。我們認為,DL200已經努力的在有限的成本內做優化,而且優化方向正確,合理的分配了外形、器件成本,在入門級設備中,DL200可以被認為是比較優秀的,其外觀簡潔、工藝無廉價感,操控順手,聲音基礎素質良好,調音靠譜,整體完成度也比較高,用起來不別扭,雖有不足,但算不上硬傷,千元級解碼器能做成這樣,是可見功底的。SOOMAL給予雙木三林DL200 外置解碼器推薦評級。
我說大部分發燒友都沒有聽到完整的錄音時,一定會被鄙視恥笑一番,但不開玩笑,哪怕使用千萬元器材的超級大燒,真有可能漏掉很多原始錄音中的信息,那就是多聲道!在傳統的黑膠、磁帶、CD等載體中的確只存在二聲道立體聲。而數字錄音發展之前,模擬錄音雖然可以做到復雜的多軌混音,1970年代曾發行了數以千計的四聲道唱片其實用的是矩陣技術,也沒有多聲道的困擾。但1999年推出SACD后,情況改變了!
飛利浦和CrestDigital合作的美國第一條SACD光盤生產線于2002年量產,很可惜未被主流市場所接受。12公分的SACD光盤與CD具有相同的物理尺寸。光盤的面密度與DVD相同,又分成種類型:
①混合SACD,具有4.7 GB的SACD層(HD層),以及普通CD機可讀取的音頻層。
②單層SACD:只有一層4.7 GB信號,例如前陣子發行的鄧麗君SACD。
③雙層SACD:具有兩層SACD總容量8.5 GB,沒有CD層,第一層的數據螺旋從內向外編碼,第二層從第一層結束的點開始編碼,并在光盤的最里面結束。SACD使用DSD數據格式,未壓縮碼率為5.6 Mbit/s,是CD紅皮書規定碼率的四倍,因此被認為有更好的音質與細節。
絕大多數SACD光盤都包括環繞聲(五個全頻加上LFE低音通道)和立體聲(雙聲道)二種新號,一些光盤紀錄真實的多聲道錄音;一些則是后制混音而成,另有一些保留了早期多聲道格式的混音,例如1973年Mike Oldfield《Tubular Bells》的四聲道混音,或者Mercury唱片原始的三聲道錄音。
SACD光盤中儲存的信號,有DSF與DFF未壓縮編碼格式,DSF用于SONY,DFF用于Philips,相當于CDDA碟片中的WAV文件。此外為了節省空間,多聲道部分會以DST無損數據壓縮進行編碼,相當于FLAC、APE是對CDDA中WAV數據的無損壓縮。經過DST無損壓縮后,信號容量會減少2-3倍,光盤就能儲存80分鐘的2聲道和5.1聲道信號。DST無損壓縮在2005年被標準化為MPEG-4音頻標準。
簡單的說,80%以上的SACD光盤,同時帶有2聲道與5.1聲道的信號。早期Krell、Music Fidelity、Esoteric、Pioneer、SONY、NAD、Marantz、Philips、Linn、Onkyo、Denon等廠家都推出過內建譯碼,可以輸出多聲道模擬信號的SACD機,現在幾乎全部停產了。
目前想讀取SACD光盤中的多聲道信號,唯有依賴全功能的藍光機了,當然也有例外,4K藍光機中的天王巨星松下UB9000,就不支持SACD!頂級發燒友對使用藍光機聽音樂,多半都有不入法眼的輕視,就那玩意,怎么能和Hi-End音響比擬。的確藍光機設定的消費人群并非金字塔頂端的音響發燒友,但也因為這樣,我才說很多人都沒享受過完整的錄音全貌。
不妨改變一下觀念,認為藍光機好用的請繼續支持,重度發燒的人請選擇國產柏韻Pure Audio的AirCore播放器,這是唯一能讀取多聲道格式,并透過HDMI輸出多聲道DSD源碼的數播,聲音可比藍光機高檔多了。這個專題的目的是教大家用甚么方式,能聽到SACD光盤中被我們忽略的那部分精彩聲音,我們分幾部分來說明:
⑴多聲道音源。目前能買到的藍光機,有以畫質見長的松下Panasonic、注重音質的先鋒Pioneer、影音效果平均的索尼SONY、還有韓國三星Samsung、LG,國產的杰科GIEC等,可選擇的并不多。
OPPO退出市場對發燒友來說相當遺憾,而松下不支持SACD更是讓人傷心。雖然國產的數播幾乎都能硬解SACD提取的iso鏡像檔,把它們分解成DSF或DFF文件,但都只有二聲道部分,多聲道理所當然的放棄了。索尼的游戲機PlayStation 3前兩代能讀取SACD光盤,從第三代開始(2007年10月推出),SACD播放功能被移除。
舊版PlayStation3 能使用2.00系統軟件將多聲道DSD轉換為1.5 Mbit/s DTS編碼,以便通過S/PDIF數字輸出播放,隨后的修訂版刪也除了該功能,這些古董游戲機卻成了提取SACD光盤iso文檔的最佳工具。由于當初SACD聯盟規定,SACD播放機不能提供帶有未加密DSD的輸出,所以目前少數Hi-End廠家如Esoteric、dCS、emm Labs、CH Precision、Orpheus等都是額外付出權利金,再以各自設計的接口來輸出DSD信號,當然也沒有多聲道。
柏韻的AirCore是目前唯一可以播放多聲道音源的數播,它讀取iso文件時,會把里面所有的資料都打開,所以在手機上操控能看到2CH與MCH二種內容,前者是立體聲,后者是多聲道,視需要點播就可以。
⑵多聲道譯碼器。有沒有純音響用的多聲道DSD譯碼器呢?當然有,錄音室常見的Merging NADAC解碼器就是,這部解碼器可以說是PyramixVirtualStudio錄音工作站的延續,內建ESS9008S SABRE解碼芯片,有2聲道、8聲道、16聲道等不同版本。
NADAC意為Netwok Attached DAC(連接網路的解碼器),采用為專業產品開發的RAVENNA網絡技術,便于從電腦上將數據傳給NADAC,使用用一根網線就可以傳輸48個聲道的DSD256信號,可靠運行長度達到100米。
換句話說,Merging NADAC解碼器只能連接計算機播放,家用的藍光機、數播都無法搭配,而且操作上比較麻煩。目前最方便的方式,還是日系的AV環繞功放,一條HDMI線就能搞定,雖然有些產品會把DSD轉成PCM再譯碼,或者會對DSD256以上的高清格式進行降頻譯碼,但至少我們還可以聽到不錯的效果啊!
另一種更發燒的方式,是拿一部藍光機,或者柏韻的AirCore數播,搭配3臺立體聲譯碼器,然后連接5.1聲道的有源音箱。柏韻的羅先生在音響展會進行過演示,由AirCore負責播放多聲道SACD iso,通過HDMI接口輸出多聲道的DSD信號,再由3臺柏韻AirDSD解碼,中間經過一個多聲道版本的HDMI2DSD mch的負責接口數據轉換(HDMI輸入DSD轉4組同軸DSD DoP輸出)。如此一來,獲得的通透感、細節與樂器線條、低頻能量都遠非AV功能所能比擬。
⑶連接方式。對一般家庭用戶來說,HDMI是首選推薦。HDMI規范里已明確定義了DSD的傳輸,許多萬能播放的藍光機都可在菜單設置成DSD源碼通過HDMI輸出,這是目前唯一官方認可的DSD數碼輸出方式。
雖然藍光機有了DSD數字輸出接口,那DSD解碼器就也得具備HDMI接收才行,HDMI接收有專門的接收DSP芯片(譬如美國晶像公司Silicon Image產品),它們工作時一種為真DSD接收,即I2S輸出的真DSD信號;一種為偽DSD接收,將DSD源碼轉成了PCM。很多AV功放上帶的均為偽DSD接收,所以直接用藍光機播放SACD光盤經由AV功放譯碼效果并不好,還不如把藍光機菜單設置成PCM輸出。
HDMI傳輸還有一個好處,它是以I2S(Inter-IC SoundBus)模式工作,這原是飛利浦設計在解碼(編碼)芯片和接收(發射)進行數字傳輸的一種格式,分為三條線路,一條數據線路,一條時鐘線路,一條同步線路,由于數據和時鐘信號分離避免了因時差誘發的失真。
目前僅在極少數高級CD轉盤或數播上能見到I2S的接口,因為硬件接口沒有嚴格規范,所以有的用光纖,有的用RJ45網線、DIN五針接口、4個BNC頭,或者HDMI等等,接口的不統一讓I2S推廣困難。其他數播上面看到的HDMI端子,主要目的不是傳送DSD信號,因為接腳的定義各不相同,所以只能與同一品牌產品搭配使用。
⑷多聲道有源音箱。如果按照傳統的音響組合方式,5.1聲道就需要用到3臺立體聲功放,占用空間、增加預算、操作不便等都是制約因素,我們建議想嘗新體驗者使用有源音箱。
理論上,5只音箱最好采用全部一樣的產品,SACD或DVD-Audio要求音箱頻寬達到5Hz-100kHz頻域,相信對絕大多數發燒友來說都是天方夜譚。退而求其次,5只相同品牌、相同型號的有源音箱容易得多,而且它們在Hi-End音響領域性價比非常高。如果用3部功放去推被動的Hi-Fi音箱,即使預算不成問題,功放本身恐怕就無法滿足24Bit錄音的標準。
SACD要求的信噪比至少為120dB,24Bit錄音則高達144dB,而目前高端功放的信噪比能達到110dB已經很厲害了。144dB以上的信噪比可能嗎?這時噪聲電平相當于0.12μV RMS,而一只10Ω電阻室溫下在0Hz~96kHz帶寬系統工作時的熱噪聲理論值就為0.12μV RMS,一只50Ω電阻就足以產生使24bit量化出現誤差的熱噪聲,所以144dB的動態范圍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這時還不如選用經過DSP校正過頻響的小型有源音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何況部分產品已經進化為無線連接,線材的困擾都一并解決了。
⑸多聲道音箱擺位。SACD多聲道音樂信號基本上使用5聲道(有時為3-6聲道),有時候LFE(低音炮)被獨立為第六聲道。欣賞時基本布局為2個前置、1個中置、2個環繞(后置)音箱圍繞聆聽點圍成一圈。
SACD推薦按照ITU-R BS.775-1國際電信聯盟(ITU)指定的方式進行音箱擺位,ITU是聯合國的15個專門機構之一,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前身是1865年在巴黎創立的國際電報聯盟,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國際組織,主要任務為制定標準、分配無線電資源,組織各個國家之間的國際長途互連方案。ITU-R BS 775建議的內容包括:
●使用五個相同大小的全音域音箱
●五個全音域音箱與聆聽位置距離相等
●五只音箱與聆聽位置的角度,分別是中央0°、前置±30°、環繞±110°,若用作觀看電影,前置音箱則放在±22.5°
早期的DVD-Audio在音箱的擺位方面,建議同樣是以皇帝位聆聽點為中心作一個正圓形,前方左、中、右音箱分別處于-30線、中軸線和30線來擺放,而后方左、右聲道音箱則處于-120線和+120線擺放,每個音箱離聆聽者的耳朵距離應一樣。這二種方式與杜比、DTS、Auro 3D等電影環繞聲建議的擺位大不相同,甚至還引起不少爭議。
例如美國Chesky公司認為兩個前面、兩個前側面和兩個后面共6個聲道的音箱擺位法(取消了中置聲道),才能“最準確”地模擬出錄音現場的真實感。其他唱片公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導致目前多聲道的錄音方式差別巨大,也沒有一定的標準。Channel Classics唱片的老板Jard Sacks認為,一般人在現場聽到的聲音包括了樂團直接音與周圍反射音兩者的混合,所以在多聲道錄音時,他們強調從前方過來的聲音,前方三個聲道所占的份量最重,而環繞聲道負責的僅是空間殘響與反射音的營造。
由錄音師Andreas Spreer創辦的德國Tacet唱片觀念不同,他提倡的“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技術,認為多聲道要創造出完整的音樂包圍感,亦即所有的樂器演奏圍繞著聆聽者,整個樂團把人包圍在中央。
撇開這些爭議,兩聲道與多聲道錄音的確有根本差異。西方音樂發展初期,吟游詩人并不是正襟危坐在皇宮里演唱歌曲,而是在鄉間、在弄堂、在隨處席地而坐的各種場所里娛樂人群。直到王公貴族們開始邀請樂師在宮廷演奏,才逐漸變成樂師站在舞臺上演奏,其他人在臺下欣賞,直到今日我們還是習慣演奏者在前方的音樂表演形式,兩聲道似乎比較合乎自然的現場音樂再現。
但畢竟聆聽經驗不該是一成不變的形式,如果有機會站上指揮臺,或者坐在樂團中間,那時候每一個聲部不會是左右分離,而是從四面八方涌向耳朵。多聲道錄音提供更強烈的音樂包圍感,讓我們不再是安靜坐在舞臺下的聽眾,反而象是交響樂團的一員,聽到飄蕩在360度空間中的聲響。
實際上按照ITU的建議,我們也不容易擺位。普通家庭用作立體聲的聽音房都不會太大,而且多數是在客廳,如果以皇帝位為中心點作圓,那最多只能擺放多聲道的前方左、中、右3個聲道的音箱,而后方左右音箱均無法等距離擺位。更何況,這樣擺位要對客廳的家具作重新布置,除非聽音房有6米以上的寬度,否則前面3個音箱距離太近,聲音的壓迫感又很明顯,音場也會因重疊而混亂。
折衷的方法是以影院AV系統的方式來聽多聲道SACD,雖然會損失一些空間感與細節,至少是比較可行的。我自己是按Auro-3D的方式擺放了將近20只音箱,包括頂部的2只天空聲道,欣賞SACD多聲道音樂時會加上Auro-3D處理,音樂廳舞臺感與空間感也算自然完整,沒甚么明顯的問題。
最后來說說,SACD的多聲道部分聽起來效果有特殊之處嗎?美國NuPrime新派中國代理商,汕頭的連總是較早有這種概念的音響人,他說不同于魚龍混雜的CD碟片,5.1聲道的SACD碟片基本上都是大公司的嚴肅制作,錄音本身沒有問題。
他使用藍光機透過HDMI線與AV功放連接,搭配Genelec真力G/F系列有源監聽音箱,組成數萬元預算內最接近錄音棚音效的系統,效果非常好。五只真力G系列全頻有源監聽音箱,再加一只F1或F2低音炮,在所有音箱都緊靠墻面的家居環境下,聲場、現場氛圍輕而易舉得以重現,這在立體聲無源系統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在SACD里面的多聲道信號,新近錄音者多半是真正的多聲道制作,1990年以前的則可能是事后混音而成。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有機會得到比立體聲更好的現場感、堂音空氣感,尤其豐滿程度更讓人垂涎,同一曲目相形之下,會顯得音場淺窄,立體感不足,甚至頻域兩端的伸延都受限。
當然凡事沒有絕對,如果原本的錄音就不好(聲音差的SACD多了去),多聲道在透明度、層次感、音場的深闊、聲象定位、從容度等高保真要素都不一定有優勢。記得飛利浦第一次在美國CES與索尼共同舉行多聲道SACD的示范,所有參加的媒體與錄音師,都對多聲道特有的真實現場感和豐富堂音、音樂細致度、層次感和音色平衡贊不絕口,當時飛利浦用的是ITU建議擺位方式。
既然飛利浦是多聲道SACD的開拓先鋒,我們就來看看它們為多聲道錄音所做的努力。目前飛利浦唱片已經暫停,前Philips古典音樂主管們,與Polyhymnia International公司(前身是Philips古典部門錄音中心)共同成立了新品牌Penta Tone Music。
他們認為5聲道環繞音響終將取代傳統的兩聲道音響,所有愛樂者只要聽過他們的示范,都會同意多聲道才是更接近自然真實的音樂重播方式。目前Penta Tone唱片分為二大系列,一系列是采用DSD技術的新錄音,另一系列是將Philips、Decca經典發燒名盤采用DSD技術重新編輯制作。
基于Philips傳統,錄音鑒聽依然采用B&W Nautilus音箱(修改過)、vdH功放與線材。整體來說,Penta Tone的錄音人聲自然圓潤厚實、形體正確不夸大,器樂高貴柔美,小提琴聲更是溫柔婉,毫無銳利毛邊,音場空間真實如臨現場,音場排列層次分明。多數錄音都很精采。
Polyhymnia自1997年就參與了SACD 的開發,早在該格式推出之前,Polyhymnia工程師Erdo Groot使用飛利浦錄音系統制作了一些實驗性DSD錄音,據說一整個硬盤只能錄制幾分鐘的 8通道DSD素材。
人稱“指揮沙皇”的捷杰耶夫(ValeryGergiev),還有已經去世的古樂指揮加德納(John Elliot Gardiner) ,都曾在倫敦協助測試評估DSD錄音質量和各種環繞麥克風技術。Erdo Groot還在1999年8月,制作了與布達佩斯節日管弦樂隊的現場音樂會,這是第一張完整的多聲道SACD錄音。
從那時起Polyhymnia就致力于SACD項目,最終完成對SACD 的完整支持,從原始DSD錄音、編輯和混音,到最后的SACD壓片母版。
1990年代以前,作為飛利浦錄音中心的Polyhymnia與其他全數字錄音的錄音棚有不同見解,他們認為數字設備還沒有百分百完善,好的模擬設備仍然可以勝過數字設備(尤其是AD和DA)。
他們升級的第一個項目不是器材,而居然是布線,錄音室的各種接線長度超過數公里,必須降低損耗與減少干擾。他們請荷蘭范登豪van den Hul重新設計麥克風與所有信號線,要求雙重屏蔽(甚至三重屏蔽)、低電容、拉伸強度和零噪音。第二個需要重新設計的項目是麥克風前級。
將來自麥克風的微小信號放大到適合AD轉換或進一步混音處理,現代技術并沒有讓電磁場干擾處理變得更簡單。工程師Jeroen Olde-Dubbelink(我不認識他,但肯定是個技術王,飛利浦多數設備都是他負責研發)花了幾年時間設計新的麥克風前級,它們必須有極強的抗干擾性,高輸入阻抗(非常適合飛利浦一貫使用的電容式麥克風)、超寬帶率響應(0.1Hz – 150 kHz)、完全平衡的信號路徑和極低失真(低于AP System 2的測量水平)。
它還包括一個獨特的輸出級,可消除接地環路噪聲,與平衡和非平衡輸入無縫工作,Polyhymnia大約有100部這樣的前級,用于PentaTone所有的錄音。
下一個要修改的項目是模擬混音器,原本的設備是1970年代專為寶麗金而打造,重新改造后依然是模擬方式而非數字化。使用低偏移Burr-Brown模塊替換所有運放,并移除信號通道中所有電容與變壓器,具有超寬帶響(超過150 kHz)、極低的失真和低噪音。
麥克風也要修改,飛利浦原來就用Neumann、Schoeps、Danish Pro Audio、Sennheiser等最佳麥克風,修改后它們都可以標準48V工作、而且抗干擾,頻寬從1 Hz-200 kHz,輸出阻抗低至8 ohm(適合驅動長電線)。元件以通常用于制造衛星電子設備的厚膜陶瓷技術制成,修改過的麥克風包括B&K 4006全指向和4011心形麥克風、Neumann 100系列和Schoeps Colette系列,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
至于環繞播放控制器,因為買不到合適的設備只能自己做,控制器采全平衡設計,具有整體電平控制、通道選擇、每個通道的單獨電平控制和靜音。輸出部分是無變壓器的平衡線路,完全不受接地回路影響,帶寬為0.1Hz-200 kHz,失真無法測量。而歷史名盤的重新制作,使用2002年修改過的兩軌和四軌Studer A80開盤錄音機,加上新的麥克風前級替換開盤機內置放大,同樣獲得令人驚訝的效果。
沒有錯,今天我們在Penta Tone地SACD中,就可欣賞到精心打造的多聲道錄音,空間開闊、堂音自然、舞臺感立體、定位鮮明、動態強烈,高低二端延伸釋放,聽起來非常的過癮。另外幾家值得推薦的多聲道錄音包括Telarc、Reference Record、Mercury(三聲道)、Channel Classics等。如果沒機會欣賞到隱藏在SACD光盤中的多聲道格式,你不覺得遺憾嗎?
——END——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節奏坦克小夜曲系列已經兩年多沒更新了,這個系列一直以來都是節奏坦克最受歡迎的一個產品系列,因其出色的性價比而為發燒友們所熟知。去年的時候節奏坦克發布了一款便攜解碼耳放iDSD,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款產品是小夜曲iDSD,這兩款產品不一樣,前者不屬于小夜曲系列,而后者則是小夜曲迷你桌面臺式一體機的最新一代產品。
辦公&初燒神器 節奏坦克小夜曲iDSD評測
筆者本人還是很喜歡迷你一體機的,尤其是在辦公室環境下,在沒有評測器材占據桌面時,還是盡量希望桌面能簡單一點,畢竟桌子空間有限,要騰出個空地方專門放器材還真不容易,都得現倒騰;而迷你一體機很大程度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隨便找一小塊地方一放就行了。用電腦直推耳機顯然有點糙,音頻編輯嘛,對播放音質還是應該稍有點追求。
節奏坦克小夜曲系列的體積正是我一直推崇的地方,是真小,但它們的音質作為入門級一體機來說應該可以說是物超所值。在售價方面,小夜曲一直以來都維持在千元以下,這樣的定價策略也使更多的人有機會跨入HiFi的大門,繼而對音頻發燒開始感興趣。我們看到節奏坦克全線并沒有特別昂貴的產品,能夠專注于入門和中端產品的廠商其實現在并不多,多年來能夠一直研發小夜曲這樣價廉物美的小鋼炮真的是很不容易?,F在最新的小夜曲iDSD面世了,那么它是否能延續前作的輝煌呢?
站起來,更省空間
相比上一代小夜曲,最新的小夜曲iDSD在外觀形態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上一代是全金屬機身,而iDSD則是以金屬為主體,輔之以其他材料。機身主體仍然是整塊切削出來的鋁筒,板材的厚度還是相當可觀,并沒有因為這是入門級產品就在材料上減配。鋁材與上一代產品一樣,繼續采用銀色細磨砂,手感細膩。邊角的處理也很到位,沒有尖銳和鋒利的地方,正面蓋子上光雕著小夜曲的英文logo。小夜曲iDSD的整體大小要比小夜曲DSD略大一些,但機身厚度有所減小,更加薄。為什么這么設計?我們后面再談。
產品外包裝盒
泡沫填充還是很到位的
整機主體是鋁材
我們拿到的這款小夜曲iDSD前面板是黑色的玻璃,不過,量產后估計會換成亞克力。節奏老賈向我們透露,本來玻璃是他們的首選,但因為加工良品率太低了,雖然玻璃更好看,但不得不最后放棄。前面板最左邊是兩顆金屬按鍵,一顆是輸入選擇,另一顆是輸出選擇,兩顆按鍵右邊都是藍色的指示燈。輸入可以在USB和移動設備之間切換,輸出則可以在數字輸出、線性輸出和耳機輸出之間切換。
前面板
輸入和輸出選擇按鍵
兩個單端耳機接口
音量旋鈕終于回歸
音量旋鈕這次出現在了小夜曲iDSD的機身上,這也是它從第二代小夜曲上取消之后的再次回歸。按鍵式的音量調節確實不如旋鈕方便,這樣的回歸還是很有意義的。小夜曲iDSD的音量旋鈕不僅能控制耳機輸出的音量,線性輸出的音量同樣也可以控制。這顆音量旋鈕阻尼適中,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上面沒有一個刻度,總是不知道當下的音量是多少,這個希望能在量產后改進。音量旋鈕右側是兩個單端耳機接口,一個3.5mm接口,一個6.3mm接口,方便用戶接駁各種單端耳機。
后面板的接口
一對RCA輸出
同軸輸出和USB輸入
小夜曲iDSD的接口主要集中在后面板。從左至右依次是開關鍵、電源輸入、一對RCA輸出、一個同軸輸出、一個USB TYPE-B輸入、一個USB TYPE-A輸入。這個USB TYPE-A輸入可以用來連接手機,把手機當轉盤,同時還可以給手機充電,非常方便。蘋果手機可以直接連上播放,安卓手機則需要下載海貝音樂的APP來實現手機播放。
隨機配件
電源插頭
USB線
塑料支腳
豎起來裝上支腳的樣子
配件方面,小夜曲iDSD隨機標配了一個充電器、一條USB線和一對機身支腳。前面說到這款機器比上一代產品要薄,是因為它可以豎起來放置,豎起來的時候就能用上配件里的這對支腳,這么豎著放置會更加節省空間。支腳的材質是硬塑料,支撐倒是沒什么問題,只是支腳上沒有做橡膠或硅膠之類的阻滑裝置,機器放上去之后用手移動時會在支腳上前后滑動,稍顯不便。
評測參考器材簡介
本次評測參考器材我們選用的是拜亞動力榭蘭圖耳塞和森海塞爾HD600耳機。
拜亞動力榭蘭圖
榭蘭圖是拜亞動力的旗艦動圈耳塞,采用拜亞專利高能特斯拉單元,能夠使震膜獲得更大的驅動能量,并且將腔內共振降到最低,從而大幅度提升聲音回放水平,具有傳統動圈單元自然、醇厚的音質特色,并且與普通動圈、動鐵耳塞單元相比擁有更大的細節量和動態表現。
森海塞爾HD600
森海塞爾HD600是經典的頭戴式大耳機,也是我們一直以來使用的參考耳機,其經典地位無需多言。
比上代更強的聲音控制力
這一代小夜曲給我的感覺跟之前有所不同,可能覺得不同的最大來源在于它可以豎起來的這個設計。這個設計讓人聯想到辦公室里經常能見到的豎插式3.5寸硬盤盒,很商務的感覺。如果說之前的小夜曲在使用設計場景上只強調入門發燒友的話,那么小夜曲iDSD則在之前的基礎上開始重視辦公環境的使用場景。也就是說,小夜曲現在不僅面向入門發燒友,而且也面向那些想在辦公室環境下獲得一個相對較好播放音質且不希望器材占地方的老燒。所以,滿足入門發燒友的要求可能要簡單一點,但要滿足老燒們的口味可能就得費些力氣了。還好,小夜曲iDSD做得挺不錯!
節奏坦克小夜曲iDSD一體機
在評測上一代小夜曲的時候,那款機器的出色表現就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當筆者聆聽小夜曲iDSD時,發現這臺機器比它的前輩又有明顯的提升。從上一代開始,小夜曲的聲音就已經跟之前的小夜曲不一樣了,以前的產品聲音比較清麗,而小夜曲DSD則厚實了許多,小夜曲iDSD也延續了這個特點,整體聲音比較飽滿,但在控制力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節奏坦克小夜曲iDSD一體機
小夜曲iDSD基本上不挑耳機,雖然測試用的榭蘭圖和森海HD600都屬于略偏厚的耳機,但搭配時沒有糊悶的感覺,維持了一個較好的聲音通透度。同時它的橫向聲場又非常開闊,所以聲音總的來說還是比較舒展的。小夜曲iDSD的聲場不得不說兩句,這么小的一體機能有橫向延展如此出色的表現,還真比較少見,要說略顯不足的地方也就是其聲場的縱深了,稍顯平了一點,當然這可能屬于吹毛求疵,畢竟它只是個小一體機,能有這樣的發揮已經是很驚艷了。
節奏坦克小夜曲iDSD一體機
高頻部分小夜曲iDSD做得相當好,解析力明顯比上一代要提升了一個檔次,細節豐富,聲音的線條清晰,大聲壓下的控制力簡直讓我刮目相看,演繹黑金屬這類高頻噩夢的音樂絲毫不見吃力。高頻的泛音略少,殘響收得很快,有時候你都會覺得是不是太干凈了?中頻部分的表現基本與上代持平,中規中矩,密度對于弦樂來說稍顯疏了一些,聽大編制時會覺得稍有點不盡興,中頻的光澤度也不像高頻那么搶眼,不過對于人聲和器樂平衡度的調教還是很到位的,二者處于比較均衡的這么一個位置,既不過分突出器樂,也不過分突出人聲,路線相當中庸。
節奏坦克小夜曲iDSD一體機
小夜曲iDSD的低頻表現也是一個亮點,依然是體現在控制力上。量感充足,包圍感相當強,但很干凈,沒有影響到中頻部分,聽小編制弦樂就能清楚地體現這一特點。而在表現死亡金屬這些低頻極快極重的音樂時,小夜曲iDSD也毫不含糊,保持了較好的彈性,收放自如。讓人感到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低頻的密度也是稍疏了一些,要是能再緊實一些的話,相信聲音表現又會上一個臺階。
節奏坦克小夜曲iDSD一體機
驅動力方面,小夜曲iDSD驅動市面上常見的耳塞基本沒什么問題,這就很好了,如果是辦公室里使用的話,戴個頭戴式大耳機似乎稍有點張揚,用耳塞則低調一些。當然,小夜曲iDSD驅動大耳機也還可圈可點,不過最好是300歐一下,驅動HD600基本能發揮個近八成的水平,但驅動600歐的拜亞T1 MK2就明顯感覺不飽滿了,所以盡量還是搭配低阻的這些耳機或耳塞使用。
節奏坦克小夜曲iDSD一體機ZH-1.1最后得分
寫在最后:
小夜曲iDSD是近期筆者聽過的性價比最高的一款迷你一體機。節奏坦克用兩年的時間來打磨這款新品,雖然等待的時間略長了一些,但交出的作品還是挺令人滿意。對于初燒來說,花不到一千塊錢就能用它體味HiFi的魅力;而對于老燒來說,它又是一款品質出色的辦公桌音質小神器。我實在想不出不向大家推薦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