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生德國本科留學路]系列,一作兼通訊作者@謝奕琛,二作@Robin Shen 。一作是國內民辦大專工程造價專業畢業,后自學德語,并在Universit?t-Mainz完成預科課程(結業成績1.3,Sehr gut 評價),現被德國TU9(9所精英大學)中的Technische Universit?t Darmstadt 的Informatik(德國Informatik專業排名前五)專業錄取。付費轉載請前往@Robin Shen 的主頁獲取信息。留言、評論,請前往本文在知乎專欄的原鏈接,有問必回,歡迎原鏈接轉發。 敬請關注【尖峰時刻】DIY全球留學申請飛躍計劃 ,會陸續發布全球DIY留學申請相關干貨。
歡迎關注作者的知乎ID:Robin Shen
https://www.zhihu.com/people/ruobingshen
本文轉自作者在知乎的回答,欲解鎖文中部分鏈接,請戳知乎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260874
[大專生德國本科留學路]系列文章共四篇,一共分為德語篇、APS審核篇、預科篇和本科申請篇,每個章節都以親身經歷為基礎,以實例和大家分享自己得到的經驗。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德語篇]。
各位好,我一名普通的留學生,但是有著一點不一樣的出國和申請經歷。幾日前剛收到德國一所TU的錄取通知,馬上告訴了在專業選擇和深造方向上給予我很多幫助的@Robin Shen ,原本以為僅會得到幾句鼓勵,沒想到,他建議我寫一篇從計劃出國留學到申請的歷程,來幫助更多情況和我相似的求學者。
先說說我的情況吧,今年26歲,是國內一所民辦大專的畢業生。因為高中學習非常不努,還有一些家庭因素,我最終進入了一所民辦大專。畢業之后開始工作,一切進行的還算順利,但是由于職業前景不明朗,再加上自己又有一點“不安分”,所以決定“出國看看,然后拿個文憑回來”,這是我當時真真切切的內心獨白。隨后我開始收集各種留學信息,最終選擇了德國,其實主要原因是德國沒有學費,只需承擔每學期的注冊費(200-500歐,實為學期車票費)、生活費和房租等。
學期注冊費在德國大學普遍存在,一般在學期開學注冊時由學校收取,注冊之后會得到兩張紙,一張是入學憑證(用于延簽),另一張是學期票。這里要著重說一下學期票,它可以為你在德國留學省下一大筆開支,因為德國的車票非常貴,通常以區域來劃分票價,如我所在的城市,一個區是1.9歐,我們以離學校兩個區為例,每天只來往于學校,這樣一個月的交通費就已經快超過學期票價了,但是憑借學期票,我們可以在很大的范圍內使用區域交通(有軌電車、公交車、地鐵和短程火車),學期票就非常劃算了。
關于學費,這里要說一下從2017冬季學期開始,巴登符騰堡州開始收取學費,這筆費用針對所有非歐盟國的國際學生,但不包括已經在讀的國際學生。費用為一學期1500歐,要注意的是,這并不包括學期票的費用。對于很多像我一樣,準備在這一學期入學的人來說非常“虧”,但是對比其他國家,比如一些英語國家,在學費上仍有巨大優勢,更何況德國其它州仍然沒有學費。
房租占德國留學費用的比例最大,租金因城市不同有著很大的差別,單人公寓一般在250-500歐之間,合租一般為100-300歐。和房東簽約時一般要求繳納一個月的房租加上一筆押金,押金一般為兩個月的冷租,這筆押金通常在搬出后2-3個月被退還,因此在入學之前一定要注意,不要因為頻繁換住所,導致押金無法周轉。
2015年12月,簡單地交接完工作我就開始脫產學習德語,當時確實沒想太多,也沒有留后路,現在看來,只要按部就班的往前走,一切都會變得順理成章。由于本市沒有靠譜的德語培訓機構,我決定去上海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學習德語,后來證明我的第一步也是我最幸運的一步。在同濟學習德語的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腳踏實地的求學者,當然也包括我現在的女朋友,大家相互鼓勵,讓我這個多年沒有進入課堂的學生有了更大的勇氣。我在預備部從A1學到B1,寒假期間預備部不開課,我去了南京大學德語培訓班,并且在那里認識了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也是他讓我明白去德國不是為了去拿個文憑而已,更要有一點小小的“野心”,這對于我之后的德語學習和APS準備有莫大的鼓舞。當時自己完全脫產,全身心投入德語學習,因此在同濟和南大都拿到不錯的結業成績,所以我想著重分享一下德語學習經驗。
基礎一定要打牢。一開始學習一定要很仔細,語音語調要把握好,當時我每天都花兩小時聽單詞表的音頻并跟讀,再用一個小時讀當天學過的文章。準確的發音會省去很多到德國之后的麻煩,比如我剛到德國時,我的德語老師問我住在哪,我說“Neben der Moschee”(土耳其寺廟邊上),她聽到的卻是“Neben der Musche”(在“舉止不雅”的婦人身邊),導致她一直覺得我是個愛開玩笑的中國人,老是不好好跟我說話。
單詞一定要背,而且要多背,單詞擴充不會因為考過了德福和DSH就停止,即便入學了也會發現有很多陌生的專業詞匯,這會直接影響聽課效率。比如我在完成預科學習之后,開始在不同的大學里聽課,因為專業詞匯不熟悉,發現根本聽不懂,加上教授上課節奏極快,基本上沒有查字典的時間,所以我建議在開始學習德語時就可以針對自己的專業背單詞,會對之后聽課有很大幫助。
提高聽力的方法并不只是多聽,還要多讀、多寫。聽力算是我德語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因為從小就有不專心的習慣,有時候聽身邊人講話都要再問一遍才能聽懂,更別說陌生的德語了。一開始我聽了大多數前輩的建議,聽力要多聽多練,每天花大部分時間帶著耳機聽課文和單詞,但是發現效果很不好,因為聽力中如果出現了一個聽不懂的詞,注意力就會分散,并去想到底是什么意思,先不說能不能想出來,就這1秒的思考時間,會導致后面很多信息被漏掉,后來自己摸索了一些提高聽力的方法。多讀,我在跟讀單詞的過程中,發現如果自己讀單詞時聲音稍微大一些,大到可以聽到自己讀出的聲音,把注意力放在聲音上,并想單詞的意思,就可以把單詞的發音和意思緊密聯系起來,這樣在聽聽力的過程中,聽到熟悉的發音就會立刻想起對應的意思。多寫,短文聽寫是提高聽力最痛苦,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開始我也因為無法跟上語速而苦惱不已,但是只要堅持聽寫完一篇,回去再聽一遍,就會發現一字一句都那么清楚。有的同學可能覺得到后期,德福和DSH的語速太快根本無法聽寫,但是我覺得完全可以聽一句,暫停并寫完,然后繼續聽下一句,慢慢地會發現一次可以聽寫的內容越來越多。良好的聽寫能力對于之后德福,特別是DSH的聽力速記有著很大的幫助。
口語對于中國學生一直是一個難點,其實不妨想想小朋友是怎么學說話的,一開始就是模仿,所以像上面說的一樣,我每天都花一個小時來讀書(甚至到后來已經可以背出來了)。我們要知道,想用德語表達一句話時,我們先要想中文意思,然后再翻譯成德語,并且還要注意語法,這需要很長的思考時間,但是我們不妨在讀課文和讀聽力原文的過程中注意一下,德國人在不同的情景下是如何使用短句來應對的,這樣我們只需要把這個短句結合情景背下來,在我們遇到相似情景時,就可以很快地進行回應。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同學覺得來德國之后,德語口語進步很快,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德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交談,然后記住,并在相應情境下得到應用,一來一回,這些句子就變成了自己的。
第一次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經歷,挺開心的,因為希望更多像我一樣大專畢業想出去繼續學習的同學能消除顧慮,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在這之后,我會繼續分享關于APS審核的經歷,相信不少決定去德國留學的同學對此都比較關注,屆時我會詳細的從資料收集,課程總結和最終面審來分析一下自己對APS審核的理解,謝謝大家。
如有需要私人咨詢的,可以知乎私信聯系@謝奕琛,或在知乎原文評論,@謝奕琛會及時回復。
同時也歡迎投稿到【尖峰時刻】DIY全球留學申請飛躍計劃 - 知乎專欄,分享你寶貴的DIY留學申請經驗。
---------------------------------------------------------------------
最后歡迎關注德國海德堡大學運籌學、人工智能博士生@Robin Shen的留學專欄及關于DIY留學申請的知乎Live:
【尖峰時刻】DIY全球留學申請飛躍計劃 - 知乎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diy-liuxue
以及@Robin Shen通往海外名校的傳送門:
歐洲、北美、全球留學及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深度私人咨詢,從此DIY
018-02-07 05:32:00 作者:張吉浩
QWERTY布局是我們最為熟悉的鍵位布局了,雖然后來出現了更加科學的Dvorak布局,但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QWERTY布局還是穩穩地勝出了。(參考《Dvorak鍵位 理性的正向革新終遭失敗》)
今天我們不談新的布局,我們來看一看QWERTY鍵盤的幾個變種。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式布局”、“歐式布局”和“日式布局”。
一:美式布局
美式布局
這是我們常見的QWERTY布局,這種布局的鍵盤在電腦上常被稱為“美式鍵盤”,使用這種鍵盤的除了美國,再就是中國了。當然,包括了我們不可分割的香港。
二:歐式布局
歐式布局(英國鍵盤)
英、美的語言雖然一樣,但是英國卻選擇了歐式布局。歐式、美式布局最主要的區別有兩點:第一點是回車鍵的形狀,第二點是歐式布局的左側Shift鍵右邊多了一個符號鍵。當然,歐式鍵盤只是一個大概念,歐洲各國根據自己母語的差異對歐式布局的字符都有增刪、替換,但是主體還是歐式布局,舉個德語鍵盤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德語鍵盤
三:日式布局
日式鍵盤
日式鍵盤的回車鍵更像是歐式,但是要比歐式寬一些。另外,Fn鍵的位置調整到了鍵盤的右下角,Control和CapsLock鍵還互換了位置,這點表示已經無力吐槽。
看了這三種鍵盤,大家可能就會發現,回車鍵的形狀實際上隱含了地域信息。關于回車鍵地域屬性的問題,我們等到下次再講。
出意外的話,咱們用的鍵盤布局都一樣吧?!
差不多都長這樣 ↓ ↓ ↓
這類以 QWERTY 構成鍵盤字母區前六個字母的鍵盤,有一個異常簡單粗暴的名字:QWERTY 鍵盤。
這是世界上最為普及的鍵盤布局,現在大部分計算機鍵盤都是這一布局。
呃,為什么世超要說是大部分呢?
因為鍵盤布局并不是只有 QWERTY 這一種啊。。。
就拿中國臺灣地區來說,大部分手機鍵盤布局長這樣 ↓ ↓ ↓
這些字符叫注音符號,是為漢字注音而設置的,跟咱們使用的拼音是一個性質,雖然長相差很遠。。。
而他們的電腦鍵盤呢,以 QWERTY 鍵盤為主,但有些也會在 QWERTY 鍵盤基礎上再加點料。
第一次看到塞得這么滿當的鍵盤==。。。
在東歐地區,以德國為首,使用的主要是 QWERTZ 鍵盤。乍一看沒啥區別,其實 Y 和 Z 的位置互換了。
所以,有很多人不管它叫“ keyboard ”,而叫它 “ kezboard ”。哈哈哈哈。。。
調換原因很簡單,德語里經常會出現 TZ 的拼寫組合,用常用鍵盤布局很難連貫的打出來,干脆把 Z 扔去 T 邊上了。。。
下面這款 AZERTY 鍵盤目前主要用于法國和比利時,也是基于 QWERTY 微調 ↓ ↓ ↓
Z 跟 W 、A 跟 Q 互換了位置,M 上升一行放在了 L 的邊上。調整原因也跟語音有關:Z 在法語中出現頻率比 W 多,W 只用作外來語。
還有西班牙、希臘等也根據自己國家的語言特點,演化出了自己專屬的鍵盤布局。。
當然,以上這些大部分都是基于 QWERTY 鍵盤做微調,原因呢,都是為了迎合當地語言的拼寫習慣。
下面這些老哥呢,就非常不一樣了。
他們直接放飛了自我。
因為覺得 QWERTY 鍵盤設計不合理,1932 年德奧夏克( Dvorak )在跟朋友一起研究了字母頻率以后,推出了 Dvorak 鍵盤 ↓ ↓ ↓
設計理念非常簡單:讓雙手交互輸入;讓常用字母和常用組合最容易輸入;讓少用字母呆在最難碰到的下排等等;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英文打字速度正是在 Dvorak 鍵盤上創造的。
根據「 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 」,2005 年 Barbara Blackburn 在 Dvorak 鍵盤上連續打字 50 分鐘,平均每分鐘 150 個詞,峰值速度為每分鐘 212 個單詞,成為世界上最快打字員。
同樣,覺得 QWERTY 鍵盤是效率殺手的還有 Colemak ,他于 2006 年推出了 Colemak 鍵盤 ↓ ↓ ↓
它以一個更激進的方式,將高頻鍵位安排在了字母區第二行,在左右區均勻分布。
為什么這么多人都覺得 QWERTY 的鍵位布局不合理呢?
因為這個破排版操作起來實在是太令人難受了。
為了讓大家能直觀感受,世超將下面這段話分別輸入三款鍵盤,并生成鍵位熱力圖。
這段話來自《洛麗塔》
QWERTY 鍵盤的熱力圖 ↓ ↓ ↓
這個高頻鍵位的分布特么就跟鬧著玩兒一樣,分散四落。左右區也不均勻,左手負擔重。
Dvorak 鍵盤的熱力圖 ↓ ↓ ↓
高頻鍵位均集中在中排,手指移動距離變少了很多,左右區相對均勻了不少。
Colemak 鍵盤的熱力圖 ↓ ↓ ↓
跟 Dvorak 相比它集中在中排的表現更為突出,但這兩者相比差距并不是特別大。主要區別在標點符號的布局上。
大概就是這樣。。。
那么問題來了,為啥 QWERTY 鍵盤并不合理卻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使用?
為啥鍵盤布局不是按照英文字母順序 ABCDEFG 來排序呢?
呃,其實。。。最初在打字機上,鍵盤就是 ABCDEF 排序的。。。
但,當時打字機是通過按鍵激活對應的金屬臂,從而打出所需字母。要是打字員手速過快,金屬臂沒回位就按了下個按鍵,兩個就得一起卡住。。。
于是,就有人想了一個辦法!
將英語中經常用的拼寫組合、常用字母都給分隔開,用來降低快速連擊可能性,以此避免機械結構卡住。。。
就這樣, ABCDEF 稀里糊涂變成了 QWERTY 。。。
而在電腦出現以后,這個為了降低打字速度而發明的 QWERTY 鍵盤也被延續。
盡管后來出現了更合理的鍵盤布局。可是這個世界早已習慣了 QWERTY 鍵盤。。。
大家都懶得花費太多時間去學習新的布局了,何況也不好買,直接把默認鍵盤布局改成其他布局的話,打游戲等很多時候,可能就蒙圈了。
這一切裹挾著世人繼續用著 QWERTY 鍵盤。
怎么說呢。。。
QWERTY 鍵盤也許是上帝給世人的,一個美麗的“誤會”吧。
更多科技史上的“誤會”,快關注“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