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盲人筆記本電腦是一款特殊的電腦,因為它不需要借助電腦顯示器就可以上網,而且像我們的平板電腦一樣,攜帶起來很方便。
DotBook與其說是一款電腦,還不如說是一款可以上網的盲人鍵盤。目前已推出兩個版本,40Q變體和20P變體。
40Q變體每行可以有40個字符,并配有傳統的英文鍵盤和盲文鍵盤。而20P可以在一行中有20字符,并且只有一個盲文鍵盤。同時鍵盤上自帶可刷新的盲文顯示器,方便視障人士通過用手觸摸來獲得信息。
此外電腦擁有8小時的數據備份功能和4G內存卡,并且內置藍牙技術和無線網絡,可隨時隨地的傳送信息和連接網絡。
通過使用DotBook,視障人士可以再無人幫助的情況下獨自使用電腦。這樣不僅讓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也同時擴大了社交范圍,開始重新認識和了解眼前的世界,勁兒變得更加樂觀和自信。
報記者 李 蕊
讀“萬卷”書,在患有先天性眼盲的顏云濤這里,竟成了現實。
最近幾年,顏云濤成了山東省曲阜市圖書館的常客。他粗略一算,已經在這里讀完了150多本書。
得益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推進,在山東,越來越多殘疾人更加充分、便捷地參與社會生活。
一場閱讀之旅——
縮小信息鴻溝,精神世界有了“盲杖”
一對夫婦出現在曲阜校場路5號公交站牌前。男子兩鬢泛白,鼻梁上架一副黑色墨鏡,妻子牽著他的手。晨光灑在他們身上,顯得溫馨動人。
男子是顏云濤,被鑒定為視力殘疾一級。周邊的居民都知道,他這是又去圖書館“充電”了。
顏云濤依靠什么獲取信息?跟隨顏云濤夫婦,記者來到曲阜市圖書館視障閱覽室。
書架上,盲文書籍整齊陳列,角落里配備有盲人專用電腦、有聲閱讀機等。顏云濤用手摸索著書架找到書,坐到桌前、靜靜閱讀。
近年來,山東持續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鼓勵多措并舉保障殘疾人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益。
視障閱覽室就是信息無障礙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曲阜借勢發力,開辟專門為視障讀者設計的服務區域,提供適合視障人士使用的設施和系列資源。
了解到顏云濤的需求后,工作人員一對一上門指導,直到他能獨立操作電腦。“每一個按鍵,每一個界面,都可以用盲文或音頻資料去感知、去理解。”經過培訓學習,顏云濤逐漸掌握了各種電腦軟件、手機應用的使用方法。
精神世界有了“盲杖”,生活充滿希望。臨行前,記者添加了顏云濤的微信,微信名叫“奮斗”。“保持學習,充實自己,與愛人一起經營好這家小店,現在的日子很有奔頭。”經營盲人按摩店的顏云濤說。
一趟出行體驗——
無障礙設施逐步完善,出門不再“行路難”
崔玉芹再不用整日盯著天花板了。
26年前,家住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李宅村的崔玉芹,因車禍導致下肢癱瘓。那時,她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做夢都想走出家門。
在城里務工的丈夫辭去工作,回村照顧她。“再攢攢錢,給你買上電動輪椅,把門口臺階鋪成坡道,你就能自己到大街上解悶了。”崔玉芹跟著丈夫去賣菜,每天趴在他背上出門、進門,這句話,聽一回,哭一回。
可如今,丈夫的話成了真——
“你看,我能用胳膊自己上下床。”她拍拍輪椅,嫻熟地翻動把手,從床上到輪椅、到院子、到街巷,一套動作下來,流暢自如。
崔玉芹的家不大,但設施齊全:室內,窗簾、照明系統升了級,一句口令即可操控開關;廚房的灶臺安裝得低一些,這是特意改造的;馬桶邊,加裝了無障礙扶手……
得益于山東省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作的實施,崔玉芹“走”出了家門。
2019年,《山東省無障礙環境建設辦法》出臺,為全省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了指引。東營市嚴格落實無障礙設計規范和相關要求,還成立了“無障礙環境建設促進隊”,工作人員與殘障人士一同進社區、公園等場所,體驗后談感受、提意見,再針對性改進設施,幫助殘障人士更有尊嚴地走出家門。
一次辦證經歷——
公共服務更加便捷,辦證最多跑一趟
57歲的李海峰,家住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車莊村,因患血栓,下肢壞死,幾個月前剛做完截肢手術。
最近,李海峰正愁一件事:辦殘疾人證。李海峰眉頭緊鎖:“我打聽過,多年前,辦證得先去鎮上寫申請、打報告,再去醫院體檢,手續跑完了,還得去殘聯申請辦理。”
“那種模式,早‘翻篇’了。”村殘協委員馬德飛來到李海峰家里,掏出手機,打開“陽光助殘一件事”小程序,“您瞧,網上就能辦證、申領補貼,還能申請安裝假肢呢。”不到10分鐘,馬德飛就幫他完成了線上辦證申請。
近幾年,山東省以殘疾人證辦理為基礎,將補貼發放等服務事項納入助殘“一件事”主題集成服務。“以前辦不同事項,要填多張表單、交各種材料,如今合并去重,形成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件事一次辦。”山東省殘聯聯絡部部長高玉芳說,“我們在全省推行‘一窗通辦’,鼓勵各地不定期開展窗口工作人員培訓,重點圍繞服務類手語進行教學,并推出盲文版服務指南。”
“效率明顯提高了。以前,在核對、收取紙質表格過程中會浪費大量時間,現在權限下沉至醫院,評定結果可直接通過系統推送至區殘聯。”嵐山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湯瑋告訴記者。
記者離開嵐山的第七天,李海峰的殘疾人證順利進入公示期。他正計劃著,在線上申請安裝假肢,他想去海邊,看看久違的大海。
條平行橫線的右側有一條垂直的豎線,這是一個5歲的先天盲人兒童畫的一幅畫,他用簡單的三筆表達了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公交車。很多人肯定會疑惑:為什么這三條簡單排列的線就能表達公交車這樣一個復雜的物體呢?孩子的解釋很簡單:兩條橫線是他上公交車時踩過的兩級臺階,一條豎線是他上車后扶著的扶手……不僅是公交車,數學書里正方體的六個面、網購平臺上杯子的樣式、博物館里展出文物的形狀……沒有視覺傳遞信息,很多普通人眼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對盲人群體來說可能都只是模糊的概念。
為了幫助視覺障礙人群更好地認知世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迎慶帶領研發團隊經過九年的探索實踐,為盲人研發了一種全新的計算機顯示器——“大幅面觸覺圖形顯示終端”,顯示器由凹凸點陣組成,通過計算機控制點陣,把傳統圖片變成可觸摸的圖形,讓盲人在閱讀和上網時能夠“看到”圖像,認知圖像。前不久在清華大學召開的無障礙發展國際學術大會上,徐迎慶代表研發團隊公布了這一研究成果。
2009年,徐迎慶與清華大學的魯曉波、史元春兩位教授一起做“文化遺產數字化”方面的研究,“我們發現,在博物館里,盲人是沒有辦法直觀地感受到展品外觀的,只能通過語音介紹去‘聽出’外觀,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因此,他們萌生了一個簡單的想法:做出一款產品,把博物館中的展品用一種“可觸摸”的方式展示出來,讓盲人也能去博物館“參觀”。
有了想法后,徐迎慶等人立即聯系了盲人學校,去做調研,“想去看看盲人的學習狀態、工作狀態、生活狀態,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徐迎慶介紹,他們到了那里才發現,其實不光是在博物館里,在盲人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能夠觸摸到圖形圖像也非常重要,“因為盲人所用的課本跟普通人用的課本幾乎沒有太大差別,他們也要學習數理化,也要學電路、幾何、化學分子式。有一部分盲人還有更深入的需求,比如學鋼琴要‘看懂’樂譜,學醫要理解人體的解剖圖像。”
在盲人學校里,徐迎慶的兩名學生江寧和馬尚拍到一張珍貴的照片:一位女學生幾乎完全把臉貼在電腦屏幕上,非常吃力地閱讀屏幕上的內容。“她不是完全看不見,能感受到一點點光。”徐迎慶解釋,雖然用了讀屏器,可以聽到電腦轉換出來的聲音內容,但女生還是希望通過眼中的這一點點微弱的光亮,看到屏幕上的文字與圖像。“這張照片讓我們深受感動,和這位女生一樣,盲人學校里的每位學生都非常渴望學習,渴望通過計算機、互聯網等更多、更先進的方式認識和感受世界。”
受這張照片的啟發,徐迎慶等人開始重新反思原先的想法,“真正接觸到這些盲人學生后,我們才明白,去博物館‘參觀’僅僅是一個方面,讓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便捷地認知圖像才是最重要的。”徐迎慶說,“特別是當時互聯網已經普及,生活中圖片、視頻等視覺信息日益豐富,‘讀圖時代’對于盲人朋友而言,反而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徐迎慶等人當即決定,干脆給盲人做一臺能上網、能觸摸圖像的計算機,讓他們感受到視覺內容。
“這個項目集合了各方的力量,要感謝很多人。”徐迎慶總是將這句話掛在嘴上。他介紹,團隊成員來自設計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得到了中國殘聯、盲人協會等很多單位的幫助。信息藝術設計系的龔江濤從研究生開始就進入團隊,一直負責項目在機理、圖形設計等方面的研究,為了感受盲人眼中的世界,她幾乎每個周末都在盲校度過,總共花了超過500個小時與盲人交流相處,“我們用模擬器模擬出一些圖形,讓盲人一次次地去觸摸,看這些圖形到底是不是他們容易認知的,什么樣的圖形他們才能認知。”龔江濤介紹。
“第一次去盲校做實驗時見到的那位男生讓我難以忘懷。”她說,男生是從5歲開始逐漸失明,到10歲左右完全失明,“5歲時他已經有記憶了,而且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失明,那段時間他就非常仔細地在看爸爸媽媽和周圍人的臉,想要永遠把他們記住。現在他已經將近30歲了,在他心里,爸爸媽媽永遠都是他5歲時的模樣。”
在與盲人的深入接觸中,龔江濤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一次我讓他們用扎畫的方式畫一個正方體,他們的畫法讓我大吃一驚——他們先畫出來一個小的正方形,再在小正方形外圍畫出一個六邊形,最后將兩個圖形的頂點連接。”她說,“我拿著這個圖形去給其他人觸摸,他們也都能認出這是正方體。”原來,我們常人在畫正方體時,會根據空間的透視關系,先畫出我們能看到的三個面,再用虛線補出被擋住的棱,而他們因為無法理解視覺透視,腦海中認知的正方體是:外輪廓是六邊形,內輪廓是正方形,內輪廓和外輪廓的頂點有線相連。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龔江濤說,“有些圖像普通人一看就能理解,盲人卻理解不了,或是會產生理解偏差。”到底是去順應盲人的思路呢,還是把盲人糾正到常人的思路上呢?他們征詢了很多盲人的意見:“我們是應該為你們單獨設定一套體系,讓你們更好地理解呢,還是我們把常人習慣的這套規則告訴你們,讓你們來學習呢?”讓她感到意外的是,所有的盲人都毫不猶豫的回答:“讓我們去學習你們的,讓我們能夠更加理解你們。”他們認為,“畢竟我們是少數人,我們不希望在一個特殊的規則下生活,我們希望去跟更多的人交流,學習更通用的知識,為這個社會貢獻價值。”
“所以我們在設定規則的時候,盡量兼容盲人和平常人的特點,設計一套更通用的體系。”龔江濤說。為此,她從“視覺常模標準圖庫”中篩選了242個常見物體的圖片制作成觸覺圖片,進行了大量觸覺認知實驗,并將觸覺圖片的22個設計特征進行系統性分析,最終形成了觸覺圖片的設計指導原則。
經過9年的探索、三代概念原型的更迭,徐迎慶團隊研發的第四代產品原型于今年10月15日正式問世。“研發過程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讓我感動。” 徐迎慶說,“去年,在研發進入最關鍵的時刻,我帶的博士生焦陽,為了把項目做完,堅持延遲畢業。”對于這件事,焦陽只是說:“因為項目還沒做完,還想為他們做更多事。”
徐迎慶和學生們為記者展示了這項產品的原型,整個設備類似一個“電腦桌”,上層桌面中央是一塊A4紙大小的“顯示屏”,與傳統的計算機屏幕不同,觸覺圖形顯示終端的表面由可以凸起和收回的點陣組成,通過計算機控制點陣變化,把傳統的圖片變成可以觸摸的圖形,盲人用戶通過觸摸這些凸起點陣所組成的盲文或觸覺圖形來閱讀文字和認知圖片。在屏幕內部,團隊自主設計并研發了全新的自鎖機械結構,來驅動觸覺圖像的呈現。焦陽介紹說:“驅動結構一共有7200個細小的觸點,可以維持如此細小的分辨率向外擴展以增大幅面,而且還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
在“軟件”方面,團隊根據總結的“圖像語義”,在設備中加入了分時渲染算法,讓圖像能夠根據語義逐漸呈現,同時加入創新的觸覺引導機構,幫助盲人用戶準確認知和理解圖像,解決“理解偏差”的問題。除了提供觸覺交互功能,研發團隊還設計了根據用戶位置的三維聲音導航和語音交互功能。在用戶體驗方面,設備遵循目前盲人使用電子設備的大部分習慣、最大限度地發揮觸覺點陣顯示的交互優勢,使得盲人用戶“所觸即所得”。此外,該產品原型封裝觸聽覺控制的基礎模塊,并具有高度的應用可擴展性,可以支持大部分網頁和應用的基本操作。
“下一步我們希望推出更微型化的產品,并與手機和平板電腦結合。”徐迎慶說,這項產品將進一步推動眾多針對盲人用戶的無障礙應用的發展,例如電子盲文圖書的普及、盲人用戶上網學習、購物和瀏覽,并且使得盲人今后學習諸如數學幾何、物理電路、化學結構等圖形化知識的時候更加便利。未來,這項技術還有望應用在博物館等場合,讓盲人可以通過觸摸文物圖片,感受文明的脈搏。
目前,該產品已具備上網和搜索的功能,研究團隊正與百度公司合作,共同開發盲文電子書籍閱讀、百度百科盲文搜索、盲人上網購物等;也將與阿里巴巴達摩院合作,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理論與方法改進觸覺圖片的生成與認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