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反興奮劑中心發布關于涉及中國游泳運動員美雄酮代謝物陽性案件的聲明
中國反興奮劑中心31日發布聲明表示,近期有媒體再次對2022年中國游泳選手食品污染造成美雄酮陽性事件進行歪曲解讀,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已就此發布聲明,中心支持WADA的聲明,并對有關問題進行公開回應。
7月30日,《紐約時報》發表題為《中國以“受污染”漢堡為由,在新興奮劑爭端中為游泳運動員洗脫罪名》的文章。中國反興奮劑中心認為報道“不實”,該報“再次對相關案件進行歪曲解讀和斷章取義”。
中心在聲明中介紹,在2022年10月6日,中國反興奮劑中心實施的賽外興奮劑檢查中,兩名中國游泳運動員的樣本尿樣檢測結果呈極低濃度的美雄酮代謝物陽性。證據表明,這兩名運動員美雄酮代謝物陽性是他們在外出就餐時,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入了受到美雄酮污染的肉食品導致。依照《反興奮劑規則》和《世界反興奮劑條例》的有關規定,中國反興奮劑中心判定:所涉運動員在此案件中均無過錯或疏忽,決定不再對其提起興奮劑違規的指控。相關案件的處理決定也及時通報了WADA和世界泳聯,并得到了他們的認可。依照《反興奮劑規則》和《世界反興奮劑條例》的有關規定,為保護運動員的合法權益,不按興奮劑違規處理且相關方未提起上訴的案件,處理結果不對外公布。
中心說:“肉食品中的興奮劑污染問題是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類似的污染案件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會發生。中國反興奮劑中心在處理肉食品污染案件時,嚴格依照WADA發布的標準和指南要求開展工作,確保案件的證據客觀、真實、充分、可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近期發生的美國田徑運動員埃里揚·奈頓興奮劑檢測結果呈類固醇(群勃龍)陽性的案件中,美國反興奮劑機構在巴黎奧運會國內預選賽開始前突然作出決定,宣稱奈頓的陽性結果是運動員食用了受污染的肉類引起的,決定不對其實施禁賽處罰,并允許他最終代表美國參加巴黎奧運會。相關研究表明,群勃龍是一種蛋白同化制劑,具有極強的提升力量和爆發力的作用,并不是常見的污染物質。近年來,全球發生了數以百計的群勃龍陽性。據公開信息顯示,絕大多數陽性都是基于四年禁賽的標準予以處罰,僅三名美國運動員因主張食品污染而逃脫了處罰。WADA聲明其正在重新審查奈頓案,并保留向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提起上訴的權利。”
“《紐約時報》執意將興奮劑問題政治化、工具化,并針對全球普遍存在的肉食品興奮劑污染問題頻繁炒作,其主要目的就是擾亂巴黎奧運會游泳比賽的秩序,影響中國運動員心理并削弱其競技能力,這是極不公平、不道德的。該媒體發布的不實報道誤導了公眾對反興奮劑工作的認知,嚴重損害了世界游泳運動員對巴黎奧運會干凈泳池的信心。對此我們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中國反興奮劑中心說。
轉自 | 新華社
來源: 天津廣播
新網7月30日電 “中國選手太厲害了!”“黃雨婷的表現為中國射擊隊增添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也凸顯了她非凡的技術和專注力。”“中國絕對是跳水項目的霸主。這是多么美麗且令人愉快的運動啊!”
2024年巴黎奧運會正在舉行中,連日來,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的精彩表現,引得不少國外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留言點贊,多家外媒也紛紛對此展開報道。
當地時間7月27日,在法國沙托魯舉行的巴黎奧運會射擊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決賽中,中國組合黃雨婷/盛李豪奪得金牌。圖為黃雨婷(左)/盛李豪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延續中國射擊隊“首金傳統”
7月27日,中國體育代表團重返奧運賽場40年之際,中國第5次“射落”賽會首金。
當天,在巴黎奧運會射擊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決賽中,“00”后中國組合黃雨婷/盛李豪摘得金牌,這也是巴黎奧運會誕生的首枚金牌。
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多家外媒對此進行了報道。路透社指出,中國組合黃雨婷/盛李豪延續了中國射擊隊多年來的“首金傳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則將黃雨婷/盛李豪的現場比賽圖,選為“巴黎奧運會迄今最好的照片之一”。
英國《衛報》認為,中國選手的成功顯然是“毫無爭議的”,報道援引黃雨婷的賽后發言稱,“這枚獎牌是我很長一段時間備戰生活的一個結果,當然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當地時間7月27日,在法國沙托魯舉行的巴黎奧運會射擊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決賽中,中國組合黃雨婷/盛李豪奪得金牌。這也是本屆巴黎奧運會誕生的首枚金牌。圖為獲獎選手在頒獎儀式上自拍。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新加坡《聯合早報》還注意到,19歲的盛李豪和17歲的黃雨婷因為他們有趣的網名,而被網友稱為“干飯哥”“阿條姐”。報道援引網友留言稱:“賽場上的冷靜淡定,和網名相比,太有反差了。”
7月29日,當盛李豪在巴黎奧運會射擊男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再次奪得金牌之后,《海峽時報》還在報道中指出,這名奧運會紀錄的打破者近期“狀態出色”,他和其他年輕選手們“在巴黎的閃亮表現,讓人們看到了射擊項目的未來”。
“中國選手是‘黃金標尺’”
與此同時,中國跳水隊“夢之隊”也取得巴黎奧運開門紅,受到了外界關注。
當地時間7月27日,中國組合昌雅妮(下)/陳藝文在比賽中。當日,在巴黎奧運會跳水女子雙人3米板決賽中,中國組合昌雅妮/陳藝文奪得金牌。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美聯社報道稱,7月27日,在巴黎奧運會跳水女子雙人3米板決賽中,中國選手昌雅妮/陳藝文奪得金牌,開啟了一個“完美的開端”。報道還稱,中國跳水隊在世界賽場長期保持“統治力”,從1984年參加洛杉磯奧運會以來已拿下40多枚奧運金牌。
獲得本次比賽亞軍的美國選手庫克對中國跳水隊的表現由衷地稱贊道,中國為其他國家的跳水運動員設立了“黃金標尺”,“她們是了不起的選手,幾乎沒有失誤”。
當地時間7月29日,在巴黎奧運會跳水男子雙人十米臺決賽中,中國選手練俊杰/楊昊奪得金牌。圖為頒獎儀式。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7月29日,在中國選手練俊杰/楊昊奪得巴黎奧運會跳水男子雙人10米臺金牌后,路透社很快進行了報道,稱這對中國組合始終發揮穩定,最后一跳更是獲得103.23的高分。
英國跳水名將戴利對此評價稱,“中國選手的表現真的太棒了,他們的狀態令人難以置信。每一跳都完美無瑕。”
法新社則注意到,在“人才濟濟”的中國跳水隊中,全紅嬋尤為引人注目。報道提及,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當時14歲的全紅嬋發揮出色,三跳滿分,奪得10米跳臺冠軍。
當地時間7月22日,法國巴黎,中國跳水隊在巴黎奧林匹克水上運動中心進行訓練。圖為全紅嬋。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巴黎奧運會官網還在題為“最值得關注的十位小將”的文章中寫道,全紅嬋在跳水運動中的實力毋庸置疑,她已經準備好第二次參加奧運會。
“這名年輕選手在中國頗受歡迎,粉絲們會送給全紅嬋毛絨玩具,而她會將這些玩具掛在自己的背包上。當全紅嬋走上跳臺時,相信屆時會有熱烈的歡呼。”文章指出。(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明日報記者 李春劍
7月25日至29日,7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與科技輔導員齊聚天津,在第3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碰撞靈感與智慧的火花。
如今,新技術不斷涌現,青少年可“觸碰”的新科技越來越多。如何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感知力與探索欲?創新路上,青少年還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或許,這些“科技少年”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小課堂成為科學教育“大舞臺”
走進天津市匯文中學,一個舞獅機器人已在科技長廊內等候多時。它撲閃著大眼睛,不時地翻轉、躍撲,動作靈活、惟妙惟肖。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機器人完全出自一群中學生之手。“眨眼功能是我制作的。”高二學生張祐瑋蹲下身,比畫著說,“如何讓電機帶動機器完成多種動作指令,還要做得和人一樣,是制作過程最大的難點。”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綜合素養、提升科學實踐能力,2018年初,匯文中學成立了奇點科技項目社團,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近距離接觸新科技的平臺。“孩子們自己上手參與科學實踐,他們的專注度、耐挫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也不斷提升。”學校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負責人寧照鴻告訴記者。
牡蠣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真菌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在天津市平山道小學,孩子們親手制作的“科普講解臺”成為校園中的一抹亮色。“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自然現象、科學原理,好奇心讓大家嘗試去探究問題,家長和老師們會盡力幫助他們找到答案。”平山道小學科學教師劉燕說,“不少孩子將自己的創新成果帶到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
2011年,平山道小學建立了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并依據學校的課程特點開展了多種科普研學活動。劉燕告訴記者,全學科科普的理念已在平山道小學落地生根,各科老師在授課時將科普內容有機滲透到學科教學中,每一門課程都可以成為孩子們了解科學知識的渠道。學校還鼓勵孩子們親自實踐,展示自己的探索過程,讓小課堂成為科學教育的“大舞臺”。
點亮靈感,解決問題
在第3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現場的412項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中,大部分作品來自孩子們自己對生活的聚焦。
新疆小伙子組拜日·買斯力木心疼爸爸寒冬時在室外工作辛苦,因此把物聯網接入皮衣,通過手機控制外套迅速升溫;重慶女孩趙藝錦設計出能“吐硬幣”的智能空瓶回收垃圾桶,嘗試解決垃圾分類的難題;廣東小朋友饒錦航做出的立體晾曬網在雨天可以主動“回家”,讓奶奶在晾臘腸時省去了不少麻煩……
來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在現場專注地與選手對話,并針對作品提問,引導他們展開詳述。在他們看來,孩子們的創造潛質尤為可貴。
“孩子和成人的思維大不同,他們往往在生活中產生‘奇思妙想’。”一位評審感觸頗多,“科技創新的起點就是興趣,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收獲很多。”
為“好奇心”注入多種養分
為什么由來自全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上百位專家學者來擔任評審?會不會“大材小用”?會場內,每位評審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不會。”
“經過嚴格學術訓練的思維和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是不同的,這種面對面交談的過程,是一個讓孩子們感受思維差異的好時機。”一位評審解釋道,“如何在思考問題時更有邏輯?如何讓自己的研究過程更規范?這種專業化角度可能會對孩子們有一定啟發。”
在培育和引導學生科學素養的路上,科學教師的作用非常關鍵。會場內,各個科技輔導員帶來趣味性十足的教學方案與模具,盡情分享著教學理念。
在評審專家看來,社會信息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的能力也更多元了。來自校內的正規教育是讓孩子們產生科學興趣、激發自身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各地科技館、博物館等場所也給予了孩子們求知的便利。
除了針對作品本身,記者發現,有不少評審專家在對話中注重了解孩子們的知識面,考察他們對“知識產權保護”“節能減排”等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程度。
“現在,一些科創企業建設了多種科普研學基地,我們也可以嘗試引入社會力量,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是一種有益補充。”一位評審表示,“科研成果最終要落地。未來,可以嘗試讓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讓孩子們‘跟蹤’一項技術落地的過程,了解社會需求的緊迫感,或許可以讓他們對科技創新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感悟。”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30日 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