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的原生鼠標確實不錯,一般的文件編輯以及輕度使用還是非常不錯的,不僅具有一定的美感,同時作為藍牙鼠標來說的精度和指向性也都是非常高的水平了,但是對于重度使用者來說,類似于設計類工作者基本就是災難級別的產品了,這里整理的網上大神的各類鼠標使用后的精度評測,看看會不會能找到適合你的。
羅技M558,辦公性價比之選
已停產,如果還是要558目前某閑魚上價格在50元左右就可以收一個,網上用過的人基本都說好,辦公類的精度基本和原裝的妙控鼠標無差,不過據說人品不好的會買到出現雙擊的小故障,玩游戲還是選擇高dpi的。
邏輯m558鼠標,目前已經停產
羅技MX Master2S 鼠標
有重度使用者將原來的微軟大饅頭(微軟Sculpt人體工學鼠標)鼠標換成了2s以后感感覺整個人的靈魂得到的解放,該鼠標具備快平臺使用,對于多顯示器的朋友非常適合
MX MASTER 2S鼠標
邏輯這款鼠標基本上和女性朋友說拜拜了,注重實用的朋友還是不錯的目前某東的價格plus會員399,某魚價125-289
微軟大饅頭,中端產品性價比之選
羅技(Logitech)MX Anywhere 2S,精度和平順性和master類似,價位上面目前某東349plus會員價格,對于不喜歡個頭太大的朋友該鼠標是很好的選擇,一重度鼠標設計師在某東退換多款產品后最終選擇該款產品,目前在某東30萬多銷量也確實能看出其中緣由,基本本人也選這款了。
MX Anywhere 2S
手長度決定鼠標大小以及舒適度
從手掌根部到中指進行測量17厘米以后為小,超過18.5厘米為大手,根據手的大小來選擇鼠標是防止重度鼠標使用者出現手腕疲勞重要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基本從鼠標的大小就可以看出大小手的使用,上面的master這類鼠標適合大小,銷售用起來就不一定舒服特別是女生。
羅技狗屁王
羅技(G)PRO WIRELESS
對于700元的價位基本就是都好了,土豪請隨意,基本上不會出現你不滿意的問題,唯一的就是樣子是不是喜歡了。
講在最后!
1、根據手大小來選擇合適大小的鼠標。
2、不用選擇困難癥,2個品牌,先羅技后微軟,京東點銷量排序基本就能鎖定,哪家人多進哪家,就看你看中了哪家。
3、明確自己的使用需求,只需貴的不選對的那是好:辦公要舒適精度穩定就行不用太極致,設計類精度手感都重要,花錢多不冤枉。
們都知道 MacBook 的觸控板很好用,蘋果十分重視觸控體驗,為此將 MacBook 的觸控板面積越造越大。
而先進的觸控技術和豐富的觸控手勢支持,也反過來使觸控板成為 MacBook 系列筆記本的一大賣點。
反觀略顯雞肋的蘋果極簡鼠標(傳聞喬布斯當年一直對多功能鼠標呲之以鼻),不難看出蘋果在便攜筆記本電腦配件上的權衡和偏倚。
至于 Mac 臺式機,蘋果專門為其配備了觸控板配件「Magic Trackpad」。
甚至是觸控鼠標配件 Magic Mouse——連鼠標都做成觸控的,蘋果對觸控的偏愛和執迷可見一斑,也就不難理解眾多 MacBook 用戶熱衷于使用觸控板的原因了。
但如果你對 MacBook 的觸控板還很陌生,就快啃下這份干貨吧,能讓你的操控效率提升一倍。
MacBook 觸控板的一大殺手锏是「Multi-Touch」。
所謂的「Multi-Touch」其實也不是什么新鮮玩意,中文直譯為「多點觸控」,是一種通過多指手勢識別觸發動作從而大幅提升觸控設備實用性的技術。對于這個詞條,Wikipedia 上是這么說的:
The term『multi-touch』was popularized in 2007 by Apple, though it was in use as early as 1999.
——盡管『多指觸控』這個詞在 1999 年就曾被使用,但它卻是在 2007 年被蘋果發揚光大的。
沒錯,「Multi-Touch」就是蘋果當年搭載「3.5 吋超大觸控屏幕」的第一代 iPhone 用以擊敗老牌鍵盤功能機們的殺手锏之一,是喬布斯孜孜不倦追求的新型交互方案,也是當今智能觸控設備的最基本功能之一。
圖來自 iMore
某種程度上可以這么說:蘋果成就了 Multi-Touch,而 Multi-Touch 也成就了今日的蘋果。
那么 MacBook 觸控板或 Magic Trackpad 支持哪些 Multi-Touch 手勢呢?
A 君根據官方手勢說明為你們整理了一下:
注:有些功能需要在「輔助功能」-「偏好設置」中開啟。
【手勢表格】
如果說 Multi-Touch 橫向發掘了觸控潛力,Force Touch 技術便是將觸控板的潛能縱向拓展到極致,通過檢測點按力度多維化手勢場景,甚至還能通過震動發出觸覺反饋,代表了蘋果最新的工藝水準。
Force Touch 的操作竅門就是一個詞:用力點按。
如果你的 MacBook 或 Magic Trackpad 支持 Force Touch,那么你可以在如下常見情境中這么使用它:
上述操作看似十分炫酷,卻仍未發揮 Force Touch 的全部潛能,對此 Inklet 應運而生:它是首款將 MacBook 的觸控板變身為數位板的 Mac 應用,甚至支持使用 Pogo 等電子筆在觸控板上進行作圖、素描和手寫。
啟動 Inklet 后,圖中白色區域為創作區域,創作時需要做下壓動作才會識別成墨跡,充分利用了 Force Touch 的特性,因而也不用擔心誤觸問題。
你也可以通過雙指捏合拖動來改變創作區域的大小和位置。
于是在 Inklet 這類神器的加持下,MacBook 的觸控板又化身為一款便攜嵌入式數位板,輕量繪圖、編輯、設計、PDF 編輯等都不在話下,觸控板的應用場景大大拓寬。
看了上文關于 MacBook 觸控板如此詳細酷炫的說明,如果你還不懂得好好利用這塊全世界第一好用的觸控板,那真是……
什么?你說學習成本太高?
其實,手勢好比情侶,需要一定的磨合期,習慣了是能大幅度提升體驗的!這點相信大家都懂……
題圖來自 Touch of Modern
關注 AppSo,回復「Mac」
掌握更多讓 MacBook 更好用的技巧
于工作性質需要,我需要在兩臺電腦之間切換操作,特別是傳輸小文件,有時候忙亂起來經常會拿著A電腦的鼠標鍵盤操作B電腦。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在想要是能只用一套鼠標鍵盤同時操作兩臺電腦就好。近期,雷柏新出的MT760&MT760mini多模無線鼠標正好滿足了我的這個愿望。
鼠標到手,用了一陣后發現有以下優點:
▲ 手感舒適造型好
鼠標帶有夸張的弓背,符合右手人體工學,讓人握感飽滿;
左側帶有深度弧度空間的側翼,并且材質上用了類膚感軟膠,讓人抓握舒適。
▲ 多種尺寸和外觀選擇
鼠標有2個size,如果覺得MT760太大的話,可以選擇MT 760mini,兩者除了尺寸不一樣外,在性能、參數、材質上均一模一樣。
另外顏色上各有雅醺黑、云母灰、薔薇粉三種,加上大小的不同,總有一款貼合用戶需求。
▲ 讓人意想不到的無線跨屏技術
首先滿足以下條件:
1.兩臺電腦均安裝雷柏鼠標驅動程序并運行;
2.兩臺電腦均插入同一個鼠標的接收器(MT760出廠自帶2個接收器,一個在配件中,一個在底盤收納倉。如有需要,鼠標最多支持6個接收器,也就是說最多可以支持6臺設備跨屏操作)。
開啟驅動底部跨屏切換功能,鼠標移動到右(或左)邊緣,會出現半透明豎條。繼續往右移動,即可跨屏。
▲ 方便實用的跨屏傳輸技術
1.兩臺電腦連接同一個局域網的情況下,均打開驅動,開啟驅動底部剪切板功能;
2.在A電腦點擊右鍵——復制;
3.跨屏到B電腦,點擊鼠標右鍵,已經出現“粘貼”指令;
4.開始傳輸文件。
經測試,傳輸508MB文件大約111秒完成,傳輸速度大約4.58MB/s。
如果說跨屏可以讓我只用一個鼠標操作2臺電腦,那跨屏傳輸則進一步提高了我的辦事效率,免去u盤拔來拔去的煩惱。
▲有多種連接模式,能匹配多個設備
鼠標具有藍牙5.0、無線2.4G、有線三種連接方式,可連接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等5臺終端設備。有線模式下能夠邊充邊用,充滿電只要3個小時,消除用戶續航焦慮。
怕有線麻煩的話,鼠標支持雷柏自家的P3無線充電模塊,可另購并將其裝到收納倉后進行功能擴展。
▲超出想象的續航時間
鼠標內置800mAh的鋰電池,是目前主流無線鼠標的鋰電池容量,加上雷柏自己的節電技術和低功耗芯片,無線下可有150-160小時的續航時間。實際使用也確實如此,我已正常使用三周,目前尚未充電過。
▲幾個與眾不同的按鍵
1.左右按鍵這回均為靜音設計,我很喜歡,而且按鍵Q彈不肉。
2.雙滾輪設計,利于excel、ps等軟件中的操作。正面主滾輪阻尼感清晰,側鍵的滾輪霍爾磁感應設計,線性調節、絲滑滾動。
3.底部多出一個獨立的DIY按鍵,賦予鼠標更多的擴展。
跨屏跟傳輸時需要注意:
1.驅動必須要在運行狀態。
2.跨屏時沒有想象中順滑,經多次不準確測試,根據設備的不同,一般2秒內可以跨到第二屏。
3.離線模式下可以跨屏,但是不可跨屏傳輸。
4.傳輸時無法使用鍵盤快捷指令ctrl+c和ctrl+v,只能用鼠標操作。
遺憾
1.驅動只支持win10以上系統,win7、蘋果、國產等系統不支持。
2.我之前用過MT750系列,MT760在精致度上略有縮水,比如在鼠標的中島區域。不過看在價格也下降的份上,MT760整體還是保持一個比較強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