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iPhone 14 Pro 上的「靈動島」?是 iPhone 12 系列由曲變直?還是更早的 iPhone X 引領全面屏?
這個問題,每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答案,但或許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這幾年的 iPhone,好像變化越來越小了,以前那種「兩年一大變」、「三年一大變」的預測也不再準確。
iPhone 更新如同進入了《三體》中的「亂紀元」:三體人所在的恒星系統,因為三顆恒星的引力作用,其運動軌跡毫無規律性,導致三體人所在的行星季節、晝夜更替毫無規則,無法預測。
掐指一算,iPhone「兩年一大變」的時代,在 iPhone 11,甚至說 iPhone 6 之后,就已經終結。
「兩年一大變」其實就是在 iPhone 還有「s」系列的時代。數字系列一般會在外觀上做點文章,而 s 系列集中在功能、處理器的升級。
比如說果粉心中的白月光 iPhone 4,外觀第一次使用了經典的「三明治」設計,整機更加輕薄和時尚,當然當時的亮點都集中在了功能上,幾乎對「智能手機」作出定義。而 iPhone 4s 作為第二款「s」,補全了 iPhone 4 短板,處理器單核變雙核,還搭載了全新的 Siri 功能。
iPhone 4(左)和 iPhone 4s(右)外觀幾乎沒有區別
iPhone 5s 比較特別,相比較 iPhone 5,指紋解鎖、64 位處理器等等更新明顯更「劃時代」,比其他的「s」更新要更重磅。
iPhone 5s
而 iPhone 6s 在當年被詬病與 iPhone 6 差距不大,但處理器性能有不小躍升,讓這款機型比 iPhone 6 多更新了 3 個系統版本,最終支持到了 iOS 15, 比肩 iPhone 7,成為一代「釘子戶」。
iPhone 6s
iPhone 6(2014)后,iPhone 放緩了更新的步伐,進入「三年一大變」的時代。接下來的更新中,真正在形態上稱得上大變的只有全面屏的 iPhone X(2017)和 iPhone 12 系列(2020)。
結果,2023 年本該發生大變的 iPhone 15 系列,成為了蘋果這幾年來最沒有驚喜的 iPhone。
不過 iPhone 15 標準版對比上一代,雖然沒有完全的「新東西」,至少也跟進了上一代 Pro 版才有的靈動島。
這也體現了 iPhone 更新的新規律:Pro 版上的更新,也許在第二年才下放標準版,拉開當年標準版和 Pro 版的差距,提振 Pro 版銷量。
而根據今年的 iPhone 16 系列爆料,還在等一代「大更新」iPhone 的粉絲們可能又要失望了,iPhone 16 系列依舊是上一代的縫縫補補,最大的更新點可能只有傳聞會加入的「拍照按鍵」,以及「bigger than bigger」,放大到 6.9 英寸的 Max 機型。
iPhone 16 上的「拍照按鍵」預想圖
不過,iPhone 17 系列可能會增加一款比 Pro Max 更高端的「Slim」機型,取代現有的「Plus」產品線,傳言會配備更小的「靈動島」,更輕薄的機身,以及居中的后置攝像頭。
根據目前傳言制作的 iPhone 17 Slim 渲染圖
如果傳言為真,那么 iPhone 這個「大更新」,時隔足足五年,堪稱 iPhone 史上憋了最久的大招。
大家都在心心念念 iPhone 何時大改,那么在 iPhone 更新的所謂「大年」,新產品真的賣得好嗎?
數據顯示,確實如此。
數據來源:Statista
從銷量數據圖可以看出兩個遙遙領先的「頂峰」:2015 年的 2.31 億部,2021 年的 2.42 億部,史上最高。在 2016-2020 這幾年的「低谷」之中,2018 年也是一個小高峰,賣出了 2.17 億臺手機。
由于 iPhone 每年都在 9 月發布,一年的 iPhone 銷量主力一般都是前一年的型號,所以 2015、2018、2021 三年的銷量,主要分別來自 iPhone 6 系列,iPhone 8 系列和 iPhone X 以及 iPhone 12 系列。
把這三個系列擺在一起,可以發現這幾款型號都大動了外觀:iPhone 6 系列不僅屏幕更大,還采用弧形邊緣;iPhone X 更是采用了全面屏幕+劉海的全新設計;iPhone 12 系列又重新采用方正的邊框設計。
與設計大改一同到來的還有全新機型:「比大更大」的 iPhone 6 Plus,iPhone X 本身就是一個新的型號,以及 iPhone 12 mini。
左:iPhone 12 mini,右 iPhone 12,圖源:Mobile Syrup
因此也可以說,形態發生改變+新型號推出的組合拳,是蘋果提銷量的一大法寶。
畢竟,人都有那么點小小的虛榮心,想讓別人一眼發現自己買了全新的 iPhone,無可厚非。
與之相對,如果模具沒啥變動,產品也給人一種升級幅度不大的感覺。
不過 mini 和 Plus 系列慘淡的銷量也說明,往產品線加上新型號不是一定就能有好的反響。這兩款機型,mini 版硬傷不少;Plus 版卡在標準版和 Pro 版之間,比定位更尷尬的是定價。
Plus 系列的市場表現也沒有比 mini 系列亮眼太多
而 iPhone 6 Plus 與 iPhone X 定位都是直接奔著最高級別去,還配備了同期 iPhone 中最大的屏幕。
蘋果似乎也發現了這一規律,比起大改小改標準版,推出一款更高級別的 iPhone 更有助于刺激銷量,于是傳聞中的 iPhone 17 Slim,成為了定價將高于 iPhone 17 Pro Max 的型號。
但銷量高的 iPhone,也不代表就是「好用」的 iPhone。
iPhone 6 和 6 Plus 搭載的 A8 處理器性能提升有限,1GB 的運存也捉襟見肘,加上更大的屏幕和更高的分辨率帶來的負載更大,使得 iPhone 6 系列,特別是 iPhone 6 Plus 的使用體驗并不優秀。
iPhone 6 還存在容易被折彎的問題,因此 iPhone 6s 也加強了堅固性,圖源:Medium
而 iPhone 12 系列也因為 A14 Bionic 處理器在能耗、溫度表現上的孱弱,加上 iPhone 第一次上 5G 不夠成熟,導致新一代「火龍果」的誕生:手機續航尿崩,發熱嚴重,這給第一代 mini 小小的身板帶去了大大的 debuff。
而這兩款機型的更新,iPhone 6s 系列和 iPhone 13 系列,外觀幾乎沒有變動,但是在其他配置,特別是處理器上都補全了上代的短板,雖然總體銷量不如前代,但是經過時間的考驗,口碑上取得完勝。
國內網友調侃:「十三香」
這也體現了蘋果的一貫更新策略:改了新形態,處理器和其他配置就先放在一旁,下一代外型沒什么更新了,就好好優化內在。
這也應了這么一個說法:蘋果產品別買新模具的首款。
外觀大改的 iPhone 更受到歡迎,說明一個現象:比起「從有到優」,消費者更青睞「從無到有」的更新。
很好理解,因為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小白」。他們可能不懂攝像頭支持幾倍長焦、換了什么傳感器能帶來多大的提升,但是加一個攝像頭就直接給人「不明覺厲」的印象。
iPhone 7 Plus,蘋果首款雙攝手機
只是,能讓人一眼看出,又真正有意義的「變動」,已經不剩多少了。「靈動島」或許還能通過創新的 UI 方式讓人眼前一亮,但 iPhone 15 Pro 的「操作按鈕」,以及傳言 iPhone 16 系列要推出的全新「拍照按鍵」,給人有點黔驢技窮的感覺。
實際上,不是只有蘋果一家撞上了創新壁壘,整個行業都已經放緩了前進的步伐。
這也是為什么國產新機來來回回都在更新老幾樣。影像還有不少上升空間,那就使勁卷;屏幕素質已經大差不差,就開始卷護眼;性能基本都是高通臺積電的 Soc,那就卷散熱,卷調校。
5 月發布的 vivo X100 Ultra 就是很標準的「國產新機」
而像 18-19 年那樣行業積極探索「升降式攝像頭」,或者「超大曲率全面屏」的盛況可能短期內也不會再出現,因為能玩的創新,能上的更新,都已經玩個遍了。
目前看來,國內外的 Android 手機廠商都將「AI」作為突破口,三星、Pixel 都已經將 AI 深度整合手機,國內廠商也推出了不少 AI 驅動的功能,并打出「AI 手機」的名號。
而年年都被詬病「失去創新」的蘋果,可以說已經在以守成之君的姿態,每年例行更新一下手機。
并且蘋果在一些方面的落后和保守,也讓 iPhone 一直都有不少「上升空間」。比如說,在國產千元機都標配高刷屏的情況下,iPhone 標準版還是萬年 60Hz;明明是 Type-C 接口制定者之一,直到去年才舍得拋棄落后的 Lightning 接口。
iPhone 15 系列終于配備 Type-C 接口,堅持完成 Lightning「能用十年」的約定
這些小小的改動和創新無關,也不涉及太多技術難度,但是蘋果就是要故意攢一堆槽點,再一代一代慢慢去解決。
蘋果當然有任性和劃水的底氣,不管每一年的 iPhone 更新幅度多小,還是有著龐大的消費者群體買單,在全球市場也難覓對手,因為領先,所以一直領先。
所以說,蘋果沒必要,也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幾年一大改 iPhone。比起如何打造一款驚艷的新 iPhone,蘋果現在的策略是把好牌一張張拆開出,一代更新一點。
iPhone 14 標準版更新幅度不大,被吐槽為「iPhone 13s」
傳聞中明年的大更新 iPhone 17 Slim ,更像是蘋果為應對 iPhone 15 系列銷量不佳而好不容易被逼出來的一個「大招」。
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最好還是要調整對 iPhone 更新的期待,以后可能不會再有 iPhone 更新「大小年」或者說幾年一大更的規律,配置升級+小功能的更新會是常態,大更新會是意外之喜。
從喬布斯發布 iPhone 4 到現在已經過了 14 年,可以說智能手機這一代計算設備已經到了「20 年生命周期」的中后期,未來智能手機更新或許會和電腦一樣,不會有形態上的大變革,也不會有太多「無到有」的變化,更新將更集中在配置和設計上。
或許比起一臺創新的 iPhone,我們是時候去期待下一代計算設備何時到來了。
Vision Pro 會是蘋果的下一代計算設備嗎?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愛范兒|原文鏈接· ·新浪微博
著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所說的在用車過程中持續進化究竟是怎么實現的呢?這里就不得不說到OTA。
ota
OTA,這項技術代表單詞Over The Air的縮寫,它是通過無線遠程連接,使車輛自動進行軟件更新或高級功能升級。這種更新服務就像是最新型電腦軟件和操作系統每周都會收到升級推送,智能汽車也不例外,這不僅意味著車輛性能得到提升,還能夠為您帶來新的功能體驗和安全性保障。
以前我們一般是如何進行軟件更新呢?通常情況下,我們作為消費者會收到廠家或者經銷商的通知,讓您前往指定的授權經銷商(4S店)進行操作。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通過網絡(OTA)直接向車輛發送和安裝軟件更新,這就如同智能手機和電腦接收更新的方式一樣便捷。
接下來,我們要談談OTA的分類。根據其功能特性,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大類別:信息娛樂系統更新以及駕駛控制系統更新。
1、信息娛樂系統更新:
主要涉及地圖數據更新、音效升級、新增界面設計、應用程序版本更新及流媒體服務等方面。這些更新有助于提升我們的駕乘體驗,讓我們盡享暢快淋漓的行車過程;但是否選擇進行這些更新完全取決于您的個人需求與偏好。
2、駕駛控制系統更新:
主要注重提升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更新內容可能涵蓋動力總成系統、懸掛系統乃至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性能提升或功能更新。這些更新旨在確保車輛在各種路況下都能保持穩定、安全的行駛狀態。
未來,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趨勢將使得軟件問題成為召回的主要原因,而借助于 OTA,車主們只需坐在家中等待系統進行升級,免去了前往實體店的麻煩。
那么OTA的好處就是顯而易見的,OTA 的運用將大大減少傳統汽車召回的需求。既方便又快捷,從而顯著提高了對產品的滿意度,也能使我們感受到車輛常用常新。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也讓我們的生活邁入了數字化時代,每天都有新內容的手機相冊和永遠刪不完的微信聊天記錄成為很多人數據爆炸的縮影。
如何保存自己的個人數據,成了這些年新的需求,從前幾年的網盤,到現在爆火的NAS,對于普通人、普通家庭來說,是否需要一臺NAS?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NAS究竟有沒有用,什么NAS好用,就成了很多人關于NAS的第二個疑問了,今天眼睛君就通過最新入手的極空間Z4 Pro來說說,一臺好上手、性能強、功能全的NAS,究竟是什么樣子。
對于數碼產品的使用體驗來說,往往是“硬件決定下限,軟件決定上限”。硬件性能是基礎,硬件配置決定了一款產品性能和使用體驗的底線。
極空間Z4 Pro系列是主流NAS品牌中首款采用新一代旗艦芯片的產品,相比起極空間Z4S在硬件上進行了全面升級:處理器從Intel N5105升級到N97/N305(對應Z4 Pro標準版和性能版),同時內存也換代為DDR5,并且支持可擴展升級,另外板載eMMC容量也翻倍到了32GB。目前在硬件上,極空間Z4 Pro可以說是領先同類同檔產品整整一代。
拿我入手的這臺Z4 Pro標準版來說,對比之前在用的Z4S,N97+16GB DDR5內存的性能對比N5105+16GB DDR4內存,CPU性能提升48%,同時核顯GPU性能提升28%,同時內存理論帶寬也有63.7%的提升。
同時作為爆款極空間Z4S的升級款,極空間Z4 Pro從內到外也做了多項升級和優化,下面就讓我們從詳細的開箱來看看這臺新旗艦NAS的不同之處。
外觀方面,極空間Z4 Pro整體設計采用了源自Z4一代的經典設計,全鋁機身融入了Z字型的曲線設計,充滿了優雅的科技感。
初看對比我一直在用的Z4S好像并沒有什么變化,我還是很喜歡極空間這個經典設計的,而且告訴大家真機的尺寸要比圖片看著更小巧。
正面依舊是磁吸設計的硬盤倉面板,大圓角和曲面的應用,正面看上去非常的圓潤。
打開前面板,就能發現“內在”的差別了,硬盤支架看著更寬大,拉手也是新設計,Z字造型上配有圓點按鈕標識。
這次Z4 Pro在硬盤支架設計上做了升級,首先是抽拉方式,只需要輕輕一按,硬盤支架拉手就可以彈開,方便抽取硬盤。
其次在硬盤固定方式上也更為簡便,雖然都是免螺絲固定,相比起Z4S硬盤支架傳統扣條式安裝,新的Z4 Pro硬盤支架采用的是單邊抽拉式設計,硬盤安裝只需要“一拉、一放、一合”三個動作就可以完成,省事不少。
回到主機,機身前置接口配置依舊為一個Type-C和一個USB 3.2接口,方便日常連接外部存儲設備傳輸和備份資料。
機身側面,Z4 Pro和上一代Z4S完全一致,主機開關鍵和4顆硬盤指示燈隱藏在上下機殼銜接處。
機身背部,這次Z4 Pro在背部散熱上進行了升級,除了從“方”到“圓”的變化,最根本的改變在于增加了可拆卸式防塵網,對比Z4S使用后配的磁吸防塵網,防塵網成了原生設計。
背部接口方面,Z4 Pro配置了一個eSATA 接口、USB 接口、兩個 2.5G 有線網口(支持聚合,提高網絡傳輸速度和帶寬)、一個DC電源口、一個HDMI 2.0接口,跟Z4S基本一致。對于一款消費級主打家用的NAS產品,這個接口配置目前來說完全夠用。
在看不見的機身底部,兩款產品也有不一樣的地方,Z4 Pro在底部新增了擴展升級口,升級安裝內存或者安裝M.2固態只需要一顆螺絲就能搞定,不像Z4S需要打開整個機蓋。
Z4 Pro提供了一個DDR5筆記本內存插槽和兩個M.2硬盤擴展口,內存最大支持32GB。M.2硬盤支持只讀緩存、讀寫緩存和高速存儲三種使用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需求來選擇。我是安裝了兩根2TB固態硬盤做高速存儲使用,日常常用的文件存儲在固態硬盤上,不僅讀寫速度更快,還可以降低機械硬盤的啟停頻率,減少工作噪音。
在機身內部,Z4 Pro在延續Z4S出色的結構設計基礎上,也是帶來了不小的升級。依舊是金屬硬盤倉,不過這次Z4 Pro的硬盤倉和主板之間使用柔性排線設計的軟連接,硬盤倉框架和機身之間也使用硅膠墊條進行隔離,可以隔絕硬盤工作時候的震動傳導。
除了機身背部的主散熱風扇,極空間Z4 Pro還為性能更強的CPU配置了主動散熱風扇,雙風扇的配置,加上整機內部結構的優化,散熱加強的同時風噪降低,可以帶來更安靜的使用體驗。
硬件亮點及Z4 Pro對比Z4S硬件升級小結:
??性能更強:CPU+內存+eMMC三大核心硬件全面升級;
??硬盤架升級:抽取拆卸+硬盤安裝更方便;
??擴展優化:升級內存加裝M.2硬盤更方便;
??散熱升級:可拆卸散熱防塵網,CPU主動散熱,內部風道優化;
??結構優化:硬盤倉主板軟連接,硬盤倉硅膠墊條隔離,降噪隔震。
可以看到極空間Z4 Pro在硬件上對比Z4S的升級還是非常明顯的,不管是新手還是老用戶升級,Z4 Pro目前來說顯然要比Z4S更值得入手。
“硬件決定下限,軟件決定上限”,硬件是使用體驗的基礎保障,軟件才是核心,極空間作為國產NAS新貴這兩年能夠賣爆的主要原因在于簡單易用、功能全面的Z OS系統。下面就從我的使用經驗和使用習慣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極空間Z4 Pro的軟件。
這里直接使用新硬盤來演示一下作為一名極空間新用戶,如何進行初始化設置。這里我使用的硬盤是兩塊希捷酷鷹,作為一款監控專用盤,采用了和希捷酷狼NAS專用盤同樣的CMR垂直磁記錄技術,價格上卻要便宜不少,對于預算有限的用戶來說,算是折中的選擇。
極空間的初始化操作非常簡單,插入硬盤,連接網線,接通電源后開機,系統正常開機后開機鍵指示燈常綠。
這里用手機APP操作來進行演示,當然網頁端和PC客戶端同樣可以,極空間NAS好用的一個重要點就在于,一個APP可以搞定任何操作。
打開APP,選擇右上角點擊注冊,注冊管理員激活新設備,確保手機和極空間Z4 Pro在同一局域網下,APP可以掃描發現局域網中未注冊的極空間Z4 Pro。需要注意的是新設備第一次注冊激活的時候必須要聯網,注冊完成后支持離線本地使用。
按照注冊激活引導注冊即可,初次登錄會提示系統硬盤正在準備,需要等待差不多2分鐘。
注冊成功后初次使用需要新建存儲池,這一步需要格式化硬盤,如果是使用舊硬盤一定確認已做好數據備份,引導也會通過短信驗證的方式加以提示。
極空間目前支持ZDR、RAID1、RAID5等多種磁盤陣列存儲模式,其中ZDR動態雙備份模式是極空間獨有模式,相比傳統RAID1模式的全量雙備份,用戶可以自主選擇重要內容進行雙備份,可以說是兼顧了數據安全和磁盤空間的高效利用,也是系統默認推薦的存儲池模式。
存儲池設置完成后就可以開始使用了,極空間一個APP搞定一切應用的體驗還是非常棒的,對比我之前使用過的傳統NAS廠商一個功能一個應用的方式,簡單快捷,主頁上常用的個人空間、極相冊以及常用應用一目了然,同時APP也支持個性化定制,板塊和應用都可以調整設置,同時支持把常用APP添加到手機屏幕。
當然,肯定也有人跟我一樣,是從Z4S升級到Z4 Pro,這里也簡單說說極空間的無損移機如何操作,不僅適用于跟我一樣從舊款升級到新款,同樣適用于從Z2 Pro這樣的雙盤位機型升級到Z4 Pro這樣的四盤位機型。
整個移機非常簡單,操作起來只需要三個步驟:
1、原設備正常關機,拔下硬盤;
2、把硬盤插入到新設備,不用在意順序,但原機硬盤必須全部轉移到新設備;
3、通過手機APP或者網頁登錄或者PC客戶端登錄新設備選擇“無損移機”。
注意:如果原機運行有虛擬機,需要提前備份導出并刪除,遷移完成在新機導入。
我Z4S使用的是兩塊希捷酷狼8TB,作為NAS專用盤,希捷酷狼全系都是采用CMR傳統磁記錄技術,可以保障持續高速文檔的存儲讀寫,更適合NAS使用,此外,希捷酷狼還贈送3年內免費原廠數據救援服務一次。
同樣是使用手機APP進行演示,在APP上選擇移機或數據恢復選項,然后選擇升級型號,然后確認原機Z4S上的硬盤,包括兩塊M.2固態都插入到新的Z4 Pro上,選擇啟用換新設備。
搜索到新設備選擇確認,需要輸入原機管理員賬號,不能使用新手機號。遷移完成后會提示設備更換完成,需要進一步操作的是移機后,所有子賬號都需要重置密碼。
說完初始化和無損遷移,再來聊聊我的實際使用,極空間Z4 Pro目前是我家的影音中心、相冊管理中心、智能家居服務器,以及我的文件服務器,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極空間這些應用的好用之處。
不同于很多NAS用戶最開始的使用需求是影音下載,我用NAS的第一需求是備份手機里的照片,尤其是有了家庭,成為一名奶爸之后,孩子的照片越來越多,使用極空間的極相冊,備份全家人手機的相冊,自動識別分類匯總孩子的相冊就方便多了。
我給家里人的手機都安裝了極空間APP,并且也都注冊了極空間賬號,并且設置了自動備份,這樣不管是換機還是手機意外丟失,隨時都能通過安裝極空間APP訪問極相冊查看以前的照片。
沒有了手機相冊容量的限制,就算是換手機,也不會有大容量版本的需求,這樣其實每次換手機都能省下來不少錢,畢竟拿iPhone來說,256GB版本對比128GB版本可是有1000的差價,用上極空間,可以說我的相冊直接是TB級。
除了手機相冊自動備份功能,極相冊在智能AI識別算法支持下,還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分類識別功能,比如場景分類,人像識別等,并且支持智能搜圖功能。
極相冊的AI算法采用的是本地服務,也就是依賴Z4 Pro的CPU/GPU性能來進行的,相冊私密安全性不用擔心,不過開啟AI實驗室功能需要依賴本地服務,并且服務是常駐后臺的,需要占用硬盤和內存空間,如果使用該功能,推薦部署服務到固態硬盤存儲池上。
這里我必須重點介紹一下極相冊的寶寶相冊功能,極相冊單獨配置了寶寶相冊功能,用戶可以為寶寶設置專享的相冊,并且相冊下拉條默認是按照寶寶年齡設計的。
雖然極空間用戶賬號是獨立的,存儲空間也是獨立的,也就是我無法通過我的極空間賬號查看媳婦手機備份的照片,不過極相冊提供了相冊共建功能,結合AI人像識別,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手機里的寶寶照片,都可以匯總到一個相冊中,這樣就能實現寶寶相冊的共享,家里人隨時都可以查看到寶寶最新的照片。
跟手機相冊定期會生成精華短視頻一樣,極相冊的寶寶相冊也會根據相片信息和內容自動生成精彩小視頻,幫你自動記錄孩子的開心時刻。
極相冊的分享功能,讓你隨時可以向朋友分享孩子的照片,不想變朋友圈曬娃狂魔,使用極空間定向曬娃可以有效幫你減少隱私焦慮。
這些豐富的相冊管理功能,在極空間手機APP中同樣可以體驗,不管是查閱照片還是管理寶寶相冊,使用體驗都非常棒。
如果覺得極空間APP過于復雜,對于不怎么會操作手機的老年用戶,極空間甚至開發了極空間親情版APP,交互界面更簡潔,方便爺爺奶奶通過手機查看寶寶的最新動態。
很多人最初折騰NAS,只是為了想實現影視自由, 而極空間的最早讓NAS用戶直呼好用的就是極空間的極影視,可以說在影視管理播放這塊是極空間目前的一大優勢,不用折騰kodi、Jellyfin這種第三方播放器,就能擁有好用且好看的影音庫。
看看這個海報墻效果,極影視自帶刮削功能,可以自動搜索匹配影視信息。影音庫里的視頻分辨率、視頻格式、音頻格式及影視詳細信息都能自動識別到,在影音庫里都可以直接篩選。
好看的海報墻不僅省去了折騰的功夫,使用起來極影視也是媲美專業播放器。在播放性能上,極影視不僅支持4K原盤播放,還支持在線轉碼,出門在外想看Z4 Pro上的4K高清影視,可以根據網絡和播放設備切換到低分辨率,實測非常流暢。
同時,極影視還加入了杜比模式,對于不支持對比視界的設備,通過杜比模式,可以在支持杜比視界的顯示設備上點亮杜比播放,可以讓不支持杜比視界的顯示設備兼容播放。
極空間還給用戶帶來了TV端應用支持,也算是NAS廠商中首個提供TV端應用的,不用折騰第三方播放器,電視上就能享受到極影視的功能。
甚至,還有TV版極空間應用,連使用TV的小眾用戶也照顧到了。
除了極影視功能目前NAS產品中最強,資源下載方面極空間也非常好用。極空間系統內置兩款下載軟件,一款是基于transmission 2.94內核的系統下載功能,對于喜歡PT的玩家來說可以直接上手。
還有就是大家最喜歡的迅雷下載,對于常規下載資源,即使不是VIP會員賬號,下載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對于喜歡使用qBittorrent的用戶,你也可以使用Docker安裝qBittorrent。
極空間還支持通過WebDAV協議把云盤掛在到NAS中,直接使用網絡云盤當成本地的影音庫使用,省去下載環節。
因為經常換電腦,日常我更習慣使用極空間作為我的文件服務器,不管是換電腦還是換硬盤,都不用擔心文件丟失,也不用來回拷貝數據。
最簡單的用法就是直接通過Samba協議將NAS文件夾掛載到電腦本地,這樣直接在電腦文件資源管理器中就能訪問NAS上的工作文件夾,我這里使用的是M.2固態硬盤做存儲池掛載到本地,使用體驗上和本地硬盤幾乎沒什么差別。
在極空間中,文件管理的操作邏輯跟Windows電腦一致,使用起來也是非常容易。
如果你是多點辦公,還可以使用極空間的文檔同步功能,可以通過設置雙向同步,讓不同電腦跟極空間同步文件夾保持文件一致,不管是在公司還是在家辦公,打開本地文件夾都能使用到最新的文檔。
前面說了極空間特有的ZDR模式,對于重要文件,在極空間上可以對特定文件夾選擇雙備份,這樣在兩個硬盤上都會文件備份,不用擔心數據安全問題。
除了NAS本地備份,極空間還支持網盤備份功能,目前支持的網盤有百度云盤、天翼云盤、阿里云盤和OneDrive,支持自動下載和備份功能。
除了備份到網盤,極空間的備份中心還支持備份當前設備到其他極空間NAS,當然如果有其他品牌NAS也可以通過Samba協議掛載進行雙向備份。
虛擬機功能是極空間去年上線的功能,虛擬機的加入讓極空間系統功能進一步完善,也讓硬件性能強大的極空間NAS邁向了專業化。
我就用極空間Z4 Pro的虛擬機功能運行了智能家居homeassistant的虛擬機版本HA OS,把家里的智能家居服務部署在了極空間Z4 Pro上,Intel N97強大的性能和16GB的大內存,有強大硬件性能支持,使用Z4 Pro跑虛擬機在性能上沒有一點焦慮。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虛擬機需要M.2存儲池,并且硬件建議使用8GB以上內存。
當然除了HA OS虛擬機之外,你也可以在Z4 Pro上部署Linux或者Windows。極空間Z4 Pro雙網口的配置,通過部署openwrt來充當旁路由也完全可以,可以說虛擬機功能的加入極大提升了極空間設備的可玩性。
之前在使用群暉、威聯通等品牌NAS產品的時候,想要在外面登錄家里的NAS查詢文件,在沒有公網IP的前提下,不管是群暉的QuickConnect還是威聯通的myQNAPcloudlink云服務,使用體驗真的是一言難盡。
相比起來,極空間的遠程訪問功能使用起來就非常方便了,不需要折騰內網穿透之類的復雜操作,真正做到了在任何地方使用都能有“云盤”一樣的使用體驗。只要有網絡,不管是手機APP還是PC客戶端,使用手機號登錄極空間,就能輕松訪問NAS中的數據。
人在外,想要查找極相冊里備份的照片,隨時隨地都可以,不用擔心手機的照片在備份清理后要用的時候找不到。
同樣,也可以使用極影視隨時播放下載到極空間上的高清大片。
除了能夠遠程訪問極空間的官方應用,極空間內建的【遠程訪問】功能,甚至可以在外網環境下實現對內網設備的訪問,像我們局域網內的路由器、其他NAS設備等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外網訪問,可以說是不限速(取決于寬帶上傳速度)的免費“內網穿透”功能。
除了上面介紹的我常用的功能,極空間還有很多其他好用的功能,比如極音樂、閃電傳等。
作為一臺開箱即用的NAS產品,之前很多人評價極空間是輕NAS,相比起傳統品牌NAS產品,專業性不強,但是隨著Docker和虛擬機功能的加入,極空間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可玩性越來越高,同時好用易用的用戶體驗一時半會很難有競品能夠趕上。
拿這臺極空間最新一代的Z4 Pro來說,產品設計上經過三代優化,細節上已經趨于完美,同時最新一代強大硬件的支持,在性能上也是領先同類型產品一代,要知道極空間Z4 Pro使用的N97處理器對比很多新一代NAS使用的N100處理器,在性能上是要強的。對比上一代Z4S,目前在價格上差價不多,可以說加量不加價,如果你跟我一樣需要用到虛擬機、Docker功能,還是非常推薦直接入手Z4 Pro的。
如果只是主要使用相冊備份和極影視功能,雙盤位的極空間Z2 Pro也完全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