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4 月 15 日,在 570 年前的今天,1452 年 4 月 15 日,意大利著名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誕生。達·芬奇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最能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雖然他的畫作家喻戶曉,但其實達·芬奇晚年一直在從事于機械、工程設計等工作,因此他也是一位工程師兼發明家。回顧科技歷史上的 4 月 15 日,這一天還發生過哪些關鍵事件呢?

    1892 年 4 月 15 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成立

    1889 年,知名的大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在許多與電氣有關的公司中擁有商業利益:其中包括有 1876 年創立的燈泡制造商愛迪生燈泡公司、生產直流發電機和大型電動機的愛迪生機器廠、生產燈具插座及其他電氣照明裝置的伯格曼公司、還有同時掌控愛迪生專利和財務的愛迪生電燈公司。1889 年 4 月 24 日,在德雷克塞爾與摩根公司的幫助下,愛迪生合并了這幾家公司,成立了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同年,公司收購了斯普拉格電氣鐵路發動機公司。

    1892 年 4 月 15 日,位于紐約州的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擊敗了競爭對手,將位于馬薩諸塞州的湯姆遜-豪斯頓電氣公司并購,通用電氣公司就此誕生。這兩家工廠至今仍在運作。1896 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榜正式設立,通用電氣公司是當時榜上的 12 家公司之一;時至今日,它是唯一一個仍在指數榜上的公司,見證了無數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興衰。

    圖源:維基百科

    1911 年,通用電氣將美國國家電燈協會并入其照明業務。通用電氣曾經是世界上第八大電腦制造公司,在 1950 年代,它曾是美國之外最大的電腦制造商。1970 年,通用電氣將旗下的計算機業務賣給霍尼韋爾公司。1986 年,通用電氣收購美國無線電公司,主要用于服務 NBC 的電視網絡。2004 年,通用電氣收購威望迪公司并與 NBC 合并,成立 NBC 環球。

    如今的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已經成長為一家美國跨國企業集團,總部位于波士頓。直到 2022 年,該公司在航空、電力、可再生能源、數字工業、增材制造、機車以及風險投資和金融等領域皆開展了業務;2020 年,按總收入計算,通用電氣位列《財富》500 強美國第 33 大公司。通用電氣的兩名員工 Irving Langmuir 和 Ivar Giaever 曾獲得諾貝爾獎。2021 年 11 月 8 日,通用電氣宣布重組計劃,將公司分拆成三個上市公司,分別專注于航空、醫療健康和能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43 年 4 月 15 日:Amiga 的聯合創始人 David Morse 出生

    圖源:維基百科

    大衛·香農·莫爾斯(David Shannon Morse)出生于 1943 年 4 月 15 日,他是美國計算機公司 Amiga 的聯合創始人。1982 年,他離開 Tonka Toys 并成為 Hi Toro 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并于當年晚些時候將公司改名為 Amiga;在 Amiga,莫爾斯帶領團隊開發了 Lorraine 項目,最終開發了 Amiga 1000 計算機。1980 年代,他轉去 Epyx 擔任軟件經理,該公司是一家視頻游戲開發商和發行商,并幫助創建了 Atari Lynx,設計了游戲機圖形芯片的雛形。

    1983 年,大量廉價的家用電腦沖擊當時正在初生期的美國游戲業,Atari 公司作為當時的游戲業龍頭陷入了管理混亂的危機,開始大量開發粗制濫造的劣質游戲,最終造成了美國游戲業的一次大蕭條。這次崩盤造成的影響長達 3 年,北美游戲業市場嚴重萎縮,行業營收由 1983 年的 32 億美元降至 1985 年的 1 億美元,跌幅高達 97%。期間北美游戲業市場并沒有任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游戲面世。此次事件終結第二世代的電視游戲市場,使部分北美地區開發電視游戲的公司被迫宣告破產,對美國和加拿大的游戲市場影響深遠。

    莫爾斯最主要的成就還是建立了 Amiga 公司。1984 年 8 月,莫爾斯將 Amiga 賣給了當時如日中天的電腦營銷商 Commodore,在 Commodore 的幫助下,Amiga 電腦開始進入主流市場。Amiga 系列電腦一共售出了約 485 萬部,多數售往歐洲國家,在英國和德國銷量最高;美國銷量則有 70 萬部左右,多數售給了商業用戶。但是從第二代 Amiga 開始,Commodore 糟糕的營銷策略、毫無進步的開發能力再加上競爭對手 IBM PC 兼容機的價格迅速下降,導致 Commodore 迅速失去市場份額,最終于 1994 年 4 月破產。

    但 Amiga 系列并沒有隨著 Commodore 一起消亡。許多電腦公司開始銷售打著“Amiga 二代”的產品,研制自己心目中的 Amiga 二代機型;AmigaOS 還影響了后來的替換、克隆和兼容系統理念,它直接或間接地啟發了各種操作系統的發展,在數十年內一直保持著狂熱。直到 1990 年代后期,Amiga 仍然是非商業軟件的流行平臺,這些軟件通常由愛好者開發,其中大部分可以自由再分發。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1977 年 4 月 15 日:第一屆西海岸計算機展覽會開始

    圖源:維基百科

    西海岸電腦展(West Coast Computer Faire)是一年一度的電腦業會議和博覽會,首屆博覽會于 1977 年 4 月 15 日舉行,由計算機先驅吉姆·沃倫(Jim Warren)和鮑勃·雷林(Bob Reiling)組織。在當時,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展,旨在普及家庭個人電腦。對于個人電腦來說,1977 年是相當重要的一年,因為當時發布了三款最流行的個人電腦系統:Apple II、Commodore PET 和 Radio Shack TRS-80。在舊金山市政禮堂和布魯克斯大廳舉行的這次盛會,讓成千上萬的計算機愛好者和好奇者充分了解即將到來的計算機革命,這次電腦展便是個人計算機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1977 年 4 月 16 日至 17 日,第一次博覽會在舊金山市廳正式開始,當第一次博覽會開幕時,到場的人數幾乎是沃倫預期的兩倍,成千上萬的人等著進入禮堂。超過 12000 人參觀了交易會。查克·佩德爾(Chuck Peddle)向公眾展示了 Commodore PET,時年 22 歲的史蒂夫·喬布斯和 26 歲的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展示了 Apple II。在當天的展示會上,喬布斯還向一位日本紡織企業的富商水島聰介紹了 Apple II 的詳細內容,這位日本人在未來成為了蘋果在日本的第一個授權經銷商。博覽會的現場大約有 180 家參展商,其中包括英特爾(Intel)、MITS 和 Digital Research。

    1983 年,沃倫以 300 萬美元的價格將 Faire 的版權賣給了普倫蒂斯·霍爾(Prentice Hall),后者后來又把它賣給了 Interface Group 和 COMDEX 的所有者謝爾登·阿德爾森(Sheldon Adelson)。歷史上總共舉辦了 16 場展覽,最后一次是在 1991 年。第二屆博覽會舉辦了首屆微型計算機國際象棋錦標賽、第四屆博覽會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個用于個人計算機的電子表格程序 VisiCalc……直到第八次展覽為止,幾乎每一屆博覽會都展示了計算機界的最新技術。但是,也許是沃倫的影響力不如以往,也許是單獨展覽更能吸引目標群體和進行營銷,以 IBM 為首的許多電腦公司開始退出博覽會,選擇自行舉辦展覽來演示最新產品。1991 年 5 月 30 日至 6 月 2 日,第 16 屆西海岸計算機展覽會在舊金山的 Moscone 中心舉行,從此西海岸電腦展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歡迎投稿】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計算機科學發展至今,有許多至關重要的事件、人物,歡迎所有朋友一起共建「歷史上的今天」,投稿郵箱:tangxy@csdn.net 。

    END


    新程序員001-004》全面上市,對話世界級大師,報道中國IT行業創新創造


    成就一億技術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言】

    日本鐮倉時代(1185-1333年)的小說《平家物語》,在開篇的第一小節里,引用佛教詞匯“盛者必衰”,暗示平家無論多么勇猛善戰,最后只是“驕奢者不久長,只如春夜一夢;強梁者終敗亡,恰似風前塵土”。

    日本百年企業東芝公司,業務曾涉及核電、家電、尖端醫療設備、通訊等重要社會基礎設施,以及軍工等等,是將臺式電腦縮減為筆記本電腦、并將電腦普及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要企業。

    盡管東芝在1987年還算平穩地度過了美國以“違反巴黎統籌委員會(CoCom)的協議向蘇聯出口高端機床”為由發起的制裁風暴,但如今美國禿鷲般的基金公司已將東芝分成數塊,逼東芝將能分離的業務全部賣掉,基本只剩下遭日本民眾不待見、從美國花巨額買下的核電業務了。

    日本在2022年頒布了與經濟安全保障相關的法律,但一開始該法就繞開了對美國企業使用的機會。換言之,在東芝正成為禿鷲嘴里的一塊肉的時候,日本國家沒有動用法律來保護它。更糟糕的是,不少日本媒體從美國方面拿各種爆料揭批東芝。在輿論的聲討中,東芝已是奄奄一息,僅剩下茍延殘喘的力氣。

    核電業務衰敗、半導體業務遭割肉、家電業務被舍棄等等,東芝能講的故事太多了,中國媒體也多有報道。今天這里就聊聊東芝電腦“盛者必衰”的過程,想借東芝的案例總結一下,在日本為何好端端的一項業務,不僅東芝不得不舍棄,其他數碼家電企業實際上即使依舊保有電腦業務并能從中賺取一定利潤,也不能大張旗鼓地投資電腦、不能重新成為電腦重頭企業的原因。

    東芝筆記本電腦曾經的輝煌

    東芝早在1980年代就開發出了筆記本電腦。1989年筆者去日本留學的時候,在公司里打工、去大學最尖端的研究室,看到有人在使用東芝筆記本電腦“Dynabook”。那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也是東芝最為成功的一款電腦。

    1985年,東芝推出世界上第一款膝上型電腦T1100

    1989年,東芝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 dynabook J-3100 SS001

    此前的電腦,比如NEC(日本電氣)公司在1976年開發的TK-80手提電腦等,只是聽說,從未看到過實物。據說富士通、夏普也開發了手提電腦,但在上世紀80年代,也都是查文獻能找到相關的痕跡,并沒有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的記錄。

    東芝筆記本電腦能夠代替臺式機從事文字處理、表計算等一系列辦公業務。其中有一點特別值得提幾句:原本日本的計算業務基本上屬于美國IBM公司的事,但當時的臺式機與IBM計算機之間并不具有互換性,讓相關業務與主流計算機具有互換性,是東芝最終實現的。

    有了這樣的功能,東芝的電腦在社會上一下子就火了起來?,F在回過頭來看1989年的銷售情況,日本當時正在使用的臺式電腦共有150萬臺,而東芝筆記本電腦當年就賣出了12萬臺,可見有多受歡迎。

    不過筆記本電腦的市場主要在歐美。歐美很早就有辦公自動化的需求,IBM在大型機上已經做了足夠的鋪墊,此時筆記本電腦和IBM計算機能進行文件互換的話,無疑提升了辦公的自動化,歐美企業也因此歡迎東芝筆記本這樣的新型電腦。

    整個1990年代,筆者在日本學習工作,看著東芝筆記本電腦的功能逐步從辦公自動化向可以用來看電視、處理圖像轉變,越是新的電腦,就越具有新機能。那時東芝產品的價格不是普通人能簡單決定購買的,但學校、企業里的人都在用,像筆者這樣的人也開始用東芝電腦寫論文,否則考慮到表格處理、圖像插入等需求,論文的寫作速度肯定很難趕上同學或同事。

    看了東芝方面的相關報告,1994年到2000年間,東芝筆記本電腦一直在世界市場上占比最高。如此高的占比,當然也給東芝公司帶來了巨額利益。

    但到了2001年,隨著美國、日本IT泡沫的崩潰,東芝的筆記本電腦業務開始出現了虧損。僅2001年一年就虧損了300億日元;次年接著虧損,2003年更是虧損了600億日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筆記本電腦開始進入價格競爭階段,尤其是在電腦的主要功能開發殆盡以后,企業之間的競爭基本就是價格競爭。競相降價中,東芝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必須要降得更狠,這導致了東芝電腦在日本國內外都遭遇了降價狂潮,企業在降價中失去了利潤。

    一言以蔽之,東芝筆記本電腦的輝煌,只持續了十年出頭,在2000年戛然而止。

    降價帶來了生產方式的改變

    降價導致企業出現虧損,那么,修改生產方式也許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現狀。

    2004年,東芝將電腦業務分離出來,成立了電腦公司。筆者多次采訪過的西田厚聰就是這時開始到電腦公司擔任總裁的。他唯一的任務就是重振電腦事業,讓電腦也成為東芝的盈利業務。

    西田深知價格競爭的重要性。2003年東芝在杭州設立了電腦組裝工廠,筆者多次去采訪過。但西田認為光靠自家在中國大陸的子公司來組裝電腦,成本依舊太高,不如找臺灣企業全盤代理組裝業務,選用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生產模式。

    西田厚聰(資料圖/臺媒)

    也就是,不僅讓臺灣企業代工組裝電腦,連電腦的設計、主要零部件的挑選、新電腦的產品策劃等全部委托出去,東芝只留下品牌及營銷業務。

    西田選擇的ODM生產方式獲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04年,電腦業務再度成為東芝的搖錢樹。

    但是,業內人士對東芝這個時候的盈利不是很看好。首先,東芝原本的產品性能之后就幾乎看不到了;其次,在產品生產規模上,同樣采取ODM方式的美國企業,比如惠普、戴爾,再比如臺灣企業華碩等,規模都比東芝大,而且和惠普、戴爾比,東芝并不生產臺式電腦,今后能擴大的電腦產量,在起跑線上已經不如美國企業。

    2001年到2014年,東芝除了個別年份有所盈利外,電腦業務總共虧了1400億日元。

    2015年6月,東芝財務造假大白于天下,其中造假比較多的,正是電腦部門。東芝在筆記本電腦領域的品牌形象,瞬間因財務造假出現了巨大的損毀。

    東芝的電腦生產路線是不是錯了?

    其實不只東芝不能走出電腦虧損的陰影,日本幾乎所有電腦企業都不能在電腦業務上獲得利潤,富士通、NEC、夏普等諸多生產電腦的企業情況基本一樣。

    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的問題:該如何使用代工?代工分哪些使用方法?

    除了上面說到的ODM模式外,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也是重要的代工服務方式。OEM只負責代工,在家電、食品、服裝、制鞋及汽車方面用得比較多;EMS和ODM差不多,主要是臺灣鴻海等企業在做。

    這里想比較一下東芝與蘋果在代工選擇上的區別。

    蘋果不具有自己的組裝工廠,其產品主要就是委托鴻海代工,但零部件的選擇全部需要由蘋果公司決定,對于零部件的性能等,蘋果自己有極高的要求。比如對于手機顯示屏,蘋果會要求零部件供應商在玻璃、偏光板、背景光的使用等各個方面符合蘋果公司的詳細要求。蘋果公司雖然不直接從事生產,但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難,公司會派出專家及時和企業溝通,解決相關問題。

    蘋果的生產方式和東芝比,成本自然要高出許多,這樣一來,蘋果公司基本上不能出大路貨,每款產品都需要拿出相對獨到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獲取消費者的青睞。

    而東芝的產品在2000年以后,由于是全盤委托外部制造、外部選用相關零部件、外部做產品策劃,表面上看,東芝的成本控制得更好,且在某些年再度獲得了利潤,但產品本身已經不具有上世紀90年代給人帶來的驚喜與激動,僅僅具備價格比較便宜這一優點。

    然而,若僅看性價比,東芝筆記本電腦還遭遇戴爾等其他品牌的圍剿。由于數量上不去、價格下不來,東芝總部能夠做的也只有賬務造假了。

    以東芝可見日本筆記本電腦業務的后期困境:

    盛極一時的日本電腦產業,隨著電腦本身的大眾化,想通過規模經濟獲得大眾的支持,但日企本身的高成本、生產方式選擇上的特點等等,讓產品價格降不下來;

    走代工路線降低生產成本,但日本又尚未有電腦公司能夠像蘋果那樣通過指定零部件、采購指定零部件來組裝產品,因此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性能不同于其他廠家,結果自然也就拿不到蘋果公司那樣的超級效益;

    如果能大量占有市場,尚能獲得較低的企業效益,但以日本電腦的生產規模,最終未能實現數量上的不斷增加。規模方面的競爭一旦失敗,企業本身最終不得不退出市場。東芝如此,NEC、富士通等生產電腦的企業大致得到的是同一結果。

    結語

    今天的索尼、松下電器依舊在生產筆記本電腦,但知道的人已非常的少。試圖查看日本最新的電腦銷售數字,最終未能找到索尼、松下電器的相關內容,估計是被一攬子歸入到了其他雜牌電腦中去了。

    最先讓臺式機成功轉型為筆記本電腦的東芝,現在在電腦領域已經完全喪失了往日的輝煌。2018年10月,東芝將其80.1%的電腦業務股份以36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夏普,夏普將這一部門重新命名為Dynabook;2020年6月,夏普正式收購東芝剩余的19.9%的股份。

    換言之,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的東芝,在35年后徹底退出了自己一度稱王的領域。

    盛者必衰,衰敗有其衰敗的歷史背景。日本電腦產業如此,家電行業也大同小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一臺個人電腦是什么?回答前要小心!這個問題非常模棱兩可。是 你確定你知道第一是什么意思嗎?個人呢? 甚至計算機也是一個模棱兩可的術語!對此布林肯燈考古研究所(BAI—Blinkenlights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給出了他們的調查結果。

    Personal Computer Milestones

    http://www.blinkenlights.com/pc.shtml

    首先BAI將個人計算機定義為具有以下屬性的計算機:

    1、必須是一臺數字計算機。

    2、必須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動的。

    3、必須由最終用戶編程。

    4、必須是可訪問的,無論是作為市售的商業制造的產品套件或是廣泛發布的套件計劃。

    5、必須足夠小,以便普通人可以運輸。

    6、必須足夠便宜,才能讓普通專業人士負擔得起。

    7、它必須足夠簡單易用,使用說明書即可。

    1:IBM PC(IBM)

    BAI首先提名IBM PC。 正式名稱為“IBM Personal Computer 5150”,于1981年發售。長期位居IT企業之首的IBM最初發售的PC,但它并不是世界上第一臺PC。

    02:Apple II(Apple)

    Apple II是蘋果于1977年發布的一款PC。 它是世界上第一款作為個人成品批量生產和量銷量的PC,但仍然有許多BAI定義的PC出現在Apple II之前。

    03:IBM 5100(IBM)

    IBM 5100于1975年發布,比IBM PC早六年。 這是IBM的第一臺式便攜式計算機,配備了100 KB ROM和64 KB的RAM,但它太貴了,不能稱為PC,也沒有在普及,因此它不適用于BAI定義的PC。

    4:Altair8800(MITS)

    Altair 8800是MITS于1974年在美國為普通消費者發布的一款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運行微軟軟件的計算機。 根據BAI的說法,Altair 8800有時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臺PC,但這是微軟粉絲經常犯的錯誤。

    5:Mark-8(Radio Electoronics)

    BAI接下來提到了是1974年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8位微處理器Intel8008的計算機登場的Mark-8。它還被雜志介紹為用戶可以自由組裝的計算機,并在愛好者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6:HP-65(HP

    惠普于 1973 年推出了 HP-65,是世界上第一款便攜式可編程計算器。 盡管是計算器,但它配備了可以存儲程序的磁卡,并且可以玩游戲。雖然我們正在逐漸接近世界上第一臺 PC,但在HP-65之前發售的電腦有很多。。

    7:Alto(Xerox)

    Alto是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于1973年開發的原型計算機,是少數為個人使用而構建的計算機之一,當時許多計算機都是為專業用途而開發的。 這是一臺青史留名的機器,因為它影響并啟發了史蒂夫喬布開發斯麗莎(Lisa)和麥金塔(Macintosh)的發展方向,但它并不是世界上第一臺 PC。

    8:Microal(Microal)

    世界上第一臺商用電腦 Micral于 1973 年在法國推出。 然而,1750美元的價格成為限制,沒有在普通用戶中普及,超出了BAI的定義。

    9:SIM 4-01(Intel)

    1971年開始發售的是Intel的SIM 4-01是世界上第一臺在CPU上使用微處理器的微型計算機,但并不是世界上第一臺PC。

    10:9830A(HP)

    9830A 于 1972 年問世,是第一臺在 ROM 中內置基本語言的多功能一體計算機。 但是,惠普優先將9830A出售給工程師和科學家,因此似乎即使在發燒友中也不為人所知。

    11:Kenbak-1(Kenbak)

    在美國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里,作為世界上第一臺電腦被介紹的是Kenbak的Kenbak-1。1971年登場的Kenbak-1價格不太高,尺寸也很緊湊,但銷量只有40臺,目前僅存在 10 臺。

    12: Kitchen Computer (based on DDP-516 . Honeywell)

    Kitchen Computer是以主婦保存料理的食譜,隨時都能閱讀的噱頭于1969年登場,但價格竟然是1萬美元,重45公斤,這可不是普通家庭主婦能用的。

    13:PDP-8(DEC)

    PDP-8是世界上第一臺商業上成功的12位小型計算機,于1965年問世。 大小也有小型冰箱那么大,價格也不是發燒友買得起的。

    14:Minivac601(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rporation于1961年開始銷售用于教育Minivac 601。 雖然是在電腦市場初期出現的電腦,但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個。

    15:Simon(Berkeley Enterprises)

    在眾多追溯到過去的候選中,BAI定義的世界上第一臺PC是Berkeley Enterprises于1950年開始發售的Simon。

    埃德蒙·伯克利(Edmund Berkeley)的西蒙(Simon)是一種基于繼電器的計算機,旨在用于演示數字計算機概念的教育目的。用戶通過穿孔紙或前面板上的五個鍵輸入數據,程序從標準紙帶運行。ALU 和寄存器僅存儲 2 位,這就是它不能用于任何重要的實際計算的原因。

    除了數據錄入機外,穿孔磁帶還用作存儲器。當機器從磁帶中讀取指令時,所有指令都按順序執行。它可以執行四個操作:加法、大于、否定和選擇。輸出由五盞燈提供。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