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8月31日,各主要生活分類信息APP在九大安卓移動分發平臺上的下載量及環比增長情況如下圖所示:
數據顯示,58同城下載量達1.1億次,位居榜首,趕集網和百姓網的下載量分別為7719.9萬次和3924.6萬次。值得注意的是,百姓網的環比增長率最高,達58%;58同城的環比增長率是10%,趕集網的僅為8%。
從用戶關注度方面來看,趕集網的用戶關注度最高,為429201;其次是58同城,用戶關注度為298836;最后是百姓網,其用戶關注度為113485。
值得注意的是,趕集網用戶關注度比58同城和百姓網之和還要多,這和趕集網拿到2億美元的投資密不可分。
CNIT-Research分析認為,不管是騰訊對58同城 7.36億美元的投資,還是趕集網近期獲得2億美元的融資,都說明了資本商對生活分類信息市場的關注度更高了,這也必將導致生活分類信息市場接下來的競爭更加激烈。(文/琳達)
【關注微信公眾號,微信搜:中國軟件資訊網】【關注微信公眾號,微信搜:CNIT觀察】
女士發布求職信息招來騙子,對方稱為APP打碼一小時收入230元
5月18日,奎文區虞河生活城小區居民劉女士致電本報反映,她在網上發布求職信息,不料招來騙子,對方打電話聊微信推銷高薪工作,聲稱下載他們的APP,不但有紅包領,而且可以打碼賺錢,一個小時可以有230元收入。劉女士經多方確認,最終確定此人就是騙子,她希望借助本報提醒廣大市民,上網求職一定要謹慎。
上網發布信息求職,“高薪工作”主動登門
5月18日,劉女士告訴記者,她今年46歲,和丈夫靠打工維持生活。去年,她曾在58同城發布求職信息,在一家幼兒園找到了一份工作。因疫情原因,幼兒園自春節以來一直沒開學,她決定辭職重新找工作。
前幾天,劉女士又將求職信息發布在58同城。“發布求職信息是免費的,但需標注本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信息。”劉女士說,她的求職信息發布后,5月17日,一名操外地口音的女子打來電話,自稱是周某某,與她簡單聊了幾句后讓加微信。在兩人成為微信好友后,對方開始賣力推銷他們公司的工作。
當天,記者查看兩人的微信聊天記錄發現,周某某稱他們公司的工作分為長期和短期類,短期工作沒有地域限制,用手機就可以操作,長期工作在深圳。當劉女士詢問短期工作的情況時,對方稱主要是APP打碼,通過手機操作,在哪里辦公都可以,薪酬按小時結算,并稱有專人教授。劉女士表明自己不想找這種工作,想付出實實在在的勞動賺錢后,周某某稱這種工作一樣可以賺錢,并催促下載他們公司的APP,稱有紅包領。
劉女士讀大學的女兒看到聊天信息后,認為對方可能是騙子,讓媽媽果斷拒絕了這份工作。劉女士拒絕后,對方仍堅持不懈推薦她下載APP。
“在加微信之前,這人和我通過電話,說一小時能有230元收入,得知工資這么高,我才加了微信,沒想到是這種不靠譜的工作。”劉女士無奈地說。
民警提醒面對高薪誘惑要理智,以免上當
“我有一個朋友在派出所工作,在談到這件事時,朋友告訴我,這明顯就是騙局,天上不會掉餡餅,在家里動動手指,一個小時就能賺230元?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劉女士說,朋友告訴她,這些人會讓被騙者下載APP,被騙者按照要求操作后,手機個人信息就會掌握在他們的手里。此后,騙子會編造交學費、高級班等詐騙說詞,讓受騙者一步步掉入他們的“圈套”,進而展開傳銷式洗腦。
聽完朋友的話,劉女士后怕不已,趕緊將周某某拉黑了,并刪除了發布在網上的求職信息。在此,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提醒廣大市民,上網求職一定要謹慎。
對此,高新公安分局的民警提醒廣大市民,找工作一定要到正規的人才市場,面對各類高收入誘惑時,請大家保持冷靜,不要隨意添加陌生人的微信,更不要隨意下載對方的APP,以防上當受騙,蒙受經濟損失。
本報記者 劉曉梅
華網北京7月19日電 2017年暑假來臨,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每年暑假期間都成為一些互聯網黑色產業鏈高度活躍和欺詐行為發生的高峰時間段。近日,知名互聯網生活服務平臺58同城發布了《2017暑期生活安全報告》。報告通過梳理分析58同城平臺上2016年相關統計數據,對比2017年上半年的數據,以及總結提煉出相關典型案例后得出。報告顯示,招聘與租房類黑產欺詐可能會在暑期再次活躍,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高校學生是兼職刷單類欺詐的主要受害群體
根據 58同城線上舉報平臺的相關數據,在所有招聘行業舉報中,兼職刷單類欺詐占到整個招聘業務線舉報總數的69%,受害者人均被欺詐金額高達3200元,遠遠高于其他類別互聯網欺詐的人均被騙金額(1000元左右);其次分別為預付費欺詐和“黑中介”欺詐。
2016年,58同城線上舉報平臺關于兼職刷單欺詐的舉報數據覆蓋31個省市,排名前十城市分別為:上海(7.6%)、北京(7.2%)、廣州(6.9%)、蘇州(4.4%)、深圳(2.1%)、杭州(1.5%)、長沙(0.9%)、重慶(0.7%)、武漢(0.8%)、成都(0.2%),以上10個城市的舉報數量,占總體數量的32.3%。
從受害者的受教育水平來看,中專-本科學歷受害者占比 62.04%(中專/技校22.11%,大專 27.62%,本科 12.31%,高中 22.89%,高中以下14.9%)。無論從年齡分布還是教育分布水平來看,高校學生都是兼職刷單類欺詐比較主要的受害群體之一。
從不同城市的舉報趨勢來看,2016年,在兼職刷單類欺詐排名前十的城市中,發生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占到了前十名城市相關舉報總數的39.6%,二線城市的相關占比為60.4%;而在2017年1-6月,在兼職刷單類欺詐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舉報數量則下降到 27.4%,而同時二線城市的相關占比上升到了72.6%。
報告還披露了一起兼職刷單具體案例: 2016年10月15日12時許,用戶徐某看到一條兼職刷單的招聘啟事,就與發帖人進行了聯系。發帖人讓徐某下載某語音app,并加了一個賬號。然后通過APP,對方要求事主繳納 199元保證金,徐某分兩次用支付寶交給對方。其后,對方又要求事主繳納馬甲費、培訓費等費用,用支付寶分四次轉給對方900元。再然后對方又稱要在指定的網站內購買物品進行刷單,然后按比例返回傭金,事主通過對方發來的鏈接,用支付寶以掃二維碼的方式分多次支付共計人民幣4000元。但是當徐某按照招聘啟事約定向對方索要返回傭金時,卻發現對方已經將自己“拉黑”,無法取得聯絡了。
除了刷單類的招聘欺詐以外,暑期兼職招聘比較常見的還有“預付費欺詐”,“培訓貸”招聘類欺詐等。對于遭遇欺詐情況,報告提醒求職者,一般企業在招聘時對于新入員工的培訓,都是直接計入企業本身人力資源成本之中,正規企業不會收取任何求職者的培訓費用,如果面臨培訓收費的情況,建議果斷離開或者向平臺機構、公安部門進行舉報。
租房類欺詐:九成受害者看房之前就交錢
通過對 58同城線上舉報平臺上的用戶舉報內容分析,發現租房類欺詐的主要手段為編造虛假房源(通過造假的房產證與身份證博取租房者信任),隨后以不在本地、身體不便、家庭對出租房屋有爭議等為由,要求事主先交定金、房租,從而騙取非法利益。
據統計,在 58線上舉報平臺的租房類互聯網黑產欺詐中,人均被騙金額約為2560元人民幣。從具體欺詐手段來看,92%的欺詐者通過網絡在異地實施詐騙;其中約85%的欺詐實施者,通過購買與詐騙地手機號碼歸屬地相同的“黑卡”手機號碼,偽裝成本地交易麻痹受害者。而 170等虛擬運營商的號段超過61%。同時84%欺詐者使用安卓手機,并且擁有多個號碼。通過異地作案、多手機號作案等手段,這些租房欺詐者更容易擺脫平臺的監管甚至警方的追蹤,為自己的犯罪行為降低風險。
2016年,58同城線上舉報平臺關于租房類欺詐的舉報數據覆蓋31個省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北京(9.2%)、深圳(8.1%)、上海(7.3%)、成都(7.2%)、杭州(6.9%)、合肥(6.1%)、武漢(5.3%)、廣州(3.7%)、南京(1.2%)、重慶(1%),以上 10個城市的舉報數量,占舉報總數的 56%。從舉報者的年齡分布來看,90后舉報者占了舉報者總數的 44%,且 92%的人在沒有見到房東或到出租房屋之前就提前打款給欺詐者。這類受害者人群年齡較小,社會經驗相對缺乏,網絡安全意識有待提高,更容易陷入租房欺詐的圈套。
那么,廣大網民應該如何規避和防范兼職刷單類欺詐與租房類欺詐呢,報告建議:
辨別欺詐信息可以特別注意以下幾個特點:1.刷單、刷鉆不僅是違法違規行為,更是黑產欺詐最喜歡用來吸引受害者的“關鍵詞”; 2.職位待遇特別“優厚”,而工作內容又相對“簡單”的職位,往往存在較大的欺詐風險;3.在正式工作前收取“體檢費”、“服裝費”或者任何其他費用的職位,都有極大可能存在欺詐風險。
對于有租房需求的網友,則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1.在切實見到房子與房東之前,請拒絕因為任何理由交納任何“定金”或者“租金”;2.在正式簽訂租房合同之前,可以多向小區的物業、周圍的鄰居進行詢問,確認房東本人的真實身份與租房提供者的身份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