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haichuan111
xBox One X,又稱“天蝎座”,“x1x”,已經是幾年前的機器了。雖然比新的 XSX 落后一代,但在 4K 電視上玩,性能足夠用了,經典游戲還玩不過來呢,誰急著換主機啊(其實是窮)。最近玩的比較多,越發覺得硬盤太慢,該換 SSD 了。
我的這臺是國行,已經跨服。最近看了不少帖子,發現很多貼都沒有細說“國行刷完能否再次變成港服”的問題,倒是有不少零散的帖子提到,手欠刷了機/換了硬盤,就再也不能跨服了(我懶,沒有深究原因,只是覺得挺麻煩,不想冒這個風險)。
于是繼續查,終于找到了標題中說的,真正的“不限 SSD 容量,保持港服,保留登錄狀態,不用 OSU1 鏡像文件,不用 Ubuntu”的方法。
在查找教程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教程關于細節說的都不清楚,造成實際操作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才有動力寫這篇文章,盡量把一些細節認真地說清楚。
在這里先說一下,最終結果 是,換完硬盤開機,我的帳號、白嫖朋友的 XGP 帳號、港服狀態、開機動畫、Wifi 等各種設置,以及最近游戲的圖標的排列等等,和換盤之前一模一樣,不告訴你都不知道換過硬盤這種,字節級復制的效果。
你能用最大 5T 的 SSD,但 微 軟 只 認 最 大 2T
的 容 量!!!后 面 3T 不 認!!!
所以,最大買 2T 的就行了,不要太浪
!!!小心容量損失!!!
一是小容量用著真是難受,裝幾個游戲就滿了,二是教程雖然寫了支持,但容量太小總比大了容易出問題,三是現在 SSD 這么便宜,何必呢。
1、一塊 SSD。我買的是 1T 的,因為確實夠用了。按工具的說明書,500G、1T、2T 是最標準的三種容量,都能保證完美更換。就是這個愛國者,只確認了是 TLC(不想要 QLC),并且不算太貴,是 1T(而不是 960G)就買了。(后來發現 960G 好像 也可以,但這時已經是后來了)
2、一臺裝了 Win10,至少能再插兩塊硬盤的電腦。臺式機當然好,用 SATA 復制數據會快一些。沒條件的話,用 USB 硬盤盒轉接也行,但一定保證供電,別弄一半掛了。
3、下載主要工具“xboxonehdd-master”,現在更新到第 9 版了,以后可能還會更新。點擊直接下載最新版:https://gbatemp.net/download/xbox-one-windows-and-linux-internal-hard-drive-partitioning-script.34239/download
如果鏈接寄了,就自己找前面引號里的文件名吧,挺好找的。
主要流程網上都有,但有一些問題。簡單的我就直接粘圖了,并且會四處引用一些圖片,把普遍說錯的、關鍵的、容易出錯的步驟單獨說一下。(拆機的參考圖片網上有的是,就不放具體鏈接了)
1、國行機器是有保修貼的,拆機就沒保了——當然都2022年了,有保的 x1x 也基本不存在了吧。按下圖開始拆機。
2、下圖這一步,教程就說錯了。前兩步是對的,方向對好,平拉大概8~9mm。然后,照他寫的是打不開的。
首先,這時左側完全動不了,所以右側應該是以左側邊為軸,向外輕輕掰一點(因為模具有點卡,不掰抬不起來),一直向上抬(而不是只抬1cm),直到右側完全離開下面機身為止。此時,上蓋是左低右高的。
然后,左側也不是說,上抬1cm就開了。因為左側從正面往里看,是 下圖 這樣的結構。這個地方,上蓋有孔有擋片,底下有齒,直接拿根本拿不下來!
所以,先按 下 右 圖 中 1 的方向,往上抬一點。然后,以下面右側的草圖中,齒和孔交錯那條邊為軸,按 2 的方向,把整個上蓋向左旋轉,大概90度,再把上蓋向左移,就能 輕巧的 下來了。手感上看,左側全程無阻力,無卡頓(感覺有就晃一晃,調整位置,慢點)
3、下圖這一步很簡單,但我這個國行,是 T8 的螺絲,而不是 T9 的。 --- 注意顏色,往回裝時別錯了!
拆完螺絲,插口在黃框后面,慢慢晃著向自己身體的方向扯 1cm,就下來了。
4、下圖是拆前側電路板,這一步教程各種問題,我直接說正確的吧。首先看圖,方向沒說錯。
先別動螺絲,看紅框里的白色小卡扣。用指甲(別用鑷子)從上方伸進那個小白扣上沿,輕輕往外一勾,就開了。
然后拆 3 個螺絲,同樣是 T8 。
這個板后面也有插口,就在圖中的紅框后面。以紅框為中心捏著板子,邊晃邊往自己的方向扯(自己面對機器),輕點慢點,不用擠到排線,就能把板子扯下來 ——(定心丸:這個排線很長,順著線扯足夠長,但不要有剪切的力,不要折彎它)—— 然后,再用手拉著排線往下扯,就和板子分開了。
5、下圖中先拆兩顆 T8。然后用指甲從左側向上摳,很松。然后把這個軟線向右下壓一下,后面操作都要小心它,別壓壞了。
6、下圖,拆連接螺絲,都是 T9。6 紅是塑料下底的,4 藍是硬盤架的,一起擰了就行。
7、巨坑標記,后面裝機要用!
下圖說“調轉方向”正確。但是,注意橙藍雙圈,4 個塑料榫頭的存在!這幾個榫頭沒有其它功能,就是真正的榫頭,機殼前塑料蓋里有幾個對應的洞,固定用的。
這里需要拿著機身中后部,以前面榫頭那條線為軸,只抬蓋子的后面,邊抬邊轉。后面完全分離了,再往前拉,就能和榫頭分開了。
8、前面拆了硬盤螺絲,省了一步。下圖中,用 T9 拆 2 個螺絲,注意長度!
然后,就可以用力的、垂直往上扯,拆下底部金屬殼了。這一步只有阻力,沒有卡子,用力就行。
注意,上圖中兩個藍圈,是殼子和下面的光驅之間的連接部。這里一有金屬殼的彈性,二有密封的海棉條,所以卡的比較緊。要用點力。
9、至此,露出了光驅。把光驅掀開,就能拿出硬盤。
看下圖,光驅線 拔不拔都行,想拔就拔光驅這一端的線(無卡扣,有點緊),因為主板那端根本下不去手。
硬盤的線 還是要拔的,就是下圖第3幅里,那三個小紅方框,左邊的兩個,從主板上拔下來,硬盤架就下來了。
然后按第6幅圖,擰下4個螺絲,再把 橙色框 那個轉接頭拔下來(無卡扣),硬盤就拆下來了。
1、把“xboxonehdd-master-9.rar”復制到 C盤 根目錄,解壓到當前文件夾。正確路徑是:
C:xboxonehdd-masterwin
C:xboxonehdd-masterwin
進去后,應該能看到一堆文件。
2、如下圖,把電腦語言改成英文,設為默認語言,重啟電腦。這步太簡單,不細說了。
修改完成并重啟后,開始菜單、控制面板都會變成英文的,這就行了。還有很多地方是漢語,不用管它。
3、關機,把電腦上除了主硬盤之外,其它硬盤都盡量拔掉。這是減小風險,免的手抖把有用的資料清掉。
開機后,確認以下盤符沒有被占用(各種 NAS 大佬請注意):
“H、I、J、K、L、U、V、W、X、Y”,一共10個。
4、關機,把原 xBox 硬盤和 新SSD 都插好,開機。跳出什么盤符都無視。(如果你用 USB 接硬盤的話,當然就不用關機了。)
5、按“Win”鍵,輸入“cmd”,在“Command Prompt”上右鍵(注意這里已經是英文系統了),一定要點 "Run as administrator" !如下圖所示。
6、在出來的窗口中,輸入如下命令:
cd C:xboxonehdd-masterwin
回車。(正常的話,窗口應該能接受Ctrl+V),這一步是進入程序所在的路徑。
然后,輸入命令:
create_xbox_drive.bat
回車。會跳出 下圖 的屏幕,顯示 從H:到 Y:都是“ is free ”。按任意鍵 繼續。
7、如下圖,會跳出 a~h 的選項。 輸入 b ,回車 。
(這一步是功能選擇。選項 b:從 原盤 到 SSD 自動分區、復制資料)
8、如下圖,會顯示現在電腦上的硬盤列表。(—— 注意,我當時沒截屏,現在是隨便復現一下,為了裝的像一些,我也弄了 3 塊硬盤)
可以看到,電腦中的每塊盤都有 0、1、2 的編號,從后面的名字,能分清每塊盤都是誰( —— 你要是連這都分不清,就收手吧)
然后,還是上圖。提示我們“ Select SOURCE ……”,需要輸入 源盤 的編號,也就是 xBox 里拆下的 機械硬盤的編號。如果 你的屏幕上,2 是源盤,就輸入 2 ,回車。
9、然后,屏幕一閃,就會提示“Select TARGET……”,讓你輸入 目標盤 的編號。輸入新的 SSD 對應的編號,回車。( 這步不演示了,怕萬一手抖,就覆蓋亂了。。。)
(注意!!!這兩步一定要認真,因為你的編號很可能是亂的。比如我這個圖,1 才是系統盤,0 是機內倉庫盤,2 是 USB 外掛盤。)
回車之后,好像有一步是,確認是否擦除目標盤數據,確定就行。(—— 記不清了,也不敢繼續演示
)
10、然后,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選擇 你的目標盤容量。下圖 不是程序窗口,而是一個教程里截的,內容一樣。
( 圖源:參考文獻 3)
以(b)為例,意思是,1T 的硬盤,可用(裝游戲的)容量是 781G,還有 50G 是浪費的。
如果你的硬盤是 500G 的,就輸入 a ,回車;如果是 1T、2T 的,就對應輸入 b 或 c ,回車。
如果 你的盤是 256G(不會吧) 或 750G 的,就輸入 d,如果是 3、4、5T 的,就輸入 f。程序會給你一個偽造的 GUID 表。但是,比如 1.5T 的盤,就只能按 1T 的用,損失 500G。
Most people should choose (a), (b), or (c). If you have a 256GB or 750GB you
should select (d). For 3TB, 4TB, or 5TB drives you should select (f).
11、然后,真忘了還有沒有確認,總之就開始復制數據了。這里慢慢等,看 不 到 總 進 度,但有經驗的同學可以自己估一下時間。它只拷有效數據,空閑的空間不會浪費時間的。等著,直到提示全部完成,按任意鍵退出。這一次,是直接退出了整個“xboxonehdd-master”程序。
別關 CMD 窗口!
同時,好像還會跳出 5 個新盤符(SSD 的新分區),無視就行。(我就是這時發現,這個 1T 的 SSD,最后有大概 72G 的空間未分配,相當于浪費了。所以, 960G 的硬盤應該也能按 1T 的來分區的,只浪費 30G。方便的朋友可以試試)
12、關鍵的來了!修復 GUID 表!
原理(這一段可以不看):GUID 表保存在硬盤中,每個硬盤分區對應一串字符,屬于硬件標簽。所有 xBox 原廠硬盤的 GUID 表都相同,也存了一份在機器的系統文件中。游戲機開機后,先讀硬盤的 GUID 表,再和系統中保存的對比,如果對不上,就是硬盤被玩家換了,就會出錯。這個“xboxonehdd-master”會把 xBox 原廠五個區的 GUID 表(應該是固化在工具里的),強行寫到新的 SSD 里,游戲機就能認識這個盤了。很多教程會在這里說一堆,讓你自己去查表(還不說怎么查),又給出那個標準表(有的只是文字提到了,并沒把表格給出來)去對比,顯得又高深又麻煩,最后還沒說清楚原理。
實際上,我們根本什么都不用查,也不用對比,直接無腦往下操作,就行了:
在剛才留著的 CMD 窗口里,再次輸入命令:
create_xbox_drive.bat
回車。這一次,不用看顯示內容,按任意鍵 繼續,會再次跳出 a~h 的選項。
然后如下圖,這次輸入 c ,回車。
注意,這次會直接出現“ Select TARGET……”,而不像剛才一樣,先選源盤再選目標。輸入新 SSD 的編號數字,回車。( PS:隔了一天繼續寫,我換了一塊 U 盤)
不用管什么標準的 GUID 表,也不用操心回車之后處理的對不對,回車之后,稍等幾秒鐘(這個操作特別快),電腦關機,拔硬盤,就完事了。
13、一個小插曲:
剛才的回車后,如果你開著音箱,電腦會有一聲報警,細心的還能看到 SSD 的五個盤符瞬間消失。
去磁盤管理器里看,SSD 這塊盤會提示 下圖 這樣的錯誤(如果你會看的話)。這個現象,以前沒有教程里提過,我查了半天,終于發現:(算了不說什么原理了,總之)這時我們根本什么都做不了。不用去管它,直接關電腦就行了。
14、至此,硬盤的拷貝已經完成。
還有一個問題,關于 SSD 的 4K 對齊,有些教程說,像是這樣以近似拷貝的方式做完,是對不齊的。但是,有帖子從這個 xboxonehdd-master 工具,以及 Win10 的分區原理上分析,并且用 AS SSD 查看了,這樣處理后的 SSD 是 4K 對齊的,我也認為應該是的。(參考文獻 5)
做完以后,我也想用 AS SSD 驗證一下,到底對齊了沒,但出現了上面那個沖突問題,查了半天就忘看了,等裝好之后,誰還想再拆一遍啊
。
這里,拆機一共 9 步,反著做就行了,但是,有兩個地方要注意。
(湊)、擰硬盤螺絲時,我就特別納悶,同樣是標準的 2.5 寸盤,可是原裝的 4 個螺絲,有一個死活擰不進去,也不知道是原裝螺絲太粗,還是愛國者這個盤的孔太小。反正 SSD 也不怕震,3 個螺絲忍了。
1、拆機第 8 步,金屬殼往光驅上套時,小心殼上對應光驅兩側的密封條,用手壓著點再使勁,弄壞了容易進灰。
2、拆機第 7 步,那個“巨坑標記,后面裝機要用” ,如果按照拆機圖這么擺放,手拿著機殼,從上面往機芯上套,你就忙去吧,半小時能蒙對地方,都算你運氣好!不光是那 4 個塑料榫頭,殼子里還有一堆固定螺絲的孔位,都是凸起的。
把底殼翻面,平放在地上,有套著榫頭的那 4 個洞的一面放在后側(遠離自己)。然后把機芯也翻個面,塑料榫頭對著那4個洞,輕輕一塞,就進去了,特別方便!
3、拆機第 2 步,左側上蓋有洞有擋,下蓋有齒那里,也要注意一下。把上蓋側立起來,擋片塞進去,再向下轉右側,就把洞和齒套上了。裝蓋子右側時,也需要向外掰一下,就能復原了。
就像我最初說的,一套流程下來,再次開機,簡直沒什么可寫的,完 完 全 全 看不到任何變化。沒有任何一步初始化操作,和上一次開機一樣,賬戶港服狀態、各種設置、游戲內容等等等等,都和之前一模一樣 —— 除了讀盤反應更快了。
換 SSD 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在主界面,進游戲庫,看 XGP 列表,看游戲詳情等,這些操作的速度有了實質性的加快。
進游戲,加載游戲首頁,和切換場景時,也會快一些,但具體的要看游戲了。
然后,在游戲里打開物品欄,切換各種菜單、地圖,好像也 流暢 了一些,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個人感覺(本來也不算慢)。
我玩游戲不多,不做詳細對比了。如果你想換 SSD,那肯定是受夠了機械硬盤慢吞吞的讀盤速度,就換吧。
寫這篇教程,一是因為,這個方法 對國行港服的用戶 太友好了。
二是因為,現有的教程真是,各種細節不清。比如 DOS 界面里,軟件的各種分支選項,不寫清楚了,很多時候沒人敢動,或者會去亂動的。再就是對不同容量的硬盤的支持,也沒有中文教程說過(這里贊一下工具自帶的說明文檔,真的很全,但是英文的)
還有裝機時那個榫頭問題,真是完全沒人提過。
祝大家都能成功換盤,加速讀盤。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
PConline 雜談]市面上其實早就有形似U盤一樣的計算機了,可以提供完整的Windows10體驗,并且它們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叫“計算棒”。其實這一概念的PC是由intel發起的,只不過許久未流行開,便被intel繼續雪藏起來,主要原因在于其性能普遍不高,大多數用戶找不到它能適應的工作或娛樂場景,略顯雞肋。
不過另一方面來看,ASUS似乎還未放棄它,并且最近還為旗下的VivoStickTS10計算棒做了一次幅度不小的升級——內存和硬盤容量翻倍了。
↑VivoStickTS10可以揣進口袋
據悉,最新款的VivoStickTS10-B174D擁有了4GBLPDDR3內存,64GROM,翻倍的內存和存儲容量讓它看上去更像是一臺能夠家用的電腦了。只不過其內置的CPU處理器還和上代產品一樣,依然是于2016年發布的英特爾凌動(Atom)x5-Z8350四核四線程處理器。
這顆處理器性能怎么樣呢?工藝方面為14nm工藝設計,并不落后于目前最先進的CPU。
但最大主頻1.92Ghz稍微低了一些,不過其內置有12個EU的核心顯卡,支持DX11、4K分辨率和H.265視頻加速,這就很強大了。
↑VivoStickTS10配備散熱孔
而綜合性能方面,如果和ARM的處理器相比,Z8350相當于是一顆高通驍龍801芯片,相比較而言,x5-Z8350支持完整的Windows系統,并且該CPU的TDP功耗小于4W,可以免風扇進行散熱而且非常省電(不要太過在意性能)。所以說,作為一個能裝進U盤大小電腦的處理器,它的綜合表現至今仍然非常出色。
可能有小伙伴會有疑問了,這U盤一樣大小的東西怎么外接鼠標鍵盤?怎么聯網呢?
↑VivoStickTS10配備1個USB2.0接口、1個USB3.0接口、耳機耳麥接口、MicroUSB供電口,以及HDMI視頻輸出接口。
實際上,VivoStickTS10還支持藍牙協議,可以外接藍牙鍵盤,同時內置了Wifi無線網卡,可以接受802.11ac無線網信號,免網線就能上網,所以保證了如此之小的電腦也能帶給用戶完整的Win10體驗。
其實在我看來,如果大家用電腦的時候根本不會運行復雜的軟件(Photoshop等)或現代游戲,只是做簡單的日常任務,如輕瀏覽(看網頁、電影)或Office,那么買這個能揣進口袋中帶走、放到顯示器邊上就能變成電腦的東西就很好用了。
當成電視機頂盒?
現代人可能很少會看電視了,都是拿手機平板愛奇藝,與其在小屏幕上毀眼睛,倒不如考慮整一個小電腦接到自家大電視上,這樣看著該多舒服啊。
將VivoStickTS10插入到電視中的HDMI接口當中,就可以把電視變身成一臺內,Windows10系統的大屏電腦了,在大屏電視上玩電腦豈不是一件很爽的事兒?
串流XBOX游戲?
如果家里有兩臺電視,臥室一臺、客廳一臺,那么總會遇到睡覺前也想玩XBOX游戲的時候,其實并不用買兩臺XBOX。只要將VivoStick連接到備用的電視或顯示器,就能在家中的各個角落串流游玩XboxOne游戲了。
孩子的第一臺電腦?
VivoStickTS10價格在1000元左右,作為價格實惠、即插即用的家用電腦或給孩子準備用于網絡學習的學生電腦也是不錯的選擇。
智能展示板?
剛剛提到VivoStickTS10使用的是TDP僅4W的處理器,其耗電量低,而且很小巧,如果插到數位看板當中,那么就可以更方便、更節省成本地應用在戶外廣告牌中進行內容展示了(畢竟Windows10系統操作起來也更大眾),各位個體商戶老板們或許可以考慮一下?
小結:
對于輕度PC用戶、特定場景用戶以及商用人群來講,它們都更偏愛“小巧便攜”、“更省電”的PC產品,而計算棒恰好在功能特性上滿足了這些人群,而且其如U盤一般大小,稱得上是PC產品的終極形態了。如果intel等上游硬件廠商能重新在這一類PC領域發力,提升這類PC處理器的性能和功耗,而其它廠商也繼續深挖“計算棒”的使用場景并進行推廣的話,那么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選擇它。
次世代主機的發布初期,筆者先選擇了溢價不多的Xbox series S作為過渡機型,使用一段時間發現體驗異常出色,也就萌生了將XSS作為主力機使用的想法。只是如果作為主力機,XSS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不能忽略了:磁盤空間太小了,默認512G的空間去掉系統占用和預留空間,可用的只有360G左右,安裝幾個大型游戲就會被占滿了。
關于Xbox series系列如何選擇合適的擴展存儲空間配件,最合適的當然是微軟官方和希捷合作推出的官方擴展卡了,可以和內置SSD完全一樣磁盤性能和使用體驗。但1999元1TB的售價著實令人有些難以接受,很多玩家都會考慮使用價格合理很多的外接硬盤方案。
但到底Xbox series系列搭配外接硬盤能實現什么樣的功能和速度也一直沒有太詳細的測試,眾說紛紜,有建議使用NVMe硬盤盒的,也有說用非官方擴展卡就不能使用次世代的功能比如快速切換和快速啟動功能的,還有說用HDD和SSD都一樣使用的,總之很難有什么參考意義。。
因此筆者還是決定自己測試吧,首先去微軟Xbox官網查找了XS系列USB接口的規格,發現只支持到USB3.1Gen1。這樣最大的讀寫速度也就是500M左右,使用NVMe硬盤盒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此時反而應當更關注PSSD(移動固態硬盤)的發熱和穩定性,并且Xbox使用時會經常在磁盤間互相拷貝移動游戲,幾百G內容連續讀寫是常有的事情,并且磁盤也會經常被游戲填滿。
因此現在TLC固態硬盤的緩存和緩內速度其實沒什么用,緩外長時間連續大容量讀寫的性能,以及滿盤狀態下的讀寫性能,還有此時的發熱和穩定性都是更加需要注重的屬性。
這幾方面自行組裝的NVMe硬盤盒并沒有什么優勢,一些“緩內雞血緩外拉胯,滿盤再拉胯”的NVMe中低端硬盤在這種狀態下會“原形畢露”,反而并不合適。
而使用NVMe架構的成品PSSD產品售價也較高,買來也只能跑sata盤的速度,性價比并不高。因此這樣就好辦了,筆者直接下單了使用mSATA SSD的三星T5。
移動硬盤插入Xbox series后系統會提示需要格式化成專用格式才可以拷貝游戲,因此使用的移動硬盤將成為Xbox主機專用配件,哪怕空間還有剩余平時也是無法拆下來配合電腦使用的,所以容量選擇的時候只考慮主機端的用途需求即可。
使用外置硬盤后還可以選擇默認的游戲下載保存在哪個硬盤,硬盤間的游戲可以隨意移動拷貝,并且拷貝的過程是在后臺默默進行的,并不會影響游玩,十分的無感。
筆者同時還翻出來了用筆記本換下來的2.5英寸HDD機械硬盤自制的移動硬盤,容量也只有160G,主要就是拿來對比一下HDD和PSSD在功能和速度上的差異。
首先是讀寫速度,三星T5拿到后先在mbp上簡單測試了一下,讀寫都能在500M左右,符合標稱速度。
連入XSS并格式化后,將幾個大型游戲拷貝到其中,速度非常順暢。還將XS優化游戲拷回XSS本機存儲測試了讀取速度,按照時間和容量計算大概讀寫入速度都是在400M左右,基本是頂著USB3.1gen1的上限在運行了。而且連續讀寫時速度非常穩定,不會突然掉速,滿盤的時候也一樣穩定,溫度是微微溫熱狀態,發熱表現很好。
然后再測試HDD移動硬盤,這個速度就很拉胯了,大概也就45M左右的讀寫速度。。當然筆者的HDD比較舊,4200轉的速度本來也很慢了。
游戲拷貝好之后就可以測試游戲運行效果了,首先筆者驚訝地發現哪怕在這個很慢的HDD移動硬盤上,游戲也同樣可以正常流暢的運行的,并且一些游戲的載入速度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慢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只是功能方面無法使用Xbox series系列獨有的快速啟動功能,另外也無法運行XS優化的次世代游戲。
結論就是如果有空余的機械硬盤拿來當倉庫盤還是很合適的,要求不高的游戲還可以直接在機械硬盤上來運行。
接下來是在PSSD的表現
T5也同樣無法運行XS優化的次世代版游戲,此時次世代游戲圖標會有需要拷貝到內置硬盤的標識,點擊運行也毫無反應。
但運行非XS優化的本世代游戲時,游戲的載入速度和內置硬盤并無多大差別,同樣十分迅速!而且難能可貴的是Xbox獨有的快速啟動功能一樣可以正常使用!
這個快速啟動功能就是可以讓Xbox series主機像PC一樣在幾個大型游戲中隨意切換,與之不同的是XS的快速啟動和切換功能并不會占用額外的系統資源,不會像PC那樣同時后臺保持幾個3A游戲那樣嚴重影響系統性能。并且在Xbox關機之后再次開啟一樣是可以快速的恢復游戲的。同時可以保持快速啟動狀態的游戲大概有5個左右,堪稱微軟在Xbox上的“黑科技”了,十分提升使用體驗。
而外置移動固態硬盤同樣可以使用這個功能也算是粉碎了以前的“只有官方擴展卡才能用快速啟動功能”的謠言。
選購建議
慣例先總結一下這幾種擴展方式的特點吧:
希捷官方擴展卡
PSSD移動固態硬盤
HDD移動機械硬盤
綜上所述,最適配的還是官方的擴展卡,但筆者推薦的解決方案并不是“無腦買原廠”,而是“我全都要”(笑)。
主機步入次世代后,游戲的容量是越發的龐大了,一款3A級的作品需要100G左右空間的比比皆是,哪怕是原廠的1T擴展卡實際上也不夠存放太多游戲的。微軟的XGPU游戲庫有幾百款優質的游戲大作,只要玩家想下載,游戲還是管夠的。
因此這種環境下只擴展1T的空間可能也還是不夠用的,但官方擴展卡又只有1T的,所以有需求的玩家最終還是需要更多的擴展空間。并且現在官方擴展卡的價格也實在有些令人難以接受了。
這種情況下PSSD就是性價比十分出色的選擇了,性能體驗同樣不錯,價格也可以令人接受。但因為PSSD是無法運行XS次世代游戲的,實際的游戲過程就會變成:“用主機內置硬盤玩次世代游戲,本世代游戲用PSSD玩”的狀態。
但本世代的游戲顯然就是這么多了,日后幾乎所有的新游戲大作只能是專為XS優化的版本,因此PSSD的容量筆者并不建議選擇太大的。只需要按照目前本世代游戲的游玩需要來選擇500G-1T容量的版本即可,往后的次世代游戲會越來越多,到時候用PSSD也是無法運行的,沒有“戰未來”的可能。
所以最終的擴展建議就是:
如果預算充裕,優先選擇官方擴展卡,等容量再次需要擴展時根據游戲需求選擇PSSD或HDD來做倉庫盤。
如果注重性價比,可以選選擇500G-1T的PSSD,sata的即可。當日后次世代游戲大量發布,內置硬盤空間不夠或者官方擴展卡價格回落時再添加一張官方擴展卡。如果容量還不夠用,10TB的西數P10在向你揮手,雖然是疊瓦盤但用來做游戲的倉庫盤搓搓有余。
如果追求極致的性價比,速度和功能都無所謂,只要容量夠大,能玩游戲就行的話,那么可以選擇移動機械硬盤,本世代游戲直接在機械硬盤上玩,次世代游戲玩哪個就臨時拷貝到內置硬盤中,實際體驗也還是可以的。就是2.5寸機械硬盤現在疊瓦盤居多,如果可以的話非疊瓦盤會更合適。
如果只想要倉庫盤,立志把XGPU搬空,直接去買西數的P10就好啦,10T不夠就再來10T。。。
好了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