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CES展會上,綠聯與intel一起發布了全新的NASync產品線,包含DXP2800、DXP4800、DXP4800+等6款新NAS,主打專業級市場。
這一次也非常榮幸,提前拿到DXP4800 NAS來做首發評測;
在這篇評測中,你當然會看到DXP4800 NAS的硬件解析以及全新UGOS Pro新系統的體驗;
但玩NAS這么多年,我其實更想與大家聊聊為什么會選擇購買一臺NAS,而不是選擇使用移動硬盤;
所以這一篇評測里,我會重點聊聊UGOS Pro系統中的共享相冊(寶寶相冊)與影音存儲;
畢竟這兩個功能,是大家買NAS最現實的剛需!
(家庭相冊與影音部分可以直接跳到第三、四章閱讀)
外觀速覽
綠聯DXP4800在外觀上繼承了DX4600的經典設計,傳承下來除了航空鋁金屬外殼還有優秀的做工:
前臉部分,DXP4800沒有使用磁吸金屬擋板保護,而是將4塊硬盤支架直面用戶;
沒有金屬擋板確實會少一些對硬盤的保護,但在散熱方面會有更好的效果。
DXP4800的定位是專業NAS,所以在硬盤支架上使用了帶鎖設計,防止硬盤突然拔出造成數據丟失:
硬盤支架方面仍然沿用了DX4600上的按壓式免工具設計,非常好用:
綠聯雖然進入NAS領域的時間不長,但有兩個經典的設計給NAS圈子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畢竟已經有廠商開始模仿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硬盤支架按壓式免工具設計之外,還有就是背部風扇的磁吸式防塵罩設計,好設計DXP4800自然會繼續沿用:
而DXP4800設計上獨有的小巧思,我認為是SD卡槽的加入:
在DXP4800之前,我沒有在任何NAS上見過有SD卡槽的設計;
DXP4800的SD卡槽使用SD 3.0協議,最高可提供100MB左右的傳輸速率,素材到導入時NAS時可以省去讀卡器;
如果你用的是非專業相機,例如A7C2這樣使用SD卡的全畫幅相機,那這個SD卡槽還是挺有實際意義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DXP4800 NAS的硬件關鍵配置。
關鍵配置
綠聯DXP4800 NAS使用了英特爾 N100處理器:
英特爾 N100 處理器采用 intel 7工藝打造,4核4線程,基礎頻率1.8GHz,最高睿頻3.4GHz,擁有6M智能緩存,核顯為24EU,擁有9條PCIe 3.0通道。
因為TDP僅為6W,所以特別適合NAS使用;
在內存方面,N100僅支持單通道(最大16GB):
綠聯DXP4800使用了三星的DDR5內存,頻率為4800MHz,容量為8GB;
內存條的下方有兩條M.2固態插槽,PCIe 3.0x2規格,直連CPU;
接下來我們來跑一下實機測試,看看DXP4800的性能表現到底如何?
Debian12
在開始測試之前,先要了解下DXP4800用的是什么系統;
DXP4800搭載的UGOS Pro系統基于Debian12(bookworm)系統打造,linux內核版本為6.1.27:
相較于綠聯NAS老系統,Debian擁有更強的穩定性,鏡像純潔,軟件豐富,特別適合部署在NAS服務器中。
平心而論,這次綠聯UGOS Pro系統的UI真的非常漂亮,用起來賞心悅目。
對了,很多朋友想要的SSH和Telnet功能,可以在控制面板中直接開啟,使用NAS的管理員賬號與密碼即可進入:
CPU性能
Debian環境下其實可以直接安裝Geekbench6來測試CPU性能;
但考慮安全性,我還是使用Docker跑Linux環境下來測試:
在Docker下的Debian12系統中用Geekbench 6.2.2實測,英特爾N100的單核得分為1248,多核得分為3111。
相較于上一代DX4600的N5105 CPU,單核性能提升為148%,而多核性能提升119%,單核和多核性能直接翻倍!
更強的性能,更低的功耗,也注定英特爾N100會成為最主流的NAS CPU!
我的測試結果也已經上傳到官網,我隨手也翻了下N100 CPU在Windows平臺的得分,最高分與我的測試結果較為接近:
https://browser.geekbench.com/v6/cpu/6128073/claim?key=13797
硬盤讀取
綠聯UGOS Pro系統內置了fio硬盤讀寫測試工具,并很貼心的將fio整合在了存儲管理器中,點點鼠標就可以完成測試。
當硬盤未被使用時(為當成存儲空間時),在硬盤管理中可以進行讀寫性能的測試:
我使用了一塊1TB的PCIe 4.0x4 M.2固態硬盤進行測試,實測讀取帶寬為1725MB/s,寫入則為1670MB/s;
這個速率是正常的,因為DXP4800里兩塊M.2硬盤的接口都是PCIe 3.0x2。
當然這樣的速率對于NAS來說已經性能溢出了,因為對于I/O接口來說,無論是USB 3.2 GEN2還是萬兆網口,最大傳輸速率都只有10Gb(1250MB);
網絡吞吐
DXP4800配備了2個2.5G網口,可以通過網口聚合和SMB 3多通道變成5Gb以太網口:
Linux操作系統下共有7種多網卡的鏈路聚合模式,在這里我們只需要選擇Round-Robin模式,既可以增加帶寬,也支持容錯,一條鏈路故障會自動切換正常鏈路;
Windows的雙網口不需要做鏈路聚合(做了聚合之后還需要交換機側做端口綁定,否則沒有效果),只需要確定已經打開了SMB多通道服務即可;
開啟方法也很簡單,在「啟用或關閉Windows功能」中如下圖所示取消勾選SMB 1.0即可(系統默認不勾選):
啟用鏈路聚合與SMB多通道后,局域網峰值文件傳輸速率提升到了491MB(帶寬3900Mb+),平均速率也可以跑到450MB左右:
按理說,在5G局域網下SMB多通道速率其實是可以輕松跑到500MB以上的,我的測試里峰值速率只有491MB,問題可能出在USB 外接2.5G網卡上。
不過哪怕只有450MB的平均速率,對于局域網4K視頻剪輯等生產力工作來說也綽綽有余了。
到這里,綠聯DXP4800以及UGOS Pro的性能測試已經全部做完了;
NAS買來畢竟是用的,接下來我們來詳細看一下綠聯UGOS Pro在相冊和影音方面到底好不好用。
最近我也一直在想,國內NAS市場現在這么火爆,到底是真剛需,還是中年男人們把NAS炒熱的?
我想兩者都有。
至少我自己在2017年購買第一臺NAS時是真剛需。
當時的原始驅動力是娃剛出生,為了定格孩子成長的精彩瞬間買了微單相機,越來越多的照片就特別需要一臺NAS作為家庭存儲中心,保證家里任何設備都可以實時瀏覽照片;
當娃漸漸長大,你會發現NAS里有寶寶相冊功能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個人相冊
在綠聯UGOS Pro系統里,不同的家庭成員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相冊,每臺手機上顯示的照片內容專屬于自己:
如果家里老人退休后喜歡旅游,那一定會拍很多的照片留念,開啟手機相冊自動同步后,可以在WIFI環境下自動上傳到NAS里去(如果流量足夠的話也可以在蜂窩網絡下自動上傳);
這樣一來,既不用擔心手機存儲用滿,換手機時也不用精挑細選把老照片一張一張導入新手機里去;
再加上綠聯NAS自帶內網穿透,無論實在家里WIFI環境下,還是外面4/5G蜂窩網絡下,照片想看就能看;
如果說個人相冊是獨屬于一個人的浪漫,那寶寶相冊就是屬于全家人的熱鬧。
寶寶相冊(家庭相冊)
在相冊里導入幾張寶寶的照片后,綠聯UGOS Pro系統會自動進行人臉識別:
此時只需點擊寶寶頭像,并填寫完寶寶姓名、出生日期等基礎信息后即可創建相冊;
相冊創建完成后,選擇與此臺NAS設備的家庭成員進行共享,并按照各個家庭成員的實際情況設置查看、下載、和上傳權限;
此時,被共享的家庭成員都會收到這個共享相冊:
在這個共享的寶寶相冊里,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往相冊里添加想要共享的照片,并且在所有家庭成員的相冊中實時同步顯示。
如果你也有孩子,我想你一定能夠GET到我想表達的意思!
也許你和愛人都是獨自來到這個城市來安家立業,父母老人都住在老家;那么通過家庭共享的寶寶相冊,遠在其他城市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也能通過綠聯云看到寶寶和你們的照片,思念在一張張照片和笑顏中融入心里;
也許家里老人會幫你們帶孩子,上班疲憊的你看到相冊里新共享的寶寶相片,心里頓時暖意流過;
在寶寶相冊里,一直向著未來延伸的時間軸是時光魔法在我們身上的雕刻,孩子會漸漸長大,而我們會慢慢老去;
在相冊里閃閃發光的,是我們最珍貴的親情。
這一段也許有些煽情,但確實是有感而發。
AI智能相冊
除了前面提到過成功率很高的人臉識別外,綠聯的相冊也擁有寵物識別、相似/重復照片識別、潛在敏感內容識別(赤身裸體模糊化)等功能:
前面的兩個功能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敏感內容識別我也是第一次在NAS里面看到,可能對于部分特定人群來說比較有用。
足跡功能方面,只要照片拍攝時攜帶了經緯度信息,綠聯相冊的就能精確定位到道路:
上圖是我今年參加AWE和三星家電發布會時在上海陸家嘴用手機拍攝的三大神器(摩天大樓),也都能在地圖上準確顯示:
如果天南海北都去過,拍攝的照片足夠多,看著足跡撒滿地圖,也有一種成就感。
在圖片文字識別上綠聯相冊表現也不錯:
這張創世神 EVA 2號機的圖片分辨率并不高,但實際文字識別成功率還是比較高的;
NAS的另一個剛需群體,就是影音玩家。
其實對于大部分使用播放器的影音玩家來說,NAS就只是存儲電影的介質,追求的是空間越大越好:
而對于沒有買播放機的朋友來說,NAS自帶的海報墻和衍生的影音APP就顯得非常有意義了。
在這一章節,我原本想來聊一聊綠聯影院,但是目前系統上尚未開放該功能;
我想了想,總不能讓點進來的朋友空手而歸吧;
所以這一章節來介紹下綠聯Docker安裝PLEX并配合Apple TV的infuse使用。
PLEX+infuse
有朋友可能會問,PLEX+infuse不是多此一舉么?
還真不是。
因為infuse支持從plex、emby等服務中直接導入媒體庫,一方面省心省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infuse自己刮削失敗的情況;
綠聯UGOS Pro系統中沒有直接提供PLEX的安裝包,我們需要使用Doker安裝:
安裝也非常方便,只需先下載鏡像,然后容器里直接創建即可(需要注意的使網絡務必選擇HOST,其他參數都可以默認);
創建完成后,瀏覽器里輸入NAS的IP地址+32400端口號+manage既可打開PLEX的WEB頁面:
舉個栗子:192.168.1.5:32400/manage
接著在PLEX里添加電影和電視媒體庫并且刮削,我的PLEX媒體庫完成后是這樣的:
在infuse端,點擊新增文件來源并添加共享,選擇「連接到Plex」:
輸入Plex的賬號/密碼并點擊新增后,infuse會在自動將Plex中的媒體庫添加進來,添加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
相較于Plex播放電影時一言不合就轉碼,infuse可是要靠譜多了,哪怕是80GB的REMUX電影都是直接播放,非常流暢: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用Apple TV和iPad觀影,那么Plex+infuse的組合確實挺爽。
從DXP4800與新的UGOS Pro系統來看,毫無疑問,綠聯正走在了NAS發展的正軌上;
新的硬件讓NAS性能更強,玩法也更多;
而新的UGOS Pro操作系統,則讓NAS用起來更加省心,也更加穩定。
我現在對綠聯新出的全閃NAS很感興趣,希望以后能有機會給大家帶來DXP480T Plus 的評測:
#頭條創作挑戰賽#
綠聯系NAS這兩年的用戶關注度一直挺高,主打用料扎實+價格便宜+系統軟件更新極快,今年618憋了個大的,不僅有數個新款開售,同時還有徹底推翻重做的UGOS Pro系統上線。
下面分享下綠聯DXP4800這款新機的不完全拆解評測,重點在系統解析和量化測試上,歡迎點贊收藏打賞三連,由于平時時間有限且評論區溝通效率低,有復雜問題咨詢請單獨聯系。
給懶得看完的朋友做個總結:
?? 雖然綠聯DXP4800的核心配置只屬于中上水平,但設備設計依舊保持了目前業內最高水平,用料扎實,甚至還加入了內置SD讀卡器的巧思,除了難拆以外沒有任何缺點。
?? 綠聯系統升級帶了整個底層全部大改的UGOS Pro,并且開放了幾乎是全權限的SSH,支持apt安裝軟件,并且加入了AI功能,下文會有詳細的解析測試環節。
? 客戶端(不是系統)的功能缺失挺多,后臺可以看到很多程序比如Snapshot其實都有,只是前端還沒來得及做,給開發團隊一些時間吧。
考慮到UGOS Pro升級的確實不錯,并且已經和Intel合作開發AI功能,功能會越來越易用+高效,所以綠聯DXP4800這臺輕NAS很適合懶人用戶。
綠聯目前有點針對群暉的意思,這批新機不僅包含了八盤位型號,同時還公布了適用于機架的刀片機開發計劃,考慮到入手價格比群暉低不少,對中小企業而言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下文提到的建議已經列了個匯總清單給綠聯研發,大部分已經在計劃上,估計6月份就能更新完成,各位用戶有好的建議也可以直接提交給官方,評估可行性后會改進的。
由于本文測試項目特別多,所以先列一下本文目錄,重點當然是在系統解析和軟件體驗這塊,也包含了權威工具的量化測試。
先簡單列一下綠聯DXP4800的核心硬件參數:
● 首先是結構,拿到手上就能感覺到用料的厚實,整個機器基本都是金屬件,無論是耐用性還是防震能力都屬于所有在售NAS中頂中頂的存在。
● 其次是盤位,共有四個3.5寸機械硬盤位,還有兩個2280長度的PCIe3.0固態硬盤M.2槽位。
● 第三是CPU,intel N100屬于第十二代平臺,四核四線程+3.4GHz最大主頻,緩存為6MB,內助UHD 24EU核顯,也是目前中高端家用NAS使用的最主流平臺。
● 第四是內存,雖然只有一個SO-DIMM插槽,但支持最高4800MHz頻率的DDR5內存,對運算類軟件幫助會比DDR4更強。
● 第五是網絡接口,原機為兩個2.5Gbps的RJ-45電口網口,同時支持外接USB無線網卡添加WiFi功能,解決部分場景無法直連網線的問題。
● 第六是拓展接口,包含USB3.2Gen2的Type-C口*1+USB3.2Gen2的A口*2+USB2.0的A口*2,另外還有一個SD3.0協議的讀卡口,相機用戶可以多個接入選擇。
● 最后是視頻輸出為一個HDMI接口,支持HTPC模式,也就是可以直接連電腦顯示器或者電視看電影或者照片。
綜合來看,綠聯DXP4800的硬件配置比較中規中矩,但首發價格真不貴,在性價比面前,配置不是問題。
和硬件相比,UGOS Pro的更新可是太大了,可以理解為做了一個全新系統,按照滿分10分來打分,個人評價如下:
● 底層系統我可以給9分,即戰力非常強,扣1分是沒掌握好尺度,有待優化。
● 測試時用的是內測客戶端,這版本我只能給5分,看后臺內置了相當多的軟件,只是前端還沒來得及做,正式版客戶端應該會補上很多。
對比老的UGOS系統,無論是系統底層還是前端客戶端都是全新的東西,下面會詳細展示。
別拆,別拆,別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僅僅是因為有易碎貼+點漆,私自拆解會直接破壞保修,同時有幾顆螺絲特別軟,我反正拆滑絲了,切記切記。
1?? 設備外觀
相信點進本文的大部分人都不是來看美圖的,簡單過一下外觀,綠聯DXP4800設計風格大體和之前的DX系列一致,都是槍灰色硬朗風格,整機材質幾乎都是金屬件。
和老款最大的區別就是取消了前面的防塵蓋,好處是一定程度加強了設備的內部風道,可以降低硬盤的工作溫度,壞處就是防塵性能會有所下降,放弱電箱或者柜子內使用倒是沒有影響。
另一個改動就是硬盤籠,綠聯DXP4800給硬盤籠做了數字標記,無論是系統內操作還是后期拆裝硬盤都可以輕松定位,是非常不錯的小設計。
綠聯運還為硬盤籠下方加上了物理硬盤鎖,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亂拆裝硬盤和偷盜問題,其他的快拆設計依舊保留,拆裝著還是挺方便舒服的。
指示燈區和高速傳輸接口都被設計設備正面,Type-C接口和SD讀卡器真的非常實用,畢竟現在很多移動硬盤只給CtoC線。
雖然綠聯DXP4800取消了前面的防塵蓋,但背部的防塵網得到了保留,依舊是磁吸設計,在阻攔毛發等污物的同時也比較方便后續拆卸打理。
不需要拔插的接口都被設計在背部下方,其中兩個USB2.0接口是為HTPC準備的(接鍵盤鼠標),下面進入拆解環節。
2?? 設備拆解
為綠聯DXP4800加裝固態硬盤和內存是不需要完全拆機的,直接將設備反轉到底部,卸掉兩顆很明顯的底板固定螺絲即可。
內存為標準的DDR5協議SO-DIMM槽,最高支持4800MHz頻率的DDR5內存,所以打算換16G單條的用戶別買高頻率的,沒必要多花錢。
固態硬盤則是標準M.2接口,最高支持PCIe3.0協議,PCB上只有2280長度的定位柱,所以同樣需要注意下型號,別多花錢了。
綠聯DXP4800原裝風扇使用的是風普利效能扇,12cm標準尺寸,后期也可以自己選擇改振華或者貓頭鷹的靜音風扇,風量和運行噪音都會有提升的哈。
實在沒辦法取出主板給大伙看,內部部分螺絲軟+上的很緊(下圖黑色的就是),歪一點就滑絲,這樣的螺絲一共八顆,看著都絕望,誰愛拆誰拆吧,反正我是沒那個本事。
還是那句話,買成品NAS可以約等于買系統+軟件+服務,底層和前端優化特別多,當然缺失也有一些,這一段會說的比較詳細。
1?? 設備初始化丨夠用但可以再優化下
當前版本UGOS Pro的設備初始化沒有任何難度,跟著提示走創建個賬號+綁定手機號就行,優先創建本地賬號好評,這點比大部分只能用手機號的輕NAS強很多。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系統更新選項,建議用默認的僅自動安裝UGOS Pro及應用的重要更新,因為大版本升級可能會小問題出現,這是幾乎所有NAS廠商都無法避免的情況。
另外如果不想單獨安裝綠聯云的電腦客戶端,也可以選擇直接走網頁進行操作:
● 默認的HTTP協議端口號為9999
● 默認的HTTPS協議端口號為9443
出于安全考慮,建議勾選上自動將桌面的HTTP的連接重新定向到HTTPS。
另外UGOS Pro默認啟用SSH服務,登陸賬號和密碼就是初始化時候創建的那個,默認端口號為22,下面很多信息就是走SSH抓出來的。
題外話:相信有人會說這么搞不安全,已經和綠聯云的開發團隊反饋過了,未來會考慮新增RSA秘鑰的SSH驗證方式,畢竟綠聯云開始涉及B端,該有的必須得有。
2?? 底層系統丨緊跟上游且相當亮眼
通過Version文件可以看到UGOS Pro當前的系統鏈信息,為Debian+GCC+GNU這套百搭組合:
● Linux 內核版本為6.1.27
● Debian版本為12.2.0-14
● gcc版本為12.2.0
● GNU版本為2.40
綠聯云開發團隊并沒有使用傳統NAS廠商偏愛的LTS版本,整個底層都非常新,好處就是可以享受更好的流暢度以及較高的硬件兼容性,壞處就是非常考驗研發功底+累死前端。
比較讓人驚訝的是,UGOS Pro居然沒鎖安裝權限,嘗試安裝screenfetch直接一下就安裝上了,這點有利有弊,畢竟NAS的核心是存儲分發,希望后續能鎖一下沒必要的權限。
另外看了下UGOS Pro已經安裝好的軟件,不僅curl和bash等剛需工具都預裝好了,甚至連FIO和iPerf3這些測試工具都預裝了,很確認綠聯PC客戶端會有很美好的未來。
3?? 文件系統丨地基打好就差蓋房子
必要提示:如果是拿老硬盤給綠聯DXP4800用,切記備份好數據,創建存儲池會刪除硬盤上的所有文件。
走完存儲池創建流程,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 好消息是綠聯取消了掛載為外置硬盤的選項,文件系統混亂的問題出現幾率大大降低,真的是大大的利好。
● 壞消息是雖然支持創建為Btrfs文件系統,但目前前端還沒做快照(Snapshot)配置入口,當然快照已經在計劃中,很快就會在客戶端開放。
單獨說一下UGOS升級到UGOS Pro的數據遷移問題,得拔掉硬盤空機升級,升級完成后插回去會自動掛載為外置硬盤,畢竟文件系統大改,這算是比較折中的保數據方案。
順道看了下UGOS Pro對固態硬盤的設計,依舊是三個選項:
● 首先是作為獨立存儲池,也就是正常存儲。
● 其次是加速緩存,雖然我個人覺得意義不大,但有總比沒有好。
● 最后是外置存儲,設定后可以拔下來裝在Windows電腦上且數據可以正常讀寫。
我不理解為什么要給拆裝這么麻煩的固態硬盤設定成外置,但是表示尊重。
還是那句話,一般不建議大家將固態硬盤設置成加速盤,因為在小文件多的環境下,作為加速緩存的固態硬盤讀寫會非常多(消耗硬盤壽命),正常做單獨存儲池就好了。
PS:本來想測試下作為加速盤的緩存命中率,綠聯前端暫時還沒做這個功能,只能看到基礎的SMART信息,比較可惜。
目前UGOS Pro的權限管理真不錯,已經有老大哥群暉的大半功力,可以支持針對不同賬號設定配額,同時也有完善的通知系統,對中小型企業用戶而言足夠了。
既然聊到了子賬號,順道說一下目前UGOS Pro對賬號管理的設計:
● 可以肯定的是文件管理這塊做的不錯,上面已經展示過了。
● 不足的是沒有應用權限管理和二級登陸驗證(短信或者郵箱),前端也沒有子賬戶登陸通知,對有管理需求的企業而言會稍微麻煩一點。
這里說的不足想要實現非常繁瑣,需要搭建一個非常大的驗證體系,給綠聯云開發團隊一些時間吧。
4?? 傳輸協議丨覆蓋很全但還有點優化空間
NAS的核心功能就是存儲+傳輸,目前綠聯云的客戶端前端已經開放了幾乎所有主流傳輸協議,除了冷門的AFP沒有,SMB、NFS和WebDAV都可以開啟并自定義設置。
得益于比較新的系統內核,UGOS Pro的傳輸協議版本都非常新,比如主打低延遲的NFS就可以設置為v4.1,在路由器夠強的前提下在電腦上掛載當游戲盤都沒問題。
5?? 網絡配置丨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都2024年了,綠聯的網絡配置還是能跟得上主流需求的,單網卡支持配置DHCP和靜態IP兩種聯網方式,同時IPv6也可以單獨配置,大部分應用都支持雙棧解析。
讓我不太理解的是都支持橋接模式了,客戶端居然沒有雙線路最重要的PPPoE撥號配置入口,雖然可以走SSH配置,但對常規用戶來說確實不夠友好。
說句大實話,雙網口是目前NAS的標配,實際上常規用戶對雙網口的利用率低得可憐,目前UGOS Pro提供了五種聚合模式:
● bond1是主備模式,一條線路斷了的時候,另外一條線路可以及時頂上,保證NAS在線。
● bond6就是最基礎的聚合模式,不需要交換機即可并發傳輸,只不過權重隨緣。
● bond0、bond2和bond4需要額外的交換機支持,可以更好分配網口權重。
具體選哪個模式看說明和交換機類型,不懂就別配置網口聚合,默認的直通模式也可以用作災備的。
6?? 遠程訪問丨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綠聯云之前作為輕NAS,訪問方式以手機和電腦客戶端為主,目前的UGOS Pro新增了域名訪問方式,可以通過網頁打開既定域名可以直接訪問NAS的網頁后臺。
但是吧,UGOS Pro給的域名只能走內網穿透方式訪問,訪問延遲如下圖所示,40ms左右確實挺高的,說人話就是訪問比較慢。
好在UGOS Pro提供了接入第三方DDNS的配置入口,新手跟著引導也能配置上自己購買的域名服務。
SSH前文提到過了,支持自定義配置端口、是否僅LAN可用以及訪問協議,同時也支持Telnet訪問,老手基本看了就會。
7?? 應用程序丨有單獨的應用中心了
UGOS Pro終于有了單獨的應用中心,用戶可以指定安裝/刪除程序,這點還是不錯的,可以避免非常用應用占用內存。
在發布會上,綠聯云CTO表示計劃開放SDK開發工具,也就是說未來可能會支持添加第三方應用源(類似QnapClub)的功能,對懶人和新手會更友好。
下面對現有應用進行測試(Docker在下面單獨說),首先當然是帶AI功能的相冊,也是Intel牽頭的項目,目前AI主要針對搜索,分為以下四類:
● 首先是人臉識別和寵物識別,根據照片中的主體樣貌自動分類。
● 其次是重復照片識別,方便用戶排重刪除,提升硬盤的空閑率。
● 第三是場景、物體識別,可以按照照片中的背景和拍攝地點自動分類。
● 第四是畫面識別和文字識別,用戶可以輸入文字手動搜索對應圖片。
上傳了一些照片進行識別測試,在以上四類功能中,目前綠聯做的比較好的是人臉識別/寵物識別和文字識別,場景識別和畫面識別稍微差點,等AI模型迭代升級吧。
除了綠聯云提供的模型以外,對AI有一定了解的用戶也可以自己修改并導入模型,開放度比較高。
其次是影視中心,也是NAS用戶使用率相當高的功能之一,初始化流程非常簡單,除了內置削刮器以外還支持用戶自行接入TMDb。
說一下影視中心的實際體驗:
● 優點是配置極其簡單,削刮比較快,4K原盤也能正常播放,支持播放端自選碼率。
● 缺點是不支持自定義編碼(看下圖的上傳速率),小水管在外部網絡看4K必然卡頓。
所以,如果你的片源以1080P為主,用UGOS Pro自帶的影視中心比較合適,但如果4K和原盤居多,還是在Jellyfin、EMBY和Plex三巨頭中間選一個自己部署吧。
第三是下載中心,依舊是Transmission內核,想跑劈踢的可以對一下版本是否可用,比較可惜的是發文時UGOS Pro暫時還沒接入迅雷,雖然迅雷不是啥好人,但下的是真快啊。
最后是安全管家,也就是UGOS Pro的本地病毒查殺工具,后臺沒看出來是哪家提供的服務,開著并配置定期檢查就對了。
8?? 虛擬化工具丨挺好的但可以更好
首先是玩家們最愛的Docker,應該是追求穩定性和虛擬硬件的兼容性,使用的版本是上一版的24.0.5,但不支持更清爽的docker-compose。
簡單說一下docker-compose和docker cli的區別:
● docker-compose不僅僅是看著比較清晰,對英文不錯的用戶非常友好,同時也可以用直接導入yml文件的方式創建容器。
● docker cli正常只能走命令行部署,對比docker-compose視覺上看起來會亂一點,實際上老手用著不會有區別的。
目前群暉已經支持直接導入yml文件部署容器了,這點我也反饋給了綠聯,畢竟對新手用戶而言,直接在客戶端導入部署的方式會更方便。
回歸客戶端,綠聯做的還不錯,簡單介紹下:
● 首先是容器權限,終于有特權模式開關了,同時也支持手動配置CPU和內存限制。
● 其次是存儲空間,依舊是只支持掛載指定文件夾,不支持直接綁定存儲池,這點倒是比較好理解,防止新手用戶找不到路徑。
● 最后是網絡設置,支持橋接模式和宿主網絡,對Docker有一定了解的用戶可以更合理的分配端口。
加入特權模式開關這點真的是讓我淚流滿面,太不容易了,開啟權模式的好處太多,只要不是特別特殊的項目都能正常部署使用。
舉個例子,之前的老版本Docker由于沒有特權模式,FIO到創建測試文件這一步就開始報權限不夠無法創建了,開啟特權模式之后可以正常執行,這就是比較典型的區別。
其次是虛擬機,看了下虛擬機內核,不出意外的是Vbox,打算一鍵導入部署虛擬系統的用戶記得下載Vbox專用OVA,和VMware/Hype-V并不通用。
最后簡單跑個分,可以比較直觀的量化UGOS Pro這個系統的水平。
1?? 整機跑分
使用最新版本的Geekbench6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已經上傳Geekbench官方數據庫,跑分如下圖所示:
● 單核得分為1222
● 多核得分為3031
這個跑分僅比windows設備的測試結果高出5%,吃虧在單條8G內存上面,更換成單條16G,跑分應該能再高一些。
https://browser.geekbench.com/v6/cpu/6190063
2?? 讀寫測試
使用秋水逸冰大佬的VPS一鍵測速腳本Bench進行測試:
● 單塊希捷酷狼的平均讀寫速度為 175.7 MB/s。
● Speedtest官方節點測速為200+30Mbps,平均延遲為11.01ms,與寬帶匹配。
通過網絡測試可以看到,其實我這條測試寬帶的質量挺好,使用DDNS直接解析IPv6訪問會有相當不錯的響應速度,這也是為什么之前忽悠,呸,呼吁綠聯送免費DDNS的原因所在。
普通用戶也可以通過UGOS Pro中的存儲管理器進行速度測試,本質上就是FIO,測試結果非常可靠,可以用來定位排障。
3?? 溫度測試
使用stress程序進行壓力測試,模擬常規用戶的使用場景,配置全核+十分鐘,測試時室溫為30°,測試結果如下圖所示
● CPU溫度在39℃以內,遠低于80℃這條危險線。
● 機械硬盤(酷狼)溫度在39℃以內,貼近43℃這條危險線。
● 固態硬盤(雷克沙NM610)溫度在40℃以內,遠低于63℃這條危險線。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得出結論,綠聯DXP4800對CPU和固態硬盤的溫度控制非常漂亮,機械硬盤的溫控只是平均水平,建議不要使用日立等發熱量巨大的型號。
日常列一下本文提到設備,覺得不錯可以直接入手。
1?? NAS丨綠聯DXP4800
簡介:本文評測品,不再贅述,現在的UGOS Pro真不錯,可以直接入手。
2?? NAS丨綠聯DXP8800
簡介:暫時沒拿到手的八盤位機器,但我個人覺得非常不錯,CPU用上了Intel i7-1255U,直接和群暉打對臺戲了,等后期到貨單獨測試一次。
3?? 硬盤丨希捷酷狼 4T
簡介:老演員了,還是那句話,單盤盡量買大點,方便后期加盤擴容,另外希捷酷狼系列送一次免費的數據修復,可以直接買綠聯系NAS的硬盤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