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NAND TLC顆粒的問世不僅讓SSD固態硬盤的容量愈來愈大,價格也到了能夠讓一般使用者能夠接受的程度,所以為了網友們在選擇搭配的SSD固態硬盤時有個參考,這次也特別借來了威剛ADATA XPG SX950U、AGI AI178 960GB、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美光Crucial MX500、金士頓Kingston UV500、 SanDisk Ultra 3D SSD、十銓L5 3D LITE以及WD Blue 3D NAND等八款960GB~1TB容量規格的SATA SDD來實際測試一下,而且除了會有基本的性能測試之外,還會針對長時間持續寫入以及斷電資料安全的部分進行實測。(via.mobile01)
在實測之前一樣會先簡單開箱一下各家的SSD以及一些基本規格,不過美光Crucual MX500、SanDisk Ultra 3D SSD以及WD Blue 3D NAND已經在前一陣子就已經有詳細介紹過,所以開箱與規格介紹的部分這邊就不再重復敘述。
威剛推出的ADATA XPG SX950U 2.5吋SATA SSD固態硬盤是采用了SMI慧榮科技控制芯片搭配3D NAND TLC儲存顆粒,并且會針對不同使用需求推出120/240/480/960GB等容量規格版本,而這次借測的便是其中容量規格最高的960GB版本,就官方規格標示最高傳輸速度可達到560/520MB/s,而且也提供了長達五年的保修服務。
威剛ADATA XPG SX950U包裝內除了硬盤之外,還有提供說明書以及增加厚度的塑膠墊,讓一些9.5mm厚度規格的裝置可以比較方便安裝使用。
硬盤外殼是采用黑色涂裝的塑膠上蓋搭配鋁質金屬材質組合而成。
在外殼后面的貼紙則是標示了一些產品序號、保修號碼以及一些安全與電力規格,而且從后面的貼紙也可以看到這款硬盤是在臺灣組裝。
這款硬盤厚度規格也是7mm,并且是采用無螺絲封裝設計,而配件內也有提供了加厚塑膠墊,讓一些9.5mm厚度規格的裝置可以更方便安裝。
打開外蓋后可以看到硬盤電路板大概只有占用內部空間的一半。
硬盤電路板上有搭載了慧榮科技SMI硬盤主控制芯片、兩顆南亞NANYA DDR3L-1866內存以及四顆3D NAND TLC顆粒。
這款硬盤是搭載了慧榮科技SMI SM2258主控制芯片,是一款采用4通道傳輸設計的芯片,就官方規格標示最高可達到560/530MB/s循序讀寫以及90K/80K IOPS 4K隨機讀寫性能,并可支持AES256硬件加密功能。
硬盤上搭載的兩顆DDR3L-1866內存是南亞科技推出的NT5CC256M16EP-EK,單顆容量為512MB。
960GB版本的威剛ADATA XPG SX950U SSD固態硬盤上一共搭載了4顆3D NAND TLC顆粒,不過上面打印成ADATA Logo,無法看出是采用哪一家的顆粒。
實際接上電腦格式化后的可用容量大約是894GB。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硬盤的CrystalDiskInfo軟件信息圖。
AGI AGILITY AI178 960GB SSD開箱與規格介紹
沒多前才進入SSD市場的AGI也推出了一款主打采用Intel 3D NAND TLC顆粒的AGI AGILITY AI178系列固態硬盤產品,而這次也特別借了其中容量最高的960GB來實際測試一下。
包裝內容物就只有硬盤與說明書。
960GB版本的AGI AGILITY AI178 SSD外殼是采用了黑色涂裝的鋁質金屬外殼,而外殼上也印上了自家的獅子頭與AGI字樣的品牌LOGO圖案。
外殼背后的貼紙也標示了一些安全與產品型號信息。
這款硬盤也是采用了7mm厚度規格設計。
打開外殼后可以看到硬盤電路板大概只有占用內部空間的1/3左右,而且主要硬件元件都在另外一面。
從電路板上可以看到960GB版本的AGI AGILITY AI178 SSD是沒有搭配DRAM的規格設計,其電路板上就只有SMI主控制芯片、兩顆Intel 3D NAND TLC顆粒以及供電元件。
960GB版本的AGI AGILITY AI178 SSD是采用慧榮科技推出的SMI SM2258XT主控制芯片,這款芯片同樣也是采用4通道傳輸設計,就官方規格標示最高可支持至540/450MB/s循序讀寫以及40K/ 70K IOPS 4K隨機讀寫性能。
960GB容量的AGI AGILITY AI178 SSD硬盤電路板上是搭載了兩顆型號為29F04T2A0CTHI的Intel 3D NAND TLC顆粒。
實際接上電腦格式化后的可用容量大約是894GB。
AGI AGILITY AI178 SSD 960GB硬盤的CrystalDiskInfo軟件信息圖。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SSD 960GB SSD開箱與規格介紹
這次向宇瞻借測的SATA固態硬盤是Apacer PANTHER AS330 SSD系列,這款硬盤針對不同使用需求也會有120/240/480/960GB等四種容量規格可以選擇,并且都會提供三年保修服務,而其中容量最高的960GB版本最高傳輸速度則可達到550/540MB/s。
這次借測的Apacer PANTHER AS330 SSD一樣也是960GB容量版本,其包裝內容就只有用防撞包材裝著的硬盤主體。
Apacer PANTHER AS330 SSD硬盤外殼是采用了鋁質金屬材質,而且在上蓋還有印上PANTHER系列的獵豹LOGO以及石頭紋路圖案。
背后的貼紙上也是印上了硬盤容量規格、序號以及一些安全認證。
這款硬盤同樣也是采用了7mm厚度規格設計。
打開硬盤外殼后可以看到電路板大約占用了2/3的內部空間。
在硬盤電路板的正反面有搭載了PHISON主控制芯片、兩顆Kingston DRAM內存顆粒以及8顆應該是Toshiba的3D NAND TLC顆粒。
Apacer PANTHER AS330 SSD硬盤電路板上搭載了群聯電子所推出的PHISON PS3110-S10-X主控制芯片,這款芯片是采用8通道傳輸設計,就官方規格標示最高可達到550/530MB/s循序讀寫以及100K/90K 4K隨機讀寫性能,并且一能夠支持AES256硬件加密功能。
電路板上搭載的兩顆Kingston推出的512MB DDR3L-1600內存顆粒,詳細型號為D2516EC4BXGGB。
這款硬盤電路板上一共搭載了8顆TOSHIBA推出的TLC顆粒,詳細型號為TP8AG51ARA。
實際接上電腦格式化后的可用容量大約是894GB。
Apacer PANTHER AS330 SSD 960GB硬盤的CrystalDiskInfo軟件信息圖。
金士頓Kingston UV500960GB SSD開箱與規格介紹
這次向金士頓Kingston借來的2.5吋SATA固態硬盤型號是960GB規格的UV500,主要規格是采用了Marvell控制芯片搭配3D NAND TLC儲存顆粒,而且針對安全性規格方面除了可以支持AES256硬件加密之外,亦符合TCG Opal 2.0安全性標準,提供使用者更彈性且安全的的資安防護。
金士頓Kingston UV500針對不同儲存需求有提供了120/240/480/960/1920等容量規格,而且同樣都提供了五年保修服務,而這次借測的硬盤便是其中的960GB容量版本。
外殼背后的貼紙也有標示了一些簡單的規格與產品序號。
Kingston UV500也是采用了7mm厚度規格設計。
實際接上電腦格式化后的可用容量大約是894GB。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SSD 960GB硬盤的CrystalDiskInfo軟件信息圖。
十銓L5 3D LITE 1TB SSD開箱與規格介紹
這次向十銓借測的固態硬盤是1TB版本的L5 3D Lite,從外盒包裝上可以直接看到這款硬盤會提供3年的保修服務。
在外盒后面也有標志了這款硬盤的重點規格以及各容量版本在ATTO與CrystalDiskMark軟件的最高傳輸性能表現,而這次借測的1TB版本在兩個軟件的性能表現則分別為500/480MB/s 。
這款硬盤的外殼正反面都采用了香檳金的配色,算是這幾款硬盤中外型比較亮眼的一款。
硬盤背面的貼紙除了序號與安全標示治外,也可以看到3年保修服務的字樣。
這款硬盤的厚度規格也是采用了7mm規格設計。
松開側邊螺絲便可拆下硬盤外殼,打開外殼后可以看到里面的電路其實只有占用不到一半的內部空間。
硬盤主要的控制芯片、快取內存、儲存顆粒以及供電元件幾乎都設置在硬盤電路板的正面。
十銓L5 3D LITE 1TB固態硬盤是采用慧榮科技推出的SM2258G硬盤控制芯片,采用四通道傳輸設計,最高傳輸速度可達到560/520MB/s循序讀寫以及90K/80K IOPS 4K隨機讀寫性能。
在正反面電路板上還有搭配了兩顆512MB的南亞NANYA DDR3L-1600內存顆粒,詳細型號為NT5CB256M16CP-DI。
1TB版本的L5 3D Lite固態硬盤電路板上是嵌入了兩顆3D NAND顆粒,不過因為顆粒上的印刷字體已經消失,無法直接看出是用哪一家的顆粒,就官方說法是采用Intel 3D NAND TLC顆粒。
實際接上電腦格式化后的可用容量大約是931GB。
十銓L5 3D LITE SSD 1TB硬盤的CrystalDiskInfo軟件信息圖。
基本性能測試
看完各款硬盤的開箱與規格介紹之后,接著就來實際測試一下各款SSD的性能表現吧!這次除了會有一些循序讀寫與4K隨機讀寫方面的性能測試之外,還會借來了ULINK專業硬盤測試軟件中的臟盤與斷電測試腳本,讓網友可以看一下各款硬盤在長時間持續寫入后的IOPS性能變化以及連續斷電100次后的硬盤狀況以及硬盤斷電恢復速度表現。底下是這次測試時所搭配的零組件清單給大家做個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主板:華碩ROG STRIX Z370-F GAMING
內存: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x4
電源:技嘉ODIN 1200W
系統:Windows 10 64位元
ATTO Disk Benchmark性能測試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60/520MB/s。
AGI AI178 960GB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60/520MB/s。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60/530MB/s。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60/500MB/s。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30/500MB/s。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60/530MB/s。
十銓L5 3D LITE 1TB碟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60/520MB/s。
WD Blue 3D NAND 1TB在ATTO軟件的讀寫測試性能結果約為560/530MB/s。
AS SSD Benchmark循序讀寫性能測試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473/487.6MB/s。
AGI AI178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460.9/475MB/s。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469.4/499.8MB/s。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01.7/454.7MB/s。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439.4/453.8MB/s。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26.2/501.8MB/s。
十銓L5 3D LITE 1T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468.4/477.4MB/s。
WD Blue 3D NAND 1T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28.1/498.6MB/s。
AS SSD Benchmark 4K隨機讀寫IOPS測試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65740/76346IOPS。
AGI AI178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7991/76003IOPSs。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101285/83059IOPS。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96565/86283IOPS。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77012/73965IOPS。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95478/85745IOPS。
十銓L5 3D LITE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92853/87465IOPS。
WD Blue 3D NAN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95462/86050IOPS。
CrystalDiskMark循序讀寫性能測試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5.6/102.8MB/s。
AGI AI178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7.6/100.2MB/s。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在CrystalDiskMark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4.6/94.39MB/s。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8/135.6MB/s。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5.5/93.66MB/s。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46.5/155.3MB/s。
十銓L5 3D LITE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5.2/100.3MB/s。
WD Blue 3D NAN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46.6/154.8MB/s。
CrystalDiskMark 4K隨機讀寫測試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5.6/102.8MB/s。
AGI AI178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7.6/100.2MB/s。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4.6/94.39MB/s。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8/135.6MB/s。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5.5/93.66MB/s。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46.5/155.3MB/s。
十銓L5 3D LITE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5.2/100.3MB/s。
WD Blue 3D NAN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46.6/154.8MB/s。
TxBENCH循序讀寫性能測試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61.5/518.8MB/s。
AGI AI178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58.8/519.5MB/s。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63.1/536.2MB/s。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62.7/519.9MB/s。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30.2/528.1MB/s。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62/532.5MB/s。
十銓L5 3D LITE 1T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62.3/510.8MB/s。
WD Blue 3D NAND 1TB的循序讀寫測試結果為558.6/532.6MB/s。
TxBENCH 4K隨機讀寫測試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4.6/106.3MB/s。
AGI AI178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0.6/99.4MB/s。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7.2/96.9MB/s。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31.2/116.4MB/s。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7.7/92.6MB/s。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44.8/136.7MB/s。
十銓L5 3D LITE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27.1/104.3MB/s。
WD Blue 3D NAND 1TB的4K隨機讀寫測試結果為45/138.9MB/s。
ULINK臟盤腳本性能測試
除了基本的性能測試之外,這次同樣也有使用由專門開發SSD測試的ULINK美商宇凌科技所提供的DriveMaster 2015 SSD專業測試軟件來測試一下,這款軟件其實有很多測試腳本,但大部分都是屬于專業級的測試,一套腳本測試下來大概都得花上好幾天,所以這次就先借了臟盤與斷電測試腳本來測試一下。
ULINK所提供的臟盤腳本測試方式會持續將4K資料隨機寫入硬盤,直到寫入量達到該硬盤容量規格的兩倍時就會結束測試,并且會以每一分鐘為單位來記錄當下寫入資料量、IOPS、性能百分比等數據。所以這次借測的幾款960GB~1TB容量的硬盤便會持續寫入1920GB~2TB容量之后才會完成測試,基本上測試一顆960GB的硬盤大約要花上16個小時左右。而小邊也將這次各款硬盤在測試過程的資料寫入量與IOPS性能整理成曲線圖表給大家做個參考。在圖表中的X軸便是持續寫入的數據資料量,而Y軸則是當硬盤寫到開容量時的IOPS性能。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固態硬盤的臟盤測試曲線圖可以看到硬盤的初始性能大約可達到43000IOPS左右,不過當硬盤寫入資料達到200GB之后就降到了1500IOPS以下,之后的性能數據大約會在5000~15000 IOPS之間跳動,平均性能大約是7000IOPS左右,而持續寫入測試時間大約是15個小時左右。
AGI AI178 960GB 960G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AGI AI178 960GB固態硬盤因為沒有快取內存的設計,所以初始寫入速度就只有1800IOPS,而當硬盤資料量持續寫入190GB之后,寫入性能就有比較大的起伏,甚至會降到300IOPS左右,所以也因為持續寫入性能太慢的因素,這款硬盤光是寫到300GB左右的資料量就已經耗費了20個小時,寫滿1920GB大概得要一個禮拜了吧!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固態硬盤測試臟盤腳本時,初始速度大約可以達到40000 IOPS左右,而且曲線變化大概可以從資料量350GB作為分水嶺,當寫入資料量達到350GB之前,硬盤寫入性能大約可以穩定在20000 IOPS左右,而當資料量寫入350GB之后,寫入性能就會隨著寫入資料量增加而趨緩下降,最后的寫入性能大約會剩下2000IOPS左右,全部寫入測試時間大約耗費了26個小時。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固態硬盤測試臟盤腳本時,初始速度大約可以達到44000 IOPS左右并隨著寫入資料量增加而一路趨緩向下降,在資料量達到500GB之前大約還有30000IOPS左右的性能,不過資料量超過500GB之后就明顯下降至20000IOPS,接著便一路趨緩下降測試結束,最后的寫入性能大約還能夠達到7000IOPS以上,算是蠻不錯的測試結果,而全部寫入測試時間大約只耗費了9個多小時。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固態硬盤測試臟盤腳本時,初始速度就不算快,大約只有17000IOPS左右,而寫入資料量在400GB之前,寫入性能大約都還能維持在10000IOPS上下,400GB之后就開始趨緩下降,不過中間有偶爾會有達到10000IOPS以上的性能狀況,但有時又會掉到2000IOPS以下,性能起伏較明顯一點,直到最后的寫入性能大約只剩下1800IOPS左右,全部寫入測試時間大約耗費了將近30個小時。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固態硬盤測試臟盤腳本的狀況跟其它硬盤完全不太一樣,雖然初始速度只有4000多IOPS,但資料寫入量達到600GB之前,性能卻是持續上升的趨勢,大約達到提升到7000多IOPS,不過當資料量在600GB之后就是開始持續下降的趨勢,一直寫到2000GB容量的最后速度大約會在2000~3000IOPS左右,整體寫入測試時間大約耗費30個小時左右。
十銓L5 3D LITE 1T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十銓L5 3D LITE 1TB固態硬盤測試臟盤腳本時,其初始速度大約會達到將近40000IOPS,并且在寫入資料量達到550GB之前,速度大約都會達到25000IOPS以上,而當寫入資料超過550GB之后,寫入速度就會降到10000IOPS一下,并且隨著寫入資料量增加而趨緩下降,最后的寫入性能大約會在3000~4000IOPS之間,整體寫入測試時間大約耗費19個小時左右。
WD Blue 3D NAND 1TB臟盤腳本性能測試結果
最后看到WD Blue 3D NAND 1TB固態硬盤的臟盤腳本測試結果幾乎是跟SanDisk Ultra 3D SSD 1TB固態硬盤一模一樣的曲線走向,果然是系出同門的兩款硬盤,最后的寫入性能也是落在2000 ~3000IOPS左右,整體寫入測試時間大約耗費也大約是30個小時左右。
ULINK斷電循環腳本性能測試
接下來要看到的測試則是ULINK提供的斷電測試腳本,這個腳本主要是在測試硬盤斷電前是否有正確寫入資料,以及斷電后到硬盤電容完全放電后的資料寫入狀況。一般來說,一個正常的SSD在斷電之前必須都要正確寫入資料,不能夠有掉資料或是寫入錯誤的狀況出現,不然只要一遇到停電的狀況或是供電不穩的情況出現就很容易造成硬盤資料寫入錯誤或是造成硬盤損害的問題出現。所以要是實際測試這個腳本的時候出現斷電前寫入資料錯誤的狀況出現就表示硬盤的供電設計有問題。至于斷電后到硬盤電容完全放電的寫入情況測試主要是針對有加入電容設計的企業固態硬盤產品,而這次借測的SATA SSD都是一般消費級的產品,所以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計。
ULINK斷電測試腳本還會搭配一個ULINK專為這項腳本所推出的斷電裝置,實際測試的時候就會通過這個裝置來控制硬盤的SATA電源啟動或關閉。這個斷電腳本基本上是可以依照不同的產品開發等級來調整斷電次數或是測試時間,因為這次借測的SSD都是消費級產品,所以就以一個小時為基準,并測試各款SATA SSD在一個小時之內持續斷電啟動時的寫入狀況。另外,這個斷電腳本也會記錄硬盤斷電后再重新啟動需要多少時間,基本上啟動時間愈快自然是愈好。
ULINK提供的斷電測試設備一次可以接四組SATA硬盤。
這各款硬盤實際通過斷電腳本測試時,測試時間內的斷電次數大約都在200次以上,而且寫入資料都沒有出現錯誤的情況,表現都還算及格,不過比較有趣的地方就是每款硬盤的重起啟動的速度的速度差異就比較明顯一點。底下是各款硬盤的斷電腳本測試結果,給大家做個參考。
威剛ADATA XPG SX950U 960G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與最慢啟動時間都約是1.2秒。
AGI AI178 960G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約是2.6秒,最慢啟動時間則會多達7秒。
宇瞻Apacer PANTHER AS330 960G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約是1.8秒,最慢啟動時間則是2.5秒。
美光Crucial MX500 1000G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與最慢啟動時間都約是0.2秒。
金士頓Kingston UV500 960G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約是0.4秒,最慢啟動時間則是0.5秒。
SanDisk Ultra 3D SSD 1T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與最慢啟動時間都約是0.28秒。
十銓L5 3D LITE 1T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約是0.19秒,最慢啟動時間則是0.22秒。
WD Blue 3D NAND 1TB硬盤平均啟動時間約是0.3秒,最慢啟動時間則是0.34秒。
ADATA SX950U
AGI AI178
Apacer PANTHER AS330
Crucial MX500
Kingston UV500
SanDisk Ultra 3D
十銓L5 3D LITE
WD Blue 3D NAND
測試總結
實際測試各款SATA SSD之后,雖然各家循序讀寫速度大概都可以到500MB/s以上,但在持續寫入以及度電測試的部分就比較可以看得出硬盤差異,就整體來看的話, Crucial MX500算是這幾款里面表現比較平均一點,無論一般讀寫速度、持續寫入性能以及電源喚醒時間等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而AGI的AI178 SSD因為沒有搭配DRAM的設計,再加上搭配的主控制芯片也是里面比較低階的型號,4K隨機讀取性能以及長時間持續寫入方面的性能表現都有較明的落差。最后小編也特別將這次測試的八款SATA SSD整理成比格給大家做個參考。
美光Crucial繼MX300系列之后,再度推出了一款全新的MX500系列SSD固態硬盤產品,其中比較特別的地方除了搭載慧榮科技SMI SM2258H控制芯片,可達到560/510MB/s循序讀寫以及95K/ 91K IOPS的4K隨機讀寫速度表現之外,還采用了美光自家的Micron 64-Layer 3D NAND儲存顆粒,最高容量可達到2TB,并且還提供了5年的保固服務。
美光Crucial MX500系列固態硬盤針對不同設備需求會有2.5吋SATA以及M.2 2280兩種規格版本,其中2.5吋SATA版本將會有250GB~2TB等容量規格可以選擇,而M.2 2280版本的Crucial MX500 SSD最大容量規格只有提供至1TB。至于傳輸速度表現方面,就官方資料來看,個容量規格的Crucial MX500 SSD在循序讀寫表現方面都可以達到560/510MB/s,而4K隨機讀寫性能則可達到95K/90K IOPS。底下是官方提供的規格表,給大家做個參考。
這次借測的美光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是容量規格1TB的2.5吋SATA版本。
打開外盒上蓋就會直接看到SSD以及一張安裝說明書,里面還會提供備份軟件的下載地址。
在SSD底下還有提供一個塑膠墊片,讓SSD的厚度規格增加至9.5mm。
Crucial MX500系列固態硬盤的外殼一樣是采用鋁合金材質,而且外殼上的貼紙看起來跟之前的MX300系列差不多。
外殼背后的貼紙有標示了這款SSD固態硬盤的型號、規格、韌體版本、產地以及一些安規認證。
Crucial MX500系列固態硬盤同樣是采用7mm厚度規格設計,并在兩側都有設置螺絲固定孔。
硬盤傳輸界面一樣也是采用了SATA 6Gb/s規格。
卸下硬盤兩側的固定螺絲便可拆下外蓋,可以看到這1TB版本的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內的電路板只有2/3的大小。
電路板正反兩側除了有設置主控制芯片之外,還有設置兩顆美光Micron DDR3L快速存儲顆粒以及16顆美光Micron 64-Layer 3D NAND儲存顆粒。
Crucial MX500系列固態硬盤所搭配的主控制芯片是慧榮科技推出的SMI SM2258H控制芯片,具備四通到傳輸設計,并可支援1z nm TLC或3D MLC/TLC顆粒,就官方資料所示,循序讀寫速度最高可達到560/520 MB/s,而4K隨機讀寫性能則可達到90K/80K IOPS。
底下是慧榮科技提供的SMI SM2258H控制芯片架構圖,給大家做個參考。
1TB規格的Crucial MX500系列固態硬盤在電路板兩側各有設置了一顆型號為D9SHD的Micron DDR3L存儲顆粒來做為硬盤快速空間,單顆容量為512MB。
除了主控制芯片以及快速存儲顆粒之外,1TB版本的Crucial MX500系列固態硬盤在電路板兩側一共搭載了16顆美光64-Layer 3D TLC NAND儲存顆粒,顆粒型號為Micron 7VA2D NW912。
傳輸性能測試 |
簡單看完這款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的開箱與規格介紹之后,接著就來看一下硬盤的傳輸性能表現吧!底下是測試時所搭配的零件清單給大家做個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主機板:華碩ROG STRIX Z370-F GAMING
存儲: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Bx4
電源供應器:技嘉ODIN 1200W
系統:Windows 10 64位
實際接上電腦并格式化之后, 1TB版本的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可用容量大約有931GB。
底下是CrystalDiskInfo軟件資訊截圖,給大家做個參考啰!
AS SSD Benchmak測試
實際使用AS SSD Benchmak軟件測試時,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在循序讀寫性能約可達到501.67MB/s與454.73MB/s、 4K隨機讀寫可達到26.11MB/s與110.12MB/s,最后結果總分為1184分。
而在4K-64Thrd的測試項目中的讀寫性能表現可達到96565iops與86283iops。
ATTO Benchmak測試
實際使用ATTO軟件測試時,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的讀寫性能約可達到560MB/s與500MB/s。
CrystalDiskMark測試
當CrystalDiskMark軟件設定為隨機資料選項時,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在循序讀寫項目中的讀寫性能約可達到561.6MB/s與496.3MB/s,而4K項目中的讀寫性能大約可達到38MB /s與135.6MB/s。將資料選項設定為0Fill模式時,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在循序讀寫項目中的讀寫性能約可達到562MB/s與497.6MB/s,而4K項目中的讀寫性能大約可到42.62MB/ s與138.4MB/s。
TxBENCH軟件測試
實際使用TxBENCH軟件測試時,Crucial MX500固態硬盤在循序讀寫QD32項目中的讀寫性能大約可達到562.706MB/s與519.943MB/s,隨機4K QD1項目中的讀寫性能大約可達到31.207MB/s與116.391MB/s。
ULINK DriveMaster 2015臟碟性能測試 |
除了基本的性能測試之外,這次也特別向專門開發SSD測試的ULINK美商宇凌科技借來了DriveMaster 2015 SSD專業測試軟件來測試一下Crucial MX500 1TB在臟碟狀態時的性能表現。ULINK所提供的測試臟碟腳本主要是會持續將資料以4K隨機方式寫入硬盤,直到寫滿2000GB資料之后就會結束測試,并且會以每一分鐘為單位來記錄當下寫入資料量、 IOPS 、性能百分比等數據。從底下實際測試后的數據圖表中可以看到這款Crucial MX500 1TB在寫入將近600GB資料時的IOPS性能表現就會有比較明顯的下滑趨勢,寫到1.5TB之前的IOPS性能也都能夠為持在10000~15000IOPS之間,直到寫滿至2000GB時,性能則會降到7500 IOPS左右,大約是一開始性能的15%,算是蠻穩定的表現。
總結
就SATA SSD產品來看,Crucial新推出的MX500系列性能表現還算不錯,而且臟碟測試結果也算是穩定,再加上還提供了5年的保修服務,就一般使用而言,這款SSD應該算是很夠用一款產品,若是本身沒有顆粒總類要求,而且想要找個性能還可以、容量夠大,且保修期長的SSD,Crucial MX500系列不妨可以將值得納入考慮。(mobil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