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你還不知道什么是 NVME 硬盤? 趕快了解一下!
為了將心愛的 XPS 9360 超級本本打造成 MacOS/Windows 完美雙操本, 排骨買來一條 XG5 512G 的NVME 硬盤來替換 XPS 中的 XG4 256G 硬盤. 這樣 MacOS和 Windows 都能愉快的使用 240G 左右的空間, 基本可以滿足到本本退休了.
M/W 雙操搞定后 (關于 XPS 9360 MW 雙操相關內容排骨可能另文描述), 剩下來的這條 XG4怎么處理呢? 排骨一直缺一個高速U盤, 移動硬盤也被玩客云霸占了, 就配個 NVME 硬盤盒玩吧.
公司一直采購綠聯的數碼配件, 排骨就選了綠聯的 NVME 硬盤盒, 型號為 CM238. 配上 C2A 轉接線.
主控芯片
目前市面上有牌無牌的 NVME 硬盤盒主控大多都用的智微 JMS583 , 部分用的祥碩 ASM2362, 兩者參數性能相差無及. 綠聯 CM238 的主控就是 ASM2362.
ASM2362 支持 PCIE 3.0x2 和 USB 3.1 gen2, 兩者都是速率都是萬兆 10Gbps (1250MBps). 所以綠聯 CM238 支持最高到 1000MB/s 左右的讀寫速度.
ASM2362 官網介紹
◆說明
ASM2362是ASMedia第一代PCI Express(下游端口)到USB3.1(UFP)橋接器,具有PCI Express Gen3 x2接口和一個USB3.1 Gen2設備端口,在PCI Express Gen3 x2總線和USB 3.1 SuperSpeedPlus總線之間提供高達10Gbps的帶寬。它用于外部USB3.1 Gen2 NVM Express SSD應用,無需額外的驅動程序,達到超過1000MB/s的出色基準性能,集成USB 10Gbps多路復用器和配置通道總線用于C型連接器,支持PCI Express M.2插槽,CF Express和SSD U.2外形尺寸,通過USB和PCI Express Link電源管理和芯片電源管理節省功耗,符合NVM Express修訂版1.2.1,PCI Express Base Spec Revision 3.1a,USB3.1 Revision 1.0和USB type-C修訂版1.3。ASM2362與ASMedia USB3高度集成。1個Gen2和PCI Express Gen3自行設計的PHY,提供3.3V和1.05V電壓,采用本地25MHz晶體,采用9x9 QFN64 RoHS綠色封裝,支持可變GPIO以實現定制功能。目標應用適用于USB3.1 Gen2 NVM Express SSD,適用于PC,筆記本電腦,服務器,擴展塢和嵌入式系統上的高性能外置SSD或板載SSD
◆特性
★一般功能
●USB至PCI Express NVMe SSD橋接器
●用于C型應用的集成10Gbps多路復用器
●用于C型應用的集成CC邏輯
●支持SPI接口和外部ROM,用于定制RAM代碼
●支持I2C和GPIO和UART接口
●內部3.3V至2.5VLDO
●本地25MHz晶振
★通用串行總線功能
●支持最高USB3.1Gen2
●支持BOT和UAS協議
●支持USB Link電源管理
●支持USB熱插拔
●支持擴頻時鐘控制
●支持unmap命令集
●支持ATA passthrough命令集
●支持供應商特定命令集
●符合通用串行總線3.1修訂版1.0
●符合USB Type-C規范版本1.3
★PCIExpress功能
●支持PCI Express Gen3x2
●支持不帶驅動器的PCI Express NVMeSSD
●支持擴頻時鐘控制
●100MHz差分參考時鐘輸出
●支持可變類型的PCI Express插座,包括M.2和U.2等。
●支持PCI Express Link電源管理
●符合PCI Express基本規范3.1a版
●符合PCIe M.2修訂版1.0
★NVMExpress功能
●支持NVMe電源管理
●支持NVMe:SCSI轉換參考修訂版1.5
●支持Trim命令集
●支持NVMe錯誤報告和恢復
●SMART驅動器監控
●符合NVMe修訂版1.3c
★封裝類型
●綠色封裝9x9 mm2 QFN 64(無鉛)
●符合RoHS標準
USB接口
綠聯 CM238 可以通過 C2C (雙頭Type-C) 線接入電腦和有C口的安卓手機, 也可以通過 C2A (Type-C轉Type-A) 接入USB 2.0/3.0接口的電腦. 接入microUSB的安卓手機應該也是可以的, 只是排骨沒有這個轉接線測試.
由于 ios 系統限制, 目前無法讓 CM238 接入蘋果手機平板使用.
硬盤接口
由于 ASM2362 只支持 NVME 協議不支持 SATA 協議, 所以 CM238 只能支持 NVME 固態硬盤, 老的走 SATA 協議的 M.2/NGFF 固態硬盤無法使用.
NVME 硬盤貼紙上基本都會印有 NVM Express 的 LOGO (三星不印).
硬盤的金手指(引腳)只能是 M KEY. 帶 B KEY 的硬盤都是 SATA 協議的, 不適用 CM238.
排骨尚未發現同時支持 NVME 和 SATA 的主控芯片.
安裝方式
綠聯 CM238 采用滑蓋式設計, 使用橡皮釘固定硬盤, 完全做到免工具拆裝.
綠聯 CM238 包裝盒尺寸為 98x161x26 毫米,
包裝盒內除了硬盤盒本機外, 還有一根50厘米長的C2C數據線和簡易說明書保修單. 另配的一根C2A線是1米長. (橡皮釘忘了拿出來...)
CM238 正面一端有個LED指示燈(白光), 另一端是 UGREEN 標志.
背面一端印有品名 型號 產品編號 公司名稱 回收標志.
來個大力出奇跡.... CM238 電路板通過2顆螺絲和2個卡扣固定在黑色塑料骨架內, 骨架外面包裹著灰色的鋁全金外殼.
電路板背面除了LED燈芯外, 沒有其它元件.
電路板一端集中了所有元件, 中心是祥碩 ASM2362 主控芯片, 旁邊還有個普冉 P25D40H 閃存芯片.
C2C 和 C2A 兩兄弟.
插上XG4上機通電.
綠聯 CM238 采用 UAS (USB Attached SCSI) 協議接入電腦, 不再是舊款U盤和移動硬盤使用的 MSC (USB Mass Storage). UAS 相比 MSC 速度更快.
通過硬盤盒的硬件 ID 可以分辨出主控出自 ASMedia 祥碩 (174C), 編號為 2362, 即型號 ASM2362.
跑一下2個常用的測盤軟件. 寫速感覺不夠理想, 也許是我的舊 XG4 降速了?
趁同事不在用他的 T480s 和他的一片 Intel 7600p 來試了下, 寫速明顯比我的快些!
使用 FastCopy 測試大文件讀寫發現, 寫入速度會快速下降到300M左右并穩定下來. 硬盤盒外殼已經有點燙手了.
換上 C2A 線試一下 USB 3.0 的速度. 由于 USB 3.0 上限速度只有 500MB/s (5Gbps) 左右
今年固態硬盤價格一路滑坡, 連 NVME 硬盤也跌到每G不足一塊錢的地步. 很多筆記本用戶紛紛開始購買 512G ~ 2T 的固態硬盤, 正愁換下來的 128/256G 無處安放時, NVME 硬盤盒應勢而發, 立馬解決了本本用戶空閑的硬盤問題.
排骨沒有可供測試用的C口安卓手機, 無法體驗到手機與 NVME 硬盤互傳的"快感"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NVME 硬盤本身發熱很快, 務必選擇鋁殼的硬盤盒幫助散熱, 最好就再貼上導熱膠加快硬盤和鋁殼的熱傳導. NVME 硬盤本身也有溫度墻限制, 當溫度超出 65~70 度時會自降速度. 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比較有效的解決方案.
給本本換 NVME 硬盤, 又不起重裝系統怎么辦? 馬上關注排骨, 下篇將會為大家介紹如何通過綠聯 NVME 硬盤盒無損遷移本本原有系統到新硬盤中.
從CZ80/CZ88開始,閃迪就似在提升U盤讀寫速度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回頭,一時間市場上幾乎找不出比這倆速度更快的U盤,這對兄弟基本已經成了性能型U盤的代言。隨著人們對USB傳輸標準的認知慢慢地從USB 3.0往USB 3.1過渡,閃迪也跟著在改換對自己產品性能的包裝。USB 3.0的CZ80由USB 3.1的至尊極速CZ800接班,至尊超極速USB 3.1固態閃存盤CZ880則替換了CZ88成為閃迪新一代的U盤之王。
不過和CZ80到CZ800的標稱性能不升反降不同,CZ88到CZ880則是一次貨真價實而且極其粗暴的性能升級。
CZ800的標稱性能為什么反而不如CZ80?USB 3.1不該是比USB 3.0要快嗎?普通人怕是看不破USB-IF的命名障眼法。按照通常的邏輯,USB 3.1就該是USB 3.0的升級,但實際上討論USB 3.1是不是比USB 3.0更快,或是存在什么其他的進步卻是一個不成立的話題,因為USB 3.0已經不存在于USB-IF的定義里了。留下的現行標準里,除了代表2.0標準的Hi-Speed USB外,只有SuperSpeed USB和SuperSpeed USB 10Gbps。
然后問題來了,哪個才是真正的“USB 3.1”?在USB-IF的官方定義里,這倆都是USB 3.1,只不過一個是“Gen 1”一個是“Gen 2”——這里USB 3.1 Gen 1其實就是原來的USB 3.0,只是換個馬甲,其他所有特性原封不動;USB 3.1 Gen 2才是真正的USB 3.1新標準,傳輸速度更快,協議效率也更好,但這條總線只有在新一點的主板上才能找到。
所以現今一般情況下,只要廠商在宣傳USB 3.1特性時沒有明確說明自己的產品支持USB 3.1 Gen 2或10Gbps USB,統統把他們的USB 3.1當USB 3.0對待準錯不了。
但假使因為這樣你就以為CZ880也是在忽悠USB 3.0到USB 3.1的改名而沒有任何性能提升,那就作好被它秀到的心理準備吧。決定一塊U盤性能的,絕對不是它的接口標準。CZ80為什么當時能有那么快,CZ800為什么性能比CZ80差,主要是因為CZ80使用的是閃迪自家研發的SSD主控,而CZ800里面則裝著一顆USB主控,雖然CZ800的性能在U盤里同樣不算差,但二者的差距仍然不言自明。
閃迪給CZ880打出了高達420MB/s和380MB/s的標稱速度,能達到這種級別的性能,必須也是SSD主控的功勞,通常SATA SSD主控 + SATA轉USB的橋接方案都是此類性能型U盤的選擇。CZ880此處便是CZ80主控的升級版配合翔碩ASMedia ASM1153E橋接芯片在U盤身上實現了SSD級別的讀寫能力。
那么接下來就動手實地驗證CZ880的性能究竟有多恐怖,順便再讓最好的純USB主控U盤CZ800來作為參照。我們將這兩塊U盤一起接入愛活硬件測試平臺的USB 3.0接口,一探究竟。硬件測試平臺的配置如下:
測試項目有三,AS SSD Benchmark 1.9.5,CrystalDiskMark 5.2.0,以及電影和照片的讀寫測試。 我們首先來看AS SSD Benchmark的結果:
可以看到CZ880在順序讀取環節里已經沖破了400MB/s的大關,是CZ800的整整兩倍;361.85MB/s的順序寫入速度更是CZ800的三倍多;而4K隨機項目里的差距就更慘不忍睹了,盡管CZ880在四個4K隨機的子項成績都只是2000IOPs多點,和真正的SSD還差得遠,但就從單顆NAND顆粒的表現來考慮,真不能在這上面苛求CZ880。
CrystalDiskMark的對比結果和AS SSD Benchmark高度相似,CZ880的性能評分和上一個項目中的表現基本一致,甚至還要稍微好一些。
最后一個壓軸戲是文件系統中的讀寫,我們準備的樣本是一部8.74GB的藍光高清電影,用于測試順序讀寫能力;以及一個含有近2000張JPG格式照片,大小從數十KB到15乃至20MB均勻分布,總大小為8.54GB的文件夾。接著我們要在測試平臺的美光Crucial SSD和兩塊U盤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記錄下來的平均傳輸率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在實際使用環境里,CZ880除了代表順序讀取的電影復制環節里出現異常的低速發揮之外(懷疑是那塊美光M550的鍋),其他項目里文件系統所帶來的性能損耗都在正常范圍內。超過300MB/s的復制速度對一塊小小的U盤來說簡直就和做夢一樣。要知道USB 3.0的實際傳輸速度經過層層盤剝下來也就400MB/s左右,CZ880這動不動就破個4,USB 3.0怕是也會感到自己已經過時要被淘汰了。
雖然時至今日U盤這一角色在人手一部智能機的現實中已經顯得不那么重要,但正因如此,閃迪才要賦予U盤一些新的意義。下載緩慢的網盤,讀寫羸弱定位又麻煩的手機USB連接都不適合真正的文件攜帶與備份。而U盤性能的提升也讓微軟的Windows隨身走(Windows To Go)特性能得到真正的發揮,試想一下,一塊256GB的CZ880裝著一版從賬戶設置到軟件安裝都全部由自己100%定制的Windows 10,走到哪都能用上自己的PC,哪怕這只是一廂情愿,誘惑力也足夠了。
已經讓USB 3.0感到人生中年危機的CZ880有著獨孤求敗的性能,當然也會有點高高在上的架子。128GB/256GB款分別售價為669/1199元,這個容量價格對一塊U盤來說絕對不便宜。不過一旦需要SSD級別性能的迷你移動存儲,其實你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