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etheus支持多種語言(Go,java,python,ruby官方提供客戶端,其他語言有第三方開源客戶端)。我們可以通過客戶端方面的對核心業務進行埋點。
Prometheus的基本原理是通過HTTP協議周期性抓取被監控組件的狀態,任意組件只要提供對應的HTTP接口就可以接入監控。不需要任何SDK或者其他的集成過程。這樣做非常適合做虛擬化環境監控系統,比如VM、Docker、Kubernetes等。輸出被監控組件信息的HTTP接口被叫做exporter 。
1、安裝go語言環境
2、在監控服務器上安裝prometheus
3、在被監控環境上安裝export
4、安裝grafana
5、安裝alertmanager
以下基于centos7系統進行演示。
由于Prometheus 是用golang開發的,所以首先安裝一個go環境,Go語言是跨平臺,支持Windows、Linux、Mac OS X等系統,還提供有源碼,可編譯安裝。
下載地址:https://studygolang.com/dl
1、解壓
# tar -xvf go1.13.linux-amd64.tar.gz -C /usr/local/
2、配置環境變量
echo "export PATH=$PATH:/usr/local/go/bin" >> /etc/profile source /etc/profile
3、測試
驗證一下是否成功,用go version 來驗證
# go version
1、開始安裝prometheus
去官網下載對應系統的版本:https://prometheus.io/download/
下載地址:https://github.com/prometheus/prometheus/releases/download/v2.12.0/prometheus-2.12.0.linux-amd64.tar.gz
2、上傳到監控服務器并解壓
# tar -xvf prometheus-2.12.0.linux-amd64.tar.gz -C /usr/local/ # ln -sv /usr/local/prometheus-2.12.0.linux-amd64/ /usr/local/Prometheus
3、監控端配置文件
prometheus.yml默認配置如下:
# my global config global: scrape_interval: 15s # Set the scrape interval to every 15 seconds. Default is every 1 minute. evaluation_interval: 15s # Evaluate rules every 15 seconds. The default is every 1 minute. # scrape_timeout is set to the global default (10s). # Alertmanager configuration alerting: alertmanagers: - static_configs: - targets: # - alertmanager:9093 # Load rules once and periodically evaluate them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evaluation_interval'. rule_files: # - "first_rules.yml" # - "second_rules.yml" # A scrape configuration containing exactly one endpoint to scrape: # Here it's Prometheus itself. scrape_configs: # The job name is added as a label `job=<job_name>` to any timeseries scraped from this config. - job_name: 'prometheus' # metrics_path defaults to '/metrics' # scheme defaults to 'http'. static_configs: - targets: ['localhost:9090']
prometheus.yml 中的配置詳解
4、啟動prometheus
./prometheus
5、測試訪問
訪問地址:服務器IP:9090,點擊Status-->targets 跳轉到監控目標,紅框的表示部署的prometheus
覺得有用的朋友多幫忙轉發哦!后面會分享更多devops和DBA方面的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
原文作者:付少慶,SatoshiLab,萬物島 BTC 工作室
原文來源:吳說Real
比特幣銘文的興起,給比特幣生態帶來了新的生機,讓更多的人開始重新關注比特幣,也有人說是打開了比特幣生態的潘多拉魔盒。在比特幣生態眾多技術發展中,比特幣二層建設是重中之重。針對這個方向,我借鑒一些網絡上的知名文章,和多位朋友的交流,以及我們團隊在 Web3 產品設計與開發中所探索的經歷,總結了一篇比特幣二層的基礎知識文章。這種方式便于總結和學習,也因為個體認知的局限性,希望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人完善相關思路,讓這個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區塊鏈的世界是以比特幣為開局,以比特幣生態為終局。(水滴資本大山老師的一個總結,我個人很認同。)以太坊也是比特幣的一種側鏈技術探索。
在本文中我們會混合使用“二層建設”或“二層網絡建設”,通常“二層網絡建設”的詞語相對狹義,二層建設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但為了適應業內通常討論的一層網絡,二層網絡等常用說明,我們也會使用“二層網絡建設”的概念,這兩個詞語在本文中是一個概念。
為了理解比特幣二層建設需要解決哪些基本問題。我們先從了解區塊鏈系統的基礎特性開始。
1.1區塊鏈的基礎特性和基礎需求
本文使用 Vitalik 提出的一個概念:區塊鏈是一臺“世界計算機”。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區塊鏈的多種特性會更清晰。在后面章節,我們還會依據計算機中的馮諾依曼結構來分析這個“世界計算機”發展的可能性。
我們先總結一些基礎特性:
注釋:
為了維護區塊鏈這臺“世界計算機”的正常運轉而產生的需求稱為內部需求;為了滿足使用這臺“世界計算機”的用戶的需求稱為外部需求。
公開透明:這是區塊鏈這臺“世界計算機”的數據存儲和執行指令特點,同時也是需要全球眾多分布式節點共同參與計算的內部需求特性。這個特點正好滿足了使用者對于數據的知情權,是這臺“世界計算機”本身的內部協作要求和使用者的外部需求的共同結果。后面提到的隱私特性是滿足使用者的外部需求,同時又不破壞這臺“世界計算機”本身的協作要求。
去中心化:這個特性是這臺“世界計算機”的架構特性,去中心化的程度和容錯性,在理論上都是由拜占庭將軍理論(協作者中有可能不誠實的情形,即不遵守協議的情形)在支持。非拜占庭將軍系統從理論上都不是區塊鏈系統,我們稍后會看到二層建設中的非區塊鏈系統的兩種情況。去中心化的程度是區塊鏈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某些特性的基礎。
安全性:安全性是由這臺“世界計算機”的架構特性產生的內部需求和使用者需要的外部需求的共同組成。從微觀層面安全性由密碼學相關的技術來保證,從宏觀層面上由架構的去中心化來保證,從而使得不會因為微觀數據的偽造,或宏觀架構的破壞而影響這臺“世界計算機”的安全性。
計算能力:區塊鏈這臺世界計算機的一個主要功能是計算能力。衡量這個指標,我們一般用是否圖靈完備來考察。一些鏈為了保持自己的主要特性,是故意設計成圖靈不完備的。例如,比特幣網絡,中本聰不僅讓其代碼指令不圖靈完備,而且在發展中還故意刪減了一些指令集,從而保持其穩定性和安全性。所有的圖靈完備技術都是為了擴展區塊鏈的計算能力。從分層設計的思想看,簡單的系統更適合做底層。
性能:在計算能力相同的情況下,性能是考察區塊鏈這個世界計算機的另一項主要能力。一般都用 TPS,即每秒處理的事務數量來衡量的。
存儲:區塊鏈被描述為“世界計算機”,那么它一定有一個存儲功能,就是將數據記錄下來的能力。目前基本都在區塊內存儲,更專業的區塊外的鏈上存儲還在發展中。
隱私:隱私是“世界計算機”中的一個細分需求,即要求在計算和存儲的過程中保持數據生產者和使用者的權限范圍(我們把抗審查性也放在隱私部分)。這基本上是由使用者的外部需求驅動的。
還有個綜合指標可擴展性,一般是指整個架構的可擴展性,這個特性影響多數的基礎特性,在架構層面,系統的可擴展性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其他還會有一些連接能力,或其他一些特定場景的能力,在這里不過多的討論,遇到這些特殊的場景時,再詳細分析。
在這些區塊鏈的基礎特性中,大都由不可能三角形在制約相互的發展關系。例如,DSS 猜想即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D)、安全性(Security,S)和可擴展性(Scalability,S)。如下圖所示:
在分布式系統中,類似的不可能三角形是 CAP 原理,CAP 指的是在一個分布式系統中 Consistency(一致性)、Availability(可用性)、Partition tolerance(分區容錯性)三者不可兼得。區塊鏈系統是帶有拜占庭將軍問題的分布式系統,所以也適用于CAP原理。
CAP 原理如下圖所示:
1.2 二層建設的作用
二層建設要完成哪些角色?提供哪些功能呢?二層建設一定是擴展一層系統的不足,將不適合在一層系統上完成的事情,在二層建設上完成。
我們從上面總結的區塊鏈特性可以有個初步的結論,一定是擴展這些基礎能力:公開透明、去中心化、安全性、計算能力、性能(吞吐量)、存儲、隱私等。除了這些技術角度的基礎能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學問題需要解決,就是降低成本,通常一層網絡的執行事務的綜合成本都比較高,需要使用二層網絡降低這些成本。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為了增加容量、降低成本、定制特性三個維度的方案都是二層建設。對于定制特性,目前還不夠明顯,或者經常掩藏在前兩個特性中,有一些費解。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層網絡的特性對于很多應用,需要的程度不同,可以在二層上面針對某些應用重新調整各種特性的實現度。
在二層建設中,區塊鏈的基礎能力會各有取舍,會降低一些特性,甚至丟棄一些特性,而換取某些特性的顯著提高。例如:一些二層為了提高性能,會降低去中心化的程度,會降低安全性;一些二層為了增加吞吐量,如閃電網絡,會改變系統的結構和結算的方式。還有一些會不降低基礎特性的前提下,增強了某種特性,例如 RGB 的處理方式,明顯增加了隱私性和抗審查性,但增加了技術實現難度。在后面的案例中,我們會看到同時降低或改變幾種特性的二層建設。
其中降低成本應該是所有的二層建設的一個基本需求。(是否有不降低成本的二層?我還沒有見到過。)
1.3 為什么要做分層設計?
分層設計是一種人類處理復雜系統的手段和方法論,通過將系統劃分為多個層次結構并定義各層之間的關系和功能,以實現系統的模塊化、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從而提高系統的設計效率和可靠性。
對于一項廣泛和龐大的協議體系,使用分層會有明顯的好處。這樣做使人們容易理解,容易分工實現與容易分模塊改進等優點。如計算機網絡中的 ISO/OSI 的七層模型設計,但在具體的實現中,可以合并一些分層,例如,具體的網絡協議 TCP/IP 是四層協議。如下圖所示:
七層模型與 TCP/IP 的四層模型
具體說協議分層的優點:
1. 各層次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該層通過層間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務。這樣,整個問題的復雜程度就下降了。也就是說上一層的工作如何進行并不影響下一層的工作,這樣我們在進行每一層的工作設計時只要保證接口不變,可以隨意調整層內的工作方式。
2. 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只要層間接口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層均不受影響。當某一層出現技術革新或者某一層在工作中出現問題時不會連累到其它層的工作,排除問題時也只需要考慮這一層單獨的問題即可。
3. 結構上可分割開。各層都可以采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技術的發展往往不對稱的,層次化的劃分有效避免了木桶效應,不會因為某一方面技術的不完善而影響整體的工作效率。
4. 易于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于處理,因為整個的系統已經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進行調試和維護時,可以對每一層進行單獨的調試,避免了出現找不到、解決錯問題的情況。
5. 能促進標準化工作。因為每一層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務都已有了精確的說明。標準化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意替換其中的某一層,對于使用和研究來說十分方便。
分層模塊化設計思想是技術領域對待一項功能龐大,需要多人協作,并不斷改進工程項目的常見處理方法,并且是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們以比特幣的二層建設為案例,進行相關的分析。比特幣的二層有三種顯著的二層建設路線:
(1)一種是基于鏈的擴展路線,和 EVM 的二層很類似,是區塊鏈結構。
(2)一種是基于分布式的路線,以閃電網絡為代表,是分布式結構。
(3)還有一種是基于中心化系統的路線,以中心化索引為代表,是中心化的結構。
前兩種方式都很有特點,已經有一些在使用的產品和探索中的產品。對于第一種方式,因為有了以太坊的蓬勃發展和其他比特幣模仿鏈的探索,基于鏈的二層擴展相對更容易,可參考案例更多。第二種基于分布式的方式通常更有難度,發展也緩慢一些,以閃電網絡為代表。第三種方式很有爭議,因為看起來不像一個二層建設,但似乎又完成了二層建設的功能。
哪一種二層建設方案更好呢?我們用一個市場檢驗結果來作為衡量標注,哪個二層網絡的總鎖倉價值 TVL(Total Value Locked)高,那種方案就是最優方案。隨著時間和技術的發展,這種最優方案會是一個變化的過程。
對于比特幣的二層網絡定義,只要依托于比特幣網絡,和比特幣網絡建立技術關聯,一些特性又優于比特幣的一層網絡,都算比特幣的二層網絡建設。換句大山的話:只要消耗 BTC 作為 gas,以 BTC 為底層資產,擴展了比特幣性能的系統都算二層建設。依據這個判斷,我們應該會認可第三種二層網絡建設,即中心化結構的二層建設。
比特幣本身技術的發展,如修改 OP_RETURN、SegWit(隔離見證)、Taproot(隔離見證升級版)、Schnnor 簽名、MAST、Tapscript 都應該為連接一層和二層的目的而設計,不應該使用這些技術過多的開發功能,因為一層網絡再怎么擴展也不會有質的突破,必須要進行二層建設。但在沒有更好用的比特幣二層產品情況下,這些連接一層和二層的技術能力,在一段時間內會被過度的使用。
2.1 基于鏈的二層建設
早期的比特幣模仿鏈做了多種探索,像“Colorcoin”(彩色幣)、“CovertCoins”和“MasterCoin”;各種擴容的比特幣模仿鏈,像BCH(Bitcoin Cash),BSV(Bitcoin SV),BTG(Bitcoin Gold);各種側鏈技術都是基于鏈的擴展建設案例,可以說是一種廣義上的二層。
包括以太坊,也是一種基于比特幣的改進探索。Vitalik 在說服其他項目團隊無果的情況下,針對比特幣的不完美:UTXO 的無賬號系統,執行語言的非圖靈完備,可擴展性差等問題,自己組建團隊發布白皮書,開發新一代的區塊鏈系統。以太坊的這種探索雖然不是比特幣上直接的二層建設,但從廣義上是一種基于鏈的建設探索。
以太坊對于比特幣不完善的改進探索,以及以太坊上二層的發展與驗證,給了比特幣上基于鏈的二層網絡發展的參考案例。各種的 Rollup 方案,跨鏈方案,消息通道技術,以及以太坊本身的分片技術(從處理復雜系統的分層思想來看,也許這種想在一個層次解決多個問題的思路是錯誤的),使得以太坊技術的生態蓬勃,使不少人一度認為公鏈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已經確定,以太坊為代表的生態已經勝出,其實這也是基于鏈的二層建設相對成熟的一種表現。但基于鏈的二層建設只是二層建設的一種方式,它有自身的優缺點,還需要其他的二層技術來完善整個二層生態。
比特幣中基于鏈的二層建設,大致包含兩種典型的鏈類型,一種是兼容 EVM 的賬號模型,一種是類比特幣的 UTXO 模型。已有的案例(我們用廣義二層定義)包括:像以太坊、Polygon、Bsc、Arbitrum 等都是 EVM 的賬號模型,像 CKB(Nervos),Chia 都是 UTXO 模型。
在后面的章節,介紹已經運行的比特幣二層項目中,會比較詳細地介紹某些案例。
此外,已經在以太坊上成功的二層項目,也會加入到基于鏈的比特幣二層建設中。對于這些以太坊上的二層項目方,改造成比特幣上二層的工作量和挑戰會更少一些。在以太坊的 rollup 成熟與模塊化的發展和理論成果上,這種方式的二層建設會成為擴容討論的主流,也是見效最快的方案。
這種改造會有多大的成功?還有待發展的檢驗。可以從這種基于鏈的二層建設的優缺點做一些初步的判斷。
基于鏈的二層建設的優缺點有哪些?
這種方案的缺點是基于鏈的二層一般還會受限于區塊鏈的限制,對于性能的提高有限,不是將系統變得更加中心化,就是降低區塊產生間隔,增大區塊容量,安全性上一般都會降低。于是就產生了二層上面的二層建設,也就是所謂的 Layer3 或 Layer4。
優點是:這種方案保持了區塊鏈的大多數基礎特性,并且一般都解決了圖靈完備的問題,交易費用也顯著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一層網絡的能力。而且這種方案的建設案例豐富,技術實現相對容易,已經有了不少的探索案例,上層應用的遷移也非常便捷,是一種更快的實現方式,相信這種方式會產生較多的二層網絡。
大致判斷,因為這種方式的擴展局限性,基于鏈結構的二層應該會存在眾多項目,在每個垂直領域都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二層,每個項目要完成自己特色的二層建設,滿足某些應用的需求。其價值也會由其上應用的數量和總價值來決定。
2.2 基于分布式系統的二層建設
在二層建設中,還有一些是基于分布式系統的建設。這種方案中,二層的結構和框架已經不是區塊鏈的結構,而是一種基于 Channel 的分布式系統。閃電網絡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分布式系統由一組有限的進程和一組有限的通道 Channel 組成。分布式系統中為了傳遞消息,需要控制的數據、事件、通道,已經是一組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在這里所指的 Channel 是這上層的通道概念,如閃電網絡中的支付通道,Nostr 中的消息通道,而不是分布式網絡中的具體技術 Channel 的底層概念。
在分布式系統的二層建設中分為兩類:
(1)只完成價值傳遞,類似閃電網絡;
(2)既完成價值傳遞,又完成圖靈完備的技術,如 RGB。
在基于分布式的二層建設方案中,因為是價值傳遞,有很多超越原有消息傳遞的難點,例如通道內的總價值容量,對事務的嚴謹性,不能二次消費等問題都超越消息傳遞的難度。所以基于分布式的二層建設發展沒有基于鏈的二層建設發展快,成熟的案例不是很多。
如果要在這樣的二層上完成圖靈完備的計算,也就是在 Channel 上建立一個圖靈完備的虛擬機系統,會更加有難度。像 RGB 協議,就是通過客戶端驗證,一次性密封,來實現在一個分布式系統上的圖靈完備的計算。
比特幣中基于分布式的分布式系統的二層建設,已有的案例包括:閃電網絡,RGB,是否還有更著名的案例?如果按照廣義二層建設的標準看,Nostr 是不是也屬于 Channel 機制的分布式系統的二層建設?在整理以太坊資料時候,看到以太坊中文檔中有使用 Channel 的案例:Connext,Raiden,Perun,可以作為深度研究者的探索方向。
在后面的章節,介紹已經運行的比特幣二層項目中,會比較詳細的介紹閃電網絡和 RGB。
基于分布式的分布式系統的優缺點有哪些?
這種方案的優點一般是系統更加去中心化,二層網絡中能夠容納無數的節點,隱私性和抗審查能力也更好,有無限的擴展性,從而在理論上性能變得極大。
這種方案的缺點是技術實現復雜,在龐大的分布式系統中的路由算法,價值拆分與封裝算法都比較復雜。相對于信息傳遞,在價值傳遞方面還缺少很多工程實現經驗和基礎設施。這也是閃電網絡一直被認為是發展緩慢的一個原因。
此外在這種系統中實現圖靈完備的系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就是 Channel+計算,理論上肯定可以實現,但實踐中還處在早期的實驗階段。RGB是這種情況額一個典型代表。
基于分布式方式的二層建設一旦獲得突破,將會極大的推動上層應用的發展。其龐大的分布式節點形成的去中心化能力,與圖靈完備的代碼執行能力都將會更好的支持下一代互聯網應用,也就是大家都在說的“Mass Adoption”場景。
大致判斷,基于 Channel 的分布式結構的二層一般只會存在幾個較少的并行項目,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這種系統的其無限擴展能力,另一個是實現的技術難度大,所以這樣的系統要求在設計和理念上更開放,能容納更多的人和團隊參與。并且基于這種二層基礎設施應用開發團隊還會推動這種二層的發展,例如,基于 RGB 的 BiHelix 項目。
2.3 基于中心化系統的二層建設
要不要這個分類?應該會有爭議。
像 Ordinals 這樣的中心化索引結構,或某些功能節點的索引器都是中心化結構的,它們也是一種二層建設思路。但這種建設思路會比較少的被認可,因為二層過于中心化,對一層網絡的擴展非常有限。這種中心化結構的二層建設,其各種區塊鏈的基礎特性都要依賴于一層網絡,二層只作為一些簡單的計算和統計功能,二層有時像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臨時存在,隨時可以被另一個二層替代,重要性好像沒有那么高。但從 On-Chain 和 Off-Chain 的角度看,和凡是能夠提高一層網絡能力的角度看,這種中心化的結構也是一種二層擴展。
這種系統的案例除了 Ordinals,應該還有那些中心化的交易所。后面的案例中不介紹這種情況的項目。
基于中心化系統的二層建設的優缺點:
優點是中心化系統非常成熟,有無數的可用案例和優化方案,完全的圖靈完備和卓越的性能。
缺點就是二層極度中心化,所有的區塊鏈基礎特性都要依賴于一層網絡。
大致判斷,基于中心化結構的二層應該會存在較少的項目,甚至是階段性的存在。在基于鏈式結構和 Channel 的分布式結構成熟完善后,大多數中心化結構的二層建設會消亡,或者只會留下較少的特點場景的中心化二層。當前階段,因為中心化系統很成熟,在能夠寫入基礎鏈上數據的情況下,能夠很好的滿足 On-Chain 數據和 Off-Chain 計算的場景,是當前比特幣生態初級應用的最容易實現模式,被大量使用。
2.4 更廣義的二層概念以及更上層應用
從上面的二層建設的結構上來分析,有區塊鏈式結構,分布式系統結構,中心化系統結構。這就是我們對系統結構的一種常見分類:Centralised,Decentralised,Distributed,從這個角度我們更容易理解每種類型的特點以及適用場景。三種二層類型都有其優缺點,在未來完整的比特幣生態中根據不同的場景,三種類型應該都有分布。
The Meaning of Decentralization,鏈接網址:https://medium.com/@VitalikButerin/the-meaning-of-decentralization-a0c92b76a274
對于這個圖國內經常會有一些爭議,認為 Decentralised,Distributed 的圖標識反了。從控制與決策的角度,應該能夠能消除這種爭議,能比較好的理解 Decentralised,Distributed。對于圖中的 Centralised(A),從多種角度理解,大家應該都沒有爭議,所以我們只對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做對比。Decentralised 去中心化實際上是一種多中心化(更精確的解釋,請參考洪蜀寧老師的文章《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根本的特征,但你是不是對去中心化有點誤解?》),其控制和決策還需要一定的中心節點參與,這個時候控制與決策被稱為共識。例如比特幣中具有挖礦能力的全節點,才有能力決定新塊的產生與寫入新塊中的內容,那些沒有挖礦能力的節點是只讀節點或驗證節點。在 POS 和 DPOS 的鏈中,這種情況會更明顯,只有共識節點才能決定產生與寫入新塊中的內容。在共識協議中同步算法與異步算法的差異也更明顯,會決定著區塊鏈網絡中可以容納的節點數量。在分布式系統 Distributed 中,完全沒有明顯的中心存在,只有節點,任何節點可以隨時加入或離開這個網絡,其控制與決策都是局部的,這也是分布式系統可以做到性能非常大的一個原因。這樣說明,是不是就消除了 Decentralised,Distributed 的常見爭議?
此外區塊鏈人群中經常討論二層建設上面的 Layer3,甚至是 Layer4,是一種廣義的二層建設。與 Gavin Wood 提出的 Web3 技術棧的 5 層結構中的 Layer3,Layer4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Web3 技術棧中的 Layer3,Layer4 是應用協議的分類方式。
Gavin Wood 的 Web3 技術棧的 5 層與鏈的廣義二層建設的示意圖
這些二層建設會對上層應用產生哪些影響?在擁有了區塊鏈系統提供的基礎特性:公開透明、去中心化、安全性、計算能力、吞吐量、存儲、隱私等,上層應用會構建在這些二層的擴展上,并且會在這些二層上穿插交互。在基于區塊鏈式結構的二層擴展,和分布式結構的二層擴展,中心化結構的二層擴展,以及部分的中心化應用,會產生真正的、大規模使用的 Web3.0 應用。
2.5 區塊鏈的基礎特性與三種 Layer2 建設的特點總結
本節內容來自寫作的另外一篇文章《從狀態機的角度觀察比特幣二層,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考與結論》,這里直接引用總結表格和一些結論。對于 Web3.0 應用的系統架構,也請參考那篇文章。
通過上表,我們能夠大致總結出區塊鏈結構、分布式系統結構、中心化結構的特點。
(1)區塊鏈結構
區塊鏈結構的最大好處是解決信任相關問題(賬本的作用),可以記錄數據的變化過程(狀態轉換),于是數據和計算規則都變成了可信數據與可信計算。
區塊鏈結構最大的問題是性能差,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區塊鏈結構在于不能去除部分計算的場景,都是以全量計算的方式處理所有請求。如,部分計算與全局計算,局部數據與全局數據,臨時數據與永久數據。二是區塊鏈結構有明顯的性能上限。如果是通過鏈的方式進行二層擴展,支持的事務數量也很有限。
為了擴大包含區塊鏈結構的性能,需要多層建設,并且需要與異構的系統結合使用。
通過上表,只有區塊鏈結構才能實現去信任賬本功能,所以一個系統中要想實現去信任賬本功能,必須要包含區塊鏈系統。但大規模應用對性能的要求,使得區塊鏈系統一定需要結合其他系統才能滿足需求。
(2)分布式系統
在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分布式系統的明顯優點:去中心化、性能、可擴展性都是極好,只有在功能實現上有比較復雜的特點。此外,分布式系統不具有去信任賬本的能力。
于是如果能夠基于比特幣的一層賬本功能,在二層建設中使用分布式系統,理論上可以在保持區塊鏈基礎特性的同時,還能實現無限的性能擴展。這方面的案例以比特幣+閃電網絡為代表,這樣組合的性能就是比特幣的 7TPS * ∞。
在分布式系統中實現圖靈完備的原因是:在區塊鏈系統中記錄和運行智能合約的代價是很高的,因為是全局數據與全局代碼。所以智能合約也適合分層理論,將智能合約的代碼存儲與執行局限在參與者之間。
(3)中心化系統
在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心化系統的好處是工程實現相對簡單,這是由于內部的邏輯控制簡單,計算簡單。同樣,中心化系統也不具有去信任賬本的能力。中心化系統的優勢不突出,如果是處理規模不大的數據,或者處理臨時數據與臨時計算會相對比較適合。
中心化系統的二層建設可以作為其他兩種方式的補充或過渡性方案。
(4)綜合分析
在價值時代,通過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單靠一個系統很難到達滿足需求的效果。這也是比特幣生態發展二層的一個實際需求。但這個三種系統怎樣組合需要很多的探索,我們先從理論上分析,面對不同的需求,會有不同的組合結構。
首先,從協議分層的設計思想看,比特幣網絡確實不需要圖靈完備,它是一個全球的信任機器,只需要保存這些需要全局信任的數據和數據變化的軌跡。根據這個最基本要求,比特幣的指令集可以減少到最低。其他功能,則交給上層的擴展來完成。
一般的小型應用,只需要在單一的區塊鏈上就可以完成。稍大一些的系統適合在區塊鏈+區塊鏈的二層建設上完成。但對于大規模的應用,優選的方案是使用區塊鏈系統+分布式系統。
通過多種系統結構的組合,可以突破單一系統基礎理論的限制。例如,區塊鏈系統受限于 DSS 不可能三角形的限制,但如果使用區塊鏈系統+分布式系統,就可以解決去中心化 D、安全性 S、可擴展性 S 的不可能三角形。其他組合,區塊鏈+中心化系統,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擴展性的問題。分布式系統+中心化系統,可以解決分布式系統中 CAP 三角形的限制。
有了一層網絡和二層建設,在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或者兩者直接通過什么關聯?一種是技術上的直接關聯,例如,通過雙向鎖定或者橋的技術的鏈接。另一種是系統外的相關性,如比特幣和以太坊,雖然沒有直接關聯,但人們將 BTC 改造成 WBTC 在以太坊上流動,甚至沒有任何的技術關聯,只是個體基于價格的波動來調整比特幣和以太幣的倉位,是一種系統外的關聯性。
在這里我們只討論技術上的關聯性,這些關聯技術完全和二層的結構與特性緊密相關。后面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參考馮諾依曼結構來判斷區塊鏈相關生態的發展。
3.1 一層和二層的連接技術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比特幣本身技術的發展,如修改 OP_RETURN、SegWit(隔離見證)、Taproot(隔離見證升級版)、Schnnor 簽名、MAST、Tapscript 都應該為連接一層和二層的目的而設計,是比特幣生態中連接一層與二層的基礎技術元素。這些連接技術是思考二層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網絡上有一些 BTC 的連接技術實施方案,例如,使用 HashLock,抑或門限簽名、MPC 等,但這些方案功能比較有限,不適合功能更加復雜和需求更加細分場景,還是需要使用比特幣生態中為連接產生的基礎技術元素。
BEVM 的一層和二層連接有一定的代表性,較多的使用了上述基本元素構建的功能。其 Shnorr 簽名 +MAST 合約 + 比特幣輕節點網絡的 BTC L2 解決方案,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連接一層與二層的案例。
除了這些連接一層與二層的基礎技術元素,具體的連接技術會因為二層建設的結構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先籠統的介紹一些連接技術類型,常見連接區塊鏈一層網絡和二層網絡的技術有以下幾種:
跨鏈技術:通過跨鏈技術,不同區塊鏈之間可以進行互操作,實現一層網絡和二層網絡之間的連接。跨鏈技術可以實現資產的跨鏈轉移和交互,使得不同區塊鏈之間的數據和價值可以流動。
隔離驗證技術:隔離驗證技術可以將一層網絡中的交易數據隔離開來,然后通過二層網絡進行驗證和處理。這種方式可以減輕一層網絡的負擔,提高整體的吞吐量和效率。
側鏈技術:側鏈技術是一種將主鏈和側鏈進行連接的技術,通過側鏈可以實現一層網絡和二層網絡之間的數據傳輸。側鏈可以將一些特定的功能和應用從主鏈上分離出來,以提高整體的性能和擴展性。
State Channel 技術:State Channel 技術是一種基于二層網絡的解決方案,通過在鏈外建立通信通道,使得交易可以在鏈外進行,只在需要時才提交到一層網絡。State Channel 技術可以提高交易的速度和吞吐量,并減少交易費用。
Plasma 技術:Plasma 技術是一種基于二層網絡的擴展方案,通過將一層網絡的交易數據分片處理,然后通過二層網絡進行驗證和處理,可以實現更高的吞吐量和擴展性。
常見的二層結構有區塊鏈式結構、分布式系統結構、中心化系統結構,上面的常見連接技術會因為二層的結構不同,大多數只能用在一種結構中,在這里不深入討論。
隨著二層建設的成熟,還有有更加具體的技術或案例,甚至可以不是技術層面的關聯而僅僅是經濟層面的關聯。
考察一層與二層鏈接技術的好壞有哪些參考指標呢?大致看到的指標有:
一層能否對二層的交易做驗證?
一層的資產能否在二層崩潰的時候順利逃生?
連接技術是否會降低系統的某些特性?
……
一層與二層鏈接技術的內容,應該在二層建設有了更多案例的時候,才能更好的總結和完善。這些連接技術當前更多的是由二層建設者來完成,以后是否有類似跨鏈橋的獨立產品,目前還不好說。
本節更多的是提出問題,讓我們參與者、建設者有更多的思考。
3.2 參考馮諾依曼結構宏觀看區塊鏈的發展
在前面,我們已經使用 Vitalik 提出的概念:區塊鏈是一臺“世界計算機”。既然都可以稱為計算機,那么這個“世界計算機”就可以和傳統計算機的馮諾依曼結構來做對比分析。
馮·諾伊曼結構的計算機的五大部件: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在區塊鏈這個“世界計算機”系統中,也存在這樣的相似部件,而且還要重視這五大部件中的連線部分,因為在一個分布式系統中,連接部分影響更大。
“世界計算機”的發展規律和傳統的計算機發展規則很相似。如果對比傳統的計算機發展來說,區塊鏈系統還處在類似 286 之前的階段,還在擴充處理能力,擴充存儲能力,有簡單的外設,能做得事情還非常有限。
幾個對比傳統計算機發展與“世界計算機”發展的對比:
(1)CPU(運算器與控制器)的擴展,就像當前一層和二層計算能量與吞吐量的擴展;
(2)存儲器的擴展,會逐漸從競爭鏈上的空間,到使用真正的區塊鏈存儲。當前一層、二層的鏈上存儲空間就像傳統計算機中的寄存器,一級緩存,二級緩存,以后會有類似內存,硬盤,外部存儲等專業的區塊鏈存儲方式。當前的寫入數據方式,今后也會有很大的改變。
(3)輸入設備與輸出設備,在區塊鏈系統中,就是預言機。在二層建設中這些輸入與輸出設備還沒有太多的體現,在上層應用中會有更多的需求。
(4)區塊鏈中一些特殊的鏈和功能,很像傳統計算機中的GPU,專用設備卡,特殊外設等部件。
(5)鏈上應用和更上層的應用,就像傳統計算機還沒有區分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也在一步步的進化和功能分離。
(6)當前的區塊鏈應用很多都是金融應用,很像早期的傳統計算機,大多用于科學研究與軍事應用,隨著發展,慢慢的走向企業,走向家庭,走向個人。區塊鏈應用也會有相似的發展趨勢,從早期的金融應用發展到更廣泛的應用。
從二層的建設,對比傳統計算機與區塊鏈的“世界計算機”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內容,在本文中不在多敘述。
4.1 已經在運行的比特幣二層項目
在本文中,我們主要介紹那些已經成功運行的比特幣二層項目,參考了一些研報內容和業內報道,這些二層建設已經運行了一定的時間,大部分從 2015-2019 年開始醞釀或啟動。一些較新的項目,如果有特點,也會介紹。我們會看到這些案例基本都是基于鏈的二層建設,基于 Channel 的分布式系統建設只有閃電網絡。如果算上以太坊的二層建設,雷電網絡(Raiden Network)也是一個基于 Channel 的設計案例,但當前其發展似乎并不成功,在本文中不介紹。以太坊的 Plasma 技術是一個基于 Channel 的子鏈的設計方案,似乎是鏈和 Channel 的結合體,我個人更認為其主要特征是一個基于鏈的二層設計,在此也不過多討論。
1. LightningNetwork閃電網絡(基于分布式的二層建設)
Lightning Network(閃電網絡)是一個建立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的第二層解決方案,旨在解決比特幣的可擴展性和低交易速度的問題。閃電網絡于 2015 年首次提出,并在 2018 年開始全面實施。
閃電網絡的主要特點是快速、低成本和可擴展。它通過建立一系列的支付通道,使得比特幣交易可以在通道內部進行,而不需要直接記錄在區塊鏈上。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交易確認時間和交易費用,并支持大量的并行交易。閃電網絡保證交易安全可靠依賴的是 RMSC 協議,HTLC 解決的是可路由可擴展性。其架構的可擴展性使其具有非常大的性能。
自推出以來,閃電網絡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采用。越來越多的比特幣用戶、交易所和商家開始使用閃電網絡進行快速跨鏈交易和實時支付。此外,開發者也在不斷改進閃電網絡的性能和用戶體驗,為其提供更多功能和擴展性。
盡管閃電網絡在可擴展性和交易速度方面提供了顯著的改進,但仍面臨一些技術和采用挑戰。例如,網絡的穩定性、路由算法和用戶界面等方面需要不斷改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進步,閃電網絡有望成為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重要支付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更快速、低成本的交易體驗。
2. Liquid(基于鏈的二層建設)
Liquid 是由 Blockstream 于 2015 年推出的一個側鏈解決方案。作為比特幣的第一個側鏈,Liquid 旨在提供更快速、安全和私密的交易解決方案,以滿足金融機構和交易所等專業用戶的需求。
Liquid 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快速的交易確認時間。相比于比特幣的確認時間約為 10 分鐘,Liquid 的交易確認時間只需 2 分鐘。這使得用戶能夠更快地進行交易,并在需要時迅速完成資金轉移。另一個重要特點是 Liquid 的交易私密性。Liquid 采用了 Confidential Transactions(機密交易)技術,使得交易金額得以隱藏,只有交易的參與方能夠查看具體金額。這有助于保護交易參與者的隱私。
Liquid 還具備更高的交易吞吐量。通過使用 Federated Peg(聯邦錨定)技術,Liquid 能夠支持大量并行的交易,并在比特幣網絡上進行錨定,實現與比特幣的互操作性。這使得 Liquid 能夠處理更多的交易量,提高整體系統的吞吐量。
自推出以來,Liquid 在加密貨幣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交易所、金融機構和企業開始采用 Liquid 作為其交易和資金結算的解決方案。同時,Blockstream 不斷推出新的功能和改進,以進一步完善 Liquid 的性能和安全性。
總結來說,Liquid 是 Blockstream 推出的一個旨在提供快速、私密和高吞吐量交易的比特幣側鏈解決方案。它通過縮短交易確認時間、提供交易私密性和增加交易吞吐量,滿足了專業用戶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Liquid 在加密貨幣行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3. Rootstock(RSK)(基于鏈的二層建設)
Rootstock(RSK)是一個建立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平臺,旨在為比特幣生態系統提供類似以太坊的功能。Rootstock 于 2015 年首次提出,并在 2018 年正式上線。
Rootstock 的主要特點是與比特幣的雙向錨定和智能合約功能。通過與比特幣的雙向錨定,Rootstock 能夠使用比特幣作為其主要資產,實現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Rootstock 支持智能合約功能,使開發者能夠在其平臺上構建和執行具有自動化功能的智能合約。
自推出以來,Rootstock 在比特幣生態系統中逐漸得到認可和采用。它為比特幣用戶和開發者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靈活性,使得比特幣能夠支持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數字資產發行和供應鏈管理等。
然而,與其他智能合約平臺相比,Rootstock 的發展相對較慢。它在用戶和開發者社區方面的擴張還需要更多的努力。盡管如此,Rootstock 的發展前景仍然被認為是積極的,它有潛力成為比特幣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智能合約平臺之一。
4. RGB(基于分布式+圖靈完備的二層建設)
RGB 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2016 年,那時候 Giacomo Zucco 希望利用 Peter Todd 的客戶端驗證和一次性密封條的概念、開發一種更好的染色幣(Colored coins)并將這些代幣帶入閃電網絡(這就是 “RGB” 名字的由來)。它是一個建立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的開放性協議,旨在為數字資產的創建、交易和管理提供更豐富的功能。RGB 是由 LNP/BP 標準協會開發的可擴展且保密的比特幣和閃電網絡智能合約系統。它采用了私有和共同所有權的概念,是一種圖靈完備的、無信任的分布式計算形式,不需要引入代幣的非區塊的去中心化協議。
RGB 的設計目的是在 UTXO 區塊鏈(如比特幣)上運行可擴展、穩健和私密的智能合約,以實現一切可能性。通過 RGB,開發者可以執行如代幣發行、NFT 鑄造、DeFi、DAO,以及更多復雜的多類別智能合約。
RGB 協議是基于客戶端驗證(client-side validation)和一次性密封(single-use-seals)的概念,在比特幣生態系統的第二層和第三層上(鏈外)運行的客戶端狀態驗證和智能合約系統。
5. Stacks(基于鏈的二層建設)
Stacks(前身為 Blockstack)是一個建立在比特幣區塊鏈之上的去中心化計算平臺。Stacks 于 2013 年首次提出,并在 2017 年進行了首次代幣發行(ICO)。它的主要特點是提供去中心化身份驗證、存儲和智能合約功能。
Stacks 的核心特點是通過比特幣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來支持去中心化應用的開發和執行。它采用一種稱為“Stacking”的共識機制,通過讓持有 STX 代幣的用戶鎖定一定數量的代幣并參與網絡驗證來實現共識。這種機制為用戶提供了激勵,并增加了網絡的安全性。
在發展方面,Stacks 已經成為去中心化應用領域的重要平臺之一。它吸引了一批開發者和項目加入,構建了眾多的去中心化應用,并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開發文檔。Stacks 還與其他區塊鏈項目合作,擴展其生態系統和應用場景。
6. 其他比特幣二層項目
憑借比特幣的熱度,產生了較多的新項目。其中華人發起的項目較多,這些新的項目如 B2 Network、BEVM、Dovi、Map Protocol、Merlin、Bison 等也有一定的特色。
B2Network 成立于 2022 年,是基于 ZK-Rollup 開發的比特幣二層網絡,兼容 EVM,可實現 EVM 生態開發者無縫部署 DApps。是典型的具有以太坊技術二層技術向比特幣生態轉移的案例。
BEVM 的原有團隊成立于 2017 年,中間探索過多種比特幣的擴展應用。2023 年提出的 BEVM 概念,是兼容 EVM 的去中心化比特幣 L2。BEVM 基于 Taproot 升級帶來的 Schnorr 簽名算法等技術,允許 BTC 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從比特幣主網跨鏈到第 2 層。由于 BEVM 與 EVM 兼容,所有在以太坊生態中運行的 DApp,都可以在 BTC Layer 2 上運行,并以 BTC 作為 Gas。2023 年 11 月 29 日,BEVM 發布了白皮書。
Dovi 成立于 2023 年,是兼容 EVM 智能合約的比特幣 Layer2。2023 年 11 月,Dovi 正式發布了白皮書。白皮書介紹,Dovi 集成 Schnorr 簽名和 MAST 結構,以提高事務隱私,優化數據大小和驗證過程;發行比特幣以外各種資產類型的靈活框架,實現了跨鏈資產轉移。
Map Protocol 的團隊成立也比較早,原來主要是做跨鏈協議,也就是我們前面介紹的一層和二層的連接技術。在比特幣生態火熱后,其很快就能建設基于鏈的二層建設。能夠將當前的銘文資產跨鏈,降低交易費用,這些會吸引到一些項目方和應用。
Merlin Chain 從起官網看,很容易看到其 Bridge 的屬性,將 BTC 上面的資產轉移到二層網絡,降低交易費用,是典型的先解決痛點問題的代表。從官網介紹和一些研報上看 Merlin 是一個整合了 ZK-Rollup 網絡、去中心化預言機和鏈上 BTC 防欺詐模塊的比特幣 Layer2 解決方案。該項目由 Bitmap Tech 推出,他們是一個有特點的團隊,他們推出的 Bitmap.game 和 BRC-420 “藍盒” Ordinals 資產都有不錯的知名度。
Bison 成立于 2023 年,是一款比特幣原生的 zk-rollup,可提高交易速度,同時在原生比特幣上實現高級功能。開發者可以使用 zk-rollup 來打造創新的 DeFi 解決方案,例如交易平臺、借貸服務和自動化做市商。從其官網上看,Bridge 也是一個重要功能點。將比特幣資產跨鏈出來,完成上層資產應用,是很多項目的切入點。
從上面這幾個比較新的項目 B2 Network、BEVM、Dovi、Map Protocol、Merlin、Bison 來看,他們快速的完成了降低交易費用,滿足比特幣一層資產交易需求。他們都涉及到了資產跨鏈,那些原來就有跨鏈協議的團隊,做起來更快速,原來有二層建設的經驗團隊,他們在上層應用方面更有優勢。這些較新的項目都是基于鏈的二層建設,利用了原有的技術積累和短期的爆發力優勢。這些項目,同質化有些大,后期的發展會如何?與基于分布式的二層建設服務商的競爭結果會如何?還有需要不少的觀察。從以太坊上的二層項目經驗看,利用了熱點營銷,代幣發行之后,很多項目就會躺平,比特幣的二層會不會這樣?
從當前運行在比特幣二層的項目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知名的比特幣二層項目都成立比較早,對相關技術已經探索了很長時間,但因為比特幣生態的基礎技術沒有形成,項目大多不夠精彩,或者說是被以太坊和以太坊生態的光芒所掩蓋。隨著比特幣基礎協議的成熟,尤其是隔離見證、Taproot、Schnorr 簽名,MAST 默克爾抽象語法樹,Tapscript 等基礎技術底層的形成,使得一層與二層之間的連接技術發展較好,于是比特幣生態能做得事情正變得更豐富。從已經在運行的比特幣的二層項目,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分是原有的比特幣生態的建設者,另一部分是以太坊二層的建設者,還有一部分是來自連接技術的建設者,不管來時哪個方向的項目,都需要使用這些新產生的比特幣基礎連接技術,使用的方式越充分,越多樣化,對二層的支持會更好。
4.2 比特幣二層建設的發展分析
資金在哪里,熱度就在哪里,還會吸引更多的資金聚集。比特幣當前有大約 8000 億美金的市值,其生態發展較弱,但有爆發之勢。于是很多項目都宣稱要進行比特幣的二層建設。在這里我們不說這些項目的具體名稱,但對這些項目的進入者做一些分類,看看其特點和各自的優缺點。
1. 原有的比特幣二層建設項目
原有的比特幣二層項目,尤其是已經研發了多年,有了一定的積累優勢,是否能借助這次比特幣的熱度重新煥發青春?是否會蓬勃發展?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衡量標準有兩個:一是前面提到的,最終哪個二層網絡的總鎖倉價值TVL高,哪個比特幣的二層就會勝出。另外一個是二層的結構類型,基于鏈的二層建設,因為其擴展特點,會容納較多的并行者,基于分布式的二層建設,只能容納比較少的競爭者。
原有的二層項目還需要充分發揮自己已經積累的優勢,并借助新技術建立建立新優勢,吸引更多的應用進駐平臺,才有機會重新煥發青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如果做不到吸引更多的應用進入,這樣的老項目很有可能會最終沉沒或轉型。其實這樣的項目還可以和后面介紹的完全沒有技術積累,但已經通過某種共識建立了社區的項目合作或合并,以換取更大的發展。
此外如果那些老的項目能夠在基于分布式的二層建技術積累方面有優勢,可以完全介入基于分布式的二層建設,并且通過提供上層應用的引導會更有效。
2. 新進入的比特幣二層建設項目
新進入比特幣二層建設的項目,一般沒有太多積累優勢,但這個給這樣團隊后發優勢,可以研究最新的技術,先解決那些輕量級,最有吸引力的需求,吸引到一定數量應用的進駐。最好是已經在以太坊生態,或者其他生態中擁有了二層建設經驗的團隊,更適合快速的進入比特幣的二層建設。這樣的項目可以考慮選型基于鏈的二層建設,會更快,更有優勢。
完全沒有經驗或優勢的團隊,可以參考第三種情況,是否可以通過社區共識來篩選出用戶和積累資金。
3. 沒有積累但想進入的比特幣二層項目
我原來對沒有任何技術積累或社區積累,就宣傳要進入 Web3.0 的項目,沒有太多理解,大概率把這些項目認為是 CX 項目。但通過銘文現象,那些通過某個銘文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社區共識,如 sats,ordi,rats,這些社區不僅擁有了很多的成員,還積累了一定的資金。這樣的項目完全可以從零開啟一個新的二層建設,通過社區的力量,把上層應用集成到社區中,同時有可能把二層建設出來,這樣的二層大概率會選型為基于鏈的二層建設,因為簡單且快速,并且通過社區力量,把 DID(去中心化身份),DAO 工具,DeFi 應用,其他的上層應用,在社區的二層來搭建,而且不需要自己建設只需要引入成熟的產品方,并與其共享收入分成。這樣有可能形成一個小的生態。這樣的項目對社區建設,基金會的管理,決策機制提出較高的要求。
4. 上層應用的發展
隨著比特幣二層的迅猛發展,BTC 上沉睡的巨量資金開始重新被喚醒,并且因為眼球效應,會吸引更多的新用戶進入到 Web3.0 領域,加上比特幣二層技術迅猛發展,會為 Mass Adoption 打下堅實的基礎。上層應用會從當前的金融應用為開始階段,逐漸將那些需要高性能,大流量,頻繁交互的應用引入,如 Gamefi,SocialFi 等應用,不會出現基于鏈的應用的宕機,和服務體驗不好的情況。比特幣二層的發展會為上層應用帶來非常多的機會和堅實的基礎設施,成熟后會給更多不那么 Native 的 Web3 團隊帶來更多的機會。
不管如何,Web3.0 時代才剛剛開始,還在萌芽期和初長期,需要很多的探索和建設,很多國家和地區對 Web3.0 中的很多新事物還沒有完全開放。Web3.0 需要大量的建設,會給予各個項目團隊更多的機會。不斷感知新發展、新技術,不斷調整,不斷的參與建設 Web3.0,這樣的團隊一定會在某個階段,某個領域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