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目錄
每次了解一個東西前,要分三步走:這個是什么?這個干什么的?這個怎么實現?
按照這個思路,基本你研究什么東西都會邏輯清晰,快速掌握要領。那么問題來了。
有些人喜歡裝 MAC 和 Windows 雙系統,或者你分別擁有 MAC 和 PC 電腦,而現在 U 盤動不動就 32G 以上,買兩個 U 盤裝系統又有點浪費,所以有些人想要做一個二合一系統的 U 盤。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的誕生。
通過新版 Windows 10,就可以“FAT32+NTFS”雙分區 U 盤,可以裝兩個格式不一樣的系統。當然 U 盤分區還有其他用途,自己開拓思維。
現在網上有很多 U 盤分區的方式,都是通過第三方軟件來實現的,但是這種第三方軟件要找一個沒有后門,又不會拖慢進程的,很難。
這不,最近發現 1703 及以上版本的 Win10 自帶 diskpart 分區程序,可以恢復 U 盤,并且給 U 盤進行多個分區。不要再用 WIN7 和 XP 了,真的沒有 W10 好用,很多程序都不支持,而且要下額外的補丁和程序,十分不方便。
WIN10 版本查看只要啟動文本文檔即記事本,點擊“幫助→關于記事本”,確認系統當前為“版本 1703(OS 內部版本 15063.296)”及以上即可使用系統自帶的分區命令了。
首先帶大家了解下一些關于 U 盤的知識點:
Mac 下的文件格式
Windows 下系統文件格式:NTFS(日志式)
NTFS 在 MAC 中只能讀取不能寫入,因為是微軟的私有設計,沒有對蘋果開放權限,數據容易恢復。NTFS 只在 windows 下使用或者只在 mac 下使用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如果頻繁兩個系統內切換會生成很多的垃圾文件。
兼容格式:在 mac、win 下都有讀寫權限
Linux:對 APFS 和 NTFS 的支持比較有限,Exfat 沒什么問題
diskpart 分區命令如下:如果 U 盤有重要資料的話先移到別處,因為要刪除資料重新分區
1、在左下角右鍵 windows 的圖標,選擇“運行“,或者同時按WIN+R,這樣就會跳出運行框。
2、在跳出的方框里輸入 cmd 進入命令行界面,出來管理員命令框。
3、在管理員命令框里輸入 diskpart 程序的一些命令行。
4、接著輸入 cre par pri size=10240,回車后輸入 format quick fs=fat32 label=U1(fs 是分區格式:fat32/exfat/ntfs 三選一,label 是分區卷名隨意可更改),然后回車。(此為創立 U 盤的第一個主分區,1024M 是一個 G,因為我有 30G,所以我這里就分了 10G,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分區大小和格式,分區的名字也可以改的。)
5、接著輸入 cre par pri ((把剩下的容量分區,如果分三個區,那命令同上,必須加 SIZE 參數),回車輸入 format quick fs=fat32 label=U2 再回車顯示成功格式化該卷,分好了第二個區。
6、最后輸入ass,按回車結束
然后就可以在電腦里找到 U1 和 U2 兩個分區盤了。當然除了系統自帶的分區命令,你也可以右鍵我的電腦—— 管理——磁盤管理,去那里直接選中磁盤分區也很簡單。
補充命令:
cre par efi size = 300 創建 EFI (默認單位 M)
cre par msr size = XXX 創建 MSR
低版本的 Windows10 只能識別和創立 U 盤的第一個分區,其他分區會自動隱藏無法識別。
如果要在低版本的 Windows 上建立多分區,那就用第三方軟件比如分區助手就可以了。關于分區助手的具體操作可以看下面這個文章。
電腦小白如何一鍵擴容C盤
(由于發布的文章具有不可修改性,一些鏈接失效和過時的內容,我將第一時間更新在黑科技娃娃cooltechdoll的個人博客)
要在低版本里訪問隱藏分區,可以借助Diskgenius(這個軟件也可以實現 U 盤分區,未注冊版本就是免費版本,也可以實現很多功能了),啟動軟件后選中隱藏 U 盤分區,點擊“瀏覽文件”即可進行訪問。
好了,是不是很簡單呢,其實很多東西都沒想象的難。不要給自己設限,都可以嘗試下,小白和高手,通常只是一個工具的區別。
? 黑科技娃娃 cooltechdoll ?
你的朋友或同事一定讀過這篇文章,不讀你就虧大了
(推薦指數:★★★★★)
奇葩說來了!如何購買愛奇藝VIP視頻會員最劃算
如何下載新版的Photoshop軟件——PS小白教程入門篇之前傳
外貿域名中的性價比之王-Namesilo
解決Paypal提現的三種方式-Payoneer,義烏個體戶,安糧結匯通
旅游行業的新興網賺模式-聯聯周邊游
如何升級MacBook筆記本的SSD硬盤-菜鳥折騰系列一
作為 Apple Music 近年來最大的一次更新,在今年的 WWDC21 上,Apple 終于宣布為這個音樂流媒體服務加上一些新鮮感:一個是讓用戶可以感受環繞音效的「空間音頻」效果,另一個是推出了針對音樂發燒友的 「無損」質量,顯然在目前激烈的流媒體音頻市場競爭中,再不弄出點花樣只會流失更多的潛在用戶。
但相比以往 Apple 產品主要在生態閉環里面玩花樣,Apple Music 則是一項面向跨平臺用戶的服務,因此這一次的新功能發布也罕見地出現了 Apple 自身硬件也無法完全支持的情況,不少用戶也發出了「靈魂拷問」——我該如何聽到這個加上諸多新功能的 Apple Music?本篇文章將會幫助大家梳理,有了空間音頻和無損音質的 Apple Music,如何聽才能獲得更好的聆聽體驗。
雖說 Apple Music 同步推出了兩個新功能,但顯然明顯能聽出效果的則肯定是「空間音頻」音效。不過發布會上很含糊地只提到了一種「空間音效」,實際上除了下面說的「基于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頻」之外,今年秋季 Apple 還會推出「支持動態頭部追蹤技術的空間音頻功能」——說到這里是不是已經被各種名詞繞暈了?那么先從已經上線的「基于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頻」開始進行梳理。
杜比全景聲這個技術其實并不罕見,早在 2012 年就已經開始被運用在影院中,不過針對民用領域其實就技術上和影院上的杜比全景聲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家庭影院中的杜比全景聲其實就是將不同的聲道重新混音編碼,再通過家庭影院功放中模擬出沉浸式的 360° 的聲音聲場。
而運用在耳機上的杜比全景聲則牽涉到一個「人頭傳遞」概念,同樣是將多聲道模擬混音進入到耳機的左右兩個聲道中,但是全景聲是從上到下的 360 °環繞音,如果以人為中心,如何呈現不同聲音的距離遠近關系?這里就需要通過調整不同的聲音頻率來實現聲音之間的位置關系,從而實現兩聲道實現全景聲效果。
但杜比全景聲在處理聲音距離方法上更像「一刀切」,不同的個體本身就存在差異,也就會出現同一首歌每個人感受器樂位置不同的情況。如果恰好你手里有支持空間音頻功能的 AirPods Pro 或 AirPods Max,那么今年秋季就可以體驗到利用「支持動態頭部追蹤技術的空間音頻功能」的 Apple Music,由于這是基于動態的追蹤技術,相比「杜比全景聲」可以根據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去動態調整,從而盡力還原真實音樂源的全景聲效果。
說完概念,我們來聊一下該如何聽「基于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頻」,實際上作為音效,你可以將其理解成給音樂加了一點 EQ,只不過 Apple Music 做得更為深入,可以讓唱片公司針對空間音效調整后期制作的方式,并對這種聆聽方式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但從音頻質量來說,「空間音頻」并不會改變原本音源的質量,只是從聽感上與以往大為不同。
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或者 iPadOS 設備,想要聽到帶有「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頻」,那么首先你需要的是 Apple Music 會員,并且設備均已經升級到了 iOS / iPadOS 14.6 或以上。
接下來在你的 iOS 和 iPadOS 上找到「設置 - 音樂」,然后在「音頻」下方點擊「杜比全景聲」,選擇「自動」「始終打開」或者關閉。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聆聽設備。經過測試,空間音頻不支持通過傳統 3.5mm 模擬插口的有線耳機聆聽(直接連接機身 3.5mm 耳機插口或者通過閃電轉 3.5mm 轉接線都不行),目前官方認證肯定支持的有(打開「自動」就會自動以杜比全景聲播放受支持的歌曲):
至于其他的耳機,是否支持可以通過在播放杜比全景聲音樂時切換「始終打開」以及「關閉」來 A/B 對比,聽感如果一致即表示不支持。
如果你使用 Mac 設備想要聽到帶有「杜比全景聲的空間音頻」,那么首先你需要是 Apple Music 會員,并且系統升級到了 macOS 11.4 以上。
接下來找到「音樂」App,在菜單欄中選擇「音樂 - 偏好設置」,然后點擊「播放」標簽,選擇「自動」「始終打開」或者關閉。
聆聽設備上,同樣不支持直接從 3.5mm 模擬接口的耳機,打開「自動」就可以會自動以杜比全景聲播放受支持的歌曲的設備包括:
至于其它耳機,是否支持可以通過在播放杜比全景聲音樂時切換「始終打開」以及「關閉」來 A/B 對比,聽感如果一致即表示不支持。
相對 iPhone、iPad 以及 Mac,Apple TV 4K 因為本身就是為影音娛樂準備的設備,因此在支持上要更為直接。首先是系統升級到 tvOS 14.6 或以上,接下來打開「設置 - 視頻和音頻」確保你的音頻輸出支持「全景聲」:
再前往「設置 - App - 音樂」,確保「杜比全景聲」處于「自動」狀態。
因為設備本身沒有揚聲器,因此聆聽設備上其實就主要是:
根據目前 Apple 給出的 Apple Music 杜比全景聲支持文檔,雖然 HomePod 本身支持杜比全景聲,但是并不能以主動式音箱的形式播放 Apple Music 中的杜比全景聲音樂, 依舊需要連接 Apple TV 4K 成為被動式音箱才可以。
如果你的設備為 Android 手機,并且支持杜比全景聲音效,通過 Apple Music 聆聽杜比全景聲音效自然也不成問題。
Apple Music 的 Android 版自 3.6 Beta 后開始加入了完整的杜比全景聲和無損音頻支持,以 Redmi K40 Pro+ 搭載的 MIUI 12.5 為例,只需在「系統設置 - 聲音與觸感 - 音質音效」中開啟「杜比全景聲」開關(這里還可以將場景手動設置為「音樂」并進行均衡器調校),然后在 Apple Music 的應用設置中找到「音頻」選項并開啟「杜比全景聲」即可。
實際體驗下來,通過揚聲器外放就能感受到明顯的空間感提升,搭配耳機使用也有效果,但更推薦使用頻響范圍更大、低頻更強的耳機。
Apple 在介紹 Apple Music 的「空間音頻」時主要圍繞自己的生態圈,似乎 Apple 自己都忘記了其實有不少使用 Windows 的用戶還在使用 Apple Music,事實上 Apple 已經在幾乎所有的桌面端都上架了杜比全景聲音樂,這就包括 Windows 上的 iTunes 以及依舊處于 Beta 版的 Apple Music 網頁版。
經過我的測試,相比 Apple 生態圈內嚴苛的條件才能體驗到杜比全景聲音樂,Windows 上聽到 Apple Music 中杜比全景聲音樂反而變得容易,當然首先的前提自然是成為 Apple Music 的會員。
之后就是解決杜比全景聲的支持,如果你當前使用的是 Windows 10 v1703 以上的版本,那么系統就已經內置了一項有關音頻的技術:空間音效,杜比其實在 Windows 10 應用商店中還上架了一款 Dolby Atmos for headphones 音效軟件——聰明的你已經猜出來我的實現方法:安裝這款音效軟件,然后讓當前 Windows 10 的耳機支持杜比全景聲,這樣就可以正常聆聽Apple Music 中的杜比全景聲音樂了。
后面步驟就是安裝 Windows 10 應用商店中的 Dolby Access 這款軟件,并開啟里面的 Dolby Atmos for headphones 音效(系統托盤右擊音量圖標,在空間音效下應該選中了 Dolby Atmos for headphones),接下來就是直接使用 iTunes 或者網頁版 Apple Music 打開杜比全景聲歌單來體驗,你可以通過關閉音效來 A/B 測試杜比全景聲的效果。
實際上在流媒體音樂市場,提供無損音質并非是一個重要的賣點,Apple 自己的 iTunes Store 單賣數字音樂,大多也提供的是有損壓縮的 256Kbps 的 AAC,但對于發燒友群體而言,無損音質依舊是音樂品質的基礎,這或許也是 Apple music 推出無損音質的原因。
然而由于 Apple 本身藍牙耳機產品一直以來支持的只有 AAC 編碼,這種協議傳輸速率只有 328kbps,因此根本沒辦法實現實時的無損音頻的傳輸和解碼。因此這一次推出 Apple Music 無損音質也出現了Apple 自己的部分無線耳機產品也不能支持的「怪現象」。
當然這一次 Apple Music 也非常慷慨地提供了兩種「等級」的無損音質:「無損」和「高解析度無損」,單就從質量來說,其實算是目前市面上為數不多的高性價比的支持無損音頻的流媒體音樂服務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標準的「無損」音質,Apple Music 也將其細分為兩種品質,第一種最低級的無損是 CD 級別的音質,即 44.1kHz/16bit,而更高一點的,則是 48kHz/24bit,使用的格式則是 Apple 自己的無損音頻編解碼器格式 ALAC。
就播放設備而言,Apple 生態圈的產品中,幾乎所有的 iPhone、iPad、Mac 以及 Apple TV 4K都可以直接播放這兩種標準無損音頻,且均支持直接通過 3.5mm 耳機口連接耳機或者使用閃電接口有線耳機進行聆聽,至于 HomePod 現階段不支持播放無損音質的音樂,未來會通過固件升級的方式獲得支持。
同時由于 Apple 全系列的藍牙音頻解碼只支持 AAC 編解碼,因此所有于現階段和 Apple 硬件連接的藍牙耳機(包括自家 AirPods 和 Beats)都無法聽到無損音質版本的 Apple Music 音樂。
至于 Android 設備,目前最新的測試版 Apple Music 已經開啟了對無損音頻的支持,因此絕大多數的 Android 設備都可以直接播放,自然也可以直接使用有線耳機進行聆聽。
有趣的則是藍牙無線耳機支持上,由于索尼的 LDAC 最高可以達到 990kbps 的傳輸速度,傳輸編解碼無損壓縮的音頻其實綽綽有余,所以就出現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Apple 推出的無損音質的 Apple Music 音樂可以在 Android 上使用藍牙耳機來聆聽。
更高質量的無損則被稱作是「高解析度無損」,其音頻質量達到了192kHz/24bit,顯然無論是 Apple 的設備還是 Android 設備都需要使用外接數模轉換器來進行編解碼處理。自然也無法使用無線耳機來聆聽了。
經過我的測試,通過在 Android 上串接 USB DAC 的形式,可以成功實現質量為高解析度無損音樂的 Apple Music 音樂的解析(測試設備 Pixel 3a XL + USB OTG + Sony Walkman NW-A55(USB DAC mode)),但總的來說這樣的聆聽方式對于設備要求過高,其實早已經不屬于隨身音頻范疇,而更像是滿足音樂發燒友的聆聽需要。
雖說 Apple Music 推出了兩個相當重要的新功能,但全部盤點之后總覺得這一次 Apple Music 似乎是「被迫」推出了這些新功能,因為你在這些「新功能」的背后總能看到一些其它流媒體服務功能的影子,無論是 TIDAL 和 Amazon Music 其實早就提供了這兩種所謂的新功能,而 Apple Music 發布這兩個功能更像是加入市場競爭,原因只是比那兩種音樂流媒體在訂閱價格上更為便宜。
同時這些功能的推出也暴露了 Apple 本身在音頻硬件和技術上的「落伍」,這在藍牙傳輸無損音質的流媒體音樂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徒有 H1 或者 W1 芯片加持就是無法實現高碼率的音頻流輸出,以至于推出的所有無損質量的 Apple Music 都無法在自家平臺上使用藍牙設備播放,而 Apple 似乎應該考慮使用第三方或者推出自己的藍牙音頻標準,使得自家的藍牙耳機可以成為真正的高音質耳機設備。
但總的來說這或許是 Apple 重視其流媒體聆聽體驗的第一步,或許后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等待 Apple 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