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x-アプリ),曾經也叫SonicStage,是日本索尼公司出品的一款音樂播放和管理軟件,配合其出品的實體播放器使用,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用一下。軟件是日文界面,非日文的Windows操作系統無法直接安裝,需要用7-Zip軟件將安裝文件exe解壓縮,然后把其中SetupAPP.ini的supportoslang =Japanese改為Chinese,再點擊SetupAPP.exe安裝即可。卸載時,使用x-APPLICATIONUninstallTool可以完全卸載,或者用Windows Installer Clean Up也可以卸載干凈。遺憾的是索尼官網已經停止對x-アプリ的服務了,軟件也不再更新了,但可以用它管理和欣賞電腦中的本地音樂。注意,其不識別APE格式的無損音樂,建議把APE轉換為FLAC格式。還有,不足之處就是無法顯示LRC歌詞。
平時可以用其管理和隨機播放電腦中所有的歌曲,簡單實用,界面清爽,順便還可以學一下日語,當然它還有很多專業、有趣的功能,對于音樂發燒友來說,可以自己挖掘,驚喜不斷,歡迎試用。
x-APPLICATION(x-アプリ)按字母搜歌
x-APPLICATION(x-アプリ)按歌者搜歌
x-APPLICATION(x-アプリ)按風格搜歌
x-APPLICATION(x-アプリ)歌者封面滾動選歌
x-APPLICATION(x-アプリ)
x-APPLICATION(x-アプリ)
x-APPLICATION(x-アプリ)
x-APPLICATION(x-アプリ)
x-APPLICATION(x-アプリ)
x-APPLICATION(x-アプリ)雙擊大圖顯示歌者封面
x-APPLICATION(x-アプリ)雙擊大圖顯示歌者封面
迷你模式
『一萬以下聽個響』其實是一句耳機發燒友拿來自嘲的話,畢竟一萬以上的耳機數量很少,幾千塊的耳機已經非常好了。當然也有真正的土豪把這句話當真,認為一萬以下的都不能聽對于這樣的人,請土豪大大們在底下評論留一下聯系方式
話說回來,因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音樂,所以還是自然也會喜歡聽音樂。但是我也只是很隨意的聽聽,畢竟音樂器材真要發燒的話研究的東西就太多了。所以今天也就想把目前以來聽過的一些便攜設備隨意地和大家分享一下。至于為什么只有便攜,目前原因是因為本人是留學狗兩邊跑,上了臺式也兩面兼顧不了,所以暫時就只聽便攜了。
事先聲明,聽音樂比玩攝影更玄學,所有東西都是主觀意見,不喜勿噴。寫的順序是按照購買的順序。
Sennheiser HD201
買這個的原因其實是當時(08年)我在用一套yamaha的電子爵士鼓,然而附送的那個耳機蒙皮掉的厲害,所以得再買一個。當年懵懂的我只知道森海塞爾有一個叫大奧的玩意是世界最屌的耳機,二十幾萬,所以森海塞爾是世界上最好的耳機廠。而他們家居然有賣兩百塊錢的耳機,果斷買買買。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是拿他來練鼓,后來才發現聽歌也是不錯的(當時)。現在看來就慘不忍睹了,全塑料而且還要看上去很廉價那種,蒙皮放著不用久了肯定會破。聲音倒還可以三頻比較均勻,低頻很慘(感覺森海家低頻都不咋樣),但是無論接什么機器都要開很大聲。隔音糟糕,當你開到你認為聽得清的音量時你隔壁的人也聽得清了。
Sony MZ-N10
關于這臺機器的歷史我上一次寫過了,感興趣的可以看看。03年購入的,然而那時候什么都不會玩,用sonicstage轉進去的全是lp2格式的,也就是和mp3音質無異。最近才挖出來學會用光纖對錄,才能使用最高音質的SP模式。原配的耳機是E838,早已經找不到了對這耳機的聲音也沒太大記憶,反正那時候讀小學的我腦放max的推力很小只能拿來推推耳塞,所以上次我寫文章拿來接大饅頭2.0純粹是裝裝樣子而已比較偏聽感類的,流行調音。不過我接動鐵的話感覺太干冷,而且底噪感人。當然我猜應該是我的輸出設備導致的,家里現在唯一一臺可以播CD的UD5007居然不帶光纖口的而rmbp的集成聲卡就那尿性,底噪滿天飛也沒辦法了。
Apple Earpods
我猜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啟蒙塞。我從iphone3gs時代開始用,當時舊的那個平頭塞音質乏善可陳,而且用久了外面那圈膠皮會變得黏黏的就覺得特惡心。到了iphone5時開始了隨機配送earpods,帶上去第一感覺是咦雖然長得奇奇怪怪,但帶上去還是挺舒服的。打開音樂聽一下,居然有低音!!舊版的平頭塞我相信聽過的人都知道感覺不到低頻的存在。作為一個隨機附送的耳機來說素質算不錯了,聽感和iphone一脈相承的白開水,耐聽也挺耐操,我丟過一個還專門去apple store再買一個。
iPhone
說到底,大部分人的耳機還是插在手機上的,手機才是最多人的『hifi』設備。我近五六年都在用iphone,雖然當年喬幫主標榜的就是ipod+phone,然而ipod也談不上什么hifi。不過至少輸出還是很干凈的沒什么底噪,推力很小,用來聽一般的耳機還不錯,高端一點的便攜耳機也能推個七八成,基本上不會出惡聲。(IE80除外,雖然寫可以著給iphone用聽著也不會難聽,但是用iphone聽和推開了的IE80感覺像是兩副塞子)
Beats Studio 2.0
為什么我要找個架子掛起來,因為好像這才是他的最佳用途。人人都有黑歷史,很不幸我還是買了這個項圈雖然早有耳聞beats是個項圈,聽音樂是附帶功能,apple store賣的2k多是絕對不值得,這一點我深刻知道。然而作為年輕人的我畢竟還是偏外觀向,恰逢當時14年京東一次減價,以大約1k5的價格購入此項圈。當時聽還覺得沒什么,但是經過最近這一兩年折騰了一圈下來之后,再聽,這能叫耳機么無論什么歌都是轟轟轟,聽《喜帖街》都能有轟頭感,中高頻糊成一塊,絕壁是買石頭砸自己腳的典范。不過硬要說點優點還是有的,那就是很容易驅動,就算插在iPhone上都能有很大的動態范圍,我猜是那個降噪模塊集成了一個耳放?因為不開降噪連聲音都聽不到。還有就是降噪確實挺安靜的。原本打算咸魚二手出掉,但發現這玩意很難回血的,就干脆留著坐飛機時當隔音耳罩用了。
不過這做工我要黑一下。我敢說我聽得很少很少,放在桌子上也不會亂蹭(雖然很爛但我也花了1k5啊),然而還是掉!漆!了!
至此為此我對聽音樂都是比較隨意的態度,畢竟人生還有很多事情嘛。但是買完這個耳機不久之后,遇到了一次感情上的重大挫折。那段時候很低迷,又在外國上學,經常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家人也幫不了我什么。那段時間只有音樂陪伴我度過了最黑暗那段時光,自此之后我就對聽音樂這事認真了起來。
UE 600
那時候就研究了耳機,知道了動圈和動鐵這兩種主要形式的耳機,還有靜電耳機那種土豪才玩得起的。因為大耳機攜帶比較麻煩所以還是考慮入耳。當時被一張ipod classic+sony pha1+ue900的圖毒了很久,知道了UE這個牌子是作動鐵的,就買了這個UE600聽聽。然而拿回來發現,動鐵不是說解析很猛嗎,為什么不是這樣子的是要比Earpods解析要強一些,但跟我預想中那種『刺破耳膜』的解析感相差甚遠啊。很快我就咸魚出掉了。
創新IE3
在感覺到UE600坑爹之后我又在網上看,知道了動鐵這玩意發聲頻率有限,所以還分多個單元的功課沒做好就是要交學費啊。然后看到有人說IE3是最便宜的雙動鐵,評價也不錯就入了一個。這個耳機我用了一年,都是插在iphone上用。老實說確實挺不錯的。中高頻解析不錯,低頻敲紙皮(然而動鐵通病,就饒了他吧反正我也不太在意低頻),聽女聲有點毒。不過線材很細容易打結,而且還沒有線控。現款的IE3 plus都改進了這些,不過又漲了一波價
UE 900s
今年11月回到國內,就尋思聽了這么久雙動鐵,要不提升一下。目光還是停留在動鐵耳機上,只是看看更多單元的。三單元的IM03和SE535都要2k,相比之下UE900s港版長期1k4左右,還是四單元。不是說單元多就一定好,但是多點總沒壞處嘛而且相比其他兩個ue900s還帶iphone線控,操作起來方便許多,淘寶1k4購入。多出了兩個單元,明顯感覺解析要更強了,聲場比IE3要大,聲音分離度要比IE3上一臺階。低頻雖然還是不痛不癢,但至少是到了能聽的地步。但是用iPhone聽的時候能感覺到某些歌齒音有些厲害,綜合網上的各種評測知識,感覺應該是前端素質不夠影響了。這個時候就考慮入一個便攜耳放。
Sony Pha-1a
由于本人是外觀向用家,又是學生黨,所以耳放第一時間想到是sony的,但看來看去只有1a買得起當然1a其實也比較符合我的需求的。pha3那塊轉頭,和6plus綁在一齊真能防身。相比之下1a身材就袖珍很多了。屬于能愿意帶出門那一類。畢竟不愿意帶出門的設備,再好也也就失去了便攜的意義。
pha1a是典型的索尼調音風格,偏暖的流行風格。UE900s接上pha1a之后表現明顯好多了,聲音解析之余還有點溫暖,齒音控制的很好。有高增益模式,不過開了之后底噪會大不少,所以還是用正常模式吧。充滿電之后能用六七個小時那樣,足夠了。但是捆綁之后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pha1a相比6plus來說小很多,捆綁的位置會位于屏幕中間,導致聽音樂期間干別的事情很不方便于是有了以下這個購物。
iPod nano
相信看了我說那么多之后,已經能發現我是一個懶又怕麻煩的人為了解決聽歌使用的問題,我打算入一個專門的播放器。原本看中了Sony A25和ipod nano這兩個。剛好那段時間在上海實習住在淮海中路就,晚上就去sony store摸了一下A25。感覺塑料感真強,還有屏幕馬賽克相比之下ipod nano又小又輕便,就買她了。雖然A系列可以輸出DSD,然而我平時都是聽口水流行歌為主,所以DSD基本用不上。而ipod nano只作為數字轉盤輸出信號給pha-1a,原則上和ipod classic接上去都是沒什么區別的,就買了。我iphone里本來放的就是用foobar2k無損轉換ALAC的m4a,直接灌到nano上,就跟綁iphone播出來是一樣的。好倒好,然而又發現另一個問題:由于太薄,捆綁的時候橡皮筋并沒有很受力,所以每次從衣兜里拿出來的時候橡皮筋都會松掉再加上另一個后面講到的原因,這套系統現在基本不用了。這臺nano最大的用處變成了待在這里。
Sennheiser Momentum 2.0
上次開箱時已經寫過一次了。現在聽了有差不多150個小時,能來談談聽感了。聲場比耳塞大很多(這不廢話么),三頻真的很均勻,純正的森海味,聲音中正不偏科。下潛收回不是很迅速,整體感覺還是窄了一點。拿來聽流行的話一般般,人聲太靠后聽起來不如老鐵之類的毒,但是拿來聽古典交響樂那還是那股熟悉的純正森海味。跟beats那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根本兩回事。一句話就是值這個價吧,當然這個價錢也要為優良的做工設計買單的。
Sony EX1000
其實純粹就是春節收了紅包手癢癢開玩笑,不過感覺自己折騰了幾個耳機下來,都是動鐵,想感受下高端動圈是什么感覺的。IE800那種壕物就不看了,原先還是在IE80和EX1000還有XBA-Z5里面選。Z5有聽到人評價說圈鐵銜接不好導致聽感一般般,反正很多人就覺得圈鐵技術不成熟先不要碰,那就排除掉Z5。IE80也是備受好評的一個塞,但是對前端有要求,也比較適合聽古典。EXK就不用說了,上市多年贊譽無數是很成熟的產品,也適合雜食,就在二手東2399入了一只。
第一耳聽上去,我2k多就買了這么個玩意?齒音滿天飛,解析暴力偏上盤,動態范圍也不廣。不過基本上大家對于EXK的認知都是這個塞子需要狠狠地煲。所以現在還處于煲機狀態,關于他的真實實力還沒法評論太多。不過從買來到現在開聲有100小時左右了,聽感比原來好很多。齒音消失了很多,人聲溫暖開揚了很多。相比起UE900s,動圈的天生優勢還是更適合聽交響樂,不過聽鋼琴協奏曲這類的話我是更喜歡用UE900s去聽,畢竟動鐵是真的能聽到手指跳躍的聲音
話說家父是一名音樂愛好者,可以說是因為他我才去學的音樂。所以家里也有一定數量的CD,可以讓我用EAC rip來仔細聽。
然后有一天我在聽貝七的時候,用UE900s接上家里的播放器和功放聽了一下,瞬間感覺音場比用1a大了不少,但是解析度一般般(當然家里那臺RX V1077是AV功放,不是拿來聽歌的)。這個是肯定的,臺式機功率大肯定推得更好,但也讓我明白到雖然隨身耳塞不吃推力,但是推力大的機器還是能有更好的表現。再加上對于捆綁的不滿意,就考慮入一塊國磚。
iBasso DX80
我對國磚的印象之前還停留在七彩虹C4的年代,巨大且長得丑(無意黑,C4素質真的好)然而再看看現在的市場,2k價位真的已經有很多不錯的產品。像飛傲x5k,凱音n5學林960之類的。不過本人強迫癥,對任何非對稱設計都難以接受最后剩下了dx80和x5k。ibasso這個品牌之前并沒有怎么聽說,不過倒是知道dx90作為一代旗艦好評不少,然后說x5k的PO口一般般要上E12耳放。之前對于捆綁的經歷讓我對任何捆綁都不感興趣,而且dx80明顯顏值高很多啊!去了崗頂那邊聽了聽帶的是ue900s,x5k和dx80都能給我那種聲場大不少的感覺(和臺機沒得比),解析和分離度要好不少,齒音控制再上一層。其實兩臺機器相差無幾,不過dx80顏值明顯更高啊,然后我就買了dx80。
用了兩塊芯片解碼,聲音分離度好是正常的。pha1a最為人詬病的就是耳放部分,這臺機器的耳放無疑比1a出色很多,至少我是覺得夠推好我手上的設備了。不過UI有點笨,居然歌曲不能按照拼音排列。。。只能用mp3tag
批量修改加個字母在前面。連接電腦時可以充當dac,osx無需驅動,windows系統則需要。
相比以往的國磚,這樣的尺寸還是能讓人滿意的。
兩個tf卡槽支持最大128G容量,帶S/PDIF插口貌似是國磚的標配了。
抱歉我實在文筆太差,對于聽感這么主觀的東西我太難評價了。。。比我寫鏡頭相機的難多了。其實扯了那么多,如何選擇都是看個人感覺。追求器材只是追求更好的還原音樂,然而愛音樂,從來都和器材無關。祝大家有個愉快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