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時候開始覺得,自己可能需要一臺可以裝進背包甚至口袋的辦公設備的?
筆記本電腦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性價比實在低,3-4K左右的筆記本電腦遠比不過自己組一套性價比高。所以我一直想要組一套極致主機,加一個便攜屏完成隨身攜帶。
而這種折騰的興奮感才是一個合格數碼愛好者的原動力。我考慮過NUC,售價其實不便宜,性能也不能有太大期望,最后我考慮打造一套Mini-STX,2000以內,性能夠用,打造一套巴掌大小的準辦公小主機。
但是不管如何,你得先買個便攜屏,屏幕到手后,先用手機試了試,然后發現,其實僅僅只需要一部手機,配合便攜屏就能完成極致的口袋辦公需求!
具體是如何實現的,我們來看看!
接下來說說我對主機的要求。
選購主機設備,我是做過一番篩選的,我的考慮非常簡單,性能不是第一,但是必須要能流暢使用Office辦公三件套,正常觀看視頻、瀏覽網頁無壓力,如果能做簡單的圖片處理最好了。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足夠小,足夠便攜,我的選購過程如下。
1.1、樹莓派
目前在官網查詢的供應商貌似目前只有淘寶的兩家,為避免廣告嫌疑,請大家上樹莓派官網查詢。
▼之所以會考慮樹莓派,原因有三。
第一個是價格便宜,單板頂配4G只要400元,配齊桌面套件價格也只要800多;
第二個是小,真的非常小,完全可以放在手心、口袋里使用,即使裝上官方外殼后體積也非常小;
第三是可玩性高,但是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樹莓派在全球口碑這么高是有原因的。
▼新發布的樹莓派PI 4B,擁有新的64位1.5GHz的四核處理器,1G、2G、4G三種內存選擇,支持藍牙5.0BLE,千兆網口,USB3.0和2.0各兩個,兩個視頻和聲音微HDMI端口可以支持2個4K顯示器工作,通過5V3A的C口進行供電。
▼看了這幅官方圖是不是很心動,小小的一個主板就能完成2個4K顯示屏的輸入,可以辦公、刷網頁、看視頻,簡直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口袋辦公神器。
▼而且第三方操作系統也表示支持Win10,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系統夠你折騰。
▼樹莓派可以作為你的新臺式機,不管是編輯文檔,打開一堆網頁瀏覽,處理電子表格和演示文稿,都沒有問題,關鍵是小、節能,真的可以放進口袋里。
到這里,我真的就差一點入手這塊樹莓派了,但是事情沒這么簡單,這些只是官方宣傳。
我問了一位使用這塊板的朋友,問他是否能滿足我的輕量辦公需求,他給出的回答是:
辦公還是不給力,非常卡,給我當頭一棒。所以樹莓派這條路暫時就不走了,但是我猜測還有可能的原因是他刷入的非認證的三方系統沒有優化好,但是目前暫時先放一放,觀望一下。
這塊板,大概率還是會被我拿下,到時候折騰給大家看看效果。
1.2、NUC
NUC是我考慮的第二種主機形式。
于是我搜索了下京東,得到如下頁面:
說實話,intel出品,確實還是稍微貴了點,3-4K的價格,而且不帶內存和硬盤,我感覺不如自己配得劃算。
▼根據性能的不同,有多個尺寸,稍大性能好一點的版本尺寸的長寬高分別為:117mm*112mm*51mm,小尺寸的長寬高尺寸為117mm*112mm*36mm。
即便是大尺寸的,也基本只比手掌大一點,就尺寸上而言,還是滿足要求的。
▼接口方面也比較豐富,包括2個USB3.1,一個3.5mm耳機接口,背面一個HDMI接口,一個千兆網線接口,兩個USB3.1盒一個雷電3接口。
不過因為價格問題,加上新的平臺要上了,所以也暫時不考慮。
等新品上了再看看情況。
1.3、Mini-STX
Mini-STX是比Mini-ITX更小一號的機箱,標準的Mini-ITX主板尺寸為170mm*170mm,可想而之,Mini-STX體積就更小了。
目前而言,Mini-STX是支持CPU升級的最小尺寸了,其體積基本在1.xx L,也就是不到2L的體積。
其實,說白了,相對于NUC,Mini-STX自定義程度更高,成本和性價比更高。一個品牌主機,一個自配。
▼體積上而言,基本能保持在2L以下,以銀欣的某款Mini-STX為例,其尺寸為165mm*156mm*73mm,相比NUC的尺寸117mm*112mm*51mm而言,確實要稍微大一點,但是其性能和桌面級的處理器比NUC確實更具性價比。
接口方面,C口,USB3.0等接口也一應俱全,目前我覺得Mini-STX算是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
下一篇,我會具體介紹Mini-STX的選購、裝機、使用情況,按照目前的預算看來,2K以下的價格,能完成一臺性能不錯的主力機型,輕松放進背包不是問題。
1.4、手機
手機目前的性能已經過剩,搭配擴展屏幕,可以實現簡單的Office辦公、上網沖浪以及視頻娛樂。
▼我目前使用的手機是三星S10+。照理說,任何安卓10版本的手機,都是原生支持通過USB-C口完成桌面拓展的。
所以這里要保證設備具有C口,另外選購便攜顯示器的時候,都要求C口。大家也看到了,我前面說的不管是樹莓派還是Mini-STX等都是支持C口的。
▼三星手機有個天然的優勢,就是有專門的桌面適配軟件DeX,可以讓手機和外置屏幕、設備進行擴展。適用于Win和MAC雙平臺,同時,手機也可以作為主機輸出桌面到便攜顯示屏。
我嘗試了一下,手機的使用體驗還不錯。
優勢在于:
我們人人都有手機,手機可以額外作為主機使用,相當于一物兩用,很方便;
滿足簡單的文檔處理、視頻娛樂、網頁瀏覽,其實基本是滿足我的需求的。
另外,除了三星手機,另外堅果TNT、華為等品牌也支持桌面模式。其他運行Android 10,且處理器版本在高通835以上,有C口的設備,理論上都是可以使用的,具體開啟方式為:
設置-關于-固件版本,點擊七次開啟開發者模式;
啟用自由調整窗口并開啟強制使用桌面模式;
重啟后安裝新的Lawnchair默認啟動器即可。
其實不管你是打算使用NUC、Mini-STX還是手機,你終究要為這些小型主機配一個顯示屏,既然準備做背包辦公設備使用,小型化到底的我優先考慮的是便攜顯示器。
選購過程就不說了,目前淘寶搜索“便攜顯示器”,各種雜牌也比較多,貌似還比較小眾。最后綜合選下來的是C-FORCE最便宜的一款CF011X,售價799。
這個品牌的便攜顯示屏很多玩任天堂Switch用戶使用比較多,我也是參考了朋友推薦,且考慮到我很可能之后購入Switch,所以先入手試試。
先簡單介紹下這款顯示器。
▼售價799,就包裝而言,算不上高檔,且打開后,屏幕上的的運輸保護膜雖然只是簡單的防治運輸劃傷,但是貼得也太不走心了,給人第一印象不好,氣泡比較多,使用前需要撕掉。
▼內部配件有可折疊的三角支架、一條L頭的全功能C2C編織數據線、一條C2C的PVC線、30WPD電源適配器,說明書。
▼機身底部最厚處為14.5mm,頂部最薄處為7.5mm。
機身左側下方有三個接口,分別為兩個USB-C口和一個HDMI接口。其中兩個C口任意接口都可實現供電或者音視頻傳輸,HDMI備用。
▼機身右側分別為USB2.0接口、3.5mm耳機孔、菜單鍵和音量鍵。
菜單鍵的操作邏輯有點搞不清,設計得不太合理。
▼底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喇叭,支持外放。
▼就屏幕而言,采用的是一塊16:9的15.6寸的IPS屏幕,分辨率為1080P。
并沒有采用目前比較流行的“全面屏”,屏幕四周有邊框,且屏幕和邊框有一定的落差,有積灰的可能性且更不好清理。
▼整體比2018款MacBook Pro 15吋高度要低一些,但是寬度略長一點。
就做工和用料而言,說實話,799的價格支配下,并沒有你期待的那種精致感,但好在做工尚可。
用料的話,全身大塑料沒跑了,相比金屬機身而言,少了精致,多了輕便,塑料長時間使用后,容易粘油污指紋,和機械鍵帽一樣容易打油。
?
那么,一部手機和便攜屏幕如何打造極致的口袋辦公呢?到底使用起來體驗如何,我們就詳細了解下。其實目前錘子的TNT、三星的DeX、華為PC模式都是支持通過C口一線直連外接顯示屏的。
?▼一線直連,將屏幕作為筆記本的副屏擴大顯示也是可以的。
?▼通過將手機和外接便攜顯示屏連接,手機立馬識別出來,并自動進入桌面模式,圖標也和正常桌面圖標排放類似。
可以看到,顯示器在不接外接電源的情況下即可使用,通過手機供電即可。
▼當然,為了防止手機耗電過快,也可在CF011X上接入外接電源,原裝的30W PD快充可以同時為屏幕和手機供電,充電速度還行。
只不過這里需要多用一根C2C的線,感覺不如一根線那么清爽,線材比較硬,不太好收納。
▼支持鏡像模式和桌面模式。
▼手機的小屏變15.6寸大屏,可以滿足正常的影音娛樂功能,這算是一個基礎功能,體驗還不錯,1080P的清晰度在這個尺寸的屏幕上,可以接受。
▼顯示屏是自帶喇叭可外放的,測試了下,最大分貝在74.5,兩個喇叭有一定的立體聲效果。
▼使用愛奇藝等視頻軟件,也可以點擊右上角放大到全屏,大屏在線看沒啥問題。
▼接入鼠標后,可以使用鼠標操作,當然你也可以將藍牙鼠標、鍵盤等連接到手機后使用,CF011X這款外接顯示屏本身不支持藍牙連接。
▼鼠標操作起來舒服多了。基本和使用電腦沒有太大差異了。打字的話,你可以在手機上輸入,然后直接顯示在大屏上。
▼當然更好的方案是接入鍵盤使用,特別是藍牙鍵盤,可以少一根線。基本上這一配置和普通的臺式機配置沒太大差別了。
我這里使用的是Word進行文檔編輯,同時使用PS的手機版本進行圖片處理,雙開甚至多開在一塊屏幕上也夠用,一邊修圖,一邊寫東西,這種輕辦公的需求得到滿足 。
▼只不過打字輸入的時候,文字選項是在手機上顯示,并沒有在外界屏幕上顯示,不過按空格鍵確認后可以正常完成輸入。
▼有意思的是手機,在桌面模式 下,手機可以作為一個觸摸屏鼠標使用,正常的鼠標操作都可以通過這塊屏幕完成,算是一個加成的小功能。
▼正常接收和處理郵件也是桌面模式,比單獨在手機上操作要方便不少。
▼使用過的軟件也會和Win桌面布局一樣,顯示在左下角,比如我使用了瀏覽器上網查資料,使用Office進行文檔處理,使用PS進行圖片處理,使用郵件處理日常事務,都很順利。
▼你甚至可以將吃雞做到全屏,但是只能使用一支鼠標,不好操作,如果屏幕支持觸摸操作的話,估計雙手玩游戲也是可以的。
▼實際上,當我用手機+外接顯示屏完成這一系列的操作后,我自己反而很吃驚。
因為我購買這塊顯示屏是用來配NUC或者Mini-STX進行簡單的移動辦公的,但是當我好奇的使用手機后,我發現實際上將手機作為主機使用,已經能滿足一定的輕辦公需求。
所以,如果你也有一部支持桌面模式的手機,你不妨試試,或許試過之后你會覺得,以后外出輕辦公,只需要帶一塊便攜顯示屏就好了,反正,手機是一定要帶的。
思路是這樣嬸兒的。
我想配一臺超小型的主機用來移動辦公,等我將便攜顯示屏買到手后,我發現插手機使用,通過桌面模式可以完成我的輕辦公需求,例如Office文檔處理、上網、視頻等,所以,我還配個啥主機?回到題目,不要樹莓派、不要NUC、不要Mini-STX,只要一部手機+便攜屏就可以完成極致口袋辦公!
究竟體驗如何呢?老實說,通過一部手機實現的功能已經超過我的預期,CF011X這塊便攜屏在使用體驗上也可圈可點。
但是說到缺點,這臺手機作為一臺超小型的便攜“主機”畢竟不是桌面級的,不少手機軟件并沒有做桌面適配,修圖軟件PS也不如桌面版強大。就這臺便攜顯示屏而言,主要的槽點有幾點,一是用料一般,塑料材質質感弱,容易污損;二是屏幕正面看觀感尚可,如果超過一定角度側視會有偏色情況;三就是不支持觸屏了。
最后,真的夠用嗎?如果你真的只是用來使用Office三件套、上網、看視頻、Switch游戲,那真的夠了,但是如果你還有批量圖片處理需求,簡單的三維需求,那就沒辦法了,老老實實用桌面版軟件吧。所以,管他呢,我還是要體驗一下樹莓派、NUC、Mini-STX的,想想就興奮,到時候把便攜屏也升級一下!
我們下篇見!
“當矩聲填補上音質這最后一塊短板時,會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品牌。”
這是在Element系列二代產品更新時,我無數次向朋友們說過的一個結論。
(圖為Element i2)
矩聲過去的音質就多差嗎?非也,而是因為其他方面的表現太過突出的前提下,木桶效應會導致它在聲音硬素質層面顯得不那么突出——但作為一個以網播和解碼見長的品牌,即便是考量他家許多配備模擬耳放口直推耳機的音質,依然是有自己的特色所在的,解碼的部分中性、雜食,耳放部分所呈現的“力道”不大,但聽感的潤澤度和耳機適配性卻十分不錯。后續Element系列的i2、M2、X2,在各自價位上即便是和單一功能的解碼耳放一體機相比也絕非是那種一耳朵降級的那種、甚至是在聽感上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我近期已經把桌面的多媒體無源系統的解碼換成了X2和他們自家的P2純后級功放來使用。
Mini系列已經很久都沒有更新過了,上一代已經是2020年的事,這的升級方向很明確,不論是Mini-i 4還是Mini-i Pro4,都完全沿用了自家高端Element系列上的那套操作系統、也完全由MA Remote這個APP來操控,也就是說矩聲把自家旗艦級機型的操控體驗100%下放到了Mini系列的新品上,可以說兩款新品都是各自價位上功能最強大、拓展性最優秀的網播/數播產品。
Mini-i 4和Pro4的體型和前作相仿、長寬高略小于自家純數播Element S,比上一代在設計和配色方面會顯得更硬朗大氣、更有科技感一些,相對不那么圓潤的倒角和側面的格柵設計帶來了更直觀的辨識度。Pro是配備了耳放的版本,在前面板有4.4和6.35輸出,其他方面的絕大部分功能都一致,其中Mini-i 4僅支持有線網絡,而Pro4則為WIFI/有線雙模。
給Mini系列適配上Element系列的APP并不是軟件層面的升級,而是需要適配上對應的硬件才行,更多的核心、更好的算力才是能流暢支持到更好APP的底層需求,雖然我在這里并不能確定Mini和Element的Soc是否完全一致,但在實際體驗上的流暢度是沒有什么區別的,意味著你能夠在幾千元的產品上體驗到目前幾乎業界最好的流媒體APP和網播使用體驗。
矩聲的APP,其實我之前在寫i2的時候有著重介紹過,而且近期某胖紙也在文章里對著UI的部分做了一些介紹,我想的是用劃重點的方式來講講,矩聲的APP到底好在哪兒。
1、高度的兼容性、不同品牌的統一體驗度,不論是手機端iOS、iPad、還是安卓,乃至我手頭的安卓平板,MA Remote都具備非常完美的適配性,雖然官方工作人員經常謙虛地說在安卓上的體驗度稍弱,但我作為安卓用戶一直都用的很舒服。此外,矩聲的APP甚至能夠在一些安卓品牌手機內置的應用商店內直接搜索安裝,這一點看似容易,其實許多國際大廠都沒有能做到,包括但不限于森海、拜雅等耳熟能詳的品牌......
2、0門檻的連接難度,機身本身的屏幕就可以非常快速地連接WIFI,操作流暢、按鍵大小適中,哪怕是網絡白癡都能夠快速上手,包括許多簡單的設置通過機身屏幕即可完成,自動搜索實現不了的話二維碼也可以一掃即連,當然追求穩定性或者有能力折騰交換機和網線的話還是推薦有線模式
3、美觀的UI設計、極具高級感的視覺效果,這是目前絕大部分國產數播品牌所不具備的,即便是和國際大廠相比也不遑多讓
4、幾乎一應俱全的網播功能,內置了Tidal、Qoubz、HighResAudio等賬號直連和播放功能(索尼精選也快了),而且在內嵌入矩聲的APP以后在視覺UI上都做了對應的優化,體驗不降級。此外還有豐富的網絡串流方式,包括Airplay、Roon Ready,以及對我這種網易云重度用戶的利好消息——全面升級過的DLNA播放,幾乎和使用內嵌APP的時候具備完全一樣的播放功能和流暢度,這是矩聲和網易官方進行合作優化的升級方向,不再容易出現斷連、斷播、噪聲等問題,應該是一個目前許多剛入門網播和臺機的用戶們來說非常具備吸引力的升級點,其背后的工作量無法追溯,只能說確實是解決了友商們都難以攻克的問題、而且也只有中國本土的企業能做到。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多處下筆的地方都覺得我好像在繼續夸我之前寫過的Element S或者i2的感覺,比如這塊清晰細膩的屏幕和暢快的反應,包括非常好用的原配遙控器,給我一種什么感覺呢,就是我一個平時不怎么注重聽歌儀式感的人,都很喜歡在用矩聲的機器時選擇一首好看的封面分享出去。我個人平時的高頻使用習慣是USB DAC模式、內置的Tidal播放、以及網易云DLNA,之前常用的Spotify Connect功能在上了阿根廷Tidal的車以后逐漸被拋棄,但在功能實現層面依然是非常方便。
說回機器本身來。
我過去曾經非常可惜矩聲有那么好的網播體驗,卻一直沒有推出自家的數播產品,但現在有了Element S的存在,我便不再那么惋惜矩聲的機器不配備數字輸出功能了,他們依然是開放了同軸、光纖、USB三種數字輸入模式,沒有AES雖然有些可惜,但在體積層面幾乎是不太可能實現的。模擬輸入和輸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右側,輸入層面支持RCA、輸出層面支持RCA與XLR,還有一個用來外接存儲設備的USB-C口和對電視用戶來說非常實用的HDMI ARC接口。就拿我家來說,因為電視是掛壁的,所以很難看清機身上到底有什么接口,各種混在一起的RCA、AV、COAX口傻傻分不清楚,說明書更是猴年馬月都不知道丟哪里了,但HDMI這種就屬于一下子就能找到并連接上的,我已經準備拿Mini-i 4給客廳的電視服役了。
9039Q2M這個DAC放在隨身領域里都可能被許多人瞧不上,但從結果論來說,其實Q2M系列的DAC是足以做出旗艦級的聲音表現的,而且作為一個新上市的DAC,矩聲能夠快速跟進且完成對它的開發和調教并非易事,畢竟ESS家的東西普遍是以高指標和難以“馴服”的數碼味著稱的。這次Mini系列兩款產品在解碼的部分比前作都有很大的提升,更加接近一個“拋開數播層面也能在同價位談音質”的水平。
我家中目前有兩套音箱系統,分別是有源的天朗Gold5和無源的樂聆Ryhme3,前者平時是用天鷹座3或者QA390LE作為解碼前級驅動,后者目前作為日常多媒體箱使用時則接駁的是矩聲自家的旗艦解碼耳放Element X2+P2純后級功放。在替換掉X2時,Mini-i 4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小X2”的感覺,而不是i2那樣具備一定油潤感的中頻,它會更注重兩端的質感、以及結像的框架感表現,此時的Ryhme3更接近一個監聽箱的底子,人聲的部分具備中性且準確的表達;在驅動Gold5時,音色表現有些介于QA390LE和天鷹座3之間,結像的形體感偏小、層次拉的很開,雖然人聲的部分沒有390LE那么好的順滑度,但和天鷹座3相比的表現來說,除了中低頻厚密感以外的絕大部分素質已經是有來有回的水平(鈺龍的前級是強項)。
Mini-i Pro4直推耳機時的音質老實說我一開始沒有抱什么期望,因為Mini-i系列過去給我的感覺在直推耳機上算是一個“調味機”,知道放大部分的極限素質是短板、索性就往韻味去調嘛,前兩天和ddHiFi丁工吃飯時他也表示比較欣賞矩聲的機器在模擬味方面的表達,不是那種一位追求昏黃感的、而是具備一定基礎的透明度和寬廣的聲場表現。
展會的時候我發現矩聲還是和往常一樣搭配了自家好基友Meze家的109Pro和旗艦Elite,但我定睛一看,WTF,ZMF家的旗艦Caldera?這個硬茬可真不是那么好出聲的,現階段的新晉頂級平板頭戴+參考級的音色表現,即便是用展會上的電源,我發現居然也能夠推出非常有力道的框架——沒錯,是有力道的,為啥我這么篤定?因為我TM也是Caldera用戶。也許是出于搭配原因,Mini-i Pro4在驅動Caldera時候的動態和結像表現我甚至都認為不輸QA390LE、包括自家的Element i2,只是在聲場寬度曾面有所差異,但縱深和立體感表現是完全在線的。
Mini-i Pro4和解碼部分所呈現出來的音色是一脈相承的,有一些接近監聽、但是不會顯得薄銳或者寡淡的底子,而且兩個部分的素質與能量感表現非常協調,不會給你哪個部分明顯拖后腿、或者明顯優勢突出的感覺,如果和更高級的器材去相比的話,Mini-i Pro4在聲音密度和人聲的飽滿度方面有所差距,所以在搭配層面我會傾向于本身的框架有一定厚度、或者說略帶韻味一些的頭戴,比如近期剛剛上市的和聲力宙斯Elite、以及流行向的Audeze LCD5,包括搭配性方面完美互補Mini-i Pro4的Tago Studio T301,把T301人聲的韻味保留的同時還進一步打開了它的聲場與透明度。相反的,Mini-4 Pro4如果是驅動森海HD800或者HIFIMAN Sundara-C這種中頻偏素的機器,顯然不僅不搭、還會進一步暴露素質層面的短板,會顯得聲音框架細小、兩端延展差口氣。當然了,雖然我一般不是那種邪教似的“耳塞上臺”黨,但Lomo的文章啟發了我,Mini-i Pro4驅動耳塞的控制力是非常在線的、而且基本上各種旗艦塞和難推硬茬都推的起飛,因為臺機上臺往往不擔心推力,而是需要看音色適配性和耳放部分的控制力,這一點顯然是Mini-i Pro4的強項。
還是那句話,當Mini系列的兩款新品具備和矩聲高端產品線幾乎一致的產品綜合功能體驗時,你花4K+/5K+買到的首先是一個同價位幾乎業界最好用的強大網絡播放器,其次才是一個解碼耳放產品,畢竟一臺基礎的樹莓派得多少錢?一臺最入門的、帶各種XXX認證的網播得多少錢?如果我告訴你兩臺機器在同價位的聲音也十分能打,那它的性價比之高我相信各位看客心里自然有數,所以我會認為矩聲這次真是把看家本領“和盤托出”了。這個系列可以說是對同價位競品的降維打擊,當行業里有矩聲這樣的品牌存在時,有時候會更加印證分體式系統“多個香爐多個鬼”的道理,如果你不是一個追求極限素質、但在中檔價位仍對網播和聲音品質有一定追求的用戶,完全可以用Mini系列的兩款產品來代替同價位任何數播與解碼耳放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