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場博覽會的數字藝術競賽里,在評委平不知情的情況下,把頭獎頒給了使用AI繪圖工具創作的作品《太空歌劇院》。
這一舉動著實惹怒了不少人,有藝術家說“用AI生成的畫作,在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真是該死的事”。
還有一條近6000點贊的評論這樣寫道“藝術正在死亡,如果連創造性工作都無法避免被機器吞沒,那時我們還有什么”?
這也再次引爆了AI與人類關系的終極問題,我們到底會不會被其取代?如果其不斷進化,那么最終AI和人類還有什么區別呢?
先從獲獎的這幅作品說起,它是通過一款名為“”的AI圖像生成器完成的,用戶只需要輸入文本,1分鐘就可以生成4張圖像,然后用戶可以選擇對細節進一步處理,最終得到想要的成品。
從畫面來看,明暗的對比、遠處巨大的空洞,還有身著華麗服裝的貴婦人,確實處處散發著某種來及未來的神秘感,怪不得評委們會被打動。
如果不是這位作者在獲獎后公開了制作過程,也許沒有人能猜到這是AI的功勞。
用網站生成的“朋克鹿”畫作
而從現實意義上來說,藝術的門檻被踩得稀碎,因為任何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藝術訓練的人,都可以“創作”出屬于自己想象的作品。
如果說自動駕駛取代人類司機,還停留在“雷聲大雨點小”的初期,那么AI繪圖生成器,將有直接取代插畫師的架勢。
但其實所謂的AI作畫,就如同AI下棋,只是基于已有的海量數據,再根據關鍵詞或者關鍵步驟糅合而成,就像一個只會縫縫補補的裁縫,根本沒有藝術靈魂。
其實AI在藝術領域的“滲透”已經遠不止繪畫了,連歌曲甚至是詩詞,它都能來兩下子。
出于好奇,我在網上找到一個名為“九歌”的人工智能詩歌寫作系統,只要輸入關鍵詞,不管是五言、七言詩,還是詞,或者藏頭詩都不在話下,更是可以選擇作品的格調,比如凄涼或憶舊等等。
于是我輸入以下關鍵詞“中秋、團圓、異地、遙遠”,生成了一首五言詩,你對這個結果滿意嗎?
讀來還不如賈淺淺的“屎尿”詩過癮,因為它來源于真實的人,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體驗。
我們都知道藝術來源于情感,是創作者世界觀經加工后的產物,而現在所謂的AI,更多是對其他人類作品分析后,沒有感性的“抄襲”。
但AI“取其精華”的能力,再加上巨大的歷史數據,它就能逐漸摸清人類的喜好,只會給你你喜歡的,讓你深陷其中。
其實人工智能的出現,可以說是一種必然,它既是生產力所需要的,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經之路。
但是人們有一種幻想,覺得AI只會淘汰掉基于大量數據計算的工作,而藝術會是人類最后的凈土。現實真的是這樣的嗎,也許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你對這件事怎么看?
個人獨立賬號,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隨緣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