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不成熟感悟,記錄,后續回味研究:
1、敏捷和流行,并沒有直接提升產品質量,相反,部分應用敏捷和的項目團隊,上線后逃逸到生產中的缺陷更多。究其原因:
(1)敏捷強調的是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強調開發運維一體化;雖然兩者都隱含了對測試團隊(所有團隊)的更高要求,但是很少有團隊能hold住;
(2)大多時候,快速和質量是矛盾的,“慢工出細活”是真的有道理,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追求快速迭代,在這個關注KPI或OKR的團隊中,質量往往就成了犧牲品,測試人員稍不留神就成了背鍋俠;
(3)當然,原罪不是敏捷或,而是整個團隊是否足夠優秀,做了足夠準備,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避免降低太多質量,這可能也是“質效合一”開始逐步被推崇的原因。
2、到底該不該編寫測試用例,好多大廠測試人員,已經將團隊不再要求編寫測試用例當成一種“進化”,似乎一說起來“我們不編寫測試用例”,優越感就油然而生。
(1)一份優秀的測試用例作為測試工作的指導,意義重大。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關鍵在于,用例編寫和評審太耗時間做好測試用例的關鍵,而頻繁變更的需求,又會導致用例維護成本過高,所以,部分團隊退而求其次做好測試用例的關鍵,使用更大顆粒度的測試點來代替測試用例,形式可能是思維導圖等方式。
(2)公司在評價(面試或給工資)候選人的時候更關注測試人員的工具熟悉度、代碼水平、其它水平,導致測試人員忽視了基本能力的學習。尤其是近幾年,太多人代碼寫的很溜、工具用的很溜,但是一問用例設計方法,卻回答不上來。最終結果就是測試人員自己把測試用例的價值丟掉了。
(3)測試的邊界在拉大,比如左移和右移的概念。不可否認,這是必要的,也有利于體現測試更多的價值。但關鍵點在于,左移了,也右移了,但是自己本身的測試環節沒保障了。就好像,你本身是個擊劍選手,又學習了廚師和理發師技藝,但是擊劍的水平下降了,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3、感覺測試從業人員陷入了一個怪圈。
(1)外界時不時的就會刮起一波“測試不重要”的論調,于是測試人員拼命的給自己添加資本(技能點),左移、右移、功能、性能、自動化、接口、安全測試,似乎想拼命的給人證明什么?“您看我會這么多東西”
(2)項目上線,出了問題,就是測試沒測好,于是拼命的強調測試分析、設計,引入工具、技術,各種混沌測試,探索性測試,可質量并未好轉?問題真的是測試人員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