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長期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從事文學欣賞、文學創作的教學與研究,嶺南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出版主要著作有《文學寫作教程》 《微型小說寫作研究》等。
任曉燕(以下簡稱任):劉教授,據我看到的您的一些研究小小說的論文,我發現您對當下小小說發展的最新動態很關注,您總喜歡用“新形態小小說”這個術語來表達您對小小說文體發展的看法,在這里,您能否給我們進一步談談這個話題?
劉海濤(以下簡稱劉):謝謝您的關注。我所說的“新形態小小說”主要是指在今天的高科技環境下,特別是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影響下,小小說的創作、閱讀與欣賞都發生了過去沒有出現過的新現象。說具體點吧,就是如今網絡上很流行的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課堂都對小小說的發展有影響。這個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大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先從小小說的文體特征和字數約定來稍微展開一下話題。新浪網站連續兩年搞了兩次“微小說大賽”了,“新浪微小說”實際上想定義的是“140字以內的小小說”。而小小說作家網倡導的“螞蟻小說”和東南亞一帶國家及我們國內有些出版機構說的“閃小說”可以理解為是一種300~500字左右的小小說(過去有種說法叫“百字小說”)。對小小說文體我們堅持的是它較為純粹的文學性和小說味,小小說實際上是1500字左右的有濃烈而純粹的文學性的小說品種。這樣來看,微小說、閃小說實際上就是“140字以內”、“300~500字左右”的小小說。小小說是以“看”為主的小說,微小說、閃小說是以“說”為主的小說。在140個字以內和300~500字的篇幅內概述一個小小說細節或一個故事梗概,這有一種快速瀏覽、瞬間領略的閱讀情趣;而用1500字的篇幅來描述一個小小說的核心細節或故事梗概,這在閱讀過程中會出現一種文學性的審美閱讀和情感共鳴的現象,這就是所謂小小說是“看”的小說的一種體驗。在現代科技環境下抓住事件核心、丟掉一些細枝末節來“說”一分鐘故事超文本是網頁之間,這能定義為一種現代人很需要的“淺閱讀”和“說故事”;今天的人們同樣也需要一種坐下來、靜下心來、泡著一杯茶并調動著情感來體驗文學的審美“深閱讀”、即“看”五分鐘故事了。
任:按您這個說法,那小小說和微小說、閃小說(或螞蟻小說)在今天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什么新的信息、新的動態能給我們啟發和借鑒呢?
劉:微小說、閃小說與小小說可以同步發展并互為借鑒、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小小說可以從微小說、閃小說的挑戰文字極限的試驗中,學到一些讓自己更精粹、更精美的技巧;微小說、閃小說也可以在小小說中學到并探索怎樣在文學極限中智慧地表達文學性的方法。當然,說這些,都是一些四平八穩的“大白話”。我想在這里大膽地說一個想法:今天的網絡技術和媒體技術可以創造一種把“淺閱讀+深閱讀”、“說小說+看小說”結合起來的“超文本小小說”。具體做法這樣:繼續創作并充分發揮文學性強的“好看”的小小說;采用微小說、閃小說的寫法來改寫或概述這篇“好看”的小小說的核心細節或故事梗概,并把這個改寫或概述當做“導讀語”放在“好看”的小小說的前面或篇尾,利用微博平臺將改寫或概述的“導讀語”當做微博發表;利用微博提供的鏈接技術將“好看”的小小說原文做個鏈接;由此構成一個超文本的、新形態的小小說,它可以作為一個閱讀單元在微博上傳播;也可以成為傳統出版的一個編輯素材進入編書的流程。
任:那您說的這個“超文本小小說”究竟有什么樣的閱讀效果?目前究竟有沒有小小說作家在進行嘗試?
劉:作為前者的閱讀效果,我相信很多玩微博、玩博客的文友是能夠體驗到的,我這里跟各位補充一個信息、并希望能對很多小小說作家和編輯有點啟示:傳統散文詩利用微博配發照片的技術而創新和推廣了一種“攝影散文詩”文體。他們有刊物、有網站;在一些非常有創意的數碼照片上,寫那么一百多字的散文詩,語言精美、照片亮麗,在網絡上很容易流傳。作為后者的閱讀效果,我發現近兩年來很多的小小說作家已經成功地在實驗了,像夏陽編輯出版《馬不停蹄的憂傷》,他選的小小說后面安置了若干個作家、評論家精練的、也就是一百來字的“微博體評點”。這當中有些是“夾敘夾議”式的評點——即一邊概述這篇小小說的情節,一邊議論、評點這篇小小說的立意和人物;當概述的分量、比重超過議論時,那可能就是一篇概述細節和故事梗概的微小說、閃小說了。申平正在籌備出版《野獸列車:精彩的動物小小說集》,這本書申平是這樣編排的:在每一篇動物小小說后面附上一則100~300字的“創作手記”,這則創作手記概述了申平的創作動機、素材的來源及演變,最后一句“記住:……”那是“點題”了——他點破了這篇動物小小說里沒有說出來的立意。我對申平的這種編書的方式非常欣賞,他用“點題”和“說破”的方法,改變了或者說新增了小小說文本的閱讀情趣。我不是說所有的小小說作家都要這樣來編書,我是想說:夏陽的“小小說+點評”;申平的“小小說+創作手記”,他們實際上創造了一個小小說閱讀的超文本,這種方式可能會被很多讀者喜歡(首先我自己就喜歡),我們可以從這里得到一種啟發:用微小說、閃小說的方法和篇幅來寫“導讀語”,讓“導讀語+小小說原文”構成一個超文本閱讀單元。沒準兒超文本是網頁之間,可能會在網絡環境下改變一些人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情趣,改變一些小小說書籍的編輯和出版方式,特別是小小說的數字出版,它實際上在和“扎客閱讀軟件”的文本呈現立式同步了。
任:劉教授,您說的這個“小小說超文本”很有意思。我很想知道,您是怎樣把這個想法用在自己的小小說研究和小小說教學上的呢?
劉:您問得好!我確實想在我的研究和課堂上介紹、推廣這種新形態的、超文本的小小說。在我的小小說課程里,我有這樣的教學設計:每個修課同學,在網絡上或紙書中選出自己喜歡的小小說作家作品進行研讀;用微小說、閃小說的方法改寫、縮寫原小小說的核心細節或故事梗概;可以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一邊概述故事、一邊用評論的語言點破小小說原作中沒有透露的立意;用“主題”來串聯自己的15篇作業,并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用微小說、閃小說的方法去改寫小小說,這實際上是記敘文的寫作訓練,同學們在這個訓練環節中可以學到一些文學敘述的理論與方法;當同學們用評論的方法和語言來點破小小說的立意時,這實際上是一種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了,同學們在這個訓練中可以學到一些文藝評論、小說評論等理論寫作的方法和技巧。而這些,都是我整個文學創作課程的一個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
我還進一步設想:能否把這種新形態的、超文本的小小說的教學和訓練項目在我們小小說作家高級研修班中進行推廣?當然,這個時候的小小說超文本里的“小小說原文”是我們小小說高級研修班學員自己的創作了。他同時要受到微小說、閃小說、小小說的閱讀與寫作、欣賞與評論的訓練。爭取在“數字出版+短板印刷”的出版方式下,培育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創作愛好,不斷提高小小說的創作能力和創作水平。放大來說吧,我覺得,我們大家的小小說創作、編輯、出版、研究、教學等都是在新時代里為刷新漢語閱讀與寫作的方式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選自海燕出版社《對話小小說》(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