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生活#
Intel還是AMD,這個問題從十幾年前一直吵到現在,拋開品牌濾鏡不談,根據一代版本一代神的定律,不同時期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平臺才是正確的思路。
整理下本人近期的測試數據,和大家分享下如何針對性選擇CPU+主板,也會有具體型號推薦,歡迎點贊收藏打賞三連,有復雜問題咨詢請單獨聯系。
相信會有懶得看下面數據依據的朋友,直接說結論,以下說的都是同級別平臺的對比:
● 如果選擇臺式機(桌面平臺),常規游戲建議可以DDR4內存的12代Intel酷睿,性價比更高,渲染和AI建議上imc更好+內存效能更強的14代Intel酷睿,生產力更強。
● 如果選擇臺式機(桌面平臺),低需求用戶建議5系APU銳龍,性價比更高,3A游戲建議7系AMD銳龍X3D系列,大緩存有加成的。
● 如果選擇迷你主機或者筆記本電腦(移動平臺),絕大部分場景都建議8系AMD銳龍,無論是性價比還是綜合性能都比Intel強很多,特別是內存效能和核顯的游戲性能。
● 如果選擇迷你主機或者筆記本電腦(移動平臺),十三代和十四代Intel酷睿都是不錯的選擇,只有OpenVINO系AI工具等特定軟件建議Intel Ultra。
● 如果選擇迷你主機或者筆記本電腦(移動平臺),有相當多的針對性認證,Intel EVO、ISV以及杜比等認證都有特定的場景,并且區別很大。
● 如果是工控機、軟路由、HTPC等設備,請無腦選擇Intel N系列或者G系列,對網卡等非核心硬件的支持更好,ARM架構的瑞芯微RK系列也是不錯的選擇。
上述主要說的是整體場景,讓硬盤讀寫更強的AMD 512Byte支持、視頻解編碼效率極高的Intel QSV等功能就不單獨拿出來細說了,常規用戶一般體驗不出來區別。
按照Intel和AMD的官方定義,CPU正常分為三類,本文主要針對的是前兩種,即使數字型號一樣(比如13700K和13700HX),實際性能也是有區別的。
1?? 桌面環境(Desktop)
指的是臺式機使用的CPU,由于CPU是模塊化設計,用戶可以很輕松的自行更換CPU、內存和顯卡等硬件。
2?? 移動環境(Mobile)
指的是筆記本電腦、迷你主機和工控機使用的CPU,一般是嵌入式平臺,用戶不太方便自行更換CPU,部分設備會選擇板載的LPDDR內存,同樣無法更換。
特別提醒:有奸商會用魔改的移動平臺組成臺式機賣,比較坑,注意看CPU型號說明。
移動環境的細分型號特別多,一般是根據性能釋放、溫度控制以及核顯性能這三點進行細分,下一段有詳細的型號說明。
3?? 玩家/服務器(Enthusiast Desktop/Server)
垃圾佬們應該很熟悉了,屬于非常規CPU,主要是發熱量比較大+全新主板比較貴,寨板坑也多,所以本文不納入討論(其實是我很久沒玩了不太了解)。
首先聊聊桌面端(Desktop)兩家的區別,對應常規臺式機電腦。
1?? 環境說明
首先是CPU本身,型號比較好區別,直接看CPU名稱的后綴就好了,下面說人話:
● 桌面端Intel正常購買酷睿系列,前綴按性能從低到高依次是i3、i5、i7和i9,一分價錢一分貨。
● 桌面端Intel酷睿的后綴為F(無核顯+不支持超頻)、KF(無核顯+支持超頻)和K(有核顯+支持超頻),完全沒后綴是有核顯+不支持超頻,按預算選擇就行。
● 桌面端AMD正常購買銳龍系列,前綴按性能從低到高依次是R3、R5、R7和R9,一分價錢一分貨,高端還有線程撕裂者系列可選。
● 桌面端AMD常規銳龍的后綴為F(無核顯+不支持超頻)、X(支持超頻)和X3D(游戲專用),完全沒后綴是有核顯+不支持超頻,看個人需求對號入坐。
● 桌面端AMD銳龍有APU,也就是核顯增強+PCI通道弱化的版本,后綴為G(常規APU)、GT(馬甲版本APU),適合不打算買獨立顯卡的低需求用戶。
● Intel和AMD都有一種特殊后綴ES,也就是測試版本的CPU,一般都有些小毛病(比如內存高頻上不去),不建議常規用戶入手。
就桌面端而言,Intel和AMD各有針對場景,按需選擇合適的型號即可。
其次是關聯硬件,這里說的和使用體驗直接相關:
● 就目前的NVIDIA顯卡和AMD顯卡,搭配IU或者AMD區別不大,不同測試環境的表現各有高低,只有搭配Intel顯卡會有較大的差別,性能差異能到20%。
● 如果追求內存效能,目前只建議Intel,同頻率的讀寫能比AMD最高多出40%,需要注意說的是效能(讀寫+延遲),并非高頻支持,這是兩回事。
● 單獨說一下內存,12代到14代Intel有DDR4主板可用,7系和8系銳龍僅支持DDR5,如果對內存效能沒有追求,買12代Intel能省不少錢。
● 如果追求固態硬盤讀寫能力,建議AMD,非APU的型號搭配B650以上主板可以支持512Byte,讀寫能力會比支持256Byte的Intel高出3%左右。
● 如果打算升級WiFi7拓撲,目前建議選13代及以上的Intel,高通無線網卡不好買,容易買到且便宜的是Intel BE200,這張無線網卡不支持AMD。
以上這些數據,我之前都單獨做過評測且公開發布,感興趣可以翻看往期文章,另外撰寫本文時9系銳龍+8系AMD主板還沒出來,具備一定的時效性。
2?? CPU型號推薦
Intel目前推薦的具體型號如下:
● 低需求用戶和常規游戲玩家可以考慮十二代的i5-12490F,也可以加點錢上i5-12600KF,建議搭配DDR4內存+一代B760主板比較合適,性價比高。
● 3A游戲玩家和不需要內存效能的生產力環境建議13700KF,高頻內存對大部分游戲加成不多,建議搭配DDR5內存+一代Z790主板,省下的錢可以買游戲或者升級外設。
● 中高端用戶和需要內存效能的生產力環境建議i5-14600KF,預算充足也可以選擇加價到i7-14700K,建議搭配DDR5內存+二代Z790主板,能釋放更多的CPU性能。
當然以上是考慮到性價比的建議,錢多任性的富哥隨意,另外12代CPU不要去搜二手,傳家寶價格居多,不如直接多多上全新。
AMD目前推薦的具體型號如下:
● 低需求用戶可以考慮R5-5600G,這么多年了依舊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跑網游很輕松,線程數和主頻放現在也夠看,建議搭配DDR4內存+A520主板。
● 3A游戲玩家境建議R7-7800X3D,建議搭配DDR5內存+B650主板,注意內存選支持EXPO且頻率在6400MHz以內的型號,不然可能會自適應到Gear2。
● 生產力環境建議TR-7960X,建議搭配DDR5內存+X670主板,反正能掙回來,問題不大。
需要避坑的型號如下:
● Intel是13代/14代酷睿i9,發熱量巨大+品控不穩定,和價格沒關系,必須得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調試時間才建議上手。
● AMD是8系桌面端銳龍,APU和部分CPU是移動端爆改,PCI通道數少+內存支持差這些就不說了,重點是售價目前不便宜,不如直接上迷你主機。
3?? Intel主板推薦
目前低端主板(H610)的BIOS優化都差不多,哪個便宜買哪個,個人建議七彩虹,單純因為顏值足夠高且價格不貴,記得選DDR4內存版本就行。
中端主板(B760)區別很大,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這個級別無腦推薦技嘉,原因如下:
● 第一,有高帶寬+低延遲這倆自動小參模式,DDR5的內存效能實在是太強。
● 第二,支持微碼切換,對K系列處理器相對而言比較友好,雖然同樣需要用戶自行調試。
還是那句話,你可以說技嘉壞,但技嘉真不菜,中價位確實沒得黑。
目前推薦的型號是技嘉B760M新雕妹2.0,兼顧性價比、顏值和超頻。
單獨說一下保修:
● 個人送保的意思是不管你在哪兒買的(含二手),只要是SN在保的國行正品就行。
● 保修非常給力,支持注冊個人送保+四年保修,人為導致的CPU座損壞等都可以免費幫修。
幫修范圍具體看下圖,基本上新手容易犯的錯誤都涵蓋在內,還是非常良心的。
4?? AMD主板推薦
性價比主板目前可以試試精粵,雖然目前大家都認為他還是寨廠,實際精粵已經被AMD官方認可了,發布會專門點名了下,希望越做越好吧:
● 5600G的低端主板為A520。
● 7系和8系的低端主板為A620。
中端主板(B650)同樣建議技嘉,B650和B760一樣,都有內存黑科技+強勢保修,目前推薦的是冰雕B650M。
其次是移動端(Laptop)兩家的區別,對應筆記本電腦和迷你主機。
1?? 環境說明
首先是CPU本身,型號比較好區別,直接看CPU名稱的后綴就好了,下面說人話:
● 移動端Intel正常購買酷睿系列,14代及之前的前綴按性能從低到高依次是N/G系列、i3、i5、i7和i9,最新的Ultra系列則是5、7、9。
● 移動端Intel酷睿的后綴特別多,具體看下圖,常規用戶選H、P和HX系列就行,Ultra系列目前推薦級別沒那么高。
● 移動端AMD正常購買銳龍系列,前綴按性能從低到高依次是R3、R5、R7和R9,一分價錢一分貨。
● 移動端AMD常規銳龍的后綴比較簡單,常規用戶目前無腦選HS系列就行。
就桌面端而言,Intel和AMD各有針對場景,按需選擇合適的型號即可。
其次是關聯硬件,這里說的和使用體驗直接相關:
● 主流筆記本和迷你主機,內置獨立顯卡一般是板載,也有部分高端型號內置可替換的MXM接口,外置獨立顯卡主流則是USB4、雷電3/4和Oculink接口。
● 和臺式機不同,AMD移動端設備的內存效能會Intel強一些,特別是延遲控制,銳龍相對而言會比Ultra好很多,另外有板載、可替換以及混雜三中內存形式。
● 如果打算升級WiFi7拓撲,和臺式機一樣,目前建議選13代及以上的Intel。
● 固態硬盤目前沒啥坑點,主流在售款都支持PCIe4.0協議的M.2接口,注意看商品詳情頁的盤位說明就好。
以上這些數據,我之前都單獨做過評測且公開發布,感興趣可以翻看往期文章,需要重點注意筆記本電腦的硬件認證,項目太多,放下一段單獨說。
2?? 認證機制
筆記本電腦廠家會列出來一堆驗證標,這是相同核心配置但能貴一兩千的最重要原因,下面列一些主流驗證標準以及這些驗證代表著什么,根據個人需求選擇就行。
首先是整機認證,比較出名的是Intel認證,常見于商務本,非常適合商務人士使用,目前有兩種:
● 第一是EVO標準,對安全防護、充電續航、拓展接口和無線傳輸等都有硬性量化指標。
● 第二是Vpro標準,可以理解為EVO標準的加強版。
以上兩個標準都針對移動辦公場景,并且這倆標準都有明確的QVL列表,對懶人用戶而言幫助很大。
其次ISV認證,常見于移動工作站,主要針對專業的生產力環境,不區分Intel和AMD,簡單介紹一下:
● ISV認證是由專業的軟件開發商、顯卡產商與硬件廠商三方協作完成的統一性產品測試,所以會出現看起來核心配置低但實際軟件效率很高的奇景。
● 各家廠商的ISV標準不同,合作的軟硬件廠商也不同,比如惠普偏建模,搜索筆記本廠商名+isv就能查看詳細列表了,其中聯想算覆蓋面比較廣的廠商。
個人看法,有ISV認證產品才算大廠,二三線筆記本廠商基本沒有這類產品。
第三是視覺認證,常見于水桶機和創意本,主要針對影音愛好者和影音創作者,不區分Intel和AMD,主流認證有以下四類:
● 第一是潘通認證,對應筆記本屏幕的色準。
● 第二是萊茵認證和SGS認證,對應筆記本電腦屏幕的護眼功能。
● 第三是杜比認證,需要屏幕和主板同時過測,決定是否能播放高質量片源。
● 最后是HDR認證,需要屏幕亮度達標且讓HDR正確生效。
以上這些認證都有各自獨立的級別機制,比如防藍光有軟硬件防藍光之分、杜比有分層認證等等,細說太復雜,普通用戶知道有認證比沒認證好就足夠了。
第四是音頻認證,主要針對影音愛好者、影音創作者和游戲玩家,正常就是杜比全景聲和DTS軟件認證,另外還有哈曼卡頓和華為等設備商的硬件認證,看是不是全家桶用戶就行。
最后是三防認證,主要針對戶外及各種惡劣工作環境的用戶,認證標準比較多,我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科普。
3?? Intel硬件推薦
目前不太推薦Intel的筆記本電腦/迷你主機,價格高+內存延遲高,生產力有要求的話可以考慮聯想ThinkPad系列,ISV支持的軟件廠商非常多,會有比較大的優勢。
4?? AMD硬件推薦
性價比筆記本目前推薦是七彩虹橘寶系列,除了默認性能釋放比較差以外基本上都是優點,最重要的是價格便宜,已經納入采購計劃了,等到貨之后給大家出解鎖功耗的教程。
性價比迷你主機目前推薦是零刻SER7(7840HS)或者SER8(8845HS),接口給的比較豐富沒有短板,其中SER8多了AI相關的支持,對普通用戶可能意義不大。
式電腦哪個牌子好?在商用場景,最近就有一款商用臺式一體機非常矚目,那就是聯想全新發布的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這款商用臺式一體機屬于聯想ThinkCentre M大師系列的旗艦產品,無論是顯示屏、處理器還是顯卡,都擁有出色的工作表現,運行起來也十分穩定安全,稱得上是當前商用一體機的行業新標桿。
臺式電腦哪個牌子好?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打造出色視覺效果
全新的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迎來了從內到外的全面升級。相較于上一代產品,M90a Pro Gen4將屏幕從23.5寸升級至27寸的2K分辨率QHD顯示屏,能夠顯示更多的畫面內容。在日常辦公、瀏覽網頁等場景時,M90a Pro Gen4能夠呈現更多信息,從而幫助使用者提升工作效率。
不僅如此,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還能兼顧創意設計人士的需求。它的屏幕亮度達到350尼特,顯示色域達到99%sRGB,并且它還搭載了業界少有的色彩校準功能。出色的屏幕素質讓M90a Pro Gen4能夠保證一致的色彩呈現,讓平面設計師擁有更清晰、明亮、準確的工作體驗。
臺式電腦哪個牌子好?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內核強悍穩定
隨著工作環境日趨現代化與復雜,當下的企業不僅需要穩定易用的PC產品,更對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高端大師系列的旗艦產品,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通過散熱等硬件方面的優化,再一次刷新了一體機的性能極限。
在性能表現上,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搭載了英特爾第13代酷睿桌面級處理器,最高可支持Intel?酷睿i9處理器。配合最高64GB的DDR5內存,配合首創大師“迅應”調校,支持ICE6.0智能溫控引擎,在保障性能出色的同時,減少發熱量和風扇運行所帶來的噪音。
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還提供了靈活的顯卡選擇。憑借散熱能力的提升,其史無前例的支持最高選配NVIDIA? GeForce RTX? 4050獨立顯卡,可實現高達50%的性能提升。高性能獨立顯卡的加入,讓M90a Pro Gen4能夠滿足一些視頻制作剪輯人士的需要。并且,由于散熱設計的優化,該產品散熱設計功耗相較于上一代提升53%,充分釋放CPU和GPU性能,保證長時間的高算力工作負載下也能有穩定的性能表現,打造“簡于外 強于內”的體驗。
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是業界第一個支持Intel Unison(可選軟件)的臺式機,能夠輕松實現PC與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的協同工作。使用者可在電腦和手機設備之間進行的文件快速傳輸、接聽/撥打電話、收發短信等,實現終端互聯的體驗。
二十年來,聯想憑借創新研發技術與穩定的產品品質,贏得了市場的良好口碑。而作為聯想商用臺式機的旗艦級產品,聯想ThinkCentre M90a Pro Gen4也繼承了聯想一直以來的優良基因,打造出一體機臺式電腦性能新標準,讓商用場合的用戶享受到更智能、靈活、可靠、高效的臺式電腦使用體驗,助力商用客戶智能化轉型。
段時間我們做了一些商用筆記本的A/I對比(AMD和Intel),然后有小企業主給我們反饋,說我們比對的機器還是“太高端”,因為真正的企業采購,給員工的電腦,單價4000元左右就不錯了,且大多數情況還是買臺式機。他們希望能看到臺式機的對比,方便他們的采購決策——于是,就誕生了這個選題:我們按照總價4000元左右,把主機的價格限定在3300元左右,并買了同一品牌,配置也相近的A/I平臺同一機型,來看看低價位商用臺式機采購上的抉擇問題。
對比機型:惠普戰(ZHAN)99商用臺式機
對比配置:AMD R6 5600G集顯平臺 vs Intel i5 12500集顯平臺
提示:目前AMD帶集顯的桌面處理器6000G系列尚未上市,所以只有選擇5000G系列。
還是那套玩法:配件/接口層面就有差異
兩臺惠普戰99商用臺式機,處理器都是6核12線程,都是集顯平臺,京東自營價格只差99元,內存/硬盤都是16GB/512GB,所以總體算是非常公平的比較。
不過,和之前商用本對比的情況類似,兩臺戰99臺式機在接口規格上就出現了差異:
AMD款的前面板6個USB大口分別是2個USB2.0口、2個USB3.0口和2個USB3.1口;而Intel款則是4個USB3.0口和2個USB3.1口——規格更高。
另外,兩臺主機的SSD不同,AMD款為美光的,Intel款是Intel自家的。成績對比之下,優劣一目了然▼。
小結下來就是:類似價格、配置和定位的同一款臺式機,A/I平臺對比,Intel款的接口規格、SSD規格往往會更高一些。
處理器功率釋放情況對比:59W vs 62W
兩臺戰99的處理器功率釋放情況較類似:
·R5 5600G款從考機初期就穩定在59W附近,室溫24℃時,Aida64考機40分鐘,處理器內部溫度81℃;
·i5 12500則經歷一個小幅上升的過程——考機最初封裝功率也是59W,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功率反而略微提升了點,最終穩定在62W上,且溫度只有77℃,還比R5 5600G款低。
這個環節我們就不談優劣,總之兩機溫度都不高,且功率相似,對比就更為公平。
理論分析環節
我們先根據“技術指標”來做個簡單的分析:
·R5 5600G為7nm制程,i5 12500為10nm制程,前者制程更先進;
·兩者同為60W左右;
·兩者都是6核12線程處理器。
在同樣的高負載或滿負載情況下,R5 5600G的頻率會更高▼。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R5 5600G的勝算應該是更大的。
▲Blender CPU渲染,可看到CPU部分100%滿載,而正如我們分析的,R5 5600G的頻率(全核4.1GHz)比i5 12500高(全核3.84GHz)。
實際性能對對碰:結果完全逆轉
Part1:純CPU性能部分
先上CPU基準測試,主要是大家熟悉的CPU-Z和Cinebench系列。
▲CPU-Z基準性能,單核,612分對比671分,i5 12500領先R5 5600G幅度為10%;多核4643分 vs 5126分,i5 12500領先R5 5600G幅度為10.4%!
▲基于Cinema 4D這款三維建模渲染軟件,考驗渲染能力的Cinebench是大家最熟悉的CPU短時爆發性能基準測試軟件(準確說都不算基準測試了,算是單幀渲染的Cinema 4D應用),結果依然是頻率更高的R5 5600G反而輸掉了,12代酷睿i5 12500以同樣的核心/線程數量,略低的頻率反而勝出了6.4%~17.9%。
那么,其他建模和渲染軟件中,兩顆CPU的實際應用性能表現如何呢?
▲Blender是當下非常熱門的三維建模和渲染軟件,廣泛地應用在廣告宣傳、產品設計、動畫設計、游戲場景設計中,由于兩臺戰99的處理器功率輸出達到了60W左右,所以也能勝任簡單的建模和渲染工作。而兩者的效率差異也非常明顯,i5 12500依然勝出,渲染耗時比R5 5600G少10.4%。
可能有讀者會說:作為商用機,它們的“第一要務”還是辦公和日常應用。那么它們在這方面的表現如何呢?我們采用了跨平臺、跨系統的CrossMark來進行測試。
▲CrossMark將日常應用分為三類,第一個是常見的Word、表格等“生產率”應用,然后有簡單的設計和多媒體應用,隸屬于“創造性”。最后還對整機系統的反應能力有一個評分。而無論是子項得分還是總分,R5 5600G都大幅落后于i5 12500,后者勝出的比例高達25.0%!簡單說就是:日常應用,R5 5600G和i5 12500也沒得比!
Part2:結合GPU(集成顯卡)的應用性能
坦率說,頻率更高的R5 5600G在CPU部分落后比例這么大,讓我們有些吃驚。但接下來或許是“逆轉的機會”:結合GPU(集成顯卡)的應用。
這里先給大家科普一下兩顆處理器的集顯知識:
●首先大家要知道,AMD的桌面處理器絕大部分是不帶集顯的,必須結合獨顯使用,只有G結尾的才帶集顯,比如R5 5600G、R7 5700G,也有人喜歡稱其為APU。而R5 5600G搭載的Radeon Graphics和移動端的R5 5600U/5600H的集顯架構相同,且都是7個GPU核心,只是最高頻率略高100MHz,分別是1900MHz/1800MHz/1800MHz。但遠不及如今銳龍6000系R7/R9的Radeon 680M集顯。
●而12代酷睿i5 12500的集顯是什么呢?熟悉Intel移動端的朋友可能會自信地說:“那自然是強大的Iris Xe!”錯了,Intel桌面處理器的顯卡和移動端完全是兩回事,i5 12500上使用的是最高頻率1450MHz的UHD Graphics 770,執行單元數量只有32個。或許大家沒概念,這里簡單做個對比:移動端主流的12代酷睿H/P的i5/i7處理器,其Iris Xe集顯執行單元數是80/96個。
現在,相信大家都已明白:兩顆處理器的集顯都不算強!且都還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兩臺電腦標配都是單通道內存,等于是集顯的顯存位寬被減半,會讓集顯性能再打折扣!
▲由于顯卡較弱且標配單通道內存(注意,兩者都可以擴容到雙通道內存),所以我們只用了針對入門顯卡的3DMark Fire Strike測試項目。結果也符合預期, Radeon Graphics在3D性能上(箭頭所指顯卡得分)略微強于UDH Graphics 770。
但,3DMark僅僅是“游戲3D性能”,而這種低價位的商用臺式機,游戲并不是主要應用訴求。那么,在結合顯卡的應用上,到底誰勝誰負呢?往下面繼續看▼。
▲先來個輕量級的應用,也是很多辦公/商業應用中會涉及到的:照片/圖片的處理。包含基礎的亮度、對比度、白平衡、曝光補償、色彩飽和度、銳度、暗部/亮部調節等,也包含各種批處理。測試軟件是UL Proycon,它使用Adobe的Photoshop和Lightroom進行照片的真實應用測試,并給出效率得分——而這類應用是會調用集顯加速的。
▲在該項目上,R5 5600G終于依托著更強的集顯縮小了差距,綜合得分6664分,僅落后i5 12500(6820分)2%。
接下去是常見是視頻編輯(包含轉碼、視頻剪輯等)應用——如今所有行業,包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都有視頻制作和編輯的需求(內宣、外宣、市場宣傳等),所以,視頻編輯,也已是當下商用電腦的常態應用。而Adobe主導的視頻編輯軟件是全系列都支持顯卡加速的(甚至可由顯卡主導計算)。
▲Pr常見應用:視頻剪輯。可以注意到:不同的處理器,采用不同的方案效率不同。R5 5600G由于顯卡相對不錯,所以選擇集顯主導的OpenCL方案時(CPU也會輔助計算),耗時最短,60秒。而i5 12500由于集顯較弱,所以選擇CPU方案,CPU主導計算,集顯輔助,耗時最短,只要37秒。
而肉眼可見,兩者的效率差異的確很大,R5 5600G相對于i5 12500多耗時62%。即便“反過來算”,i5 12500相對R5 5600G也少耗時38%!而且,i5 12500就算拿效率低的OpenCL方案,也比R5 5600G的最快方案少耗時12秒。
▼接下去是Pr的另一類應用:生成視頻。本文中,我們用一堆高清美食圖片,用Pr組合成一個帶有轉場特效的美食宣傳視頻。這一應用負載比單純的視頻鏡頭剪輯高了很多,且方案的選擇也有所不同!
▲Pr的視頻生成應用,可很好地利用GPU進行加速,所以,R5 5600G從CPU方案改為GPU主導的OpenCL方案后,耗時從282秒狂降到了152秒(不過任務管理器上體現不出來GPU占用)。i5 12500這次也是OpenCL方案更高效,150秒,從任務管理器可看到GPU的占用率高達97%,CPU只是輔助計算(19%占用率)。而這次,最高效率vs最高效率,R5 5600G終于算是能叫板i5 12500了,當然,依然有2秒差距。
TIPS:集顯電腦,Pr視頻剪輯和Pr視頻生成,銳龍6000移動平臺、11代酷睿U和12代酷睿H/P/U的效率反而比桌面平臺高——原因就是其集顯更強大!
▼然后是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如今機關、企事業單位制作的各種視頻,通常都會多平臺分發,所以分辨率、格式、碼率都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而由于兩顆處理器的GPU都不算太強,所以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都是CPU方案效率最高。
▲之前我們總說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是Intel的強項,說是在輕薄本領域,由于11代酷睿U就有Iris Xe,所以11代酷睿U輕薄本就能掀翻8核16線程的銳龍本。不過,由于這兩顆桌面處理器的集顯都偏弱,所以CPU方案(GPU輔助)成了更高效選擇,但即便這樣,i5 12500的優勢依然很大,2分30秒對R5 5600G的3分24秒,少耗時26.5%。反過來說,R5 5600G比i5 12500多耗時36%!
最后,我們再與時俱進地引入AI應用測試。如今AI應用已大范圍進入各種應用,尤其是圖像編輯領域,Photoshop、Lightroom等都有各種AI應用子項,如智能選擇、智能填充、一鍵換天、智能色彩等。而我們來個稍微新穎點的,AI圖像放大與細節重塑——這在商業應用中已走向普及:大家往往會為圖片精度達不到要求而苦惱,而通過Gigapixel AI,就能利用AI算法進行最高6倍放大并重塑細節。
▲這次AI運算測試更加公正公平,我們加入了打開圖像后的“校準”過程,將校準耗時計算在總耗時中。我們將一幅2000分辨率的紅葉照片放大到4倍變成8000分辨率并AI重塑葉片細節,以滿足大幅面沖印需求。R5 5600G的校準時間為10秒,導出耗時為47秒,總體耗時57秒;而i5 12500的總耗時僅為36秒,少耗時37%——雖然這顆i5 12500的集顯不理想,并未能達成更高效率(11代酷睿U、12代酷睿輕薄本速度更快),但總體效率依然大幅領先銳龍處理器!
總結來說,無論是純粹的CPU應用,還是結合集顯的應用;無論是日常辦公還是專業應用;無論是圖像處理還是視頻編輯……各種形態,i5 12500都勝出同功率的R5 5600G,不少應用甚至是碾壓級的優勢!那,如果讓i5 12500“敞開了跑”,恐怕就是“一騎絕塵”了。
兩臺戰99主機的抉擇一目了然
至此,惠普戰99商用臺式機的抉擇問題也就有清晰答案了!兩臺差價僅99元的3000元級臺式主機,Intel平臺款不僅接口規格更高,SSD性能更好,且在商用領域會涉及到的各種日常應用、專業應用上,都有明確的性能優勢,大量應用優勢甚至是碾壓性的!所以Intel酷睿i5 12500款毫無疑問是更好選擇。進而,我們也可以將這個結論和選擇思路擴展到更多的商用臺式機選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