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在近期對華為MatePad Pro做了拆解并統計了這款平板電腦機身零部件的來源國家和成本問題,根據這份詳細的清單報告顯示,可以預估華為MatePad Pro的綜合硬件成本大約在1900元左右,其中來自于美國供應商的部件占比僅有2%,成本占比也僅有4.6%。
不過華為MatePad Pro的組裝部件剩余部分并非全部來自于中國,甚至即便是大多數的占比也并不屬于中國供應商,在華為MatePad Pro包含的1411個組裝部件,其中1148個組裝部件來源于日本的供應商,其中包括三軸電子羅盤、霍爾傳感器以及正面的前置索尼傳感器等零部件。
來自于中國供應商的零部件包括海思麒麟芯片、正面的顯示屏以及背部的攝像頭,國產零部件的數量占比大約在15.9%左右,雖然數量方面不及日本的供應商,但這些成本是華為MatePad Pro成本最高的部分,10.8英寸的天馬IPS顯示屏成本大約在75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約530元,海思麒麟990 的成本大約在6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約430元。
對于一款平板電腦而言,除了顯示屏、處理器之外,內存方面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零部件,華為MatePad Pro在內存方面與兩家韓國廠商合作,其中包括SK海力士提供的內存和三星提供的閃存。
美國供應商提供的零部件有28種,主要集中在電源的IC芯片方面,其實這方面同樣有國產方案可以代替,例如魅族科技最新發布的魅族17系列中,魅族17和魅族17 Pro兩款手機自帶的充電器便是首套完全基于國產方案打造的快充充電器,想必未來華為也會考慮用國產方案代替美國的快充方案。
自從微軟發布Surface Pro X之后,我就期待他們有朝一日將新模具運用在x86架構的平板上,如今Surface Pro 8終于做到了。
新款Surface Pro 8不僅拋棄了寬邊框,升級了手寫筆,還支持自行更換硬盤,相比曾經的Surface Pro 7/6/5,簡直是“史詩級提升”。(我認真的)
其實這一代Surface Pro 8的提升還不止這些,它的實測表現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微軟 Surface Pro 8
它的配置如下:
i7-1185G7 處理器
16GB 4266MHz 內存
256GB 固態硬盤
13英寸 2280×1920分辨率 120Hz刷新率 3:2比例 100%sRGB色域 IPS屏
電池容量 50.2Wh
機身厚 9.3mm
帶鍵盤厚 14.2mm
機身重 890g
鍵盤重 292g
適配器重 290g
機身售價11588元
鍵盤+觸控筆套裝售價13776元
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屏幕素質極佳,升級120Hz高刷新率
2,機身輕巧便攜、做工好,升級窄邊框
3,噪音控制好,鍵盤“外接”無熱感
缺點!
1,接口種類單一,僅有Type-C接口(雷電4)
2,硬盤容量太小,需要升級
3,實測續航成績一般
【升級建議】
這臺筆記本電腦由膠水固定,拆機難度極高,幾乎必然會損傷配件,拆開后能進行的操作也非常有限,所以不建議拆解。
雙通道16GB LPDDR4x 4266Mhz內存能滿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內存為板載無法更換。
測試機的固態硬盤容量為256GB,型號為三星PM991,支持PCIe3.0×4和NVMe,容量較小建議升級。
固態硬盤更換起來比較簡單,但規格僅支持M.2 2230。
【購買建議】
1,對屏幕素質的要求較高
2,對于攜帶的要求特別高
3,擁有一擲千金的消費習慣
微軟 Surface Pro 8最大的特點就是模具升級,祖傳模具終于更換,提升的地方也有很多。
屏幕方面,實測色域容積為100.5%sRGB,色域覆蓋為98.3%sRGB,平均ΔE 0.53,最大ΔE為1.79,Surface系列的色彩永遠是近乎完美的sRGB,在配合120Hz刷新率,在Windows系統下觀感極佳。
接口方面,機身左側僅有一個3.5mm音頻接口,機身右側為兩個Type-C口(支持USB4.0/雷電4),及微軟Surface Connect磁吸式充電口,機身底部是Surface鍵盤蓋端口,種類十分單一,但至少支持雷電4擴展了。
續航方面,它的PCmark10續航測試成績為8小時13分鐘。
噪音方面,它的滿載人位分貝值為40dB,僅略高于環境噪音。
微軟 Surface Pro 8的定價非常昂貴,上萬元的版本甚至僅配備了256GB固態硬盤,行業標配的16+512組合必須搭售i7處理器,總價高達13688元。
抱歉一萬三那是不帶鍵盤+筆的,帶鍵盤+筆需要15876元。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臺旗艦級二合一平板電腦,那么這臺Surface Pro 8可以考慮一下。
但實話說,這臺電腦的性價比是行業倒數前三名,如果你的購機預算沒那么高,建議還是考慮一下其他電腦。
【豬王的良心結語】
上圖的微軟 Surface Pro 8的正面實拍圖,抱歉這臺電腦實在太貴了,拆機必壞,我實在舍不得破拆,所以就暫時放我一馬吧……
室溫25℃
反射率1.0
BIOS版本:6.209.141
針對無獨顯的輕薄本,我們使用負載較低的Stress CPU進行壓力測試。
在滿載狀態下,CPU溫度最高75℃,穩定在60℃,功耗16W,頻率維持在3.5GHz。
表面溫度如上圖所示,平板最高45.2℃出現在底部鍵盤接縫處區域,中心處為38.8℃,背面中心點36℃。
總的來說,微軟Surface Pro 8的性能釋放比較保守,溫度控制還可以,正常狀態下都會接鍵盤使用,鍵盤是沒有熱感的,所以也不必過于擔心表面溫度。
這臺Surface Pro 8可以說是我心中的完美Surface Pro 7了
當年Surface Pro X推出時,同期的老模具Surface Pro 7就像史前產物一樣,要外觀沒外觀,要接口它不支持雷電,換固態也不行。
如今SP8終于用上了SPX的設計,也算是了了我一個心愿。
根據我的判斷,這次SP8換模具后,至少3年內是不會有外形更換了,所以今年應該是一個值得入手的一年。(前提是你本來就在考慮Surface)
今年微軟Surface的重頭戲應該是Surface Laptop Studio,但上市時間會相對延后,我們也會爭取盡快給大家帶來產品點評,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持續關注我們~
年三月,FIIO FT3耳機上市,沒錯就是那對風火輪,AudioTOP做過評測和拆解報告。FT3的推出是一個指標性事件,代表HIFI大廠飛傲開始涉足全尺寸頭戴式耳機領域。時隔半年,現在FT系列的第二個型號FT5出來了。
粗略地看FT5是同系列中的另一只大耳,貌似是FT3的延續迭代。但其實不是,因為FT5的發聲單元類型已經從動圈跨越到了平板。
在FT5上面看到了熟悉的設計元素,比如說和FT3類似的彈性金屬頭梁和自適應伸縮佩戴結構,和如出一轍的轉軸和框架。
正圓的耳機殼體以及位于中心的logo。
更不用說一模一樣的木魚收納包了。
轉接頭也是相同的數量和規格。
差異的地方也不少。首先在頭梁位置,彈性金屬條外面的覆皮被舍棄。這部分在佩戴時不和頭部接觸,因此去掉也無損于舒適度。帶來的益處是在視覺上的清爽,以及減重--這對于一只平板耳機有現實意義。
其次就是耳機腔體外觀的變化,如圖所見,后蓋從穹頂形狀變成了平面。這是因為平板單元和動圈單元的形狀很不一樣,扁平VS圓錐體,聲學特性也不同,因此腔體也對應的做出調整。這屬于內在功能主導外觀走向的設計范式。
柵格從粗枝大葉的五幅,變成細密的漸變切線。這也是兩個型號之間最明顯的外觀辨識度特征。
下轉軸仍然是有彈性佩戴壓力補償設計,但固定元件從銷變成了螺絲。
線材還是3.5mm尾插,所以兩者線材是可以通用的。但入線位置從底部移到了外側邊,這減少了尾插母座對腔體容積的侵占。
仔細看插頭有改款。FT5線材的插頭略長且略粗一點點,結構也有所不同,但新舊兩款的互換性仍然保持兼容。
新款的角度定位凸點更明確更靠近外側。親測防呆效果有改善。
總之,家族式設計語言同出一脈,但比對細節,又處處不同。
雖然說外觀顏值的評價含有較大主觀性,但我確定FT5的柵格形狀更好看一點。兩者都是鎂鋁合金的材質,并且都是磨砂處理,但色澤和表面質感還是有明顯差別。FT3容易反光,而FT5吸光,因此更上鏡一些。
FT5的配線長度是1.5米。對此我很疑惑并問廠方:是不是放錯了配件,不是應該配3米的線嗎?廠方回答:沒有放錯,由于FT5容易被驅動,因此特意配備短線,便于和隨身設備的連接使用。
聽到這個答復之后,我馬上拿出一臺播放器和幾只耳機做了驗證,對比的耳機有FT3/HD600/HD800S。發現在相同的音量刻度上,FT5確實是最大聲的一只。
平板耳機的阻抗普遍很低,FT5的標稱阻抗是36歐(實測直流電阻38歐),因此這樣和300歐的動圈耳機比電壓靈敏度其實有些簡單粗暴,乃至有作弊之嫌。平板耳機占了電流的便宜,實際上消耗的功率比主流動圈耳機大了一個數量級。
論換能效率,比功率靈敏度(dB/mW),肯定是平板敗北,但從用戶視角來看,電壓靈敏度(dB/V)更符合主觀體驗。
除了較高的靈敏度之外,FT5的中頻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在第一張手風琴曲目的測試中,FT5的聲音飽滿而松弛,質感強烈、豐富綿密的細節讓人欲罷不能。
音樂在中頻段裝載了最多的信息量,對于包含人聲的流行曲目而言也是如此。FT5的人聲聽感較為厚實,無齒音,還原度不錯。以HD800S做對比,FT5聽蔡琴口型稍大一點。
低頻打擊樂器的表現力方面,我本以為HD800S會大幅度勝出,但實際上碾壓的局面并未出現。相較而言TF5確實會感覺軟一些,少點鏗鏘,但對低頻大動態猝發信號的響應還可以,鼓聲有量也還算有形,沒有糊掉。
在實際使用中發現,FT5的驅動確實易如反掌。磚型播放器當然能輕易推動,接小尾巴也有不錯的解析和活躍感,而不會有沉郁之感。
除了易推,FT5對不同前端設備的音色變化的反應也比較靈敏。冷暖干潤,都能有所呈現。
(在進入聽感評價環節之前,FT5已經煲機約20小時。前端器材:M15S、N8ii;KA13、BTR15)
拆解
第一步從下轉軸入手,拆掉兩只螺絲,整個單元主體就順利分離了。
主體稱重為162.62克。
繼續往下拆。拆外圈的4只,內圈8只不要去動。
質壁分離。
一側轉軸有彈簧,提供彈性復位。
另一側轉軸是角度限位。
線材尾插母座。改成側向入線后,確實減少了空間侵占。
拆下母座。除了螺絲之外,還有兩根定位銷。拆解時發現這部分的安裝很緊密,尺寸配合精準。
同樣精準的是網片和后蓋之間的尺寸配合。沒有使用一點膠水卻嚴絲合縫。兩者結合時沒有任何橫向的曠動,但分離時又很利索,往下一倒就出來了。
和FT3的沖壓網片不同,FT5采用了編織網片。內外緣的裁切品質相當高。
耳機腔體外徑達到了100mm,挺大的一只。但由于采用了鎂鋁合金的材質,再配合通透的柵格,所以拿在手上感覺很輕。實際稱重為28.65克。
拆解繼續進行中。在深水區的邊緣試探。
順利分離單元背面的黑色防塵織物層,它也兼具聲學阻尼功能。
正面磁體11根,背面磁體9根。可以隱約看到銀色的膜片和線圈。平板單元的振膜是二維平面,線圈像回形針一樣迂回鋪開,首尾相接,覆蓋到整個膜片。線圈走到哪里,磁體就跟到哪里,建立分布式的磁場。
FT5的膜片直徑90mm,基質厚度6μm,和靜電耳機振膜很接近,同一個數量級。平板耳機和靜電耳機都屬于整體驅動,因此不會像局部驅動的動圈耳機那樣,產生分割振動。
FT5膜片導電層采用鋁銀混合材料,在輕質和導電性能之間尋求平衡。導電層鍍膜采用28納米制程工藝。為什么精度等級要定這么高,廠家對此的解釋是為了獲得膜片重量和線圈阻抗的一致性。
不出所料,發聲單元對平板耳機重量的貢獻最大,20根磁鐵不是開玩笑。FT5耳機不含線材的凈重為456克,單邊裸單元稱重124.29克。
我不確定進一步的拆解是否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或者性能下降,所以單元主體的拆解就到這里為止了。相信各位已經對FT5的里里外外有了感性認知,也大概了解到做一只平板耳機其實不那么容易。因為有重量的限制,所以單憑一腔熱血去堆料大概率走不通,得有黑科技的加持才行。
因為預判準確,所以沒有踩坑也沒有意外損壞。整個拆解過程順利,充滿爽感,我建議大家去買一副拆一拆,體驗探索的樂趣(bushi)。總體而言,FT5的零部件的選材、加工等方面達到了較高水準,細節到位,設計感和質感兼備,工藝品質可躋身第一梯隊。
關于佩戴。在看到456克的標稱重量時,可能會有用戶被嚇到并開始質疑自己的腦袋是否能被這副耳機駕馭。幾天的使用體驗下來,我覺得佩戴還可以,這個重量能夠適應,沒有那么可怕。因為我真的聽過看上去和戴上去都像刑具的平板耳機,因此一對比,高下立判。但不管怎樣,耳機總歸是越輕越舒服,所以還是希望后續型號在保持音質和靈敏度的前提下,能夠進一步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