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最近上市了一款便攜式解碼耳放:K3。這款解碼耳放體積小巧,根據耳機不同可以適配低/高兩種增益檔位,同時支持USB Audio免驅模式和有驅高性能模式,高性能模式下最高提供PCM384k/DSD256解碼。
與傳統解碼耳放不同的是,飛傲K3在供電上設置了OVP-過壓保護和雙重濾波電路,不僅保證了電源的穩定供電,同時還能有效的避免電源串擾導致電磁干擾引起的雜音和底噪,帶來最大程度的還原原音。
電腦HiFi不是夢 飛傲K3便攜解碼耳放評測
飛傲K3搭載Xmos USB接收芯片,支持PCM384k/32bit解碼以及原生DSD256;搭載雙晶振時鐘管理系統,確保每一種采樣都能實現準確的運算處理。K3的解碼芯片采用獨立高性能的AK4452,具有32位VELVET SOUND①級音質,全差分音頻輸出。模擬音頻的處理和放大采用了LPF/電壓放大和電流驅動電路的前后兩級專業音頻架構。
飛傲K3運放部分選用了OPA926驅動芯片,LPF低通濾波部分采用了Ti專業音頻運放OPA1612,用以保證運放組合能夠輸出低失真、低噪聲、高解析的聲音。此外它還自帶平衡增壓功能,16Ω的阻抗下平衡輸出能夠達到320mW。
①VELVET SOUND是AKM下一代音頻設備和“新架構和核心技術”的“聲音理念”的品牌概念。
體積小巧 功能豐富
作為一款便攜解碼耳放,飛傲K3絕對對得起這“便攜”二字。K3的商品毛重僅有155g,體積也就一包煙的3/4大小,無論是放在桌子上還是外出放入包內,都能夠輕松加愉悅。
飛傲K3便攜數字解碼耳放
飛傲K3便攜數字解碼耳放
飛傲K3正面為2.5平衡輸出*1、3.5mm單端輸出*1、一個電平調節撥鈕、一個BASS增益撥鈕以及音量控制旋鈕。背面為Type-C輸入*1、同軸輸出*1、光纖輸出*1、Line OUT輸出以及USB AUDIO模式切換撥鈕。
K3正面
K3背面
在音量旋鈕的下方,飛傲K3搭載了隱藏式RGB燈光,燈光分四色,當輸入48K及以下音源時藍燈量,當輸入48K以上音源時黃燈量,當輸入DSD音源時綠燈亮,未識別電腦USB時紅燈亮。功能方面我們就先介紹到這,喜歡的朋友可以戳下方鏈接去京東商城深入了解,接下來我們進入聽感評測環節。
較為硬核的聲音風格
本次評測中,筆者使用的耳機是飛傲自家的剛上市不久的飛傲FA7耳機,這款耳機三頻均衡、解析強大且價格不貴,極具性價比,是我們認為十分適合搭配飛傲K3解碼耳放使用的耳機。
飛傲FA7耳機
這款解碼耳放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推力大、聲底非常的穩,三頻非常健康。在很多解碼耳放都會出現的底噪、電流聲問題上,這款產品可以說絕對值非常低,正常聽音聲壓下根本感受不到噪聲,這大概是得益于這款產品雙重濾波與區分供電帶來的好處。
>正在聽 濱崎步-End roll
在流行女聲表現上,這款便攜耳放的高頻表現十分出色,聲線光潤細膩,不刺耳且給人鱗次櫛比的感覺,華麗而尊貴。K3的低頻量感很大,偏硬且素質很高,跟很多追求量感華而不實的播放器、解碼耳放等產品走的完全不是一個路數,保真度極高。人聲分離度高,但女聲的有些偏冷,聽搖滾、電子類的女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但在柔緩的女聲表現上一般。
>正在聽 Rammstein - Asche zu Asche
在搖滾男聲表現上,這款解碼耳放擁有強大的低頻輸出能力,尤其是打開BASS增益檔位后,它的低頻簡直就是每弦BASS聲都能產生強烈的環繞氛圍感,在搖滾、電音的表現上可以說是擁有極致般的表現。在男聲上,它的BASS增益也能提升男聲的清晰度以及飽滿度,讓人聲更加真實震撼,可以說在千元價位中都難找能夠匹敵的對手。
飛傲K3便攜解碼耳放最終評分
寫在最后:
說實在話,飛傲K3的聲音表現非常出乎筆者的意料,無論在整體素質還是聲音解析度上,它都能達到千元級以上的聲音表現。且這款便攜耳放在電源凈化的方面做得非常極致,很多解碼耳放都會出現底噪、雜音問題,而這款解碼耳放從頭至尾筆者多次調節音量、BASS增益,卻沒有一次出現雜音、底噪的問題。
雖然飛傲K3售價僅為698元,但聲音表現卻是有著超越市面上千元便攜播放器的平均水平的實力,手頭不寬裕又對PCHiFi有想法的朋友,這款產品非常值得一試。
APP商店搜索中關村在線,看2018年最新手機、筆記本評價排行
頻玄學磚家們常說,“手機不配有HiFi”,各位看客們看看便是,不必當真。
人人都有對音質追求的權利,用手機、電腦聽歌的人也不能例外。基于對高品質音樂播放的熱愛,不想另購一套粗獷笨重價格昂貴的功放套裝,只想要現有手頭上的手機、電腦出來的聲音更好聽,誰說不行?
小小一個艾利和Astell&Kern PEE51便攜耳放,讓你手上Type-C接口的手機、電腦擁有更高解析、更全保真、更接近100%真實還原聲音的聽音提升。
如同耳機,耳放也講配置。艾利和Astell&Kern PEE51便攜耳放的DAC用到了兩顆旗艦級的CS43198解碼芯片,分別負責左右聲道解碼,支持發燒友級別的32-Bit/384kHZ采樣數字信號輸出,以及DSD-256(1-Bit/11.2MHz)級別的錄音室母帶硬件解碼,輸出電平高達2Vrms,擁有這等配置堪稱豪華。
造型有很強的AK辨識度,全身無屏幕或按鍵,也暫無獨立APP支持,控制全靠前端調節。
輸出耳機孔是3.5mm常見規格,未做2.5mm的平衡口跟其定位有關系,千元不到的售價,讓大多數對音質有追求的人能享受到頂級的配置+便攜的提升渠道,可比上千塊買個手機、電腦推不動的大耳機要強。
蘋果用戶的上班族,用電腦的時間比玩手機多,自然是用電腦聽歌。Mac的音頻硬件本不差,M1芯片的MBA效果比Pro差點,所以有提升的想法,便攜耳放是我想到的第一個方案,也是我最滿意的方案。
我那幾百塊錢的普通耳機,用電腦直推有一定的推力,但低頻略顯擁擠,人聲柔和度的控制也不穩,好在量感不錯,整體醇厚就一直用著。調低音量后接入艾利和Astell&Kern PEE51便攜耳放,剛加一格音量就感覺到中低頻層次感上的提升,這耳放本身驅動力就很強,直觀感受是會擴大音量,所以低音接入慢慢調高。
在按住shift+option精細調節Mac的音量時,可以詳細探到耳放的下潛深度,穩定播放速度很快,動態也很迅速,聽搖滾和電子很帶勁。人聲靠前相比之前更加明顯,但不至于過度貼耳,輕柔且量感充足。輕音樂的樂器分離感清晰,聲場輪廓明顯,齒音控制得比較好,能勝任很多的風格,我歌單里只在周末接大音箱聽的“女毒”也終于能上班摸魚時聽了。
高頻足夠亮麗,聲音中等并感覺不到尖銳刺耳,動態和延伸感很好,切換到大編制聽大樂器泛音很有味道。
第一次用便攜耳放這東西,我是很意外的,竟能提升如此之多。首先是推力迅猛,其次是艾利和Astell&Kern PEE51在低頻和高頻上的凌厲,講真第一次用耳放聽一首播放過上百遍的歌曲,竟能一身雞皮疙瘩,難道這就是頂級DAC的世界嗎!?
但缺點也很明顯——發熱。
體積本身緊湊小巧,外殼還是密閉空間的金屬,長時間聽會有燙手感。幸好我在電腦上用,接手機放兜里可容易燒襠,聽我勸,慎重揣兜。
至于推不推薦購買,看你愿不愿意花近1000塊來利用手頭上的手機、電腦提升音質,如果有一條還算不錯的耳機,或是預算足夠買它+一條不錯的耳機,那我舉雙手推薦。
艾利和Astell&Kern PEE51便攜耳放不會讓你失望,何況目前你也買不到同價位比它更好的便攜耳放。
久之前咸魚淘了個手辦二代K702,直插筆電總被舍友說推不動。近期Hi-Fi心喚起,就入個便攜解碼折騰起來。趁此機會,淺談電腦外接解碼的體驗。
經常聽到老燒說某某耳機推不動,得上多少多少錢的耳放。關于能否推動,headphonesty有相關的計算器,網址。輸入靈敏度、阻抗、動態峰值響度即可自動計算。一般音樂的峰值響度是90-110dB。根據貼吧說法耳機可以發出110db聲響,但是正常的人在110db下只能承受4分鐘。
里面有大部分耳機的數據,包括傳說的大手辦AKG K701。
算得AKG K701在110dB的動態峰值響度下,需求的輸出功率是52mW,壓擺需要1.8V,電流需要29mA。根據數據,會自動幫你判斷能否推動。iPhone6、三星s5就沒法推動,筆記本電腦、大部分耳放都是可以推動的。所謂推不動的感覺,就是音量調節到最大,聲音還是很小。能感覺到部分頻段音樂的缺失,聽起來很不舒服。
AKG K701和AKG K702的硬件參數區別如圖,阻抗和靈敏度是一樣的。AKG K702差別在驅動單元小了,線材支持拆卸更換。按這么算手機推不動AKG K702是真的,筆電肯定可以推動的。說推不動的,可能是受到耳放對音樂音色的改變,造成錯覺。
也有可能是老燒要更大的響度,當動態峰值響度輸入115dB的時候,筆電和耳機都沒法推動了。
至于耳放或者設備的峰值電壓,可以按照P=(V^2)/R計算(P是輸出功率,V是峰值電壓,R是負載)。手上新購的XD05 Basic為例,其最大輸出功率是500mW(32Ω),計算出峰值電壓為4V,推動AKG K702完全沒有問題。
現在的耳放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單一功能,多是多是解碼耳放一體機,不僅僅起增益作用,還負責數模轉換,更有利于改善音樂質量。
手上新購的XD05 Basic就是一款一體機,集合USB、光纖、同軸音頻解碼和耳放一體,具備OLED屏幕實時顯示。還有增益設置、低音提升、DAC濾波設置、SRC設置等非常豐富的功能。獨立雙電源設計,自帶電池,方便移動設備使用。
解碼器的核心是DAC芯片,其作用是將數字信號Digital轉換為模擬信號Analog。
目前DAC芯片排名如圖,不同DAC有不同的偏向,實際很難混在一起說。
我選取的XD05 Basic使用的是AK4490,指標參數強,不少中高端國磚、韓磚用的都是這款芯片。
現在大多數解碼耳放一體機都在使用的一種解碼方式。根據度娘介紹,意思是在USB異步傳輸過程中,解碼器端的微處理器根據本地時鐘頻率和USB的SOF間隔,計算出自己的數據速率,并通過反饋管道向電腦報告自己每幀需要多少個數據,電腦則按照這個反饋信息,你要多少數據我就給你多少數據,不會多也不會少。相比傳統的光纖或同軸數字傳輸,對于系統的時鐘要求不會太苛刻。
最廣為人知是XMOS USB audio方案,有索尼、森海等大廠背書。一般認為獨立的USB界面,聲音會更干凈。XD05 Basic使用的就是異步模式XMOS方案。
電腦有沒有必要外接解碼和耳放,基本是老玄學問題了。個人感覺外接解碼和耳放,理論上說獨立解碼的芯片精度高,輸出信號越接近于模擬信號,失真少。玄學上來說,由于解碼有不同的調音風格,會給音樂帶來優化或者另一番品味。
便攜耳放都會附送一堆線材,包括Type-c轉Type-c、Type-c轉micro USB、USB-A轉Type-c等等。
XD05 Basic的USB輸入接口是Type-c的,我的筆電也有Type-c,所以使用了Type-c轉Type-c數據線。
XD05 Basic具備USB、AUX、同軸或光纖三種輸入方式。通過手動撥動INPUT開關,將輸入設定到USB IN。
得益于XMOS方案(XMOS支持蘋果MFi硬件認證),Mac下XD05 Basic是免驅的。MacOS對于音頻非常友好,例如有Core Audio技術,APP都遵循Core Audio的IO規范,有Audio Plugins管理等,所以那么多混音師、影視頻制作者喜歡使用Mac。
接上MAC,能自動識別到xDuoo USB Audio 2.0設備。Mac只是單純作為轉盤輸出,所以沒有音量控制相關選項。
在音頻MIDI設置中,可以調整輸出格式。
播放器方面,MacOS建議使用Audirvana plus。
?支持DAC直通,直接輸出PCM或DSD。DAC詳細參數選項中,可以看到支持的PCM碼率。
?XD05 Basic使用了XMOS最新的XUF208,PCM最大支持32bit、384kHz。支持DSD,最大是DSD256。
??XD05 Basic還有濾波器選項,PCM下可以自己調節PCM1(快速衰減)、PCM2(慢速衰減)、PCM3(瞬間延時快速衰減)、PCM4(快速延時慢速衰減)。DSD可調節DSD1(保留截止濾波器),DSD2(50K截止濾波器),DSD3(150K截止濾波器)。
?關于PCM還是DSD是個玄學難題,參數黨認為DSD采樣率高,還原度更高。玄學黨認為PCM關注音頻信號在等時間內的振度變化,動態更大;DSD關注音頻信號在一定時間內的變化趨勢,模擬感更強。至于我還真沒聽出區別,反倒是使用XD05 Basic的濾波器選項,效果還明顯一點。
Windows系統下,插上xmos的DAC一般都能自動識別。
?但是相關的選項設置,就需要安裝驅動程序了。
?Windows下關于音頻的管理相對要復雜一些,沒有統一規范,部分是ASIO,部分是WASAPI。
?WASAPI是微軟開發的一套API標準,具備共享和獨占兩個模式。獨占模式相當于直出,不經過SRC或其他Audio Engine。ASIO則是廠商為了擺脫微軟推出的標準,目標是”音頻設備零延遲“。
?Windows下Hi-Fi發燒友較多使用Foobar2000,其參數選項的輸出中可選ASIO還是WASAPI。
?Foobar2000下也有DSD和WASAPI相關設置,在參數選項的SACD中可以設置。
?總的來說,使用PC搭配要稍微繁瑣一些,但是效果和MAC下其實區別不大。
相對直插筆電,使用XD05 Basic后,能明顯感覺到音色的改變。筆電原來自帶小螃蟹聲卡輸出,人聲會冷一點。搭配XD05 Basic后聲音會暖一些,細節上也更飽滿。AKG K702這種開放式耳機本來聲場開闊,流行樂的話直推或者上XD05 Basic沒有明顯聲場區別。大編制交響樂就明顯了,上XD05 Basic后聲場的氣勢感就來了。使用大耳的時候,電腦外接耳放、解碼還是有點作用的。
?個人只是個初燒,玄學知識匱乏。正確與否還請大家指正,期待深入探討交流。
PS:XD05 Basic支持自行更換運放,個人已在淘寶買了一些運放折騰,喜歡的值友可以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