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吧官方稱:“親愛的吧友,關于筆記本吧吧主收到系統通知‘筆記本吧將被合并到聯想筆記本吧’,經查實屬于系統bug,且已經修復,并不存在筆記本吧被合并的情況,各位吧友可以繼續在筆記本吧內暢所欲言,一起創建和諧美好的吧內環境。”
2月1日,百度“筆記本吧”吧主“炙岳”突然發布帖子稱,剛接到通知,筆記本吧要被合并到“聯想筆記本”吧了。
從吧主曬出的截圖來看,百度發來一份“吧合并通知”,內容為:“你好筆記本吧吧主,您的吧由于內容屬性與聯想筆記本吧相似,已經被合并到聯想筆記本吧,請周知,希望以后可以去聯想筆記本吧發言。”
這條通知引起了筆記本吧吧友的廣泛議論,不過現在官方已經回應,各位吧友就不用擔心啦。
海峽網]
2月2日,百度貼吧官方在“筆記本吧”吧內發帖回應了昨天的“合并事件”,稱此事屬于系統Bug,且已經修復。
貼吧官方稱:“親愛的吧友,關于筆記本吧吧主收到系統通知‘筆記本吧將被合并到聯想筆記本吧’,經查實屬于系統bug,且已經修復,并不存在筆記本吧被合并的情況,各位吧友可以繼續在筆記本吧內暢所欲言,一起創建和諧美好的吧內環境。”
2月1日,百度“筆記本吧”吧主“炙岳”突然發布帖子稱,剛接到通知,筆記本吧要被合并到“聯想筆記本”吧了。
從吧主曬出的截圖來看,百度發來一份“吧合并通知”,內容為:“你好筆記本吧吧主,您的吧由于內容屬性與聯想筆記本吧相似,已經被合并到聯想筆記本吧,請周知,希望以后可以去聯想筆記本吧發言。”
這條通知引起了筆記本吧吧友的廣泛議論,不過現在官方已經回應,各位吧友就不用擔心啦。
頻請看下面鏈接:
美帝良心?背刺華為?直擊關于聯想的10大爭議
不是中國公司?退休年薪上億?國資流失?背刺華為?
關于聯想,也許你有太多的疑問。
今天,我們就一起撥開重重迷霧,走進疑團中央,直擊關于聯想的10大爭議。
或許我可能也會和同行一樣,收到律師函警告。
不過我事先聲明,本文章內容均來自網絡公開材料,就事論事。
話不多說,我們開錘。
2018年9月14日,英國媒體《The Inquirer》發表了一篇標題為“Lenovo CEO: ‘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
很快,“聯想CEO:我們不是中國公司”的“大新聞”,便瘋狂刷屏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平臺,“聯想賣國”“美帝良心”等網絡評論蜂擁而至,將聯想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9月16日,聯想集團連夜發布聲明,表示英媒的報道“曲解了CEO楊元慶當時完整的表述,并在標題中斷章取義,進一步衍生出錯誤解讀”。
當事人楊元慶也坐不住了,連忙表示這是翻譯錯失(lost in translation)造成的小波瀾,“聯想不管走多遠,都不會忘了自己源自哪里,家在哪里”。
在英媒的采訪中,楊元慶被問道,在中美貿易爭端中,為何聯想集團沒像中興、華為那樣在美國市場遭受很大沖擊?
楊元慶回答,“Lenovo is a global company. We're not a Chinese company”,然后講了聯想業務和高管的全球化,并稱聯想會嚴格遵守各國法規。
我們先不提大型采訪都會有的提前對稿流程,這個“not a Chinese company”的表述就的確容易引起歧義,如果真想表達“不僅僅是中國公司”,或許 “not only a Chinese company”更加合適?大家覺得呢?
聯想招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被指在中國市場和海外市場上搞區別對待,歧視中國消費者。
比如,經常有人說,同樣一款筆記本電腦,美國賣得比中國便宜很多;又比如,在論壇、貼吧等各種網絡空間充斥著這樣一張聯想的負面清單。
事實到底如何?
針對那張負面清單,聯想曾專門發文回應,表示所有“海外召回,中國不召回”的信息都是水軍造假,聯想也從來不敢歧視中國消費者。
至于有沒有歧視,中國消費者應該心里有數。
而且既然聯想對于大家關心的話題能夠“積極回應”,也希望聯想能對2014年向美國勞軍組織捐贈大批電腦一事給出公開回應。
聯想發展史上,也許最重要的,便是那場著名的“貿工技”和“技工貿”路線之爭。
“貿工技”即“貿易-加工-技術”,強調貿易先行,先賺錢,再搞技術,主張這種觀點的,主要是時任聯想總裁柳傳志;
“技工貿”則是“技術-加工-貿易”,主張技術為本,先做好研發,再去搞銷售,主張這一觀點的,是時任聯想總工程師倪光南。
而這場決定聯想未來的路線之爭,也被稱為柳倪之爭。
路線分歧之下,柳倪二人明爭暗斗,漸行漸遠。
1994年,倪光南投入極大熱情的芯片發展計劃,卻遭柳傳志拒絕。
此后,兩人在各種會議中都吵得不可開交,倪光南還曾向上級中科院指控柳傳志作風霸道,甚至有嚴重經濟問題。
不過,這場柳倪之爭卻在1995年截然而止,迎來最終結局:柳傳志大獲全勝,倪光南被直接免去聯想總工程師職務,徹底出局。
聯想的芯片發展計劃,也最終擱淺。
從此,聯想便在柳傳志的主導下走上了“貿工技”的道路。
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曾表示,當時中國的企業家比科學家更稀缺,因而在二選一的時候,只能選柳傳志。
但如果當年,歷史選擇了倪光南,采用“技工貿”路線的聯想,是否會有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中國的芯片困境,又是否會有變數?
2004年12月8日,在長達一年多的溝通談判后,聯想集團與美國科技巨頭IBM簽署了收購協議。
聯想收購IBM的全球PC業務,價格12.5億美元,包括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聯想股票。
而這場收購案,在當時一度被視為民族資本國際化的大勝利,開創了中國企業并購跨國巨頭的先河,當然也一舉奠定了聯想的PC市場地位,聯想市場份額直接躍至全球第三,僅次于戴爾和惠普。
不過在這場“勝利”、“先河”的背后,是聯想丟失了美國政府在IBM的所有訂單。
而且在并購后和IBM的磨合中,聯想數次裁員,業績搖擺不定甚至連續5年虧損。
而IBM,不僅在這次并購案中,甩掉pc部門5億美元的債務,還成功套現6.5億美金,并直接持有聯想集團18.5%股份,變身為聯想第二大股東。
所以這場收購案,到底是誰收購了誰?
聯想的總部在哪兒?
在收購IBM電腦之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確,在北京。
但在那之后,答案似乎變得模糊起來。
2005年4月,即將完成收購的聯想集團宣布,全球總部將從中國北京遷往美國。
此后,聯想北京將稱作聯想中國總部,主要負責亞洲PC市場;而聯想國際總部將設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首府羅利(Raleigh),主要負責研發和市場營銷。
據說,當時聯想高層本想在北京和紐約各設一個總部,而IBM傾向只在美國設立總部。
結果很明顯,最終做出妥協的是聯想。
如今,雖然聯想官網信息顯示,聯想全球總部在北京,全球行政及運營中心在美國羅利,但真正的總部到底在哪里呢?
10月8日,上交所的終止聯想上市審核,創造了歷史。
聯想集團,這家早在港交所上市的知名科技企業,只經歷了1個工作日的上市申請,便草草收場,結束了這場史上最短科創板IPO之旅。
對此,聯想很快表示,別誤會,這其實是我方主動撤回了上市申請,一切正常。
但網友卻不買賬,
“啥子主動撤回,是被要求撤回的吧!”
“一個組裝機廠,還想上科創板?”
其實,關于科創板要求的科創屬性,聯想的確是達到了相關要求。
但有爭議的地方在于,雖然聯想研發投入的絕對金額在科創板位列前茅,但其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相對比例,也就是研發強度卻極低,最近3年分別為2.98%、3.27%和2.92%,平均3%的水平。
而科創板中近半數公司的研發強度高達12%,并且還在穩定增長,部分公司的研發強度甚至能到40%。
另外,在聯想的申報書中,此次融資的45%將用于再投資和補充流動資金,這與科創板募資用于科技創新的要求也相差甚遠。
所以,聯想這次終止上市,到底是主動撤回、還是被官方叫停的,大家自行判斷。
不久前,一則聯想創始人柳傳志退休年薪上億的消息,猛烈地挑動起公眾敏感的神經。
這是要讓先富更富的節奏么?
不過,聯想控股很快就出來辟謠了,表示這一消息嚴重失實。
2019年12月,年滿75歲的柳傳志從聯想控股退休,此后,便不再領取工薪、獎金等職務薪酬。
根據聯想控股財報數據,2019年,柳傳志的薪酬高達7603.5萬元,明顯高于往年,主要是因為在退休金一項上多了2526.6萬元。
如果加上聯想集團發放的968萬元退休金,柳傳志2019年能拿到8571.5萬元,雖然很接近,但真的沒到1億元,看來我們是“錯怪”柳教父了。
而比柳教父更猛的,是他的繼任者楊元慶。
2021財年,楊元慶的年薪達到了驚人的1.77億元,甚至比蘋果公司CEO庫克0.95億元的年薪還高出一大截。
有媒體計算,2012-2021財年,10年間,楊元慶的累計薪酬高達12.6億元,平均年薪為1.26億元。
對于這種高薪,楊元慶曾公開表示:
“我不能比美國的員工、下屬、高管拿更低的工資,這個說不過去”。
嗯,來個計算題,1.77億除以365,48.5萬,再除以24,1個小時兩萬塊,楊老板睡一覺就賺了我一年的工資。
招股說明書顯示,最近幾年,聯想的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不斷攀升,2021財年,這一數值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0.5%。
前不久,恒大暴雷就是因為負債太多,而恒大的資產負債率大概是85%。
對此,聯想CEO楊元慶則表示,IT行業與房地產不同,資金周轉要快得多,并且負債中70%為供應商應付款,不用支付利息,因而安全冇得問題,大可放心。
因此,盡管2020年聯想應付賬款上千億,高管們還是拿走了近10億的高薪。
現如今為了補充現金流,又準備科創板融資。
難怪有些網友發問,“到底是誰掏空了聯想?”
11月初,網絡大V發文質疑,中科院在2009年轉讓聯想控股部分股權時,涉嫌賤賣國有資產,導致國資流失13億元。
其論證過程是,2008年底,聯想控股擁有凈資產(所有者權益)139.73億元,29%的股份價值為139.73*29%=40.52億元,而這次股份轉讓的成交價只有27.55億元,因而,國有資產流失了40.52-27.55≈13億元。
不過,有財經媒體指出,網絡大V的計算有些問題,即“少數股東權益”所涉及的凈資產并不屬于中科院,所以在轉讓時,并不能以網絡大V提到的139.73億去計算,而是應該用剔除了“少數股東權益”的77.18億計算。
那么當時29%的股份價值也就是22.38億元。
而這與27.55億元的交易價格相比,也就不算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
當然,我認為網絡大V質疑精神完全沒有問題,畢竟國有資產涉及公眾利益,都應該經得起推敲和質疑。
大家怎么看呢?
2018年5月10日,幾篇類似“聯想為什么不給華為投票?”的熱帖直接將聯想送上了風口浪尖。
帖子的大意是,在確定5G標準的國際會議中,聯想把票投給了美國高通而非中國華為,致使華為的技術方案落選。
帖子一出,輿論迅速發酵,群情激奮,紛紛指責聯想不顧民族大義,是個投奔美帝的“賣國賊”。
但很快,聯想就進行了表態澄清,表示對華為提出的P技術方案,自己及旗下的摩托羅拉移動,都投了贊成票。
就連一向低調的華為也站了出來,肯定了聯想的相關說法。
但網民似乎并不買賬,依然指責聯想避重就輕,“沒有完全說實話”。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
事實上,當時主要有三項關鍵投票,5G data長碼,5G data短碼,以及polar控制碼。
在5G data長碼投票中,聯想把兩票投給了美國高通,結果高通取勝。
而在5G data短碼投票中,聯想兩票棄權,致使華為以23:24,一票之差輸給了高通。
聯想回應的給華為投贊成票的polar控制碼,有會議記錄證明,這票聯想確實投了,不過是華為本身在這個項目就擁有極大的性能和效率優勢下,投票領先后的錦上添花。
突然想到后來網傳聯想斷供華為時,人民網曾做過這么一個評論,與其坐而“聯想”,不如奮起“華為”,
好了,言盡于此,喜歡本篇文章記得點贊關注,如果你還有什么想法爆料,歡迎在評論區、私信留言,我們下期見。
參考文獻:
1.公開發行存托憑證并在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聯想集團
2.保持思考,青年不老,聯想新媒體辦公室
3.人民網評:與其坐而“聯想”,不如奮起“華為”,忠言
4.柳傳志退休后年薪1億?聯想回應:嚴重失實!去年已不再領取職務薪酬…吳永芳
5.“聯想不是中國公司”?楊元慶和聯想集團緊急表態…鄭直
6.中科院轉讓聯想股份,流失了13億國資?劉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