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想要在工作時間更好地進行「摸魚」,用電腦肯定會比用手機更安全。
有了這兩個需求,我尋找了數款能夠將 Web 轉換成 Mac app 的工具,但在體驗之后都發現會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有一些甚至無法工作或是生產的 app 無法打開。
直到我發現了它 —— nativefier。
nativefier 是一個基于 Electron 的命令行工具,完全開源,沒有 UI 界面,且無需安裝任何 app,只需要通過一行簡單的代碼,就可以輕松地將任何 Web 頁面打包成可以在桌面運行的 app,并且支持在Windows,Mac 甚至是 Linux 系統上運行。
P.S. 作者是一位在 Google 工作的軟件工程師,似乎是一位華人。
目前,nativefier 在 Github 上已經獲得了 2.14 萬個 Star。
使用 nativefier 的過程非常簡單,但需要提前準備一些東西。這里我以 macOS 作為演示,其它平臺大同小異,可以參考網上的其它教程。
首先,我們需要安裝 Node.js。你可以通過到 Node.js 的官方網站下載之后進行安裝,但我這里更推薦使用 Homebrew,這樣就可以在一個終端 app 里搞定全部的事情。
如果你還沒有安裝 Homebrew,可以通過下面這一條命令在終端進行安裝。
/usr/bin/ruby -e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master/install)"
更多關于 Homebrew 的使用,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安裝好 Homebrew,就可以安裝 Node.js 了。在終端內輸入:
brew install node
如果因為某些網絡原因安裝緩慢,可以試試換成國內的鏡像源。跑完進度后,可以在終端中輸入 node -v 和 npm -v,測試一下版本,出現版本號即說明安裝成功。
有了 Node.js,我們就可以來安裝 nativefier 本體了。同樣是在終端,輸入下面的命令:
npm install nativefier -g
如果提示權限不足,可以試試在前面加上 sudo:
sudo npm install nativefier -g
搞定。接下來,我們就用 nativefier 來制作一個 app。
最簡單的使用方法,只需要用 nativefier 加上一個你需要轉換成的網站地址就可以了。例如:
nativefier "https://www.sspai.com"
第一次運行會下載 Eletron 框架,可能會慢一些。
命令執行完畢后,會生成一個大小在 120 - 150M 左右的,名為「 ---darwin-x64」的文件夾。如果你沒有更改運行地址,那么會默認出現在你的個人文件夾中。
點擊進入文件夾內,就能看到剛剛制作好的 app 了。將這個 app 拖入到應用程序文件夾中,它就會出現在 Lanchpad 里。
一個網頁打包的少數派 for Mac app 就做好了。
上面的這個方法,會自動抓取網站的名字和 Logo 來作為名稱及 app 圖標。但有時,nativefier 也會「翻車」(比如上面 app 名字顯示成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自定義 app 的名稱。可以用下面這條命令:
nativefier --name "在這里輸入 app 名字" "http://www.sspai.com"
注意,這個 app 名字不支持中文。如果你想要更改中文的 app 名稱,可以在 nativefier 制作好的 app 上直接更改,再拖入到應用程序文件夾中。
不過,nativefier 有個小瑕疵:由于有些網站的圖標或 logo 形狀不好看,又或者太丑、分辨率太低,導致有些時候生成的 app 圖標無法令人滿意。
這個問題其實也有解決辦法。nativefier 提供了一個 --icon 的參數,只要我們準備一張 png 格式的圖片,就可以應用成圖標了。
如果你不太明白上面在說什么,你也可以手動進行替換。提前準備好一個 icns 格式的圖標,并命名為「electron.icns」,然后在生成好的 app 上右鍵點擊「查看包內容」,進入「Contents - Resources」,將我們準備好的圖標放到里面替換原來的圖標即可。
例如,我這里就用 Sketch 為 Tinde 和小特畫了一個和 macOS Catalina 原生風格類似的高清圖標 ,然后再用 Image2icon 轉換成 icns 格式,替換之后,就沒有這么強烈的「像素風」了,違和感也降低了不少。
這個頁面里有 4 個 app 都是用 nativefier 生成的
除了這些之外,nativefier 還提供了很多可供選擇的參數,例如是否要限制 app 窗口的寬高、是否顯示菜單欄、、是否在關閉時推出、是否開啟 flash 支持等等,你可以在終端直接輸入 nativefier 或 nativefier -h 來查看,或者是閱讀官方的 API 文檔 來學習。
哦對了,nativefier 制作的 app,甚至還支持調用系統的推送。例如將微信網頁版打包成 app 之后,有新消息來時,一樣也能夠收到新消息通知。
好了,nativefier 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我要用剛打包好的 app 去摸魚了。
家好,我是老蓋,感謝觀看本篇文章,本文做的也有視頻,也可以看我發布的視頻。
今天給大家講一下鼠標滾軸常用的幾個小技巧。
網頁的界面放大和縮小,在網頁中按下ctrl,然后滾動鼠標的滾軸可以放大和縮小網頁的界面。
網頁滾動條自動滾屏,在網頁的界面中,按下滾軸按鍵,鼠標上下移動,滾動條也會跟隨鼠標向上或者向下移動。
窗口文件圖標放大和縮小,在文件的窗口中,按下CTRL鍵然后滾動滾軸,文件的圖標會放大或縮小。
桌面圖標放大與縮小,在電腦桌面中,按下CTRL加滾軸滾動,桌面的圖標也會隨著滾軸放大和縮小。
感謝觀看本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本文由老蓋聊技術原創,本文是出于愛心幫助人的目的所寫,請隨意分享轉載,感謝正能量傳播。
10.3開始公司不斷有電話打過來,說是電腦右下角上不了網,有北京的,有上海的,有蘇州的,有無錫的,也有威海的,有在家的,有在辦公室的,有用熱點的,就是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我心里不淡定了,感覺此次的這個故障不小,可能是全國性的,但很難解決,也不是公司內部啥設置就能搞定的。
等到國慶節休完,來到公司,找了兩個同事的電腦開始做如下嘗試:
1、先升級所有驅動,當然主要是網卡和BIOS固件驅動,結果是不行(不是驅動問題)
2、恢復系統還原點,還原到節前好用的一個時間點,結果不行(不是系統問題)
3、增加個USB無線網卡,測試了一會,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不是硬件問題)
4、升級系統到最新版本,還是沒用(不是版本過舊,但恰恰相反是版本太新)
這時的我已經接近崩潰了,從來沒遇到過這種問題,于是開始百度,天涯,谷歌,B站,各種搜索,各種嘗試試過網上的幾乎所有方法,例如禁用復用網卡、網絡重置、禁用復用服務,也用了用修改注冊表下\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NlaSvc\Parameters\Internet下的EnableActiveProbing項的辦法,均不見效。如果大家也出現以上狀況,尤其是win10 18362版以后的新版本,則取消上網驗證通常不能解決問題。
終于功夫不負苦心人,在一個帖子中找到了方法,這個帖子說的很有道理,我也不知道這位大神是如何分析出來的,大概的原理如下:
電腦如果要上網,連接到WIFI或者網線后,先會跟微軟的一個服務器進行對話,測試這個網是否能上網,如果可以,右下角就會顯示正常網絡信號,這時一切正常,如果微軟反饋無法上網,那么就會顯示一個小球。
原理就是這么個原理,但為什么能上網的情況下還是顯示小球呢,原因是近期微軟進行了那個驗證服務器的調整更換,舊版本的win10不會出問題,只有新版本的win10更換了,導致個別運營商(電信)識別不到或者說解析不到這個新服務器,產生了上述問題。
知道了原因和原理,那解決起來就簡單了,為了讓更多的網友少走彎路,我把方法整理如下:
1、打開注冊表 ——方法是開始右鍵——運行——輸入regedit
2、依次打開到下面的目錄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NlaSvc\Parameters\Internet
上圖是舊版本win10中注冊表的內容,新版本的如下
3、這時您要做的就是把下面這6個注冊表項中的Connect Test這些全換成NCSI 就是上圖所示的結果,就可以了
4、最后你重啟電腦或者斷開網線再連接一次,問題就搞定了。
這個方法親測有效,已經在北京上海威海無錫都測試過了,都好用,希望我的方法能給您少走些彎路,如果有效了麻煩點個關注,點個贊,希望此貼頂起,幫助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