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究竟有多少個接口?目前常用的接口已經有4種之多!而且有的接口還存在不同版本,這就造成一個問題,當你毫無準備買了一塊硬盤回來后發現,要么是接口不對,要么是性能達不到預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這樣買硬盤就不會出錯了。
SATA/MSATA
SATA是個常青樹,已經存在許多年了,它替代了老式的IDE接口,安裝更方便,性能也提升很多。不過SATA一共分成兩種形態,三種速度規格,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是老規格的主板,甚至換個機械硬盤都有性能瓶頸哦!
先說SATA 1代,這是最早版本的SATA硬盤接口,帶寬為1.5Gb/s,實際速度是150MB/S,線纜最大程度不允許超過1.5米(一般主板附贈的都是30厘米)。這種接口的性能大家也看到了,雖然當時比較先進,但是性能終究有限,現在隨便買一塊3TB的機械硬盤(3.5英寸)性能都無法滿足。好在還在用SATA 1代的電腦已經少之又少了,也不必過于糾結。
SATA 2代的推出直接將性能翻倍,帶寬達到了3Gb/s,實際傳輸速度為300MB/S,看起來確實強了不少。不過300MB/S的傳輸速度對于時下的固態硬盤來說實在是不夠看,性能制約嚴重。小編建議如果是這種老機升級(10年前的一些古董級還在運行的電腦),不妨考慮買容量小于120GB的固態硬盤,性能匹配剛剛好,價格也比較便宜。
接下來就是現在最常見的SATA 3接口了,SATA 3的帶寬又翻了一倍,達到了6Gb/s,實際傳輸速度達到了600MB/S,應對絕大多數SATA接口的硬盤毫無問題,而且SATA 3應該說是現在通用性最好的接口了,可以通吃全部SATA接口的硬盤。
SATA其實還有個孿生兄弟MSATA,其實它的定義和技術規范完全等同于SATA接口,不同的是它的外形發生了變化,基本和mini PCI-E沒有區別(但是不通用!),作用就是小型化。目前這種接口的固態硬盤比較少了,主要都是工業設備使用,屬于被淘汰的邊緣——因為有了更好的接口。
某寶上有不少SAS接口的硬盤,價格超級便宜。這種接口外形和SATA接口一致,但是電壓不同,SAS接口可以向下兼容SATA硬盤,但是SATA接口卻用不了SAS硬盤,所以千萬不要買!
M.2
MSATA接口個頭確實比SATA小了,但是超極本的出現讓小型化需求更進一步,于是M.2接口出現了,最初這種接口叫NGFF,后來改名成為M.2。不過需要注意,M.2接口分為B key和M key兩種規格,也是不通用的哦!B key采用SATA一樣的規格界面,速度最高也就是6Gbps(同SATA 3),而M Key則是用更快的PCI-E ×4通道,
U.2
M.2接口又要被淘汰?不是沒可能哦,最新的接口就是U.2,它之前叫做SFF-8639,2016年改名。U.2的設備端接口融合了SATA及SAS接口的特點,接口帶寬達到了驚人的32Gbps,支持NVMe協議,甚至供電能力也提高了,這都有助于提高SSD性能。不過這種接口至今也沒多少硬盤產品采用。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硬盤接口必須提一下,從100系列芯片組開始還有一個SATA E接口,這種接口外形有點像SATA接口,但也是直接用了PCI-E通道,不再用SATA通道,性能自然很好。不過呢,同U.2類似的是這種規格的硬盤產品至今都沒幾個,但是個頭又很大,不像U.2一樣具備小型化的能力,所以小編并不看好。就可見的一段時間來說,SATA 6Gb/s接口將長期存在,畢竟機械硬盤距離這種接口的理論極限還差很遠,完全可以應對;M.2規格可能在三至五年內被U.2接口取代,畢竟M.2接口還要區分兩種規格實在有點麻煩,現在看起來更像過度產品;最后就是U.2接口,未來高性能的固態硬盤很可能全面導向U.2,但至少目前還不會。
0系顯卡、PS5、Xbox series S主機等次時代設備陸續發布,目前顯示器上所使用的HDMI和DP接口在未來誰會成為主流呢?本期極速鯊視頻特別篇將嘗試分析這一問題,結果肯定出乎你的意料,快來康康吧。
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下當下的接口現狀,目前顯示器的接口都會搭載HDMI和DP接口,而VGA接口和DVI接口只在一些定位低端的顯示器上才能見到,基本可以確定退出歷史舞臺了。
HDMI接口
目前顯示器主流接口中的HDMI接口為左右對稱的梯形。電視、電腦、投影儀都支持它,是目前比較常見的連接口。而DP接口與HDMI接口相比,則“專一”很多。它一開始就是針對電腦領域開發的,所以除顯示器和顯卡外的電子設備,幾乎找不到DP接口的身影。
針對電腦領域開發的DP接口
這兩者除了接口使用范圍不同外,在輸出速率方面以及自身迭代上也有很大區別。HDMI經過多次升級,目前常見有HDMI 1.4和HDMI 2.0兩種,其中HDMI 1.4帶寬較低,僅為10.2Gdps,只能播放4K、30幀的視頻;而HDMI 2.0的帶寬則升級到了18Gdps,4K視頻的播放幀率提升到了60幀。而30系顯卡所搭載的HDMI2.1則是HDMI的新一代接口標準,它的升級幅度則更大,帶寬達到了48Gbps,最高可以支持標準4K分辨率下240Hz的畫面顯示,是上一代的數倍。
而DP接口這邊幾次迭代后,目前主流協議有DP1.2和1.4兩種。其中DP1.2支持21.6Gbps的帶寬,而DP1.4支持32.4Gbps的帶寬。而DP接口也有一個早已確定協議內容但尚未普及的DP 2.0接口標準。它支持80Gbps的帶寬,最高可支持8K/75Hz或4K/240 Hz的畫面顯示。
從現在來看,使用HDMI接口的設備眾多,有很強的兼容性,且接口自身也在不斷迭代,最新的HDMI 2.1在傳輸帶寬上也將超越DP接口,讓更高規格的畫面顯示成為可能。并且隨著30系顯卡和次時代游戲機的陸續上市,HDMI 2.1接口也會加快市場普及的腳步。
30系顯卡
不過,DP接口這邊還有一個殺手锏尚為拿出。它就是目前部分顯示器上搭載的Type-C接口,它所使用的就是基于DP1.4協議。這種圓圓扁扁,正反皆可插的接口想必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吧。
它的優點非常多,體積小、不分正反、傳輸速度快、供電能力強等等,在使用時十分的方便。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趨勢必然是Type-C接口攻占大量電子設備實現接口大統一。
功能強大的USB-C
拿我現在正在用的AOC U27U2為例,我通過筆記本上的Type-C接口就可與顯示器相連。同時實現了筆記本充電、數據傳輸、視頻輸出等功能。鼠標線、鍵盤線、充電線、耳機線都連接顯示器使用,開會、下班時,拔掉筆記本上的Type-C線材隨手就走,別提多方便了。
三星、華為和錘子等廠商也在積極推進手機與顯示器的聯動,部分支持桌面模式的手機可通過顯示器上的Type-C接口連接手機,其他USB接口連接鼠標和鍵盤。手機就會切換到PC模式,這時的手機就是一臺mini主機,你可以利用WPS編輯文件、收發郵件、還能上網查找資料,閑暇之余還能利用大尺寸屏幕進行游戲、觀看影視等娛樂。這在HDMI接口或DP接口上,是完全無法實現的事情。
目前的Type-C接口支持DP1.4協議,未來的DP 2.0協議推出后,說不定DP接口會直接變為Type-C接口的形狀,這無疑讓DP 接口在未來使用時,比HDMI更加方便靈活。反觀HDMI接口,由于要考慮電視、投影儀等設備的連接需求,所以不得不死守HDMI接口形狀。DP接口呢,在前面也說到,它是針對電腦領域所開發的。所以在接口形狀上的選擇上更加自由。
AOC U27U2除了擁有Type-C接口,在使用時更為方便外。外觀設計在一眾顯示器中也是十分出彩,很多人在看到它第一眼時就被俘獲。大氣又不失細節、穩重中包含著靈動、硬朗與圓潤的完美結合。
接下來,搭載Type-C接口的電子設備肯定會越來越多。如果你的顯示器還沒有支持Type-C接口,那就需要考慮更換一臺支持這種接口的顯示器了,因為,未來已經到來了!
(7541253)
臺交換機有哪些接口呢?每個接口都有哪些作用,本期我們來看下。
Serial接口的意思,也叫高速異步串口,主要是連接廣域網的V.35線纜用的,說白了就是路由器和路由器連接時候用的,可以用命令設置帶寬,一般也就在10M、8M左右。
是Ethernet接口,叫以太網接口,也是主要連接以太網(局域網)用的,也是用普通的雙絞線就可以連接,速率默認是10Mbps,現在新型的設備上已經把這個接口淘汰了。另外,路由器上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接口是Console口,叫控制口,這個接口是用來調試路由器的。有的路由器還有AUX接口,也是控制接口;還有G口,是千兆以太網接口,是連接以太網用的。
是FastEthernet接口,快速以太網口,也叫百兆口。主要連接以太網(局域網)用的,說白了就是連接交換機或電腦用的,用普通的雙絞線就可以連接,速率默認是100Mbps,可以用命令限速,但是不可能超過100Mbps。
G口是Gigabitethernet的意思,是千兆口。Gigabit只表示它是千兆口,不管是光口還是電口顯示都是一樣的,你要詳細看的話,可以display int查看。
GigabitEthernet可以是光口,也可以是電口,具體看設備參數。Ethernet是以太網端口,GigabitEthernet是千兆以太網端口,兩者都是由IEEE 802.3-2005標準定義,可以采用網線也可以采用光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