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中的眾多硬件,CPU散熱風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負責將CPU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排除,確保CPU的穩定運行和延長使用壽命。
電腦CPU散熱風扇是由風扇葉片、電機和散熱片等組成,散熱風扇的性能主要取決于風扇的轉速、風量和噪音等因素。
如何選擇電腦CPU散熱風扇?
首先要考慮電腦的散熱需求,對于高性能的CPU,需要選擇散熱性能強的風扇,確保CPU在高負載下也能穩定運行。
其次,也要考慮噪音問題。盡量選擇噪音較小的風扇。此外,風扇的尺寸和外觀也應與電腦機箱相匹配,以保證整體的美觀性。
關于電腦CPU散熱風扇的維護,我們需要定期清理風扇葉片和散熱片上的灰塵,以保持其良好的散熱性能。其次,注意檢查風扇的運轉情況,如發現風扇轉速過慢或噪音過大,應及時更換。此外,避免在高溫、潮濕或灰塵較多的環境下使用電腦,以免對散熱風扇造成損害。
輝盈散熱風扇框架和扇葉均采用金屬材質,使用壽命可達5-7萬小時,可增加防水、防油以及耐腐蝕防護(可達IP68),高性能、運行平穩,并目散熱風扇體積小,功耗低,無電磁干擾。廣泛應用于電子、電腦,工控、資訊、網絡設備,家電等行業中。
以上就是關于“電腦CPU散熱風扇的選擇與維護”的具體介紹,上海輝盈可根據客戶不同需求定制散熱產品,如有相關需求,可聯系輝盈散熱風機供應廠家。
今很多童鞋在選購筆記本時都更加傾向于主打輕薄且引入了窄邊框元素的產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輕薄本”。此類產品的硬件都已升級到英特爾八代酷睿處理器,注重性能的產品還會額外搭配MX150級別的獨顯。
問題來了,配置相似的幾款輕薄本,它們的散熱效果為什么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呢?
輕薄本認準15W處理器
針對輕薄本,英特爾目前主打的處理器平臺包含Kaby Lake-Y(七代酷睿M,4.5W TDP,如酷睿M-7Y30)和Kaby Lake-Refresh(八代酷睿,15W TDP,如酷睿i5-8250U)兩大平臺。
從性能的角度來看,只有后者才能滿足重度辦公和娛樂的需求。因此,除非你只是希望購買一部用于輕辦公的“備用機”,否則還是請認準搭載15W TDP處理器的產品。
問題來了,都說4.5W TDP的酷睿M可以無風扇運行,那15W TDP的八代酷睿是不是特別“熱情”,必須要風扇的輔助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輕薄本散熱模塊的基本結構:風扇+熱管(銅)+散熱鰭片,以下內容都是圍繞這三個組成部分討論的。
先從New Surface Pro 談起
微軟New Surface Pro(2017年上市,又稱Surface Pro 5)是一款非常具有典型意義的產品。
它提供七代酷睿M(4.5W)、七代酷睿i5和i7(都是15W)三種處理器可選,其中酷睿M和酷睿i5版本都采用了無風扇設計,只有搭載酷睿i7的高配版才配有額外的散熱風扇。
從New Surface Pro的設計上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酷睿i7的發熱量要遠高于酷睿i5,而酷睿i5在合理散熱結構的優化下,是有機會擺脫風扇而穩定運行的。
從New Surface Pro的拆機圖分析,這款產品為處理器準備了2根又長又粗的熱管,其中1根為波浪型,另外1根為U型,它們將CPU產生的熱量散布到更大的面積上,讓整個金屬材質的后蓋都充當了“散熱鰭片”的角色。
通過用戶的實際反饋來看,酷睿i5版New Surface Pro在全速運行時,后蓋有明顯熱感但不至于燙手,分布十分均勻,CPU并無明顯降頻。
可見,當熱管和散熱鰭片(金屬后蓋)面積足夠大時,它是足以“取締”風扇,滿足酷睿i5級別處理器的散熱所需的。
然而,在輕薄本領域像New Surface Pro這般完全借助底蓋散熱的產品卻非常罕見,最多就是利用金屬底蓋(或在塑料底蓋內部貼上石墨散熱片)“略微”起到一些輔助散熱的效果。
為什么輕薄本離不開風扇
作為PC平板二合一形態的New Surface Pro在散熱優化上給輕薄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優化思路,但為啥沒有輕薄本采用類似的設計呢?
答案很簡單,導熱效率高的全金屬后蓋成本不低,想像New Surface Pro向四個方向延伸的熱管(避免熱量集中在一點),需要對PCB主板重新設計,優化熱管行進路線且不會因導熱而影響到周圍的電子元器件。與其投入這方面的研發,反而不如遵循傳統,采用風扇+熱管+散熱鰭片的經典組合呢。
既然用后蓋散熱不現實,那用面積足夠大的鰭片取代風扇不就結了?可惜,如今的輕薄本都在想盡一切辦法“減肥”,從引入窄邊框、采用板載內存顆粒、取消2.5英寸硬盤位等角度,已經將較大屏幕塞進了小一號的模具中,根本沒有多余的空間去安置更大面積的鰭片。
現實中,輕薄本的“空間危機”已經非常嚴重,散熱鰭片的面積更是越來越小,甚至淪落到與熱管一樣寬,長度也只有40mm左右。
因此,為了盡快讓傳導至鰭片上的熱量可以在短時間內散發出去,從而提高它對源源不斷傳遞過來熱量的吸納率,就必須通過風扇向其“吹風”。
問題又來了,散熱鰭片從材質來說,既可以是純鋁,也能是純銅,哪個更好?
有關散熱鰭片材質的爭議始終沒有停歇過,如果可以解決銅質熱管與鰭片之間的熱阻問題,那鋁質的散熱鰭片要優于銅,因為前者的熱容遠大于銅,相同面積可以吸收更多熱量,而這也是為什么高端臺式機散熱器都會采用大面積的鋁鰭片,并使用大量熱管均勻地插在鋁鰭片的不同位置上。
然而,輕薄本內的散熱鰭片面積很小,想提升熱管和鋁鰭片的熱阻,就必須讓熱管完全包裹(覆蓋)鋁鰭片的一面或多面,這樣會增加風阻影響出風量。因此,輕薄本的散熱鰭片,理論上還是純銅要好過純鋁,利用銅的導熱性比鋁大的特性,只需熱管與其很少的接觸面積就能完成熱量的傳遞,而不會影響風道。
采用銅質鰭片的散熱模塊設計,從顏色可以辨別鰭片材質
當然,理論就是理論,現實中由于銅鰭片的成本更高,而鋁鰭片的效果也湊合著夠用了。因此,至少在輕薄本領域,采用銅質散熱鰭片的產品并不多見,小小的鰭片材質體現的還是廠商的良心。
有關熱管你必須知道的事
討論完鰭片,接下來就是熱管登場了。熱管是一種純銅打造的扁平且中空,里面填充著冷凝液的“金屬管道”。它工作原理是:在真空狀態下冷凝液的沸點很低,當熱管一端受熱時(蒸發端),管內的液體蒸發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壓差下會流向另一端放出熱量凝結成液體(冷凝端)。液體再沿著由毛細多孔材料構成的熱管內壁,靠毛細力的作用流回蒸發端,如此循環不熄。
不同的輕薄本,在熱管的設計上都是由數量、形狀、方向、長短和粗細等關鍵詞構成。
對輕薄本而言,熱管的數量并非越多越好。影響熱管導熱效率的關鍵還是橫截面積,采用1根12mm寬的熱管,其導熱效率與2根6mm寬的熱管相差無幾。
此外,哪怕你給輕薄本準備了3根12mm的熱管,但如果沒能同步增加鰭片面積和風扇功率,對實際散熱效果的改善并不明顯。換句話說,熱管數量夠用(輕薄本2根)就好,再多了就不經濟了(廠商應該很樂見這個觀點)。
對配備了獨立顯卡的輕薄本而言,還需面對一個很頭痛的問題:熱管是同時貫穿一端的CPU和GPU而過?
還是將CPU和GPU分列在鰭片兩端?
又或是為CPU和GPU單獨各準備1根熱管呢?
理論上講,CPU和GPU獨立熱管的設計,可以降低輕薄本日常待機時的發熱;熱管貫穿CPU和GPU的設計,可以提升滿載時熱量的傳遞效率,各有優點。
熱管以最短的直線與鰭片相連的效果最好,本圖來自貼吧網友
至于如何設計,還要取決于廠商在主板設計上的技術水準,一般來說熱管應該遵循CPU和GPU應該盡量靠近風扇和鰭片,減少熱管的長度和彎曲程度,中途不要靠近SSD和內存等其他發熱源的設計理念。
風扇是“萬能調和劑”
在筆記本的散熱模塊中,風扇可以充當“萬能調和劑”的角色。熱管又細又長還彎?鰭片面積不夠大?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風扇進行“調和”。比如,同時安裝2個風扇,那就意味著散熱鰭片的面積×2,風量×2。
此外,輕薄本為了保持身材,其內置風扇的厚度普遍只有游戲本的1/3到1/2,有些甚至只有4mm厚。而我們都知道,風扇扇葉越寬,同等轉速下風量也就越大。
為了彌補超薄本風扇扇葉過薄的缺陷,業內普遍的做法是改用金屬扇葉、增加扇葉數量、提升風扇馬達功率等手段,提升超薄風扇的風量來幫助鰭片散熱。
還有誰在影響輕薄本的散熱
除了上述風扇+熱管(銅)+散熱鰭片“三大件”以外,輕薄本出風口的開孔位置也非常重要。為了盡可能實現瘦身,如今輕薄本大都采用下沉式轉軸,周邊接口布局在機身兩側,而出風口就只能放在轉軸內側了。
此時,散熱孔對應轉軸的角度,屏幕下端會不會影響排風,這些細節也都會影響到輕薄本實際的散熱效果。理論上,對輕薄本來說還是散熱孔側置或后置(避開轉軸)效果最好。
此外,輕薄本通常會在D面對應芯片、風扇、內存和硬盤位置留有散熱孔,這些開孔是否密集,總面積是否夠大,這些也會影響冷熱空氣的交換效率。
同時,我們使用筆記本的環境溫度,對輕薄本的散熱更是影響巨大,空調屋和沒有冷氣的陽光房,二者滿載溫度可能相差10攝氏度以上。
在用輕薄本玩游戲時,用書本將筆記本后部墊高,提升底部散熱孔與桌面之間的距離,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款輕薄本在出廠前,廠商會結合具體的配置、定位和對穩定性的預期,為CPU和GPU設定不同閾值的溫度墻和功耗墻,有些產品還能在BIOS或系統軟件中開放對風扇轉速的自定義調節,這些因素同樣會影響一款輕薄本的實際散熱表現。
小結
對“寸土寸金”的輕薄本而言,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采用最合理的風扇+熱管(銅)+散熱鰭片組合,這是一件非常考驗技術功底和誠意的答卷。一些輕薄本跑分雖高,但玩游戲時經常遭遇卡頓,往往就是散熱不過關而觸發了CPU/GPU的降頻引起的。
作為消費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網上已有的試用、體驗、拆機文章資源,對感興趣的價位和配置相似的產品進行內部設計的剖析,找出實際散熱效果最好的那一款,在日后的使用中才能100%甚至120%地釋放應有的全部性能。
PConline 雜談]CPU作為DIY整機的核心,其性能往往是裝機用戶的最大關注點,CPU的表現也影響著整套機器的性能上限。而CPU散熱器有點類似游戲中的輔助位,如果輔助角色不到位,往往會影響C位的發揮,如果不能給CPU搭配一款適合的散熱器,整個平臺的性能上限和穩定性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很多時候電腦藍屏死機就是因為散熱器不給力。面對繁雜的CPU散熱器市場,一般DIY玩家在裝機時往往很難作出選擇,本文就來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如何選購一款適合自己的散熱器。
從最基本的盒裝CPU自帶原裝散熱器,到動輒幾千塊的“液態金屬”散熱器,散熱器的核心作用都是保證CPU的穩定運行。擁有酷炫外觀的散熱器往往能賣更高的價格,但一般來說,散熱器的售價主要是跟其散熱性能掛鉤,其他個性元素可以作為加分項,消費者選擇散熱器,基本需求就是能夠滿足自身平臺的散熱性能。
散熱器類型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散熱器的類型,根據散熱方式的不同,主要可以劃分為風冷兩水冷兩大類型,風冷散熱器可以分為塔式和下壓式兩大類型,水冷散熱器可以分為一體式和分體式兩大類型,還有比較小眾的將風冷和水冷結合在一起的風水一體式散熱器。
風冷是最常見的散熱器類型,一般有散熱風扇、散熱底座和導熱裝置組裝。其原理是CPU散熱器底座與CPU直接接觸,CPU通過硅脂把熱量傳導到散熱器底座,然后底座再經由導熱裝置傳遞到散熱鰭片,通過風扇將散熱鰭片上的熱量吹走,部分入門的風冷散熱器可能會選擇將散熱風扇直接裝在散熱片上。影響主流風冷散熱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熱管、底座與散熱鰭片三大部件的品質,更強的風扇和更佳的風道設計能帶來更佳的散熱性能。
下壓式風冷散熱器的主要形式為風扇向下吹,同時能夠對CPU、主板、內存等部件進行輔助散熱,而該類型散熱器的最大優點是體積小,非常適合應用在小機箱,可以滿足低發熱量電腦的散熱需求,但整體散熱效果比較一般,往往還會影響到機箱內的風道,設計構造也影響了其散熱性能的上限,難以滿足高端平臺的散熱需求。
而塔式風冷散熱器的風扇形式比較多樣,風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般根據機箱的風道設計選擇風向,由于擁有更大的鰭片和風扇,同價位下一般擁有比下壓式散熱器更好的散熱性能,也是當前最為主流的散熱器類型,但由于體積龐大,塔式散熱器一般對機箱尺寸有一定要求,同時也沒法很好地給CPU供電模組和內存提供輔助散熱,平臺發熱量太高時需要安裝機箱散熱器進行輔助。
水冷是近幾年開始快速普及到大眾消費者的散熱器類型,其基本原理是使用液體在泵的帶動下強制循環帶走散熱底片的熱量,與風冷相比,水冷散熱器具有噪音較少、降溫穩定、對環境依賴小等優點,散熱性能的上限比風冷高,但好多的東西最大的缺點就是貴。
水冷主要分為一體式與分體式兩種類型,除了個別高端產品,主流產品一般為一體式水冷。一體式水冷就是將泵和吸熱頭做在一起的水冷系統,判斷一體式水冷散熱能力的主要指標是冷排規格,一般按冷排散熱風扇的直徑來劃分,小號為120mm冷排,然后為中號的240mm冷排,最大號為360mm冷排,主流市場一般使用小號和中號冷排,他們也是近幾年幫助水冷散熱器快速普及的主力。
除了風冷和水冷兩種主要類型,還有風水一體這種比較小眾的散熱器形式,這種散熱器將冷排和冷頭直接安裝到一起,開始主要使用在小數高端顯卡當中。部分廠家將這種形式的散熱器運用在CPU散熱器當中,最大優勢是使用風冷的安裝方式來實現水冷的散熱效果,不需要選擇專門支持水冷安裝的機箱,但其可選擇產品較少,只有幾個廠家嘗試推出過小量型號,其散熱性能比一般風冷散熱強但總體性價較低,綜合性能無法與同價位的風冷和水冷產品匹敵,要成為主流產品還需繼續完善其產品形態。
綜合分析
從主流類型散熱器的散熱能力上限來看,分體式水冷的散熱能力最強,一體式水冷次之,然后是塔式風冷散熱器和下壓式風冷散熱器。但隨著散熱器市場這些年的發展,“水冷比風冷強”也不再是金科玉律,在同等價位的大多數情況下,各類型散熱器的散熱性能一般不會有太大差異,入門級水冷甚至遠遠不如同價位的風冷散熱器,而水冷也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貴價配件,搭載小號冷排的入門級產品這幾年在不斷拉低水冷散熱器價格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水冷的普及。
綜合來說,同等價位的情況下,風冷產品擁有更佳的散熱性能,適合一般用戶使用,而水冷產品會擁有更低的噪音、更優秀的風道和更好看的外觀,更適合追求個性化的用戶。塔式風冷散熱器依舊是當前CPU散熱市場的最佳性價比之選,畢竟一套入門水冷的價格已經可以買到一套中高端的風冷散熱器,但當平臺擁有更高的散熱需求,諸如高端處理器超頻等高壓應用時,中高端水冷會是更優秀的選擇。現在,我們來根據最近各個價位段熱門CPU的散熱需求,來推薦幾款適合它們的散熱器。
選購建議
初級入門
熱門CPU Intel 酷睿i3 9100F/AMD Ryzen 3 2200G
推薦搭配散熱器:原裝散熱器/Tt 五彩鳳梨 炫彩
推薦理由:入門級CPU的設計功率會比較低,發熱量一般也不大,日常使用的話原裝散熱器也足以壓制它們的發熱。但選擇一款優秀的入門級散熱器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類似Tt 五彩鳳梨炫彩版這類帶燈的入門級散熱器售價不過40元開頭,但它們能提供比原裝散熱器更好散熱性能和更炫酷的外觀,讓入門級裝機也能能獲得一定的個性化體驗。
主流中端
熱門CPU:Intel 酷睿i5 9400F/AMD Ryzen 5 3600
推薦搭配散熱器:九州風神 玄冰400/大鐮刀 赤兔馬STB120
推薦理由:該等級的兩顆熱門CPU均為六核處理器,發熱也比入門級處理器高了一個等級,原裝散熱器或者入門散熱器自然無法滿足它們長期高負載應用的需求。該等級CPU如果上水冷散熱器的話整體性價比較低,中端級別的塔式風冷散熱器是更好的選擇,類似九州風神玄冰400和大鐮刀赤兔馬這些久經市場考驗的優秀產品,它們擁有強勁的散熱效果和不錯的靜音體驗,也可以選擇一些帶燈的版本來獲得更酷炫的外觀。
高端游戲
熱門CPU:Intel 酷睿 i7 9700K/AMD Ryzen 7 3700X
推薦搭配散熱器:九州風神 大霜塔/鑫谷 冰酷 240RGB智領版
推薦理由:當前兩大平臺的高端產品至少都是八核處理器,超頻也是該級別處理器的必備操作,AMD Ryzen 7 3700X處理器最高4.3Ghz的上限頻率會帶來巨大發熱,而Intel這邊的酷睿i7 9700K甚至能輕松超頻到5.0Ghz以上,要讓這兩位發熱大戶長期穩定地發揮高性能,一款強勁的散熱器是必不可少。選擇一款九州風神大霜塔級別的高端風冷,要長時間鎮住這兩款高發熱處理器不成問題,但搭配一款強力水冷也是不錯的選擇,鑫谷冰酷240RGB智領版這類240mm冷排的中端水冷,可以充分滿足高端CPU的散熱需求,該級別水冷一般都搭載了水冷頭和冷排RGB燈效同步,也可以獲得更符合這個級別主機的酷炫外觀。
旗艦發燒
熱門CPU:Intel 酷睿 i9 9900K/AMD Ryzen 9 3900X
推薦搭配散熱器:貓頭鷹NH-D15S/ 超頻三凌鏡 GI-CX360 ARGB
推薦理由:旗艦級處理器擁有消費級平臺的最強處理器性能,擁有超高基準性能的同時也擁有非常出色的超頻性能,網絡上甚至有大佬把酷睿i9-9900K超頻到7.0Ghz。強悍超強性能的背后是對散熱器性能的巨大考驗。貓頭鷹NH-D15S這類頂級風冷散熱器是基本的要求,滿足標準狀態下長時間穩定運行不成問題,而一個360mm冷排的水冷式散熱器可能為該級別CPU提供更高的性能上限,類似超頻三凌鏡 GI-CX360 ARGB這種高端的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會是不錯的選擇,它們在有效壓制超大發熱的同時長期保持整套平臺的健康穩定。
總結:好馬配好鞍,一個款優秀的CPU搭配一個合適的散熱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性能,不過散熱器選擇也不僅僅是越貴越好,平衡自己對散熱性能的需求和個性化體驗的需求最為重要,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佳的選擇,希望各位朋友能通過這篇文章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款散熱器,給自己的CPU配上一個最佳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