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F在音響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地位,相信沒人會質疑。無論是其極致而經典的外觀設計,還是音響研發的技術實力,都被發燒友們奉為揚聲器領域的終極品牌。
雖然KEF的完美是無可挑剔,但是其高端售價卻令很多玩家望而卻步,尤其是在移動端設備的連接方面,并沒有像傳統音響廠商、手機廠商們那樣適時推出消費級產品,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但是,很顯然,這兩年火熱的真無線降噪耳機已經成為趨勢,KEF又怎能坐失良機?于是就在今年,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KEF Mu3真無線降噪耳機,而且是由Ross Lovegrove設計大師操刀,以輕盈的流線條機身,再一次詮釋科技美學,為玩家帶來這款大師之作。
提到Ross Lovegrove,可能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如果告訴你蘋果電腦、法國的標致汽車、空中客車,以及曾經的索尼隨身聽等國際大牌產品,都來自這位大師的設計,是不是就肅然起敬了!Ross Lovegrove是原德國青蛙設計公司的設計師,Studio X事務所創辦人。其設計靈感是將自然與未來主義相融合,并極具流線感,KEF 品牌下的MUON高端音箱就來自Ross Lovegrove精心設計,其美奐絕倫的流線外型充分展現了科技與自然美學的融合。
作為KEF 的首款真無線降噪耳機,這款售價1880元的Mu3到底怎樣?趕緊來一睹為快吧!
KEF Mu3的座艙盒就與眾不同,一個在視覺上的三角形和圓形的結合體,中間帶有KEF的圓形還略微下凹,底部平整可穩定放在桌面,整體又呈上寬下窄,充分體現了流線型的融合設計,握在手里非常圓潤,銀色的外觀既有科技感又具未來感。
充電盒的外觀規格為33.5 x 62 x 52 mm,內置350mAh鋰電池,重量僅有46.8g,可以輕松放在口袋里,或者隨身的包包里。充電盒內還有Lovegrove的簽名設計字樣,意味著其大師設計身份。
充電盒采用Type-C充電模式,滿電狀態下可以為耳機提供長達15小時的續航時間,加上耳機本身可以續航9小時,一共24小時的續航,完全可以滿足好幾天的使用。如果說不足,就是充電盒不支持無線充電。
KEF Mu3提供了大、中、小、短型四款尺寸的軟質耳塞,用戶可以根據佩戴的舒適度選擇適合自己的耳塞,佩戴時只需要將耳機放入耳中并略微扭轉至牢固狀態即可。
與常見的條狀、寬體等耳機不同,KEF Mu3的耳機在設計上同樣充分體驗了其流線、圓潤化的元素,外觀規格為24.5 x 17.5 x 26.3 mm,猶如一顆大一圈的豆子。機體上除了KEF標識,還有L、R左右標識,以及充電觸點。
兩只耳機的重量僅有5.8g,相比索尼的WF-1000XM3輕了2.7g,與AirPods Pro的5.4g基本相當,所以在佩戴上不會有沉重的下墜感或壓迫感,人體工學設計幾乎可以很完美的“臥”在耳廓內。
與大多常見入耳降噪耳機的單耳機控制方式不同,KEF Mu3的左右耳機均可實現音樂、語音和通話的控制,并且使用的是按鍵模式,而不是觸碰、滑動、敲擊等模式。這樣做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就是不容易造成誤操作,比如在聽歌時,短按一次可播放/暫停,右側長按增加音量,左側長按降低音量;在通話時,短按一次可接通/掛斷通話,短按兩次拒絕來電,左側短按兩次可使麥克風靜音/取消靜音。
此外,KEF Mu3還支持IPX5防潑水功能,所以也同樣適合在運動中、健身中使用,而且在跑步或者是騎行中佩戴,其主動降噪功能可以很好地隔絕外界聲音,而且不會有風嘯聲,或者是頓挫感,這讓我在佩戴時不用擔心耳機會掉下去。
在無線連接方面,KEF Mu3支持藍牙5.0技術,確保快速連接,以及具有更長的連接距離,左右耳機可以獨立使用,但是在從耳朵里取出耳機時,并不會自動暫停音樂,所以這點需要注意。此外,目前還沒有支持Mu3的專屬APP,所以也就無法使用APP設置噪音模式、使用場景、電量顯示等的個性化功能,隨著更多產品型號,或者更多用戶的需求之后,相信KEF會重視在智能應用方面的研發。
Mu3 的每個耳機內均采用了8.2mm的環繞驅動單元,由KEF 揚聲器相同的工程師團隊親自打造。頻率響應范圍20-20000Hz,靈敏度104dB/1mW,阻抗16Ω,支持SBC、AAC編碼格式。
由于Mu3沒有自己專屬的APP應用,所以與手機建立連接后,直接使用第三方音樂播放客戶端即可。Mu3在耳內的貼合性還是不錯,沒有那種耳道里充滿、脹痛的感覺。主動降噪的功能設置在了左側耳機按鍵上可以在ANC ON→Ambient→ANC OFF模式之間進行切換。當你需要進行主動降噪時,輕按一下左側耳機的按鍵即可。
讓我感覺不錯的地方,就是按鍵式操控,在試用的多天里都沒有誤操作過,比如接聽電話、掛斷電話等,而且有些功能是左右相同,有些功能左右可區別控制,比如音量大小的控制。
Mu3在人聲的表現方面很清晰,比如蔡琴、趙鵬、王菲等均能很清澈的表現,在低頻、中頻、高頻等方面相對均衡,細節表現也很精準,高音不破、不震耳欲聾,低音下潛也很飽滿。但是在重低音效果中,幾乎沒有渾厚、震撼的感覺,尤其是聽重金屬、DJ音樂時,真的不建議。比如人稱低音炮的趙鵬,Mu3可以比較清晰的再現人聲,但是低音區域的音樂張力還是不夠,很難讓音樂去觸達內心。
實際上,對于重低音效果的表現,根本上就是無線耳機的通病,所以對這款Mu3,我依然覺得這是一款合格的真無線降噪耳機。
Mu3勝在了高顏值的外觀設計,尤其是還有Ross Lovegrove國際設計大師的加持,就足以讓無數玩家為其傾倒了。作為KEF的首款真無線降
噪耳機,Mu3推出即驚艷,無線耳機圈從此多了一個高端職業選手。盡管Mu3還不那么盡善盡美,尤其是一上市就定價1880元,直指高端定位,但正是因為其是KEF,擁有它,又何須更多理由呢。
前推薦過Hilidac的ATOM PRO和BEAM2,沒想到疫情剛剛減輕,木總又馬不停蹄地推出了BEAM2S,作為一家只做小尾巴的小公司可說是做到了極致。而我拿到后也是體驗了不少時間才決定動筆的,因為它擠掉了我心目中小尾巴原來的前三甲。
BEAM2從圖紙、樣機開始,就在群里預熱了,當初咋一看到很疑惑:
(1)只有一個4.4平衡口是否過于激進了?
(2)造型好簡單,能好看嗎?
等拿到機器才發現,一切擔心是多余的。首先,BEAM2S換了透明亞克力包裝,有種看首飾的錯覺,能讓用戶更直觀地感受產品的外形和質感,也是很多國外產品的通用設計了。其次,底部產品指標的印刷用了黑底燙金紅字,有了點貴氣 (^o^) 比之前的紙盒包裝靚多了。
和BEAM2的參數比較,兩者相差無幾,依然采用ESS9281C Pro芯片,支持MQA。在推力方面,BEAM2 2.5平衡口 240mW(32Ω)26.6mW(600Ω);BEAM2S 4.4平衡口 208mW(32Ω)27mW(600Ω)。可見,2S并沒有一味追求更大的推力,畢竟就聽感來說BEAM2的推力已經足夠了。
Hilidac出品的小尾巴一直很重視連接線的選材和制作,是他家與眾不同的一個優勢。2S也是可換線設計,隨機提供了Type-C和Lightning線各一條,還多了一個USB A轉接頭,接口全部鍍金,考慮得很周到。
和BEAM2一樣,線材是向英國傳神Tralucent定制的單晶銅+鍍銀混編線,但用了新的編制方法,看上去更粗壯更精致。
剛看到圖紙的時候,以為BEAM2S會很大,會呆頭呆腦,實際拿到才發現就是一支“口紅”啊,僅僅12g。整個機身非常簡潔,沒有一個機械按鈕,采用航空鎂鋁合金外殼,噴涂了一層類膚質的磨砂表面,做工精湛。
機身側面商標Hilidac旁有一個指示燈,和BEAM2一樣用顏色來表明播放時音樂的編碼格式和碼率,如果是MQA則會顯示洋紅色。比較隱蔽的是,2S的另一個側面有一個針孔。用手機卡針短按,可以調節2S的增益,有低中高三檔,旁邊的指示燈會顯示相應的顏色,這點比BEAM2強。只是,說明書上標注的顏色順序和實際順序是反的 (─.─|||
木總曾一再強調,他是個非常注重“小”尾巴使用體驗的人。用了這么長時間以后才發現BEAM2S這個立方體的造型可說是將體積壓縮到了極致,因為一頭索尼原裝4.4耳機口的直徑決定了整個機器的底限,有點“大道至簡”的味道。
還有一些看不到卻很重要的點:
- 和BEAM2一樣,采用三顆飛秒級晶振。
- 使用松下薄膜電容,高精密電阻。
- 4.4插口采用索尼原裝耳機座子
- 4.4平衡口做了獨立的模擬接地,做到了真平衡。
- 支持MQA解碼的三層展開。
Beam2s參數表:
4.4平衡輸出功率:>110mW(16Ω);>208mW(32Ω);>27mW(600Ω)
頻響:20Hz-40kHz(-0.04dB)
失真+噪聲(THD+N):0.0003%
信噪比:>118dB(SNR)
最高支持采樣率:PCM/DXD(高達32bit/384kHz)
支持DSD規格:高達128DSD(DoP)
運放:獨立雙運放芯片
MQA解碼+渲染:Full MQA解碼器,展開渲染MQA文件第三層
內阻:<1Ω
長寬高:51x14x14mm
重量:12g
試聽設備:
華為MATE20Pro(UD)手機,Pulsar 1.9.6播放器,海貝音樂V3.3.0 build5717
寧梵聲學NF Audio NA1單動圈耳塞
【律】KBEAR魁寶耳機8股鍍銀銅升級線
為了這次試聽,特意跟著大佬買了根4.4升級線,結果還買錯了。一上來,感覺高頻硬的不行,心里一涼,難道和BEAM2一樣又要等固件更新了? 煲機50小時后,一切擔心煙消云散,最終證明虛驚一場。
BEAM2S有著一個完成度很高的聲音,還是那個偏直白類直出的ESS聲底,三頻相對均衡,稍稍偏中上盤,聲音硬朗有力。但和當初Beam2很不同的是,這次Hilidac的調音明顯進步了,聲音不再發沖,也沒有因為推力大而出現預期中可能出現的聲音粗失真大的問題,最最關鍵的完全沒想到的是。。。好聽得不得了啊 O(∩_∩)O哈哈~
https://www.toutiao.com/i6817296322043838983/
第一,聽感上,感覺比BEAM2更大力,聲音也更飽滿。低增益,音量50%即可; 高增益,30%不到,試聽主要在高增益小音量下進行。提醒一下,大家連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我連PC煲機的時候差點炸了。在這么大的推力下,2S的底噪竟然幾乎不可聞。我也是聽了一段時間之后突然省悟,2S的背景比2更黑啊,聲底更加純凈,導致聲音的分離度更好。換句話說,這樣的聲底很合年輕一代的口味,至少先保證了很不錯的清晰度(高清)。
第二,以小尾巴的功率來說,控制力大大超出預期。女聲的高音收放自如,沒有那種推不上去或者上去了發散發抖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高頻的細節有所增加,沖擊力不弱,質感更加出色。像歌曲《BAD GUY》之類的低頻,完全沒有發悶發混的情形,速度響應不錯,一呼一吸的節奏感很好,只是量感偏少了一點,氛圍感比同類設備可能稍差,這和BEAM系列更偏重中高頻表現的習慣也是吻合的。
第三,2S的聲音雖說偏直白,沒怎么大動,但廠家吸收了BEAM2固件更新的經驗還是進行了一定的調音。我個人的體會就是比BEAM2多了那么一點韻味,這才是其聲音提升明顯的最大因素。首先,高頻部分比以前更加潤澤了,對齒音沒采取完全消除的“一刀切”,而是予以了保留,只是將齒音的尖刺打磨掉,變成一串CICI聲。聽張碧晨《白芍花開》,能聽到多處齒音,但并不尖銳,一方面增加了歌曲高音部分的細節,一方面也凸顯了歌者人聲部分特有的質感,真實自然,同時又不影響耐聽度。我覺得,這也是ESS解碼最大的魅力所在。其次,在吉他、鋼琴等樂器高音的高潮部分并沒有做過多的拉高和提亮,所以高頻也就沒那么多亮度和剛性,少了點叮叮當當的清脆。但多了一點混響,在保持自然通透的基礎上,令樂曲更具廳堂感,歌曲更具空氣感,立體感強,感染力深。
比如聽吉他演奏的《卡門》改編曲,或者聽有吉他伴奏的諸如《春風十里》這樣的歌曲,那琴聲的亮度恰恰好,收得稍慢一點,再加一點空氣感便多了一份此情可待的回味,令人沉醉不能自省。
比如聽Hauser《Classic》,整個演奏清晰透亮,流暢絲滑,就像面對一個小舞臺,被琴箱共鳴的大提琴聲所環繞,重重包圍,給人音樂的美。不得不承認,BEAM2S+NA1對撥弦類器樂的重播效果出乎意料,令我這個有點遠離古典的人又不知不覺回來了。由于2S并不強調ESS暴力解析的一面,所以整首曲子弓弦摩擦的質感和細節稍稍弱了點。另外,在高頻延伸的某個小節容易偏刺激,像蹭一下子上去的那種沖擊。
有趣的是,2S在獨占模式下能獲得更好地音質。無論是用海貝音樂,還是UAPP。而與電腦連接,推力變大,但聲音沒那么細膩。
最后,和木總探討了一下,既然BEAM2S 4.4平衡口的線路和BEAM2 2.5平衡口是一樣的,那么聲音的變化很可能是高質量的耳機插座和4.4的模擬接地所帶來的。我個人覺得,BEAM2S這個產品無論是設計、做工、功能,還是音質,都完美詮釋了HIFI那股子追求極致的精神,也許只有這樣的廠家才能做出--砍掉3.5mm耳機口 只留4.4平衡口的決斷。
其實,我之前一直有一個沒說出口的擔心:木總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但萬一努力的方向錯了怎么辦?要知道,調音或者說對聲音的理解出現偏差,那真的是太常見了。萬幸,BEAM2S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案,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不斷堅持和進步,讓Hilidac在小尾巴(解碼耳放線)的布局更加完善,能適應更多用戶的需求。
所以,現在,對于不滿手機渣渣音質有所追求的朋友們,可以:
- 看重方便的,可選目前最小的小尾巴 ATOM PRO(老婆一直在用);
- 主流不折騰的,可選兼顧體積和音質的BEAM2;
- 追求極致的,可選BEAM2S。
就在我以為試聽結束的時候,Hilidac繼續表明了自己追求極致的態度,緊跟2S推出了一條重料的C2C升級線,7芯5N單晶銀+21芯7N單晶銅,這成本讓撿漏的我懷疑人生啊。至于聲音,留個懸念,下回分解 (^o^)
阿明Amin 「原創」
http://Blog.sina.com.cn/netsurfe
netsurfe@qqcom
于新買的音響,音響單元振膜折環收縮比較緊密,在比較緊密的振膜折環情況下,新音響的聲音會明顯感覺到(干,冷,硬),高頻有毛刺,低頻松散不凝聚而帶有明顯背噪。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煲機之后振膜折環會在聲音和空氣的壓力沖擊下,振膜折環會的收縮能力會變的富有彈性起來了,由于振膜折環彈性變好了,所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聲音細節表現更豐富,聲音過度更加順滑了,人聲更加醇厚了,高頻毛刺會明顯減少或者直接達到無毛刺狀態,低頻會明顯收斂很多,變得更有彈性感和凝聚感。降低背噪,提高低頻的純凈度。這些就是音響經過煲機之后的聲音明顯改觀。
控制好音量
這屬于“煲”好音箱中最重要的一環。音響里面重要的一個部件就是喇叭,新的喇叭剛開始的聲音是絕對沒有舊的好的的,那就是他的聲音還沒有打開,就像歌手需要開嗓再來演唱是一個道理。這個一般來說要根據音箱的功率和單元的尺寸來定。就多媒體音箱的特點來說,一般實際功率遠小于標稱功率,所以在“煲”的過程中要將音箱的音量開到top,電腦中聲卡的音量限定在60%-75%。
原則上聲音要稍大,但不要失真太多,所播放的曲子要高、中、低頻的音樂都要播放,假如各位手中有音響展送的展示片,可以選幾首高、中、低頻的曲子,以 CD 唱盤重新編輯順序,再按 repea讓它一直重復播放。其實正確的“煲”可以更全面、平均地活動音頻系統的全頻段 ( 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頻率范圍:20Hz~20KHz )。也就是說,即使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的喇叭,在經過正式的煲機程序之后,仍能有較明顯的改善,這是因為我們常聆聽的音樂,其頻率并不能涵蓋由超高至超低的每一段頻率。
時間
對于一個全新未使用過的音箱,打磨的時間需要稍長一點。傳統的喇叭“煲”的時間均要求在數百小時左右,一些要求較高的發燒友更是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在上面。個人認為,達到六十至一百小時足夠完成煲機的效果了,這并不是一個死板的東西,自己靈活掌控就夠了。另有一說是在打磨音箱的過程中,每播放12-15小時候停機休息一刻鐘,可以得到比較完美的音效。
擺位
這里的擺位并不是說要如何安置音箱,而是指要將音箱安放在平穩、牢固的地面上以減少音箱在較大音量時所產生的震動。這是很簡單的一環,但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一環。
選擇唱片
唱片的選擇對于音箱的表現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鑒于現在多媒體音箱使用多是玩游戲和聽流行音樂,大家在“煲”的過程中可以輕重結合,用輕快的流行音樂配以強烈的重金屬搖滾樂來“煲”音箱。煲機經典曲目當然是蔡琴的,看過無間道的都知道,那種音樂享受的感覺。還有需要聽一些樂器曲目,四季秋3(古琴版)、梁祝(小提琴版)、十面埋伏(琵琶)等。自用安排,聽自己愛聽的曲目,注意把握一個循序漸進的效果,才能使音響漸入佳境。
(出處:hifi音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