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超級硬件發燒友
在朋友那里看到的新奇玩意兒,特意借來體驗了一下。和常規電腦棒不一樣的是,這玩意兒居然帶一個網口,這就有很多操作空間了,當個小主機或者軟路由甚至nas都有操作空間,要求不高甚至可以刷個all in one。
標準網口,玩法可就多了
可以看到整機外觀,非常整潔,沒有任何開孔,雙面一個散熱片的設計,也就是說這玩意兒主打一個被動散熱。其實我是比較喜歡這種設計的,因為電腦棒內置的風扇一般都非常小,這就導致出風量不大,而電腦棒幾乎沒有什么風道可言,這就導致內置風扇效果比較一般。但風扇是有壽命的,用一段時間,尤其是長期7*24小說掛機的使用場景,更是加速了風扇老化。這種設計可以直接花幾塊錢買個USB靜音小風扇,固定在發熱面,壞了隨便換,清灰擦一下表面即可。與其說它是電腦棒,不如說是超迷你主機,體積大小其實和固態硬盤盒差不多。一個標準網口,兩個USB3.0接口,一個micro usb口用于供電,標稱5v3a。一個3.5mm耳機孔,一個tf卡槽,自帶HDMI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結合USB擴展塢,可以轉各種接口。
兩個USB3.0口,擴展性沒的說
這體積塞進弱電箱輕輕松松還不用擔心散熱
j4105這個處理器實際跟j4125相差不大,尤其是電腦棒這種散熱有限的形態下。但是它的功耗發熱表現會很棒,玩過j4105的值友可能知道這個處理器的表現。4g+64g的配置組合也意味著它輕度辦公的定位。安裝了win10 ltsc精簡版,精簡掉幾百個無用組件后,整個系統開機內存僅占用0.7g,要知道原版系統要占用2g左右。輕度辦公無壓力,這玩意兒視頻解碼能力也不錯,當個電視盒子也比較稱職。
這個電腦棒因為網口的存在,所以使用場景其實很廣。假設租房或者出差去酒店,只有一根網線,可以連上這個電腦棒,接個顯示器和鍵鼠就是一臺電腦主機。因為本身同時具備有線網卡和無線網卡,可以同時分享熱點供手機平板上網。因為有標準網口,這玩意兒做下載機會非常穩定,也可以刷單臂軟路由,非要追求這個體積也可以花三四十買個免驅USB千兆網卡,一個發熱低功耗低的超小軟路由就誕生了。再小的弱電箱,還塞不下一個電腦棒?刷個esxi虛擬機,就可以同時運行op軟路由,黑群,win10三個系統,外接一塊移動硬盤,拜托,弱電箱里塞個all in one主機很酷的!尤其是不需要額外電源,一個電腦棒充電器就能解決所有電源問題了。甚至假設你要求不算高,可以用USB的5v轉dc線,把交換機的供電也解決掉。
總結一下,這玩意兒在國內沒有發售,國外某些地區比較畸形的基礎設施建設催生了許多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不過我個人是非常喜歡這種百花齊放的環境,一枝獨秀不是春,對消費者來說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選擇才是最好的。
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相關,歡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諧討論~
T之家 4 月 27 日消息,Azulle 近日在海外推出一款 Access Pro 電腦棒,這款電腦棒采用英特爾 N100 處理器,免線直接插在 HDMI 設備上即可使用,IT之家整理價格信息如下:
4GB RAM + 64GB 存儲空間:290 美元(IT之家備注:當前約 2105 元人民幣)
8GB RAM + 128GB 存儲空間:310 美元(當前約 2251 元人民幣)
據介紹,這款電腦棒采用黑色外觀,尺寸為 114 x 51 x 20mm,重量為 130 克,采用 4 核心 4 線程英特爾 Alder Lake-N100 處理器,使用被動散熱。
此外,這款電腦棒支持 WiFi 6 和藍牙 5.2,可選預裝 Windows 11 專業版、Linux、 Windows IoT,配備 1 個 USB-C 3.2 Gen 1 接口、1 個 USB-A 3.2 Gen 1 接口、1 個 HDMI 2.0 接口、1 個 RJ45 接口、1 個 3.5mm 音頻接口、1 個 TF 卡讀卡器。
年來,由于傳統外形PC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蕭條,英特爾努力嘗試研發了多種計算機外形和尺寸,試圖重燃客戶熱情。例如超級本(Ultrabook),其中最著名的也許就是蘋果MacBook Air,但沒有打任何超級本商標。然后是2合1電腦,有時也稱之為“可翻轉”或“混合”PC,試圖將傳統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的功能相結合,其中較出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微軟的Surface Pro。
對于小型家庭影院應用,英特爾又有NUC(下一代計算單元)。而對于非常小巧的家庭影院,以及數字標牌等其他應用,則有英特爾電腦棒——今天我們就來拆解它的第一代產品。具體來說,這款BOXSTCK1A8LFC型號電腦棒,搭載英特爾“Bay Trail” Atom Z3735F四核處理器,運行頻率為1.33GHz(后續產品嵌入了更強大的CPU和GPU內核),還配備了1GB DDR3L SDRAM和8GB eMMC(嵌入式多媒體卡)外形的閃存,后者含有Ubuntu Linux v14.04 LTS版本。2016年中期,我在新蛋網(Newegg)以40.99美元的回扣價購得這款電腦棒。
我會像往常一樣,從開箱拍照和拆除熱縮包裝開始:
下圖就是我們今天的拆解對象:
下圖顯示了包裝盒里的物件:
上圖中,右上角是一條HDMI延長線;右下方是USB至micro USB線,用于為電腦棒供電(HDMI提供的功率顯然不夠)。左下角是袋裝的AC至USB墻插式電源;左上角是一包配套的、適用于各個國家的AC電源適配器。下圖是它們拆包后的樣子:
下圖展示了不同角度下已拆包的墻插式電源:
回頭來說電腦棒,它的尺寸是103×37×12mm。下圖展示了電腦棒的正面,以及一枚5美分硬幣用作比較:
拿走硬幣,可以注意到“Intel Inside”標志兩側有通風口:
下圖展示了電腦棒的背面:
電腦棒的一側有一系列更多的通風口,其右邊有一個microSD插槽,可用于擴展存儲:
電腦棒的另一側從左到右則包含了一個安全槽口、一個USB擴展端口、一個前面提到的micro USB電源端口,以及更多的通風口和電源開關:
請注意,我們還沒有提到音頻和視頻連接。電腦棒專門利用配置在其一端的HDMI連接器來處理視頻和多聲道音頻輸出任務:
電腦棒的另一端就相對平淡了,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個電源LED,右邊是安全槽口的另一半:
是時候深入剖析內部了。只用一把薄薄的平頭螺絲刀楔入機殼兩半之間扭轉不足以打開外殼,還需要使用熱風槍來加熱輔助,從而松開用來固定部件的粘合劑:
現在知道所有那些通風口的用途了——里面有一個有源散熱風扇:
而另一半被散熱器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
在右端,一側是USB連接器,另一側是micro SD接口,以及最右側是2.4GHz天線(稍后會詳細介紹):
在另一端,左側的HDMI連接器幾乎看不到什么內部結構(至少目前是這樣),頂部是電源開關:
以下是前述天線的一些特寫鏡頭,它還封裝在塑料外殼里。雖然Wi-Fi是802.11n,但它只支持2.4GHz(至少這一代電腦棒是這樣,之后的版本就變為雙頻了)。而且,據我所知,藍牙和Wi-Fi子系統是共享一個天線的:
擰下兩顆螺絲,就將內部部件從外殼中取出:
在繼續進行拆解之前,先看看另一個天線的特寫:
下圖是底面的概況:
在一端,右上部是沒什么新鮮感的法拉第籠,而天線電纜靠近它則強烈暗示它的下面是一個無線通信收發器。它下方是前述USB連接器的另一側。它左邊是一個紐扣電池,用來在沒有外部供電的情況下保持為SRAM供電(用于保存各種CMOS和BIOS系統設置):
拆掉法拉第籠后證實了我對無線子系統的猜測——這是一個處理2.4GHz 802.11n和藍牙4.0+HS(高速)設備的瑞昱(Realtek)RTL8723:
組件這側的另一半是一個更大的法拉第籠,也就是在前面概況圖中所看到的。我們再來探究一下其內部。
法拉第籠下方的傳熱墊與下面特寫左下方區域的pcb上看似空白的部分相對應(除了有幾個無源器件):
我們暫且不去研究這個。現在可以先大飽眼福了,中間位置是兩個SK海力士(SK Hynix)H5TC2G63FFR 2Gb DDR3L SDRAM,左上角是8GB金士頓(Kingston Technology)EMMC08G-S100 eMMC閃存。
再來看組件的正面。之前的概況圖中可看到有一個散熱器/法拉第籠組合。當然,我也把它拆了下來:
它下面有兩個傳熱墊。 一個對應于下圖中心的英特爾處理器,另一個對應于右側的X-Powers AXP288D。后者在《Intel Compute Stick STCK1A32WFC 2GB Windows 8.1 Review》一文中已明智地指出,“這是一個為Bay Trail和Cherry Trail設計的專用電源管理IC。它提供6個輸出不同的降壓轉換器、14個LDO,以及多種選擇,用來處理電腦棒上的所有電源管理。”這兩個器件的上面就是散熱器。
CPU的左側是另外兩個SK海力士2Gb SDRAM,連同前面提到的另一側的兩個SDRAM,就構成了1GB的系統內存。CPU的上面是一個華邦(Winbond)的64Mb閃存,用于BIOS存儲,它與前面提到的eMMC存儲器件不同。這里是一個特寫:
最后一個細節問題讓我感到有點神秘。在前面的鏡頭中,您可能已經注意到PCB的一個角落靠近HDMI連接器的位置有一塊環繞著的塑料(一側是電源開關)。我把它拆了下來:
下面是這塊塑料下方的PCB兩側的電路:
老實說,我對屏蔽(我認為是起這個作用)的目的感到有些困惑。讀者朋友們,你們怎么認為?請在評論中談下您的看法吧,或者對于拆解過程有任何不解也都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