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996年5月,中國第一家網吧在上海誕生,名字很威風叫 “威蓋特”,網費也很威風高達40元一小時,要知道當時豬肉也才3元一斤。

    ?

    當時攢一臺電腦要萬把塊,價格昂貴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于是網吧成為上網的主要場所,隨著QQ(那時叫OICQ)聊天還有CS、星際爭霸等游戲的流行,網吧生意火爆,大量年輕人排隊對著8元甚至10元一小時的網費慷慨解囊。

    ?

    97年的電腦配置和價格

    2000年那會網吧營業執照還是免費辦理,當時媒體報導一四川青年在老家租了200平米店面開網吧,配置50臺電腦,每個月去掉電費、房租、人力成本后凈賺10萬,半年不到就收回本金。

    ?

    網吧成為那個年代的風口生意,很多學校附近出現 “網吧一條街”,好幾間并列,即便如此生意還是好到不行,北京青年報2000年12月曾報道:

    北京大學南門外西側的路北,有一去處名為“飛宇網吧一條街”,黃色招牌紅色的字十分搶眼?!帮w宇網吧”24小時營業,來的網民幾乎全是附近名牌大學和民辦大學的學生。每到雙休日,“飛宇網吧”火得一塌糊涂,近1000臺電腦前座無虛席,后來的只好在門口等候,一等就得一二小時。有不少學生把“飛宇網吧”當作自己的“工作間”,查資料、寫文章、聽音樂、玩游戲,與網友聊天,吃喝拉撒睡全在網吧里。

    據“飛宇網吧”總經理王躍勝說,三年前,他第一次搬來25臺電腦開網吧,一天來不了幾個人,可現在,別說1000臺電腦,就是翻一番,恐怕也空不了幾個座椅。

    ?

    如今20年過去,OICQ變成微信,星際爭霸變成王者榮耀,當年網吧沖浪的爽如今在地鐵上拿起手機刷刷刷就垂手可得,不僅網吧成為上古神物,很多人家里的電腦都蒙了好幾層灰。

    這門生意也經歷了2002年的未成年人禁入,2007年的停止新發牌照、2013年的網吧審核解禁等時期。

    即便如此它也并沒有消亡,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過去10年全國網吧數量穩定在13.5萬-15.2萬家 之間。

    ?

    如今網吧還是好生意么?帶著這個問題我走訪了家附近一間網吧,這天是周四下午5點,它位于廣州一城中村隔壁,開在菜市場2樓。

    ?

    我沒帶身份證,微信掃碼辦了一張臨時卡,前臺價格單顯示臨時卡網費 6-15元一小時,會員5-10元一小時,會員還有充值優惠。

    ?

    出乎意料的是生意不錯,一半的機子坐了人,現在還是上班時間呢。

    ?

    走了一圈,顧客看起來都是20多歲的人,都是男生沒有女生,99%在玩游戲,大部分在玩LOL(英雄聯盟),少部分玩吃雞和爐石傳說。

    我找了臺機坐下,微信掃碼開機,鍵盤是機械鍵盤,鼠標是游戲鼠標,現在的網吧硬件配置真好。

    ?

    一開機就彈出一個工作臺,各種裝備秒回收,還有LOL陪玩,一小時35-55元。

    ?

    ?

    網吧里播著《永不失聯的愛》和《笑納》等流行歌,不時穿插著 “臥槽”、“漂亮”、“看你的”,大家都玩嗨了,我用電腦下單了一瓶飲料,店員一會就送過來,價格跟便利店差不多。

    ?

    借上廁所契機我數了一圈,共131臺電腦,59臺坐了人,上座率45%,用腳步丈量了下這里大概700平米(24米*29米)。

    一直呆到晚上7點我又數了一遍,53臺機有人,40.4%上座率,回去時問了網管說這邊24小時都營業。

    接下來幾天我跟這家網吧杠上了,周五早上10點我又來,僅12臺機有人,上座率9%,看到昨晚坐我附近的哥們下樓吃早餐,不一會又上來,另一位玩爐石的哥們還在那玩,有2、3個東倒西歪地睡覺。

    ?

    哥們通宵了,早上坐著睡覺

    ?

    這哥們玩了十幾個小時爐石

    周五早上11點半,17人,上座率13%,中間我還去了相隔800米的另一間網吧,在一座商場的2樓,裝修更漂亮,123臺機18臺有人,14.6%上座率,兩家網吧差不多。

    (半徑1公里內有4家網吧)

    ?

    ?

    下午2點半,41人,上座率31%,下午4點左右,41人,上座率31%,晚上10點半 65人,上座率49.6%,周六早上10點,15人,上座率11.4%,下午2點半46人,上座率35%,周末客流大概是工作日1.2倍 左右。

    ?

    晚上10點半菜市場店鋪都關門了

    ?

    晚上人很多根據觀察的數據我畫了以下柱形圖,黑色柱子是工作日,黃色是周末。

    ?

    可以推算該網吧一個月收入:

    1、上網的人大部分集中在5-7元/小時的區域,取中位數6元,假設每個上網的客人都是會員,且都用了充100送30的優惠,相當于1個小時 100/(130/6)=4.6元,通宵的話取中位數 20元;

    2、根據柱形圖,假設各時間段人數如下:

    上午7點半-上午12點:工作日12人、周末15人;

    上午12點-下午4點:工作日41人、周末46人;

    下午4點-晚上11點半:工作日54人、周末65人;

    晚上11點半-第二天上午7點半(通宵時段):工作日15人、周末18人

    工作日一天收入:4.5小時*12人*4.6元+4*41*4.6+7.5*54*4.6+15*20(通宵時段)=248.4+754.4+1863+300=3165.8元

    周末一天收入:4.5小時*15人*4.6元+4*46*4.6+7.5*65*4.6+18*20(通宵時段)=310.5+846.4+2242.5+360=3759.4元

    一個月就是 3165.8 * 22 + 3759.4 * 8=69647+30075=99722元

    3、搜了下附近辦公樓租金大概1.7元平米/天,一個月租金就是700平米*1.7*30=35700元

    ?

    網上查了下網吧這么多臺機,加上空調費平均下來一個月電費1萬左右,光纖費用算5000元/月,2個網管 4000元月薪 *2,1個保潔阿姨 3000,那么一個月利潤是 99722-35700-10000-5000-8000-3000=38022元

    跟20年前月入10萬差太遠了!

    ?

    注:以上利潤未計算稅、電腦折舊和維護費用、顧客買水買飯的利潤(應該很少)等

    相比20年前,網吧這門生意有何不同呢?

    1、客流少了很多;

    2、網費少了;

    3、店租高了;

    4、人工高了。

    以下是網上收集的開一間100臺機網吧的前期投入:

    1、電腦一臺4200元 * 100=42萬;

    2、配套家具400元*100=4萬;

    3、裝修10萬;

    4、網絡設備3.5萬;

    5、消防安全5萬、防雷設施2萬、公安監控系統4萬、收費系統2萬、廣播系統2萬,合15萬;

    加上押金、預付租金等前期估計要100萬出頭了。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吧的倒閉潮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認,過去20年來,網吧是很多中國人認識互聯網的起點。


    文/李屾淼


    網吧難得上一次熱搜,原因卻是倒閉。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0年,網吧相關企業吊銷數量為3638家,注銷數量為9250家,倒閉的共有12888家;截至2021年2月,全國存續在業的網吧,總量為124818家。


    不出意外的話,網吧倒閉潮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有一個聲音高喊多年:網吧已成夕陽產業。換一個角度來看,網吧倒閉潮也可以說是網吧轉型的一次必要的落后產能淘汰過程。


    至少有一點已經明確:中國人已經不需要一個專門用來上網的場所了,身處2021年的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活在網上。


    但不可否認的是,要不是因為大大小小質量不一的網吧的存在,中國人融入互聯網的進程,或許沒有這么快。


    2016年2月22日,山東棗莊。一名客人常把自家的哈士奇帶來網吧,除了通宵作伴,還能順帶吸引異性。(圖 / 武靖力)


    要想發,開網吧


    1997年,中國接入互聯網的第三年?;ヂ摼W當時有個拗口的名字,叫“信息高速公路”。沒幾個人聽說過,更不知道它能用來干什么。


    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家網吧的“威蓋特”于1996年在上海開業。在全國人均月薪還只有500元的時候,威蓋特一小時收費40元,包夜的話要花掉半個月工資——當然,也不會有哪家店提供包夜服務。1997年,全中國總共就1500多個網站,大多簡單、粗陋,根本不會有人愿意通宵瀏覽當時網速慢又沒什么內容可看的互聯網。


    一小時40元的價格很貴,但相對于電腦價格就不算什么了。1997年,聯想電腦主打低價優勢的家用電腦“天蝎座133”,一臺要12988元。按當時的收入水平,大多數人一輩子都不一定有機會能擁有一臺電腦。有機會進學校電腦機房,還要洗手、穿鞋套。


    于是,去網吧成了大多數人接觸電腦乃至登錄互聯網最可行的方式。


    但跟后來的生活方式一樣,上網也是需要培養使用習慣的。在互聯網發展早期,網絡世界尚乏善可陳,并沒有什么事非上網不可。想讓人真正走出上網沖浪的第一步,其實并不容易。在那個把E-mail稱為“伊妹兒”的年代,很多人依然認為費勁巴拉撥號上網發郵件真不如打個電話方便,互聯網就是一個很快會被遺忘的時髦玩具。


    2017年12月17日,山東煙臺,玩家參加第二屆 B5 電競“吃雞”大賽。(圖 / 視覺中國)


    兩件看似無關實則對中國互聯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情,發生在1998年:一是痞子蔡寫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二是美國游戲公司暴雪推出了游戲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星際爭霸》。


    《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以獨特的文筆、愛情的悲劇走向讓讀者輾轉反側,也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上網還可以搞對象啊。至于《星際爭霸》,起初它只是一部3個月狂賣100萬套的現象級電腦游戲,真正讓它影響時代的,是隨著游戲一同發布的、可供全球玩家聯網對戰的“戰網”(Battle Net)——全球玩家在戰網上對戰,形成排名,電子競技的雛形開始顯現。


    1999年,幾個無聊的程序員給射擊游戲《半條命》做了一個警察與恐怖分子對戰的模塊,意外地大受歡迎,玩這個模塊的人比玩游戲本體的人多許多。這個模塊就是大名鼎鼎的“Counter Strike”,簡稱CS。


    CS和《星際爭霸》的網絡對戰功能,成功將第一批中國孩子從電子游戲廳帶到了網吧。


    跟CS同一年誕生的OICQ,則進一步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雖然OICQ只是當時市面上眾多山寨以色列聊天軟件ICQ的產品之一,但它迅速脫穎而出,成為網吧電腦必裝軟件——當時所有同類軟件都無法通過服務器備份聊天信息,這意味著每換一臺電腦就要重新加一次好友,只有OICQ不需要這一操作。很快,幾乎每個進入網吧的人,開機第一件事都是登錄OICQ。


    早期網吧定位針對的是高端白領,裝潢精致,賣飲料和小吃。但玩游戲的孩子不斷涌入,很多網吧從業者意識到,賺那幫高端白領的錢是沒出路的,因為他們隨時買得起電腦;而那些和同伴們一起對戰“開黑”的孩子,以及買不起電腦卻對互聯網充滿好奇的廣大青年,才構成了真正的藍海。


    于是,中國網吧很快從身到心迅速簡化、下沉,伴隨著摩爾定律和寬帶網絡的發展,開網吧的門檻也越來越低。據媒體報道,2000年,四川青年劉剛湊了80萬元在老家開了一家配有50臺電腦的網吧,這一切都擠在不到200平方米的鋪面里。網吧作為文化場所,營業執照免費辦理,劉剛開業后,每月凈賺10萬元,半年不到就回本。


    一個口號流傳一時:要想發,開網吧。


    2018年9月26日,北京,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一家公司的機上網吧展示區。(圖 / 視覺中國)


    中國互聯網和電子競技的搖籃


    從大城市到鄉鎮,大大小小的網吧遍地開花,隨之誕生的是一個新群體:網民。


    網吧幾乎成為大多數網民接入互聯網的唯一場所。網民規模不斷壯大,成分越發復雜,新的江湖在此間蓄勢待發。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行業陷入低迷。OICQ的用戶數量一天幾十萬地往上漲,它的開發商卻一直不知道該怎么賺錢。眼看服務器運維成本越滾越大,快要頂不住的馬化騰正準備把OICQ賣掉,卻正巧碰上南非傳媒企業MIH的中國業務部副總裁網大為找上門來談投資。網大為看好OICQ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去過中國很多地方的網吧,發現里面的人都在用OICQ。


    2001年,MIH花了近2000萬美元拿下后來的騰訊帝國超過三成的股權,成為史上最經典的投資案例之一。這一年,全國網民數量從1997年的60多萬人增長到接近4000萬人,但這僅僅是接入互聯網的終端的數量——由于網吧的存在,網民的真實數量顯然遠不止這個數。


    也在這一年,在韓國舉辦的第一屆世界電競大賽(WCG)上,中國選手韋奇迪、馬天元等在《星際爭霸》和FIFA項目斬獲兩金一銅。此事在國內幾乎沒有大眾媒體問津,只有幾家游戲類媒體有所提及。


    當時在河南汝州上中學、在戰網上名叫“SKY”的李曉峰是知道此事的少數人之一,他為此激動不已。他一直沉迷《星際爭霸》,不惜逃課去網吧玩,被家里罵得狗血淋頭,且成績墊底,中考全掛。WCG的消息讓他看到一絲希望:原來玩游戲可以成為一門職業,甚至還能打比賽,為國爭光。


    李曉峰一頭扎進網吧,繼續磨煉技藝。他去的網吧,電腦配置大多很差,每次戰局發展到人口過百便開始卡頓,迫使他在戰局早期加速發展,并在人口過百前便傾家蕩產與對方決一死戰。李曉峰后來成為職業電競選手,改打《魔獸爭霸3》,并沿用了這種打法。他拿下兩屆WCG世界冠軍后,這種打法也因此被粉絲命名為“SKY一波流”。


    2021年1月2日,上海,不少家長和孩子在商場的雙人電競游戲屋玩游戲。雙 人電競游戲屋配置了屏幕和一對游戲手柄,顧客掃碼支付即可體驗。(圖 /IC)


    網吧不僅是李曉峰們練習的地方,很多大型網吧也是最早組建電競俱樂部或舉辦大小賽事的場館。因此,網吧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電子競技搖籃。


    游戲推動網吧發展,蓬勃的網吧業又反過來帶動游戲增長。2001年盛大網絡的《傳奇》問世,2002年暴雪力作《魔獸爭霸3》發布,青少年有了更多走進網吧的理由。


    不是每個流連網吧、沉迷游戲的孩子都成了電競選手。他們中的大多數,因為缺乏良好的引導教育,在網吧里通宵消耗著自己的光陰、健康及前途。網吧規模的快速擴大,也暴露了各種管理問題。


    2002年6月,因為一次簡單口角,4名未成年學生在凌晨放火燒了北京海淀區一家叫“藍極速”的網吧,燒死25人,死者大多數是包夜玩游戲的青少年。同年11月15日,《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實施,明確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之后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種監管規定不斷加碼。


    網吧逐漸成了輿論場上人人喊打的一個是非之地。各地學校紛紛對學生加強教育,很多地方一度搞出“對網吧說不”的主題活動,或者出現了讓學生在操場上排成“遠離網吧”大字這類奇異行為。


    但要真正限制青少年進網吧玩,從學校到家長都沒有什么好辦法。家長跑到網吧抓小孩這種事不斷在各種網吧上演,一如當年家長在電子游戲廳抓人。


    此時仍是網吧發展的黃金時期。事實證明,網吧是那個時期擴張和下沉能力最強的生意。新華社調查發現,網吧集聚地開始向城郊和農村地區轉移,網吧從業者瘋狂開拓小鎮青年這個藍海。2010年至2013年3月,重慶查處、取締的542家黑網吧里,有312家在農村。


    黑網吧開設門檻低,贏利能力極強,20—40平方米的農民房能塞30多臺電腦,收費大多在兩三元一小時,一個多月就能回本。


    網癮:一種精神疾?。?/h1>


    隨著網吧持續紅火,一個詞語開始為全社會所熟悉——“網癮”。這個概念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在歐美出現,學者還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它究竟如何定義、使用網絡到何種程度才算有“癮”,沒人說得清。


    有人試圖將“網癮”當作一種疾病來治療。2004年,荷蘭人凱特·巴克在阿姆斯特丹開辦了歐洲首家網癮診治所。巴克聘請了20多名具備專業資質及多年經驗的癮癥治療人員,嘗試按照精神疾病的思路來診療網癮,還專門制作了一套“電子鴉片”受害者治療方案。兩年后,這家網癮診治所宣告失敗,參與者經反復試驗后認為,網癮不是一種精神疾病。


    2008年11月,由北京軍區總醫院陶然主持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首次將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病范疇。在對3000名網癮患者進行調查研究后,該標準得出結論:日均上網時間達到或超過6小時、持續時間達到或超過3個月,就可診斷為網絡成癮。


    2000 年12月7日,北京,北大南門外的飛宇網吧。一對母子在年代感濃重的電腦前上網沖浪。(圖 / 視覺中國)


    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這個標準近乎兒戲。2009年,衛生部在對《未成年人健康上網指導》征求意見時,否定了將“網癮”作為臨床診斷的精神病,認為目前“網絡成癮”定義不確切,不應以此界定不當使用網絡對人身體健康和社會功能的損害。同時,衛生部也提出了新的概念,認為所謂“網絡成癮”只是網絡使用不當。


    然而,不管叫什么名字,問題依然存在。網吧無疑成了很多家長與子女的矛盾的引爆點,一些對孩子不惜逃課,甚至與家人翻臉也要去網吧玩游戲而百思不得其解的家長,開始病急亂投醫。


    被網友戲稱為“磁爆步兵”的山東精神病醫生楊永信,隨著2008年播出的紀錄片《戰網魔》為人熟知。《戰網魔》除了對當時一些熱門游戲進行猛烈批評,還將楊永信塑造成“問題少年”的大救星,詳細記錄了他的“網癮治療中心”通過電擊、捆綁、洗腦等粗暴的方式規訓學員的過程。


    治療中心的學員,幾乎都是被家長視作有“網癮”的青少年。接受楊永信的“治療”后,孩子們如創傷應激般對家長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很多家長因此對楊永信的“治療效果”贊不絕口。


    楊永信所領導的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絡成癮戒治中心后來被曝欠缺相關資質,所用治療方法嚴重傷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且數年間以治療網癮之名收入超8000萬元。但對于楊永信及其網戒中心的行為是否構成違法,有關部門至今未作出結論。


    “磁爆步兵”的成功,使得效仿者很快出現,這套飽受爭議且科學依據十分可疑的做法也顯現了不良后果:2009年8月,廣西少年鄧森山在“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接受戒網訓練時死亡。


    同年,衛生部叫停電擊治療,此時仍有家長表示不解:“效果那么好的治療,為什么讓停?”


    沒人去網吧了,可大家都“網癮”了


    最終把青少年從網吧帶出來的,很可能是史蒂夫·喬布斯。


    2007年1月9日,第一代 iPhone由史蒂夫·喬布斯在舊金山馬士孔尼會展中心的 Macworld 發布,人們對手機功能的認知和應用進入新階段。這一年,中國網民總數達到2.1億人,而手機網民不過5040萬人。


    但世界就此變天。2010年至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每年出貨量從5400萬部暴增到3.57億部。2011年,有一名17歲少年為了買iPhone4,甚至不惜賣腎。此事令人痛心,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為之瘋狂的東西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2021年3月27日,第三屆《王者榮耀》全國大賽城市海選賽杭州站在杭州新天地太陽劇場舉行,上千名選手參加了這場比賽。(圖 / 視覺中國)


    家長為了抓小孩大鬧網吧的新聞越來越少,而街上低頭看手機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還不限于青少年。整個互聯網產業開始向移動端傾斜。文化部發布的《2012中國網吧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網吧數量為13.6萬家,比2011年減少6.9%,自2004年以來網吧數量首次出現下滑。


    2017年,《王者榮耀》《陰陽師》發布;同年,國內的手游收入首次超過端游,而差距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迅速拉大。


    手機成了人們上網的主要甚至唯一終端,網絡也成了生活的絕對剛需。到2020年年末,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為9.89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為9.86億人,每天,移動端平均上網時間將近350分鐘。也就是說,有近10億人都快達到2008年陶然提出的“網絡成癮”標準了。


    飽受爭議、在過去20年里將互聯網帶給一整代中國人的網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迎來了必然的沖擊。那些單純作為上網或游戲場所的網吧已經淪為多余的存在,即便硬件環境升級后成為“網咖”,關停也在所難免。


    曾經作為一些網吧的引流手段和副業的電子競技,后來成了網吧轉型的主要途徑。過去20年里,電子競技從大家眼里的玩游戲、不務正業,成為官方認證的競技項目,成為高校專業,成為政策扶持、產值超千億元的新興文化產業,謀求轉型的網吧加速向電競屬性靠攏,將自己打造為電子競技專門場館。


    至于一般的上網玩游戲,已經沒幾個人會想到去網吧了。如今,更直接的選擇可能是找一家Wi-Fi比較好的奶茶店,然后大家掏出手機來玩。


    新一代的家長依然為沉迷網絡或游戲的孩子頭疼不已,但這次他們無法責怪網吧教壞小孩了。手機在手,處處可以是網吧,而且有“網癮”的很可能不只是孩子,也包括家長自己。

    果是愛上網的八零后,照片中的場景應該會讓你倍感親切↓

    一間擁擠的屋子,二三十臺電腦,用的還是奔騰3奔騰4的電腦,顯示器也是清一色“大屁股”。煙味、腳臭味、方便面味混合一塊,享受著并不算太快的寬帶。

    上網的人群大致有幾種:用oicq聊天泡妞的,用超級解霸追劇的。視頻聊天還沒興起,誰也不知道網絡那頭是美眉還是恐龍,原始的卡通頭像一跳,發出“滴滴滴”的響聲,心就會怦然而跳。

    游戲自然是主流。那時候還沒出現魔獸、DOTA,流行的是CS、星際爭霸1、實況、傳奇。星際爭霸的快捷鍵和秘籍記憶猶新。網費還算親民,一塊五每小時,包夜十塊,都是從有限的生活費里擠出來的。除了學習考證,網吧幾乎就是我大學生活的全部。

    清楚的記得,大學畢業前夜,吃完了散伙飯,跟一幫同學最后一次去了草場門東邊的甜甜網吧,奮戰到天明,然后收拾行囊,灑淚而別。

    轉眼大學畢業已經二十年了,縱然現在我們已為人父、為人母,每當翻看到那些老照片時,仍舊會心一笑,仿佛又回到了瘋狂又純真的青春時光。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