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顯卡中的晶體管而言,必要的閾值電壓是驅動器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如果想讓芯片工作在更高的頻率上,足夠高的電壓是必須的基本條件。所以超頻時電壓是玩家最關心的一個數據。
軟件可以顯示核心電壓
目前能夠直觀的顯示核心電壓參數的還是靠軟件,軟件讀出的數據是來自顯卡廠家設置的內部傳感器。但是說到測量電壓身為理工男的小編又想到萬用表,能否用生活中常用的萬用表測量顯卡的核心電壓呢?下面就是我們的測試。
目前到手的一塊影馳顯卡就有一些電壓的測量點,這些測量點位于顯卡SIL金手指一側,一排五個分別標有“GPU-V”“DDR-V”“GND”“PCI-V”“5V”等字樣。根據經驗這些就分別代表著,GPU核心電壓、顯存電壓、接地、PCI插槽電壓以及顯卡風扇電壓。
右側即為電壓測量孔
測量電壓首先我們需要準備一塊萬用表,然后將萬用表調零,這樣可以將誤差降到最小,然后將萬用表調至直流電壓檔表示測量的是直流電壓。有些電壓表可能要選擇量程,顯卡的電壓一般都在1V左右,所以要選擇較小的量程。
最上面的測量孔被背板遮住了
在準備顯卡時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總共有五個測量孔,但是最上面一個測量核心電壓的孔被顯卡的背板遮住了,必須將顯卡背板拆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操作,不知道這是廠家有意設計還是在設計背板時的無意失誤。考慮到只是極限玩家才會去測量核心電壓,而進行這種超頻時一般會拆下背板,所以我們就認為這是廠家的有意設計。
接下來開始正式的上機實測電壓,我們將這塊顯卡安裝在測試平臺上,點亮。然后將萬用表的黑色筆接入標注為“GND” 這端,將紅色筆接入“GPU-V”端口,這時萬用表上顯示的就是核心的電壓值,如果想測顯存的電壓值就將萬用表的紅色筆接入“DDR-V”端即可。測量其他電壓也如上的方法。
測量方法如圖
上機實測
我們打開GPU-Z和AIDA64軟件,它們都能顯示GPU的核心電壓,不過發現它們的數值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它們其實調用的應該是一個傳感器。然后讓我們看看在待機條件下,軟件所顯示的電壓和萬用表所測得電壓的數值。
待機條件下電壓如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在待機條件下兩者的數值基本相等,說明我們這套測試方法還是可用的。接著我們打開烤機軟件,讓顯卡在高負載的情況下運行,這時顯卡會調整到較高的電壓以達到更高的頻率,顯示的數值開始有了些區別,兩者對比如圖。
烤機環境下電壓如圖
可以看出兩者測量的數據還是有所區別的,用電壓表測得的電壓一般大于內部傳感器測得的電壓。
在這一代的麥克斯韋核心NV更加嚴格的控制了核心的電壓,所以我們無法用軟件提高核心電壓來驗二者到底有多大的差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二者測量電壓確實存在不同。
其他玩家用萬用表測電壓
軟件使用的核心內部的傳感器讀取的數值,一般比較準確。而電壓檢測點并不在核心輸入輸出回路上最精確的位置,它一般會因為方便走線和使用而被放置在PCB外圍,所以測量核心的輸入輸出電壓就可能受到線路上其他元器件的干擾。特別是在功耗較高的情況,線路上其他元器件使用的電壓也會升高所以測量的數值偏大。
測量點在方便使用的顯卡外側
另外我們這里使用的是數字萬用表,最高可以測得的電壓可以達到數百伏,而每個數字電表都會有誤差,所以在測量這種只有幾毫伏的電壓時,誤差會顯的越發的明顯。這也是兩者顯示不同的另一個原因。
上文說到極限超頻時的核心電壓需要嚴格的控制,那么除了軟件顯示還要哪些辦法可以獲知精確電壓呢?有部分高級超頻會玩家通過在PCB上飛線或者尋找可供測量的焊點來使用外部的儀器測量核心電壓。所以我們看到高級超頻玩家的顯卡上都連著各種各樣的線。
高級玩家超頻
所以想獲知精確核心的電壓首先需要找準確的測量位置,然后使用精確的符合量程的電壓計。這些對于普通的用戶來說成本太高,而且意義也不大。所以多數用戶使用軟件上顯示的數值就足夠了。但這個功能也不是全無意義。
其他顯卡的測量點
比如在顯卡上還能測量出顯存電壓這樣軟件中顯示不出的數值,這對超頻玩家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數據。總的來說在顯卡產品日益同質化的現在,這些新功能的加入提高了顯卡的可玩性。也許越來越多這樣新奇有趣的新功能就會迸發出更多有意思的發現。
統平臺的升級常常選在氣溫不高的冬春季節,這造成了一個問題。很多資深的壕小伙伴可能都有過嘗鮮裝機,冬天用起來妥妥的,到了夏天發現風扇噪聲明顯變大、工作溫度明顯升高,甚至不得不降頻、換風扇的情況。所以雖然現在的氣候并不炎熱,準備裝機的小伙伴們還是應該先來了解下風扇的選購知識,特別是對散熱能力最重要的風量和風壓。
風量和風壓的作用說起來很簡單,大風量適合吹除大量熱空氣或者吸入大量冷空氣,能維持一定空間內的“涼爽”,而大風壓則適合“定點清除”高熱量部位,能快速降溫。咱們之前多次提到過,一般來說,大風量風扇直徑大、扇葉細,大風壓風扇的扇葉較為粗壯。
但是,很多小伙伴大概注意到了,風量和風壓對CPU、顯卡一類的散熱器來說,其實是都需要的,大部分風扇似乎也是介于粗壯與細長之間的,這些風扇到底應該怎么選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對于風扇來說,功率才是最重要的。理論上說,我們可以認為功率=風量×風壓×系數+自身發熱等額外功率。
可是,不管是散熱器自帶的風扇還是獨立的機箱風扇,都很少直接標注功率的,我們怎么知道這款風扇的功率呢?答案就在幾乎每個風扇都會標注的額定電流和電壓上。比如一款風扇標注為12V/0.2A,那么其功率就是2.4W。
沒有明確標注電壓的風扇也可以從取電模式判斷,最常見的主板4pin風扇接口電壓為12V,電源的大4Pin接口、SATA接口的電壓則是5V。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功率高的風扇并非就一定好,更大的功率必然要付出代價,那就是噪聲,在可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低功率風扇的體驗其實更好,如果不差錢的話,變速(變功率)風扇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方面,風壓也代表了氣流“越障”的能力,風壓越大,越能讓氣流通過不太順暢的機箱開孔、密集的鰭片,風壓不夠的話,很可能氣流在途中就分散了,形不成良好的氣流。所以實際可用風量與實際風壓的關系呈正比,當風壓被阻礙降至0時,當然風量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要注意一點的是,散熱器上標注的風量與自購風扇是不同的,前者當然是計算了自身鰭片影響,后者則是假設沒有任何阻礙時的風量。
另外,對于系數(葉片效率相關)、自身發熱(電動機和軸承效率相關),廠商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比如之間我們的推送中提到的滾珠還是潤滑軸承的選擇,高效率扇葉設計更多,開槽的、調整重心的、刀型的、羽型的、顆粒感等等,相關的配置和設計很復雜,咱們這里就不啰嗦了。
源是電腦中非常重要的部件之一,如果電源出現了故障那么電腦就無法工作了。
通常情況下,判斷電源正常與否的做法就是短接綠、黑線(待機狀態下綠色線和黑色線間的電壓通常在5V,短接后電壓就為低電平0V左右了),如果電源能啟動(看電源風扇是否正常轉運)一般就沒有多大問題,這也是我們最常用的判斷方法。
當然,在有萬用表的情況下,直接測量各色線輸出的電壓是否正常就可以了。通常情況下,我們短接綠、黑線電源就會啟動了。綠、黑線短接可參考下圖所示,下圖用的是單根網線短接的。
這時各色線就會有對應的電壓輸出,參考圖如下:
備注:有的電源可能在沒有負載的情況下不會正常工作,可以接一只6V 、0.3A 的小燈泡作為假負載(小燈泡的兩端一端接紅色線,另一端接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