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book Air 終于可以外接兩塊屏幕了,但是性能會砍半!
事情是這樣的,前陣子發布的 M3 MacBook Air 支持外接雙屏顯示了。
沒錯,就是這么一個見怪不怪的功能,放在蘋果這邊都算是個 “ 重磅 ” 更新,甚至 Macbook Air 到今年才支持。。。
雖然這點對于 Air 系列來說,不太像剛需,但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沒有,誰不想兩塊屏幕一目十行呢。
但其實,外接兩塊屏幕這事,MacBook Air 曾經是支持的,17 年后 M 芯片橫空出世之前這段時間都是支持的,甚至可以兩路 4K60。
當時 Intel CPU 附贈的雷電口,數據傳輸快、擴展支持能力又強,量大管飽,算是 MacBook 上一個相當大的賣點。
但這個優勢,在 M 系列出世之后,灰飛煙滅了,搭載 M 芯片后因為處理器硬性通道限制,搞的 Air 系列只能外接一塊屏幕。
當然,想用總會有辦法,但只能通過無線投屏,或者接口協議轉換加特定拓展塢這種略顯歪門的辦法。。。
而且就算成功了,效果也沒有原生支持的雙屏來的舒服,分辨率只能到 1080p 、殘血 2K,刷新率就更不用想了。
很多小伙伴就因為這一點選擇加錢上了 Pro 系列。
所以,當托尼聽到 Air 系列可以外接雙屏消息的時候,就算都 2024 年了,我還是開心的,誰能拒絕升級換機多了一個理由呢。
但是,當我打開官網一看,果子的防不勝防,還是吹到了心坎里。
在支持雙屏的底下有一個小括號,想用上兩塊屏幕的前提是,閉合狀態用, Macbook Air 才能外接雙屏。
不是,這就沒必要了吧。。。你這就多少有點刻意了,哪怕給降點分辨率也行啊。
再說了 MacBook Air 可是無風扇設計,全靠金屬外殼散熱,已經很勉強了,你這再蓋個被。。。熱量全堆積在內部,那不分分鐘過熱降頻。
海外科技博主 Max Tech 用 3DMark 壓力測試證明了這一點, Macbook Air 開蓋得分 8083 分,合蓋直接腰斬掉到了 5916 分。
M3 性能再強,也不能這么霍霍啊。
問題出現之后,網友發散的腦洞給出了好幾個解決辦法,有說接一塊帶魚屏,一塊頂個兩塊的。
也有小伙伴提出說, “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可以用磁鐵讓 MacBook Air 認為自己是合蓋狀態 ” 。
誒等會兒。。這個辦法好像有點東西。
是這么回事兒,現代筆記本電腦是依靠一對磁力結構裝置,來判斷合蓋的。
一面裝著霍爾傳感器,另一面塞一塊磁鐵,通過接觸時的磁力作用,來通知電源管理系統,現在是合蓋還是開蓋狀態。
理論上用磁鐵蒙過霍爾傳感器,確實可以做到在不犧牲性能的情況下,實現雙屏自由。
但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自己的顧慮,磁鐵貼著電腦,不會把電腦搞壞嗎?
實際上,現在tws耳機、手機、電腦里都有磁鐵的應用,磁鐵都市傳說早已經被時間迭代掉了,就連主人公 CRT 顯示器和機械硬盤基本都退出歷史舞臺了。
當時的 CRT 顯示器,也就是俗稱的 “ 大屁股 ” 顯示器,會奪此稱號都是因為顯示技術的限制,顯像管和熒光屏之間的介質粒子會被磁力干擾,導致顯示的畫面扭曲變形,但現在液晶顯示器 LCD、OLED 都是小燈珠的形式,不會受到磁力干擾。
同一時期的機械硬盤就更好理解了,結構件都含磁,磁頭、磁頭臂、磁性盤片,聽上去就跟磁脫不開關系。
結構件處處都是磁,碰到磁鐵肯定會有影響,有強磁鐵靠的很近的時候,磁頭就會找不到對應位置,從而影響到正常工作。
但想達成強磁鐵貼著放的條件,可能還沒摔壞它容易。。
其實,從蘋果敢給手機里面內置磁鐵,還推出一系列磁吸配件,就已經說明一切了。
甚至就連 MagSafe 這個名字,Magnet Safe 似乎也在暗示著 “ 磁是安全的 ” ,大可不必談磁色變。
那么話說回來,磁鐵到底能不能解決 MacBook Air 的合蓋問題呢?
很遺憾,并不能,磁鐵誘騙合蓋對 Windows 本是有用,甚至對 19 年之前的 Macbook 來說也是有用的。
但是蘋果在 19 年的時候,在轉軸位置多加了一個角度感應器進去,來起到判斷合蓋角度,控制亮屏息屏的作用。
也就是說,磁鐵大法也解決不了 MacBook Air 的合蓋降頻了。
但是,都看到這了,告訴你一點解決辦法都沒有,未免也太扎心。
今天托尼傳授給大家一個極限散熱辦法。
冰箱貼 + 小風扇,沒錯就是這么個樸素的辦法,讓你們失望了。
角度傳感器太靈敏,冰箱貼已經是極限了。。
這個姿勢真的可以讓 MacBook Air 保持息屏狀態,同時稍微有一點點散熱能力。
至于體面一點的辦法,要么等蘋果自己下場來一個合蓋規則修改。。
要不然,只能是棄 Air 選 Pro 了。。。
果在十多年前推出的PowerBookG4筆記本,在當年俗稱飛機系列,因為外殼的鋁合金和飛機的材質非常相似,更因為17英寸而被稱作大飛機,冷光的背光鍵盤和精細的合金工藝,使得這款產品在當年存留著一些“風流史”。很顯然,在當時這是小眾用戶的選擇,畢竟一向高冷的蘋果在筆記本市場占有率上十分渺茫。
2000年初期幾年大眾消費者的關注點還停留在臺式電腦,在當時甚至連臺式電腦都還沒在我國普及,筆記本電腦則更是小眾且昂貴的產品,市面上較為“普及”的筆記本電腦大多是康柏、索尼和東芝品牌,搭載x86架構硬件和Windows系統才是主流,相比之下堅守IBM PowerPC處理器的蘋果電腦其微不足道甚至不能用小眾來形容。
直到2005年蘋果放棄PowerPC轉頭Intel,開啟了基于x86架構的MacBook系列,并在2006年年初推出了MacBook Pro,漸漸開始告別小眾之路。話題回到PowerBook G4身上,蘋果在這款筆記本電腦上的設計理念系與細節處理都是定位高端市場,售價自然是不菲的,單設計而言即便是在今天看來也都是出色的;同時有些許設計一直沿用到今天,MacBook Pro Retina身上還能找到PowerBook時期的一些特色。
一臺歷經十年歲月的PowerBook G4中飛機
十多年前筆者接觸電腦還沒有幾年,更別說是筆記本電腦。如今有機會觸碰到這樣一臺歷經十年歲月的PowerBook,自然無法用當年的眼光去欣賞這款產品;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如果帶著當下的品味來評測這款產品,想必是另有一番滋味。
產品:PowerBook G4 M9676CH/A蘋果筆記本電腦
蘋果PowerBook G4根據屏幕尺寸的不同有多款選擇,本次拿到的是15.2英寸機型,也就是“中飛機”,首先對這款筆記本的第一印象是厚重,雖然厚重的筆記本產品在目前市面上還是比較常見的,但輕薄化已經是大眾較為看重的趨勢,很顯然PowerBook G4臃腫的身體是沒法讓大眾消費者提起興趣的,每日背著厚重電腦上下班也是需要莫大勇氣的。
很顯然PowerBook G4擁有厚重的身體
重量和厚度方面PowerBook G4在如今看來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但機身材質選擇還是較為主流的。PowerBook G4可能是因為外殼的鋁合金和飛機的材質非常相似才被稱作飛機系列,也可能是因為某個廣告內容被設定在飛機上才得此名稱,至少可以肯定的是PowerBook G4機身采用鋁合金材質,甚至還有鈦合金版本。
蘋果飛機廣告
Unibody一體成型機身工藝為產品設計注入里新的活力
PowerBook時期還沒有Unibody這項一體成型機身工藝,鋁合金沖壓成型技術成本也是比較高的,PowerBook G4能夠采用鋁合金材質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當然現如今合金材質的筆記本已經隨處可見了,Unibody一體成型機身工藝也不是特別難以駕馭的技術。因此,PowerBook G4的機身材質放到現在來看也并不落后。
十多年前的蘋果就已經閃閃發光
這轉軸是否似曾相識?
除了材質以外,PowerBook G4還有一個標志性的設計,那就是頂蓋的蘋果LOGO。鏤空設計并引用屏幕背光凸顯出蘋果個性,這是MacBook系列引以為豪的設計,在PowerBook身上就能看到說明這個蘋果標志歷史悠久,且堅持到現在,如果新12英寸MacBook不算的話。
PowerBook G4打開屏幕的方式與現如今的產品不太相同,需要通過按壓機身前端的按鈕解鎖卡扣使屏幕彈起,之后便可以打開屏幕,而且轉軸阻尼恰到好處,可以輕松單手開合屏幕。現如今的諸多筆記本電腦都是用磁鐵來吸合屏幕,就連ThinkPad也都已經放棄了卡扣固定方式。
金屬鉤針和磁吸設計的屏幕卡扣
PowerBook G4的屏幕卡扣又有些不同,它加入了金屬鉤針和磁吸的設計,當屏幕打開時鉤針會被彈簧拉回屏幕邊框內,使得屏幕一面更加平整,而當屏幕關閉時鉤針則會被卡口位置的磁鐵吸出,從而扣上固定住,這個小細節值得表揚,但也帶來了屏幕并不能“嚴絲合縫”的合上的問題,當然這不排除機器年久的因素。
當屏幕打開時鉤針會被彈簧拉回屏幕邊框內使得屏幕一面更加平整
打開屏幕之后實際上讓人驚訝的屏幕窄邊框設計,在當時窄邊框是十分流行的,而現在已然習慣了屏幕邊框寬得能開船的設定,窄邊框便顯得格外耀眼。3:2的屏幕比例對于看慣了16:9帶魚屏的我們來說是無比的寬大,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非16:9的屏幕,因此3:2或16:10都是小眾比例,另外1280×854分辨率霧面屏就像素點而言時至今日還是主流或大部分產品的配置。
窄邊框設計在如今看來也是格外耀眼的
3:2的屏幕比例略顯寬大
鍵盤觸摸板設計與現如今的MacBook可有大區別,首先是鍵帽設計和按鍵手感就完全不同,鋁合金版的PowerBook G4采用銀灰色鍵帽而鈦合金版則是黑色鍵帽,鍵帽形狀屬于傳統筆記本電腦鍵盤的設計,可以參考ThinkPad早期產品;按鍵手感方面也與ThinkPad產品相似。
鍵盤設計有IBM的味道
這樣的觸摸板放到現在會被嫌棄是顯而易見的
觸摸板則小巧玲瓏還配有獨立按鍵,這時候的PowerBook G4還沒有加入觸摸板多指手勢,操作起來十分不便,而實時證明觸摸板手勢在筆記本電腦上是非常實用的功能,因此PowerBook G4的觸摸板并不太好用,主要表現是效率不高。
產品:PowerBook G4 M9676CH/A蘋果筆記本電腦
鍵盤面上有個細節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揚聲器的位置和造型。用過MacBook Pro 15的朋友應該了解15英寸機型那百孔揚聲器位于鍵盤兩側,PowerBook G4同樣如此,所以MacBook在某些細節上延續了PowerBook的設計,不僅僅是揚聲器的位置而已。
百孔密集的揚聲器
PowerBook G4機身前端按鈕上有睡眠呼吸燈,而這個設計在MacBook Pro身上一直用到了2012年,從Retina機型開始被舍棄,MacBook Air則更早的取消。
睡眠呼吸燈
電池在PowerBook G4上是可以被卸下的,而且上面還有剩余電量的指示燈。關于剩余電量指示燈,其實MacBook一直沿用到2012年,而其他品牌產品有沿用至今的比如戴爾新XPS 13。
剩余電量指示燈
機身背面除了電池倉以外還有一個窗口可以打開,主要用于更換或升級內存使用,需要注意的是PowerBook G4采用DDRSDRAM類型內存,需要同等頻率內存才能兼容使用。
可方面更換內存設計
除了以上這些細節,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設計,那就是后置散熱。PowerBook時期,蘋果筆記本電腦就已經使用后置散熱了,而事實證明后置散熱帶來了好處主要體現在掌托位置的溫度控制,可以給用戶更好的溫度體驗,MacBook也沿用了這一設計,而目前市面上許多筆記本電腦也都開始選擇后置散熱設計。
后置散熱設計
最后來看PowerBook G4接口配置,如果說新MacBook只有一個USB Type-C接口叫做吝嗇,那么PowerBook G4的接口數量顯然有土豪的氣質,而且還有吸入式光驅。
機身左側接口配置
機身右側接口配置
機身前端吸入式光驅
我們從圖上就能清晰看到PowerBook G4配備的接口非常豐富且齊全,首先看機身左側:一個圓形非磁式電源接口、一個Modem電話線接口、一個USB2.0接口、音頻輸入輸出接口以及一個ExpressCard卡槽;翻過神來看機身右側,這里有筆記本鎖鎖孔、一個USB2.0接口、一個6pin的1394a接口和一個1394b Beta-Only接口、一個RJ-45以太網卡接口、S-Video OUT接口以及一個DVI視頻輸出接口。
PowerBook G4這樣一臺現如今看來也是十分有誠意的筆記本電腦,回想起當年寥寥無幾的銷量和小眾市場定位,著實有些感嘆。如果將這臺電腦放到在開售,相信大多數人不會選擇購買,因為它是PowerPC架構不能安裝Windows系統,甚至連虛擬機功能都沒有,Mac OS X 10.4/10.5系統上連可用軟件都少的可憐,更何況移動互聯網時代追求輕薄化。
至少需要說明的是PowerPC不支持現如今的應用軟件
既然提到了與PowerBook G4相關的PowerPC處理器,不妨讓我們來了解下這臺PowerBook G4的詳細配置。處理器方面,該機配備了PowerPC G4 1.5GHz,內存被升級到了2GBDDRSDRAM(原配512MB),顯卡方面則是ATIRadeon 9700獨立顯卡并配備有64MB內存,在當時這個配置已經有一定的硬件水平了,即便是放到現在瀏覽個網頁還是沒有問題的,即便是非常卡但至少能打開。
瀏覽網頁能打開看還是不錯的
再說Mac OS X 10.4操作系統,如果沒有接觸過該系統的用戶甚至都不知道這機器能做什么,不支持x86架構處理器下的應用程序是硬傷。當然瀏覽網頁是可以的,只要能忍受它的卡;當然聽個音樂也是可以的,只要它能播放的了;再當然看個視頻也是沒問題的,只要你不在意偶爾斷片;如果都不能忍,那就當收藏品放在書架上,怎么看都是個不錯的手辦。
寫在最后:
總結性語言往往不能長篇大論,因此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PowerBook G4生不逢時,就當個回憶罷了。
agSafe 的未來絕不只是磁吸充電那么簡單。
蘋果在 iPhone 12 上狠狠地玩了一把復古,方正的外形讓很多人想起了十年前發布的 iPhone 4。當然這并不是簡單的致敬,更緊湊的設計將機身厚度控制到了令人驚訝的 7.4mm,全新的超瓷晶面板防止它重蹈 iPhone 4 玻璃面板易碎的覆轍。理念是舊,設計和技術是新的。
另一個傳承自老產品的技術是 MagSafe 系統,它最早的形態是 MacBook 上的磁吸充電口,后來由于輕薄化和統一接口的需要,被更流行的 USB-C 替代。重新回歸的 MagSafe,不僅為 iPhone 12 帶來了「一步到位」的無線充電體驗,更重要的是磁吸功能可以延展出豐富的配件生態。
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一下 MagSafe 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MagSafe 的概念源自日本電器中的磁性電源接口的設計,這是為了避免電源線被扯開產生的安全問題。筆記本電腦的使用場景其實也存在這個隱患,當然更大的意義是磁吸充電口不需要對準就能自動吸附,使用效率提升。
圖片來源:Dowell
2006 年蘋果在第一代 MacBook Pro 中引入 MagSafe 設計,接口內部的 5 個金屬插腳,磁性為回文設計,所以它可以從正反兩面吸附,不用刻意對準。插頭正反兩面都有指示燈,綠色代表充滿,紅色正在充電。這個設計后來成為 MacBook 上的標志性功能。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0 年 MagSafe 換了個設計,T 型出線口變成 L 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2 年升級為第二代 MagSafe,整體更扁,適應輕薄化機身。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15 年經過重新設計的 MacBook(Retina 顯示屏)第一次拋棄了 MagSafe,之后逐步被 USB-C 替代。這個做法當時受到很多爭議,有人認為蘋果拋棄了一個優秀設計。當然現在回頭看,USB-C 無論是充電效率、傳輸速度,還是普及度,都顯然比 MagSafe 更符合未來趨勢,相比之下磁吸接口稍顯弱勢。這是個取舍問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蘋果在 iPhone 12 上重啟 MagSafe,一方面是填補 AirPower 留下的坑,實現「一步到位」的無線充電,另一方面是為了更廣闊的未來,讓 iPhone 徹底擺脫線纜。
先來說說它現階段的樣子。首先手機上的 MagSafe 已經不只是磁吸接口,它代表的是一整套設計理念。iPhone 12 內部集成了充電線圈和磁鐵陣列,能正確對到無線充電器的位置上,實現高效充電。MagSafe 磁吸配件中也包含對應磁體,可以輕松吸附,并且「疊加」使用。
官方目前展示的配件有兩款無線充電底座,給 iPhone 單個充電的 MagSafe 充電器,和給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同時充電的 MagSafe Duo(暫未發售)。以及一系列 MagSafe 手機殼,包括一個可吸附在手機殼上的皮套。
蘋果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第三方配件加入到 MagSafe 生態中。貝爾金已經展示了一個三合一的充電底座(iPhone、Apple Watch、AirPods),和一款車載支架。
發現了沒?MagSafe 的車載支架是不需要在手機上安裝金屬片的,這就是內置磁體的優勢之一。前不久發布的大疆手機云臺 4 加入了磁吸快拆設計,不再需要進行復雜的安裝和調平工作,其實理念和 MagSafe 某種意義上是相通的。但它的實現方式是在手機上裝一個金屬的指環支架(或者安裝金屬夾),假如 iPhone 本身就帶磁體,那不是方便很多?
iPhone 12 內部有單匝線圈 NFC 和磁力傳感器,能識別配件并做出反應,這讓它的想象空間變得很大。官方視頻里已經展示了識別皮套,在固定位置顯示時間。
還記得能識別手機后蓋更換主題顏色的諾基亞 N79、堅果手機嗎?換手機殼可比后蓋方便多了,有了磁性也不需要手機殼包太緊,直接貼上去就好。現在就等蘋果放開對 iPhone 桌面美化的限制了。
可疊加使用的 MagSafe 磁吸配件,某種意義上讓 iPhone 有了「模塊化」的可能。加裝變焦鏡頭、加裝拉環支架,這些配件之前需要通過手機殼,或者粘在手機背面實現,現在一貼即可,并且蘋果放開限制的話,換配件的同時觸發相應操作,比如通過蘋果小程序 App Clip 來實現...... 扯得有點遠,但我覺得并非不可能。
圖片來源:PopSocket
除了配件生態上的可能性,蘋果更大的「野心」可能是將 iPhone 徹底無線化。以「環保」為名,蘋果已經在 iPhone 包裝盒中不附贈充電頭、耳機,3.5mm 接口之后可能下一步就是去掉充電口,未來的方向是無孔化、無線化。
一切的未來暢想都基于蘋果會以何種態度開放 MagSafe 生態。基本能確定的是,蘋果對 MagSafe 的把控一定會很強,如果未來設想是無線化,那意味著蘋果少了一筆 MFi 配件的收入,這就要靠新的 MagSafe 認證補回來。別忘了,iPhone 12 有識別配件的功能,目前只有通過認證的充電底座才能達到 15W 的快充(第三方為 7.5W),把控還是不難的。
iPhone 12 的 MagSafe 系統是本次發布會的小驚喜,但以未來眼光看它有著無限可能,絕不只是磁吸充電那么簡單。
本文作者:劉丟丟
本文首發于極客之選,轉載請聯系極客君微信 geekparker。
更多閱讀:
iPhone 12 發布會總結:5499 元起售,全系5G
iPhone 12:現更以扔掉充電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