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要調整硬盤顯示順序的想法?但是又在想要重命名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命名是沒有作用的,沒辦法改變C、D、E的盤符。(就像下圖)
想要調整硬盤順序就需要改變盤符來實現(xiàn),否則重命名是沒有辦法隨便調整順序的。當然你可以更改排序方式來整齊調整順序,但是只能整體調整,沒辦法調整細節(jié)。
所以這里就說一下怎么調整硬盤的盤符。
第一步:鼠標右鍵“計算機”或者“我的電腦”,然后選擇菜單中的“管理”選項,點擊進入;
第二步:在計算機管理界面中的左側找到“存儲”,然后點擊“磁盤管理”子菜單;
第三步:然后右側界面就會出現(xiàn)所有磁盤的相關信息,我們鼠標右鍵需要更改盤符的磁盤,然后選擇菜單中的“更改驅動器號和路徑”;
第四步:點擊新界面中的“更改”按鈕;
第五步:然后再右邊選擇一個靠前的驅動器號就行了,然后別忘了點擊確定(PS:盤符是不能重復的,如果需要更改的盤符被占用了,先把占用的磁盤更改其余盤符,然后再把這個空出來的驅動器號分配給需要更改的磁盤就行了)。
以上就是怎么調整本地磁盤的順序,或者說更改驅動器號?相關的全部內容,歡迎查閱。
現(xiàn)在我們打開電腦,或者說系統(tǒng)壞了,一般看到或者想到的都是C盤,那么為什么不是A盤或者B盤呢,它們又跑哪里去了,為什么沒人用呢?
當我們提到個人電腦,兼容PC的時候的時候,就必須要來說說IBM, 1980年代初期,市場上存在大量不同標準的個人電腦,例如Apple機、TRS-80機、日本的PC-9801機等。1981年8月,IBM推出了IBM PC 5150。 1982年,IBM公開了IBM PC上除BIOS之外的全部技術資料,從而形成了PC機的“開放標準”, 這是世界上首次明確了PC的開放式業(yè)界標準,它允許任何人及廠商進入PC市場,這對于整個PC未來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PC-9801
TRS-80
IBM PC 5150
開放標準使不同廠商的標準部件可以互換,開放標準聚攏了大量板卡生產商和整機生產商,大大促進了PC機的產業(yè)化發(fā)展速度。到1990年代初,個人電腦市場上僅剩下IBM PC兼容機和麥金塔電腦(Macintosh)兩個主要系列,并且IBM兼容機數(shù)量占據(jù)了絕對主導地位。隨著IBM兼容機的發(fā)展,計算能力的大大提高,甚至蠶食了小型機的市場份額。
最早的PC都是沒有硬盤的,都是靠磁帶或者軟盤來存儲啟動系統(tǒng)和資料。
所以這個盤符的問題可以說是歷史遺留的問題造成的。我們就依IBM 5150為例來展開說明。
IBM 5150發(fā)布的時候是沒有硬盤的,隨電腦一起發(fā)布的微軟為其適配的操作系統(tǒng)MS-DOS1.14。最初電腦系統(tǒng)的啟動步驟是,先將DOS系統(tǒng)啟動盤插進軟驅,電腦讀取盤里的啟動信息,將系統(tǒng)基本指令拷到內存里去,然后就用寄居在內存里的系統(tǒng)指令來操控整臺電腦。然后,再將DOS系統(tǒng)啟動盤取出來,插入你要處理的數(shù)據(jù)所在的軟盤,然后讓系統(tǒng)來處理。
IBM 5150
因此IBM 5150的存儲有兩個方案:標配只有磁帶機接口,可以加配5.25寸軟驅——但要先加裝一張軟盤控制卡。因為磁帶只能順序讀寫,調用一個程序、文件要先倒帶,比較浪費市級。第二個方案就是加配一個軟驅,軟盤可以提供較大容量的存儲空間,關鍵是可以隨機的讀寫資料,通過軟盤來存儲程序和文件就方便的很多。
軟驅
要使用軟驅,就要為驅動器分配一個盤符,所以就默認從A開始,我們如果留意XP的操作系統(tǒng),還可以看到軟驅A盤的圖標。
Windows XP依然保留了A盤
所以最早的操作系統(tǒng)啟動盤默認的是A盤,而不是現(xiàn)在的C盤。
并且軟盤也一直在升級改進,從最初的32英寸,16英寸,8英寸,5.25英寸,一直到最后的3.25英寸。
不同尺寸的軟盤
由于早期的電腦沒有硬盤,要實現(xiàn)軟盤之間的數(shù)據(jù)互相拷貝,單個軟驅復制一張軟盤可能要來回插拔好幾次軟盤:先去讀源盤的一部分——這個一部分有多大,取決于可用內存有多少;然后換目標盤,寫入;寫入完畢后換源盤,讀取下一部分;換目標盤,寫入;……。初代PC主流配置內存64KB;作為對比單張5.25寸雙密度軟盤單面容量360KB,3.25英寸的則是1.44MB,可以想象復制一張軟盤起碼需要更換十幾二十次。而兩個軟驅的配置,則是一個驅動器讀,另一個驅動器寫,顯然方便很多。
所以就有了雙軟盤驅動器的電腦配置,這樣一來就要分配兩個盤符,于是A盤,B盤兩個盤符就都被占用了。
后來隨著存儲技術的發(fā)展,1983 年 3 月 8 日,IBM 推出增強版 IBM PC / XT,型號5160,第一次在 PC 上配備了10MB的硬盤。使用的操作系統(tǒng)是 MS-DOS 2.0 版,由于硬盤也要分配一個盤符,于是硬盤就從C盤開始了。
當然,硬盤也不是直接變成系統(tǒng)啟動盤的,最開始的時候,硬盤想作為啟動盤必須得主板 BIOS 支持,于是系統(tǒng)盤還是由A盤軟驅“擔任”,但隨著 BIOS 支持增多,使得更多的廠商開始直接將系統(tǒng)安裝到硬盤里,C盤硬盤正式變?yōu)閱颖P。從 MS-DOS 5.0開始(1991年) ,電腦系統(tǒng)會強制將帶有系統(tǒng)信息的啟動盤設為 C 盤,隨著硬盤越來越大,開始出現(xiàn)了分區(qū),以此類推,你每分區(qū)一塊新盤,都會從字符D開始順延,E、F…Z盤。
隨著個人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微軟操作系統(tǒng)的迅速崛起,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tǒng)一直占據(jù)著個人pc的統(tǒng)制地位,所以時至今日,C盤作為系統(tǒng)盤的設置成了系統(tǒng)的默認配置,并一直保留至今。
家好,我是老馬修鋼。接上期的電路視頻,這期的電路視頻錄硬盤的工作給你。你真的知道硬盤的工作原理?你是否想過硬盤的工作原理?在手機中是固態(tài)硬盤,是否想過平時用手機拍的相片與錄的視頻到底是以什么方式存到手機里面的?這存儲過程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拿電腦硬盤舉例,看完后會發(fā)現(xiàn)原來如此。
·這個就是存儲資料的磁盤,根據(jù)容量要求由多片磁盤組成,材質是鎂合金,表面上附著有磁粉涂層。這些磁粉被劃分成若干個同心圓扇區(qū)組成磁道,在磁道上面分布的無數(shù)個任意排列的小磁鐵。當這些小磁鐵受到來自磁頭磁力的影響時,它們的排列方向會改變。
這些磁盤被固定在一條旋轉主軸上,由無刷直流電機帶動,其速度最高能達到一分鐘七千二百轉。
·接下來這個叫做磁頭組件,它像兩只分開的手臂,手臂尾端都安裝有磁頭,負責給磁盤讀取與寫入資料。磁盤在兩手臂中間旋轉,磁頭就能源源不斷的捕捉到磁盤上面的信息。當停止使用磁盤時,磁頭臂會停留在旁邊這塊停泊區(qū)上。
磁頭臂又是如何運動的?在另一端上下兩塊是釹磁鐵,被夾在中間的是線圈。當有電流通過線圈時,它會產生電磁鐵形成電機的原理,似喇叭的音圈帶振膜跳動一樣。通過改變線圈電流的方向就可來調整磁頭移動到不同的軌道位置。
它移動速度非常快,每秒能進行十幾次微調整。磁頭讀取的信號通過下面連接軟線送到電路板上的主處理器上,旁邊還有個副處理器起到讀取、暫存和寫入緩沖作用。
這個芯片就是控制無刷電機轉速與磁頭臂線圈移動用的。這兩個接口分別是電源接口與數(shù)據(jù)接口。
在這有必要強調一下,這種機械硬盤的內部對氣體要求是很高的,必須是無塵的空氣或氦氣,不過大部分氮氣都是有毒的。
你們知道嗎?如果還不懂,重新學。看一下。
點個關注,下期繼續(xù)下新錄屏幕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