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西南角,有一處極簡主義風格的建筑,灰紅磚墻凹凸有致,現代科技感與歷史藝術感交相輝映,這就是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浙大藝博館是一家藝術史教學博物館,涵蓋了從史前文明到近現代各個時期的珍貴文物藝術品,今天的《文化中國行》“打卡”浙大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我們一起走進這里,對話古人、感受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
穿越時空
邂逅人文之美
8月的杭州,夏日炎炎并未阻擋大家游覽博物館的腳步。在浙大藝博館,每天都有4000多人前來參觀,現場火爆。看展聽講解、拍照記錄、蓋章打卡,大家沉浸其中,樂趣多多。
總臺央視記者 吳汶倩:這塊公元前3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的楔形文字泥板,是浙大藝博館“絲綢之路上的亞洲文明”展上最古老的一件文物。這個展在暑期熱度非常高,不少觀眾專門為它而來,因為這里匯聚了亞洲各地古老文明的瑰寶,大家能親身感受到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鑒。
這只唐三彩鳳首陶瓶展示了這種造型如何從東地中海沿岸的玻璃容器、經由伊朗傳入中國,并成為唐代風靡一時的鳳首瓶;距今3000多年的玻璃項鏈并不透明、卻在當年比黃金更珍貴;胡人騎駱駝陶俑、樂舞圖壁畫、文官陶俑……仿佛瞬間穿越回盛唐時期的長安城。兩百多件海內外博物館的珍貴藏品跨越千年來到你眼前。在這里重走絲綢之路,一路都是驚艷。
觀眾鄭卉馨:我聽了烏德琴,感覺它和中國的琵琶還是挺像的,對絲綢之路上的整個亞洲的文明體會更深。
導覽講解、免費開放……浙大藝博館開館之日起就努力打造成為一個藝術與考古的大課堂。如果你想學習考古知識,可以來看《造物之美》常設展,這里不僅有鎮館之寶——唐顏真卿的《西亭記》殘碑,還把小橫山南朝墓室挖掘出的畫像磚搬了過來。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 劉斌:學校要把我們博物館作為一個美育教育、素質教育的基地。我們按照人類的物質文化的發展角度梳理了這樣一個展覽。希望能通過陶瓷、青銅、玉器還有漆器來展示我們中國人這樣的文化發展。
這個暑假,浙大藝博館還有一個展,上新第一天就涌進了近5000名觀眾,它就是“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之“繪見:山水中的古典世界”專題展。
《春山讀書圖》《桃源仙境圖》……220多幅中國古代繪畫精品的高清打樣稿,可以一次性看過癮。從歷史畫卷看古典世界,你想知道古人是如何耕地織布的嗎?策展團隊費盡腦汁,花了快一年時間來做研究和設計,選取了整體、局部和細節等多種類型的圖像來呈現山水畫中的萬千氣象和璀璨人文。
展覽策展人、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陳野:這幅畫是北宋一個畫家李成畫的《晴巒蕭寺圖》,在這個整幅的巨型畫作中,它有一個局部,它是三種建筑的樣子,也是三種商業業態的體現。在整幅畫里它不太起眼,我們就把它截取局部給它放大,把跟歷史文化內涵有關的內容放大。
顏真卿碑刻
校友捐贈鎮館之寶
在浙大藝博館的一號展廳,最為引人注意的便是一塊具有裂痕的石碑,它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唐代顏真卿的《西亭記》殘碑,這可是許多參觀者慕名前來必看的寶貝。這件寶藏藏品背后有什么故事,一起解密鎮館之寶。
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士生 劉影: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顏真卿《西亭記》殘碑,我們可以看到這塊碑由中部自左向右橫斷,它的上面部分保存較為完好,同時還可以看到真卿二字。顏真卿的傳世的書法作品主要以碑刻為主,而全國大概僅有10余件。這塊碑刻是顏真卿在湖州時期唯一流傳下來的并保存在我們浙江的碑刻,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時光流轉,殘碑經由校友的捐贈,2019年在浙大藝博館開館之際再次與世人相見,讓我們得以與1200多年前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有了跨越時空的交流。
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士生 劉影:這是顏真卿在唐代大歷十二年,即公元777年親自撰寫并書丹而成的。西亭是由當時南朝梁的吳興太守所建的文人雅集之所,然而到了唐代,這座亭子年久失修逐漸被破壞,當時的烏程縣縣令李清將這件事上報給當時的湖州刺史顏真卿,請求修繕這座亭子,顏真卿便欣然同意,于是親自撰寫碑文內容。
陽光透過玻璃窗打在殘碑上,顏體書法的渾厚大氣、方正剛直一覽無遺。
見這塊殘碑,就如見顏真卿其人。這位唐代名臣在安史之亂時,身為平原太守的他在北方率先起兵對抗叛軍,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公元784年,被派遣去勸服叛將李希烈,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慨然前往,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顏真卿用氣節詮釋了“字如其人”。
擁抱科技
讓千年丹青活起來
在浙大藝博館,有一個展廳自2023年2月起固定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的長期展示空間。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聯動全球260余家文博機構,入編一萬兩千多件(套)中國古代繪畫作品。
在這次7月底上新的“大系”成果展上,一幅流動起來并風格多變的西湖十景圖讓人耳目一新。這是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團隊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畫”出來的。這是怎么做出來的?一起去看看浙大藝術與考古學院青年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去擁抱人工智能、激活古代繪畫的無限可能的。
屏幕上,清代畫家董邦達的《西湖十景圖》以一種全新的視覺形式映入眼簾:時而呈現北宋王希孟的青綠山水風格,或用南宋畫家李唐的峭勁用筆繪出,讓人不知不覺間走完了西湖的春夏秋冬。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 陳曉皎:墻面上正好是不同朝代畫家的畫作,我們希望觀眾在瀏覽不同畫作之后,也能夠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同樣能夠學習他們畫作的特點、特征,學習了金碧山水、青綠山水,然后生成作品。
這幅用AI畫出來的西湖十景圖卷來自浙大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團隊。陳曉皎是實驗室數據可視化分析組的負責人,她指導6名研究生花了兩個月完成了這幅交互設計作品。中國傳統繪畫是一個博大精深的藝術寶藏,當AI大模型遇到古代畫作,需要去學習色彩、筆觸、墨色等這些浩瀚、復雜的細節,給團隊帶來了很多挑戰。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 陳曉皎:在前期的數據處理方面,古畫是比較復雜的,不同的畫家、不同的筆觸都有自己不同的風格,然后以及像這種圖像數據,你需要構建一個非常強大的知識體系,才能對這個數據深入挖掘研究。
“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不僅給了陳曉皎跨界科研的底氣,更是她這三年來幾乎全年無休工作的動力。背靠“大系”團隊積累多年的出版成果,挖掘、傳承中國古代繪畫中的中華文明基因密碼成了她和團隊的天然使命。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 陳曉皎:“大系”的團隊近20年的時間,他們在全世界各地去拍攝我們的中國古代繪畫,本身它就是一個搶救性的文化保護的工程。我們可能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去做他們的一個2.0版本。
擁抱科技,如今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一項項科研成果讓千年丹青“活”起來、“動”起來:你可以像古人一樣在水榭小憩閑坐,靜賞落花游魚;還可以行走于青綠山水間,感受四季之美。她們希望用科研的微光點亮萬家燈火,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總臺央視記者 吳汶倩 范滿源)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月14日,一名女網友發帖稱自己6月出差入住四川峨眉山市一家酒店,酒店方未經核實就把房間密碼泄露給客戶,自己在熟睡中差點被強奸。其報案后,警方隨即介入,最終涉事男子因猥褻被拘留14天。
16日,紅星新聞記者從知情人處獲悉,事發后,該網友提出涉嫌強奸的控告。目前該案進入刑事立案復核程序。
事發酒店樓層目前在裝修中
對于此事,酒店方回應稱,當時包括該網友在內,是一行幾個人一起來開的房,看上去關系很好;后來其中一個人說朋友喝醉了要上去照顧,前臺妹妹出于好心給了房間密碼,但確實犯了錯,“犯了錯就要承擔相應后果。”
網友爆料:
入住酒店被泄露房間密碼,遭客戶闖入
8月14日,一名女網友發帖稱,自己于6月1日到峨眉山市出差,當晚和兩名男性同事以及第一次見面的客戶一起吃晚飯,其間喝了酒,后來那名客戶提議去KTV再喝點。結束后客戶在一家酒店開了三個房間,她和同事上樓各自入住。
然而在睡夢中,她感覺有人在碰自己,第一次醒來時發現褲子被脫至膝蓋,有人在觸碰自己的身體。最初她以為自己在做夢,一會兒后才反應過來是現實,而對方則迅速逃離現場。
隨后,該女子下樓哭著找酒店前臺要監控,詢問到底是誰進了她的房間。前臺告訴她,對方說是她的朋友,說她喝多了要上去照顧,便給了對方房間密碼,但沒有打電話進行確認。對于監控,前臺回應說沒有監控,只有一樓大廳、三樓麻將館有監控。
該女子隨后報警。次日,她得知闖入房間的人是那名第一次見面的客戶。該網友稱,警方介入后,該客戶因猥褻被拘留14天。自己后來持續被此事困擾,甚至“重度抑郁”,但酒店沒有任何回應和道歉補償。紅星新聞記者私信聯系該網友,但未獲得回應。
酒店回應:
確實犯了錯,愿意承擔相應后果
公開信息顯示,涉事酒店位于當地勝利鎮寶馬北街,距離火車站500米、水體公園300米,交通便捷。該酒店是一家經濟性酒店,于2011年開業、2017年裝修,客房60間。8月16日,紅星新聞記者在多個第三方酒店平臺查詢發現,該酒店的房間均處于“已售完”的狀態,前臺工作人員稱,酒店在正常營業,只是網上無法預定。
對于此事,該酒店相關負責人介紹,事發當天凌晨1點半左右,有兩名本地男性陪著一女兩男三名外地人來開了三個房間,當時他們之間的氣氛很融洽,看上去關系很好。后來,其中一名男性說朋友喝醉了要上去照顧,前臺妹妹便給了房間密碼。
“前臺妹妹是出于好心,絕對沒有一點點惡意,或者一時頭腦發熱,犯了這樣的錯誤。”該負責人表示,如果不是朋友關系,酒店前臺不可能隨便把密碼給出去。現在那名前臺妹妹也很自責很難受,壓力也非常大,暫時回家休息了。
對于酒店監控,該負責人表示,酒店都有監控的,但是巡視不到位,不知道事發那層樓道的監控壞了。“作為酒店,我們也不愿意出現這種情況,不愿意誰受到傷害。我們犯了錯,酒店確實提供了密碼,犯了錯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目前,酒店方正在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
16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系到酒店轄區派出所的一位民警,對方表示暫無可奉告。紅星新聞記者從知情人處獲悉,事發后,前述網友提出涉嫌強奸的控告,目前該案進入刑事立案復核程序。
紅星新聞記者 顧愛剛 攝影報道
編輯 張莉 責編 李彬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月28日20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安局方正縣看守所民警、二級警長張文國,在抗擊疫情的隔離賓館備勤室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因公犧牲,年僅48歲。
噩耗傳來,親人、戰友無不悲痛和惋惜。從派出所、刑警隊到看守所,簡單的履歷清晰地串起張文國26載從警生涯,隨著大家真摯的講述,他的精神世界、人格形象赫然在立,這個清瘦的警察,早已把自己活成眾人心中的一座山!
今年2月,黑龍江省公安機關以做好黨的二十大安保維穩工作為主題主線,部署開展了“核心使命-2022”系列戰役,張文國以實際行動體現使命擔當,兌現莊嚴承諾,在工作中走前列、當先鋒、做表率。
本輪疫情發生后,公安監所為堅決守住安全底線,再次開啟了“執勤”“備勤”切換模式。3月9日,方正縣看守所實行最高等級勤務模式。4月下旬,張文國結束監所勤務任務,回到隔離賓館備勤。
“來我屋,我要不行了”。4月28日4時01分,方正縣看守所“隔離備勤群”中突然闖進一條求救信息,發出者正是張文國。帶班副所長趙曉東第一個看到,趕緊來到張文國房間,此時,他仍意識清醒,他用微弱地聲音說道:“別擔心,我好像還能再堅持堅持”。趙曉東立即撥打120,然而,就在等待急救車的過程中,張文國身體開始抽搐,逐漸失去意識,最終再也沒有醒來……
文國犧牲后,年近60歲的老看守所所長鄒亞洲連夜從床上爬起趕回單位,動情回憶起文國的過去。張文國曾出現過腦溢血,因救治及時,并沒有留下肢體障礙。此后,縣局黨委考慮他的身體原因,將他從刑警隊調到看守所,負責白班的“綜合崗”。
“這孩子做事有底線,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彎彎繞’,讓他負責提押、接待家屬律師這些工作,我最放心!”工作中,張文國也正如鄒所期待的那樣,嚴謹、細致、極致。一次,張文國拿著一張小紙條來到鄒所辦公室,原來,一位家屬給在押人員送衣服的時候,私自夾帶了一張違規字條,被張文國當場查獲。從那開始,大家都知道,違禁的東西想從張警官手里過,沒門!在看守所工作的4年里,張文國以精細的態度、文明的舉止、嚴格的自律,獲得大家的高度認可,始終保持“零差錯”“零投訴”記錄。
“文國人實誠、干活更實誠!給他安排白班,就是怕他累,可他倒好,滿眼都是活兒,啥都搶著干!”鄒所長心疼地說。每天早上,文國來得最早,經常幫同事們擦桌子,幫衛生員倒垃圾,幫監區民警送餐,細心的他更多次幫助在押人員,在押人員周某缺衣少物、情緒低落,張文國就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凈打上包帶給他,接過衣物,周某眼中噙滿淚水說:“我做過很多錯事,連家人都不理我,只有張警官不放棄,依然關心我。”
“核心使命-2022”系列戰役結合全省公安機關“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開展,對公安隊伍提出更高要求,廣大龍江民警在戰中練、戰中比、戰中建,積極提升能力素質,張文國更是積極發揮多年的公安工作經驗,在工作崗位默默付出。
在戰友的眼中,他的個人能力、工作經驗都來自于他的堅守和執著,更源于骨子里的忠誠和奉獻。
1996年7月,畢業后的張文國成為方正縣局奮斗派出所的片兒警。奮斗所地處農村,而張文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兒子,這樣的機緣激發出他身上巨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999年開春,全市公安機關開展入戶核查,文國分到了500戶任務。“還有100戶就完成任務了,今天一定得干完!”一天,外面下起了雨夾雪,倔強的文國依然拿著戶籍冊子鉆進風雪里,頂著風雪挨家挨戶核查,天黑回到所里時,文國渾身上下都濕了,只有手里的戶籍冊干干凈凈,此時他整個人凍得發抖,可完成任務的文國卻高興得像個孩子。
后來,張文國從派出所被選到刑警隊,位置變了,但身上的韌勁兒一點沒變!2010年5月7日,方正縣發生一起出租車司機搶劫案,鑒于案件性質惡劣,張文國和同事立即開展偵查,很快找到了被搶車輛,但搶劫者蹤影全無,偵查員立即調取了附近的監控視頻,為盡快破案,張文國“恨活”的勁兒來了,從當晚11點到第二天中午,連續12小時,他一直緊盯屏幕一幀一幀地看,不輕易放過任何畫面,終于找到3名搶劫者并成功緝拿歸案。
張文國當了8年刑警,也曾多次遇險。年輕同事曾問他:“怕不?”,他答:“說沒怕過,那是假的,特別是后怕!但真遇到事兒,根本顧不上怕!”。張文國就屬于這樣一種勇敢,并非沒有恐懼,而是明知恐懼,依然選擇沖鋒!
2009年的一個夏夜,方正縣局指揮中心接警:某歌舞廳正發生聚眾斗毆,張文國作為支援警力剛到現場,就發現一個可疑人影從歌舞廳跑出,直奔一輛紅色轎車。情況緊急,他趕忙追了上去,就在轎車啟動的一剎那,張文國一個健步跨進“副駕駛”。“警察!立即停車接受檢查!”張文國大聲喝道。駕駛員不但沒停車,反而瘋狂開車駛離,車輛突然猛烈地撞向路旁的轎車,停了下來,張文國的前額重重地撞在風擋玻璃上,鮮血不住地流,該男子見情況不妙,下車拔腿就跑。張文國不顧傷勢緊追其后,盡管臉上鮮血直流,但張文國的雙手仍像鉗子一樣,死死抓住男子的胳膊,直到支援警力趕到。經查,此人正是這起刑事案件的重要犯罪嫌疑人。
更危險的一幕發生在2014年5月。方正縣發生一起惡性殺人案,犯罪嫌疑人劉某曾因刑事案件被判入獄13年。出獄后,劉某又因瑣事將安某殘忍殺害,并躲入附近的大山,警方經過一天一夜的圍攻,逐漸縮小了包圍圈,窮途末路的歹徒放手一搏,身材并不高大的張文國竟第一個沖了上去,與對方廝打起來,盡管身上多處被劃傷,但他仍然頑強地將其制服在地。
每天早上,在方正縣公安局的微信群中,同事們早已經習慣讀著張文國的“天氣預報”和“心靈雞湯”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他的微信名叫“開心國”,正如他做到的那樣,隨時隨地為別人“播撒”開心和溫暖!
打好“核心使命-2022”系列戰役,就要踐行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要時刻保持鐵打的戰斗紀律和良好的工作作風,就要積極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張文國的愛民情懷和樂觀精神更是龍江公安良好作風的體現,在民安派出所工作期間,張文國轄區的勝利街上有位張淑蘭大娘。老人早年從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流浪來到方正,收養了兩位智障的孩子并將他們養大。后來的一天,二兒子將自己的兩個幼子交給母親后,突然離家出走,音信皆無。老人只得一邊照顧智障的大兒子,一邊靠撿拾廢品艱難養活“四張嘴”。2004年,片警張文國走進了這個四壁皆空的家,并和他們結成幫扶對子。此后,他隔三差五就帶著米面糧油、學習用具往張大娘家跑,幫助張大娘家解決了戶口問題、低保問題。隨后的三年,文國和張大娘一家就像親人一樣,并相繼送老人和他的兒子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舍得給老百姓花錢的張文國,其實一點不富裕。妻子是工人,收入不高。老父親歲數大了,仍然在工地上靠出力氣打零工,母親則時常把自家種的新鮮蔬菜拿到小市場賣補貼家用。同事們陸續買了樓房時,張文國一家還住在不足50米的小平房,和別人家共用一個小院。
不管是鄰居兩口子打架,還是同事鬧了別扭,只要文國知道了,一定會叫到小院來,互相掰扯掰扯,再掏掏心窩子,大家氣兒都順了,這個小院也成為很多人心中的“桃花源”。
“從小到大,我算是被媽媽帶大的,因為爸爸太忙了,隨時待機,單位隨叫隨到。他心里只有工作,我破譯了他的手機密碼:居然是他的警號!”張文國的妻子和女兒含淚講述著他,一樣有著的堅韌、豁達的力量。
“有一次我病了,是藥物過敏,很危險,爸爸一直沒來……但我知道,他其實很愛我,我最遺憾的就是今后再也沒有機會孝順他……”
“我給爸爸起了個外號叫‘修路工’,因為他老在路上撿石子,他心里老想著別人,就是怕石子硌到汽車和路人……”
“我想我以后不會結婚了,因為再也沒有爸爸送我出嫁,他再也不能親手把我交到新郎的手上……”
“文國,你放心吧,我會撐起這個家,替你照顧好咱爸媽……你永遠都是我和女兒心中的大英雄。”
其實,他早已成為妻兒心中的英雄,雖然不曾叱咤風云,但他的身上,卻時時閃耀著人性的美好、警察的風骨:質樸、堅韌、踏實、勇敢、真誠、善良……一個平凡人的生命,因質樸、真誠、溫暖而飽滿,一個平凡者的初心,因勇敢、干凈、擔當而滾燙。
“核心使命-2022”系列戰役中,全體龍江公安民警在平凡崗位默默付出著公安力量,他們以強烈的政治擔當、使命擔當、責任擔當筑起平安龍江的堅定基石,他們就是群眾和戰友眼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