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ac 系列電腦上能否運行 Windows 11,通常需要看微軟的態度,以及其提供的系統要求和官方支持程度。
令不少用戶感到驚喜的是,近日,微軟更新了支持文檔頁面,為搭載 M1、M2、M3 芯片上的 Mac 計算機上運行 Windows 11 提供兩種選項:
一是使用 Parallels Desktop;
二是基于云的虛擬桌面基礎架構(VDI)平臺
由此眾人也可以放心使用微軟官方認證過的方式方法在 Apple Silicon Mac 上無縫運行 Windows 11,只不過這種主要是通過虛擬機的形式,而且價格似乎不菲。
蘋果芯片的換代,增加了運行 Windows 的門檻
對于開發者、工程師而言,在同一臺電腦上安裝不同的操作系統用以程序測試,實則也非常常見。
過去,蘋果電腦采用的是 Intel CPU,而蘋果為了提供對 Windows 的硬件支持,使用了一種名為 Boot Camp 的工具。簡單解釋一下,Boot Camp 是由蘋果公司提供的一款多引導實用工具,允許在 Mac 上安裝并運行 Windows 操作系統。
通過 Boot Camp,用戶可以在 Mac 電腦上創建一個獨立的 Windows 分區,并安裝 Windows 操作系統。
在安裝完 Windows 后,用戶可以在啟動時選擇進入 macOS 或 Windows 操作系統。這使得用戶可以在同一臺硬件上運行兩個不同的操作系統,享受 macOS 和 Windows 的雙重體驗。
此外,也有一些人會通過 Virtualbox、Parallels、VMware Fusion 等桌面虛擬機管理程序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 系統。
不過隨著 2020 年蘋果宣布放棄英特爾芯片,并帶來基于 Arm 架構的 M 系列處理器后,系統不再提供對 Windows 的支持。
同時,使用搭載 M 系列芯片的 Mac 用戶無法再繼續使用 Boot Camp 程序,因為它們不兼容,基于此,很多用戶不得不尋找其他如模擬器和虛擬化程序的方式去運行 Windows 系統。
這導致很多人對蘋果公司是怨聲載道,抱怨 M 系列芯片是蘋果不公開出售的自研芯片,其生態往封閉的維度再邁一步,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面對愈發高漲的吐槽聲,2020 年就在推出 M1 Mac 后不久,蘋果軟件工程主管 Craig Federighi 就公開表示,能否實現 MacOS 和 Windows 雙啟動“實際上取決于微軟”。
“我們擁有讓他們實現雙啟動的核心技術,可以運行他們的 ARM 版 Windows,當然,這反過來又支持 x86 用戶模式應用程序”,Craig Federighi 說道,“但是微軟必須做出決定,將該技術授權給用戶在這些 Mac 上運行。不過,Mac 肯定能夠做到這一點。”
方法一:虛擬機軟件 Parallels Desktop
現在微軟推出了兩種官方認可的支持方法。
其一,「Parallels? Desktop 版本 18 和 19 已獲授權,可在 Apple M1、M2 和 M3 計算機平臺上的虛擬環境中運行 Arm? 版本的 Windows 11 Pro 和 Windows 11 Enterprise」,微軟在公告中指出。
Parallels Desktop 是一款虛擬機軟件,允許在 Mac 電腦上同時運行多個操作系統。這個軟件的主要功能是創建一個虛擬的計算環境,使用戶可以在 Mac 上同時運行 Windows、Linux 或其他操作系統,而無需重新啟動計算機。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也存在一些限制。
微軟稱,Windows 11 操作系統的 ARM 版本會影響用戶運行某些硬件、游戲和應用程序的能力,這其實也是 ARM 設備上 Windows 11 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
除此之外,Parallels 中不支持依賴于額外虛擬化層(嵌套虛擬化)的體驗,包括:
適用于 Android 的 Windows 子系統,可讓你的 Windows 11 設備運行 Amazon Appstore 中的 Android 應用程序
適用于 Linux 的 Windows 子系統,可在 Windows 11 上啟用 GNU/Linux 環境
Windows Sandbox,一種可安全隔離運行應用程序的輕量級桌面環境
基于虛擬化的安全 (VBS),使客戶能夠創建并隔離一個與正常操作系統不同的安全內存區域
當然 Parallels Desktop 并不是免費提供的,Parallels Desktop 19 的標準版每年售價為 99.99 美元(約 710 元),專業版通常每年售價為 119.99 美元(約 851 元)。
與此同時,采用 M1、M2 和 M3 芯片的 Mac 電腦不支持 Windows 應用商店提供的 32 位 Arm 應用程序。所有 Arm 版本的 Windows 正在淘汰 32 位 Arm 應用程序,蘋果公司也在很久之前就放棄了 32 位應用程序支持。
微軟推薦使用者首選的體驗是運行 64 位 Arm 應用程序,也可以在 Mac M1、M2 和 M3 計算機上使用 x64 或 x86 仿真應用程序。
方法二:Windows 365 Cloud PC
除此之外,微軟還提供了另一個選項,即可以在 Mac 電腦上通過 Windows 365 Cloud PC 服務完整地體驗 Windows 11 的多個功能。
然而微軟將這一選項定位為——「面向各種規模組織的軟件即服務解決方案,按用戶、按月提供」,它并不適合個人用戶(目前還不適合)。
這一選項為 Mac 用戶提供了許多 Parallels 缺乏的功能,如用于測試的嵌套虛擬化、支持虛擬 Windows 11 操作系統中的模擬器等。
不過它也不是一個特別便宜的平臺,基礎版為 31 美元/月,可使用 2 個 vCPU、4GB 內存和 128GB 存儲空間。你可以為自己的實例配置多達 8 個 vCPU、32GB 內存和 512GB 存儲器,但這需要 158 美元/月的高昂費用。
最后
雖然有些 Mac 和 MacBook 用戶可能會對在自己的設備上運行 Windows 感到恐懼,但對于那些想測試 Windows 11 程序或使用目前不支持 Mac 本機的應用程序的用戶來說,這樣做還是有一些好處的,所以看到微軟承認這一點并提供支持和建議方法,也是一種生態開放的進步。
對此,不少用戶直呼:”這是微軟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良好一步!我認為 Apple 應該與微軟合作,以便在這些較新的 Mac 上輕松地本地啟動 Windows。Bootcamp 讓很多人松了一口氣,也是 Mac 如此復興的一個重要原因。僅僅這個選項就讓切換到 Mac 不再那么可怕“。
這是一個好消息!
來源:
https://support.microsoft.com/en-gb/windows/options-for-using-windows-11-with-mac-computers-with-apple-m1-m2-and-m3-chips-cd15fd62-9b34-4b78-b0bc-121baa3c568c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windows/you-can-now-run-windows-11-seamlessly-on-apple-silicon-macs-with-microsofts-stamp-of-approval
為“星巴克氛圍組”的常駐成員,Macbook在近幾年越來越流行了,不僅是M1芯片的橫空出世,而且價格是真的下來了。以適用性最廣的MacBook Air為例,很多渠道7000元出頭即可入手,再加上不少平臺都支持24期無息分期,官方原價購買也才333元/月,幾乎是無壓力入手。
也正是因為如此,周圍很多朋友都動心了,遲遲沒有入手的原因,還是那幾個“誤傳多年”的顧慮:
Mac系統很“封閉”,軟件兼容性不好,聽說蘋果電腦連Office都沒有,是真的嗎?沒用過macOS,上手會不會很難?機器這么輕薄,性能好不好……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用過Mac的用戶,都表示“旦用難回”,很難再回到Windows PC。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以我多年的使用經驗來看,Mac的確好用,而這些疑問或者說顧慮,其實只是過去傳統印象造成的誤區。
首先要回答的就是軟件兼容性的問題,這是因為macOS相對“封閉”,早期的確有部分軟件沒有做適配,或者沒有中文版,給用戶造成了“蘋果電腦不好用”的印象。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大多數Windows PC上的常用軟件,在Mac上都已經上架多年。不僅如此,蘋果還十分看重中國市場,一些本土化應用也早已支持,完全能滿足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
Office 365售價(上為Mac系統,下為Windows系統)
對于大家比較常用的Office系列軟件,在macOS中也完全沒有問題,直接購買Office 365套件即可。也許有人要問了,在Windows PC上的免費軟件,為什么Mac上就得花錢呢?其實,Windows PC上Office軟件同樣是要收費的,并且兩個平臺的價格也是完全一樣的,只是部分用戶習慣了使用盜版軟件而已——我們并不支持這樣的行為。
其實,蘋果自身就帶有一套完全免費的iWork套件:Pages文稿、Numbers表格、Keynote講演,分別對應Word、Excel和PPT,在多數情況下完全可以替代Office軟件,并且上手后就會發現,iWork制作出來的效果,比Office軟件更為美觀、好用。
至于PhotoShop、微信、釘釘、百度網盤等一系列國民軟件,同樣可以直接使用。對于部分在App Store沒有的軟件,也只需訪問對應的官網,直接下載dmg文件安裝(也就是Windows系統中的exe安裝文件),幾乎不需要學習成本。
打消了顧慮之后,我再來跟大家說說Mac到底好在哪兒。
無論是iMac、Mac mini、最新推出的Mac Studio,還是MacBook Air、MacBook Pro,蘋果的工業設計的確沒得說,特別是新款iMac還擁有多彩配色,很適合充滿個性的年輕用戶。
而且,蘋果從來不做廉價產品,不光是M1系列芯片的性能足夠炸裂,而且全系的屏幕參數都可以說是行業標桿,很適合設計/視頻剪輯等專業領域的用戶。
還有一點,就算是沒用過Mac的人應該也略有耳聞,那就是macOS的安全性。特別是對于不太懂系統維護的普通用戶,在這方面上大可放心,不用擔心隔三岔五就多了幾個流氓軟件,后期使用將會十分省心。
在macOS上,還有不少Windows平臺難以實現的獨有功能。比如登錄了同一個Apple ID的Mac和iPad/iPhone,可以實現在某一臺設備上復制,然后直接在另一臺設備粘貼的快捷操作。
或者使用同一套鼠標或者觸控板,直接控制多臺設備,而這一切,都是最符合潛意識,而且幾乎無需任何學習即可上手的操作。
蘋果的多設備協同已經將自家的全系產品線完全打通,比如我在公司的iMac上處理了某個文件,直接將它保存在桌面即可。下班后在地鐵上突然想到某個idea,也可以掏出iPhone將它記錄下來,回到家打開MacBook,所有的進度都會自動保存并且保持同步(需開啟iCloud同步),方便快捷。
如果是在Windows PC上,就只能通過網盤等云存儲方案實現,而且每換一個設備都需要經過下載到本地、編輯、保存、上傳到云端等過程,如果文檔在公司忘了上傳,或者其中某個設備保存失敗,都可能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顯然,如果你有多個蘋果設備,它們在功能、設置等多方面的聯動將會十分方便,不僅是局限于Mac、iPad和iPhone,還有Apple Watch和AirPods等產品,就能有更多的玩法:比如用Apple Watch解鎖iPhone和Mac,還有AirPods會通過算法感知你正在使用的設備,自動切換到當前應用……
類似的例子非常多,也許你早已擁有了iPhone、iPad以及其他設備,如果補上這個蘋果生態的最后一環,這一套完整的體驗將會再拔高好幾個檔次。
前面一直都在講Mac的好處,它的確在各方面都是一臺很棒的電腦,能保證大部分用戶的日常使用需求,那它真的就沒有一點缺點嗎?
當然是有的,比如大型3A游戲,幾乎沒有Mac版本,如果你購買PC的主要需求是玩游戲,可能Mac并不太適合——即使M1系列芯片在很多場景的性能比同價位的Windows PC都要強。
還有就是部分專業軟件適配度不夠,比如公司的OA系統、醫療/工業等領域的專業器械,很多都只能用Windows系統,甚至部分軟件必須使用Windows 7等老舊的系統,這一點確實沒辦法。
當然,你也可以安裝雙系統或者使用Windows虛擬機臨時救急,但不建議長時間使用,畢竟購買Mac,看重的自然是蘋果生態的易用性,就別暴殄天物了。
另外,Mac電腦的接口還是不夠充裕,比如追求極致輕薄的MacBook Air,就只有兩個USB Type-C接口,充電線占一個,擴展性相對不足。可以考慮購買擴展塢,解決存儲卡、HDMI接口等需求。
最后就是價格,Mac的確相對還是比較貴,當然這是我的問題。不過如果條件滿足,學生和老師是可以通過教育優惠享受一定的折扣,只需按要求上傳自己的身份證明,通過UNiDAYS驗證即可。不同機型折扣力度不同,以MacBook Air為例,原價7999元,教育優惠可享受800元的折扣,并且還送第二代AirPods,十分實惠。
至于其他外設,也可以選擇平替款,比如蘋果就在官方商城就提供了不少羅技外設,價格較低,并且做了很好的適配。
機型看著多,其實很好選
看到這里,相信你已經對Mac電腦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該選擇哪款了。目前官方在售的Mac電腦有六款,其中Mac Pro無論從產品形態還是售價來看,都是面向的專業用戶,暫不參與討論,本次我主要給大家介紹其他幾款升級到了M1系列芯片的Mac產品。
首先是Mac mini和Mac Studio,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芯片,前者為M1,后者有M1 Max和M1 Ultra兩款。其實從價格也能看出它們的區別,Mac mini起售價5299元,和一般的高性能Windows主機差別不大,并且是目前最便宜的Mac,很適合想要體驗蘋果生態,并且有固定使用場景的用戶。
至于Mac Studio,起售價就來到了14999元起,官方稱其為造夢引擎,單從命名就能看出,它的主要用戶群體是專業工作室,它也代表著目前Mac的最強性能,只要預算夠,買它。
這兩款產品的定位差別很大,所以不難選擇。建議普通用戶選擇Mac mini即可,足夠滿足大多數日常使用需求,圖片處理、視頻編輯、創意設計都沒問題。
至于iMac(M1處理器),雖然它已經足夠輕薄,但是仍然只能在固定場所使用。24英寸的大屏,對于需要視頻剪輯、大型圖片處理、金融貿易等行業的人群來說很是受用。而這塊4.5K的大屏還擁有P3廣色域、原彩顯示技術、500尼特高亮度等諸多特性,無論是追劇還是生產力,都能達到極好的體驗,說到追劇,它的六揚聲器系統,效果十分驚艷。
再加上它的接口比較多,和幾款Macbook相比擴展性更強,無論是學生長期在寢室使用,還是辦公室或者家里,只要沒有頻繁遷移的需求,選它總沒錯。
在幾款MacBook中,MacBookAir和MacBook Pro(13英寸)都是搭載的M1芯片,而MacBook Pro(14/16英寸)則可以選配M1 Pro或者M1 Max,運算速度和M1相比提升最高可達70%。圖形處理速度更是提升明顯,同樣是相較于M1,M1 Pro最高有2倍的提升,M1 Max更是達到了4倍。
在實際運用中,搭載M1Pro的MacBook Pro可以同時播放20條4K ProRes視頻,而搭載M1 Max的機型則能夠同時播放7條8K ProRes視頻。如果用Final Cut Pro剪輯視頻,可同時剪輯7條8K ProRes視頻,或是對8K 4x4 ProRes的視頻進行HDR調色,性能提升十分明顯。
最后,建議新入坑的用戶選擇MacBookAir即可,就算有一定的圖形處理或者視頻剪輯需求,也可以勝任。至于專業和準專業用戶,M1 Pro的MacBook也能滿足大多數圖形圖像和建模需求,只有那些需要大量處理高分辨率照片、剪輯8K視頻的專業人士,才建議考慮M1 Max版本,當然,錢多任性的話就別考慮那么多了。
果給 Mac 電腦用觸屏這事兒,一直以來在 Mac 的用戶中都有很大的討論度。
有人覺得說,隔壁 Windows 的觸控屏體驗做了這么多年,做的一直磕磕絆絆的,也都沒人說不好。
Mac 先把觸屏功能加上唄,體驗可以慢慢優化。
也有人覺得說,Mac 就應該保留傳統筆記的交互模式。
想要觸屏交互,這不還有 iPad 么?不同需求交給不同設備來干不也挺好嘛,沒必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我全都要。
這兩個觀點托尼覺得各有道理,然而可以觸屏的 Mac,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過了。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蘋果的 Mac 在早期的產品中,曾經有過一批改裝了觸控屏的 Mac 。
油管有一個叫 Michael MJD 的博主,最近在 ebay 上撿漏的時候,淘到了一臺 1999 年生產的觸屏版 iMac G3 電腦。
這玩意兒可比三條腿的蛤蟆稀罕多了。
據他介紹說,他手上淘來的這臺可以觸控的 iMac G3 是一臺工程樣機。
實際上蘋果官方并沒有推出過 iMac G3 的觸屏版本,這些有觸控功能的 G3 電腦,是一家叫做 elo 的觸控設備公司整的一波活。
他們從蘋果手里采購回來一批 iMac G3,改裝上了觸屏功能之后,再重新出售給商場、或是機場車站充當導覽器以及信息臺的查詢設備。
這么做的理由也非常合理啊,一方面當時iMac G3 的彩色半透明外殼設計,放在公共場所確實相當的引人注目。
試問有哪個路過的人不想摸摸蘋果發布的新電腦呢?
但就這么把 iMac G3 放在公共場所,鍵盤和鼠標使用的損耗會是一個大問題,壞了之后的維護成本會很高。
這樣一來,elo 公司的觸屏方案就顯得很有噱頭了,它能直接用手指戳屏幕進行交互,省去了額外添置外設的成本。
然而托尼發現一個問題。
iMac G3 在當時還是大腦袋的 CRT 顯示器啊,elo 是怎么把觸控功能直接做在 CRT 顯示器上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 elo 他們自己命名的這個叫作 “ iTouch ” 的技術了,elo 在 CRT 上用了一種很巧妙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簡單來說,elo 采用了一種叫做聲表面波的技術,他們在 CRT 里塞了兩組聲波傳感器,一組用來發出聲波,一組用來接收信號。
當手指按到屏幕上的時候,手指會吸收一部分的聲波能量,被按下去的屏幕區域的聲波就會產生變化。
接收信號的傳感器收到這個變化的信息之后,會將它傳遞給 CRT 背后的外掛控制板。
然后再從控制板拖出一條 USB 線連接到電腦處理,就可以完成觸屏在屏幕上的定位了。
大家發現沒有,elo 的這個觸屏方案本質上還是外接設備,它沒有直接在電腦的主板上做改動,但卻實現了最貼近原生體驗的觸屏操作。
其他公司也有做觸屏方案,但都需要加裝一個大到離譜的觸屏組件。
更騷的是,elo 的觸屏方案還支持 Z 軸方向上的壓力感應,手指壓在屏幕上的力度有多大,電腦也都能感知到。
這不就是后面 iPhone 上的 3D Touch 功能么!
而在使用上,這款可以觸屏的 iMac 上的大部分軟件,都可以不錯的兼容觸控操作。
特別是打開一些電子百科全書、電子漫畫這些以瀏覽為主的軟件時,除了電腦的反應速度慢點,這交互體驗和現在的 iPad 真還挺像的。
不過因為是單點觸控,在游戲的操作上,就有些為難它了。
在老游戲 Doom 中,觸控的交互只能點擊屏幕開槍,移動的操作還是得回歸鍵盤上的 WASD。
很難想象,在 20 多年前,蘋果電腦就已經能做到這些富有未來感的操作了。。。
但說到底,這觸屏方案也不算是蘋果第一方的想法。
自己對于 Mac 上觸屏這事兒,一直以來都是不太感冒的,老喬還在的時候就正面回答過大家這個問題。
在 2010 年的蘋果發布會上,喬布斯在介紹新 MacBook 的時候表示,蘋果的設計團隊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驗和用戶測試,認為觸摸屏的筆記本就是人體工程學的災難。
因為手臂在和電腦屏幕垂直的情況下,胳膊是沒有支撐的,這種情況用不了多久,手就會酸。
蘋果的想法是,與其想著做觸屏,不如把觸控板的面積做大,這樣在使用體驗上要友好很多。
但蘋果也沒有因此完全放棄觸屏,其實一直都在做類似的嘗試。
比如像之前在 MacBook 上推出過,現在又被砍掉的 Touch Bar,就是一次對觸屏交互的不錯試水。
它很好的拓展了一部分 MacBook 的按鍵功能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功能按鍵一鍵多用的問題。
奈何軟件開發者對 Touch Bar 的開發熱情確實也沒那么高,可以用到的軟件少了,大部分用戶也會更偏向原有的鍵盤使用習慣。
不過有一說一啊,托尼覺得 Touch Bar 用來發表情包和拖動視頻的進度條還是蠻爽的。
有意思的是,今年年初彭博社有消息爆出,蘋果現在正在為它的 Mac 電腦開發觸摸屏,并很有可能在 2025 年推出帶觸屏的 Mac 電腦。
蘋果具體會以什么樣的方式推出這臺觸屏 Mac,確實不好猜。
但托尼隱隱覺得,如果真的要推,它會和今年推出的 Vision Pro,在生產力上會有某種巧妙的關聯。
除此之外,現在的 iPad 做的也是越來越向 Mac 靠攏了,不僅性能越來越靠近,在生產力的使用場景上也越來越接近。
而 iPad 近兩年在銷量方面,一直被 Mac 壓過一頭,不排除蘋果真的有可能把觸屏功能加到 Mac 上,增加產品競爭力。
總的來說, Mac 和觸屏交互之間,并非一直劃著一個不等號。
至少從 24 年前推出的這款可觸控 iMac G3 來看,蘋果 Mac 的觸屏體驗,在當時確實已經領先同類產品一大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