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新制程和架構的酷睿Ultra平臺發布啦!它到底行不行呢?搭載它的全球首款量產機型聯想小新Pro 16,性能和續航表現又如何呢?本文一次性回答!

    內容主要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新酷睿Ultra處理器平臺的性能測試,這貨到底行不行?

    ■第二部分是2024款小新Pro 16的提升點,該機值得下手嗎?

    先了解基礎知識點:大部分酷睿Ultra處理器“參考熱設計功耗”(TDP)為28W,理論來說它是針對輕薄本、輕便本的處理器,對位的是酷睿i5-1340P/1350P,以及銳龍R7-7840U這種輕薄本處理器的。而不是對位酷睿i5-13500H/i7-13700H、銳龍R7-7840H/HS這種“高性能標壓處理器”的。

    但,理論歸理論,其他廠商愿意把酷睿Ultra放啥本兒里是他們的自由,反正呢,聯想把酷睿Ultra 5 125H塞入了小新Pro 2024系列——而小新Pro系列以前用的可是酷睿13500H、銳龍7840HS這類處理器。難道說,別看Ultra標準TDP 28W,但要是把功率拉上去就一點也不慫呢?畢竟,英特爾官方給的規格表中,Ultra 5 125H滿功率是60W+!


    所以,第一部分我們要回答的主要問題就是:放在小新Pro 16肚子里的Ultra 5 125H到底行不行?


    TIPS:對比機型都是小新Pro,包含i5-13500H款和R7-7840HS款,同機型對位!

    ▲酷睿Ultra 5 125H采用7nm工藝(Intel 4),4個性能核(大核)+8個能效核(小核),另外相對13代酷睿新增了2個低功耗小核,共計14核18線程。它還首度引入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采用了CPU+GPU(集顯)+NPU的架構。

    ▲內存很猛,雙通道2×16GB的LPDDR5x 7467——酷睿平臺第一次在內存規格上超過了銳龍。且該機還有個奇特功能,咱們后面說。

    下面的順序是:先考機看功率輸出;再跑理論基準給性能“定調”;最后看實際應用表現(含續航)。

    ▲考機。預設“野獸模式”,Aida 64默認勾選四項最接近實際應用情況。考機10分鐘,環境溫度20℃。處理器封裝功率穩定在57W~59W(其實最高62W,我謙虛了),內部溫度76~84℃;大核頻率4.3GHz,小核的頻率不算高只有2.8GHz,低功耗小核則有2.5GHz。

    ▲如果改為“只考FPU”,這時功率最高可上到67W(我又謙虛了),同時處理器內部最高溫度也會接近90℃。但實際上處理器各核心的頻率基本沒變!

    ▲接著考GPU(集成顯卡)。之前有消息稱Ultra平臺的集顯很猛,畢竟換了Arc銳炫。不過其考機功率讓我們有點疑惑——跑滿就28W左右,頻率2.2GHz,整機電表功耗只有58W。相應的,銳龍Radeon 680M和780M要跑滿功耗要50W和58W,整機功耗高達90W!而如此大的功率差,我們有點忐忑,Arc Graphics能打過Radeon 680M/780M嗎?

    基準測試開始:

    CPU-Z、Cinebench R23/2024基準,Ultra 5 125H總體介于i5-13500H和R7-7840HS之間(三個對比都是小新Pro,很能說明問題)!但考慮到這貨定位是28W定位的處理器,這樣的表現好像還不錯!

    ▲GPU(集成顯卡)部分的基準測試可就相當長臉了!3DMark Time Spy得分高達3621分,相對于Iris Xe和Radeon 780M分別提升了131%和24%!3DMark Fire Strike得分9265,領先幅度也有76%和13%!

    當然老鳥們都知道,3Dmark跑分并不意味著實際應用表現,這里我們又來了個“小而美”的游戲3D性能基準測試,Unigine Valley,平均幀速84.1fps,依然領先Iris Xe和Radeon 780M,幅度為58%和15%。所以你也可以這樣理解:游戲性能相對于13代酷睿至少提升60%吧!

    這下基本“坐實”:英特爾家Arc集顯3D性能以28W功率超越了AMD家58W的Radeon 780M集顯,終于揚眉吐氣!而有了基準測試的定調,接下來測實際應用表現。選取的應用都是大家常見的、高頻的:

    ▲日常辦公。UL Procyon“辦公室生產力”項目基于Office四件套,數據量更大、負載更高,更符合現代辦公的強度。它同時考驗處理器的爆發性能 和 短時GPU性能。Ultra 5 125H相較i5-13500H和R7-7840HS分別領先6%和12%,酷睿平臺在辦公應用上的優勢繼續擴大。

    接著是“新時代年輕人的日常”——輕量級的視頻編輯。這個部分我們比其他媒體專業多了,進行了四個具體類型的拆分:

    ▲第一類是大家最常用的“視頻剪輯”。“UL Procyon視頻編輯”測試項考驗Pr的視頻剪輯導出效率,這個測試考驗CPU和GPU的持續性能。之前Irix Xe集顯遠不及Radeon 780M集顯,所以2023款的小新Pro,銳龍款得分大幅高過酷睿款。但酷睿Ultra逆轉了形勢,Ultra 5 125H款小新Pro 16得分3540分,比i5和R7款高出25%和12%!

    ▲第二類是“圖生視頻”,用Pr將一堆圖片組合成視頻。這里用若干超清美食圖做一個宣傳短片。該測試項對CPU+GPU的持續性能輸出要求更高,負載更大。不過即便是13代酷睿H對陣銳龍7000H,由于前者對GPU(Iris Xe)的利用更充分,所以13代酷睿平臺本就是小勝。但Ultra 5 125H則將酷睿平臺的優勢進一步拉大,相對于i5也少耗時42%,相對于R7更是少耗時49%,速度近乎快了一倍!

    ▲第三類是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過去幾年是酷睿平臺優勢項目。但隨著Radeon 780M性能飆升,酷睿平臺的Me視頻轉碼優勢正在逐漸消退。而酷睿Ultra的出現再度讓優勢天枰倒向酷睿,轉碼耗時分別比i5和R7少19%和20%,這也是相當不俗的表現!

    ▲第四類是After Effects特效視頻制作。現在做視頻,稍微要上點檔次,Ae就是必學技能。我們制作18秒的粒子特效視頻,該應用主要吃處理器頻率和核心數量。這次“出意外了”i5-13500H款效率最高,Ultra 5 125H的耗時最長。但總體來說差異不算大。

    下面是網游實測環節(集顯本玩大型游戲好像不是主要訴求),咱們就看兩款最熱門的網游,《原神》和《英雄聯盟》

    ▲《原神》表現。2.5K分辨率低畫質,Iris Xe平臺(i5-13500H)完全無法流暢(跑路才37fps),所以只比Ultra 5和R7。結果,整機功耗65W左右的小新Pro 16,勝過了整機95W+功耗的R7-7840HS款小新Pro!解釋一下:這個游戲最高鎖定60fps,所以能穩定跑60fps,和58fps,其實差異并不小。R7-7840HS款操控感明顯差一截,功耗還高30W左右!

    ▲《英雄聯盟》表現,也只比R7和Ultra 5(13500H降低畫質也可流暢)。功耗低得多的Ultra款小新Pro依然碾壓功耗高得多的R7-7840HS款小新Pro。

    ·最后一部分常見應用測試是“低負載應用續航”,包含辦公、本地視頻播放、在線視頻播放。它考驗兩個東西:首先是酷睿Ultra的平臺閑置/低負載應用功耗;第二是小新Pro 16的電池容量。結果相當刺激▼

    ▲Ultra款小新Pro 16息屏斷網整機閑置功耗普遍3W左右,干凈系統時不到2W,加上超大84Wh電池,在50%屏幕亮度+50%音量+節能模式下,三個實測項都有夸張的長續航!尤其是辦公續航和在線視頻續航兩項,還巨幅碾壓了14英寸搭載75Wh電池的小新Pro 14(右側圖是之前的評測,對比嚇人啊——要知道后兩者的14英寸屏可比16英寸屏省電)。

    第一部分結論:

    1.酷睿Ultra的純CPU性能相對13代酷睿H提升不算大(但與準確對位的酷睿P/銳龍U比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

    2.酷睿Ultra的GPU性能巨幅提升,理論性能相對Iris Xe翻倍都不止,這也帶來了日常應用表現、視頻編輯效率、游戲表現的巨幅提升,大量應用也實現了對銳龍R7-7840HS平臺的翻盤,且整機功耗還低得多!總體來說,放在小新Pro肚子里的酷睿Ultra,真的很行!

    但有一點要提到:盡管酷睿Ultra平臺前瞻性地引入了神經網絡處理單元NPU,且早已開始了與圖形圖像、視頻編輯軟件商的合作,但目前看來其AI性能的大幅提升主要源自GPU提升。要充分利用NPU,還要假以時日,相信用不了太久。

    第二大部分:小新Pro 16 2024有哪些升級:


    ·第一個升級點就是電池從2023款的75Wh長壽命電池進一步提升到了84Wh長壽命電池,結合上酷睿Ultra的功耗優化,達成了夸張長續航。

    ·第二個升級點是雷電4接口支持20Gbps帶寬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雷電4作為40Gbps帶寬的全能接口,原本是沒有20Gbps這個支持項的,你插入USB3.2 Gen×2的20Gbps帶寬的SSD移動硬盤,也只能做10Gbps的USB3.2 Gen2使用。但2024款小新Pro 16采用升級后的新雷電4控制器,支持20Gbps帶寬了。我們實測拷貝速度可達1.7GB/s,比10Gbps的800MB/s快了一倍多!而這種20Gbps的移動硬盤盒也就199元起,大家都消費得起。

    ·第三個升級點是適配器更小更輕更便攜了。不再使用兩段式傳統筆記本適配器,而是直插式的氮化鎵100W功率適配器,重量從2023款的370g降到了234g,超攜帶。


    ·第四個升級點是BIOS中引入了一個SAGV功能,可通過禁用它將內存頻率鎖定在7467MHz上,算是個極客玩法。實測處理器性能在部分應用上會小幅度提升,但也會導致個別應用的閃退,所以只推薦給極客玩家們折騰。

    當然,除開以上提升點,小新Pro本就是易用性極佳的輕薄輕便類筆記本:

    · “觸控板手勢”功能,開啟后可在觸控板上調節全屏應用的屏幕亮度和音量。


    · 基于TOF近距離傳感器的“(離開)自動睡眠/(返回)自動喚醒”功能,配合攝像頭的人臉識別,可非常便捷自如地保護隱私,并同時達成快速系統登錄,體驗相當好。

    · 還能啟用“播放和暫停”功能,用戶離開后視頻自動暫停,返回后自動播放。

    評測結論

    酷睿Ultra的集顯(GPU)性能飆升,相對于13代酷睿更是倍增都不止,功耗也控制出色,僅僅是酷睿Ultra 5 125H就能以很低的平臺/整機功耗,在大部分應用上達成了對整機功耗更高的銳龍R7-7840HS的翻盤。所以酷睿Ultra,準確說是放在小新Pro 16肚子里的酷睿Ultra真的猛!

    另一方面,聯想小新Pro 16也通過一系列優化,增加了更多功能,續航更是在平臺紅利和超大電池加持下堪稱夸張,絕對值得推薦!

    筆記本市場格局又要發生變化了!

    T之家 8 月 3 日消息 聯想中國游戲臺式機產品規劃經理 @wolstame 現已在微博上發布了 AMD 剛剛推出的 R5 4600G 和 R7 4700G 的測試結果。

    根據官方的介紹,R5 4600G 和 R7 4700G 在配備 240 水冷的情況下,無限制雙烤溫度分別為 77 度和 80 度,無限制雙烤功率為 100W 和 130W。

    @wolstame 表示,試了很多主板,都不能解鎖 88W 的功耗墻,于是他定制了一個無限制的 BIOS。在 88W 的功耗限制下,CPU 和 GPU 比起無限制的頻率要下降 6% 和 32%(4700G)。

    IT之家曾報道,7 月 21 日,AMD 面向消費和商用市場推出搭載顯卡的 7nm 制程 x86 臺式機處理器。R7 4700G 為 8 核 16 線程,R5 4600G 為 6 核 12 線程。AMD 銳龍 4000G 系列臺式機處理器預計于 2020 年第三季度上市,由包括聯想和惠普在內的 OEM 合作伙伴推出相應整機

    者在瀏覽讀者留言的時候經常發現很多讀者對于充電器能否為筆電充電存在疑問,在筆者發布某個充電器的評測內容時,針對為筆電充電的模塊有很多讀者留言,同樣的充電器,可以為這臺筆電充電卻無法為另外一臺筆電充電,為了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了解,筆者打開了某電商平臺。


    在充電頭網評測室對于筆電的選擇第一必須要配備USB-C物理接口,其次USB-C還需要支持充電,具體產品筆者選擇了老牌PC大廠聯想的小新Air 14銳龍版。此次我們不探討筆電的性能參數,而是僅關注它的充電,不要忘了我們的slogan:充電頭網-我們只談充電。


    一、聯想小新Air 14 銳龍版介紹


    1、產品外觀

    充電頭網評測室最新入手的這款聯想小新Air機身顏色為純灰色,筆電的A面非常干凈,只有右下角的Lenovo的品牌Logo。

    整個機身采用的是楔形的設計風格,在邊緣位置收窄機身,這也符合Air的命名規律。

    機身右側是2個支持USB3.2 Gen1 的USB-A接口和1個全尺寸TF卡接口。

    機身左側是1個全功能USB-C接口,HDMI接口以及3.5mm耳機麥克風接口。

    筆電的D面,上半部分為風扇散熱區域,轉折處留有增高墊有助于機身散熱。

    整個筆電的重量約為1380.5g,大約2斤多的重量。


    二、附帶電源適配器

    包裝內附帶了一個電源適配器,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出充電器為傳統方磚的造型。

    充電器的輸入端為梅花接口。

    附帶的充電器支持最高65W的輸出功率。

    充電器的輸出端為目前通用度很高的USB-C充電公頭。

    使用微距鏡頭看一下USB-C的內部,共12個pin點。

    充電器殼體上面的65W標識也說明了充電器的輸出功率。

    整個電源適配器加上一起連接線的長度約為283.5cm。

    使用卡尺實測原裝充電器不算連接線的長度約為109.19mm。

    寬度約為47.23mm。

    厚度約為29.65mm。

    使用POWER-Z KT002讀取充電器的快充協議,實測充電器走的是純PD的通道。

    讀取充電器的PDO報文,支持5V3A、9V3A、15V3A、20V3.25A四個固定電壓檔位,支持最高65W的充電功率,只是缺少了12V電壓檔。


    三、充電測試


    1、充電兼容性測試


    目前越來越多的筆電的充電接口開始向USB-C靠攏,加上目前雙USB-C快充線以及USB PD快速充電器的普及所以在充電器方面的選擇就變得更加的多元化。

    實測使用附帶的原裝65W充電器為筆電充電,功率為20.27V 2.92A 59.35W,成功握手PD快充。

    細觀察下發現在充電接口的旁邊還可以看到橘黃色的指示燈,表明此時筆電已經處于充電狀態。


    除了標配的充電器筆者此次還額外挑選了一些PD充電器來為筆電充電。

    首先使用蘋果96W PD充電器為筆電充電,實測功率可以達到20/46V 4.19A 85.80W,雖然標配的是65W的充電器,但筆電明顯支持更高的快充功率。

    使用征拓S4 100W氮化鎵充電器為筆電充電,實測功率為20.07V 4.45A 89.43W,同樣可以達到百瓦的充電級別。

    此外筆者還挑選了一些目前市面上比較熱門的大功率充電器,從實測的數據來看,雖然小新Air銳龍版的充電功率可以達到90W左右,但并不是所有的充電器的充電功率都可達到90W級別,更多的還是在30W+和50W+左右。


    2、充電全程測試

    除了測試充電器可以為筆電提供的快充功率之外,小編此次還測試了筆電的充電全程,使用POWER-Z KM001C連接到上位機即可看到充電器為筆電充電全程中電壓、電流以及功率的變化。


    將原裝充電器連接筆電之后開始充電,奇怪的是充電并沒有達到20V3.25A輸入檔位,而且停留在20V1.5A快充檔位,功率在30W左右。1小時40分后功率和電流逐漸下降直至充電結束,全程耗時約2小時37分,最高功率為20.39V 1.57A 32.02W。

    除了原裝充電器外小編還使用其他兩款充電器為筆電充電并采集充電全程的數據,2小時06分前功率、電流、電壓均處于穩定的輸入狀態,功率在25W左右。隨后功率和電流逐漸下降直至充電結束,全程耗時約2小時57分,最高功率為19.87V 1.29A 25.82W。

    很多讀者對于小功率的充電器能否為筆電充電存有疑問,所以此次小編還找來了蘋果20W PD充電器為筆電充電,3小時24分前功率、電流電壓均處于穩定的輸入狀態,功率在17W左右。隨后功率和電流逐漸下降直至充電結束,全程耗時約4小時03分,最高功率為8.97V 1.95A 17.56W。

    將三種充電全程繪制成曲線圖,可以看出雖然前兩個數據均處于30W功率階段,原裝65W充電器還是要比蘋果30W充電器要快一些的。并且可以看出,蘋果20W充電器是可以正常為筆電充電的,只不過受限于充電器自身功率只有17W左右,而且全程充滿的時間也是最長的,達到了4個小時。


    四、溫升測試


    此外小編還采集了充電器在工作時的溫度情況,數據采集時間節點的選取在1小時40分鐘。

    在充電器持續運行1小時40分后采集到充電器表面最高溫度為48.8℃。

    翻轉至另一側,充電器表面最高溫度為43.7℃。


    五、電池容量與標配充電器

    除了對聯想小新Air銳龍版筆電的充電進行測試之外,小編還查詢匯總了一下相關數據。目前聯想推出的AMD版本小新Air如果按照電池容量和功率區分的話共有三款,主要體現在屏幕大小上,而內置的電池能量也隨著屏幕的變大而增加。

    充電功率上由于筆電在待機狀態下和運行狀態下的功率不一致,所以這里僅統計了標配的充電器,可以發現,無論是哪個版本的小新Air,在標配充電器上卻是一致的,均標配了65W PD充電器。


    充電頭網總結


    充電頭網評測室最新購入的這臺聯想小新Air銳龍版B面的屏幕大小為14英寸,接口配置上筆電配備了2個支持USB3.2 Gen1 的USB-A接口、1個全尺寸TF卡接口、1個全功能USB-C接口、HDMI接口以及3.5mm耳機麥克風接口。


    包裝盒內附帶了一個支持65W充電功率的充電器,充電器的外觀為常規的方磚設計,輸出端采用了目前通用的USB-C充電接口。性能方面充電器支持PD快充協議,支持5V3A、9V3A、15V3A、20V3.25A四個固定電壓檔位。


    聯想小新Air銳龍版采用了目前通用的USB-C物理充電接口,所以為筆電充電除了原裝的充電器之外只需要使用常規的PD充電器即可。小編挑選了一些目前比較熱門的PD充電器來為筆電充電,實測下來發現雖然標配的是一款65W的充電器,但實際筆電可以接受的充電功率可以達到90W左右,當然這只是最高。小編使用了十幾款PD充電器為聯想小新Air充電,實測下來發現充電功率從15W-90W之間不等,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充電器都可以達到較高的充電功率。


    在充電全程上小編使用原裝65W充電器、蘋果30W充電器和蘋果20W充電器為其充電,實測下來發現除后面的涓流充電部分前面的快充功率一直處于20V 1.5A階段,并沒有觸發20V3.25A的快充檔位,全程充滿大約耗時2小時37分。使用蘋果30W充電器為筆電充電全程耗時2小時57分,而使用蘋果20W充電器需要4小時出頭才將筆電充滿。


    筆電搭載USB-C物理充電接口并支持USB PD快充協議已經是大勢所趨,這樣對于用戶的使用上來說只會更加方便,只需要一個支持PD快充的充電器已經雙USB-C快充線皆可為筆電充電,實用且方便。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