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次內容比較硬核,總共 4100 字,閱讀時間可能超過 15 分鐘,但可以保證能讓大家足夠了解這款產品。

    最近在研究 NAS,打算給自己配一個靠譜且免費的私有云,但一直不知到從哪個品牌開始玩起,看了下群暉和威聯通,感覺都比較硬核,不是很合適。

    后來跟綠聯的小伙伴說了下需求,他們推薦了 DH2100。

    綠聯做 NAS 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在這條賽道上算是比較年輕的牌子。

    不過綠聯對于 NAS 的定位十分明確,一是以簡單易上手為主,小白普通人都會操作;二是有家用和專業兩條線,像 DH2100 就是家用屬性更強一點,DH2600 則是拓展性更強,面對用戶群相對更專業一些。

    因此,基于家庭使用的這個特性,綠聯也沒有將 DH2100 設計得那么硬核,相比于群輝等專業向產品,它更圓潤且一體性更強一些,俊嫂說它像個路由器,但其實它要比普通立式路由器大不少。

    簡單介紹一下外觀和各個接口:

    DH2100 整體主要是塑料材質,但用了比較特別的磨砂銀色,銀色在 NAS 里比較少見,主要都是黑色為主,可能是考慮到家庭場景的使用,所以并沒有做成黑色。

    老實說,綠聯對這種銀色的處理真的不錯,起初我在網上了解這款產品的時候,真以為是鋁合金外殼。

    NAS 左上側的電源、網絡、硬盤1/2 的工作提示燈,這部分用了亞克力板裝飾。

    值得一提的是,DH2100 是支持 UPS 斷電保護且支持外接 UPS 電源,家里突然斷電了UPS 會在短時間內維持 NAS 正常關機流程,保護硬盤和信息存取進度。

    常用端口分布在 NAS 的左右兩側:

    左邊是 USB 3.2 Type-A 接口和 USB 3.2 Type-C 接口,這兩個是為了方便對外置手機、硬盤的快速讀寫。

    右邊是電源、網絡接口(1Gbps 峰值)和 USB 2.0 常規接口,這里上半部分是散熱孔,除此之外,NAS 的底部也有懸浮式設計的散熱通道。

    DH2100 提供兩個硬盤倉,同時也能支持 2.5 英寸和 3.5 英寸的 SATA 接口硬盤。這次綠聯配套的是希捷的酷狼硬盤,兩個 4TB 存儲空間,串聯模式下能提供高達 8TB 的存儲空間!

    當然,如果 8TB 還不夠用,NAS 本身最高也能支持最高 36TB 的硬盤容量,相信這已經能滿足到 99% 家庭對 NAS 的需求了。

    希捷酷狼硬盤的特性我在本篇文章里不展開細述,這里僅簡單說一下 PC 和 NAS 硬盤的區別,未來大家要擴充 NAS 的空間也能作為選購參考。

    因為 NAS 需要做大容量存儲,最經濟的方案就是選機械硬盤作為存儲介質,而由于 NAS 需要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因此對于磁盤不間斷使用的能耗比、穩定性、壽命都要求比 PC 更高,這跟 PC 硬盤更看重讀寫速度是不同的,NAS 硬盤更看重可靠性。

    DH2100 的硬盤倉用了垂直插盤的雙倉位設計,將硬盤托盤卸下來,把硬盤裝好,就可以插進 NAS 開機使用。基本上有過 PC 裝機經驗的人都能搞定,如果沒有,身邊總有一個人會的。

    在 DH2100 的硬盤設置里,存儲功能提供了兩個可選項,一個是備份存儲:

    硬盤 1 負責存儲,硬盤 2 負責對 1 進行備份;另一個是融合模式,打通兩個硬盤的存儲空間使用,如何選擇看個人實際需求,我對容量需求比較大,選擇空間融合模式。

    設置 NAS 需要使用綠聯的專用 APP 來操作,包括 NAS 的功能設置、云端訪問、上傳、下載都是在這個 APP 進行操作,這相當于是每個人自己的百度云盤客戶端。

    關于 NAS 的使用方式有很多,許多大神也研究出了不少用途和玩法,這里我挑出幾個我覺得好用的功能進行分享,希望能給大家提供更多 DH2100 的產品參考。

    客戶端兼容平臺較豐富

    DH2100 運行的是綠聯自家的 UGOS 系統,其提供的「綠聯云」客戶端對其他平臺的支持也是足夠豐富,覆蓋 iOS(iPadOS)、MacOS、Android、Windows 四大系統。

    比較意外的是就連電視端也有客戶端對 NAS 的訪問,這意味著電視可以直接通過客戶端讀取 NAS 存儲的圖片、影視內容。

    手機客戶端與 NAS 的配對方式也很簡單,這里以手機端為例:掃碼下載 APP、注冊賬號、掃碼綁定 NAS,完成綁定。全程簡直是傻瓜式操作。

    我在 iCloud 開通了 2TB 的家庭容量套餐,但我的父親用的是華為 P50 Pro,因此非蘋果生態的設備就只能另辟途徑去備份,并且也要支付額外的擴容費用。

    而現在,我可以通過 App 設置將 NAS 空間分享給最多 20 個家庭成員,每個成員都能使用共享的空間和各自獨立的云盤空間,那么即使是后續跨平臺換機、備份也很方便。

    關鍵是,除了 NAS 的購買成本,存儲服務都是免費的。

    頗為全面且簡單的操作面板

    「存儲」應該是大部分人用 NAS 最多的一個功能,和第三方云盤一樣,通過「綠聯云」 App 就能直接上傳文件、照片、視頻進私有云里,可以點選,也可以整機備份進去。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如果要備份 iOS 設備相冊,App 端是不支持蘋果 Live Photo 照片讀取的,這個是 iOS/iPadOS 的機制限制,其他程序都一樣。

    前面提到過 DH2100 是一款家庭、小白向的 NAS,所以我們對 NAS 的大部分操作,都可以通過客戶端來解決,這是比較簡單且常用的操作方式。

    當然,DH2100 也提供了 Samba,在局域網內的電腦、電視能通過指定的 SMB 地址、密碼來訪問 NAS,這點玩 NAS 的玩家應該都知道,我就不展開介紹了。

    私人云 NAS 相當于就是私人的百度網盤,它不需要充值每年上百塊的會員就能獲得大容量、高速的上傳下載速度,但因為局域網環境(家里)和外部網絡(家外)條件的不同,也會影響到讀寫 NAS 的效率。

    首先是內網,我的測試環境是 300Mbps 寬帶,NAS 有線接小米 AX6000 路由器,通過「綠聯云」客戶端將 15GB 的視頻素材從電腦拷貝到 NAS,電腦與路由器為無線連接。

    在內網上傳峰值 8.5MB/s,表現還不錯。在線播放讀取速度也有 4MB/s,4K 視頻在線播放,拖動進度條幾乎沒卡頓。

    如果你是攝影或者視頻工作者,也能在后期軟件直接訪問 NAS 硬盤里存儲的內容。

    比如我現在通過 NAS 內置的 Samba 網絡共享服務 ,局域網內使用 FCP 可以直接能讀取 NAS 所掛載的硬盤,能將 NAS 內的素材直接拷貝到電腦本地使用。

    在成片完成后,我也可以在程序內直接把成片導出到 NAS 進行保存,大大減輕 MacBook 的存儲壓力。

    而 NAS 另外一個應用場景則是家庭媒體庫了,在家里的電視、電腦上安裝 Kodi 等軟件,配合 NAS 的 Samba 協議,實測播放 4K 藍光片源也是十分輕松。

    當然,我們用 NAS 的環境也不僅是在局域網內,在外網環境,我們也要對內容上傳和下載進行測試。

    外網環境我使用公司網絡進行測試,這是我平時用得最多的熱點之一,下載速度大約是 4MB/s,有短時間保持在 5.5MB/s 的速度。后來我用了移動網絡下載,表現接近。

    上傳速度也算給力,向 NAS 上傳視頻的速度也能保持到 4MB/s 的速度,也有我平日用第三方網盤的 SVIP 水平了。

    除了常規的訪問、上傳、下載,「綠聯云」App 提供了不少 NAS 的拓展功能,下面我挑幾個挺好用的功能進行分享。

    遠程下載 & 在線播放

    客戶端嵌入了迅雷下載的入口,登錄迅雷賬號能跟 NAS 的迅雷客戶端綁定,外部設備通過客戶端能讓 NAS 自動下載種子文件。

    因為 NAS 本身是依靠本地網絡下載內容,所以外部設備只需提供種子文件,即可讓程序下載文件到 NAS ,不會用到外部設備的流量,也不會因為外部設備網絡環境影響下載速率,除非 NAS 所處網絡有其他設備占帶寬。

    但即使是下載到 NAS 硬盤里,外部設備讀取內容仍需要網絡來連接,而且大部分人訪問 NAS 內的視頻基本都會選擇在線播放,這方面「綠聯云」提供了三種方式打開視頻內容:

    • 「綠聯云」自帶視頻播放器
    • 系統自帶視頻播放器
    • 第三方視頻播放器

    「綠聯云」自帶的播放器的體驗是不錯的,而且對視頻格式的兼容性和功能都挺全,支持手勢操作、外掛字幕和無線投屏,基本上 90% 的視頻內容都可以用它來查看。

    然而問題在于,對于 4KHDR 規格下的視頻,由于其色軌的特殊性,「綠聯云」自帶播放器未能加載出最終的畫面色彩效果,畫面整體發灰。

    后來我向綠聯的小伙伴反映了這個問題,他們表示播放器是他們自己開發的工具,目前已經發現并正在努力解決 HDR 畫面的問題。他們也向我解釋播放器在開發時的顧慮,出于尊重相關專利和法律原因,他們正在尋找優化 HDR 播放的方案。

    如果用系統自帶播放器會怎樣呢?我用小米 12S Ultra 打開視頻,畫面正常加載,聲音也沒問題,但是在播放以外的功能上,就沒有「綠聯云」播放器那么豐富了,比如不能外掛字幕,這就限制了片源的選擇。

    目前我還在嘗試各種第三方播放器,因為第三方播放器實在太多了,體驗過四五款不是廣告多,就是卡畫面,所以如果大家有好的播放器推薦,歡迎在評論告訴我,我去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綠聯云」App 也提供了視頻轉碼功能,如果網絡環境不支持 4K 內容播放,可以在 NAS 內能完成最高畫質 1080P、最低畫質能壓到 480P 的轉碼,轉碼過程是離線進行的,不會產生流量。

    新文件會另外生成到硬盤里,不會覆蓋原文件。

    手機/電腦的備份功能

    和當前的第三方云盤服務一樣,「綠聯云」也提供了整機自動備份的功能,區別在于前者你需要每個月付 25 塊才能獲得比較舒暢的整機備份體驗,而后者是免費的,且自定義選項更多。

    「綠聯云」能提供的本機備份功能有不少。

    除了常規對通訊錄、相冊這類重要內容自動備份,也能設置自定義備份的文件夾,以及在微信端已經接收的文件,在 WiFi 環境下(也可以設成手機流量),「綠聯云」會自動上傳備份。

    而在備份文件的類型和路徑方面,App 也提供了比較靈活的可選項,比如能選擇備份特定前綴、特定后綴,或者是臨時文件,具體可以根據玩家對 NAS 的使用需求不同,進行不同的設置。

    除了 iOS 和 Android 兩大陣營的設備,針對蘋果 Mac 系統,「綠聯云」也能借助 AFP 協議對 Mac 系統進行備份,不占用電腦的本地空間。

    具體操作和前面提到的 Samba 協議類似,在局域網環境下打開 AFP,在 MacOS 自帶的「時間機器」功能中選擇 NAS 作為備份硬盤,即可對 Mac 設備進行備份。

    百度網盤文件遷移

    在用這款 NAS 之前,我曾想象過要將百度云這么多年所存的文件轉移過來會有多困難,然而事實恰好相反,「綠聯云」居然內置了百度網盤的入口。

    簡單的登錄之后,我們能直接將百度云盤的文件下載或遷移到 NAS 內。遷移的過程同樣是基于 NAS 所連接的網絡進行,不會用到客戶端設備的網絡。

    不過這里要注意的是,從百度網盤遷移數據的邏輯,本質上是 NAS 下載百度網盤的內容,因此遷移速度等于百度網盤的下載速度,而百度網盤的下載速度,則取決于是不是會員。

    所以,如果要遷移超過 5GB 以上的文件,建議還是先充一個月的百度網盤 VIP 再做遷移,否則整個遷移過程將會非常漫長......

    總結

    我接觸 NAS 的次數并不是很多,但是在信息遷移和備份這方面,我的需求應該會比其他人都要多,畢竟要經常在同平臺、不同平臺的設備之間切換,而且也得存放大量素材,光在「備份」這方面,每個月就得支出 50、100 元費用,從長遠來看,顯然 NAS 的可靠性和經濟性都要更高。

    而從一個接觸 NAS 不多的用戶角度看,綠聯 DH2100 的上手難度要比群暉等專業向 NAS 產品簡單,而且對于一些相對復雜功能,綠聯所呈現給用戶的也只有一個開關、一個文件夾、一個二維碼,這也是為什么綠聯的 NAS 更適合新手使用的原因。

    當然,我并非在說專業向 NAS 的不好,自定義程度越高的 NAS,更能被玩家開發出更多的可能性。只是,綠聯的這款 NAS 是家庭存儲向的產品,它的目標用戶里可能會有相當多的非專業用戶,甚至是之前連 NAS 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用戶,自然它就需要更簡單、直觀、可視化的方式給用戶呈現專業的功能,這是 NAS 的另一條路線——用更輕松的操作控制,給家庭帶來更智能的生活方式。

    MD第四代銳龍臺式機處理器不但在生產力性能上繼續超越競品,同時也改善了之前相對薄弱的單核與游戲性能,成為目前游戲性能最強的處理器,徹底戰勝了競品。新的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依舊采用了AM4接口,而之前的X570和B550芯片組也得以沿用,但好馬配好鞍,主板廠商還是為新的旗艦處理器帶來的新的主板產品,今天我們要測試的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后簡稱ROG C8DH)就進一步加強了設計,具體的表現我們一起來看看。

    血統純正,頂級旗艦再升級

    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C8DH)來自血統純正的ROG系列,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其是之前ROG CROSSHAIR VIII HERO(C8H)的升級版。整體的PCB布局上,C8DH也參考沿用了C8H的設計思路,散熱裝甲則采用了新的設計,配色也由原本的銀黑與黑的搭配變為了全黑設計,顯得更加沉穩低調,突出DARK暗黑之意。

    ROG C8DH相比ROG C8H在設計上最大的改變就是進一步提升了供電能力。雖然依舊是14+2組供電設計,但MOSFET已經升級到了TI CSD95410RRB DrMOS,可承載高達90A的電流,已經是目前消費級旗艦主板中最奢華的配置,理論上在典型狀態下負載1500W的供電功率沒有問題。電容采用了富士通MIL系列10K黑金電容,電感則是MICRO FINE粉末化超合金電感。超強的供電配置,加上華碩新的整合式供電架構,能更好的解決VRM區的散熱問題,帶來更強的超頻性能。

    該主板的供電接口采用了8+4Pin PROCOOL II 高強度供電接口,配備特制的實心接針,能夠確保與EPS 12V電源線的充分接觸,可以有效降低阻抗,更加堅固耐用。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主板的VRM還匹配了體積巨大且厚實的散熱裝甲,同時還使用了L型熱管連接,能夠更好的控制溫度,確保超頻成功。另外,相較于傳統主板使用來自于位置不理想的單端感測帶來的CPU的實際電壓和通知軟件的電壓數值有巨大差異的問題,ROG C8DH配備了差異化的感測電路,讓玩家可以更精準地追蹤電壓,簡化超頻與調整。

    內存方面,ROG C8DH配備了4條DDR4內存插槽,打造了華碩最新的OptiMem III技術,采用獨特的內存優化走線,能有效提高信號完整性,減少干擾信號,提高內存兼容性和超頻空間,可在更低電壓、更低延遲下穩定運行高頻內存。由于高頻內存對AMD 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的游戲性能提升較大,所以對高頻內存的支持和超頻能力,也是玩家們比較看重的能力。ROG C8DH則能夠支持最高5100MHz(OC)的DDR4內存,足夠讓發燒玩家施展拳腳。

    AMD從第三代銳龍處理器開始支持PCIE4.0,而X570芯片組除了能夠支持來自處理器的PCIE4.0通道外,還額外提供了PCIE4.0通道。這樣雖然方便了玩家,但芯片組的溫度也隨之升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像C8H這樣的首批X570主板都為芯片組配備了額外的散熱風扇。

    ROG C8DH開創性的使用了純被動散熱,不再為主板芯片組提供主動散熱風扇,帶來更加安靜的使用環境和無故障保證。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ROG C8DH在芯片組部分的主板散熱裝甲相對于C8H來說明顯加厚,同時還加入了鰭片式設計,用于保證芯片組的散熱環境。從這里來看,華碩對其全新設計的散熱裝甲還是很有信心的。

    NVMe M.2 SSD的支持方面,ROG C8DH擁有兩條NVMe M.2插槽,上方插槽由CPU直出支持,相比C8H改進了散熱裝甲,散熱能力更好。下方插槽由芯片組提供,能夠支持22110長度的NVMe M.2 SSD,同樣配備了散熱裝甲,以確保PCIe4.0 SSD在高速讀寫下不過熱降速。

    擴展插槽方面,ROG C8DH配備了3條全尺寸PCIe 4.0×16和一條PCIe 4.0×1插槽,前兩條來自處理器直出,可以使用單槽×16或雙槽×8模式。這兩條PCIe 4.0×16插槽均配備了華碩SafeSlot高強度安全插槽技術,擁有一體注塑搭配金屬骨架并增強了焊點,可為顯卡提供優異的支撐和防護能力。剩下的一條×16插槽和×1插槽則來自X570芯片組。

    網絡方面,ROG C8DH提供WiFi 6(AX200)無線網卡、Intel千兆網卡和REALTEK 2.5G網卡,配置豐富,能夠為玩家提供足夠大的網絡吞吐量,突破傳輸瓶頸,帶來更低的游戲延遲,提供更順暢的在線游戲體驗。

    性能與超頻實戰,ROG C8DH到底有多強?

    常規性能測試部分,我們可以看到ROG C8DH的表現比較不錯,這顆旗艦級的AMD 銳龍9 5950X在其之上有著充分的性能發揮,能夠滿足玩家們的性能需求。當然,作為旗艦主板來說,這也只是“開胃小菜”,大家更加關注的是其超頻方面的性能,而ROG C8DH重點強化了主板供電,顯然就是有備而來,所以我們來看看超頻方面的表現。

    超頻測試中,我們在RYZEN MASTER中將這顆AMD 銳龍9 5950X的單核超頻到了5.225GHz,CPU-Z的單核得分已經高達724分。多核心超頻部分,這顆處理器在ROG C8DH上則最高可以超頻至4.8GHz,CPU-Z的多核得分已經達到了13798分,非常強勁。從這里也可以看出,ROG C8DH的超頻性能確實非常優秀,稱之為目前超頻性能最強的X570主板之一毫不為過。

    Dynamic OC Switcher混合雙模超頻體驗,完美解決超頻痛點

    除了常規的超頻之外,ROG C8DH還為玩家們帶來了獨家的“Dynamic OC Switcher混合雙模(多/全核)超頻”技術,讓超頻更加智能。這是什么意思呢?熟悉AMD超頻的玩家都知道,AMD默認提供了PBO模式,可以自動超頻提升最高頻率,但玩家手動超頻往往是進行全核心的超頻,在全核超頻模式下,處理器的所有核心都被鎖定在全核頻率下,這會導致單核頻率偏低。而ROG C8DH的“Dynamic OC Switcher混合雙模(多/全核)超頻”技術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生。其可以根據玩家預設的電流或溫度閾值,在DOCP+PBO和全核超頻模式中智能切換,簡單的說就是低負載時開啟DOCP+PBO,獲得更高的單核性能,在高負載時切換到全核超頻模式,獲得更強的多線程性能。下面我們就來測試一下這個功能。

    為了更好的展示Dynamic OC Switcher混合雙模(多/全核)超頻的作用,我們將處理器改為甜品級的銳龍5 5600X。默認狀態下,AMD銳龍5 5600X標稱的單核最高頻率為4.6GHz,實際使用時可能會稍高。其R20的單線程得分為590上下,多線程得分在4250分左右(全核心4.3GHz左右)。

    首先我們在ROG C8DH的BIOS中打開PBO,并設置頻率提升上限為最大的200MHz。這時再運行R20,其單線程得分可以達到618(單核頻率提升至4.8GHz左右),多線程得分為4559分(全核心頻率4.525GHz左右)。

    隨后我們按照常規方法,將這顆R5 5600X超頻至全核心4.7GHz,其在R20的多線程分數達到了4727分,但單線程性能的得分卻降低到了608分,這是因為全核心頻率被鎖定在了4.7GHz,所以在負載相對較低的單核心應用中,處理器同樣只能最高到4.7GHz。顯然,玩家想要的,肯定是在低負載單線程應用中,擁有PBO的高頻單核性能,同時也能在重負載的多核應用中,有更高的全核心頻率,而ROG C8DH上的Dynamic OC Switcher混合雙模(多/全核)超頻技術就可以很好的實現“魚與熊掌”的兼得。

    進入BIOS,進入Extreme Tweaker子菜單,在AI Overclock Tuner中打開DOCP,并進入PBO設置中按照常規設置開啟PBO。再進入CPU Core Ratio(Per CCX)設置中,將Dynamic OC Switcher選項設置為Enabled,同時在其上方的Core VID中設置好全核超頻的電壓,在CCX0 Ratio中設置全核心倍頻。在其下方的三個選項則依次是切換模式的電流(默認為45A),切換模式的溫度(默認為75℃)和響應時間,如果全部使用默認設置的話,那么保留AUTO即可,這里我們使用AUTO,然后按F10保存重啟。

    進入系統后,再次運行R20,我們可以看到,在進行多線程性能測試時,處理器啟用的是全核心超頻策略,使用全核心4.7GHz頻率工作,得分為4726分,而進行單線程性能測試時,則使用的是PBO控制頻率,最高頻率為4.85GHz,得分為615分。從這里可以看出,Dynamic OC Switcher打開后,很好的融合了PBO的高單核頻率提升和全核心超頻的高多線程性能,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解決辦法。

    總結:新一代超頻神器,發燒玩家好搭檔

    到目前為止,X570依舊是銳龍5000處理器的旗艦芯片組。雖然平臺沒換,但不妨礙廠商們進一步發掘X570芯片組的潛力。ROG CROSSHAIR VIII DARK HERO在C8H的基礎上又加入了不少增強設計。雖然銳龍5000系列的TDP并沒有變高,但ROG C8DH供電的加強毫無疑問讓發燒玩家能更好的沖擊超頻記錄,而入門玩家在超頻時也有了更高的寬容度。獨家的Dynamic OC Switcher混合雙模(多/全核)超頻技術,可以說是非常有想法的設計,很好的解決了AMD玩家在超頻時的痛點,在實現強勁多線程性能的同時還能保留高單核主頻,同時也能很好的解決入門級玩家在散熱能力不足時的超頻穩定性問題。另外,該主板還是目前少有的放棄X570芯片組風扇設計的主板,使用體驗更好。整體來看,該主板非常適合旗艦玩家搭配銳龍9 5900X、銳龍9 5950X這樣的旗艦處理器使用,喜歡的玩家不妨去看看。

    不知不覺折騰Nas已經一年多了,自從自己開始外出搬磚就給自己安排了一套Nas,當初安排Nas的目的很簡單,存儲外出旅游時拍攝的一些素材,家里人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去查看這些內容,同時不占用手機的存儲空間。

    作為當時自己的第一臺Nas我選擇的是綠聯云的DH2100,綠聯大品牌背書,對于個人來說使用方便,售后有保證,深受我的喜愛,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里還使用過極空間Z2s去給家中組建了一套影音設備,關于Nas的主要功能也都體驗差不多了,今天從多個方面分享一下我再次入手的綠聯云DH2600。

    分享這款Nas設備時有一個小插曲——一個Nas設備里2T的硬盤掛了!磁盤檢查后發現全紅,硬盤使用時長9000多不到1w時長,自己想想應該是之前不正常的關機導致。

    先前曾中招過一次但自己不當回事,聯系了綠聯售后遠程恢復之后沒有進行磁盤檢查,就繼續用了,后面搬家強行下電加上運輸或許導致了硬盤受損,好在當時沒圖便宜,直接買了希捷酷狼的Nas專用盤,三年之內可以免費數據救援一次,數據還沒恢復之前還寄了一張售后盤,希望最終數據可以恢復成功,里面存儲了自己好多珍貴的資料。

    Nas簡單來說就是網絡存儲器,簡單理解就是屬于自己的云盤,多賬戶多設備可以同時訪問,同時還能再上面建造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升級內存方法也很簡單,升級硬盤即可。

    當然Nas上還可以玩Docker,運行不同的鏡像容器,當作一個自己的微服務器。

    選擇理由

    雙通道DDR4+雙NVMe硬盤槽+2.5G網口+N5105處理器

    而之所以選擇綠聯云的DH2600就是看中了它支持Docker,同時使用的是和我的mini pc同款cpu——Intel N5105,標配4GB DDR4(上限2933Hz)內存,最高可升級至16GB,更是支持NVMe PCIE3.0的固態硬盤,固態硬盤即可擴容使用也可以當作加速包使用。總之DH2600就像一臺mini pc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合適自己的內存以及固態的搭配,從而提升多任務多人使用時的文件讀寫速度,提升多任務運行時的穩定性。

    家中搭載N5105處理器(TDP 10W)的mini pc大師跑分近30w,win11操作環境下多開辦公三件套綽綽有余,更何況是放在DH2600這臺Nas上呢。

    這一套硬件在雙盤位Nas設備中絕對屬于數一數二的,最高支持44T的存儲(機械硬盤20T*2+固態硬盤2T*2)。


    系統方面綠聯云使用的是基于Linux深度研發的UGOS私有云系統,簡單易用,無需過多設置,適配即可進行使用,圖標風格感覺和MacOS很像,簡約美觀。

    開箱

    綠聯DH2600單機版配件配有螺絲刀螺絲刀+螺絲、12v5A電源適配器、超六類網線,除了硬盤外到手就能用

    如果家中沒有限制的Nas專用盤,可以選擇官方的 2*4TB 和 2*8TB 兩種酷狼硬盤捆綁套裝,套裝版的價格要比自己買硬盤劃算多了。(希捷酷狼硬盤有三年一次的數據救援服務)

    DH2600和DH2100外觀配色幾乎相仿,采用啞光銀配色,外殼圓潤,香檳金進行點綴,質感這一塊拿捏的很到位。

    底部的四根緩存柱除了美觀外,最主要的是一定程度可以起到減震,降低硬盤故障率的效果。正面還有三顆指示燈,顯示兩個硬盤位的工作狀態以及Nas設備的運行狀態,

    硬盤倉采用磁吸式蓋板設計,硬盤架的設計相比DH2100的設計更為巧妙,抽拉式硬盤托架拿取硬盤更方便,不像有的需要用螺絲刀才能拿出硬盤。

    3.5寸的機械硬盤根據貼紙上的操作提示安裝就好,如果使用2.5的機械硬盤需要使用螺絲固定。

    M2接口的固態硬盤槽放在機器的側面,安裝起來還算方便(卡扣式設計),在App操作中可以選擇當存儲盤或是加速包,具體稍后介紹。

    在DH2600機器的底部就是內存卡槽,最高支持16GB DDR4 2933Hz,官方標配的是一根4GB三星DDR4 3200Hz內存條

    機器背后還有2*USB3,0接口、Type-C接口方便讀取硬盤陣列柜、U盤等各類存儲設備,當然更是支持usb的無線網卡,對于拓展性綠聯云DH2600在主流Nas里數一數二。

    上手體驗

    綠聯DH2600的操作屬于傻瓜式操作了,根據APP上的引導直接一頓選擇就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對數據安全要求較高同時不差錢,選擇備份模式即可,需要大容量選擇普通模式即可,由于我的一部分數據是比較重要的,那么使用綠聯云的數據保護功能,就可以將重要的數據自動備份到另外一塊硬盤,文件有進行備份這樣就安全了。

    綠聯DH2600默認是需要在局域網下才能進行配置,如果需要用到無線網絡則需要配置無線網卡。其次無論是有線網絡還是無線網絡,理論上本地的傳輸速度都跟路由器有很大的關系,像我使用的是華為 Q6路由器,受限于路由器的網絡傳輸速度,并不能完全發揮綠聯 DH2600的傳輸性能。



    綠聯DH2600的操作方式和體驗主打的好用易用,比如照片備份、文件備份等功能,安卓端的微信文件還可以進行同步。

    Win系統可選擇指定文件夾進行同步,MacOs的設備可以打開時間機器進行備份,具體就不過多贅述。

    關于文件共享,綠聯云遠比某些云盤方便很多,分享的鏈接不會像某些云盤出現限速的現象,當然也無需下專用app,直接在瀏覽器就能下載,最近分享給甲方的視頻鏈接全都是通過Nas進行傳輸的,下載速度也很快,甲方爸爸們都說不錯

    得益于N5105的CPU,視頻在線預覽的解碼速度也很快,播放視頻或是藍光視頻預覽速度很快,二倍速也不曾出現卡頓的現象,這一點值得好評,使用Docker中的一些鏡像,動動手做一個海報墻,業余時間把DH2600當作一個電影播放機也還不錯。

    說到觀看藍光資源不得不提一下DH2600內置的下載功能,你可以選擇自帶的下載器,或是內置的迅雷、百度網盤,最近還支持了移動云盤中的內容下載。

    作為一臺Nas,DH2600可以做到24h不間斷的使用,這也意味著這將改變你往日下載一些大型游戲或是藍光資源的習慣——不用24h開著電腦去下載。

    在實際體驗中,我下載了一些藍光資源,下載速度差不多可以在10Mb/s,個別資源可以達到30Mb/s的樣子,實際下載速度跟自己的網速以及資源的情況有關,總之體驗是非常好的

    DH2600還考慮到大家24h使用帶來的噪音問題,風扇是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調節的。像我大部分時間都是選擇靜音模式,使用中偶爾會發出一些磁盤工作時的聲音,再加上N1505的TDP功耗僅10w,如果設備存放位置合適,室溫環境ok,設備運行并不會產生過多熱量,低功耗,耗電量更是忽略不計,一年電費差不多就一天外賣錢,低噪音、低功耗,全年放心用。

    DH2600還有一個功能是我最喜歡的——綠聯云互傳

    這個功能可以在綠聯云設備間文件的傳輸,比如可以和好友互相傳輸內容,傳輸的內容會直接保存在自己的綠聯云盤上,而不需要自己先下載再上傳了。


    如果文件冗余了也不怕,DH2600還支持文件查重功能,這一點好評。

    總體上的體驗,綠聯云DH2600對于入門者來說非常友好,傻瓜式操作,軟件的UI包括交互邏輯都簡單易懂,DH2600的性能說實話個人感覺可以滿足一個小型團隊的使用,一家人使用絕對綽綽有余。DH2600上唯一一個目前我還沒玩透的就是Docker功能,這個功能可玩性很高,除了一些常用的鏡像有官方的內置教程,剩下多數都需要自己摸索甚至還可DIY。

    Docker使用

    Docker具體是什么大家可以去看一些專業人員所寫的內容,這里就不誤人子弟了,對于我來說Docker主要是可以滿足更多的個性化使用,最簡單的相信也是大家常用的幾個影音相關的jellyfin、plex、emby等

    這幾個容器體驗下來個人比較喜歡jellyfin,上手相對簡單一點,排版精美,海報墻也非常精美,不知道后期官方會不會推出自己的資源庫,將DH2600打造成一臺電影播放機,不用自己搗鼓Docker就能享受這些精美的海報墻。

    除此以外Docker還有很多玩法比如挖豆子等,這些就需要大家深究了,Docker倉庫內鏡像還有很多,甚至還搜到了嗶嗶哩嗶直播的彈幕助手,挺實用的。

    關于Docker的更多玩法就需要后續的慢慢探究, Docker這個功能有很多可慢慢開發的地方,DH2600的配置再結合Docker的功能,這款Nas過個五六年估計都不會落伍。

    DH2600實時對設備的溫度、硬盤工作狀態甚至還可以讀取固態硬盤的使用壽命,方便查看設備的各種信息,就是不知道Nas上為什么沒有可以檢查機械硬盤壞道的功能,希望未來的某一天可以找到對應的功能。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使用體驗了,不知道大家對DH2600還有什么想了解的地方呢

    總結

    相比QNAP、群暉等Nas,綠聯云DH2600更適合新手小白上手使用,使用群體更廣,上手使用起來更簡單,價格或許相比自己DIY的Nas沒有那么的性價比,但面對官方詳情頁中每個月最少一次的更新,以及自己曾享受多次靠譜的遠程服務,2k左右的價格去購買DH2600顯得極具性價比,簡單易用讓你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安心創作,出現問題交給遠程服務,不用自己瞎搗鼓。

    如果你對Nas未曾了解,就想買一個性能還不錯,使用方便,節省手機的大量空間,支持Docker的綠聯DH2600或許是你入門到玩轉Nas的不二之選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