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聯想游戲本Y480N[吐舌],當時的廣告詞彪悍的小Y[玫瑰],2012年上大學時買的,手機才剛從諾基亞變成安卓的摩托羅拉戴妃,當時還不怎么會網購,就去了鄭州百腦匯買的,逛了兩天才拿下,只能說價格不透明,奸商太多,問了好多家,最后以5300元購得,這都有十年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用的比較愛惜。
聯想Y480N
先說原來的配置吧,i5 3210m+4g內存+GT650M顯卡+1T機械硬盤,就這樣大學用了四年,后來2016年畢業后陸續加了128G固態硬盤和4G內存條,變成了i5+8g+128g固態+1T機械的組合。
大家一定很好奇,這么老的電腦了,還有必要升級嗎?![呆無辜] 實際上我也考慮了這個問題,首先是自己經常出去的原因要用電腦,臺式機不能攜帶、IPAD生產力堪憂,我只能選擇筆記本,但是不值當的買新的了,就這樣湊合湊合用吧;其次可能是對這臺電腦有感情了,不舍得換掉,再者過了那么多年了,配件也便宜,就想著最后再升級一次。
小黃魚訂單
買配件當然首選小黃魚了[憨笑]網上信息不多,只有部分帖子也是很多年了,據說這個本的主板能換i7 3612qm、i7 3630qm等等,經過考慮最終鎖定i7 3630qm,但是當我去小黃魚搜索的時候發現過了那么多年,i7 3630qm竟然還能賣到四百多的高價,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暈]但是,偶然搜到一家,說是有ES版本的i7 3630qm,且價格便宜才二百多元,經過我的詢問,賣家說應該能支持我的電腦,我才下單購買。(注:我百度了一下,es版本就是cpu正式上市之前的測試版,電腦設備管理器里不顯示型號,只有用cpu-z才能看到型號,實際使用和正式版無異)
i7 3630qm本體
就這樣經過幾天的等待終于到貨了,就這么個小塑料盒子裝著,激動的心、顫抖的手,開拆[看],因為經常清灰,拆過好幾次已經輕車熟路了,除了鍵盤都很好拆(鍵盤用個銀行卡先撬開上面,再撬下面且要注意下面有一個排線別拉斷了),歷經半個小時完畢,第一次沒點亮,經過反復嘗試發現是內存條接觸不良,用橡皮擦拭后完美解決。
魯大師和cpu-z測試上圖,魯大師無法顯示具體型號,cpu-z可以正常顯示是i7 3630qm。
魯大師信息
cpu-z截圖
經測試,i7 3630qm相比i5 3210m魯大師跑分高了4萬分,且實際體驗明顯感覺更快了;但是發熱也更大了[我想靜靜],原來i5的發熱就勉強壓得住,換了i7原來的散熱器根本壓不住[打臉],開機維持在60度左右,打個英雄聯盟中特效上到80多度,幸好我還有個外置筆記本散熱器可以往下壓壓溫度。
i7魯大師跑分
更換之前忘記截圖了,只拍了照
小黃魚截圖
最后130塊大洋把i5賣了,總計花費100元左右做了個升級。
自此,十年老本重獲新生,相比單位的辦公電腦還是強的多,哈哈哈[看]歡迎大家學習交流,最后想問一下,現在還有人用這個型號的筆記本電腦嗎?
者:Ir900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四狗,也算是過了蠻久的寢室生活,在購置寢室物品時也走了不少彎路,于是總想總結出點什么來,希望能給還年輕的學弟學妹們一點建議。因為怕被噴,所以還是先做幾點聲明:首先,我所給出的建議很多是根據我個人的需求做出的選擇,可能會不適合你,歡迎探討,不要強求統一結論;然后,作為一個出身四五線城市中等收入的家庭的學生來講,可能不靠自己掙來的錢買這些設備略敗家,這我也不得不承認,但我覺得我至少還是在合理利用它們的,所以還請輕噴。
下面開始正經的介紹寢室所需的數碼產品吧
電腦毫無疑問的是當今生活的必備用品,大部分人都會在剛升入大學時買一臺屬于自己的電腦。但是該買臺式機還是筆記本?買筆記本是買超極本還是游戲本?這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了。四年前,我選擇的是買下面這臺聯想Y480。
站在當時我的角度來想,這個選擇是沒有什么錯誤的。得益于英特爾的擠牙膏,3代標壓i7的性能現在依然也算得上優秀,650m在當時也算是還不錯的移動端顯卡。再加上之后我也給這臺筆記本加了內存,換了固態,日常使用毫無壓力,感覺再用個兩三年也不成問題。如果只選擇一臺設備來使用的話,現在選筆記本也可以選類似配置的。現在應該可以配到i7-6700HQ+950M/960M的配置,大致價格6000~7000,具體產品型號就不推薦了,各家都互有優劣,選一款自己喜歡的就好。我更推薦15.6寸的產品,與14寸重量其實相差并不大(加上充電器都很沉),配上1080p的屏幕相對不那么瞎眼,選一款屏幕素質好的ips屏產品,自己加一下內存和固態硬盤,應該能應付學習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情況了。
宏碁(acer)暗影騎士2 VN7 V Nitro 15.6英寸游戲本(四核i7-6700HQ 8G 1T ...
然而這個前提是只擁有一臺設備的情況下,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我還是不推薦用一臺設備完成所有工作的,因為每一項都做得不完美。首先是筆記本的屏幕太小了,即使是15.6寸的產品,同屏多任務的可用性也不高,而且筆記本的屏幕普遍色域偏低,而且偏色較為嚴重,所以加一臺23寸以上的顯示器可以極大的改善使用體驗。這又涉及一個問題,為什么不選臺式機?首先,北方很多大學晚上都是要斷電熄燈的,這極大的限制了臺式機的使用;而且,放假總要把電腦拿回去,作為一名學生,還是很需要考慮可移動性的。臺式機可以作為補充,但還是不太適合學生黨用作主力機。
如果沒有游戲需求的話還是入手一款超極本比較合適,比如surface pro3/pro4、xps13或者macbook air/pro,價格更低的產品還是有的,但我就不想推薦了(低價總會有所縮水)。一般的需求的話,上面提到的這幾款選擇高配都可以很好滿足。要是真是對數據、圖像處理要求很高的話可以上戴爾的移動工作站,但這種需求就比較少見了,相關產品我也不了解。
【黑色鍵盤套裝】微軟(Microsoft)Surface Pro 4(酷睿i5 128G存儲 4G內存...
超極本的話也是可以接拓展塢接顯示器的,放寢室里用效率也會有提升,值得考慮。同時如果選擇surface的話,也可以當作平板日常娛樂使用,可能稍沉了點,但也還算能接受。而且surface pro4的性能已經很不錯了,i5版就足以滿足日常使用,調個900p中高特效也能比較流暢的玩玩lol。當然,缺點也不是沒有,巨硬的小bug一堆,睡眠睡死,wifi連不上之類(雖然我沒自己使用過,都是據說)。要是想要一個穩定可靠的筆記本,還是選xps13或macbook比較好。
關于mac爭議一直都比較大,我是因為曾經想要做ios開發所以入了,雖然現在看來都是浮云。但買入了15款rmbp使用了一年后,感覺體驗還是相當不錯的。最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合蓋就拿走,打開就用,響應非???,幾乎從不需要關機,也不會造成任何問題,印象中從未遇到過死機的情況。長時間不用會深度休眠,耗電相當低,當前工作內容也會一直保留,可以說是極大提高移動辦公效率。而且續航也算是一大亮點,配合上mac系統本身比較省電,日常使用續航8個小時左右沒有問題,出門也不用帶充電器了,極大減輕負重。觸摸板是可以吊打win陣營的,熟悉了操作效率會比用鼠標還高,可以說是完全拋棄了鼠標。
性能方面還算夠用吧,13寸pro用的是雞血版的低壓U,雙核2.7G也還算夠用,但其實也并沒比air強很多,加價換i7提升也不大(畢竟還是低壓雙核)。硬盤還是推薦256G起步,128G用久了是很捉急,即使大文件都放移動硬盤里也蠻捉急。內存8G起步,焊在主板上的,需求高可以直接上16G。air和pro最大的區別就是屏幕了,用過Retina就再也回不去了,但air的重量還是低了200g左右,續航也稍好,追求極致便攜接顯示器使用也還不錯。
我是完全不推薦使用macbook來玩游戲的,雖然也不是不能玩。Iris6100差不多有930M的水準,應該也能用低特效玩游戲了。mac上是可以安裝戰網玩全套暴雪游戲的,steam也可以裝,上面也有一些mac平臺的游戲,外服的lol也能玩。但是,如果經常玩這些游戲的話,還是不推薦買mac的。首先是mac系統對游戲優化不好,同樣dota2中畫質,裝win會比直接在mac下玩多10幀。然后就是發熱嚴重,macbook的散熱是相對較差的,不適宜玩游戲這種長時間高負荷運轉。
還有就是購買macbook的話,學生黨可以用教育優惠,大致能便宜10%左右,還比較可觀。可以選擇在官網購買,或是所在城市有蘋果直營店的話去直營店買(在直營店出示學生證就可以使用教育優惠,ipad應該也可以)。
配置 - Apple 與教育 - Apple(中國)
說了這么多,缺點也還是有的,首先是軟件兼容性,總有些軟件沒有mac版,雖然可以用虛擬機或雙系統解決,但會占用較多硬盤空間(128G乞丐版的哭了)。而且windows裝在mac上也有些小毛病,發熱感人,觸摸板幾乎不能用之類,但現在也就只有少量軟件必須要在win環境運行,偶爾用一下也還能忍。然后就是兩大毒瘤chrome和flash了。一直都說win下chrome占用內存多,我倒是沒什么感覺,但是mac下的影響確實還是蠻大的,會有輕微卡頓,發熱也比較感人。所以我還是用回safari了,也還挺好用的,可以和蘋果設備間同步書簽和密碼。另一大毒瘤flash影響比較大,蘋果官方已經是不推薦安裝flash的了,市場里也沒有,但因為有些網站必須要用到,所以還是裝了。然后就發現這是一個大坑,CPU占用率極高,發熱驚人,風扇聲驚人,因為主要也就看B站視頻用flash,所以現在我都盡量不用macbook上B站了。
如果不玩游戲,需要長續航,想要系統穩定的話,macbook還算是值得購買的。今年九月的秋季發布會上,air和pro產品線可能有較大更新,不著急入手的同學可以稍等一下(道聽途說,不完全可信)。
根據不同需求,是要有不同選擇的。如果專業需求不高,就玩些主流網游的話,上面介紹那部標準配置的電腦,加上顯示器和外設,就能獲得很好使用體驗了。因為這一代的標壓i5-6300HQ是四核四線程,性能比之前的雙核四線程有很大提升,所以預算不足的同學也可以選擇標壓i5的配置。
聯想(Lenovo)小新700電競版 ISK 15.6英寸超薄游戲本(i5-6300HQ 4G 500...
這套裝備還是有個蠻大的問題的,就是出門重量較重。15.6寸的筆記本本身就很重,續航又普遍捉急,有4小時以上就算好了,出門再帶上充電器就有將近3kg了,實在是不太方便。個人認為解決方法是配一個平板,根據使用習慣可以考慮ipad或surface3。我這部mini2是兩年前買的了,暑假打了兩個月工用掙的錢買的,感覺買的很值。輕巧方便,屏幕素質不錯,帶去上課看個ppt,躺床上看看番,玩玩游戲都是極好的。
性能現在來說還是勉強夠用的,但考慮到ipad的更換周期,還是不太推薦現在購買,買mini4或air2會更值得一些。預算相對充足的話還可以買9.7寸ipad pro或surface3,這兩個產品的定位比較接近,亮點都在于觸控筆,方便隨時記筆記和畫圖。兩款產品都有短時間的上手體驗過,ipad pro的觸控筆手感明顯要好一些,也更輕便;surface3的優勢在于支持桌面端軟件,需要經常帶出去使用桌面端軟件的話(做個ppt,寫點C++啥的),優勢還是不小的。
首先說結論,我不推薦購買高端游戲本,也不是很推薦裝臺式機,相對更推薦游戲主機(PS4)。
近幾年英特爾一直在擠牙膏,但隔壁老黃可沒閑著,一直在壓榨農企。說人話就是:CPU的進步非常緩慢,但顯卡的換代還是比較快的。即使是高端游戲本,即使是準系統,升級潛力也是比較小的,換顯卡可行性不高。于是在顯卡換代比較快的現在,就要面臨使用3年左右顯卡就已經被淘汰,無法運行最新單機大作的窘境。這時高端游戲本的負重缺陷就很嚴重了,完全沒有繼續使用下去的動力,只好完全換代,淘汰速率相對比較快。
華碩(ASUS)GX700VO 玩家國度17.3英寸游戲本(i7-6820HK 32G 256G SSD+256...
組裝臺式機相對就好很多了,用幾年只要升級一下顯卡就還可以維持主流性能。但前面也說到了,臺式機對于學生黨來講,日常使用有很多不便。而且要組裝一臺遠超筆記本,可以流暢運行各種單機大作的臺式機也不便宜,怎么說也得i5+960,不算外設也要5K起步了。如果預算充足,配合surface來使用,倒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我最推薦的還是購買游戲主機。因為我之前大力推薦了用筆記本接顯示器的做法,所以加上游戲主機只是更好的搭配,并不算是增加額外投入。PS4的好處是相對組裝臺式機來說,價格更為便宜,而且因為游戲廠商會針對主機進行優化,所以硬件淘汰相對會慢一些,周期大致為6年。雖然后期游戲的投入相對PC平臺可能要貴一些,但實在不行可以租游戲或賣二手嘛,問題也不大。PS4相對比較小巧,放桌上不會占太多空間,假期還可以拿回家接電視玩。因為PS4只有HDMI信號輸出,所以買顯示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有HDMI接口,如果自帶喇叭或者音頻輸出接口的話最好,沒有就只能用手柄接耳機聽聲音了。近年來單機大作都會在多平臺發布,PS4上還會有一些像《血源》之類的獨占游戲,游戲性上是不用擔心的,就是要聯機的話可能就沒法和PC的小伙伴同區了。
索尼(SONY)【PS4國行主機】PlayStation 4 電腦娛樂游戲主機 新型號(白色...
本來想這期把外設啥的也一起講了,但無奈廢話太多,就先寫這些吧,估計寫再多就沒人看了。以上這些算是我個人的對購買的分析,和對使用過的產品的一些經驗總結。可能會有一些偏頗,也歡迎來討論,我也很樂于給出一些數碼產品購買上的參考意見(當然只是建議,如果買回來不合適不要來打我)。
轉眼間也要畢業開始工作了,學生時代真是美好又短暫的,還在上學的同學們也要好好珍惜當學生的日子,工作以后可能就再沒這樣認真學習,拼命玩的機會了。所以寫這個系列也算是給還迷茫的年輕人一些購買建議,合理購買一些能提高生活品質,提升工作效率的設備,值才重要。
下一期或許會將一些外設及數碼產品(其中幾樣題圖中已經出現了),又或許會講一下文具(主要是筆),歡迎留言說一下更想看關于什么的吧。
這期就到這里了,不要臉的求打賞,超過10個就可以下期再見啦!
今筆記本相關的新新品和技術迭出,這讓很多正在使用老本的用戶總有換新品的沖動。不過,筆記本到底是拿來用的,新品固然具有很多新鮮的特性,但并非適合我們拿來升級或嘗鮮。
新平臺的年度攻勢
無論是英特爾還是AMD,都遵循著硬件平臺每年革新的升級步伐。比如英特爾Westmere(2010)→Sandy Bridge(2011)→Ivy Bridge(2012)→Haswell(2013)的升級路線。有關英特爾最新Haswell平臺的性能和特性我們在前幾期雜志上已經做過詳盡的報道,因此本章節我們就以AMD最新平臺為主,探討一下升級的必要性吧。
提升有限的新一代APU
相信大家聽說過“Trinity”吧,作為AMD在2012年推出的APU平臺,Trinity的亮點在于集成的GPU,完勝英特爾方面的HD4000核芯顯卡。如今,AMD推出了Trinity的接班人“Richland”,其最明顯的特性就是主頻更高,且升級到了HD8000系列集成顯卡。但是,由于Richland僅僅是對是對Trinity平臺的微升級,因此在性能上并沒能領先Trinity太多(表1),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理解為主頻提升后的增益效果。雖然性能提升有限,但新APU卻加入了臉部識別、手勢控制等功能,而且功耗控制也更為出色,可獲得更持久的續航能力。
Richland平臺A10-5750M參數截圖
小提示
除了性能級的Richland以外,AMD在2013年還推出了針對平板及小尺寸觸控本的Temash APU(類似英特爾Atom Z2760)、面向主流以及超輕薄市場的Kabini APU(類似酷睿i3-3217U)。
表1:AMD近兩代APU性能對比
新平臺不如好獨顯
好消息是,Richland支持和全新的GCN架構獨立顯卡(HD8000M系列)組建交叉火力,因此其游戲性能要遠遠領先于Trinity平臺+HD7000M系列獨顯搭配的老將們。因此,在挑選Richland平臺新品時,我們不妨從兩個角度出發:
1.價格和配置類似的Trinity平臺老將基本持平,價差不能超過500元;
以ThinkPad E535和E545為例,200元的價差顯然是新APU平臺更超值
2.游戲玩家一定要優先挑選與HD8700M或以上級別獨顯搭配的產品。
實際上,除了AMD的Richland,英特爾最新的Haswell平臺在CPU性能上的改進也很有限,同樣只是集成顯卡表現搶眼且更為節能省電。因此,是否配備了更強悍的獨立顯卡,也是決定我們是否埋單的關鍵理由。比如在價位接近時,一款i5-3230M(IVB平臺)+GT750M獨顯的老款筆記本,依舊比Haswell平臺的i5+GT730M更值得購買。
理性看待觸控新特性
毫無疑問,觸控將成為未來筆記本領域的發展趨勢。微軟為Windows 8融入Metro界面、英特爾將觸控屏幕列入第三代超極本的最基本指標之一,從Wintel聯盟兩大“盟主”的表現上就可見一斑。面對各種觸控新品,誰有應該埋單呢?
觸控
雖然觸控代表了未來趨勢,但現階段Windows 8系統中針對觸控優化的游戲和軟件有限,除了《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僵尸》等游戲以外,在iOS和Android系統中的熱門游戲鮮有移植的Windows版。此外,想獲得最佳觸控體驗,筆記本的屏幕應該是和桌面平行,但現在唯有聯想Yoga等變形或分體式筆記本才能獲得如此體驗。而這種可以像平板一般操作的“觸控本”的價格卻并不便宜,如果你家的筆記本或PC性能尚還夠用,那就沒必要著急購買這類新品。
能像平板電腦一般水平操作的筆記本才能帶來最理想的使用體驗
小提示
如果你是第一次買筆記本,支持觸控的新品還是可以列入候選名單的。只是此時要留意觸控新品的價格是否超值,具體方法:在其它配置一致的情況下,觸控和非觸控的兩個型號之間的價差在500元以內,那這種觸控還是值得考慮的。如果價差過大,目前就沒必要為觸控功能埋單了。
比如聯想S500系列,相同的配置,觸控和非觸控版相差近千元,顯然還是非觸控版更超值
普通筆記本如何“觸控”
如果你正用著性能還不賴的筆記本,無需重新購買全新的觸控式新品,利用現有資源,或是一些周邊外設依舊可以獲得“指點江山”的操作快感。
1. 觸控板手勢輔助(0元)
如果你的筆記本有觸控板,只需下載安裝并安裝最新版Synaptics觸控板驅動。之后你的觸控板就具備了手勢控制的功能,比如從觸控板右側邊緣開始向左滑動,可以打開charm欄;沿頂部邊緣向下滑就相當于點擊了鼠標右鍵,利用Synaptics定點裝置功能還能自定義觸控板四個邊角,或三指按壓時特殊功能。雖然沒有直接在屏幕上點擊那么完美,但也算彌補了靠鼠標移動不方便操作Windows 8的不足。
在高級設置中還有更多的手勢控制功能
2. 自己加裝觸控屏幕(200元)
目前淘寶上有針對筆記本設計的電子式觸控面板,價格在150元左右,可以實現單點觸控操作。只需根據自己筆記本的尺寸購買匹配的觸控面板,再將其貼在屏幕的邊框表面或嵌入邊框內部就能變身“觸控筆記本”。如果不想影響美觀就必須采用第二種方法,需要拆開B面的屏幕邊框,并處理好相關的線路和主控電路板即可。當然,這種改造涉及到筆記本的拆解和焊接,建議花點錢找專業的認識幫忙。
自己改裝電阻觸控屏涉及到拆機,難度較高,不建議普通用戶嘗試
3. 易方數碼Win8觸控筆(499元)
如果你不想因拆機而失去質保,或沒有足夠的動手能力,不妨考慮易方數碼Win8觸控筆。簡單來說,這款產品是由可以固定在筆記本一側屏幕邊框上的發射端(利用紅外和超聲波定位)以及專用觸控筆組成。將發射端與筆記本USB接口連接就能被Windows 8識別,在控制面板中可以對觸控筆進行定位校對,之后就能利用觸控筆在屏幕上“指點江山”了。需要注意的是,這款產品只能實現單點操作,不過在觸控筆上有特別的按鍵,按下后通過滑動可以實現圖片的放大縮小功能。這款產品支持筆記本或更大的顯示器,兼容性還不錯,適合預算相對寬裕的用戶選擇。
易方數碼Win8觸控筆最大的優勢就是通用性
4. 外接觸控式顯示器(1999元起)
如果你只是渴望“指點江山”的操作體驗,與其直接更換一款全新的觸控筆記本,反而不如購買一臺觸控顯示器,除了價格更低、視野更大以外,還能與其它筆記本或臺式機相連,讓家里的所有PC都具備觸控能力,這不是更超值的選擇嗎?目前市面上觸控顯示器主要以光學式觸控和電容式觸控兩大類,前置的代表以優派TD2420(1999元)為主,而后者則以戴爾S2240T(2999元)為主。
觸控式顯示器要比新買觸控筆記本更超值
總之,在你已經有本可用,且性能基本夠用的情況下要學會理性面對新興技術和功能的意義,并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和預算進行權衡。對絕大多數用戶而言,與直接購入新平臺或具備全新特性的產品,反而不如進行局部升級來的實在。
CPU 筆記本的終極升級之路
筆記本畢竟不是手機,雖然英特爾和AMD都推出了全新的平臺,但為了有限的性能提升就更換整個產品顯然是得不償失的。因此,發揮DIY精神,為現役筆記本“局部換件”自然才是精明玩家的選擇。
想提升筆記本性能,不妨按照“內存→SSD→處理器”的升級思路進行。比如升級4GB×2的內存、安裝mSATA接口的SSD硬盤,都可換來頗為直觀的性能提升。當然,有一定DIY經驗的玩家肯定不會滿足于僅限存儲性能的改進,而更換處理器,則是筆記本升級之路上的終極方案。
擴展閱讀
除了近期上市的Haswell平臺新品僅支持DDR3L(1.28V/1.35V低壓版)內存以外,從2008年以后生產的筆記本都兼容目前市售的DDR3(1.5V)內存。在升級SSD硬盤時則需留意接口類型、硬盤厚度和相關的軟硬件優化。具體方案請參考本刊《》這些文章。
移動處理器的四大版本
筆記本所用的移動處理器沒有官方渠道的零售版,所以我們只能通過淘寶或某些電子賣場的商鋪購得。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移動處理器中又包含 “ES版”、“QS版”和“BGA轉PGA版”和“正式版”,價格則是由低至高。
擴展閱讀
ES(Engineer Sample,工程樣品)是CPU量產前小批量生產的測試品,可能存在一定的穩定性缺陷。如果最新版CPU-Z軟件也無法正常顯示某CPU的名稱和規格,且在規格一欄中出現了“ES”的后綴,那這顆CPU就是ES版無疑。而QS(Qualification Sample,品質確認樣品)本質上也是ES版,但卻是正式量產前的最后一個批次,因此性能和穩定性和正式版基本一致。在CPU-Z軟件中可以正常顯示名稱和規格,只是規格欄仍有“ES”后綴(正式版是沒有ES后綴的)。
ES版CPU截圖,規格欄顯示有誤且有ES后綴
QS版CPU截圖,規格欄顯示正常但仍有ES后綴
正式版CPU截圖,名稱和規格欄正確且無ES后綴
雖然ES版CPU價格可能要比正式版便宜40%甚至更多,但由于不同批次的ES版CPU穩定性相差甚遠,因此不建議普通用戶購買。如果你的預算有限,則可以考慮QS版,但要和商家溝通好如出現穩定性問題免費退換貨的時間(1個月以上)。至于正式版,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商家回收的玩家拆機、升級后的“二手貨”,如果同一型號和QS版相差太多,顯然還是QS版更值得購入。
奇葩的BGA轉PGA
我們都知道,以超極本為代表的纖薄類筆記本都采用了低壓版處理器,比如i5-3337U等等,而這些CPU全都采用了BGA的封裝方式(沒有針腳),也就是直接焊死在主板上的,是無法自行更換升級的。但是,出于某些原因,從OEM渠道會流出一些還未使用過的BGA封裝CPU,有商家回收后會自行在CPU的底部加裝帶針腳的底座,從而可以將它們安裝在普通筆記本的PGA插槽中。而這類非官方的加裝了針腳底座的CPU,就是“BGA轉PGA版”。
非官方焊接的PGA針腳底座,是不是有種山寨的感覺呢?
小提示
除了低壓處理器以外,個別標準電壓處理器也存在BGA封裝的情況。比如T9550、i7-2620M等等。
BGA轉PGA版CPU的優點是能讓普通筆記本也能用上低電壓的CPU,可以降低發熱和功耗。但是,別人安裝的針腳底座工藝肯定不如英特爾官方的那么完美,而且容易出現針腳彎曲、或是底座超高影響散熱片安裝的問題。因此,這類CPU僅適合有一定DIY經驗的玩家選擇,普通用戶還是敬而遠之吧。
挑選CPU就看芯片組
很遺憾,筆記本領域也遵循了英特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潛規則,即每代CPU只兼容唯一對應的芯片組。比如,筆記本芯片組為HM5系(如HM55、QM57,對應2010年的Westmere平臺),處理器為奔騰雙核P6200,那你最多只能升級到同平臺的酷睿i7-740QM。同理,芯片組為HM6系,那就只能在Sandy Bridge平臺的處理器中挑選(如i5-2450M);芯片組為HM7系,則只能升級更高端的第三代酷睿處理器(如i7-3630QM)。
小提示
筆記本升級CPU的難度取決于散熱模塊的設計,通常需要拆掉整個筆記本的底殼后才能更換?;玖鞒淌怯寐萁z刀拆下覆蓋在CPU表面的散熱片,再用一字螺絲刀對著CPU的固定螺絲逆時針螺旋180度就可以更換CPU芯片了。裝回散熱片前記得重新涂抹硅脂。
如果你不知道應該更換哪些型號的處理器,不妨搜索一下同機型高配版的參數。比如一款搭載酷睿i3-3110M處理器的聯想Y480M低配版,而Y480M系列中有配備酷睿i7-3630QM的高配版,那你就可以直接購買i7-3630QM處理器(QS版約1300元)進行升級。而換下來的i3-3210M通常還能被商家以350元左右的價格回收。要知道,全新的Y480低配版和高配版的價差在2000元以上,而你只需不到1000元的成本就華麗變身,如此算來是不是很超值呢?
BIOS 進階達人的升級快餐
和臺式機一樣,筆記本的BIOS也能升級。只是臺式機主板大都采用了雙BIOS設計不怕刷壞,而筆記本的BIOS一旦更新出錯就只能返廠修理。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升級BIOS的確可以讓筆記本獲得意想不到的改進呢。
臺式機主板都有雙BIOS設計,所以基本不怕刷錯。而筆記本只有一顆BIOS芯片,所以必須注意升級過程避免出錯
BIOS引發的“血案”
很多筆記本用戶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明明是同一款機型,為什么自己的和同學的機器散熱效果相差很多呢?拆機后發現,兩款機器的散熱模塊用料完全一致,難道是所謂的“人品問題”?實際上,類似這種問題的背后就是BIOS所引起的。當廠商發現某款筆記本的散熱異常時,首先就會通過BIOS修改散熱風扇的轉速等參數,因此越后期的筆記本往往越穩定。比如戴爾旗下前幾批XPS 13超極本,就需要更新BIOS解決發熱和噪音等問題。
此外,像ThinkPad SL410和SL510系列中的某些批次產品,存在關機狀態下電量消耗過快(每天下降10%以上)的問題,起初很多玩家認定是硬件問題引起,其實只需升級到BIOS 1.34版本就可解決。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當你的筆記本碰到性能發揮不佳、散熱待機異常等現象時,不妨優先檢查一下官方有沒有提供最新版的BIOS升級。
升級BIOS需要膽大心細
升級BIOS其實不是很難。以ThinkPad筆記本為例,在官網會光盤引導和系統安裝兩個版本的BIOS升級文件。以光盤引導版為例(比系統安裝方式安全),下載的文件是類似“7nuj16uc.iso”的鏡像文件,將其刻錄成CD(制作U盤鏡像啟動也可以)后重啟計算機,按F12鍵選擇從光盤啟動。在BIOS升級引導界面中選擇“Update system program”即可完成升級。
ThinkPad T430通過光盤引導升級BIOS的過程截圖
升級BIOS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技術基礎,只是操作過程中一旦出現斷電、誤碰等情況就極易造成筆記本無法開機等極端問題。總之,BIOS不必“追新”,只有確定筆記本出現了BIOS引起的Bug后才有升級的必要。只是為了100%安全,建議大家直接到官方客服中心處理(基本都是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