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直在忙著換新家,武漢租房真的是一年比一年貴哇,說多了都是淚,大致的背景就是這樣。
昨天搬進了新家,和另外兩個室友整租的三室一廳,由于時間緊急,還沒有來得及開通寬帶,只是打了電話給電信,讓他們趕緊來安裝。
所以昨天晚上都是在沒有WiFi 的情況下度過,好難過,度分如年。
作為一個偽技術人員怎能就這樣甘心呢。打開電腦看了下能夠檢索到的所有 WiFi 列表,嘗試用一些常用的密碼去登陸,但效果不佳,無果;
接著我用手機的數據流量下載了一個 WiFi 萬能鑰匙,當然這里不是廣告,而確實是一種途徑。用這個軟件打開之后,掃描了附近的 WiFi。
就在我快要放棄的時候,我看到了兩個特別的 WiFi 名字,似曾相識。
ziroom 和 ziroom XXXX
想了想,這其中的含義:
第一,我們這棟樓有自如的房源,且信號還不算太差,最多間隔兩層樓;
第二,后面的數字應該是代表的第幾單元、第幾樓、第幾戶,再仔細推算,就不就是我們樓下么;
因為我以前租過一段時間自如的房子,所以清楚自如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安裝好了寬帶的,且 WiFi 的密碼都會貼在客廳里,不過沒有辦法直接去敲門,然后問密碼啦,當時也已是晚上十點了。
又根據我之前對密碼學的一些了解,猜想是否可能設置的是這個自如房間關鍵的聯系電話。接著立即在手機上搜了下自如上關于我這個小區的房源,果不其然找到了信息,興奮的用網站上登記的管家手機號碼作為密碼進行了嘗試,轉了一會兒圈圈之后,依舊提示密碼錯誤。
啊,這個時候我其實已經是崩潰了的。
高潮來了
不過,怎么可能會難倒我呢,于是我立馬改用社會工程學里必備的一個技能(想了解更多社工課程的同學私我哦)。
正如前文提到的,因為以前住過自如,我知道自如的房子都會有管家服務,并且都可以通過微信咨詢。我擦,寫到這里,越來越覺得這像是在給自如打廣告一樣。
于是我決定換個角度去突破,具體如圖:
沒錯,因為晚上的時間比較晚了,他們可能下班了,所以我今早上在自如的微信客服上留了言。很快那邊回復了我,當然一開始這個客服也明確告訴我,客廳的留言板上應該是有寬帶信息的,但我假裝沒有看到,還是繼續詢問她,最終她告訴了我密碼。
當我看到她發過來了密碼時,我是異常高興的,但轉眼一想,很有可能密碼已經被住戶修改了。
接著我在微信群里,讓我還在房間里的室友(因為我早上九點上班,那時已經公司了),用這個默認的密碼試了試,然后就有了這個截圖。嗯,事情的經過就是這樣。
而現在你之所以能過看到這篇文章,也要感謝隔壁老王自如的 WiFi。當然我們并不提倡蹭鄰居 WiFi 的行為,我聯系的寬帶運營商也將在這兩天上門安裝,所以本文僅是分享一下我親歷的故事。
1.如果你懂得如何設置路由器后臺、以及 WiFi 名稱和密碼的話,建議你定期修改,不然就可能像我一樣。
2.多了解一些社工基本常識,說不定在某一個時刻就會有用武之地(想了解更多社會工程學課程的同學可以私聊我)。
3.自如的客服很貼心,真的。
4.希望自如別來找我麻煩啊。
最近,小編在給筆記本清灰的時候,不小心弄壞了3165ac網卡的底座,導致本本信號奇差,在深水寶上挑來挑去,看中了性價比很高的一款8260ac無線網卡,快遞期間,拿出了USB無線網卡來過活,今天到貨,突發奇想,想讓兩個網卡的網絡疊加一番。
小編發現自己所在的小區經常搜索到鄰居的無線網絡,并可以正常登錄使用,那可不可以讓小編的電腦同時使用兩個寬帶網絡,使下載速度提高呢。經常一番設置,終于實現了這個功能,下面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多重網絡疊加是如何設置的。
機型:機械革命X6TI M2 多彩版
系統:Windows 7 旗艦版
網卡1:英特爾8260av無線網卡
右圖為小編的8260網卡
網卡2:雷凌USB無線網卡
1、打開本地連接的狀態窗口,然后在狀態窗口中點擊屬性按鈕
2、在打開的TCP/IPV4屬性窗口中,點擊高級按鈕
3、在彈出的高級TCP/IP設置窗口中將自動躍點數的√取消掉,將躍點數調整為20
在另一個連接里執行同樣的操作,躍點數可以不是20,但兩個連接的躍點數必須相同,設置完成后保存重啟即可
4、網速測試
單網卡1網速測試
單網卡2網速測試
雙網卡疊加網速測試
可以看到兩個網卡的速度實現了疊加,網絡疊加實際上是起到負載均衡的功能,在看網頁,聊天的時候感覺不到網絡快,但是使用迅雷等多節點輸入下載時,會感覺網速是疊加后的,明顯快了很多。
另外,有線和無線之間也可以疊加,兩個以上的連接也可以疊加
這篇教程的核心在于對 躍點數 的理解
小編是這樣理解的
比如你裝有兩塊網卡A, B,對應的ip地址配置中,躍點數分別是1和2。 然后,當你訪問某個網站,系統經過路由檢查,發現通過這兩個網卡都可以到達目的地,于是,系統選擇躍點數小的路由,就是網卡A。如果躍點數相同,則會實現均衡負載。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天。
趁個機會。
Sir想為你打開一條時空隧道。
起因有點魔幻,舉報年年有,但怎么也想不到它能倒霉:
《伊索寓言》。
兒童經典名著讀物,也危險了?
事情是這樣。
前幾日網友爆料,某家長舉報《伊索寓言》,要求全面下架。
原因,是該家長認為《伊索寓言》中充滿黑暗童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有點荒唐。
用21世紀此時此刻的“正確”,去審查千百年前的人類文化,我們什么時候變得如此普通又自信。
先不提伊索,說我們——“爸媽不讓我看xxx”,是每一代人成長都有的經歷。
Sir從小到大,也有一個以為自己很懂兒童心理安全的老媽。
好在,她還是很鼓勵Sir讀書看報,只是偶爾會因為奇怪的理由,封禁其中一些。
長大了回頭看。
天下父母心啊,每一代家長,居然有著神奇的相似性。
時代,發給了他們人手一把度量尺。
回溯60、70、80、90這幾代中國孩子的“被禁史”,你會發現其中各有玄機。
家長口中的“正確”,也總隨時代變化而悄悄演變。
好,來吧。
進入這條時空隧道。
了解一些你當年并未留意的事。
也順便回憶一下,當年那個因此而很不愉快的、小小的你。
60后的童年,與翻版的《西游記》
先從我們自己的童話說起。
60年代,有點特殊。
因為課本上都知道的原因,孩子們被“大人的世界”所影響。
1961年,根據《西游記》改編的《大鬧天宮》上集,成了孩子們最愛的影視作品,到現在,都是中國傳統動畫的巔峰。
可到了1964年,《大鬧天宮》下集制作完成,能放嗎?
不能。
罪名之一,是《大鬧天空》“借古諷今”。
孩子們不懂什么“借古諷今”,只知道孫悟空看不到了。
如果非鬧著看,爸媽們會先怒,后慌。
動畫不行,那連環畫(小人書)呢?
也不行。
六十年代末,古典小說看不了了。
孩子手中的神話童話連環畫,不管《西游記》《封神榜》還是《聊齋志異》,都得“破一下”。
△ 1963趙宏本、錢笑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特殊年代,不管大人孩子,都只能有一種正確。
家長的怒與慌,都可以理解:
遠離一切當時被定義為錯誤的東西,不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在一種集體默契下,孩子們懵懂地接受了現實。
不過。
有一位成年人忍不住,站出來說話。
1971年2月11日,周總理說:
“青少年沒有書看,舊小說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來看問題。”
一年多后,周總理在會上指示,再版《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
結果如何?
孩子們拿到手上的再版連環畫,還是變了樣。
《李逵反投降的故事》《批判投降派宋江》……
可以想象。
在《西游記》《水滸傳》外又有多少書沒頭沒尾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姜文和王朔借馬小軍之口,提到過這個年代。
除了童話呢?
和兒童相比,十幾歲的少年,心中懵懂與好奇更甚。
《陽光》里有一幕,說了當年大人不讓孩子看的電影,長啥樣。
一部內參片,《羅馬之戰》。
這是當年一種“特殊觀影”,某些意識形態不明的電影,不能在大眾電影院放,要先讓有資格批判的成人檢查。
這樣的觀影,為大院里的孩子提供了偷看的機會。
《羅馬之戰》里,有哪些是少年會天然好奇的東西呢?
首當其沖的,是一些見不到的畫面。
放現在的愛優騰,也都是大尺度(Sir截個圖都要打馬賽克)。
畫面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少年新奇的玩意。
當年有個詞很流行:
“毒性”。
它可以涵蓋很多,從政治到生活到兩性,都可以。
對“毒性”的籠統概括,其實也側面反映了當年那一代大眾家長相對籠統的知識系統。
那時市面上,還沒有分齡的親子教育書籍。
所以家長對成人內容的封禁,幾乎是一刀切:
凡屬成人的,就不是孩子的。
這個習慣,也順延到了下一個年代。
70后的童年,與灰姑娘的毒吻
到了1979年。
擺在家長面前的衡量標準,突然變復雜了。
正確,好像不再只有一種。
十年前被禁的文藝作品陸續解封,一些外國事物漸入視野。
有些之前少見的“毒”,漸漸更多了。
比如,接吻。
改革之初,性話題依然是禁忌。
如李銀河說:
近幾十年間,革命團體早年的禁欲主義同中國社會中固有的節欲觀念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中國的性現狀,它帶有濃厚的清教色彩……
接吻,在漫長時間里,被視為對情色的直接暗示,被禁止出現在公眾視野。
直到1979年《生活的顫音》上映。
銀幕上,才第一次出現了男女接吻鏡頭。
那蜻蜓點水,被長輩撞破的一吻,造成了巨大轟動。
直接效果是,人們在影院門口大排長龍。
據說許多地方為了防意外,還增派消防到影院駐守。
成年人可以看接吻了,那孩子呢?
當然“少兒不宜”。
生于70、80后的你,大概也會有這樣的記憶:
小時候當影視中出現吻戲,家長會伸過來一雙手,死死捂住你的眼。
手指縫中透過的光,莫名讓你心跳加快……
這個建設與改革的時代在進步。
在后面緊趕慢趕的,是人們的思想。
無獨有偶。
同年,《大眾電影》雜志。
英國童話片《水晶鞋與玫瑰花》,又出現了一個接吻畫面。
童話片哦,改編自《灰姑娘》,在歐洲,就是放給孩子看的。
在當年,《大眾電影》影響力太大(即使到90年代,在Sir的中學圖書館,還是被學生搶著借閱),所以也迅速引發軒然大波。
一位讀者洋洋灑灑來信,表達憤怒批判。
其中特大的一條“罪”,就是“毒害青少年”。
“你們這樣做,我看是居心不良,純粹是為了毒害我們的青少年一代。你們準備把我國的青少年們引向何方呢?”
慶幸的是,他是少數派。
更多讀者立刻開始反對他,超過一萬的讀者來信發出反問:
“他能代表九億人民?”
那是1979年,能代表九億人民的,只有國家的統一步伐。
70末80初的家長,首先解放了自己。
孩子們可以看的書,終于變多了,只是外來的那些,還……是有點頭疼啊。
80后的童年,與低俗的錄像帶
到了80時代,正值Sir的童年。
當時有一個流行句式,Sir老在報上讀到。
它如此好用,因為立場明確,屬于先站對,再糾錯:
“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但也帶來了……”
人們在公開媒體上,如此這般認可著新時代,也流露出各種擔憂。
尤其某些新事物,一上來長得就令人“擔憂”。
比如錄像廳、錄影帶。
那是Sir童年偷偷為之幸福的事物,可每次看心里都有犯罪感。
因為,那也是老師家長明令禁止的事物。
里面有啥呢?
說實話,就是港臺電影。
就是現在豆瓣上你看見的,經典、高分、情懷。
可那時在內地,港臺片沒有官方流通渠道,基本上都靠盜版錄像帶。有一些地方電視臺作風大膽點,會引進一些港臺片,比如小時候會被市級電視臺點播的《射雕英雄傳》《再向虎山行》……
即使到了90年代,VCD市場也不規范,還是盜版泛濫。
這些大批量被復制的小東西,當然就流進了家庭和學校,在課桌和書包里來回潛藏,在家長外出后的客廳里被偷偷播放。
以下現在看一點沒啥的劇情,當年Sir跟長輩連提一嘴都不敢
王晶電影里的擦邊球,星爺的葷段子屎尿屁,黑幫江湖片的暴力情仇,林正英的僵尸鬼怪……
那時的香港電影,正值過火癲狂。
內地雖有開放氛圍,但主流文化體系仍偏嚴肅。
小時候Sir不懂,這些電影這么好玩,為什么內地沒人拍,最搞笑的,頂多是王朔作品被馮小剛改編的電影,如《頑主》之類。
多年后,馮小剛解答了:
電影這東西,主要是滿足大眾的一個,欣賞的一個需要。我基本上,是沿著這樣一個思路來走。這個被廣大的中國電影工作者,認為是不齒的。
港片太娛樂了,“過分”了。
這種高度娛樂,當年就等同于低俗不端。
它消解傳統的同時,也順便挑戰了傳統教育理念。
解放思想,在當年解放的是勞動和分配,波及科學、文化和藝術,但娛樂,尤其是這種在家長眼中“下九流的娛樂”,怎么配。
1995年《大話西游》正式引進影院,結果惡評如潮。
被罵“無厘頭鬧劇”“篡改名著”和“十大最差引進片之一”。
除了家長的自覺反對。
Sir記得,那時家長心里的隱憂,還有一個。
改革的大潮,一直有約束之繩。
到1983年,因理想幻滅和思想迷茫,不少青年無所事事,經常滋事犯罪……在思想文化領域,發起了“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在社會治安方面,開展了“嚴厲打擊刑事犯罪”運動。
——《流光如夢——大眾文化熱潮三十年的熱情》
貫穿八九十年代的,是國家針對社會涌現的各種不良風氣展開的整治。
Sir小時候,街上會有一些青年,長得就像“不務正業”的樣子。
他們不再穿著樸素衣著,也不好好上班。
他們在街上扛著雙卡錄音機,大聲放著港臺流行樂,穿著喇叭褲,戴著蛤蟆鏡。
他們可能是街頭勒索中小學生的痞子小流氓,也可能是鉆空子的不法小商販,出入迪廳酒吧的青年倒爺、萬元戶……
如果你沒見過,可以看看姜文演的《本命年》。
他們是孩子眼里的奇特存在。
也是家長最擔心孩子成為的“危險分子”。
整治期間,量刑很重。
若情況嚴重,可能是死刑。
△ 電影《站臺》
那時一個最轟動的典型,是當紅明星遲志強。
83年,他因跳貼面舞被判入獄四年,出來后,以一首《鐵窗淚》告誡后來的年輕人們:
要學好啊。
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成為“流氓”。
所以在叮囑孩子好好學習、聽話之外。
也會想盡辦法,讓他們少看港臺片,尤其是江湖黑幫片。
九十年代時,要說“流氓”之集大成,當屬《古惑仔》。
電影里那幫古惑仔的行為如果在內地,足夠流氓罪被關進去幾百次。
何況,在它的原產地香港,都受到家長聯合抵制(在香港《古惑仔》的分級是二級B,即青少年及兒童不宜)。
所以80后家長的恐懼,是自外而內的。
他們總是自動充當舶來品的過濾器。
而孩子們,雖在《黑貓警長》和《邋遢大王》的熏陶下長大。
可從《機器貓》到《變形金剛》(不是大電影)、從金庸古龍到徐克吳宇森,他們學會了一次次和家長斗智斗勇。
斗爭的過程遙遙無期,而結束,則到了Sir二十多歲大學畢業之后。
有一天母親來廣州看已經工作的我,晚上沒事,一起看《唐伯虎點秋香》,她笑得前仰后合,并且表示完全不記得當年沒收我錄像帶的事……
然后,她就沒心沒肺地換個臺,看起了熱播的《流星花園》。
90后的童年,與停播的《流星花園》
Sir當年是可以愉快地看流星花園的。
畢竟工作了,拍拖了,社會人了。
但當年正在讀書的90后?
當然不能。
進入千禧年,臺灣爆款偶像劇《流星花園》席卷了大陸。
四個看起來就麻煩的青年,留著怪異發型,在校園里不干正經事。
他們號稱F4,然后不好好學習,整天把戀愛掛嘴上。
一些早戀的禁忌,比如約會、接吻。
在這部劇里都是高潮戲份。
終于,家長老師嚴重抵制,遭到禁播。
《流星花園》成了靶子。
但它絕不是孤例。
隨著電視、電腦、筆記本、手機的陸續普及,一代“劇集兒童”應運而生。
港臺也不僅是唯一入口了。
韓劇,日劇,美劇,英劇,動漫與二次元文化……
家長不是不想禁,而是不知去哪禁。
所以家長也慢慢轉化。
他們從單純的“禁”進化為,進一步占有孩子時間。
一個公司90后對Sir說,童年到高中最大的印象,就是課外作業永遠做不完……
可你又怎能怪父母呢?
畢竟那個風云時代中最大的正確,就是機會。
那個年代,機會之路由教育鋪就。
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21世紀教育振興,新機會不斷涌現,從前是寒門出貴子,后來是寒門可以出互聯網千萬富翁。
越來越多的培訓班,越來越重的書包……不說了,你們都經歷過。
經歷過這一切的家長,已成最新的過去時。
所以,該說說《伊索寓言》了。
今天的家長,真比前幾代優秀嗎?
以上每個年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管哪一代家長。
都會大概率信任影視類型中的動畫,以及文學類型中的童話。
這是一種默契,甚至是一種傳統。
不僅因為它們最幼稚,最好懂。
人之初性本善,童話承擔的啟蒙作用,是為未成年人區分最初的善與惡。
它甚至可以有些絕對,黑與白特別臉譜化……沒關系,真正的知識總是復雜晦澀的,要等孩子長大,自我學習才能分辨——從前的家長都明白這道理,因為啟蒙就是啟蒙,不是全部。
不知為什么。
相比前幾代家長,Sir覺得這一代最緊張。
因為前幾代為孩子的好,雖說有強加屬性,但還算具體——要么是安全,要么是起跑線。
但現在一些家長……似乎要的是一種“消毒水般的正確”。
他們似乎覺得,正確本身就是健康。
甚至此時此刻的正確與健康,可以壓倒此前所有時代對這兩件事的定義。
《伊索寓言》其實不是第一次對童話和動畫的正確性開刀了。
以下,只是Sir隨便想起的幾例:
2006年,有家長請求央視緊急停播武俠動畫《虹貓藍兔七俠傳》,因為“內容低級,充滿血腥暴力”。
《虹貓藍兔》暴力嗎?
真要比這個,它似乎還不如八十年代《葫蘆兄弟》。
更別說《黑貓警長》。
螳螂妻子吃丈夫,那是標準的現場分尸啊。
在抵制的同時,這些家長忘記了“螳螂吃老公”是科學,而《黑貓警長》做的是趣味教學。
到去年,舉報已經發展到“頭發的顏色”。
“頭發為什么要五顏六色呢?”
“價值導向是不是有問題?”
看到這。
Sir只想反問一句:
孩子的世界,到底能不能是五顏六色的呢?
無獨有偶,隔壁的童話界也會時不時地震。
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描寫動物異性相吸,也被投訴色情。
“嗅聞內雅身上那股對公象來說芬芳的體味。它半閉著眼,一副癡迷陶醉的模樣。”
兒童文學作家安武林認為,性、死亡這些話題要從正面引導,如果連碰都不敢碰,這是兒童文學作家的失職。
因為比起任何事,無知,顯然才是更大的危險。
但,家長真的不懂嗎?
Sir再往下說什么知識是力量,是武器……都要懷疑是說廢話了。
看回上一句安武林的話吧,有一個詞很有意思。
“碰都不敢碰。”
是不是讓你想起了什么?
不如,我們往親子關系的另一端,往家長身上看一看。
你也許會和Sir一樣若有所悟:
我們今天的家長,對“正確”心懷的這種矯枉過正式的恐懼,是不是來自他們自己?
他們是活在互聯網的一代人。
吃了很多瓜,跟了不少貼,目睹了無數社死的過程,進行了N多次關于“正確”的來回撕扯與辯論。
正確,成了他們開口說話的起手式。
可以用來矯正線上線下、生活的方方面面。
久而久之,正確開始狹窄,開始互相打架……打到最后,往往只剩一種。
這一種之外呢?
那就“碰都不要碰”啊。
據Sir觀察,這個時代的很多“正確”基本已經打完架了,如果還有沒打完的,就只有此前所有歷史時代的了。放心,如果你見過它的戰斗力,就知道它總能跨越五洲大洋,抵達它想抵達的地方,所以總有一天會輪到《伊索寓言》的。
《十三邀》有一期,是許知遠對話著名學者許倬云。
節目中,老先生對“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發表了一些見解,字字令人心潮澎湃:
拿全世界人類曾經走過的路,都要算是我走過的路之一。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我們要想辦法,設想我沒見到的地方,那個世界還有可能什么樣。
然而說到教育,許老先生有點悲觀:
“今天的教育,教育不出來有思考力的知識分子了,教育出的是凡人。”
為什么?
因為答案“太現成”。
所有的問題,好像都有最正確的答案。
這是“這個時代教育的缺失”,也是“我們人類面對世界時的缺失”。
說到這。
Sir有點抱歉。
本來答應要為你打開一條童年的時空隧道。
但走著走著,發現這條隧道在無奈的收窄,而且,偏偏是由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一手造成。
它像小時候哆啦A夢的縮小隧道,從大的那端進入,帶上各種標準與束縛,走出來一個小小的“凡人”。
手機屏幕前的年輕家長,我不知你站在哪一端,站好了沒,確定姿勢正確了沒。
比起前幾代家長,你真的做到了更好嗎?
可別忘了那句話。
父母,是為孩子打開世界的人。
這句話不受任何時代限制,也不該有任何前提條件。
如果擔心危險,陪伴是最好的答案,不是其他。
陪伴的意思是,如果你覺得童話有一點不適合自己的孩子,你甚至可以學習我媽,捂住我的眼睛。
但這不該成為舉報的理由,因為你無權捂住其他孩子的眼睛。
你需要陪伴孩子打開的,也不僅是《伊索寓言》,還有成長路上的很多很多“未見”。
這個,恐怕才是身為凡人的我們,寫在基因里的……
人類的遠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M就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