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說到了測光,這個一直以為有很多新手朋友在問,測光模式怎么用?今天小編整理了一篇最全面的各種測光模式的區別與使用技巧。
關于單反相機的測光原理并不復雜,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相機的測光系統(或測光表)是以何為測量基準的?
通俗地講,就是相機在測量一個場景的光線時,他會根據感光系統來感知當時場景的光線。所以要記?。核械南鄼C在測光過程中,會將“相機自己看到”的所有物體都默認為反射率為18%的灰色(攝影的專業術語叫“中級灰”),并以此作為測光的基準。也就是說,在相機的“眼”中,所有的被攝體都是灰色的,曝光的目的是為了正確還原這種灰色。
為什么是這個特殊的18%灰?因為18%灰與人皮膚平均反射光(16~20%)的色調一樣,而人是我們最常拍攝的對象。(其它物體的反射率,如銀是96%,繪圖白紙75%,純黑是3%等。)
測光表系統在工作時,要看被攝體的光反射率是否為18%,如果反射率是18%,那它測量出來的數值就十分準確了,按此數值曝光,被攝體的色彩和影調就會得以真實地還原,所以,對我們的皮膚、平常的色彩斑斕的景物來說,這種以灰色基調為還原標準的曝光是非常準確的。
如果被攝體的反射率不是18%,那么相機測光系統測量出來的數值就不準確,若直接按此數值曝光,畫面的影調和色彩就會出現失真:像拍攝白茫茫的雪原、黑漆漆的煤田,相機也把它們當作灰色來還原,直接對著它們測光聚焦,往往會拍出灰色的雪和煤。
① 拍雪景,你可以先對著你的手半按下快門,也就是對自己的皮膚進行測光,然后再對種你要拍的雪按下快門,那么雪就是白顏色了。同理,拍攝穿黑衣服的人像,也應先對臉部進行測光,然后再構圖拍攝。
② 當拍攝明亮物體時,應采用比測光表推薦的指數高1~2檔的光圈,而對陰暗物體則要適當減少曝光量。
③ 在陽光很充足的季節拍照,將使照片產生很大的反差,所以必須要對景物的明亮、陰暗部位分別測光,并以兩者的平均曝光指數進行拍照。
拍白色和黑色時各位小伙伴們也可以好好看看關于“白加黑減”的技巧。
第二測光技巧:記住下面的一些物質,它們的反射值接近18%,也許對大家在復雜的條件下拍攝非常有用:
① 草(割后的草地?。?,但注意,不是墨綠、特別綠或發黃的草;
② 大部分淺綠的樹葉或植物葉子;
③ 有些、但不是全部樹干;
④ 舊的、修復的柏油路和混凝土(這個非常有用);
⑤ 長期放置、沒有刷油的木材;
⑥ 紅/棕色的磚,包括水泥墻;
⑦ 干樹葉。
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一個復雜的場景中拍攝,評價曝光是否準確還需視拍攝主題及我們想要突出的拍攝對象而定。除逆光時剪影拍攝外,一般要求,拍攝主體的曝光盡量準確,細節清晰。
目前,幾乎所有的數碼相機測光方式都采用 TTL (Through the lens)、自動測光(Auto Exposure)系統經過鏡頭來測光。所以,我給大家主要介紹鏡頭(TTL)測光的一些基本知識,至于單獨測光表測光的技巧得請部落的各位大俠出面給我們上課啦。
通過鏡頭(TTL)測光的方式具有攜帶、使用方便的特點,并在使用濾光鏡或近攝皮腔時可以簡便、直接地測量出光線經過濾光鏡或近攝皮腔阻擋、衰減后的亮度值。基本上,數碼相機的測光模式有四種:
這是最基本的一種測光方式,這種測光方式將被攝體在取景屏畫面內的各種反射光線的亮度進行綜合而獲得平均亮度值。平均測光的特點是使用簡單,但測光精度不高,在取景范圍內明暗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下,較難直接依據測光數值來確定合適的曝光量。尤其是當畫面中有大面積的白或黑色物質時,給我們提供的往往是一個不準確的曝光值。
這種類型的測光系統,主要是在一些低檔的入門級數碼相機中應用。
中央重點測光主要是測量取景屏畫面中央長方形或圓形(橢圓形)范圍內的亮度,畫面其它區域則給以平均測光,長方形或圓形(橢圓形)范圍外的亮度對測光結果的影響較小。至于中央面積的多少,因相機不同而異,約占全畫面的20-30%。
由于是依據畫面中央最重要主體的光亮度來讀取合適的曝光值,顯然,這種測光系統
的精度高于平均測光。
另一種中央測光的形式叫做“底部測光”,與中央測光相似,它是對畫面的下半部測光,從而可減少對天空的過多注意而產生的錯誤。
這種測光模式較適用于人像寫真拍攝。
點測光的測光范圍是取景器畫面中央占整個畫面約2~3%面積的區域。點測光基本上不受測光區域外其它景物亮度的影響,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使用點測光對被攝體或背景的各個區域進行檢測。
點測光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精度。但不管怎樣,一定要記住,要想實現準確曝光,測光對象應該適合18%灰的要求。
這種測光模式也稱“智能化”測光,是一種高級的測光方式。測光系統將取景畫面分成若干區域(不同的相機劃分的形狀、方式不同),分別設置測光元件進行測量,然后通過相機內的微電腦對各個區域的測光信息進行運算、比較,并參照被攝主體的位置,推測出被攝體的受光狀態是逆光還是一般光照,從而決定每個區域的測光加權比重,全部衡量后,計算出合適的曝光值。
有些相機的矩陣測光系統在決定曝光需要量的同時,還把場景的色彩也計算在內。
矩陣測光目前較廣泛地應用于一些高檔數碼相機,它能夠使相機在各種光線條件下拍攝都取得較好的自動曝光系統。
強調:弄明白我們自己手中DC的測光方式非常重要!所以,建議大家好好查閱一下手頭的說明書,如果說明書介紹不清楚,可在網上查閱相關技術數據或到你買相機的器材店咨詢清楚。
㈠、平均測光模式
這種測光模式最容易出現錯誤(慶幸的是,只采取這種測光模式的數碼相機越來越少了),因為測光系統對每一個物體的測量,都假定為18%的灰。
為了防止錯誤地曝光,拍攝中可以考慮采用以下控制測光的方法:
1、現在不少單反相機具有“曝光鎖定”功能,它的工作方式是,當我們用相機對準拍攝場景中的某一特殊部位(這部分的反光應該相當于10%灰)測光,得到正確的曝光數據后,用曝光鎖定控制固定這個曝光條件,然后重新構圖,按自己的畫面要求取景,最后按下快門。
2、對于沒有“曝光鎖定”控制,但具有“手動控制”功能的相機,在這種測光模式下,同樣也可按此方法拍攝:即靠近現場合適的拍攝主體,讓它充滿取景器,或者讓相機對準反光值相當于18%的其它部分,按這時的曝光值設定光圈和快門,然后回來重新構圖、拍攝。
注:當我們靠近拍攝物體去測光時,不要讓自己擋住光線,而且要認準這部分被測光的景物反射值接近18%灰!還有,當測光物體與鏡頭的距離和被攝主體與鏡頭的距離不一致時,要注意控制好焦距。
㈡、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模式
中央重點測光比平均測光模式更準確,但仍然經常出現上面類似的問題,所以,仍然可以參照前面的測光控制方法和拍攝技巧。
㈢、點測光模式
點測光模式能較好的計算曝光量。我們在拍攝中需要記住的是,尋找取景器畫面中光線反射值相當于18%的那些地方,讀取曝光量,最好用曝光鎖定控制保持住,直到重新構圖(如果需要的話)、按下快門。
注:相機在自動拍攝模式下,可先調整鏡頭準確測光后半按快門,然后移動相機構圖、按快門!
㈣、矩陣測光模式
使用矩陣測光模式,差不多可以得到95%左右很好曝光的效果,但即使是這樣,也有可能出現被相機“騙”的遭遇。
此時,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仔細研究一下“失敗”的照片,總結經驗,然后在遭遇類似拍攝情況時認真調整,補上(或減少)合適的曝光量。
有的時候,由于拍攝現場復雜、光線非常不好掌握,或拍攝時間比較緊張、根本來不及考慮太多的測光技巧。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錯失一生難得的攝影機會,我們可以考慮采用“分級曝光”拍攝。
“分級曝光”是一項攝影技術,通俗地講,就是在同一場景中拍攝多幅相同的照片,而每幅照片的曝光設定不是按測光系統測定的曝光值,相對于測光表的曝光值,有的曝光不足,有的曝光過度。
目前,一些先進的數碼相機具備自動分級曝光功能(有些相機在說明書中,將這種技術稱為“包圍式曝光”)。啟用該功能后,DC會連續拍攝三張照片,而這三張照片的曝光量相差一檔或者兩檔,這樣,三張照片中肯定會有一張是曝光正確的。
下面,我們通過舉例來更形象地說明“手動控制”拍攝模式下的“分級曝光”技巧:
假定在一個光線復雜的拍攝場景中,相機的測光指示該場景的曝光值是f8、1/250秒,但我們無法肯定測光是否可靠。于是,可考慮采用下面的“分級曝光”技術拍攝。
1、首先按測光指示的曝光值設定(f8、1/250秒),拍攝一張照片;接下來,分別改用f11、1/250秒和f5.6、1/250秒各拍攝一張(為了保險起見,還可用f16、1/250秒和f4、1/250秒再多拍兩張);說簡單的就是調整相機的F值,其他的感光度和快門速度不變。
2、現在,換到原來設定的f8光圈,改變快門速度,分別用1/500秒和1/125秒各拍攝一張(同理,仍可用f8、1/1000秒和f8、1/60秒再多拍兩張);
將上面拍攝的各張照片傳到電腦上對比分析,我們就能逐漸輕松掌握復雜光線情況下的測光和曝光竅門啦。
溫馨提示:
① 在“分級拍攝”情況下,改變光圈或快門的設定時,應注意“景深”的變化。同時,還需防止當相機的快門速度低于1/60秒時,相機的抖動和拍攝物體運動的問題。
② 實際拍攝中,可不必按所有的光圈光圈分級,如果我們只是稍微地不確定曝光設定的正確性,用半檔光圈分級會更好一些。
③ 現在很多數碼相機都預設有不同場景拍攝模式(我最近幫同事選購的卡西歐EX-Z40就有“人像、風景、風景中的人像、合成拍攝、預拍、兒童、燭光中的人像、聚會、寵物、花、自然綠、落日、夜景、夜景中的人像、煙火、食物、文字、收集品、黑白、古風、黎明和黃昏”等,整整21種場景模式可供選擇!另外,如果覺得你場景不夠靈活,還可以選擇一張自己拍得比較好的照片,作為“自定義場景”),這樣測光時就相對精確多了,求助于它們的幫助,可以得到正確的曝光補償。
根據光源的性質和照明狀況,拍攝時被攝體的受光情況大致有三種:連續光、閃光和混合光。在這三種光照下,測光的方法和技巧是有所區別的。
連續光的最大特點是穩定及便于觀察照明效果,因為,它的測光方法是最多的,通常有機位測光法、接近主體測光法、平均測光法、中性灰卡測光法、被攝體主調測光法。最亮點與最暗點測光法以及多點測光法等。其中,最為實用的是中性灰卡測光法和被攝體主調測光法。
1、中性灰卡測光法
中性灰卡測光法是既簡便又較為準確的測光法,它將反射率為18%的標準灰卡作為測光對象。用此法測光時,要盡量使中性灰卡靠近被攝體,并與之平行,灰卡正對照相機,與鏡頭光軸垂直,為避免灰卡反光,可將灰卡稍向前俯。中性灰卡測光法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因對被攝體的測光部位選擇不當而產生測光誤差。
攝影小常識:一般攝影器材店都銷售“灰卡”,買一個放在自己的相機包里,關鍵時刻會起作用的!
2、被攝體主調測光法
當被攝體的亮部和暗部分布均勻、照明均勻時,測光是很容易的;反之,測光就變得較難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般可采用被攝體主調測光法。該法是對被攝體的主要局部作“點測光”的測光方法,它的操作較簡便,測光時的關鍵是選好被攝體的主調,即是以被攝體的亮部作為主調,還是以中間調部分或暗部作為主調。
被攝體測光法的優點是能確保被攝體主調部分有良好的層次與細節表現。
閃光不同于連續光,它只是瞬間發光,因此,使用一般的連續光測光表是無法進行正確測光的,必須考慮帶有閃光測光功能的測光表,并且將測光狀態置于“閃光測光”狀態。
目前對閃光的測光一般采用入射式測光表測量,測得的數值是閃光照明下反射率為18%的中性灰的曝光值。
混合光是指發光性質不同的光源混合使用。它在攝影中其實并不常用,主要是因為不同光源的色溫不同,會給被攝對象各區域色彩的準確還原帶來困難,另外,性質不同的光源混合使用,尤其是連續光和閃光混合使用,也會給影像的曝光控制帶來困難。
、分辨率
分辨率是衡量液晶電視性能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目前市場主流的分辨率參數主要是1366× 768和1920×1080。高清平板電視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清晰度要高于720線,簡單來說就是真正的高清平板電視機必須要滿足分辨率高于1366× 768這一條件。
2、響應時間
響應時間也很重要,它會決定在顯示高速動態畫面時是否會出現模糊和拖尾現象,購伙伴的專家提醒大家:目前主流的8毫秒響應時間基本可以滿足使用要求。一般來說反應時間越快,液晶電視就會越少出現拖尾、殘影現象。最好在購買前看看實際播放動作片的效果。
3、亮度、對比度
其實消費者可以直接忽略廠商提供的亮度和對比度參數,直接以自己的目測感受為主,方法為在5米以外的距離,查看屏幕顯示亮度和對比度,注意一些黑暗場景中的細節表現,多做幾款產品對比。
4、尺寸
購伙伴的專家建議,大家要了解擺放電視機的房屋大小,從而確定應該選購多大尺寸的電視。比如42寸液晶電視最佳的收視距離是2.5米到3.3米,47寸液晶電視的是3米到4米,55寸液晶電視的是4.5米到5.5米,這是一個可以根據自己家里面實際情況來選擇電視機尺寸的大小。
HDMI接口是可以同時傳輸音頻和視頻信號的數字接口,它不但可以簡化連接,減少連線負擔,而且可以提供龐大的數字信號傳輸所需帶寬。強調這一接口的重要性主要在于現在新的和未來的碟機、電腦、家庭影院等設備,都會積極采用這一接口,而應用這一接口來與這些設備連接,無疑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
6、壞點
在購買之前一定要仔細地觀察屏幕上是否有亮點和暗點。可以在白屏的時候尋找暗點,黑屏的時候尋找亮點,購伙伴的專家告訴大家一個辨別壞點的小竅門:在全綠屏的時候找暗點,全藍屏的時候找亮點,一旦有亮點或者暗點非常容易就看出來了。另外,最好在付錢之前就壞點問題和商家達成協議,寫進合同。
7、音質
各個廠家在這方面都有自己的賣點,什么Surround三維空間環繞聲、SRS虛擬環繞聲、BBE立體聲音效、分頻揚聲器、DDAS數字動態聲谷、各式各樣的音頻解碼芯片和引擎,可謂花樣繁多。但是這些東西除了部分專業人士和音樂發燒友可以看懂之外,對普通的消費者并沒有帶來實際的意義。無論其炒作得如何熱鬧,其實實際效果基本是大同小異。所以消費者挑選時應該拿定主意,聽一聽音質好壞最關鍵。
8、遙控器
挑選時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遙控器。好遙控器回彈力強。好的遙控器入手給人很敦實的感覺,而差的遙控器通常顯得很輕,其原因除了里面的元件做工實在以外,就是外殼采用的材質不同。遙控器上下外殼的結合緊密程度上,好的結合非常緊密,差的結合疏松。好的按鍵只要用適當的力度就可以按下,彈性好,回彈有力度。最后還可以敲敲聽聲音,差的遙控器聽起來里面像是空的,而好的遙控器由于做工實在,聽起來像是實心。
9、設計
選擇液晶電視機還需要關注人性化設計是否與自己使用需求合拍。如平板電視機外觀與家居設計的融合眼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外形也不能不考慮。再比如像主動背光調節,無線耳機接收等功能都會影響到使用感受。特別是音箱的設計尤其重要,因為聽不好一定就會影響看的效果。與常見的傳統兩側立式音箱設計相比,臥式漸漸開始流行。
由于目前16∶9的液晶屏已經是液晶發展的主流,這使得液晶電視在縱向延伸了液晶電視機身長度,臥式液晶電視音箱設計使得16∶9顯示屏的液晶電視整體布局更加協調。另外臥式音箱設計有利于人聲對白的表現,讓人更身臨其境,其作用類似于環繞聲系統中的中置音箱。在環繞聲系統中,70%的聲音都是發自中置音箱。
10、售后 壁掛電視需要專業安裝
挑售后服務,主要是看液晶屏幕的保修期。一般情況下,廠商都提供整機免費保修一年,其他部件免費保修三年的服務。需要壁掛使用的液晶電視機,建議要求廠商上門專業安裝。按照今年國家新發布的平板電視機安裝服務標準,大廠商應該都能提供上門安裝服務。
示器:是用22還是用24,27,還是和衣服一樣,外觀越漂亮就越貴,這個還是看購買者的審美觀了。現在顯示器主流無非就是IPS/PLS , MVA 或者正在退市的TN,主流也是LED的,這玩意最大的優勢就是發光原理不一樣,背光式的很省電,只有傳統LCD一半的電耗。廉價的LED屏的效果明顯差于LCD,如果對色彩有要求的話,還是選擇廣角面板,如IPS,MVA的面板,IPS色彩更為鮮艷,MVA顏色比較自然真實,但是色彩沒IPS鮮艷。
現主流IPS也就是AOC了,三星的PLS實際上IPS的一個分支而已,這種顯示器側看不變色的,比較適合一般的對色彩有需要的用戶,但絕對不是說是專業作圖的液晶哦,還有DELL的U2412H,這牌子的中高端顯示效果比AOC的還是要好不少,但是價格相對貴不少,所以還是說一分錢一分貨?,F在的顯示器大多都是三年保修了,所以顯示器的選購,實際上就是你對牌子和樣子的選擇了。還有關于點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比較糾結的問題,國家包點標準是三個以內的亮點是正常的,并不包括色點和暗點。所以要求包點的客戶還是選擇貴一點的或者廠家承諾包點的牌子吧,像AOC長城宏基明基這樣的牌子價格很便宜了,所以商家都不愿意包點,廠家也不承諾包點。所以點的問題一直都是比較糾結的問題。
屏幕技術養眼的排名ASV>MVA>PVA>TN>IPS,ASV色彩不突出,就是養眼,但是已經退市,MVA高端都沒怎么做了,現在也是半退市的狀態,低端有做,養眼不錯,最低端的屌絲養眼第一位的選擇,比IPS好很多,PVA中有S-PVA和C-PVA,對于有點養眼要求的人來說就是C-PVA是比較好的選擇,現在S-PVA也沒幾家做了,就是三星自家有做,藝卓有做,還有C-PVA是6bit的面板,但是C-PVA除了藝卓都不推薦買,灰階有重大缺陷。IPS亮度更高,畫面更為通透,顏色更正,象素感覺更細膩,更適合作圖形處理,其實當中也有矛盾,因為IPS需要更高的亮度來維持這些優點,長期修圖高亮度很難受的,所以也很糾結,而PVA黑色比較沉,背光控制較好,象素顆粒感較強,更適合看電影、玩游戲。這里就是看大家要爽還是要護眼了。TN現在都退市了,就不說了。簡單的廣告幾個型號給大家選擇。。。
19寸-20寸:現在應該基本上在淘汰中了,真有需求的看著便宜買吧
21.5:明基VW2245(MVA、不閃屏)6XX的低廉價格,解決能用,樣子有點丑。
AOC I2267F(IPS、窄邊框)7XX的價格,樣子還行。
23:一般的就是AOC I2367F,外貌協會指定產品,DELL的U2312HM 色域是82% 比較適合作圖。中低端IPS的都有閃屏現象。
24:明基的EW2440ZE(不閃屏,濾藍光,MVA廣視角)899的價格,除了延時過高,其他的可以和IPS一爭高下。
三星S24E360HL、S24E390HL:PLS面板,色彩不錯,但是999的價格性價比不高,然而最坑爹的是三星的只有一年保修,雖然如此依舊阻擋不了人們對三星的品牌信仰。
27寸及以上:到了27寸這個位置,我覺得護眼可能都是其次的了,畢竟現階段來說,27寸或者更大的顯示器的用戶要么是游戲玩家,要么是有特殊的用途了,在這里特別提到一個問題,就是長寬比,27寸以上的顯示器(不包括27寸),個人使用的感受來看,建議考慮21:9的帶魚屏,畢竟16:9/16:10的顯示器到了這個尺寸以后,會顯得很高,這樣視覺上如果要看顯示器上部的內容,就需要抬頭或者抬眼,這樣時間長了很容易疲勞。但是21:9的就解決的比較好,這一點可能有點個人看法,畢竟涉及到顯示器和座位的距離問題。
內容來自于聯想貼吧內容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