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何許人也?他曾經是八十年代大名鼎鼎的華人首富,在全美富豪榜曾經高居第五,這在今日依然是全球華人難以企及的位置,比爾蓋茨曾評價說:“如果王安公司能夠成功完成他的第二次產品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沒有今日的微軟,我也不會成為個人電腦時代的英雄,也許我會成為一個埋沒于常人中的數學家或者律師”。我們來看看這位科技前輩的傳奇歷史:
王安是上海人,交通大學的頂級高才生,抗戰期間無線電專家,抗日勝利后公派留學美國,哈佛畢業后在計算機實驗室工作,發明了磁芯,而后在1951年獨立創業,科技時代的到來,讓王安電腦公司趕上了這股浪潮,王安公司的起步是依靠銷售他在哈佛發明的磁芯,這是個內存條還沒有發明前的東西,IBM 大型計算機在1970年的存儲都要依靠磁芯,于是當年IBM用盡歪招巧取豪奪,用很便宜的價格買斷了王安的磁芯專利權,王安公司被迫轉型電子咨詢業,而后再次發明可以運行大型電腦的運算功能的電子計算器,憑借300型計算器的簡潔實用和功能創新,王安公司開始高速發展,1967年上市即成為7000萬美元市值中型公司,
而讓王安公司成為業內頂尖公司是一次重大轉折,在1971年已經占據高端計算器WA-NG品牌, 抓住了戰略轉折點,王安退出計算器,全面轉型電腦業,對標IBM, 此前王安經歷了數年的經營低谷,最慘的時候股票暴跌停牌,公司裁員,在1976年王安推出WA-NG 1200 WPS 文字處理機,依靠這個時代最強的辦公電腦產品,讓王安公司成為世界級科技企業。自1976-1983年,王安公司一直處于高速成長期,連續三十季以超30%的速度高速增長,是銷售百億的IT科技巨人,鼎盛高峰雇員超過3萬人,是全球性跨國公司,分公司遍布世界,工廠在亞洲臺灣規模龐大,王安電腦公司曾是華爾街的超級科技藍籌,其地位好似今日的GO-O-G-LE, 臉書, 亞馬遜,上市后股價更是飆升百倍,從1976年的6.75美元復權至800美元。
王安更是躋身美主流社會,是麻省科技領軍人物,里根總統更是授予王安自由勛章獎,王安也是大慈善家,他對波士頓大劇院,麻省總醫院,學校等做了大量捐贈,是當時華人如日中天的明星。然而在公司最興旺的時候,衰退的種子已經埋下。 因為企業的興衰既離不開時代的大潮流,同樣也要依靠跟緊行業變化的大背景,科技電子行業是劇烈變遷,變化迅速的行業,能否跟上行業大潮的變化,決定了企業的存亡。王安公司產品從電子計算器轉變到WA-NG文字處理機,踏上辦公室自動化的潮流,占據全美八成的微機辦公市場,成為可以與IBM叫板的科技公司,1976-1983年是王安電腦鼎盛期,WA-NG是辦公小型微機的領軍企業,王安本人經歷多年在美的拼搏,心生倦意,在1983年卸任CEO管理職務,保留董事長,退出公司管理專心慈善事業,此刻就埋下了王安盛極而衰的伏筆。
通觀歷史,大凡開國者開創者的退位和離開,都會給國家和企業帶來動蕩,平穩的接棒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2000年退出CEO后,繼任者鮑爾默管理下的微軟持續了十年的低迷,直到2014年二月印度裔納德拉出任CEO, 微軟股價才突破2000年的高點。 觀察資本市場對于CEO或企業靈魂人物的更替,往往會有不同反應,如果是企業的巔峰CEO 退位,往往會出現股價的回落和低迷,因為新管理者帶來了經營的不確定性。而如果是企業的低谷和低迷期,新的CEO 到位往往會帶來股價的提振,因為投資者押注新人新氣象,咸魚要翻身的道理。
王安退休后,初期過度是讓美國助手出任總裁,而后扶持自己大兒子王烈接班,其實讓自己家族二代接棒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僅中國人這么干,在美國大企業也非常普遍,IBM 創始人沃森退休,讓自己兒子小沃森繼續干,汽車巨頭福特老頭要退休,福特二世來接班,就連永不退休,工作到閉眼那一天的超人巴菲特,也早早指定了未來大兒子做董事長。老美們為啥對白人二代接班沒想法,而對王安電腦的中國式接班卻抨擊不斷?關鍵的問題不是誰接班,而是誰能接班,是富二代能否扛起企業繼續前進的大旗,從王烈的素質看,他確實缺少經營電腦公司的才華,無論是主抓的研發部,還是經營的基礎財務概念,王烈都出現嚴重問題。
最要命的狀況是八十年代的個人電腦橫空出世,IBM, AP-P-LE 和微軟開始全力切入個人電腦時代,而王安公司上上下下管理層,依然認為個人電腦僅是玩具,是不入流的小東西。王安既沒有將辦公WPS軟件和個人電腦結合,也沒有像蘋果獨立發展操作系統,而僅是將辦公微機改良,試圖維持現狀。科技行業永遠是用來顛覆,而不是改良改進修修補補。錯過戰略轉折點的王安老矣,屬于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才是王安電腦衰亡的根本原因。
王安電腦,1951年-1999年,48歲。
王安:1920年2月7日-1990年3月24日
1920年2月7日:王安出生于上海,江蘇昆山玉山鎮人
1936年:16歲的王安考入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本部電機工程系通訊專業。
1937年8月1日:鐵道部交通大學被劃入教育部管轄,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
1940年:大學畢業后,留校在電機工程系當了一名助教
1941年夏:王安與學習通訊專業8個同學,被重慶中央無線電公司征用,為中國軍隊設計和制造發報機和收音機。王安和他的同學從上海輾轉抵達桂林,先后在桂林無線電廠、重慶資源委員會工作。
1944年:國民政府兵工署制定了選派中國高級工程師去美國接受通訊技術培訓的計劃,滿足國家抗戰的需要。王安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選中。
1945年:王安作為中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被派赴美國深造。同年秋天,王安被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破例接收并攻讀碩士研究生。第一學期的課程成績全是A+
1945年:求學于哈佛的王安,為了解決經濟問題,去IBM面試。面試官看著這張黃皮膚面孔,說:IBM是美國最好的企業,這里不適合你,你還是找個汽車修理廠試試吧。
1946 年:由于國內再次爆發了戰爭,王安失去每個月 100 美元津貼費用
1948年:獲哈佛大學的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研究設計出世界第一臺電腦Mark Ⅰ的“電腦之父”霍華德·艾肯非常欣賞王安,招聘他進入哈佛計算機實驗研究室,參與“馬克4型”電腦的研制。王安參與電腦資訊存儲方面的課題,解決電腦數據存儲的難題。
進入實驗室第3個星期,王安便從理論上解決了這個難題。他發現,磁場振動原理可以應用于電腦存儲系統,隨即據此發明了磁芯存儲器,并且申請了專利。
這個小小的部件,改變了計算機產業的歷史。磁芯存儲器大大縮小了電腦的體積,使得計算機從科研邁入商用領域。20多年磁芯存儲器一直是計算機的主要部件,這個發明為王安的事業創造了契機。發明磁芯存儲器時,王安仍是編外人員,還沒有過試用期。艾肯立刻幫他轉正且加薪23%,希望留住這個天才。
1949年10月21日:王安向美國專利局提交“存儲磁芯”專利申請
1951 年:哈佛大學減少了對計算機研究的經費投入。王安意識到,哈佛很快就要放棄基礎計算機研究,以符合其遠離具有商業應用領域的政策
1951年6月:王安離開待遇穩定豐厚舒適的哈佛,來到波士頓。用600美元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在哥倫布大道租了一個汽車庫,買了一張桌子,裝了一部電話,成立王安實驗室(Wang Laboratories),只有自己一個人,老板兼伙計。開始出售磁芯存儲器,單價4美元。
王安坦言,當初創業時,并不期望要成為成功人士。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一下美國人眼中華人的形象-只配開飯館和洗衣店。
1951 年的最后六個月:賺了 3253 美元
1952 年秋天:王安開始受到各大實驗室的注意,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咨詢合同來設計專門的數字設備,從而開發了他的數字電子設備。
實驗室最初的幾年很艱難,王安通過將公司三分之一的股份出售給機床制造商 Warner & Swasey Company 以籌集 5 萬美元的營運資金。
王安和IBM的恩怨
1955年:王安與中國同學Dr. Ge Yao Chu一起,將王安實驗室(Wang Laboratories)更名為“王安電腦有限公司”。 員工共幾十人。
1956年:王安最終將磁蕊記憶體的專利權賣給IBM,獲利40萬美元。
1960年代初:王安研制LOCI對數計算器,功能齊全、3000美元售價(IBM“大冰箱”每月租金超過1萬元美元)、大受歡迎。
1964年:公司銷售額100 萬美元
1965年:王安公司發布Wang LOCI-2桌上型計算器:顯示10位數字的晶體管、執行對數/反對數函數/平方/平方根/乘法/除法等運算。也是現在個人計算機(PC)的雛形。
1966年:王安公司發布Wang 300計算器
1966年:王安公司發布WANG 360分立元件科學可編程計算器:實現鍵盤顯示單元和主機的分離、全部分立元件(RCA的三極管、電阻、電容,沒有IC芯片)、進行開方/平方/對數/指數和函數計算、實現80步的程序編程。
十年來:為了和IBM一較高下,王安在研發投入上不計成本。創造了多項發明創造,包括紙孔式記錄儀、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字印刷機、記錄帶辨認機等。公司的很多發明,并沒能轉化為預期的利潤,產品線擴充的同時,王安電腦也在四處借貸,負債累累。
1967年8月23日:公司在債權銀行的壓力下,只能發行250萬美元的股票來償還債務。沒想到,公司股票以每股12.5美元上市,當天收盤的股價竟高達40.5美元。王安公司的資本由 100萬美元飆升至7000萬美元。一日之間,王安家族成為擁有賬面財富達5000萬美元的超級富豪。
1967年:公司銷售額690萬美元,2年內翻了三倍。
1968年:王安公司320SE電子計算器
1968年12月:王安700系列可編程電子計算器,可與IBM 360型計算器競爭。后退出720系列計算器。下圖720B計算器有2k×8核內存,是700型號的兩倍,售價6800美元。
1969年2月:
1970 年:公司的銷售額為 2700 萬美元,擁有 1400 名員工。停止了所有計算器產品線,投入擁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字處理市場
1971年11月:推出WPS文字處理機-Wang 1200打印機,附帶檢索功能,比目前辦公室常用的電動打字機好用太多,震驚世界。王安WPS成為美國每間辦公室的必備。報道稱,因心肌梗塞住院的IBM董事長小托馬斯-沃特森,在報紙上看到這條消息后大發雷霆,斥責助手沒有提前通報相關信息,一通大罵后,沃特森陷入了暈厥。
1971年:王安公司首次向IBM公司挑戰,外界對此的評價是王安的這一決定是魯莽的,因為1BM公司是王安公司的224倍。向IBM宣戰的當天,王安公司的股票便跌了,評論稱他有點得意忘形。
1972年:王安公司推出Wang 2200型迷你電腦。這是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微型計算機。王安電腦及WPS取代了IBM的產品,一統美國市場。人們認為,WPS不應該是“文字處理系統”的縮寫,而是“王安處理系統”的縮寫。
1975年:王安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世界上第一臺具有編輯、檢索功能的文字處理機(WPS:Word Processing System),可在屏幕上直接顯示文字,用鍵盤快速修改文稿。這使得當時美國坐辦公室的文員們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從此風靡全球,連白宮里都在使用王安的文字處理器。
除了WPS之外,王安公司還推出一系列新產品:迷你電腦、卡片辨認機、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字印刷機、記錄帶辨認機等等。被人稱為“電腦界的快槍手”
1976年:王安公司的營業額突破1億美元。
王安2226計算機
1978年:王安電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字處理機生產商。帶著WPS,王安全線出擊。除在美國本土設立廣泛的制造和經銷網絡,他還將觸角伸向全球,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一躍成為大型跨國集團。
1979年:Micropro公司推出文字處理軟件WordStar;第二年另一家公司推出Word Perfect軟件。這兩種軟件與王安的文字處理系統完美匹配,有利地推動王安文字處理機的銷售。
1980年:蘋果公司上市,喬布斯成為億萬富翁。下屬向王安提議研發PC機,王安不為所動,他認為搞個人電腦是件荒唐的事情。
80年代初:王安攜文字處理機市場取勝余威,全線出擊,把總部搬到了馬薩諸塞州的羅威爾市,建造先進的計算機制造廠,并大量吸收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的人才,著手設計小型機產品,并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1981年:創建了王安學院,招收電子專業大學畢業生,進行電腦訓練
1981年:王安公司坐上美國電腦行業第11把交椅
1983年:王安公司的營業額15億美元,位居全美電腦公司第7位。王安個人資產一度達到20億美元之多,穩居全球華人首富之位
1984年2月:王安在美國各大商業報紙連續刊登一則商業廣告:“請讓我們試一試,我們就會在閣下的訂單上把IBM一風吹走!”
1984年:美國電子協會授予王安“電子及信息技術最高榮譽成就獎”
1984年:王安公司年收21億美元,利潤2.1億美元。
1972-1984年:王安公司收入年增長30%-40%
蘋果電腦火熱后,IBM率先醒悟,投入資金研發個人電腦,PC時代掀起大幕。期間,PC的功能越來越強,王安的小型機和文字處理機,不再具備優勢,市場份額一再被壓縮。
面對挑戰,王安開始還擊。他迅速研發出了速度比IBM更快的PC產品。就在業界以為他將再次后來居上時,王安走了一步錯棋。或是堅持“打倒IBM”的執念,王安執意不與對方為伍,做出的PC產品不與IBM兼容。
1985年:《福布斯》雜志“美國400名最富有的人物”名單,王安位居第8。
1985年:增長率降到8%,利潤下降到1600萬美元,同比降低了93%。第四季度王安公司首次出現虧損,虧損接近2億美元。
1986年:王安最輝煌的一年
1986年11月:因為身體原因,王安決定退休。不顧公司董事會和高層反對,執意讓36歲的兒子王烈出任公司總裁,安排幼子出任王安傳播公司總裁。他的理由“因為我是公司創始人,對公司擁有完全的控制權,所以我要讓我的子女有機會證明他們的管理能力。”
1986年-1987年:《中國計算機報》對王安公司的報道
1987年:由于不兼容,王安電腦無法使用IBM龐大的軟件庫,只能用自己開發的軟件,導致新產品的開發與市場節奏脫離。王烈出任總裁后僅一年多時間,王安電腦公司財務急劇惡化,虧損額達4.24億美元。為了填補資金漏洞,王烈大幅度提高軟件費用。購買其大型計算機的同時,消費者還需支付5000美元的軟件費(原1000美元)。同時訂制王安電腦計算機系統的客戶因技術方面的問題電話咨詢王安公司,每次收取175美元。
一系列舉措,使得公司失去了合作伙伴的信任,也讓管理團隊深感疲憊。
王安電腦帝國急速崩塌,創始人的身體也急劇惡化。三年內公司股票下跌了90%。公司的上層和業務骨干相繼出走。
1988年:公司虧損高達4.24億美元。同期,王安遭到IBM、微軟、因特爾等公司的聯合抵制
1988年:王安榮登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與貝爾(電話發明者)、愛迪生齊名。第一個進入美國“名人堂”的亞裔科學家。
1989年:中美關系開始緊張,王安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1989年8月:出現了公司股東聯名控告王安父子事件
1989年:王安公司已陷入了資金匱乏的困境中,王安的兒子王烈仍然對公司的前景充滿信心:“我們擁有30億美元的年收入,決不可能垮臺。”。
1989年9月3日:病危中的王安令兒子辭職,請來通用電氣的前CEO愛德華·米勒力挽狂瀾。米勒訂下3年契約幫助王安公司重整旗鼓,年收入100萬美元。他的加入給股民又一次帶來了希望,王安公司的股票價格上升了25美分,達到6.25美元。米勒上任后對公司進行大規模重組、裁員5000人,相當于當時員工的38%。1年內,米勒大幅減少了附有義務要求的銀行債務,成功地將債務總額由5.75億美元降至1200萬美元。這部分債款大部分是靠出售分公司的資產和賣掉臺灣一家工廠30%的股份所得到的資金償付的。但是不懂技術的米勒無法適應新興的科技企業,系列改革也沒能扭轉乾坤。
升至王安公司美國地區總裁的錢伯斯(后擔任思科Cisco總裁)要完成裁員4000人的任務,錢伯斯隨即辭職了。在家賦閑了兩個月,直至思科公司向他拋出了紅繡球。錢伯斯多年以后談及王安公司的裁員行動時稱:“他們都是很優秀的員工,根本沒有必要讓他們的生活陷入混亂。”
1990年3月24日:王安食道癌去世,享年70歲。
1990年:公司虧損比1989年還大。負債9300萬美元。
1991年1月:股票從高峰的42.5美元跌到3.75美元
1991年:王安公司開始代理銷售IBM電腦,以換取IBM投資,IBM不為所動。
1992年6月30日:1992年財年銷售額由頂峰的30億美元降到19億美元。四年累計虧損16.6億美元,欠債總額5.25億美元。員工縮減到8000人,1986年巔峰時刻是3.15萬名員工。
1992年8月18日:王安電腦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破產保護"之前3個月中,王安公司沒有得到新的投資者,深陷在債務的困境中
1993年9月21日:王安公司宣布脫離破產法的保護,似乎有東山再起的跡象
1999年5月:王安公司被荷蘭計算機服務公司GetronicsNV宣布以20億美元收購,王安公司CEO宣布今后將會拋棄WANG品牌。
2006年:仍有用戶在使用王安2200計算機系統進行生產工作。
《華爾街日報》評價王安:王博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家,但絕不是一個杰出的經營者。
比爾·蓋茨說:如果王安完成第二次戰略轉型,那么世界上就不會有微軟了。“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
其實:一個亞裔血統的高科技公司,能在美國發展起來那才是真正的奇跡。
歷史的浩瀚長河中,有一位風云人物的傳奇故事,把領導者的責任、企業的興衰、用人之道,交織成一幅深刻的畫卷。這個人物便是王安,他創辦了王安電腦公司,開創了科技行業的新紀元,卻在短時間內經歷了沉淪與破產。
宗慶后的離世讓人們重新關注起另一位杰出的企業家王安,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教訓,更是對用人之道深刻思考的一次呼喚。王安不僅留給女兒百億財富,更留下了百億的榮耀和愛戴。然而,王安電腦公司的興衰卻也是一個鮮活的歷史案例,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領導者如何不當用人,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的慘痛教訓。
王安,上海人,小時候就展現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的求學之路在1945年遠赴美國,攻讀哈佛博士學位,成為第一位進入美國“名人堂”的亞裔科學家。在IBM公司擔任技術顧問后,他在1951年在波士頓創辦了王安電腦公司,依靠電腦磁芯記憶專利,逐步發展成為世界辦公室用電腦的先驅。然而,到了80年代末,這個曾經的科技巨頭卻突然一落千丈,最終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王安電腦公司的失敗并非來自于市場變革或科技革新,而是源自王安后期在用人方面的巨大失誤。他將王安電腦公司的掌舵人之位,不是根據才能,而是基于血緣關系確定。他的兒子弗雷德成為了公司的領導者,卻明顯缺乏父親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管理能力。弗雷德的領導風格驕橫,對公司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王安的用人之道,注定了公司內部管理的混亂。弗雷德的重用導致其他高級職員的流失,其中包括銷售和市場方面的專家坎寧安,以及負責產品質量的經理。科技人才的流失使得王安公司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影響逐漸減小,逐漸落后于IBM公司,最終走向衰敗。王安公司的失敗一度成為專家研究的焦點,而王安的管理失誤也成為企業界反面教材。
這個故事引發了我們對領導者如何正確用人的思考。用人不當,不僅導致了公司內部的人才流失,更使得公司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正如杰克·韋爾奇所說:“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遠比開發一項新戰略更重要。”在安排使用人才時,必須全局考慮,科學用才,使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形成合力。這種方法不僅有助于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還能使企業的管理更為高效。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從王安的故事中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企業的成功與失敗,往往取決于領導者的用人之道。用人得當,企業將蓬勃發展;用人不當,可能會導致一系列問題,最終引發企業的覆滅。在時代變革的今天,王安的教訓仍然深刻而有啟發,提醒著我們在領導崗位上時刻保持謹慎與睿智。
王安電腦公司的歷史是一段曲折的傳奇,也是一篇生動的教材。我們從中看到了企業興衰的必然規律,更看到了正確用人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企業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答案或許早就蘊藏在歷史的細節之中。那么,我們身處當下,是否能夠汲取歷史的智慧,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使企業蒸蒸日上,贏得時代的尊重?這或許是每一位企業領導者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企業管理# #領導者的責任# #用人之道#
然而,王安電腦公司的故事并不僅僅停留在破產的結局上。在整個80年代,公司一直處于內外交困的狀態。王安雖然在1989年終于撤換了不稱職的兒子弗雷德的職務,但此時已為時已晚。公司的股票從1983年的40美元降至1989年的6美元,再降至可憐的3.75美元。王安去世后,公司甚至背負著高達9300萬美元的債務。
王安電腦公司的失敗成為了華爾街的一場震動,全球業界都在討論這個曾經輝煌的科技巨頭如何一夜之間破滅。專家紛紛就其失敗原因進行深入研究,而公司內部的用人問題則成為了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弗雷德的驕橫態度和缺乏經商頭腦,以及其他高級職員的流失,都在劇烈撕裂這個曾經團結而有朝氣的企業。
1989年,正值公司內外交困之際,王安意識到自己的兒子無法勝任公司的領導職務,但這一決策卻來得太遲。科技人員的流失、管理混亂的局面,使得公司漸行漸遠離科技創新的前沿,逐漸失去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在這個時候,王安公司的未來已然堪憂,最終以申請破產保護宣告瓦解。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仿佛能夠看到王安站在風口浪尖的狼狽與無奈。他曾是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的一部分,創造了輝煌,卻也在不經意間走向了失敗的深淵。用人之道在企業的命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王安電腦公司的沉淪,則成為企業管理史上的一則戒諭。
如今,我們站在信息化時代的巔峰,回望歷史,王安電腦公司的故事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啟示。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除了技術創新和市場戰略外,更需要正確的用人策略,打造一支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團隊。歷史的教訓是否能夠引起當今企業領導者的深思?我們是否能夠在用人之道上做得更加明智,不讓曾經的輝煌褪色成過往?或許,這正是每一位企業領導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企業興衰# #用人之道# #科技創新#
素材源于網絡,侵刪。歡迎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