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精品、做旗艦,服務就看軟硬件
位于沁陽市建設路中段的體彩4108820038銷售網點,是六年前河南體彩焦作分中心面向社會公開征召的首批競彩旗艦店之一。六年來,該店彩民捷報頻傳,曾經單月累計博取競彩大獎過百萬元,返獎遠遠超過銷售額,并創下了焦作彩市競彩連續中獎17天的最高紀錄。4108820038銷售網點緣何屢屢采摘競彩玩法大獎呢?為此,筆者專門到那里探了個究竟。一進門,筆者就被這里的環境所吸引,整齊的彩路表格、舒適的沙發、各種彩報雜志、八臺上網電腦、飲水機、空調等一應俱全。見到業主小陳時,問其有何秘訣,小陳說:“用勁做事能將事情做成,用心做事才能將事情做好,而這一切行動起來才是經營之本”。
虛心學、勤請教,穩健發展看長效
當問到如何給彩民推薦比賽時,小陳來了興致,侃侃而談。小陳介紹,剛開始經營時,因為自己對競彩專業知識的匱乏,很難與彩民溝通,發展彩民困難的局面一時很難打開。因此,小陳除了在網上學習競彩專業知識外,他還向一些技術派高手多次虛心求教,并共同與彩民研究各球隊、球員的特性,并一直參與實戰投注至今。“只有我們投注彩民才能信服,只有我們懂的多了,彩民才會與我們深交,只有我們與彩民成為朋友,網點才能穩健發展”,小陳頗有感受。久而久之,小陳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競彩投注高手,許多彩民慕名而來,網點生意也越來越好,并且多次都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優秀網點。
多研究、細思量,書寫傳奇美名揚
“穩膽串關法”大顯神威。為了更好的服務彩民,延長中獎周期,小陳還專門聘請了兩位在足球、籃球方面頗有造詣的老師為網點指點和推薦,并研究制定了“穩膽串關法”。并根據老師們一起研究出來的結果推薦和組織彩民進行了實戰投注,效果非常明顯。實戰中,不但自己中了獎,每天推薦的比賽讓彩民也頻頻中獎,讓許多彩民飽嘗競彩帶來的美味大餐。連續中獎17天,單月累計中獎超越百萬,14838輝煌的業績成為當時焦作乃至河南的傳奇。說到中獎小陳臉上露出了抑制不住的喜悅。什么是“穩膽串關法”?筆者不禁問道,小陳會意的笑了笑說:“就是每天確定一場到兩場非常熟悉的比賽,并且有70%---90%的把握能夠猜對,這就是投注比賽 的‘膽’,再用‘膽’串上其他兩場不同的比賽,作為二串的兩個單子進行投注,兩項指標一結合,那絕對是小投入、大回報,兩單全中利潤相當可觀”。 “競彩彩票有技術含量可操控,也就具備了短期投資的優勢,投入回報率是衡量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玩競彩彩票最忌盲目,所以我們根據一些彩民的投注愛好、資金能力,制定了不同的投注方案,按計劃購買,絕不沖動盲目投注。”
樹新風、講誠信,服務至上得人心
說到這里時,進來一位彩民,小陳給筆者介紹了這位李先生,當問起李先生最近的收獲時,李先生告訴筆者說“我在這里買彩票有兩個多月了,到現在投入了2萬多,已經中了將近4萬元,這里的專家推薦幫了我大忙,小陳人不錯,不管大小獎,從來都是自己先拿錢兌給我,然后再到體彩中心去領,我從沒跑過腿,這不,今天的8000元獎金他早就給我預備好了,再說這里的環境也是最好的,所以今后我就認準這里了”。
彩民陸續進來了,筆者起身向小陳告辭,走出網點時,身后留下的是小陳和彩民們爽朗的笑聲,我們在心里祝愿小陳在彩票這條公益事業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文/劉剛)
<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新華網廣州9月14日電(王厚啟 關錦恒 申焙豐)“人說七十古來稀,如今八十不足奇。不到九十不言老,百歲行中我舉旗。”86歲的劉陶口中念著打油詩,手上擺弄著“古董”收音機。市區喧囂,劉陶于其中辟得一處靜謐,他身居云鶴園,卻不甘當“閑云野鶴”。手機上看看新聞,書桌前寫寫鋼筆字,如今的劉陶依然思維清晰,身體矯健。“最不喜歡的事是別人叫我‘劉老’。”他打趣道。
劉陶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數十載風雨新聞路,他懷著筆耕不輟、耕耘新聞事業的熱誠奮力奔跑,見證著我國傳媒行業的變化和成長。
南方日報社原社長、高級編輯劉陶。新華網 朱皓 攝
壯心不已 新聞激情冠平生
“大名報上掛,足跡遍天下。今朝名記者,他年大作家。” 劉陶以這句打油詩自勉。回憶自己的新聞生涯,一講到激動之處,劉陶甚至敲起桌子。
劉陶對新聞的熱愛近乎偏執,用他的話說:“從小喜歡新聞,看到名字出現在報紙上,就渾身來勁兒。”懷揣著這樣的新聞夢,1959年填報高考志愿時,劉陶一口氣連著填下12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大學畢業后,劉陶被分配到羊城晚報,負責理論組。1968年,劉陶離開羊城晚報進入南方日報,“新聞工作是一個苦行,一定要有吃苦的準備,晝夜顛倒、風吹雨打、山高路遠、受人冷眼,這些都要有思想準備。”劉陶曾值了八年夜班,晚上八點上班,第二天凌晨四點下班,幾年夜班下來,劉陶笑稱當時的自己“面黃肌瘦,眼睛浮腫,形象好難看”。
強度如此之大的工作卻沒有改變劉陶的初衷,這是劉陶一生經歷的寫照。在任期間,劉陶曾寫過評論、社論以及理論文章等。幾十年新聞工作生涯,劉陶在報紙上發表的理論宣傳和評論作品達300多萬字,筆力驚人。離任后,劉陶筆耕不輟、關注時事,偶爾寫作散文,如同年輕人一般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與表達欲。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劉陶不服老,內心依然壯實,盡管自己不再深入新聞采寫一線,但他對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卻寄予厚望。“新聞工作要研究各個行業,新聞從業者要不斷打磨自己,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準,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堅守信念,真正做出一番新聞事業。”劉陶說。
銳意改革 報刊“飛入尋常百姓家”
1991年5月到1996年8月,劉陶任南方日報社社長期間,南方日報正經歷著事業的壯大發展,但同時,也品嘗到來自市場的艱難苦澀。
“當時《南方日報》在農村、機關、干部手里比較多,但是在珠三角地區、百姓手里比較少。《南方日報》作為廣東省委機關報,它的‘觸角’所向,它的擔當所在,應該覆蓋南粵廣大城鄉,覆蓋廣東數以千萬計的人民群眾。”1992年春天,劉陶提出了一個構思已久的口號:“讓《南方日報》像春天的燕子飛入尋常百姓家!”
“燕子”一說,得到了報社同仁的支持與贊賞。先從擴版開刀,1993年1月1日,運行了40多年對開4版的《南方日報》,一躍擴為對開8版;接著于4月1日又擴至對開12版,并且全天候出彩報。《南方日報》擴版,并不只是版面數量的簡單增加,更是內容厚度的提升,是對多層次讀者需求的滿足,也是深化報紙改革的突破口。擴版后的《南方日報》期發行量增加了8萬份之多。
圖為劉陶伏案寫作。新華網發(翻拍照片,原圖攝于1986年)
直到今天,劉陶仍然堅持這個觀念。“機關報要落地,要能夠讓老百姓熟知,這就算到家了,這才是扎根群眾。”劉陶說。
與時俱進 媒體要做好時代記錄者與瞭望者
幾十年的媒體人生涯,劉陶眼觀時代發展變換,用腳步丈量中國大地。他認為,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印記,身為新聞人,就應適應并記錄所處的時代。
劉陶跑在新聞采寫一線的時候,還是一個物質基礎相對落后的時代,各方面條件遠不如現在。“當時我到汕頭去采訪,早上五點鐘就要起床,晚上九點多鐘才能到達。辦公時甚至沒有桌子,沒有板凳,就坐在石頭上,只有一支筆、一個筆記本,膝蓋就是辦公臺,哪里有現在的電腦。”劉陶感慨道:“現在的交通條件、傳輸手段為我們從事新聞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新聞工作者有了更大的表演舞臺,更應向名家學習,磨練自己的采訪水平和筆力。”
劉陶翻閱書籍。新華網 朱皓 攝
隨著傳輸手段與交通條件的持續提升,步入發展快車道的城市之間正尋求互補式融合發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對媒體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媒體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劉陶認為,主流媒體要占領大灣區的輿論陣地制高點,講好大灣區發展故事,傳遞正能量。
在自媒體時代,媒體人不僅要記錄時代,更要引領時代,當好站在時代船頭的瞭望者。“粵港澳大灣區是展示中國發展形象的標志,如何做好輿論引導與宣傳工作,是特殊背景下大灣區媒體面對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從大灣區看到世界,世界也應從大灣區看到中國,這就是大灣區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劉陶說。
965年7月,梅縣地區成立時,地區機關印刷廠隨之建立。1972年2月1日《梅江報》創刊號出版,原地區印刷廠更名為梅江報社印刷廠。1990年7月,更名為梅州日報社印刷廠。2015年5月,轉制為梅州報業印務有限公司。55年歲月變遷,報紙從黑白到彩色,從鉛印到膠印,梅州報業印務有限公司一步一個腳印,開啟印刷技術的新歷程。
近期,梅州報業印務有限公司引入新設備,在加快印刷技術升級改造的同時,加強員工技術培訓與印刷質量管理,實現印刷水平進一步提升,引領梅州印務向高質量發展,在梅州印務市場一枝獨秀。
記者日前跟著印刷工人深入印刷現場,蹲點采訪,見證印務變遷過程。
告別“鉛與火”
20世紀70年代,中國仍然沿用活字印刷術,“以火熔鉛,以鉛鑄字,以鉛字排版,以版印刷”,印刷業技術落后,處于偏遠山區的梅州更是如此。
1976年梅江報社印刷廠。(資料圖)
“鉛字排版印刷非常艱難,我們當時僅有4臺平版印刷機,每臺每小時僅能印刷1000張。”梅州報業印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雁維回憶道,“每天晚上,揀字員都在鉛字庫里抽找正確的漢字,還要找出相對應的字體和字號,標題要大點的,正文要小點,再通過排字、鑄版、印刷等多道工序后才可正式印刷。”
1987年購進國產雙色轉輪膠印機。(資料圖)
1987年12月,印刷廠引進了雙色輪轉膠印機,帶動了梅州印刷系統的全面改革。1991年底起,印刷廠的印前處理均開始使用電腦操作,從此結束了鉛字排版、鉛版印刷的歷史。1998年,更是從瑞典購進的一臺Solna彩色輪轉印刷機,采用了電子分色技術,可印出單面彩報。
出版“80版”
2001年7月1日,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梅州日報社推出80個版的全彩印特刊,為全國地市報首創。
2001年7月1日印制刊發的80個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特刊專版。
2001年7月1日印制刊發的80個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特刊專版。
“80個版的特刊,既是對建黨80周年的獻禮,也是對我們采編水平和印刷能力的新突破。”時任特刊采編小組記者、現任梅州日報編委、主任記者的李錦讓說道。談到這里,他饒有興趣地講起了當年的往事。2001年4月25日,特刊采編小組全體成員就開始投入到整整68天的戰斗中,為按時完成特刊采編任務而奮戰。“當時售價6毛錢的特刊在當日被炒到15塊,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想要找到當年的特刊作為收藏品收藏呢!”李錦讓說。
新印刷設備經過升級改造,圖為凌晨三點印刷車間一景。
凌晨三點,工作人員正在忙中有序印刷報紙,報紙在上空飛速劃過。
除了采編部門提前進行采寫外,其余部門也在積極準備,印刷方面更是做了不少預案。在前期部署工作時,原印刷廠廠長陳志蘭的心里便繃起了一根弦。
“那段時間,每天都和打仗一樣,從來沒有印過這么多個版面的報紙。”回想起當年的場景,陳志蘭感慨萬千。當時的印刷廠除了印刷《梅州日報》外,也開始承印《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南方農村報》等多種報紙,80個版的特刊印刷,需要提前印制。“當時機器的正常使用時間是6至8小時,印刷80個版的那段時間,機器一天運作18個小時。工作人員實行兩班倒的工作制,并制定了嚴格的時間表,我們提前一個多星期開始印刷,確保10萬份80個版的報紙在7月1日當天以最高質量呈現在讀者眼前。”
報紙得到了市民們的一致認可。當日,10萬份80個版的報紙全被搶售一空,除了正常的報刊零售點外,各縣(市、區)還增設了10個零售點,更是臨時加印了3萬份。
探索“新格局”
目前,梅州報業印務有限公司通過升級改造后,能同時印刷三張對開雙面彩報紙。相比以前購置的Solna彩色輪轉印刷機和寶南無軸輪轉膠印機,轉速更快,可同時印刷的張數更多,印出的報紙版面平整,文字清晰,圖片還原度更高。
新設備經過升級改造,工作人員正在校對印刷顏色。
印刷時的各個參數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原本7萬份12個版的雙面彩印報紙,使用二塔寶南無軸輪轉膠印機需要分兩批次,需花費5個小時才能印完,現在可一次性印刷,印完只需2個半小時!”李雁維說。通過升級改造,極大地提高了報紙的印刷質量、縮短了印刷時間,推動梅州印刷技術再上新臺階。
凌晨四點,工作人員正在搬運自動打包好的成品報紙。
記者了解到,目前梅州報業印務有限公司承擔著《南方日報》《梅州日報》《羊城晚報》《南方農村報》等多種報紙的出版印刷任務,同時公司也長期提供書籍畫冊排版設計、CTP印刷版輸出,印制各類報紙、書籍書刊、期刊雜志、宣傳畫冊等業務,服務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憑借良好的信譽、優良的品質、完善的服務,更是深得客戶好評。
經過多年來在印刷技術上的精益求精,梅州報業印務有限公司市場規模達到粵東地區印務市場前列。公司負責人充滿信心地表示,接下來將加快機制創新,提高印務保障能力,以優質的服務贏得客戶信賴,服務更大的客戶群體,進一步開拓印務市場,更好地引領梅州印務市場向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文:梅州日報記者 黃鈺然
圖:梅州日報記者 吳騰江
編輯:朱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