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知你有多久沒有提筆寫字了?
用慣了鍵盤的人,提筆忘字成了常犯的毛病,好在我們即便不常寫字,每天在手機電腦上都能用到文字,不至于讓漢字失傳。
可你知道嗎,當初發明電腦時,完全沒有將漢字考慮在內,人們只能在電腦上使用拉丁字母。
當時的中國面臨兩大選擇,要么放棄漢字,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么放棄使用電腦。
可研發人員兩條都沒選,硬生生走出來第三條路。
雖然在1946年,世界上就已經誕生了第一臺計算機,但真正奠定計算機走向的,是1981年推出的個人電腦IBM PC ( 5150 )。
整個80年代的電腦,都以這臺計算機為準繩設計制造。
上世紀80年代,也是計算機迅速打入中國市場的時間段,到1984年底,國內的個人計算機,就已經達到了11萬臺。
可盡管計算機在中國賣得火爆,卻始終與大多數中國人格格不入,因為不支持中文,對不懂英文的人來說使用十分費勁。
其實外國人在發明計算機時,根本就沒考慮過中國人的需要,所以使用的只有拉丁字母。
因為我們沒有趕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計算機上的話語權,全部掌握在西方人的手中。
使用什么語言,也全由他們說了算,無論是IBM PC使用的 DOS 系統,還是后來出現的初期 Windows,都不能處理漢字。
擺在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要么放棄漢字,順應電腦的發展,要么放棄使用電腦。
無論哪種取舍,對我國發展都是不利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我國科研人人員,硬生生走出了第三條路。
這第三條,也就是自己研究漢字系統,運用到計算機上。
說起來簡單,但漢字不比拉丁字母,每個字都有復雜的筆畫,光常用字就幾千個,如何能全塞進計算機里?
在最初的計算機里,文字顯示使用的是字符集,每一個字符,用9 * 14 像素點陣來顯示,這些像素點陣出現在4KB大小的單色顯卡中,顏色大小都固定。
如果再插上一塊16KB的彩色圖形卡,顏色大小就能改變,這樣,原本單一的拉丁字母就能變換著組成不同單詞,實現英文顯示。
如果顯示漢字的話,原本的像素點陣肯定不夠,至少要用到16*16的像素點陣,才能滿足簡單漢字的需求,復雜的漢字需要的點陣更大。
并且英文只需顯示26個拉丁字母就行,但漢字數量實在龐大,要進行點陣信息存儲,就需要更大的顯存與內存。
當時要求的內存大約320K,可直到1984年喬布斯發布的麥金塔一代,內存也只到128K,這已是最高水準,依舊無法滿足要求。
除了顯示外,漢字的輸入也是很大的問題,英文輸入是打字,只要按一下鍵盤上的字母,屏幕上會出現同樣字母,字母能組成單詞,單詞又能組成句子。
但漢字不一樣,漢字的輸入是檢索,按照輸入的指令,從保存的文字庫中找出需要的那個字。
1983年發布的CC-DOS ,就是保存了6726個常用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區位碼或首位碼進行進行檢索。
雖然這一系統實現漢字輸入,并且支持中文軟件,方便不懂英文的人使用,但將漢字從磁盤上調入內存的時間太長,每輸一個漢字,需要等很長時間才能加載出來。
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大不便。
為了解決漢字輸入的問題,當時不少專家,都在研究漢字編碼輸入法。
在河南南陽科委工作的王永民,就是其中之一。
王永民并不像其他專家那樣,拘泥于現代的電腦輸入,而是從傳統文化中找靈感,《說文解字》一書,就成為了救命良方。
書中所說的“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給了王永民很大的啟發,他開始觀察不同的漢字,找尋它們的字根。
經過研究,王永民發現,我國的漢字雖有幾萬個,但都有基本的字根組成,從字根入手,同樣能夠化繁而簡。
有了研究方向,他帶來助手將字典里的1.2萬個漢字意義分解,最后一一進行歸納,得出看125個字根。
以這125個字根為基礎,王永民制造出一款專門用于輸入漢字的鍵盤,整個鍵盤只有62鍵,卻能輸入基本常用字。
可王永民并不滿足于此,他覺得62鍵還是過于龐大,需要進一步簡化。
經過進一步壓縮,王永民在1982年制出了36鍵,當時標準的鍵盤也是36鍵,也就是說,這個鍵盤已跟當時的電腦接軌。
就在他心滿意足,準備帶著鍵盤進行試驗時,卻聽說臺灣人朱邦復竟然發明出更少的26鍵,名為“倉頡碼輸入法”。
這瞬間激起了王永民的勝負欲,他直接在旅館里進行七日閉關,最終成功研制出了26鍵。
1983年年初,王永民帶著26鍵前往河北保定進行上機試驗。
試驗結果是,這個鍵盤能打出7000個漢字,并且操作簡單,一個漢字最多打四下,不光能打字,還能打出詞匯。
并且26鍵數量跟26個拉丁字母契合,二者能在同一個鍵盤上實現。
這種輸入法,稱為“王碼五筆字型”,也就是如今我們熟知的五筆輸入法。
五筆輸入超過了朱邦復的“倉頡碼輸入法”,打破了漢字輸入的壁壘。
1984年,王永民受到邀請,在聯合國總部用五筆輸入法瘋狂打字時,驚呆了圍觀眾人。
看著一分鐘能輸入100多個漢字,一位聯合國秘書長表示懷疑,直接拿過鍵盤仔細查看。
可王永民卻表示,這就是你們使用的鍵盤。
憑借著這項發明,王永民斬獲了中、美、英等國40多項專利,五筆輸入法也被聯合國總部、東南亞等國,以及蘋果、微軟等知名公司購買使用。
近幾年,王永民還發明了“動漫游戲學五筆”,只有通過學游戲,人們就能輕松學會五筆輸入法,不用在為背詞根而苦惱。
當世界開始邁入信息時代,我國嗅到了危機,在1956年成立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目的是攻克計算機技術難題。
這座計算機研究所,與數學所共用一座大樓,于是在1961年到這里工作的倪光南,有幸見到了陳景潤、華羅庚等一眾數學界的大咖。
不過,倪光南的研究方向與數學無關,他要做的,同樣是讓中國漢字在計算機上發揚光大。
自上班以來,倪光南日復一日苦心鉆研,終于在7年后,研制出我國第一臺漢字顯示器。
接著到1979年,歷經11年的研發,他成功研制出用圖形處理原理工作的漢字系統。
雖然夢寐以求的漢字系統研發成功,但還是落后一步,當時世界上的計算機都向小型化發展,這套系統裝在“大家伙”上,有些不合時宜。
倪光南只得重金買來了一批研制微機的器材,準備利用這套器材,結合自己的漢字系統研制出第一臺漢字微機。
到1984年,倪光南成功研制出了“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機系統”。
這套漢字微機系統,最大的亮點是有聯想功能,只要打出一個漢字,就能由這個字聯想到其它的詞語,自動顯示出來,極大提高打字效率。
如今在常用的搜狗、百度、華為等輸入法中,都能看到沿用至今的聯想輸入法。
當初來中國考察的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副院長,在看到這個系統后,深受震撼。回國后,他趕緊修書一封,邀請發明者倪光南到加拿大考察
中國計算機技術,也在這一刻以發明者的姿態走出國門。
雖然戰功卓著,但倪光南的研究并沒有因此止步,隨后他繼續研發了漢字顯示器、鍵盤以及打印機。
1985年,帶來計算機重大變革的聯想漢卡,誕生了。
與之前的漢字系統相比,漢卡有更強的漢字處理能力,更高的運行速度,它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漢字與電腦的矛盾,推動了電腦在國內的普及運用。
當年打字機時代到來時,漢字沒有機會參與,當計算機時代來臨,漢字也是晚了一步。
可漢字從甲骨青銅上,轉移到竹簡布帛中,最后再到紙張上,從未在任何一場變革中被淘汰。
這是因為漢字雖繁,卻是大道至簡,一筆一劃都有跡可循,這也是它歷經數次考驗,依然不敗的原因。
當然,更重要的傳承在人,是無數的科研人員的付出,才使得西方人發明的電腦,也學會了“中國話”。
參考資料:
[1] 《錯過了打字機時代的漢字,是如何進入電腦的?》湃客:差評 2022-02-04
[2] 《【揭秘】他教會計算機說"中國話",計算機的漢字世界由此被打開!》央視財經 2018年11月01日
[3] 《人物志:王永民——將漢字帶入信息時代》2019-05-17 17:11·中國新聞網
#夏日生活打卡季#
期,有不少小伙伴反映電腦出現標題欄無法點擊、開始菜單也無法點擊的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系統錯誤、資源管理器崩潰或其他軟件沖突引起的。別擔心,下面教你幾個簡單的解決方法,讓你輕松搞定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嘗試重啟Windows資源管理器,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方法。
步驟如下:
如果上述方法無法解決問題,可以通過命令提示符來重啟資源管理器。
步驟如下:
有時候,系統文件損壞也會導致這種問題。我們可以使用系統文件檢查器來掃描并修復受損的系統文件。
步驟如下:
有時,顯示驅動程序的問題也會導致這些癥狀。更新或恢復顯示驅動程序也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步驟如下:
保持系統更新是避免和解決許多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
步驟如下:
有時候,用戶帳戶配置問題也會導致這些問題。創建一個新用戶帳戶并登錄,看看問題是否仍然存在。
步驟如下:
如果上述方法仍未解決問題,可以嘗試系統還原,將系統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步驟如下:
有時惡意軟件也會導致這些問題。使用Windows Defender或其他第三方防病毒軟件進行全盤掃描,移除可能的惡意軟件。
通過以上方法,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解決電腦標題欄和開始菜單無法點擊的問題。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建議聯系專業技術支持,或者備份重要數據后,考慮重裝系統。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你!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或者更好的解決方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經驗和建議!#電腦故障# #Windows# #技術支持# #解決方案#
國梁
由上海民族樂團、騰訊音樂天琴實驗室與1862時尚藝術中心聯合推出的“零·壹|中國色——國樂與AI音樂會”日前成功亮相,收獲極佳社會反響。相關詞條頻繁登上熱搜,不到十天時間,話題閱讀量突破4300萬。由于影響持續發酵,應樂迷們的要求,之后該場音樂會又進行了線上播出。
“零·壹|中國色——國樂與AI音樂會”現場劇照
音樂會成功首演,標志著樂團在國樂雙創的探索上更進一步,為新技術、新形勢下國樂的發展闖出一條新路。這一成果來之不易,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以利于AI技術在國樂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闡釋、解構與重構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創作的權利性思考
AI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我們當下所處時代的突出特點。隨著指令的輸入,AI已能創作出完整的樂曲。在使用AI進行創作的過程中,使用者與AI,誰是創作的主體,也就是創作的權利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重視。應當警惕AI成為創作主體現象的發生,創作的權利應當集中在音樂家手中。
此次演出,名為AI與國樂音樂會,實為音樂家與AI共同創作的音樂會。創作、創新的主體是上海民族樂團的音樂家。
在音樂會主題的選擇上,作為此次項目的總策劃,羅小慈敏銳地選取“國色”作為主題。“國色”是一個充滿詩意色彩和浪漫氣質的文化系統,它不同于工業化的定名,更富于文人氣質。在某種程度上,它存在一定的不精確性,但也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使它擁有了一個變量的空間。這一變量與國樂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因此,我們說“國樂是流動的密碼,國色是凝固的文化”。國色與國樂的藝術張力正在流動與凝固之間。
國樂有著二度創作的傳統。拿古琴來說,它的曲譜只記錄弦位和指法,節奏也有很大的伸縮性。因此,再次演奏的音樂家有一個根據自身經驗、結合琴曲規律與演奏技法而再度創作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打譜”。此次音樂會,自AI根據音樂家的要求創作出曲目后,前后進行了六次完整的彩排與修改。這六次修改其實就是二度創作的過程。
在國色與國樂的文化闡述上,上海民族樂團外聘國樂、國色領域的專家,對這兩個領域的文化進行闡釋。專家一方面為音樂會主創團隊闡釋所用樂器與色彩的文化屬性,另一方面又為每首曲目選取合適的詩詞,使音樂會在呈現形式上擁有了古今對照的張力。
創作的當代性思考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言道:“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段話說明,藝術創作應具有當代性。
此場音樂會在場地選擇、多媒體運用與舞美呈現上,充分體現了當代性的用心。
此次演出場地為1862時尚藝術中心劇場,該劇場由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船廠鍛造車間改造而成,主要演出先鋒舞臺劇、現代舞等當代藝術作品。在這個劇場中,觀眾可以看到老建筑的原有結構與管道設施,舞臺盡頭的超大玻璃幕墻可以遠眺黃浦江與楊浦大橋。在此演出,符合AI創作國樂的當代藝術氣質。
音樂會的開幕視頻,呈現了該場音樂會知識生產的全部過程。每首樂曲開始前,均有一段在電腦中輸入程序與關鍵詞之后由AI進行創作的視頻,其后隨著每首樂曲的展開,大屏幕上徐徐將該首樂曲的曲名與對應詩詞投影其上,營造出古今對應的情境,在呈現上有一定的當代性。
音樂會的舞美設計,則有展覽形式設計的味道。首先,演員們的服裝是根據對應樂曲主題的國色專門設計的。其次,舞臺上演員們上下場、表演呈現、舞臺裝置,甚至是話筒等擴音設備的放置方式均經過精心策劃。這使得舞臺呈現出干凈、簡潔的效果,在審美上也有一定的當代性。
創作的再生性思考
上海民族樂團在近些年的創作中,尤為強調創新,推出了一批“上海制造”的原創性作品。如果說《海上生民樂》和《云之上》是上海民族樂團國樂傳統當代表達的代表的話,“零·壹|中國色”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憑借AI技術創作手段,開拓出一條人機互動的國樂新路,在推動國樂創新中,尤其在AI創作與國樂創新的過程中,催生了新的思考。
例如,在國樂創新過程中,尤其是在AI等新技術介入的過程中,國樂音樂家除對呈現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觀照外,還要對樂曲輸出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和它能夠引發觀眾什么樣的思考進行觀照。以音樂會的第一首曲目《東方既白》為例,它所用的是中國傳統樂器中唯一可以出和音的樂器——笙。《周禮注疏》中說:“笙,生也。東方生長之方,故名樂為笙也”,可見笙可與東方既白的主題相對應;《爾雅》中說:“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可知周代時小笙的名字便是“和”。由此可知音樂家想要將此曲、甚至是整場音樂會建立在中國音樂“和”的理念之上。
同時,需在創新演繹中加深對音樂文化的表達。樂團音樂家通過對國內外音樂史、樂器學的學習,加深了對樂曲、樂器背后所承載文化的理解,在演出時以創作者的心態將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呈現于演出之中。比如,音樂會中琵琶首席俞冰對于《揉藍》這首曲目的精彩演繹,便基于他對琵琶這件樂器所承載文化的完美詮釋。演奏家醇熟的技法和充沛的情感,賦予了AI創作以新的生命,將耶律楚材所見之“風回一鏡揉藍淺,雨過千峰潑黛濃”意境帶到觀眾面前。
在國樂的創新中,不能單純以傳統國樂為參照物,或者僅以國內國樂團為參照物,而是要放眼全球,以世界一流樂團為參照物。樂團的演奏家也要以頂尖音樂家為參照物,不斷提高自身藝術水平。近代以來,西方音樂一直占據主流,著名音樂家層出不窮,產生了很多有巨大影響的作品。AI參與創作,則開辟出一個新的賽道。在這個新賽道上國樂的創新應擺脫地域性束縛,取法其上,才能創作出更為優秀的作品。
總之,“零·壹|中國色”作為全國首臺AI創作的國樂音樂會,其實也是全球首臺AI創作的國樂音樂會,只是開啟了國樂新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希望在開拓中敦行致遠。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