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就是畫畫的,我們所看到的顯示器畫面,都由顯卡一張一張畫出來,在顯示的同時快速切換,這一張一張的圖片就是我們常說的幀,顯卡性能越好,那么圖片切換速度也就越快,我們看到的畫面就更加流暢和清晰。
顯卡的架構就是顯卡所用的技術,顯卡架構越新,說明技術越高級,越成熟。
顯卡的參數中經常會看到流處理器這個詞,又叫CUDA核心或者SP或者渲染管,這個參數非常重要,流處理器的數量越多,那么顯卡的畫圖能力就越強,性能更好,兩個顯卡要比較流處理器,必須是同一代產品對比才有意義。
顯卡的核心頻率也是顯卡的主要參考參數之一,核心頻率越高顯卡性能必然更強,但是功耗也會變大,發熱量更大。
顯卡的顯存是我們選擇顯卡的時候必須考慮的地方,顯存其實可以看成集成到顯卡PCB板的高速內存,和電腦內存條一樣,用來臨時存儲數據,一斷電數據就會被清除。除非同一核心型號的顯卡,不然通過顯存的大小來比較顯卡的好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顯存的重要性在玩游戲的時候最能體現,現在一些新游戲都會在特效設置中內置顯存參考,你開了什么特效,一共占用多少顯存都能看出來,顯存越大,那么可以開啟的特效數量越多,特效質量更好。顯存滿了也不是不能開啟更高的特效,但是繼續提高特效數量和質量,會讓這些數據存放到電腦內存中,我們稱之為爆顯存,顯卡從內存中提取數據的速度遠遠不如顯存,因此游戲幀率會大幅度下降,變得特別卡或者卡死。
顯存除了容量這一參數之外,顯存位寬和頻率也非常重要,位寬和頻率都提高,那么顯卡就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處理更多的數據。
顯卡有獨顯與核顯之分,獨顯下又有英偉達NVIDIA顯卡和AMD顯卡之分,而核顯則是Intel核顯和AMD核顯,核顯無需考慮其性能的好壞,如果一個CPU帶核顯,那么核顯都是確定的,無法更改,而且核心顯卡的作用只是提供基本的圖形處理。
目前英偉達獨顯是最主流的顯卡,因為占有率更高,所以軟件開發商更愿意對N卡進行優化,在體驗上來說,N卡會更好,但是同級別同價位的顯卡上,AMD顯卡的參數要高于NVIDIA顯卡,性價比更高,總之各有優缺點,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就好了。
市面上常見的顯卡多以娛樂顯卡為主,此外還有一些專業顯卡,主要針對設計人員,一般個用戶很少,以企業用戶為主。
顯卡品牌不多,英偉達主要以華碩、技嘉、微星、索泰、影馳、映眾和七彩虹為主,AMD主要是藍寶石和迪蘭,而專業顯卡推薦麗臺,上面這些都叫做非公版顯卡,當然也有公版顯卡,就是英偉達和AMD牌信仰卡,一般也是第三方廠商代工。
從英特爾和AMD實行“買一送一”戰略,在處理器內免費送一顆GPU核顯后,有關核顯能否取代主流級獨顯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
十代酷睿中只有10nm Ice Lake平臺中的高端型號才集成了最強核顯
隨著第十代酷睿(10nm Ice Lake)的出現,英特爾核顯進化到了最高64個執行單元的Iris Plus G7,代表型號有i5-1035G7、i7-1065G7等后綴為“G7”的處理器。AMD移動銳龍4000系列最高則集成了Vega 8核顯,代表型號有銳龍7 4800U等。
與此同時,NVIDIA主流級獨立顯卡也已經過渡到了Geforce MX350。那么,英特爾最強的Iris Plus G7,能否撼動GeForce MX350的權威?
為此,聯想小新官方專門進行了比較詳盡的測試,下面咱們就來借鑒參考一下:
聯想參與評測的筆記本型號為2020款的小新15,搭載i7-1065G7處理器,內置16GB雙通道DDR4-3200MHz內存,在集成Iris Plus G7核顯的同時還額外配備了NVIDA GeForce MX350獨顯。通過NVIDIA控制面板,分別在全局核顯和全局獨顯的模式下進行了對比評測。
從結果來看,和NVIDA GeForce MX350獨顯相比,Iris Plus G7核顯只有被碾壓的份。特別是在《古墓麗影崛起》和《刺客信條奧德賽》兩款3A游戲中(低畫質),核顯的運行效果如同幻燈片,而MX350則具備了流暢運行的基礎。
聯想就此得出的結論是,主流級獨顯暫時并非Intel核顯所能替代,彼此之間是互補關系而非替代關系。
那么,英特爾和AMD拼命提高獨顯規格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無論是核顯還是MX350這類主流級獨顯,它們主要的客戶都是“輕薄本”。試問,如果你特別喜歡玩游戲,為啥不買游戲本?要知道,哪怕是新款游戲本專用獨顯中的“最低音”——GTX1050 3GB(采用了GTX1050Ti的核心)的性能也足以秒殺MX350,而且現在的游戲本也越來越輕薄,低于2.0kg的產品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絕大多數輕薄本用戶,最長時間玩的游戲多是《英雄聯盟》一類的網游,而在這類游戲恰恰是Iris Plus G7或比其更低一個級別核顯也能駕馭的。
一款輕薄本要想在厚度和重量參數上達到極致,其內部空間和散熱模塊肯定是Diss獨顯的,想讓這些極致輕薄的筆記本也能具備一定的游戲動力,只能依靠核顯爭口氣。
明年輕薄本的主板可能只有這么小,哪里還有空間放獨顯?
雖然第十代酷睿Ice Lake集成的Iris Plus G7還不夠強,但第十一代酷睿Tiger Lake(預計今年Q3發布)集成的Xe架構核芯則會更強,理論上它應該可以具備MX350獨顯的七、八成功力。
當然,NVIDIA屆時可能也會推出更新一代的MX450加以應對,再度拉開主流級獨顯與最強核顯之間的距離,而這種競技比賽也會不斷繼續下去。
實際上,如果我們總拿核顯與MX350這種主流級獨顯進行對比就有些“著相”了,核顯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是AMD Redron 625/630和GeForce MX230(低功耗版)這些入門級獨顯。Iris Plus G7雖然打不過MX350,但面對這些“小弟”還是很有底氣的,無論是理論跑分還是實際的游戲體驗都沒有太大的差異。
問題來了,現在就是還有很多輕薄本偏偏選擇i5-1035G7這些集成Iris Plus G7最強核顯的處理器與Redron 630這類入門級獨顯的搭配組合,此時獨顯能幫的忙其實非常有限,卻消耗了更多資源(成本、功耗和散熱)。
如果你注重性能價格比,一定要留意這種蹩腳組合的產品。
作為消費者,其實我們更希望看到英特爾和AMD能讓最強核顯“下鄉”,讓i3和i5搭配最強核顯,進一步提升低價核顯輕薄本的3D性能。至于i7,其實配個入門級核顯(如UHD620)足以,將更多的TDP冗余留給CPU釋放性能,再讓它與獨顯搭配,強強聯合不浪費每一分資源。
顯卡的發展歷程中,核顯算是主角般的存在,在現在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臺式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很多人知道核顯的顯存容量是與內存條的容量共享,那核顯到底能使用多少內存容量作為自己的核顯呢?如何才能將它提速?
我們知道,核顯是在集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此前CPU沒有內置GPU,是主板集成了GPU。到后來是英特爾憑借買CPU送顯卡的營銷策略,得到了廣泛應用。
而CPU內置GPU,很好的解決了主板集成GPU的性能過弱的缺陷。GPU直接在CPU內部計算,大大縮短了CPU與GPU之間的傳輸距離,GPU也更能充分利用CPU強大的運算能力。
由于CPU體積限制,所以核顯GPU砍掉了很多功能模塊,比如顯存容量就是一大塊。核顯GPU需要實時借助內存條的容量來作為自己的暫時存儲器,所以在速度上肯定不如自帶顯存容量的獨立顯卡。
正是因為核顯為實時調用內存條容量作為自己的容量,所以它的體積大小是實時改變。那核顯最大能調用多大的內存條空間呢?其實這要根據CPU型號、以及電腦系統等多方面來決定。
我們以Intel的UHD630核顯為例,從Skylake時代開始,在win7系統下,核顯最高只能將1.7GB的內存容量作為自己的顯存容量。但在win8環境下,核顯最高可將3.84GB的內存容量作為自己的顯存容量。
而在現在的win 10環境下,更是可以將系統內存的一半作為核顯的顯存容量。也就是說一個8GB的內存條,在win 10的64位系統下,最多可劃分為4GB的內存容量給核顯作為顯存容量。
在知道的核顯的原理之后,我們就能更好的提升電腦CPU的核顯性能。首先,盡量使用64位的Windows 10系統;其次,要增大內存條的容量,最后最好使用更新更強的CPU,才能發揮更其核顯性能。
當然,因為雙通道內存條可以大大提升內存的帶寬,所以雙通道比單通道內存能更好的提升CPU核顯性能。
核顯CPU終究還是核顯,它會受到很多約束,比如CPU溫度墻會使它性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核顯GPU多數起到一個亮機的作用。同時,AMD的APU與Intel的核顯可以看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產品,但又是核顯的范疇。
所以it哥推薦游戲愛好者,最好還是要選一個獨立顯卡,就算是主流入門顯卡,在很多情況下也要比核顯好很多。雖然核顯電腦可玩一些網絡游戲,但在開特效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它性能的不足,所以它一般用在辦公、家用影音等電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