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力專業著稱的東北電力大學,近幾年在藝術、體育教育等領域頻頻嶄露頭角。東電男子龍舟隊在2016年度中華龍舟大賽年度總決賽中,獲青少年組冠軍,實現該組別的三連冠;該校體育學院開設吉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珍珠球”項目的專業課程。校珍珠球隊現有16名隊員,曾連續三屆獲得省民族運動會珍珠球項目冠軍,兩次獲得全國民族運動會該項目的第三名。東電藝術學院服裝專業學生滕影在“省服裝設計技能競賽”上獲“十優服裝設計師”第一名;東電2016級化學學院的鐘煜嵩是校輪滑隊成員。校隊的訓練助他在這次有112支大學生代表隊和輪滑俱樂部參加的大賽中獲得了佳績……
創立中國社會體育人才培訓基地、中國龍舟訓練科研基地、滿族珍珠球訓練和保護展示基地……東北電力大學在以“電”聞名行業外,積極融入地方,成了吉林市的一張文體名片。
2023年軟科公布了中國最好大學排行榜,原電力部直屬的五所大學—華北電力大學、長沙理工大學、三峽大學、上海電力大學和東北電力大學,分別以287.6分、221分、184.3分、170.9分和145.3分分別位居第75、121、173、199和265位,那么五校之間為何差異這么大?到底差在哪里了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共同來探究下。(為了比較方便:華北電力大學簡稱“華電”、長沙理工大學簡稱“長沙理工”、三峽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簡稱“東電”、上海電力大學簡稱“上電”,比較順序不變)
表格1
一、地理位置、
華電有北京和保定兩個校區,長沙理工在湖南省會長沙,三峽大學在湖北宜昌,上電在上海市,東電在吉林省吉林市。從地理位置來看,華電和上電比較占優勢,一個位于中國政治中心,一個位于中國經濟中心,兩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吸引大量優秀考生報考。其次是長沙理工在省會,三峽大學和東電相對位置上不占任何優勢。
華電
二、辦學層次
華電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而其他四校均是省部共建高校,以地方管理為主,也就是省屬重點高校。從院校層次來看,華電層次最高。
三、發展歷史
華電原名北京電力學院,長期隸屬于國家電力部門管理。后劃轉教育部管理,現由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大唐、華電、、國能、國投、三峽、中廣核等12家特大型電力企業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組成的理事會與教育部共建高校;長沙理工是由原國家交通部所屬的長沙交通學院和原國家電力公司所屬的長沙電力學院合并組建成而成的;三峽大學則是由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和原湖北三峽學院合并組建的;東電前身是東北電力學院;上電原名是上海電力學院。
東電
總結:從五校發展歷史中可以看出,華電、東電和上電原長期隸屬于電力部,發展歷史相對比較單一,電工類及與電力有關的專業是學校的王牌專業。而長沙理工則是由長沙交通學院和長沙電力學院合并而成的,交通和電力有關專業是學校的優勢專業;三峽大學則更趨于綜合方向發展,既有水利電力類專業,也有師范類、醫學類和其他專業。
四、雙一流學科
五校中只有華電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電氣工程是該校“雙一流”學科,其他四校則是普通本科院校。
表格2
五、學科水平
1、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量:21、43、23、13、5,長沙理工數量最多,三峽大學次之,華電第三,東電和上電分列四五位。
2、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數量:11、9、5、5、3,華電最多,其次是長沙理工,三峽大學和東電相同,上電最少。
3、一級學科碩士點數量:23、30、27、15、9,長沙理工最多,三峽大學次之,華電第三,上電最少
4、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數量:16、18、22、10、6,三峽大學數量最多,長沙理工次之,華電第三,上電最少。
5、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數量:7、8、4、3、1,長沙理工最多,華電次之,三峽大學第三,但東電除了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外,還有1個人工智能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一級交叉學科和電力經濟與管理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數量上比三峽大學要多,上電最少。
6、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數量:2、1、1、1、0,華電最多,長沙理工、三峽大學和東電相同,上電最少。
7、博士后流動站數量:7、5、4、3、0,華電最多,長沙理工、三峽大學和東電分列二三四位,上電最少。
8、2023年保研率:華電(保定)7.9%、2.9%、4.88%、3.54%,0,華電保研率最高,其次是三峽大學和東電,上電沒有保研資格。(以上數據來源于“知乎”)
9、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華電19個學科上榜,長沙理工15個,三峽大學10個,東電6個,上電3個。從數量上來看,華電最多,而且電氣工程被評為A,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A-,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B+;長沙理工評級最高的是土木工程B+;三峽大學和東電評級最高的是B,水利工程、電氣工程;上電最好的則是電氣工程B-。
總結:由于第五輪學科評估結果官方并沒有公布,目前只能以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依據,五校學科實力綜合評級由高到低分別是華電、長沙理工、三峽大學、東電和上電,但軟科公布的排行榜上電排名明顯高于東電,說明在第五輪學科評估結果,上電評級有大幅度提升。(具體數據以以后官方公布數據為準)。
上電
六、就業率
五校都是原電力部直屬院校,都具有鮮明的電力行業特色,電工類專業都是學校的王牌專業,因此,五校整體就業率非常不錯,電工類專業更是高達90%以上,尤其是上電實施了“3+1訂單模式”培養模式,行業內就業率更高!而東電除了電工類專業外,其他專業就業形勢就沒有那么樂觀了!
表格3
七、師資規模與結構、人才培養、王牌專業、高端人才、科學研究、重大成果和國際競爭參考上表格。
八、電氣類專業在吉林省理工類錄取分數:目前只有東電公布了2023年錄取專業分數,其他四校都沒有數據,以2022-2019年近三年錄取數據來看,華電最低錄取分數需達到一本線上100分以上,長沙理工大約在一本線上60分左右,三峽大學約在一本線上55分左右,東電2023年最低分549分,高出一本線86分,創歷史新高了!上電約在一本線上70分以上。
綜上所述,五校綜合實力排名最好的是華電,其次是長沙理工和三峽大學。東電和上電其實從學科實力上來看,東電要更強些,但上電自身定位“全面服務于地方與行業發展”,把學校發展與上海經濟發展緊密相連,上海在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對上電的投入,東電都是望塵莫及的,后來居上也不足為奇。您是怎么認為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注:
1、文章中的數據均來源于學校官網公布的最新數據,如有疑問,可登陸學下官網查詢。
2、文中圖片有的來源于網絡,可刪!
3、以上僅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現代建筑林立的東北電力大學西校區院內,三座石頭樓構成的“三合院”顯得格外的與眾不同。
這組已歷經90余年光陰的石頭樓群,始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省高校發展歷程中的一組活化石,時至今日依然服務于我省的教育事業。
日前,記者來到東北電力大學,走訪了眾多長期致力于保護、挖掘石頭樓歷史文化的老師以及曾經在此就讀過的前輩們,他們向記者講述了圍繞著石頭樓而展開的一段歷史。
1929年到1931年間,時任東三省保安副司令兼吉林省長的張作相創辦了吉林省立大學(當時簡稱吉林大學),東北電力大學石頭樓就是那時建造的教學樓群。樓群分正樓、東樓和西樓,皆用長方形青花崗巖砌成,故稱石頭樓。此工程也是張作相在吉林實施的四大工程之一。
張作相(1881-1949)字輔忱,遼寧錦州義縣人,曾任哨官、管帶、團長、師長、參謀長等職務。年幼時家貧,做過吹鼓手和泥瓦匠,后來拉幫結成“綠林武裝”。1902年,張作相率隊投奔張作霖,成為張作霖軍閥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1924年,張作相任東三省保安副司令兼吉林省長。
張作相在當時的吉林省省城吉林市為官期間,做了不少造福社會和百姓的事。他組建了省城自來水籌備處,建成了第一座自來水廠;成立了吉海(吉林—海龍)鐵路建設籌備處;修建了吉林第一條柏油馬路。
為發展吉林的教育事業,張作相撥款在吉林市城外八百壟(今東北電力大學西校區校址,吉林市船營區柴草市)建立了全省最早的一所大學——吉林省立大學,他親任校長。
“九·一八”事變吉林淪陷后,他十分憤慨大漢奸熙洽賣國求榮的行為,電令原吉林的部分軍政人員,不要執行熙洽的偽命。沈陽被日寇占領后,張作相在錦州代理張學良的司令長官之職,抗擊日寇。熱河抗戰失敗后,張作相歸隱天津租界。他有著崇高的民族氣節,日偽多次請他出山做官,均遭拒絕。1949年3月,張作相病逝。
再說張作相辦學。雖然他自幼失學,識字寥寥,但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來吉林前,他曾在家鄉錦州創辦“井泉中學”。來到吉林后,他在視察吉海鐵路途中,特地前往磐石高等小學,賞洋1000元,以資鼓勵。他認為,吉林民智錮塞、風氣不開、急需教化,并決意興學。
據資料記載,上世紀30年代以前,東北地區僅有沈陽一所剛剛創建的“東北大學”。但因名額有限,無法滿足當地學子需求,學子求學大多遠赴外地。有識之士紛紛向吉林省當局、時任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省政府主席張作相請愿,要求辦一所吉林省自己的大學。
對于上述建議,張作相頗為贊許。只是因為此前吉林省先后進行省城自來水及吉海鐵路兩項大工程,耗資巨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創辦大學,資金成為大難題。可喜的是,張作相辦學意志堅定。
1929年4月,張作相親自主持省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專門研討興辦大學諸事。會上,省教育廳廳長王萃林陳述了籌辦大學的理由和辦法。他認為:“國際環境咄咄逼人,欲挽救國家和東北三省,首在培植專門人才,提高地方文化。”會后,張作相令教育廳籌備建設“吉林大學委員會”,其費用由財政廳分年解決。
1929年8月,以“研究高深學術、養成研學宏才”為宗旨的“吉林大學”正式成立,張作相任校長,李錫恩任副校長。初期,大學校舍沿用原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校舍。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加良好的讀書環境,張作相著手解決新校舍的選址問題,最后選定吉林城西郊歡喜嶺下八百壟(即現址)建設校舍。他聘請時任東北大學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先生任總體設計,參加設計的還有時任東北大學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回國的陳植、童寯、蔡方蔭等人。
1929年新校舍開工,石頭樓開工建設,1931年石頭樓主樓落成。建成后的學校成為培養地方有識之士的重要基地。
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曾參與設計這一信息,讓江城人民非常欣喜。確切地說,石頭樓是梁思成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畢業回國后的第一件作品。
梁思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可以將中國的傳統建筑形式,用類似語言翻譯的方式轉化到西方建筑的結構體系中,形成帶有中國特色的建筑體系。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實地測繪調研中國古代建筑,并對宋代《營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等書籍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建筑學奠定了基礎。
梁思成、童寯等人對歐洲蓬勃發展的現代主義建筑有較深造詣,留學歸國后,他們將中西建筑完美結合,創造出了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建筑。石頭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出來的,它充分體現了設計者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理解,體現了傳統文化與近代建筑理念的完美結合。
石頭樓群平面布局呈“品”字形,平面布局頗具東北滿族民居三合院風格,總建筑面積為9500多平方米。其中主石頭樓建筑面積為3600余平方米,平面略成“T”字形。東西配樓式樣相同,面積相等且相互對稱,頂部均為“人”字形屋脊。東樓有南、北、西3個門,正門、側門內部均設計了樓梯;西樓只有東門,門內設計一個樓梯。
三棟建筑擺脫了中國傳統屋頂的設計方式,以現代的手法處理粗石。主樓的全部和東西配樓的中間部分以粗花崗巖石飾面,增加了威嚴莊重之感。上下兩端按清代傳統建筑的琉璃正吻形象設計,門柱上部按中國建筑風格安裝石雕螭吻,使整個建筑增添了明快而又帶有神秘色彩的印象。窗間墻作中國傳統木結構八角形柱處理,柱子上段露出枋頭,檐口仿照我國古代北齊天龍山石窟的一斗三升、人字拱裝置。在石頭樓中間廣場的中心位置,設計了一座噴水魚池,構成了小型庭院,將全部建筑聯系在了一起。
“石頭樓帶有濃郁的中西合璧色彩。”東北電力大學校長蔡國偉說,此建筑以西式為主體,以中式為點綴,其整體的三段式構圖和突出砌石的裝飾手法都源自西式建筑。檐口部分點綴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等為中式建筑構件。這種中西結合的方式,使得整體建筑效果顯得和諧大方。
《吉林市志·文物志》曾這樣描述石頭樓:這組建筑,形式宏偉、結構非凡,幾經滄桑、完好無損,堪稱中國現代建筑史上的佳作。
此建筑先后被《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建筑史圖說》收錄,這在一定層面上說明了石頭樓的建筑藝術價值。
90年回望,石頭樓內授課的學校幾經變更,從這里走出的學子無數。世事滄桑變幻,然而石頭樓基本上一直服務于我省的高等教育事業。
最早將這里作為校舍的吉林省立大學,是吉林省第一所大學。1932年偽滿時期,吉林省第一師范學校遷入這里,后改辦為高等師范學校。1938年,學校又改名為“國立師道大學”。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學校停辦。
1946年初,“吉林大學”恢復。同年6月成立了“長白師范學院”。隨后又恢復“吉林大學”,原在佳木斯市的“東北大學”遷入,兩校合并改成“東北大學”。1949年“東北大學”遷往長春。其后,這里曾作為吉林省委黨校校舍。
1950年初,經東北局決定,“東北工人政治大學”遷入,在本校址辦學。次年,東北工人政治大學又遷回沈陽,將本校舍交給吉林省軍區。
1955年5月,吉林省軍區隨同省委、省政府遷往長春,長春電力學校將校舍與吉林省軍區對調,遷來此地,改名吉林電力學校。1958年8月學校升格為高等工科院校,改名為“吉林電力學院”。1978年更名為東北電力學院,2005年更名為東北電力大學。
歷經90余年風雨,石頭樓雖然經歷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命運,但仍保存完好,其歷史文物價值不斷得到肯定。
1992年8月20日,經吉林市政府批準,東北電力大學石頭樓被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2月26日,經吉林省政府批準,東北電力大學石頭樓被確定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石頭樓群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林省及吉林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幾代東電人的細心呵護,使這座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據東北電力大學石頭樓修復工程負責人楊曉軍介紹,多年來,學校始終將石頭樓的保護工作當做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楊曉軍說,2017年以來,他們按照原設計者理念和原建筑風格,對外墻、屋架、門窗等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據悉,以前石頭樓為木質窗子,后改造為實腹鋼窗,目前被改裝成為建筑保溫功能最佳的三玻斷橋鋁窗。石頭樓的修復工程從2018年7月開始一直要持續到今年8月,最終要達到結構安全、實用性強的目的,同時實現建筑風貌美觀、恢復歷史原貌的效果。目前,三座建筑主體工程已經完工,今年主要進行樓外廣場降水防潮等工程。
風雨榮光數十載,石頭樓承載的歷史故事綿長,石頭樓積淀的文化內涵厚重深遠。
蔡國偉介紹,此前東北電力大學組成了專門團隊,遍訪國內多個城市,尋找石頭樓的見證者,深挖學校建校歷史。2018年1月,他們找到了曾經在石頭樓就讀的楊忠老先生。老先生1922年生人,1944年2月入“偽滿師道大學”學習數學。在他的口述采訪資料中顯示:那時柴草市(現石頭樓所在吉林市的位置)有三四家小商店,賣柴草,只有幾戶人家,周圍都是農田。學校所在地當時名叫八百壟,從柴草市到這,走八百壟。學校院外有鐵絲網,院內除了3座石頭樓外,現科技樓前邊有一座3層紅樓,算地下室4層,住著學生600人。地下室是伙房,學生宿舍有舍監,是日本人。大學是日本人當校長,用日語上課。紅樓前有單杠、雙杠等。東石頭樓東側是教授家屬房。學生里日本青年占三分之一,漢族占三分之一,其他少數民族占三分之一。當時學校有6個科系。
東北電力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秦力對石頭樓有著不一樣的感情。1988年,秦力考入東北電力學院(東北電力大學前身)讀書,4年的大學時光就是在石頭樓西樓里度過的。畢業后他留校任教,如今他的工作地點是石頭樓東樓。
據他介紹,主石頭樓是2層小樓,目前是學校黨政機關的辦公樓。“梁思成先生設計之初,主樓內就有一間可容納1000人的大禮堂。現在學校教師節表彰大會、新年音樂會、黨風廉政建設等重特大活動都在這里舉行。”秦力說。東西石頭樓為3層、局部4層,外觀對稱。如今東石頭樓是研究生院,西石頭樓是體育學院的行政用樓,內部也有部分教室。東西石頭樓內部每間教室能容納80人左右,屬于小型教室。
秦力回憶:“我上學那時,全校大概有3000余名學生。學校新建了一幢8層樓(局部10層)的主教學樓,學生大多集中在新樓中。不過,經管系、建工系主要在西石頭樓。西石頭樓2樓是電話站,全校師生對外聯系都要來這。研究生院一直在東石頭樓,主石頭樓內原來還設有圖書館。”
30年間,東北電力大學逐漸擴建成東西2個校區,石頭樓所在的老校區為西校區,目前全校學生已有2萬人之多。
30年間,學校對石頭樓保護備至,同時積極挖掘石頭樓的歷史,不斷加強國家文物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2018年,東北電力大學承辦了全國大學生網球賽,開幕式就設在主石頭樓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匯聚于此,有關石頭樓的歷史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石頭樓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建筑本身,也將在未來展示出它更加耀眼的魅力。
蔡國偉說:“石頭樓見證了歷史,象征著不屈、奮進的民族精神。將學校黨政行政機關設置在主樓內,就是為了提醒全校師生不忘歷史、牢記使命。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傳承先人教書育人、振興民族的初心和意志。”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畢瑋琳
編輯:于悅